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故事

合集下载

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集锦15篇

清明节的故事1

据悉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开始争相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后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定的风俗。

据悉,清明节又叫踏青节,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祭祖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每年到了清明节,路上的行人络绎不绝,交通现象非常的拥堵。

传统节日清明节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太子为了躲避祸害,在人间流亡,其他的臣子看太子落难,都纷纷离去,只剩下少部分臣子追随,而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个,太子在躲难期间饿昏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太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他吃了。十九年后,太子安全回国,做了君主。

太子做了君主后,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还留下了一x书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清明节的故事2

本来我们每一次都是在清明节前一天开始回老家过清明的,可是因为某种原因,我们去不了了。(呜呼,好可惜!少了一次最佳烧火煮饭的机会。)只好等到清明节这天一大早回老家了。我们做清明分村里的清明和家里的清明。清明节前一天,他们已经做完村里的清明了。所以,清明节那天,我们只做家里的清明就可以啦!

清明节这一天,我们6点20分便起床准备了。9点时分我们到达福堂村——我的老家。这时,大部队已经出发了,我们匆匆喝了碗粥便赶过去。由于今天天气好好,刮北风,不下雨,路也没有以前那么

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1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二、相关习俗清明节是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为它是定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后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国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是民国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国定假日。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到春秋时代孔子的墓祭,这些都属于贵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汉以后,贵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一般清明扫墓可以分成两种仪式:

(一)挂纸又称「压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坟上,以示子孙已祭拜祖坟。(二)培墓是把祖坟修饰一下,并向祖先祭拜的活动。每年一度将祖先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以修整,然后准备一些牲礼、酒、菜、蔬果和@类作为供品。一般都在坟前和后土前摆放祭品,祭品有韭菜、鸡蛋、鱿鱼、甜饭、芋、笋等。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远流长,凝聚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说故事。在这个祭扫祖先坟墓、缅怀先人的节日里,各地流传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索几个与清明节相关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范进中举考场》

相传,明代的范进中举时,途经一个村庄,正值清明时节,他见到村民们纷纷前往扫墓祭拜祖先。太阳正好被云遮住,天空忽然间变得昏暗起来。范进好奇地在一片茶树下停下来,准备等待风雨过去再继续旅程。

范进正在想着心事,突然一个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老人自称是当地的山神,他告诉范进,他一直关注着他的学子之路,并看好了他多年,此刻特意现身给予指点。

范进感到非常惊讶,老人告诉他只要坚持自己的学业,不被任何外界的声音干扰,将来必能在科举考试中中举。范进心存感激,当他回头再看时,老人已经消失不见了。

经过这个神秘的遭遇,范进信心倍增,顺利通过科举考试,成了一名功业显赫的进士。范进的故事就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成为了一个鼓励后人努力学习的寓言故事。

传说二:《母亲的眼泪》

据说,一个人每年清明节都会回家扫墓,祭拜父母。有一年,他忙

于工作错过了回家的时间,心灵感到非常愧疚。他在工作之余,心怀

愧疚地散步在公园中,突然看到一个年轻女子在树下哭泣。

这个年轻人好奇地走过去询问女子的原因。女子含泪回答说,她是

个孤儿,从小没有家人陪伴,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来这里,捡拾落叶,

假装树叶就是她已故母亲的眼泪,来陪伴她。

年轻人听罢,不禁泪流满面。他决定从那天起,每年清明节不仅要

回家祭拜父母,还要找寻孤独无依的人陪伴他们,分享他们的忧伤,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4篇)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4篇)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4篇)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精选4篇)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篇1

据传说,春秋时期,晋朝的儿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放途中,他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站不起来了。找了很久之后,部长找不到任何可以吃的东西。每个人都很焦虑。大臣介子推他到僻静处,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公子喝。重耳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被介子推着腿切掉时,他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君主,也就是晋文公。他即位后,文公一开始奖励了陪伴他流放的功臣,却忘了介子推。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劝他佩服。然而介子最看不上那些争功的人。他收拾行囊,悄悄去绵山隐居。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篇2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分别是、、伊吾、齐和卓子。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所生,并被封为王子。晋献公的继母李记为了让她的儿子成为美丽的王子,密谋杀害申生王子。

