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一、前言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少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总结,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介绍,促进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反思。

二、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当时,国内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再加上战争的摧残和封闭政策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然而,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号召全民参与的社会主义建设。

2. 长征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在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人民面对艰难险阻,把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建设摆在了各级政府和解放军的中心工作中。

1952年内蒙古建设了第一家大型钢铁厂,实现了从工业落后省份到一流制造业的转变。

长征开始后,毛泽东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实现了农村的初步社会主义改造。

3.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在1960年代初,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首先,在大跃进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点放在了工业方面,农业和轻工业建设受到了忽略,导致了粮食短缺和生产能力下降。

其次,文化大革命使得全国思想文化受到了冲击,出现了许多危机和混乱。

最终,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断和停滞。

4. 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建设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层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个新时期,我国逐渐恢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头,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教材:通过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讨论与互动:通过让学生自我组织、自我表达等方式,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第一个五年计划(1)执行时间: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成就: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的完成(1)改造时间:1953-1956年底。

(2)措施:(3)实质: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5)局限:后期的改革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期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的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概念,掌握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探究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理解“探索中曲折”的含义,意识到科学实验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提高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建设中的曲折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因,理解“探索中曲折”的内涵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就1.社会主义建设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包括土地改革和工业化;3.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包括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4.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2.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存在的问题1.社会主义思想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与应用;2.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3.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3. 科学实验精神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1.什么是科学实验精神?2.科学实验精神在历史中的应用和作用。

四、课堂教学1. 教师引导•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引导学生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探索中曲折”和科学实验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2.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材料,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学生查找资料,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因。

3. 教师组织讨论•教师组织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因,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就科学实验精神在历史中的作用展开讨论。

五、评价与反思1. 评价指标•学生是否全面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学生是否能够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生是否理解“探索中曲折”的内涵和意义,并具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论十大关系》及中共八大、《关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不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等内容的学习,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艰辛探素。

2.通过分析这些开创性的探索形成的具体背景、基本主张及实践结果,认识其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作用,并深刻理解这一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增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功探索。

难点:探索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及给后人留下的教训。

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课前导读部分,导入本课内容。

1956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而被载入史册。

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全党面临的全新课题。

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新课讲授】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正确的探索【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教材P162内容,概括归纳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材料: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讲话,指出八大召开的目的和宗旨是: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号召全党要继承优良传统,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准备: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从思想上、理论上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时间:1956年内容:主要矛盾: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优教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优教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优教教案名师说课课标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956年起,中共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共八大作出一系列正确决策,反映了探索开始时期的重要成果。

从1958年开始,经济工作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左”的错误,表明探索出现错误的趋向,导致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后来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在初中历史中讲述得比较具体详实,学生有一定基础,又由于现代史内容,学生学起来较有兴趣,多数问题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对二十年探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难度较大,教师应加以点拨。

教学方法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二十年建设,特别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方面的有关资料,加强对这一时期有关历史现象的认识。

2.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帮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方法1.通过资料搜集、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各自完成自己分到的题目,形成结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响。

2.掌握建国后到1976年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失误。

3.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错误所在。

4.理解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的实质。

5.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三大改造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情境再现法:在教学过程中展示1949--1976年的相关图片,成功再现当年的历史事实,加深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评价。

2.列表比较法:对三大改造从时间、形式、主要措施、结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比较,找出共性与个性。

3.深入探究法:通过阅读“一五”计划的内容,结合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引导学生探究“一五”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深远影响。

4.通过讨论法,探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功的探索和探索中的失误,总结经验与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2.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探索道路的思考,培养学生判断或评价是非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探索经验教训的分析与总结,培养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整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形势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是: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这十年中,我们党在这两大问题上既有正确的决策又有严重的失误。同时,政治战线的成就与失误相互交织,使探索道路呈现为曲折发展,但是总趋势是前进和发展的。在学习时注意“探索”的特点,从而宏观上把握本章的脉络。
②提问:为什么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教师只要关注学生回答的思路即可,最后补充串讲: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将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面对新的形势,毛泽东同志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全国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文化,巩固新制度,建立新国家。正因如此,毛泽东同志科学地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板书)
①要求学生掌握大会的概况。1956年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②引领学生分析中共八大制定的正确决策。投影展示:“中共八大的部分内容”。
一、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国开始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示范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示范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方案课标要求认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成就及经验教训;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教材分析本课为必修一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目内容主要介绍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包括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中共八大、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方针政策的调整和建设“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

