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至级总复习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科学》总复习资料五年级上册1、种子发芽需要的必须条件:一定的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2、食物链中,生产者一般指________,消费者一般指________。

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肉食动物终止。

3、生态系统指自然界中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4、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际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5、影子的大小和物体与________之间的距离有关。

距离越近,影子越大;距离越远,影子越小。

而影子的形状则与________的角度有关。

6、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倍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也叫反光,它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7、科学家利用光反射的远离精确测出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 384430 千米。

8、利用反射原理:汽车反光镜、医用额镜、潜望镜、________、________等。

9、在野外可以利用________聚光生火。

10、吸热与物体表面的颜色深浅有关。

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______。

吸热还与光线对物体照射的角度有关。

11、太阳透过________可以扩展成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

12、地球内部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13、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是会产生一种与喷出方向相反的力,叫________。

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漆大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14、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____,要使物体运动地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更大的____。

15、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

五年级下册1、浮力的方向始终是________,重力的方向始终是________。

2、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________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是古希腊物理学家________发现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总复习试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总复习试题

科学简单总复习一、填空题:1、1879年()用电照亮了世界第一盏灯。

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和()。

2、发电厂发出的电是()的交流电。

电路有两种连接方式()和()。

3、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称为(),像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称为()。

4、一节电池电压是1.5伏,两节电池串联的电压是(),两节电池并联的电压是()。

5、当电池的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

6、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的交流电。

7、()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路的元件。

8、一朵油菜花包括()、()、()、()四部分。

9、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叫(),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叫()。

它们都是()。

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

油菜花属于()花,南瓜花属于()花。

10、植物的花担负着产生()、繁殖()的任务。

11、植物的花蕊中的雄蕊产生()传到雌蕊上的()上,使雌蕊子房里的()受精,受精的胚珠发育成()。

12、种子萌发需要足够的水分、()和适当的()。

13、像蚕豆这样的种子,是由()和()构成的。

胚包括()、()、()。

()发育成根,()发育成茎和叶,子叶的作用是()。

14、青蛙、鸡繁殖后代的方式叫(),靠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猫、狗、兔繁殖后代的方式叫(),用胎生繁殖后代的动物叫()。

孵出小鸡大约需要()个星期。

15、按照食物的来源,我们可以把食物分为()类食物()类食物。

16、人体生长所需要的六大营养是:()、()、()、()、()、()。

17、()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18、食物中含蛋白质丰富的有:牛肉、牛奶、大豆、鱼虾;含糖类丰富的有:()、()、()、();含脂肪丰富的有:()、()、()、();含维生素丰富有:()、()、()、();含矿物质丰富有:()、()。

19、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引起的。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等条件。

人们储存食物的方法有()、()、()、()等。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科版(小升初)总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科版(小升初)总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一、使用工具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是(火钳、镊子)。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

3.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

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二课: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当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改变的条件只有一个。

第三课:1、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3、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空间、土壤提供的养料等。

4、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第四课:1、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需要,如空气、水、空间、食物等。

3、动物在形态、结构、习性上都有它适应环境的本领。

3、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第五课: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2、(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3、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5、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总复习课件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总复习课件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总复习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与色彩、电与磁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生命、空气、声音、光、电与磁等基本原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2. 复习:回顾各章节知识点,梳理知识体系。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展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各章节和关键词。

2. 重要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

3. 学生易错点、易混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生物分类,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2)简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3)解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描述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5)阐述电与磁的关系。

(6)简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答案:(1)动物、植物、微生物。

特点:动物具有运动能力、植物具有光合作用、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

(2)呼吸作用:生物体通过呼吸,将氧气吸入体内,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声音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传播: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

(4)光的传播:光沿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光遇到光滑表面,发生反射。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发生折射。

(5)电与磁的关系:电流可以产生磁场,磁场也可以影响电流。

(6)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一周。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复习专用)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复习专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备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7、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8、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

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9、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10、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11、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12、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教科版 二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览