为了躲避继母李记的迫害,儿子重耳和易武分别逃往国外。晋国圣人介之推,历经艰难困苦,一直和重耳一起过着流亡生活。

有一年,重耳在流放期间生了重病,这使他非常贫困。为了给病重体弱的重耳补充营养,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恢复了健康。

清明节小故事三篇

清明节小故事三篇

清明节小故事三篇

篇一: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当他荣归故里,本想祭拜父母的坟墓,但由于连年战乱,坟头长满了杂草,墓碑参差不齐,有的断了有的断了,墓碑上的字也认不出来了。刘邦非常难过。虽然他的下属也帮他翻遍了所有的墓碑,直到黄昏才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篇二:

古密州清明节时,人们都喜欢用新发的柳枝编顶帽子戴在头上,而且在柳枝帽子上还要缠上二十八根红丝线,嫩绿的柳叶衬着红红的丝线,煞是好看,据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一位姓柳的贤惠女子。

清明戴密州城东有条墨河,河两岸柳树成荫。河岸边的柳家庄有个柳兰姑娘。柳姑娘心灵手巧,识文断字,女红做得尤其好,在十里八乡很有名,被人称为巧柳姑娘。柳兰到谈婚论嫁的年纪后,许多做媒的登门求亲。后来柳姑娘嫁给了本村的一周姓后生,为人忠厚老实。后生与老爹相依为命,除了几亩薄地,平时就靠做些短工维持生计。自从柳兰嫁入周家后,勤俭持家,孝敬公爹,一家人平安和睦,其乐融融。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或上巳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按照

惯例,清明节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4日或者4月5日之间,阳历上正好是春分后的第15天。这个节日主要是为了祭扫祖先和纪念逝去的亲人,也是人们追忆历史和重温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接下来,我将为大家

讲述几个关于清明节的故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节日的起源和重要性。

故事一:清明的起源

据史书记载,在中国古代,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

战国时期。当时的楚国国君楚襄王非常重视人民的生活,为了提高百

姓的生活质量,他痛下决心决定改革社会制度。他认为百姓繁忙的农

忙时节应该休息一天,并且拥有一个祭祖的日子,以表达对祖先的敬

意和缅怀之情。

于是,楚襄王下令将三月初三定为参谒忌日,也就是清明节的前身。这天百姓休息家中,一起踏青游玩,并且烧纸钱祭祀祖先。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个习俗逐渐传承下来,并且被后来的各个朝代延续至今。

故事二:插柳和打马球

与清明节有关的一个传说是关于插柳和打马球的。相传在宋代,南

方的百姓尤其喜欢插柳和打马球这两个活动,这也成为了他们在清明

节期间的一种特别的娱乐方式。

插柳是指把柳条剪下,在户外插入土地中。这个习俗主要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也可以用柳条勾连生活上的小事,象征着人们的希望和愿望。

而打马球,则是一种传统的球类运动,参与者骑着马,使用长棍击球,通过互相配合以及技巧的发挥来争夺胜利。打马球活动不仅锻炼马匹的身体素质,还增进人与马之间的默契合作,因此备受百姓的喜爱。

故事三:祭祖与缅怀

清明节作为一个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视为家族之间团聚的日子。在这一天,家人会亲自前往祖坟前烧纸、上香、踏青,以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故事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故事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故事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每逢清明节,人们会祭扫祖先和逝去的亲人,还会赏花踏青,感受春天的气息。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与清明节相关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女娲补天

传说在古代,天空与地球之间只有一根柱子,但是这个柱子破裂了,导致天空和地球分离。为了补救这个情况,女娲决定用五彩石补天。她将五彩石烧热,铸成了大小不一的石块,然后扔到天上。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汗流浃背,就在清明节这天,她累倒了,睡在了草地上。

二、伯牙和子期

伯牙和子期是两个音乐家,他们一起演奏古琴,是好友之间的情谊表达。有一年清明节,伯牙听说了他的好友子期去世的消息,非常悲伤。他赶到子期的坟墓前,拉起琴弦,弹奏出悲伤的乐曲,表达他对朋友的思念和怀念。

三、胡蓝之死

胡蓝是一个出身贫寒的诗人,他因为梦想成为一代诗圣而努力奋斗。某一年的清明节,他干了整整一天的活,回到家时已经累的不行。然而正当他放松下来的时候,突然有人敲门,说有人要听他的诗歌,他唯有站起来开始朗诵。最终,在漫长