第二目内容主要介绍的是“文革”发动的原因、主要经过、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和对“文革”的评价。

第三目内容主要介绍的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27年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工农业、国防、民生和外交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以及这27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的历史意义。

本课内容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教学目标1.用史料还原史实,展现历史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深入认知和理解;2.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辨析,理性、辩证、全面和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3.指导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提升的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4.通过了解探索历程的艰难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体会祖国强盛的来之不易,形成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历程教学难点:理解20世纪50—70年代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变化。

2.了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对的挑战和困难。

3.掌握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代表性事件和人物。

4.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和挑战。

3.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研究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

2.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当前的国情和问题。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分组研讨法3.讨论法4.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发学生兴趣老师展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图集,鼓励学生讨论其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并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

2.预告教学内容老师提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并阐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二、知识讲授1.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阶段(1)基本特点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推进文化建设和思想阵地建设。

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建设。

④增强国防实力和军事建设。

(2)主要阶段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阶段(1949-1952年)。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时期(1958-1965年)。

④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⑤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阶段(1978年至今)。

2.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和挑战(1)经济困难由于以往的战争和动荡局面,国家建设面临的困难难以想象。

(2)思想文化问题开展批判思想中的错误观点和借口,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发展到了一个危险的阶段,其后果极其严重。

(3)政治体制的重建面对各种新问题和突破口,需要改变原有的政治体制和构成。

(4)国防的建设和发展囿于历史的因素,军事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挑战。

三、案例分析1.林彪事件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团,是哪个时期做的?①文革前。

②文革中。

③文革后。

④改革开放初期。

2.就业问题关于就业问题,你觉得2008年金融危机而今感到的困难和社会紧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有何区别?①社会主义困难是受制于许多复杂的历史和国际因素,而此时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
2. 掌握探索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精确把握;
3. 明晰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脉络、充满教训的经验记录;
4. 树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认识和科学认识,使其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新的成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科学把握社会主
义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三、教学内容
(一)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曲折发展的重大背景和历史脉络。

(二)通过细节讨论,反思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所取得的历史成果与教训。

(三)学习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斗争和探索,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熟悉。

(四)结合现实,加强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改善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资源量化评价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节机制等社会
主义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依据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从总体上对其历史曲折发展的运动脉络进行科
学的讲解;
2. 讨论法:让学生就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相互激烈讨论,思
考是否可以改进;
3. 个案分析法:重点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建设;
4. 启示法:通过宣读文献、观看视频等方式,运用纪实、抒情等形式,对学生进行
感染和鼓励,使他们把握和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过程,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信念。

五、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一)历史背景
(二)理论与实践(三)经验记录(四)新的成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模块三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策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案2、教师准备电脑和课件【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个别抽查2、导入新课: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预言(一)新课教学(用探究案引领)、教学基本流程导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曲折发展的十年——“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小结(二)、教学情景1、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001]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001]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001]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定义和特点;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发展;3.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教训。

二、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2.启示和教训的总结。

三、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难和挑战的应对措施和经验总结。

1. 社会主义建设的定义和特点社会主义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通过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推动社会向共产主义方向发展的过程。

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包括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巩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塑造。

2.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

这些曲折包括经济发展中的起伏、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管理和运行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接受问题等。

曲折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内外部矛盾的复杂性、制度体制不完善、管理水平和经济技术实力的不足等。

在曲折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同时也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步。

3. 启示和教训的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教训。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曲折发展是必然的,但也不可因此放弃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其次,我们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则和特点,建立健全的制度和体制,加强管理和技术水平,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最后,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塑造,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觉悟,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定义和特点,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更深入的理解;2.分析: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发展,让学生理解困难和挑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和教训。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曲折现象。
4.课堂讲解:讲解“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阐述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如改革开放等。
巩固练习环节(5分钟)
1. 课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练习题中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3. 师生互动:教师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课堂提问环节(5分钟)
1. 随机提问: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提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问题。
这些知识点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详细讲解这些知识点,并通过实例和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后拓展学习,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例题2:分析“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答案:“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大跃进”时期,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严重,社会动荡不安。
例题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

第19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内容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内容: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影响: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

