文言特殊句式48260

合集下载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

也有人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之所以将上述七种句式称为特殊句式,是因为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一)判断句现代汉语中,主要依靠主谓之间的判断动词 "是"来构成判断句。

这种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中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一般都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石钟山记》)2.主语后面没有"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

例3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例4生,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3.谓语后面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5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白荐》)例6是必射雕者也。

(〈〈xx列传》)4.用"为""乃""则""即""诚""非""素""皆”来表示判断。

例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例8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例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10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

项羽本纪》)例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例12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例13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5.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例14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一、判断句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⑤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斯是陋室《陋室铭》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二、被动句(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为乡里所患《周处》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一、判断句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1)“……者……也” 系列。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夫将者.,国之辅也.。

(……者……也)此谋攻之法也.。

(……也)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粟者.,民之所种。

(……者……)刘备天下果雄(……)(2)“乃”,“为”系列。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3)副词系列。

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

又构成另一个系列: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

“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

例如: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3.特殊判断句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文言文六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六种特殊句式
.
练习: ⑴楚人有涉江者。 ⑵尝贻余核舟一。 ⑶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⑷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
人欤? ⑸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⑹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椻之者,茫茫然归。
.
宾语前置句
1、籍何以至此; 2、沛公安在? 3、大王来何操? 4、客何为者? 5、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 6、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 7、叩门而入,皆弗之内。 8、若何为者也?奚自? 何所之? 9、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 10、老朽何功之有?
.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 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
3、介词宾语提前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 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⑶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⑷ 彼且奚适也?
⑸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⑹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⑺ 惟命是听(从) ⑻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
⑼ 奚以知其然也? ⑽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⑾ 夫晋,何厌之有? ⑿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⒁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⒂ 洞庭君安在哉?
.
练习: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为乡里所患 (3)恐为操所先。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7)受制于人 (8)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9)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10)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3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4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宾语前置练习题1、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3、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4、沛公安在同上5、子何恃而往彭端淑为学6、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7、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9、唯利是图二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四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疑问词常见的疑问词有“何”、“安”、“乌”、“为”、“哉”、“奚”、“乎”、“耶”等例句“又安干毒耶”又怎么干去怨恨呢“尔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为何人哉”是什么人“夫子奚不时来观乎”您为什么不时常来参观呢“然则何时而乐耶”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见……于相当于被动句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宾语的省略例如:民说之;使之王天下……介词的省略例如:方柯玩游戏于网吧..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谋..同上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宾语必须就是代词;二就是必须就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与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就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就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就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就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就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就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就是”就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就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第二、就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就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就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就是、、、、、、”的格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文章。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以下几种:1、判断句;2、倒装句;3、被动句;4、省略句。

一、判断句:对事物的性质、状况,事物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特别提示:翻译的时候要加出“是”。

★常用判断句形式:1、用“者”“也”表判断。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王冕者,诸暨人。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夏后疏凿者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例如:•则史公可法也。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直接用“是”的很少)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今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5、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秦,虎狼之国。

二、倒装句: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文言句式。

主要有:(一)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疑问代词作宾语。

例如: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微斯人,吾谁与归?3、以“唯…是…”“是”、“之”为标志。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是之取尔唯利是图我之谓也4、其它特殊。

例如: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臣是以无请也一言以蔽之仁以为己任(二)定语后置句:标志:~~~之~~~ 或~~~之~~~者或~~~者。

例如:•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临万顷之茫然•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三)介宾(状语)后置句:1.用介词“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月出于东山之上•相与枕藉乎舟中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如:•资给以书(以书资给之)(四)主谓倒装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 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 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 动句、省略句和主谓倒装句、宾语 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 置句等。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方式 1.“……者,……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因果)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 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 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战》)
(《鸿门宴》) 2.中心词(+“之”) +形容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七、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 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 谏》)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 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 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 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 动句。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 “为……所……”和“见……于……”及 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归纳总结1、判断句(1)是非类(用判断词“是”或“非”构造判断句)①非字类: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②是字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者也”类(由“……者,……也”构成,其结构变化灵活)①用“……者,……也”表判断例:廉颇者,赵之良将者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者也”表判断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用“……者,……”表判断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④用“……,……也”表判断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陋室铭》)⑤无标志判断句例: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3)用其他判断词表判断用“即”“乃”“诚”“亦”“素”等表判断例: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②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2、被动句(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1)被字类①“被+动词”(“被”是介词,直接用在动词谓语前,不引出施动者,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例: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被+动+于+施动者(被”是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前;“于”也是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后引出施动者,和施动者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挪到动词谓语前)例:燕以万乘之势被围于赵。