教科版 二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览

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总览
一、生活中的科学
1. 认识水的运动:水的流向和变化
2. 认识风:风的产生和作用
3. 认识太阳:太阳的位置和光照变化
4. 认识气温:气温的变化和对人体的影响
二、物体的性质和变化
1. 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物体的分大小、分形状和使用目的
2. 物体的质量:轻重物体的区分和测量
3. 物体的颜色:物体颜色的变化原因和分类
三、常见物体的材料
1. 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和非金属的特征和用途
2. 木材和纸:木材和纸的来源和用途
3. 塑料和玻璃:塑料和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四、化学小实验
1. 溶解与结晶:溶解物体的过程和结晶物体的制作
2. 酸碱性物质:酸碱物质的颜色变化实验
3. 燃烧与灭火:不同物质的燃烧性质和灭火方法
五、环境保护常识
1. 节约用水:如何节约用水和利用废水
2. 垃圾分类:常见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处理方式
3. 空气污染防治:如何保护空气质量和预防污染
六、动植物常识
1. 动物的形态特征:动物的体形和外部特征
2. 动物的生活方式:不同动物的食性和栖息地
3. 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发芽、生长和结实过程
以上为《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知识点总览》,根据课本内容整理而成。

希望对你的研究备考有所帮助!。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2021年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第一单元《光》1.光源是指那些自身能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

2.太阳是我们最重要的光源之一。

3.在黑暗中,肉眼无法看到或看清物体。

为了看到物体,我们可以使用夜视仪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化为电子信号。

4.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能绕过物体。

而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物体。

因此,我们在幕前可以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但看不见说话的人。

5.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形成是因为光沿着直线传播。

6.光能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继续往前传播,但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

7.光从一种介质(如空气)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如水)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8.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透明物体时也能发生折射。

9.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当白光进入棱镜时,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0.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因为雨后空气中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相当于三棱镜,当太阳光照到小水珠时发生了折射,就分散出了不同颜色的光,形成了彩虹。

11.照镜子时,我们看到的镜子里的自己是光反射形成的。

12.任何物体都能反光,只不过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3.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照下的物体经过两次反射后进入人的视野。

在制作潜望镜时需要两块平面镜,并且将其插入纸盒开口时,要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称为“地形”,又称为“地貌”。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峡谷、盆地等。

3.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内部结构的最外层,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

小学各年级科学复习资料

小学各年级科学复习资料

小学各年级科学复习资料作为小学生,学习科学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世界,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但是在学科学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复习和掌握知识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小学各年级科学的复习资料进行讨论。

一年级小学一年级的科学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关于生活中简单的物体、物质和现象等。

针对这些知识点,可以准备一些生活性质和常见物品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如易拉罐、固体、液体等。

同时,对于孩子们有趣的生活经验,如太阳、云朵、雨、风等天气现象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深入的探究。

二年级小学二年级的科学课程,知识点会涉及到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昆虫、动物等。

针对这些知识点,可以准备一些图文并茂的科普书籍和杂志。

例如,关于蚯蚓的生活习性、蚂蚁的组成和生活习性、昆虫的形态多样性和生活习性等。

同时,针对家庭生活中的问题,如垃圾分类、饮食卫生等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探究和实践。

三年级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程,会涉及到一些基础的科学原理,如力、重量、磁力等,同时也会涉及到生态环境问题等。

针对这些知识点,可以准备科普读物和相关实验器材。

例如,通过展示磁铁的特性、探究压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向等进行探究。

同时,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准备一些环保知识和相关材料,如垃圾的分类处理和资源的利用等。

四年级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程,会涉及到更多的科学原理和生活实践。

针对这些知识点,可以准备一些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和实验器材。

例如,通过实验展示声音的传播和反射规律、利用光学器材进行实验等,来加深孩子们的理解。

同时,通过生活实践来探究科学知识也非常有效。

如通过种植植物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通过饮食探究营养元素的含义和作用等。

五年级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课程,会涉及到更多的技术和应用性的知识点。

针对这些知识点,可以准备一些科技杂志和科普读物、模型材料等。

例如,通过探究发电机的原理和构造等,引导孩子进行模型制作,或者通过建立简单的电线电路来实现小型电器的控制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知识点汇总(小升初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知识点汇总(小升初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第1课放大镜1.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这两个特点(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玻璃杯,一滴水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2.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小。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2.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3.放大倍数:光学显微镜(一两千倍)、电子显微镜(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3亿倍)。