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

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

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

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二、探索中的初步失误与调整1.总路线的失误(1)表现: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优秀教案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中历史上册世界近现代史《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优秀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记住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思考题1 八大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2、知道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的目的3、能够记住整风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思考题2比较 1942年整风运动和1957年整风运动4、能够分清反右派斗争的开展的必要性及其扩大化的危害5、能够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失误;思考题3比较反右派斗争和“反右倾”斗争。

6、能够分析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出现的原因7、能够记住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和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及意义8、能够归纳1957年至1966年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中共八大?例1 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是()A.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C.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D.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背景是什么?讲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问题3:整风运动开展的原因是什么?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问题4: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我们如何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认识?例2 下列各项中属于“大跃进”运动中泛滥的“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A.高指标 B.高投资 C.高积累 D.高耗能问题5: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有哪些?问题6:分析十年建设成就取得的原因,说明了什么?三、目标检测完成课后练习题配餐作业一、基础题1.中共“八大”确定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B、人民政权与国内反动势力的矛盾C、中国人民与国际敌对势力的矛盾D、先进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2.中共“八大”规定党的主要任务是()A.调整国内的阶级矛盾B.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C.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中国D.坚持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1957年整风运动内容不包括()A、反对党八股B、反官僚主义C、反宗派主义D、反对主观主义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整顿党的作风D.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5.1957年整风运动转入反右派斗争的原因是()A.党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B.极少数右派分子向党进攻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D.八大二次会议的错误引导6.1958年总路线的错误主要在于()A、突出阶级斗争B、忽视了客观规律C、“好”和“省”没有具体标准D、提法不全面7.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世纪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仍有20%,6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仅乘9%,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数量急剧增长B、大规模的商业性采伐C、无计划的盲目垦荒D、“大跃进”运动中毁林炼钢8.造成1959年~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因素中,主要的是()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9.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A、克服严重自然灾害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10、“左”倾思想由指导国家政治生活扩展到指导经济工作始于()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C、国民经济三年困难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1、1956年~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A、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况B、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C、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D、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渐纠正12.为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中共召开的会议是()A.北戴河会议B.七千人大会C.最高国务会议D.八大二次会议13.下列对七千人大会的评述中,正确的是()A.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B.提出了新的经济建设方针C.初步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D.为“反右倾”斗争中受批判的同志平反14.1960年党为调整国民经济制定的“八字方针”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B.调整、改革、整顿、提高C.改革、巩固、充实、提高D.整顿、改革、巩固、提高15.十年建设时期建成的重要钢铁基地是()A.武汉、包头B.武汉、鞍山C.鞍山、包头D.包头、攀枝花二、巩固题1.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A.开展整风运动,克服官僚主义B.维护社会的团结稳定C.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D.巩固发展三大改造的成果2. 1956年到1957年3月间,全国约有10000工人罢工和10000学生罢课,农民掀起闹退让和闹缺粮的风潮,知识分子纷纷对时局发表不同意见。

最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最全版

最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最全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冲突处理的5种方式何为冲突?在牛津大辞典的解释是人们之间对不同观点或信仰的不同意见。

在人们的共同生活中,冲突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正常现象,长期没有冲突的关系根本不存在。

凡是人们共同活动的领域,总会产生不同意见、不同需求和不同利益的碰撞。

如何处理冲突,我们有五种选择,回避、退让、竞争、妥协和合作。

我先用一个橘子故事来简单解释一下这5种解决冲突的区别。

比如现在有一个橘子,你想要,我也想要。

如果我不管不顾,抢先把橘子抢到,这是“竞争”方式;如果我考虑到你更需要这个橘子,故而把橘子让给你,这是“退让”;我们都不想争,大家都不要这个橘子,这是“回避”;如果我们把橘子掰开,一人一半,这是“妥协”;如果我们能坐下来共同探讨为什么想要这个橘子,原来我要吃橘子肉,你要的是橘子皮做糕点,这样我们两个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这种方式就是“合作”。

这5种处理冲突的方式就是著名的冲突管理的“托马斯—基尔曼”模型。

我们先来看看这5种竞争方式各有什么特点:用“竞争”方式处理冲突时,双方各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思考问题,各部想让,一定要分出个胜负、是非曲直来。

这种竞争方式的特征是:正面冲突,直接发生争论、争吵,或其他形式的对抗;冲突双方在冲突中都寻找自我利益而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竞争的双方都试图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争赢而不顾冲突带来的后果。