(《战国策•齐策》)(2)“见”“于”类被动句①“见+动+于+施动者”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②“见+动”例: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动+于+施动者”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九年级下册《公输》一.倒装句1.起于鲁2.宋何罪之有3.吾既已言之王矣4.胡不见我于王?二.省略句1. 知而不争2. 然胡不已乎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4.必为有窃疾矣5.于是见公输盘6.虽杀臣,不能绝也。

7.将以攻宋三.判断句1.此为何若人2.必为有窃疾矣3.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4.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省略句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省略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被动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鱼我所欲也》一. .省略句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二.倒装句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三.判断句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一.省略句1.对曰:“小惠……”2.问:“何以战”3.必以分人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请见6.又何间焉7.乃入见8.小惠未徧9.可以一战二.倒装句1.何以战2.战于长勺三.判断句1.夫战,勇气也。

2.忠之属也3.夫大国,难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倒装句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君美甚3.吾孰与徐公美?4.问之客曰5.又弗如远甚。

6.欲有求于我也7.忌不自信。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9.皆以美于徐公10.能谤讥于市朝11.皆朝于齐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二.省略句1.与坐谈,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于是入朝见威王5.皆以美于徐公6.问之客曰7.能谤讥于市朝三.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整理:并列句:用"不但...而且..."、"无论...还是..."等结构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表示相互补充或对比的关系。

现象句:以"然"、"则"、"如是"等词开头,表示结果或推理的关系。

例如:"尽其言者穷其辞也,故短"(《论语·颜渊》)。

倒装句: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常用于表示强调、反问、条件等语气。

例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礼记·学记》)。

比拟句:用"如"、"犹"、"若"等词表示比喻或类比的关系。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状语从句:用"以"、"如"、"若"等词引导的从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等状况。

例如:"以予一执鞭而驭者,吾何以知其不蹄"(《庄子·养生主》)。

假设句:以"若"、"倘若"、"设使"等词开头,表示假设的情况。

例如:"若有用我者,吾其为东郭先生取乎"(《庄子·齐物论》)。

反问句: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义。

例如:"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兄,是何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叠词句: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增强表达的感情色彩或修辞效果。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文言特殊句式48260

文言特殊句式48260

.【判断句】:所判断句,就是以名、代或名性短主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者,之良将也。

〞〔在种句式中,“者〞表示停,“也〞表示判断〕我学的文言文中出的此判断句。

1、者,阳城人也。

2、脊,旧南子也。

3、南阳刘子,高尚士也。

4、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5、曹操,天下雄。

6、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7、此三者,吾恨也。

8、秦而力,破之道也9、,花之君子者也。

二、采用副“乃〞“即〞“ 〞“皆〞“是〞“ 〞“ 〞“惟〞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指示代表示“ 〞,例如:“是寡人之也〞。

我学的文言文中的此判断句。

1、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2、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

3、即今之然在墓者也。

4、梁父即楚将燕。

5、此岳阳楼之大也。

6、非死 , 徙。

7、予三百盆,皆病者8、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9、如今人方刀俎,我肉。

10、以其乃山之阳而名之也。

11、四月惟夏,序属三秋12、乃夷抱关者也三、采用否认副“非〞表示否认判断。

如:“六国破,非兵不利,不善,弊在秦。

〞我学的文言文中的此判断句。

1、登高而招 , 臂非加也 , 而者。

2、城非不高也 , 城非不深也 , 兵草非不利也。

3、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也。

.4、予本非文人画士5、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被句】:文言文中,有些句的主是作的承受者,种句式就是被句。

其常型,我可以把他分有志和无志两大。

一、“ 〞“⋯⋯ ⋯⋯于〞“于〞表被。

如:“吾笑于大方之家。

〞我学的文言文中的此被句。

1、臣恐欺于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欺。

3、故内惑于秀,外欺于。

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学于余。

5、智勇多困于所溺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7、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近二、“ 〞、“ ⋯⋯所〞表被。

如:“父母宗族,皆戮没。

〞我学的文言文中的此被句。

文言文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四种特殊句式文言文的四种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7种类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1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皆)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1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非)14、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此)15、臣本布衣。

(本)16、且相如素贱人。

(素)1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亦)二.被动句(9种类型)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D、子何侍而往?(动宾)3)、用“之”“是”“之为”“唯(惟)……是”“之谓”作提宾的标志例: A.何功之有哉?B.唯马首是瞻。

4)、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数量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一言以蔽之。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文言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总结一、判断句定义: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

