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伤寒论讲稿教学讲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PPT医学课件

伤寒PPT医学课件
伤寒 25
Ø实验室检查
细菌学检查:
1.血培养
第1-2周的阳性率最高(80%-90%)
2.骨髓培养
高于血培养,持续时间较长,较少受抗菌药物的影响
3.粪便培养:第3-4周达最高(75%)
4.尿培养:第3-4周的阳性率较高,应避免污染
5.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可获得阳性结果
伤寒 26
Ø实验室检查
免疫学检查 1.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伤寒血清凝集反应;用 包括伤寒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以及副伤寒甲、乙、 丙的鞭毛抗原,检测相应抗体,病后7-10天出现抗
伤寒
14
Ø临床表现
潜伏期7-23d,一般为10-14d。
1.初期(病程第1周):
※ 缓慢起病
※ 症状 发热,最早症状。阶梯型上升达39-40oC 全身不适、乏力、纳差、咽痛、咳嗽等 ※ 体征 右下腹轻压痛、肝脾肿大等
伤寒 15
ð Æ ¡ ² º » ± ¼ ¨ £ · ¢ È ª Î ý À © £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3、护理:皮肤、口腔护理防止褥疮和肺部感染。
4、饮食:防暴饮暴食。退热后2周恢复正常饮食。
来自百度文库伤寒
33
Ø治疗
二、对症治疗
1、对症
※ 高热物理降温,不宜用大量退热药 ※ 便秘生理盐水低压灌肠或塞肛,禁用泻药 ※ 腹胀肛管排气或松节油涂腹,禁用新斯的明 ※ 腹泻低脂低糖饮食,黄连素等,不用鸦片制剂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析及398条串解 ppt课件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析及398条串解  ppt课件

ppt课件
6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91]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阴七壮。 [292]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293]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 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294]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295]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296]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297]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一作吐利而躁逆者死。[298]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299]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 者,死。[300]
ppt课件
28
其所同者,伤 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故用承气汤辈,导邪而 出。要之,伤寒时疫,始异而终同也 。夫伤寒之邪,自肌表一迳传里,如 浮云之过太虚,原无根蒂,惟其传法,始终有进而无退 ,故下后皆能脱然 而愈。时疫之邪,始则匿于膜原,根深蒂固,发时与营卫交并,客邪经由
之处,营卫未有不被其所伤者,因其伤,故名曰溃。然不溃则不能传,不 传邪不能出,邪 不出而疾不瘳。时疫下后,多有未能顿解者,何耶?盖疫 邪每有表里分传者,因有一半向外传,则邪留于肌肉,一半向内传,则邪 留于胃家。邪留于胃,故里气结滞,里气结,表气因而不通,于是肌肉之 邪,不能即达于肌表,下后里气一通,表气亦顺,郁于肌肉之邪,方能达 于 肌表,或斑或汗,然后脱然而愈,伤寒下后无有此法。虽曰终同,及细 较之,而终又有不同者矣 。

伤寒论课件

伤寒论课件

第二节 伤寒学的形成与发展
《伤寒论》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证论 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理论联系 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基 础。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伤寒论》学术成就
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 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 创制与保留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剂 奠定了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基础。
附:专家意见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三审意见: “本教材最大的改动是将历届的《伤寒论讲义》 或《伤寒论选读》改成了《伤寒学》,改动很 有必要,也很有胆量,既然研究《红楼梦》可 称为“红学”,研究敦煌可称为“敦煌学”, 为什么研究《伤寒论》不可称为“伤寒学”呢? 况且这一教材名已经教委批准。一门学科的成 立,一般说来有三个必备条件,即独特的研究 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独特的理论体系。对 照《伤寒论》的研究,称为“学”是没有问题 的,因此,据此认识,认为熊曼琪教授对“伤 寒学”下的定义也是恰当的。” 王永炎院士:“本教材对“伤寒学”下的定义 是妥当的”。
《伤寒学》讲义
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
第一章 绪论
勤奋不辍,传承发扬
第一节 伤寒学定义
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 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 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疗效。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干桥梁课