和竞争方式相反的是“退让”,是指在冲突发生时只考虑对方的要求和利益,不考虑或牺牲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把对方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其行为特点为高度合作,不进攻,愿意牺牲自己的目标使对方达到目标,尽管自己有不同意见,但还是支持他人的意见,为了维护相互的关系,一方愿意做出自我牺牲。

“回避”是冲突的双方既不采取合作也不采取进攻行为,“你不找我,我不找你”,双方回避这件事情。

回避方式的特征是双方意识到冲突的存在,却试图忽略冲突,都不采取任何行动,不发生正面对抗。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浙江省杭州仁和实验学校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浙江省杭州仁和实验学校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教案序号:课题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日期课时目标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知识目标重点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二、中共八大的召开(b)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四、“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课前准备1.课件2默写巩固3.课时训练4周江平学考总复习教学过程【学考标准】考试内容考核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2)中共八大的召开 b(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4)“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导入】提问【教学过程】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0.7% 7.3%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6.9% 0%个体经济71.8% 7.1%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1.时间:1956年。

2.标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三大改造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三大改造方式:农业、手工业引导生产合作;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二、中共八大的召开(b)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内容:[知识链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2)提出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丁晓平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课程标准】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重难点突破】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课程工具】图片史料、文字材料摘录、PPT课件【课时】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如果是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又会给中国共产党打多少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一)背景(1949—1952)1.政治上:巩固新生政权基本解放全国——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开展土地改革(1950—1952底)(强调: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还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

)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2.经济上: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最主要)恢复经济的措施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何时制定?1953年指导方针是什么?指导方针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内容是什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即“一化三改造”)有何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实质如何: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说明: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整个过渡时期的估计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当时预计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加上建国初期三年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约需18年的时间。

应当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对这一过渡的长期性和困难性是有一定准备的。

过渡: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一五计划(1953——1957年)制定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何时开始何时结束?1953-1957年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有何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②四大标志工程: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有何意义?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三大改造农业--参加合作社1.内容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我国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①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

这种个体经济,分散、落后、很难抗拒自然灾害,也提供不了足够的商品粮。

②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很不稳固,经常会出现贫富分化,导致农民出卖土地,使部分农民沦为赤贫,部分农民则可能成为新的富农,使剥削关系重新出现。

③国家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粮食。

个体农民生产的粮食易被粮商抢购和操纵,使国家征购粮食困难。

个体农业难于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根源: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对手工业改造的原因: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也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存在的问题:三大改造也存在一些缺点,给社会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学习思考】: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的标志?因为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也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材料一: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有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

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材料二 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邓子恢谈话,主张1956年在现有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万个。

……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一样走路东摇西摆,老是埋怨别人走快了,走快了,满脑子无穷的忧虑和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评述》【学习思考】:三大改造给我们留下了那些不足?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化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过渡:为什么说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曲折发展的十年?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成功的探索(1)《论十大关系》 1956年(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年)材料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谁胜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阅读以上材料,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②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③提出了全党全国人民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④明确了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意义:中共八大的召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下列两幅新闻图片所报道的事实,哪项是虚假的?当时中国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出现“大跃进”运动,“左”倾思想严重泛滥2、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为何发动?①客观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②主观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凡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就要受挫折。

现在没有蔬菜吃,副食品、日用百货严重不足,就是因为我们脱离了客观规律,……搞经济建设我们还是小孩,无经验,同地球作战,战略战术我们还不熟,要正面承认这些缺点和错误。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34页(2)主要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3)有何影响?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经济困难。

3、十年建设成就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十年动乱”时期,国民经济陷入何种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哪些整顿措施?效果如何?1、局面:经济建设大混乱2、整顿:1971: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家经济工作出现起色说明: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提出批判极“左”思潮,使国民经济在1973年出现复苏的局面。

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说明: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实质上是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全面整顿取得的成绩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鼓舞,他们又重新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但随着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全面整顿被迫中断。

3、文革时期的中国与世界(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

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

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陈晓卿《百年中国》上述材料又说明了什么?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学习思考】为什么说“文化大革命”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概况:(1)1966:动乱全面开始——经济建设大混乱(2)1971: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家经济工作出现起色(3)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后果: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20世纪50-70年代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有哪些?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