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以及个体和集体的心理特征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主观意识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
2. 情绪:情绪是指个体对于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生理变化,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3.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个体心理功能异常导致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
5.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和调节的能力。
6. 人格: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包括性格、态度、价值观等。
7. 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看法。
8. 社交心理学:社交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心理学领域。
9.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指研究个体通过经验和后天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
10. 决策:决策是指个体在做出选择时进行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11. 催眠:催眠是一种心理状态,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巧让个
体进入放松和专注的状态。
12. 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研究人类与计算机及其他智能设
备之间的交互和通信方式。
13. 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存储在大脑中不易被意识到,但
在行为和情感中发挥作用的记忆。
14. 多元智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多种不同的智力类型,如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等。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2、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放映。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3、情绪: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个体对当前所面临的事物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体验和反映。
4、心境: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5、人格:一般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性格: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7、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8、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所谓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如情绪状态、记忆、智力等。
9、心理应激: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11.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
1. 心理学 (Psychology)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对个体和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研究。
2. 神经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
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和神经系统适应环境和经验的能力。它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功能可以改变和重组的过程。
3. 认知 (Cognition)
认知是指思维、知觉、记忆和理解等心理过程。它涉及到人类如何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
4. 注意力 (Attention)
注意力是指我们对特定信息或刺激的选择和集中能力。它与我们在感知、思考和行动中的焦点有关。
5. 记忆 (Memory)
记忆是指人类对经验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能力。它对于研究和适应环境非常重要。
6. 情绪 (Emotion)
情绪是人类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包括愉快、悲伤、愤怒和恐惧等。情绪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重大影响。
7. 人格 (Personality)
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时间内表现出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它是个体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8.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影响等现象。它探讨个体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9.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内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变化。它关注人类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身体和情绪发展。
心理学名词解释(5篇)
心理学名词解释(5篇)
第一篇: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
[ xīn lǐxué]
基础释义
•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任务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详细释义
•研究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据不同研究领域和目的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例句
• 1. 对于心理学我是一窍不通,所以不敢对这篇文章妄下雌黄。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歪曲的知觉。
5、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6、观察力:指敏锐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的知觉能力,是人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7、绝对感受性: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8、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9、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量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10、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叫~。
13、有意注意:有……,需要……。
14、有意后注意:有……,但不需要……。
15、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注意的对象的数量的多少。
16、注意的稳定性:我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是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的简称;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主观能动的反映。
2.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主观能动反映: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
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4.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它是一种
精神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5.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
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6.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
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7.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
的,事先拟定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试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一种较为严格的、客观的研究方法。
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9.分心:也称注意的分散,是在无意中改换注意的对象,
它可能由外部刺激造成,也可能由主观因素引起。10.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8.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1.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
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12.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13.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14.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5.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
自我能力感就是同义语。
3、习得性无助感: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消极
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
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课件)
4、有意后注意:就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
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的特征,它与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
起,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5.知觉:可以被瞧作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6、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就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与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
术语,就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与提取的过程。(课
件)
7.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8、遗忘:就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与再认或者就是错误地重现与再认的现
象。
9.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就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
质的特征与内在联系。
10、想像:就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
程。
11、情商:就是人认识情绪与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五部分,即自我意识,自我激励,
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12、智力:就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3.比率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
14、离差智商:以智力的正太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瞧做就是平均数为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探讨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原理和规律。
二、认知:认知指的是人们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过程。它包括知觉、思维、记忆和决策等方面。
三、情绪:情绪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快乐、愤怒、悲伤等不同的情感状态。
四、行为:行为是个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反应,包括生理上的动作和心理上的表现。
五、研究:研究是通过经验或训练改变行为的过程,包括条件反射、观察研究、语言研究等不同形式。
六、记忆: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历进行存储和回忆的能力,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等。
七、意识:意识是人们对外界和内部体验的感知和认知,包括
觉醒状态、注意力、自我意识等方面。
八、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价值观、态度等方面。
九、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思维和情感等方面,探讨群体、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等问题。
十、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
中的心理发展,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等不同阶段。
十一、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通
过评估、诊断和治疗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和疾病。
以上是一些心理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部感觉:是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4.视敏度:也成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6.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7.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8.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9.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0.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11.运动觉: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1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吸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1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6.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是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7.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0.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名句
1. 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学科,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2. 认知: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 注意:注意是指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5. 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6. 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7. 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以下是心理学经典语句的解读:
1.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感知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人的存在是通过自己的感知来确认的,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都是独特的,因此每个人的存在也是独特的。
2. “他人即地狱。”——这句话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这些经历可能让我们感到痛苦和不安。但是,通过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不同,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3.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限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做不到某件事情,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限制,认为自己不能做到。通过挑战自我限制,我们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超越。
4. “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去做。”——这句话鼓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在心理学中,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的关键。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1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13.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14.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15.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
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生物节律: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
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
的临界值。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
的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
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
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
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
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
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
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的现象。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
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学习:指通过主题客观的星湖作
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
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
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
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
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
映。
聚合思维:指根据已知的信息,
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式,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
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
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
信息,沿着不用的方向和角度思
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
一种思维活动。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
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
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
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
形式来表现。
推理:指从一组具体食物经过分析
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
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心理定势:指坚持使用原有的已证
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
向。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
德纳提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
是多元的,它是由7种相对独立的
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
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
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智力结构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
福特提出。他认为,智力活动可以
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
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
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
动机:指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
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
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
力。
本能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
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
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
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匮乏动机: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
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
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
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
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
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
产生的情绪体验。
道德感:指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认识、行为作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是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个性特质:指个体身上多独具的特质。它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双方彼此交流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
进行决策的时候,成员的思维
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
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
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
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
体思维。
躯体性压力源:指通过对人的
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
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
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
激物。
心理性压力源:是指来自人们
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社会性压力源:指造成个人生
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
对其作出调整的情境与事件。
社会性压力源包括个人生活
中的变化,也包括社会生活中
的重要事件。
幻想:指通过想象中的成就去
满足受到挫折后需要没有得
到满足的心理。
压抑:指把不愉快的经历和体
验潜抑到无意识中,不去回
忆、主动遗忘的心理。
反向:指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欲
望和行为以截然相反的行为
表现出来。
退行:指表现出与年龄、身份
不相符的幼稚行为,心理状态
像是退回到儿童水平。
文饰: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
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
心理痛苦。如考试不及格就
说考试太难超出要求;求爱
不成就说对方本来就没有什
么值得可爱。
升华:指把不易直接表现出
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
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
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
为。如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发奋学
习的动力。
焦虑(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
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
态。
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
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
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
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
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
相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
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
而使得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的
关系。
中年危机:中年时期的个体,由于
自身生理与健康方面的变化,工作
与家庭方面的压力,而面临的生活
与社会适应上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