4.显微镜的组成及作用①目镜:放大倍数。

②调节旋钮:调节物镜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

③物镜:放大倍数。

④载物台:放置被观察的物体。

⑤反光镜:增强光线。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显微镜的使用:①安放、②对光、③上片、④调焦、⑤观察2.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洋葱表皮细胞结构细胞核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3.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所以物体需要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4.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①滴、②撕、③展、④盖、⑤染、⑥吸注意: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滴碘酒是为了让细胞染色,便于观察。

5.洋葱表皮细胞的特点(1)在显微镜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它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

(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

第5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祥,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同一生物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精华教科版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3-6年级)(全面版)

精华教科版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3-6年级)(全面版)

精华教科版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3-6年级)(全面版)一、生物1. 动物和植物的特征与类别- 动物:- 哺乳动物- 鸟类- 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 鱼类- 昆虫- 软体动物- 硬骨鱼类- 植物:- 树木- 草本植物- 水生植物- 空气净化植物2. 人体结构与功能- 头部:头脑、眼、耳、鼻子、嘴巴- 身体:手、脚、胳膊、腿、躯干、皮肤- 内部器官:心脏、肺、肝脏、胃、肾脏、肠道、脑- 功能:呼吸、消化、循环、神经控制、感知3. 植物生长与繁殖- 种子发芽- 根的功能与结构- 光合作用- 花的结构与繁殖- 果实的发育与传播二、物理1. 物体的属性与测量- 形状: 线、面、体- 颜色: 原色、混合色、反射、吸收- 材料: 金属、非金属- 大小: 直接测量、间接测量2. 力与运动- 力的作用与效果- 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滑轮- 速度与距离的关系- 风的形成与特点- 摩擦力与减速3. 光与声- 光的传播与阻挡- 光的折射与反射- 声音的传播与产生- 声音的音量与音调三、化学1. 物质与变化- 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纯净物与混合物-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2.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酸、碱、盐的性质与检验- 金属与非金属- 常见化合物的用途:水、空气、食盐3. 燃烧与能源- 燃烧的条件与种类- 火的形成与防范- 能源的来源与利用以上是精华教科版小学科学知识点的总结,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三个部分。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请注意,这份文档仅供参考和简要总结,并不详尽覆盖所有内容。

具体的教学需根据学校和教科书的要求进行。

小学教科版科学知识点复习资料汇总(收藏打印)

小学教科版科学知识点复习资料汇总(收藏打印)

小学教科版科学知识点复习资料汇总(收藏打印)三年级第一单元水一、水到哪里去了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

7.水蒸发的规律: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

(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汽。

9.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水沸腾了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3℃;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原理);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 1.3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125℃左右。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②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总复习课件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总复习课件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总复习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总复习,主要内容包括:1. 物质与物体: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物体的结构;2. 能量与运动:能量的转化、运动和力的关系;3. 生物与生活: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生长和繁殖;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宇宙的组成。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物质与物体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组成,认识物体的结构;2. 使学生理解能量与运动的关系,掌握能量的转化原理;3. 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的生活环境,了解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4. 使学生掌握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认识宇宙的组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质量、体积、密度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2. 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能量的转化、生物的特征、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实物、模型等);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与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利用课件,分别讲解物质与物体、能量与运动、生物与生活、地球与宇宙四个方面的知识,过程中穿插实验演示和实例分析;3.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布置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质与物体 | 能量与运动 | 生物与生活 | 地球与宇宙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 | 能量的转化、运动和力的关系 | 生物的特征、生活环境、生长和繁殖 | 地球的结构、运动、宇宙的组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物质与物体:请举例说明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量与运动:请描述一个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实例,并说明其原理;(3)生物与生活:请列举三种生物的特征,并说明它们的生活环境;(4)地球与宇宙:请简述地球的结构和运动,以及宇宙的组成。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P3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XXX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色)(绿色)(蓝色)三色组成的。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XXX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XXX)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8、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9、昆虫的“嗅觉”很敏捷,据说是由于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这个鼻子能分辩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敏捷的多。

10.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11、在(17)世纪,人们发现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熟悉天下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天下)。

教科版小学科学总复习资料【精排】.doc

教科版小学科学总复习资料【精排】.doc

小学科学复习资料一、生命世界1.植物的特征•凤仙花植株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组成的。