的演讲过后,胡蓝累倒在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对生命充满热情,追求我们自己的梦想。

四、唐伯虎点秋香

《唐伯虎点秋香》是香港著名导演、编剧及制片人刘镇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电影中,唐伯虎在清明节的时候,遇到了热情开放的秋香,两人之间爆发了浓烈的感情。整个故事表达了爱情和人性的真实感觉,深受观众喜爱。

以上便是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清明节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意义和价值。我们在清明节的时候,应该思考这些故事,感受节日的真正内涵。同时,我们也应该传承这些意义,把它作为我们对家人、朋友以及失去的人们的一个悼念和纪念方式。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在中国,

有许多关于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既有感人肺腑的悲剧,

也有令人振奋的英雄传说。以下是其中几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

故事一:吴刚与嫦娥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勤劳善良的木匠名叫吴刚。吴刚生活

在一个贫瘠的山村,每天都辛勤地工作,为人们造房子、制造家具。

他十分勤劳,但是生活却十分艰难。

一天,吴刚正在山间劳作,突然看到一只美丽的仙鹤降落在一颗树上,吴刚远远地看着那只仙鹤,心生敬意。仙鹤告诉吴刚,他知道吴

刚一直苦于家中贫困,因而特地前来救助他。仙鹤递给吴刚一个装有

仙丹的匣子,并告诉他:“只要你吞下这颗仙丹,你和你的家人的生活

将会改变。“吴刚接过匣子,紧握在手中,想要带回家给家人分享。

然而,在回家的路上,吴刚突然听到一声凄厉的哭泣。他寻声望去,发现一个少女正在难过地哭泣。吴刚赶紧上前询问原因,原来少女名

叫嫦娥,她原本是一个美丽的仙女,但却因为违背了天仙的规定,被

贬下凡间。她告诉吴刚,她刚刚失去了自己的丈夫,现在无家可归。

听完嫦娥的故事,吴刚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把仙丹给嫦娥,帮助她

改善生活。他辗转反侧,最终找到嫦娥,并交给她仙丹。嫦娥感受到

吴刚的善良和慷慨,发自内心地感谢他。此后,吴刚和嫦娥成为了好

朋友,一起携手寻找快乐。

故事二:爱屋及乌

据传,清明节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屈原的忌日,也是他逝世后人们纪

念他的日子。相传,在屈原逝世后,有一位至交好友为了纪念他,准

备了一碗美味佳肴,拜访屈原的墓地。

然而,好友刚刚离开不久,一群乌鸦从天空中飞了过来,盯着那碗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常常被认为是“扫墓节”。但是,除了祭祖和扫墓外,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故事:

1. 说不出话的桃树

有一个叫做“洛阳桃”的桃树,在每年的清明节当天,它的花开得最娇艳动人。这棵桃树传说是汉武帝时期的事情。当时,洛阳城外有一位老农夫,他每天都会在桃林里种植桃树,但其中有一棵桃树却总是不开花,甚至说不出话来。老农夫非常困惑,于是他去请教了一位叫做“口说无凭”的道士。道士告诉老农夫,只要在清明节这一天去给桃树上红色的布条,就可以让桃树开花说话了。老农夫照着道士的方法去做了,果然,桃树在当天开花了,而且还说出了话来。从此以后,这棵桃树就被称为“洛阳桃”。

2. 青蛙变成公主

在很久以前的一个清明节,有一个小青蛙在池塘里游泳。突然,一只金鱼飞跃而出,掉进了小青蛙的嘴里。小青蛙非常高兴,他觉得这是一种奇迹。但是,当他再一次张开嘴巴时,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主。原来,那只金鱼是神仙化身,他看到小青蛙有好心态,就赐给了他美貌和智慧。从此以后,这位美丽的公主便一直生活在人间,并在清明节时穿上美丽的衣裳,参加祭祖活动。

3. 守护墓地的青蛇

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年轻的士兵,他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他的

母亲非常伤心,每年清明节都会来到儿子的坟墓前祭拜。有一年,她在祭拜时发现,坟墓前有一条绿色的青蛇,它一直守在那里。母亲心生感激,便给青蛇留下了饭菜。清明节之后,她再来到坟墓前时,发现青蛇又出现了。母亲感到很奇怪,但是青蛇却越来越亲近她。最后,母亲发现,这条青蛇其实是儿子的化身,他一直在守护着自己的坟墓。从此以后,这条青蛇便被人们称为“守墓的青蛇”。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十篇】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十篇】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清明节有很多热闹的习俗活动,比如有扫墓、放风筝、吃寒食、蹴鞠、插柳、踏青、荡秋千等等活动。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故事,欢迎阅读!

