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14地球的结构》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课程题目: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25页——28页)二、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分析】1. 本条课程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2. 本条活动建议提出对地球圈层进行讲解时,要充分运用感性认知的手段,如利用教具、学具,或者绘制示意图,进而构架起地球圈结构的认知框架。

3.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加深对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教材的叙述性内容主要从两个大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特点多是由地震波波速变化来间接推断的,因此,将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及两个突变界面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必要的,而教学的成果是学生可以在指导下绘制出内部圈层结构四、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区别于初中学生的地方在于,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求区别于高年级学生的地方在于,读图分析能力一般,合作探究能力较为欠缺,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拨,但对手动操作视频、动画等直接感知有兴趣,教师应充分激发这一兴趣。

2.本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前三节的学习,对高中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加上前一阶段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地球的外部环境和地球运动),而地球圈层结构这部分内容的难度较低,因而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重塑学习地理的信心。

3.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对学习必修一后三章都具有重要的基础和铺垫作用,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四大圈层的框架,并能够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逐步培养起地理思维。

《地球的结构》教案

《地球的结构》教案

《地球的结构》教案
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3.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完成制作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
课前准备实验材料: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在地球结构模型示意图中标注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学习任务二】
请解释香港地质公园内弯曲岩层的形成原因。

【学习任务三】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学习资源准备说明:塑料小盒(裁成两半)、泥土、保鲜膜
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下面的岩石属于哪种类型()?
花岗岩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2.连线题
A
B C D 地幔内核外核地壳。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

《地球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2.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3.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图片分析等方式,知道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明确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图片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我们吃鸡蛋的时候,剥开鸡蛋,都知道鸡蛋是几层的,有没有同学想过构成这种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可以分为几层呢?他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环节二:新课教学过渡:与吃鸡蛋不同,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肯定不能把地球剥开看看到底有几层,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呢?1.划分依据——地震波【教师引导】(1)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

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2)播放“汽车从柏油路驶向高速公路”的视频资料。

通过上述材料启发学生可以用震动速度的变化来探索地球内部结构。

【学生活动】读教材阅读部分“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思考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师生小结】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1.4地球的结构教案

1.4地球的结构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生(阅读总结)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层。

板书:(一)大气圈师地球上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大气的厚度有多大呢?生阅读教材,明确范围: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即大气的厚度约为2000~3000千米。

板书:(二)水圈师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可按哪些方式进行分类?生(讨论回答)①按形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三类;②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③按水的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2、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3、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图片分析等方式,知道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明确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图片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我们吃鸡蛋的时候,剥开鸡蛋,都知道鸡蛋是几层的,有没有同学想过构成这种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可以分为几层呢?他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环节二:新课教学过渡:与吃鸡蛋不同,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肯定不能把地球剥开看看到底有几层,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呢?1、划分依据地震波【教师引导】(1)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

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2)播放“汽车从柏油路驶向高速公路”的视频资料。

通过上述材料启发学生可以用震动速度的变化来探索地球内部结构。

【学生活动】读教材阅读部分“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思考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师生小结】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优质教案14地球的结构(供参考)

优质教案14地球的结构(供参考)

B表示纵波较③____ ④______________ 变化
b.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波速
名称深度
A波
地面下平均33千米
⑤________
传播速度⑥__
处(指大陆部分)
古登堡界面地下2 900千米处⑦________
(2)C以上为⑨______,C、D之间为⑩______,D以内
为⑪______(由E⑫______和F⑬______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⑭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
(1)A⑮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
⑯________。

(2)B⑰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
的⑱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⑲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
称,占有⑳________的底部、
○21______的全部和○22________的上部。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创设情境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你认为合理吗?
提出问题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是什么样的?
自主探究从课本材料中找到相应图表及文字描述。

阅读教材25
至27页文字
材料
合作交流讨论其比较的可行性小组讨论总结反思合理。

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
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结构特点,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2)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教学难点(1)区分岩石圈与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2)地震波传播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手持一个匣子,让学生说出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匣子内所装物品是什么. 学生议论:有的说钻个洞看,有的说摇一摇听听,有的说用X光透射。

