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知测量方法评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认知测量方法评介 (查看次数:774)
作者:郭本禹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第5期第52-56页第14卷]
皮亚杰认为,.在研究涉及人的行为规范和品德时,如果采用直接研究的方法,那么被试的反应就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反应的真实性程度就会降低。为了克服这一弊病,皮亚杰意识到只有通过一种非常间接的方法,即通过向被试讲述道德故事的方法,让被试判断研究者所设计的那些行为类型,故称为“间接故事法”。为此,皮亚杰及其同事按研究的目的编撰了许多包含着道德价值内容的情境故事,它们以对偶道德故事为主.因而间接故事法也称“对偶故事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投射测量手段,这大概与皮亚杰早年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有关.
这种对偶故事按研究课题的要求,对故事情境中的各种因素是严加控制的。如研究动机和效果的一对对偶故事,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过失行为是无意的或出于好意的.但造成较大的损害,另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过失行为完全是有意的,但造成较小的损害。在研究开始的时候。主试先向被试讲述一对对偶故事,然后让儿童进行判断。判断之后,主试继续向儿童提问,以弄清儿童进行这种判断的理由,并根据结果划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分为两级:一级是他律水平,侧重判断,具有客体的性质;一级是自律水平,侧重判断动机,具有主体的性质。这种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将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所用的临床法创造性地运用到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中,他运用这种方法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而且许多成果也为后来的研究洲正实,证明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皮亚杰为道德认知发展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他这种通过向儿童讲述故事来间接推断儿童道德推理发展的临床谈话方法为后来的研究者广为采纳和使用。今天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领域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是与皮亚杰早年的开创性研究分不开的。
但是,皮亚杰的这种方法也是有其缺陷的:(1)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只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两级水平,这是皮亚杰在对低龄儿童(5-12岁)进行对偶故事判断中发现的。后来的研究者如柯尔伯格发现儿童道德发展不止两级水平,而有更多级水平和阶段。这就无法以相应的两个对偶故事,用“封闭型”的非此即彼的回答来反映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2)有的研究者认为,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没有分清故事中的意图和结果的前后顺序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事实上,皮亚杰的故事在结果信息之前就提供了动机信息,这样妨碍了儿童根据动机来进行判断。当动机放在故事的末尾时,5岁或6岁的低龄儿童也能根据动机来进行判断。(3)更严重的是,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的临床谈话法不是标准化和客观化的测量工具,它带有很大的主观、臆断的特点,因而有人怀疑如此灵活的方法所获得的结果是否可靠。
二、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直接来自皮亚杰的间接故事法。但柯尔伯格针对皮亚杰研究方法的局限,把皮亚杰的一对对偶故事改成一个道德两难故事,两难故事保留了对偶故事的简捷形式和冲突性情境的特点。用两难故事对儿童进行道德判断谈话不再是像对偶故事谈话所采用的二择一选择判断,而是采取一种“开放型”的手段,根据故事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在儿童对两难故事做出选择即判断的基础上,让儿童回答他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从几童陈述的理由中寻找其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柯尔伯格及其学生和同事对10--16岁青少年到成年初期(22-28岁)进行了长期的追踪实验研究,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研究,积累了许多研究资料,最终完成了一个标准化的道德认知测量表,用以科学和客观地测定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同时建立了他的著名“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模型。
(一)道德两难故事
柯尔伯格的标准问题道德谈话由三种相同的形式构成,每种谈话形式都包括三个假设的道德两难故事,它们有的取材于古代哲学家的道德两难间题,有的来源于皮亚杰的对偶故事,也有的是柯尔伯格杜撰的故事。对每个两难故事都提出9-12个标准探测问题,用来引发反应者判断的理由.每种谈话形式对应的三个两难故事如表1:表1
其中的故事Ⅲ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海因兹与药”的故事,因它编排在前面,柯尔伯格本人及其介绍者常以它为例。它的大意是: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可以救她,这种药的成本很高,但药剂师却以10倍于成本的价钱出售。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一共只借到药费的一半。他哀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拒绝了他。海因兹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撬开药店的门,为他的妻子偷药治病.
每个两难故事都包含有价值冲突的道德两难情境,有时甚至包含有好几种价值冲突。但标准问题道德判断谈话,规定每个两难故事的核心价值冲突作为它的标准问题,如故事Ⅲ的核心价值冲突是保护生命价值与维护法律价值的冲突,因此,生命与法律就是故事Ⅲ的一对标准问题。故事Ⅲ除了核心价值冲突外还包含有其它的价值冲突,如丈夫爱他的妻子(归属)与药剂师的财产权(财产)的冲突。针对每个故事的标准问题提出一些标准探测问题,如对故事l提出:“海因兹应该偷药吗?”,“海因兹有义务或有责任偷药吗?”
(二)标准道德判断的建构
标准问题道德谈话的评分是以标准判断界定个体道德发展的阶段。一个标准判断就是一个特定阶段的推理模式,从理论上讲,这种推理是根据阶段的结构界定的;从经验上讲,标准判断实际上是一特定阶段的所有被试所使用,而不是其它阶段的被试所使用的。标准道德判断量表由一系列标准道德判断组成,每个阶段都以特定的标准作为标志。任何一个标准判断都由I可题(issue )、规范( norm)和要素(clement)构成,问题规范和要素构成标准问题评分的基本记分单元。
每个两难故事都包含一对核心冲突问题,每个判断都要对这两个冲突问题作出一种行为选择。例如在故事l中,被试要作出“应该偷药挽救生命”还是“应该维护法律而不该去偷药”的判断选择,被试作出的这种判断选择实际上是一种价值选择。
规范代表道德的价值内容,用来证明选择的理由。问题反映的是被试认为应该做什么,规范则证明为什么应该这样做,问题与规范的区YA是功能上的。同时,问题是谈话者预先规定的,规范则是被试提出的。因而对被试来说,问题是外在的价值,而规范是内在的价值。每个两难故事都有两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每个问题都有12种可能的规范(理由)来证明。
问题代表一种价值,它需要证明。而规范只代表一种部分的证明,其本身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明。要素代表最终的证明,它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解释规范。从理论上讲,每个规范都有17种可能的要素加以证明。所以说,道德两难故事谈话是一种“开放型”的谈话,被试可以充分表述其价值选择即判断的理由。这样,共有3种谈话形式,每种谈话形式包含3个两难故事,每个故事有2个标准问题,每个问题有]12种可能的规范,每个规范又有17种可能的要素,再加上G个发展阶段,一共就有2万多个具体评分标准。由问题、规范和要素构成的标准判断j代表一种同质的、单一的、独立的道德概念或观念,这些道德概念又能反映出被试的道德阶段的结构性特征,它们成为阶段记分的分析单元。不同阶段的被试可以使用由相同的问题、规范和要素构成的道德判断或道德概念。这样一来就可以把道德判断的内容与形式或结构加以区分,通过控制内容来研究形式,从而揭示出道德形式的发展规律。被试的不同道德阶段反映在其道德判断的形式或结构上的不同,而不在道德判断的内容上的不同。按照具体的标准评分就克服了皮亚杰对偶故事法中存在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的缺点。
此外,柯尔伯格还对标准问题的计分方法作了详细的规定,据他报告其道德判断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都很高。它是品德测评中的第一个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测量,能够科学而客观地测量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但它本身存在一些不足。(1)柯尔柏格所采用的标准评分系统过于复杂,他的道德判断测量手册共1000多页,因此被人称为“心理学文献中最复杂的评分系统。;(2)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谈话是一种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