句式:①……者,……也 e.g.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 e.g.……,……者也 e.g. 赂秦而力云,破灭之道也②借助一些副词,肯定副词:乃,则,即,为,皆,是否定副词:非,否,美③语意判断:……,…… e.g.二、被动句定义: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句式:①于句式:于+ 动作发起者 e.g. 不拘于时,君幸于王。

见句式:见……于 e.g. 信而见疑,见笑于大方之家。

受句式:受……于 e.g. 有罪受罚,受制于人为句式:为……所……/……为所…… e.g. 为秦将所戮被三、省略句定义:省略某些成分的句子几种省略:①省主语a,承前省b,蒙后者c,自述省d,对话省②省谓语③省宾语a,省v.后宾语 e.g. 辩(之)为上卿b,省介宾 e.g. 竖直不足与(之)谋④省介词于,以,自四,倒装句1,主谓倒置 e.g.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

2,定于后置①中心词+ 定语+ 者(……者) e.g.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②中心词+ 之+ 定语(……之……)③中心词+ 之+ 定语+ 者(……之,……者) e.g. 马之千里者。

④中心词+ 而+ 定语+ 者(……而,……者) e.g.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向者。

3,宾语前置。

(指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①否定句中否定副词:不,弗,非,未,否,毋否定动词:无e.g. 臣未之闻也②疑问句中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安,奚,焉,胡e.g. 问如何所思。

③之,是 e.g. 宋何罪之有?4,介宾短语后置:于,以,乎,自e.g. 乃有异于世e.g. 汝宜诛之于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此类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4、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5、曹操,天下枭雄。

6、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7、此三者,吾遗恨也。

8、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9、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指示代词表示“这”,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非死,则徙尔。

7、予购三百盆,皆病者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11、四月惟夏,序属三秋12、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三、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予本非文人画士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有标志和无标志两大类。

一、“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5、智勇多困于所溺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7、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二、“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既自以心为形役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吾属皆且为所虏7、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8、遂为滑婿报充里正役三、用“被”表示,但这种情况较少,因为在古汉语中“被”往往是作为一个实词来用。

1、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2、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四、无标志的被动句。

如“涵谷举”,根据意思要翻译成“涵谷关被攻克了”。

应视为被动句。

【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一、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忌不自信”中的“自”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借助“是”将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

(5)“何……之有”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6)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余是以记之”二、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使定语后置。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者”(3)用“之……者”使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三、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封之以膏腴之地”。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农人告余以春及3、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四、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在主谓倒装句中,谓语往往都是形容词。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一、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二、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三、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四、省略介词宾语。

如:“旦日飨士卒,为(余)击破沛公军”五、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文言文固定短语、固定结构的翻译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30.前进:走上前献上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文言文固定结构翻译表疑问①何以…?据/用/凭什么…①何以知之?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③何以为计?②何所…?所…的是什么①问女何所忆?②卖炭得钱何所营?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①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④如/奈…何?拿…怎么办呢?①你奈我何?②虞兮虞兮奈若何?③如太行王屋何?⑤孰与…?与…比哪个…?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廉将军孰与秦王?⑥安…乎/哉哪里/怎么…呢?①如今安在哉?②安能抗此难乎?⑦独…耶/哉?难道…吗?①独不怜公子姊耶?②独畏廉将军哉?⑧何哉/也?为什么呢?什么原因呢?①为天下笑者,何也?②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表反问①何…哉/也?怎么能…呢?①徐公何能及君也?②何可胜道也哉?②何…为?…干什么呢?①何辞为?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③何…之有?有什么…呢?①宋何罪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④如之何…?怎么能…呢?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⑤顾…哉?难道…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⑥宁…耶?哪里…呢?宁知此为归骨之所耶?⑦…非…欤?…不是…吗?子非三闾大夫欤?⑧不亦…乎?…不是…吗?不亦君子乎?⑨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①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②公岂敢入乎③其为死死君乎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表感叹①何其…也!多么/怎么那么…啊!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②直…耳!只不过…罢了!①直不过百步耳②直好世俗之乐耳③惟…耳!只…罢了!惟待死期耳!④一何…!多么…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⑤亦…哉!也真是…啊!呜呼,亦盛矣哉!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表揣度①无乃…乎/欤?恐怕…吧?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不可乎?②得无…乎/耶?莫非/该不是…吧?①若辈得无贫乎?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③其…欤?不是…吗?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④…庶几…欤?…或许/大概…吧吾王庶几无疾病欤?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表选择②抑…欤/耶?是…还是…?①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②果死耶,抑未死耶?③其…耶,其…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