【篇一】清明节的来历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的传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的传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的传说故事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祭祀祭奠节日,通常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公历4月4日至6日间)举行。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扫墓祭祖、悼念亲人和祭祀先祖。除了扫墓、祭奠以外,清明节还有丰富的活动和习俗,比如踏青、放风筝、挂柳等等。而在这个节日中,也有许多经典的传说故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故事。

故事1:寻找盆景主人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老爷爷种了一盆特别美的盆景,每次清明节他都会前往坟墓祭奠自己的亲人,然后把盆景也带去,放在墓前。但在某年的清明节,老爷爷因年迈体弱而无法前往坟墓,这时他就请来了一个小伙子,让他代替自己,前往墓地祭奠亲人。但是,小伙子去了墓地之后,却无意中把盆景掉在路上了。虽然小伙子赶紧找寻回来,但是却找不到盆景主人了。

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少女,她告诉小伙子,盆景主人其实就是老爷爷。由于盆景种了很多年,老爷爷说话跟盆景里的花草树木已经有了心灵相通的感觉。少女还告诉小伙子,老爷爷格外喜欢紫色的花,于是小伙子便在墓地里摘了一束紫色的花,拿回去放进盆景里。这时,盆景中的花草树木都变得特别欢快,仿佛感觉到了生机和希望。

故事2:屈原之歌

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清明节传说故事——屈原之歌。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他一生忠于楚国,但因为嫌疑被流放,深受凌辱和悲痛。最终,在长江中投身而亡。

在屈原之歌中,讲述了在屈原投江之后,江神和水族都深感到了他的忧伤和不平。这时,水族们便在江边划船,唱起了哀婉的乐曲,来纪念屈原。在后来的岁月里,这首乐曲被传扬下来,成为了中国文化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清明节的神话传说

关于清明节的神话传说

关于清明节的神话传说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二十

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扫墓祭祖,

悼念逝去的亲人,也会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美好。

清明节的起源有很多神话传说。以下是关于清明节的一些神话

故事:

1. 飞天神鸟伏兔:相传,在古代,有一只能够飞天的神鸟名叫

伏兔。这只神鸟每年在清明节这天出现,它会携带着春天的气息降

临人间,为大地带来生机。人们在清明节这天会放飞风筝,以象征

着迎接伏兔的到来。

2. 救孩童的草人:传说在清明节这天,有一位叫做大卫的贤人,在一片封闭的连山区救出了被困的孩童。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制作了一个草人,让草人去引开野兽,从而成功救出了孩童。为了

纪念大卫的善行,人们在清明节这天会制作草人,放在野外,象征

着保护和庇佑孩童。

3. 空中飞船战斗白蛇:相传在古代,一条名叫白素贞的白蛇和她的姐姐青蛇,为了救治生病的人们,制造了一种能够在空中飞行的神奇飞船。在清明节这天,白蛇会驾驶飞船与恶龙战斗,保护人间的和平和幸福。

这些神话传说虽然不能被确证,但它们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让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感受到神奇的力量和追求和平的精神。通过祭祀、踏青和其他庆祝活动,人们纪念这些传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些神话故事丰富了清明节的内涵,也让清明节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不仅可以缅怀历史,传承先祖智慧,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祝福。让我们共同庆祝清明节,弘扬传统文化,传递爱与希望!

关于清明节的民间故事精选

关于清明节的民间故事精选

【导语】⼀年⼀度的清明节⼜快到了,家⼈⼀起出去踏青扫墓,相信有不少⼈对清明节的传说感兴趣,清明节有什么民间故事呢?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清明节的民间故事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篇⼀】关于清明节的民间故事精选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骊姬为了让⾃⼰的⼉⼦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申⽣,申⽣被逼⾃杀。申⽣的弟弟重⽿,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在流亡期间,重⽿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道出奔的⾂⼦,⼤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个忠⼼耿耿的⼈,⼀直追随着他。其中⼀⼈叫介⼦推。有⼀次,重⽿饿晕了过去。介⼦推为了救重⽿,从⾃⼰腿上割下了⼀块⾁,⽤⽕烤熟了就送给重⽿吃。⼗九年后,重⽿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晋⽂公。