伤寒精品PPT课件

伤寒精品PPT课件

并发症
中❖毒肠 周性出。肝血应炎出血是量常常多见见少于的不1并同~3发而周症临,,床有多表肝见现大于轻、病重压程不痛2一、~3, AL血T上量升少,可少无数症有状轻,度仅黄大疸便,潜肝血损阳害性2或~3血周便可;恢 复。大量出血可出现暗红色血便或黑便,并可引 其他起出血可性并休发克中。毒性心肌炎、溶血性尿毒综合 征❖、肠急穿性孔胆囊是炎最、严脑重膜的炎并、发肾症盂,肾多炎见等于,病严程重者 还可2~并3周发,中穿毒孔性部脑位病好。发于回肠末段,发生穿孔
学习目标
❖ 掌握伤寒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及预防措施 ❖ 熟悉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要点及辅助
检查 ❖ 了解伤寒的病原学特点、发病机制
概念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 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 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及肠穿孔
病原学
❖ 伤寒杆菌为沙门菌属D群,革兰染色阴性, 有鞭毛,能运动。
❖ 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命力较强,耐低温, 在水中可以存活1~3周,在粪便、污水中可 以存活1~2个月。其对热及一般消毒剂较敏 感,60℃加热15min、煮沸或消毒饮用水余 氯达0.2~0.4mg/L时迅速死亡。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均为伤寒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水、食物、日

伤寒学课件

伤寒学课件

生姜泻心汤证与旋覆代赭汤证鉴别
病机
证候
相同
不同
治则
方药
生姜泻心 汤证
旋复代赭 汤证
寒热错杂 气机痞塞 食滞水饮
胃虚痰阻 虚气上逆
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 肠鸣下利
噫气不除 并无食臭
和胃消痞 宣散水饮
降逆消痞 和胃补中
生姜、半夏、 干姜、黄芩、 黄连、人参、
大枣、甘草
旋覆花、代赭 石、人参、
大枣、甘草、 生姜、半夏
八、痞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八、痞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原文】脈浮而緊,而複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
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151)
复下之
脉浮而紧 表邪内陷入里 影响脾胃升降功能
以脉代表证
心下堵塞满闷不舒, 按之柔软无物,不硬不痛
心下气机窒塞不通 痞证(气痞)
甘草泻心汤证
寒热错 心下 寒温
杂于中 痞, 并用
焦,脾 呕而 辛开
胃升降 肠鸣,苦降
失常, 下利 和胃
气机痞
消痞

黄芩、黄连 苦寒清热
干姜、半夏 辛温温中
人参、甘草 、大枣,甘 温补中益气
以心下痞,呕逆较著,以半 夏为君,和胃降逆
兼水饮食滞,以干噫食臭为 主,重用生姜宣散水气,和 胃降逆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2020/8/10
.
23
❖ 分析:
影响胃肠气机卒滞不通—腹满推之可不大便
胃 迫津外出—汗自出
热 伤津耗气—身重 炽 伤津耗气面经脉失养—口不仁面垢(口有沙 盛 上扰心神—谵语
膀胱失约—遗尿
❖ 治禁:
忌汗
无表证 胃热亢盛
误汗—谵语 阴竭于下—额上生汗
忌下 胃热虽盛 误下 阳浮于上
2020/8/10
但腑实未成
外证
是仲景之言,后世陈氏称之阳明经证与 太阳经证(表证)的概念不同
内涵:阳明胃热亢盛,胃热从内向外 充斥之意。故外者,非表之义
2020/8/10
.
12
身热
胃热炽盛,充斥于外(有蒸蒸发热, 身热潮热之分)
特征:一般以壮热为多,全身性,一边 壮热一边出汗,热不因汗出而衰
胃热炽盛,热迫津出,推之口渴自在其中。 汗
特征:一日恶寒自罢—表证己解 汗出恶热—阳明表证化热入里因阳明以燥
气为本及阳明多气多血一经。
2020/8/10
.
16
原文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 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 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 提要:以五行揭示阳明病归转,生理病理特征
❖ 分析: 生理:胃为阳土,与脾共居中央化 生气血以营四旁如五行中的土一样
万物所归 病理:胃肠素盛,不论初感/他经传 来皆迅速化燥而归于胃成实。

伤寒论的方证PPT课件

伤寒论的方证PPT课件
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


纪念胡希恕先生 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伤寒论》的方证


方证概念
1、方证是《伤》独特的基础理论概念 《伤》有桂枝证(第34条)(赵开美本以下同)、 柴胡证(第104条)等名称,是以方名证的范例。 实际《伤》共有260方都是“证以方名,名由证立, 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⑵ 的内容,这便是《伤》的主要构成。凡读过《伤》 的人都清楚,它的主要内容是260个方剂和其适应 证,是论述某方剂的适应证即某方证,如桂枝汤方 证、麻黄汤方证、承气汤方证等。这种以方名证的 形成,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是经方发展的 特点,也即构成《伤》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的特 点。



2、方证含义: 方:方剂的组成;证:方剂适应症 状 方药(单复方)概念:性能概念本草石之寒 温,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八纲; 证的概念:以八纲概述证候。 方证的形成,是我们的祖辈以药物治病 的反复实践总结的有效记录。故方证本 身即含方证对应、方证相对、方证相应。