启发教师:那假设这是地球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信息?学生讨论:改进钻探技术;火山喷发的物质;温泉、热泉;遥感技术教师解释:很好,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黑匣子,打钻井探究,目前最多只能钻3000米,遥感感知的深度也很有限,目前唯一的办法只能通过地震波间接地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状况.具体怎么利用地震波去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呢?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地震波的基本情况【板书】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师: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就类似我们常看到的水波。

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是不是水朝周围流去?不是,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只是在原来位置上下跳动。

地球的结构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结构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使学生理解地球各层的组成、特点和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结构。

2. 地球各层的组成、特点和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地球内部结构的划分及特点。

2. 地球内部各层物质的组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地球结构。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3.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地球结构模型。

3. 相关案例资料。

六、教学内容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讲解地壳的厚度、成分和作用。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介绍地幔的岩石类型、构造和热量来源。

3. 外核:外核是由铁、镍等金属组成的液态层。

探讨外核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4. 内核:内核是地球最内层,主要由铁、镍等金属构成。

讲解内核的温度、压力和生长现象。

七、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划分及特点。

2. 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地球结构模型,讲解各层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以地震、火山等现象为例,阐述地球内部结构对自然现象的影响。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对地球结构的认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知识。

九、教学拓展1. 邀请地质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地球结构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直观了解地球结构。

3. 开展地球科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地球结构的兴趣。

十、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1. 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包括板块、板块边界和板块运动。

地球的结构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结构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部分。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球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利用地球仪,让学生学会查找地理位置,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其探究自然的热情。

2. 教育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特点。

2. 地球各层之间的分界线及地球的大小。

难点:1. 地球内部结构的划分及各层之间的分界线。

2. 地球的大小及与太阳、月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活动法等。

四、教学准备:1. 地球模型、地球仪、图片等教学道具。

2. PPT课件。

3. 分组讨论的问题及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外观,激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心。

2. 讲授新课:介绍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部分,讲解各层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3. 演示地球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内部结构,加深对各层的理解。

4. 分组讨论:设置讨论题目,如“地球各层之间的分界线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实践活动:使用地球仪,让学生学会查找地理位置,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结构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如绘制地球结构图,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结构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地球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地球结构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球科学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地球结构及其研究的专业认识。

高一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根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根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根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拟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局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知识拓展〕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板书〕1.地震波生: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备课资源)高中地理一《1.4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湘教新课标

(备课资源)高中地理一《1.4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湘教新课标

(备课资源)高中地理一《1一、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要紧特点(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

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地球出现出圈层结构,能够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全然要求。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阻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差不多问题确实是“什么是自然环境”。

“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明白得。

从宏观层面上,依照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确实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

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

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专门性,单分出一个“聪慧圈”,如此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动身,同时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关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要紧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紧密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制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

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2)教学重点地球各圈层的要紧特点(3)教学目标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要紧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要紧依据和要紧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邻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地球的结构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结构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使学生理解地球各层的主要特点和组成。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结构概述2. 地壳的特点和组成3. 地幔的性质和作用4. 外核和内核的特点5. 地球各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及组成。

2. 教学难点:地球各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地幔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结构和各层特点。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增强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外部景观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 探究地球的结构:提问学生关于地球结构的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

3. 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讲解地球的各层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地球各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

6.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球结构的理解程度,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组成和特点。

2. 评估学生对地球各层之间相互作用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动画等。

2. 教学素材:地球结构相关阅读材料、图片等。

3. 实验器材:地球模型、地壳和地幔样本等(如有条件)。

八、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提前至教学平台。

2. 准备实验器材,布置实验室或教室。

3. 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40分钟)完成。

2. 课前准备时间:10分钟。

3. 课后作业时间:30分钟。

十、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标注各层名称和特点。

《地球的结构》教案

《地球的结构》教案

《地球的结构》教案【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是理解第3课地震和第4课火山喷发成因的知识基础。