晋⽂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共苦的⾂⼦⼤加封赏,唯独忘了介⼦推。有⼈在晋⽂公⾯前为介⼦推叫屈。晋⽂公猛然忆起旧事,⼼中有愧,马上差⼈去请介⼦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去了⼏趟,介⼦推不来。晋⽂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公来到介⼦推家时,只见⼤门紧闭。介⼦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母躲进了绵⼭(今⼭西介休县东南)。晋⽂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烧⼭,三⾯点⽕,留下⼀⽅,⼤⽕起时介⼦推会⾃⼰⾛出来的。晋⽂公乃下令举⽕烧⼭,孰料⼤⽕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终究不见介⼦推出来。上⼭⼀看,介⼦推母⼦俩抱着⼀棵烧焦的⼤柳树已经死了。晋⽂公望着介⼦推的⼫体哭拜⼀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看,原来是⽚⾐襟,上⾯题了⼀⾸⾎诗:

清明节小故事

清明节小故事

清明节小故事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祭祖节日。每年清明节,人们都会怀着敬仰和思念之情,前往祖先的坟墓祭拜,扫墓祭奠,悼念先人。除了祭祖,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和传统小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清明节的一些小故事吧。

清明节小故事一,寒食节。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申君被楚庄王流放,他的臣子介子推为了怀念春申君,便在每年的清明节前一天,也就是寒食节这一天,禁火忌灶,不做饭菜,只吃冷食,以示哀悼。而这一天也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前身,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小故事二,踏青。

清明节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正值草木萌动,百花盛开的时候。因此,有许多地方在清明节这一天会举行踏青活动。人们会结伴而行,登高赏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享受春天的美好。在踏青的过程中,人们还会唱歌、跳舞,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清明节小故事三,插柳。

在江南地区,清明节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插柳。人们会在

清明节这一天采摘嫩绿的柳条,然后插在门前或者窗前,寓意着生

机盎然,带来好运和吉祥。而且还有人会用柳条编成一个环,戴在

头上,称为“柳环”,相传可以辟邪镇鬼,保佑平安。

清明节小故事四,踩堆。

在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踩堆的习俗。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将土堆成小山,然后在山上撒上五彩纸、糖果、花瓣等,然后再踩

在上面,以示走运和辟邪。这个习俗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好运,让

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免受灾祸。

清明节小故事五,放风筝。

在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放风筝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放风筝,寓意着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而且还有人相信,放风筝可

关于清明的故事大全

关于清明的故事大全

关于清明的故事大全

导读:关于清明的故事一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为法定节日。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这一天,扫墓是最重

要的活动。不过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饭的习俗。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一路上受尽

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

尽艰辛,终于在 19 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名

的晋文公。

寒食节暨清明节的前一天。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封赏所有跟随

他流亡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受封,带母亲隐居绵山去了。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带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

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关于清明的故事二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它也是我国节日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与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与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与故事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祖扫墓,缅怀祖先,并且也有许多与清明节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下面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一、《孟姜女哭长城》

这是一个关于孟姜女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个温文尔雅的少女叫孟姜女,她与丈夫荆轲相爱,但是很快荆轲被害死了。当孟姜女得知丈夫的死讯后,悲痛欲绝,一路追到长城。她哭声动天,长城倒塌了一段,被称为“哭长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姜女对丈夫的深爱和对他的惋惜之情,使得她放声痛哭,这种深情的表达已经深入人心,并且流传至今。

二、《贾湖蛇婿》

这是一个关于贾湖蛇婿的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村庄,那里的人们都非常贫困。村庄里有一口名叫贾湖的水井,井水干涸了,村民没有水喝了。一天,一个英俊的年轻人出现了,他答应给村民送来雨水,但是有一个条件,他要娶村里最好看的姑娘为妻。村民中有一位勇敢的少女愿意嫁给他,然而年轻人却化为一条蛇,村庄顿时大乱。经过一番波折,蛇最终战胜了恶势力,成为了水井的护卫者,为村民带来了丰富的雨水。

贾湖蛇婿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敢和牺牲精神可以带来福祉与幸福,即使外表和形态不同,也可以成为人们的保护神。