3、方证是《伤》主要组成内容,是经方基础 理论。 由神农时代的单方方证即以八纲辨证, 发展到殷商时代的复方方证仍以八纲辨证, 发展至东汉复方方证,仍以八纲辨证,但上 升到六经辨证 《本经》、《汤》、《伤》的主要构成是方 证


二、方证的形成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义伤寒及其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病证和其并发症或合 并症的辨证论治为主)②多种杂病的辨证论治
理:创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为辨证论治的先河
法:保胃气、存津液、扶阳气、扶正祛邪的治则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涩等 治法和药食并用法、针药并用法
方:112方,选药精当、组方严禁、药量准确、 疗效可靠。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或“方书之祖”。
断、治疗等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创造
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
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 证的理论体系。
特点:1.将理、法、方、药有机地结合起来;2.
处处体现了对立统一法则与整体衡动观;3.充分体
现了三因治宜的灵活性;4.记载了许多功效卓著的
方剂和不同的剂型。 医学课件
28
其二,《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将东汉代以前的 “医经家”与 “经方家” 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前者侧重 于医学理论探讨、忽视临床技能研究, 而后者侧重临床实践、忽视医学理论探 讨的弊端,为后世医家树立了理论联系 实际的榜样。
医学课件
24
明清之际,《伤寒论》学派形 成:
维护旧论派:循原书之旧而加以阐释(如张隐 庵、张遂臣、陈修园)
错简重订派:打乱原书之序而重新撰次(如方 有执、喻嘉言、周扬俊)
辨证论治派:以法类证(如尤在泾),或以方 类证(如徐大椿)

《伤寒论》PPT解读

《伤寒论》PPT解读

四 外感病的传变
6. 并病、合病、直中。
Qi the root of life
谢谢观赏
四 外感病的传变
1.一般概念: “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或路线发展。“变” 指病变不循一般规律,而起着证候性质变化者。 “传变”是一个不完善的概念,容易混淆,规律不 好把握。 2. 外感疾病传变不存在统一固定的趋向: 《素问· 热证》有“传”的顺序:太阳→阳明→少 阳→太阴→少阴→厥阴。但未涉及“变”。 六经病的传变不但是多向的,而且是可逆的。因 此,讨论外感病传发一步趋向既无可能,也无意义。 每一种具体的外感疾病有一定的发展趋向,不等于 所有的外感疾病有一个共同的固定的趋向。
三 六经辨证论治
病理的关键应包括:病因,病性、病位、病势 等方面。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没有 明确规定,以 1-4 个为宜。三阳合病,应该不 少于三个,加上患者还可能有宿疾,所以放宽 到 4 个。实际操作中以少为宜,太多就不是关 键了,科学研究要学会取舍,临床实践同样要 学会取舍。 “凭脉证,识病机”:据病程、病史、治疗经 过。 论治:针对病机,以人为本,整体考虑,突出 重点,灵活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不是呆板僵 化的治疗。
四 外感病的传变
5.传变的规律
㈠影响因素 影响六经传变的主要因素;
A.正气的强弱(第一位); B.感邪的轻重; C.治疗的得当否(包括护理) D.我认为应该还有无宿疾。宿疾的性质等等。如痰饮、淤血…… 邪气的性质决定着疾病传变的倾向,但是否传变则由感邪轻重 来决定。 ㈡传变的规律: 外感传变一般在邪盛正衰的情况下多由表而里。由实转虚, 由阳而阴,正复邪衰,则由里达标,由虚转实、由阴出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
手少阴心 与
足少阴肾
相表里
1、小肠: 上接于胃与心相表里,既能接受胃中的容
物,将其秘别清浊。其清者为津液,上归于 肺;浊者为糟粕,经二便排出。又能导心火 下行。《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小肠者, 受盛(承受容纳)之官,化(分化食物)物 出焉”。因小肠有泌别清浊的功能,所以小 肠有病,除影响水谷精微的吸收,还会导致 水液的代谢紊乱。
二、辨证要点: 发热,汗出,恶风寒,头项强痛,脉浮缓。
(二)太阳伤寒证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提要:太阳伤寒的脉证提纲。 释义: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指出外感表证之“发热” 的出现有早、晚不同;“必恶寒”是太阳病的诊断 要点。
一、病因病机: 1.病因:风寒(偏重于寒) 2.病机:卫阳闭遏,营阴郁滞
伤寒论讲稿
【目的要求】 1.熟悉太阳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2.掌握太阳病的概念、证型、诊断、治则。 3.了解太阳病转归。 【教学内容】 1.太阳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关系。 2.太阳病概念、分类、诊断、治则。 3.太阳病转归。
概论 太阳病是疾病发生的初期阶段,一般来说
,此时病位浅,病情轻,习惯称太阳病为表 证。 而 表证分为表热、表寒两类,因太阳以 寒为本,故称太阳病为表寒证。 一、生理——组成(营卫肺)+功能(卫外)
三、对于本条有无发热的看法 1.认为本条有发热 陆渊雷:“恶寒既常于发热俱,且伤寒以发热为
主,则知经文恶寒二字,即暗含发热在内” 。 2.认为本条无发热 因发热的出现有早晚之别,因此提纲条文未将“
发热”纳入提纲条文。 按语:提纲是高度概括一类疾病的特征,既然太阳
病早期既可以有发热,亦可见到不发热,因此提纲条 文就不必写入发热。
太阳主表,全赖少阴阳气的温煦。故有“ 太阳之根,即是少阴”之说。太阳主表的功 能,是通过调节营卫的开合,适应自然界气 温的变化,使人体气血得以正常的运行,以 保证人体生存的需要,古人又称太阳为六经 之藩篱。《灵枢经·营卫生气篇》云“太阳 主外”;《类经》云“歧伯答曰:营出于中 焦,卫出于下焦”。
二、病因病机-寒邪侵入太阳,卫外失常 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为人身之
藩蓠,故邪气犯表,太阳首当其冲,邪正交 争,营卫失和而出现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 寒者,则称为太阳病。