为帮助学生完整建构地球内部构造的认知,教材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逻辑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1)整体认识地球从表层到地心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2)具体了解地壳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3)通过地壳运动直观认识岩石弯曲的原因,形成科学解释;(4)动手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进一步增强对地球的整体认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来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多个探索活动对地球内部结构建立整体认识,理解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难点:基于对地球结构的认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材料准备】贴有标签的多种岩石、放大镜、30cm细线、红黄蓝三种超轻黏土、尺子、实验记录单、视频。

玄武岩花岗岩①①砂岩页岩②②【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1.聚焦展示地球地形地貌图片、尔塔阿雷火山口介绍。

教师:我们上节课推测地球表面的形态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你能说说地球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吗?(板书:地球的结构)学生:地球内部有岩浆、是热的,压力大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图片对比展现了从地球外部形态到地球内部结构的延伸学习,火山口图片提示学生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猜测。

2.探索任务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师:带着以下问题观看视频《地球的内部结构》,完成实验记录单上的任务一。

地球的结构教案

地球的结构教案

地球的结构教案教案名称: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2. 掌握地球的不同地质层次及其特征;3. 知道地球内部的构成物质及其性质。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内部结构;2. 地球的不同地质层次。

教学难点:1. 地球内部的构造与特征;2. 控制地球内部结构的因素。

教学准备:1. 地球模型;2. 地球内部结构的图表或幻灯片;3. 半球体模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一些地球的常识,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例如地震、火山等。

Step 2:地球内部的结构(15分钟)使用地球模型或地球内部结构图表,解释地球的不同地质层次,如地核、地幔和地壳,并解释每个层次的特征。

Step 3:地球内部的构成物质(15分钟)解释地球内部的构成物质以及它们的特性。

例如,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地幔主要由硅、镁、铁和氧组成,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等元素组成。

Step 4: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10分钟)讲解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如地核的热传导、地幔的对流等,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Step 5:地球内部的构造与地壳运动(10分钟)介绍地球内部的构造与地壳运动,如板块构造理论,讲解板块运动和地震、火山的关系。

Step 6:综合讨论(15分钟)与学生讨论地球内部结构与地质现象之间的关系,总结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Step 7:展示活动(10分钟)分发半球体模型给学生,让他们模拟地球的内部结构,同时理解地球不同地质层次的存在。

Step 8:课堂小结(5分钟)向学生强调地球内部结构不仅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的基础,同时希望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Step 9: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以地球内部结构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或设计一份海报,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其相应的地质现象。

教学延伸: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探究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以及地球内部的构造与地壳运动之间的关系。

1.4地球的结构教案

1.4地球的结构教案

1.4 地球的结构一、任务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教材第一章第四节,从认识地球角度看,第四节是这一章不可缺少的一节,同时,自然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的有机整体,在空间范围上与地球的圈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该节内容也是后面2、3、4章的一个引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具体又可以分为两方面的要求:1.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2.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本节教材安排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根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各圈层具有不同的特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由此,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环境的整体概念。

本节课的会考标准有以下三条: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

二、岩石圈的范围。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所教授的对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高中的高一学生。

从知识储备来看,初中阶段,通过社会与自然的学习,他们已经懂得了具备地壳、外部圈层等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同样,到了现在,他们已经可以基本掌握高中地理知识学习基本方法,能够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节奏。

从学习经历来看,现在的高一学生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尤其希望在课堂中主动表现自己,渴望在课堂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学习体验。

从学习层次、思维层次来看,现在的高一学生依旧处在一个感性到理性,有评价到抽象的转变过程当中,这就要求我们地理老师要以补充大量的图片和材料为契机,通过设置大量高层次的问题来提升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以及外部圈层结构和特征。

2.学生能够指出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内部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图活动,训练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思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地球的结构教案

地球的结构教案

地球的结构教案教案标题:地球的结构1.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主要结构和组成成分。

- 理解地球内部的动态变化和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 掌握地球的结构与地球表面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教学内容:2.1 地球的主要结构- 地壳:地球表面的外部固体壳层。

- 地幔: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中间层,由固态熔融岩石组成。

- 地核:地球的内部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2.2 地球的组成成分- 岩石圈:地壳和部分地幔构成的岩石层。