•植物的根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满足植物生长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养料输送到叶、花、果,又能把叶上的养料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有些植物的茎还有繁殖的作用。

植物的茎分为直立茎(向日葵)、匍匐茎(番薯)、攀援茎(葡萄)、缠绕茎(牵牛花)。

•人们根据植物茎的软硬程度把植物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一片完整的叶具有共同的构造,包括叶片和叶柄两部分。

叶片中有叶脉,它是输送水分和养料的管道。

叶片表面有气孔,气体从气孔自由地进出叶片。

叶具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植物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并释放氧气,称为光合作用。

公式为:绿叶+水+二氧化碳一一吐氧气+养料•完全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雄蕊的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传粉。

果实一般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

有肉果和干果。

•植物的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胚根将来长成植物的根,胚芽将来长成茎和叶。

•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利用风力(如蒲公英、臭椿、枫树、松树)、利用动物(如苍耳、鬼针草、山楂、葡萄)、利用弹力或喷射作用(如凤仙花、喷瓜)、利用水流(如莲蓬、椰子)。

•开花植物的生长主要经历了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主要过程。

植物的繁殖方式分为:(1 )种子繁殖:利用种子来进行繁殖的;(2 )营养繁殖:由茎和根来进行繁殖(如番薯用块根进行繁殖;水仙花、甘蔗、马铃薯、大蒜、洋葱、姜是用茎来进行繁殖;芦苇、狗尾巴草用地下根茎进行繁殖。

);(3)扌千插:直接从茎上剪下一段枝条,插在土里进行繁殖(如葡萄、石榴、杨柳)。

2.动物的特征•蚕是从蚕卵里孵出来的。

刚孵出的小蚕称为“蚁蚕”。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要点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要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第一单元天气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表格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表示天气状况,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

4、常见的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状况:(大雨) ( 雪 ) ( 多云)(阴) ( 晴)5、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8、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9、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气温逐渐上升,午后2时到晚上气温逐渐下降。

10、我们可以利用温度折线图来观察温度在一天当中的变化情况。

11、测量气温要用温度计,它的单位是℃。

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内的液柱稳定后才能读数,视线要与液柱顶端齐平。

1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

13、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用红旗来判断风向,红旗飘动的方向与风向相反。

例:红旗向西北方向飘,那么风向是东南风。

14、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15、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我们在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把风速划分为无风(0级)、微风(1级)、大风(2级)。

16、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17、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18、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用直筒透明的杯子。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至级总复习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1、草→兔→鹰2、草→兔→蛇→鹰3、草→蝗虫→鹰4、草→蝗虫→蛇→鹰5、草→鸟→蛇6、草→鸟—→蛇→鹰第二单元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第三单元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4、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5、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8、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14、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6、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17、赛车的设计特点:(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

(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沉和浮》复习资料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2、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4、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5、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6、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答:因为轮船好像一个很大的铁碗,它的体积比铁块大得多,排开的水量也大得多,船受到的浮力就大大超过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所以船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7、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8、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9、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10、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1、马铃薯在浓的盐水、糖水等液体里都能浮起来。

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上浮。

1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有关。

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水重,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水轻,上浮。

13、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

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14、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15、测量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第二单元《热》复习资料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为什么它能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答: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但它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来保暖的作用。

3、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是(浮的)。

因为相同重量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体积要大,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冷水的重量要重。

把一袋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这袋冷水先(下沉),然后会(上浮)4、要明显地观察到水由冷变热时体积的变化,利用一个烧瓶装满冷水,上面橡皮塞上插一空心玻璃管,把瓶子放到热水中,水变热时水位上升;把瓶子放入冷水中,水变冷时水位下降,这种水体积的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但水在4摄氏度以下时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

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5、空气的热胀冷缩我们用一瓶口装有气球的瓶子来研究空气的变化,将瓶子放入热水里时,气球鼓起来了。

放入冷水中时,气球瘪下来了,说明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空气比水的热胀冷缩的变化要明显。

解释热胀现象:A、常见的物体都有微粒组成的。

B、这些微粒是不停运动的。

C、微粒运动的速度和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强烈和扩大。

6、金属的热胀冷缩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铁桥架在滚轴上,都说明大多数金属都有这样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