卫失固密,营阴外泄—表虚证
寒 袭
营卫失和

卫阳闭遏,营阴郁滞—表实证
若太阳病日久不解或因治疗不当亦可以 导致邪气不得外解,深入于里,则可出现邪 热内扰证;若平素正气不足,既可出现心阳 虚,亦可出现脾阳虚、肾阳虚或阴阳两虚之 症候。
本条虽以太阳病冠首,但并非太阳病。
本 条 不 属 于 太 阳 病 , 用 太阳病冠首的目的 在 于 辨 证。外感疾病有风寒、风热之不同。麻桂辛散, 虽能解表,但其性温,故不能尽愈表证。本条以辛 温药物发散的变证为例,告诫后世医家临证 用 药 要 注意风寒、风热之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病因病机
太阳主表,统摄营卫。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卫生会篇》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病因——风寒 2.病机——营卫失和
《素问·应象大论》
二、主证分析——恶寒 正气趋表与邪相争,脉应之而浮——脉浮
风寒外袭 营卫不和
卫阳闭遏 不能温分肉、充皮肤——恶寒
营阴郁滞
不能循太阳经输布而致局部筋脉失养 头项强痛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所谓提纲,是指能反映本经病证特征的条文,
它不是描述一种疾病的证候,而是高度概括一类疾 病的特征,六经病提纲则是反映了六经病证的特征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 原文学习:1.理解语意 2.掌握病机 提要:太阳病脉证提纲。 释义:头项强痛:指头痛项强。
太阳的兼变证: 兼证:太阳病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本证外又兼
有其它的证候,因此在治疗上除了用治疗本证的药 物外,还应加上治疗兼证的药物。其治疗原则是在 主方中随兼证进行加减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 附子汤。
变证:病情发生本质的变证,治疗时当重新 辨证,然后依证重新立法选方,故仲景对于变证没 有指出具体的治法,而只是很原则的指出:“观其 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二、太阳病分类 (一)太阳中风证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 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的脉证提纲。 释义:
脉缓:非迟缓之缓,与紧相对而言。 中风:指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一种病 症,与后世的中风证完全不同。
一、病因病机: 1.病因:风寒(偏重于风) 2.病机: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若邪循经入于下焦既可影响膀胱气化出现 蓄水证;亦可因邪热与瘀血搏结而形成蓄血 证;若邪热与痰水搏结胸胁则形成结胸证; 无形邪热积聚心下胃脘则可形成痞证。
三、治法:发汗

表虚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辛温解表

表实证——发汗平喘——麻黄汤
若患表证日久不解,呈现阵发性的发热恶寒, 称为表郁轻证,治疗当用辛温之品,小发其汗,方 用桂枝麻黄各半汤类;或用辛温之品,微发其汗, 方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若兼有内热亦可选用微发其 汗,兼清内热的桂枝二越婢一汤。
2.膀胱: 膀胱位于下,有贮尿排尿的功能。《素问
·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 焉,气化则能出矣。”
在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中,膀胱所藏之津 液,得到下焦阳气的温煦。一方面参与体内水 液的代谢而主小便的排出;另一方面又能化气 循太阳之经脉布达于表,名为卫气;行使其“ 温分内,充皮肤,司开合”的功能。
二、辨证要点: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
三、伤寒中风证鉴别:
中风 伤寒
脉浮,发热 恶风寒, 头项强痛
脉证
有汗,脉缓。 无汗,脉紧。
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病机
卫阳闭遏,营阴郁滞。
(三)太阳温病证
【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 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 微发黄色,剧者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 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提要:温病的特点及误治变证。 释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