- 水圈: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等水体。

- 大气圈:包括地球周围的气体和气象现象。

-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占据的各种生态环境。

3. 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地球的整体形状和地球的表面特征,引发学生对地球结构的兴趣。

3.2 知识讲解(15分钟)以PPT或黑板为媒介,详细介绍地球的主要结构和组成成分,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等组成部分。

3.3 实例演示(15分钟)根据所学知识,展示地壳运动和地壳变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以案例或实际地震数据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地壳运动与地震的关系,加深对地球内部动态变化的理解。

3.4 小组讨论(10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自主思考地球的结构与地球表面特征的相互关系。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地球内部的岩石圈是如何影响地球表面的地理形态等。

3.5 总结归纳(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地球的结构和组成成分,以及地球表面特征与地球内部结构之间的联系。

4. 总结评价:利用课堂小测或问题解答等方式,考察学生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表面特征的理解程度。

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

5.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地质公园等地理相关的场所,加深对地球结构和地质变化的实地认识。

推荐相关科普图书和网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以上教案仅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教学框架,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4《地球的结构》教案2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4《地球的结构》教案2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4.通过归纳、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及内部与外部圈层特点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二、能力要求: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同学们,有谁能告诉我我们平时吃的鸡蛋可以分几层?(学生回答)要想知道,切开就能看清楚了,但是要想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结构,怎么办呢?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秘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3.掌握地球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辩证的思维观、科学的认知态度和求真意识。

2.通过探究地球内、外部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整体观念和正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观察图像资料,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及热爱地球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主要特点。

2.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主要特点。

难点:应用地震波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过程与方法】
新课导入:
上个世纪,法国有个天才的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他写了许多地理科幻小说,其中《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一部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心去探险。

可以说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

高中地理首先让我们认识地球表层,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

地球表层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它不仅与宇宙环境有密切联系,还与地壳以下的地球内部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人类对地下的认识非常有限。

到目前为止,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五百分之一,对地球深处的观察几乎是人类的奢望,所以即使到今天,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每个观点仍属推测,不过这种推测自有其缜密的科学基础,这就是对地震的长期监测。

地球内部圈层的重点是固体地球最外层硬壳。

它的结构、物质组成、运动和发展历史,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础知识。

对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学习不仅对构建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打下了基础,也为高中地理的学习作了一个规划。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了解其广度和深度是逐步发展的。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首先认识的是陆地环境;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范围扩大到了海洋;航空和航天技术的进步又使人类解开了大气层和外层空间的许多奥秘。

高中地理在
讲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时,采用了讲述环境的方式,先从范围最大的宇宙环境讲起,再讲大气环境、海洋环境,最后讲述与人类最为接近的陆地环境。

这也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人类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呢?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

那么什么是地震波?
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构造?
2、地震波特性: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休、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反过来,根据地震波速度地球内部的变化,就可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构造。

如果某一深度地震波速度发生明显变化,则说明组成物质有明显的差异。

地震波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叫做不连续面。

3、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界面,一个在地下33千米处,叫莫霍界面,在这里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界面叫古登堡界面。

根据这两个不连续面,就可以把地球内部划分成三个圈层,此外,在1000千米和5100千米深处,还有两个次一级不连续面,可将地幔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将地核分成内核和外核。

4、地球内部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比较,可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下表:
5、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1)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可以通过上表对比分析。

(2)地壳和岩石圈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其大陆部分较厚,约33千米,海洋部分较薄,只有几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岩石圈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因此,岩石圈的范围大于地壳。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运动、水和相变产生的风、霜、雨、雪等天气现象,不断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

结合教材归纳:大气圈的厚度是多少?
2、水圈是由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陆地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海洋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尝试把水圈的水体进行分类:按性质分咸水、淡水;按状态分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按地理分布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陆地水又分地表水和地下水等。

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两大部分共同组成的,而不是由生物单独组成,生
物,生物圈同其它圈层的根本差异是,生物圈具有有机成分,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生物圈的核心部分中:地面以上100米,水面以下200米,这两个数据容易混淆,这一薄层内,生物异常集中的原因是:这里可以获得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大量的液态水以及氧气、二氧化碳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即环境条件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