三、《屈原投江》

这个故事与《庐山谣》有关。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

原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啮食屈原

的身体,纷纷下船划舞,击鼓放炮,让鱼虾无法接近,这就是中国现

在流行的“龙舟竞渡”活动的起源。

屈原投江的故事告诉我们,屈原无私忧国忧民的精神令人敬佩,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故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清明节故事(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这两字点出了清明这个节日的特殊愁绪。小时候,每逢清明节,爸爸妈妈都要带我去上坟烧香,若我不去,就会说:死去的亲人想我了,然后我肚子就会疼,因此每次都是不请不愿的去。现在,我长大了,工作了,离家也远了,清明节也不一定能回家上坟,只能给父母打个电话,让他们上坟的时候带自己捎个话,以表自己的“思时之敬。”不是我这个做晚辈的不回家看他们,而是身不由己。当然,这不是迷信,我也不相信上了坟肚子就不疼,不上坟肚子就疼。我只是觉得晚辈孝敬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事,虽说这些长辈已离我而去,可是他们的精神还在家族流传。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想念与尊敬。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一个“碧”字呈现出三月清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节,除了祭拜先人,留下伤心悲酸的眼泪外,我们是不是也该对得起春暖花开的特殊恩赐,多做一些喜闻乐见的健康活动?农谚说:“植物造树,莫过清明。”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气温升高,春雨飞洒,雨量增多,可谓是春耕春种的天赐良机。况且,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这对动员全国人民

积极开展绿化城市,回归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前后,春回大地,春阳暖照,花红柳绿,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古人推崇修身养性,现代市场竞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更应该讲究健康,休闲。二三对踏青的人,手提相机,捕捉草木万象,在瞳孔里寻找大地的感觉。或听自然表白,或听自然倾诉,让风籁慰平心灵的皱褶,告诉生命与自然的玄妙。清明节,应该赋予人们更多的健康意蕴。

清明节到了,你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清明节故事(二)

一年一度的清明佳节,即将来临,每逢此时此刻,不由人们不畅想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悠久绵长光辉灿烂。还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周代,我们的祖先们,就在春暖花开的清明季节种瓜种豆植树造林,清明已成为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气。更有晋文公重耳与忠臣介子推的一段君臣故事,彰显出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那还是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被逼自杀身亡,他的的弟弟重耳为避祸害流亡在外,受尽屈辱,颠派流离十九年。

在漫漫的逃亡路上,跟在身边的臣子大多各奔前程去了,只有他的舅父狐突的儿子狐偃和少数忠心耿耿的臣子赵衰、介子推等和他同甘共苦,与其始终不离不弃。

有一次,他们跑到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经过五鹿,当地

的乡民不给吃食,投以土块,重耳饿得头晕目眩难以支撑,介子推将腿上之肉忍痛割下烤灸熟了给重耳食用,救其奄奄一息的生命。他们到了曹国,国君曹共公慢待重耳。曹大夫僖负羁告诫说:“重耳‘双瞳骈胁’,是天人。”即重耳的肋骨是连在一起的,是上天偿赐给我们的,不可轻慢。曹共公勉强收留了重耳,却领上他的妻妾侍女偷看重耳洗浴,使重耳受辱。去到郑国,国君不理,重耳忍气吞声离去。

毕竟重耳是晋国的公子,还是有不少的国君接待了他。齐桓公将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重耳为妻,又送给二十多辆马车,给重耳出行提供了方便。宋襄公送好马礼品,又亲自送行,资助重耳解除困境。楚成王送车送马,为其出谋划策,送重耳到秦国。在秦穆公和公子絷、秦国大臣百里奚、公孙枝等人的护送下,回到了晋国,当上了国君。

重耳当上了国君就是晋文公。他感恩与他生死与共忠心耿耿的忠臣义士,对他们一一论功行赏,但却忘记了为他割股献肉的介子推。群臣们为介子推喊冤叫屈,上谏不已,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终于想起了在生死线上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介子推。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于是,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这时,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烧起时,介子推是大孝子,见起了大火,一定会背上老母亲自己走出来的。晋

文公便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埋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他又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成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

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各种点心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古人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尽其身。”介子推给世人做出了榜样;有功不居,不图富贵,介子推率先垂范,流芳万世,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重重地书写了一笔。

在清明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缅怀先人,发扬传统的文明,为实现全民族的中国梦而奋发图强,为建设美好的明天而共勉奋进吧!

清明节故事(三)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