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楚简《诗论》在《诗经》批评史上的地位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魏慈德提要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的《孔子诗》简提出几点看法,包括简的排序问题,认为今日对《孔子诗》简重排的学者中以学勤所排较合。
又指出第10至16简中,12,13简和11,16简,必须各自排在一起。
在引用《诗经》篇目方面,指出《孔子诗》有直引篇名者,也有称者,及截取诗以为名者。
其中还引用诗者,如《诗》中曾引〈宛丘〉,〈猗嗟〉,〈鳲鸠〉,〈文王〉,〈文〉,〈清庙〉,〈昊天有成命〉的诗,其中〈昊天有成命〉所引为《诗》,可推测《孔子诗》与《诗》的关系。
国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助教授魏慈德: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与《诗经》研究琐记48而在述诗旨方面,指出《孔子诗》〈兔罝〉,同於《韩诗》求贤之诗旨。
此外,还认为《诗》中有关孔子对《诗》的述,除於处标举「孔子曰」的地方外,以「吾」为开端的诗语也可视为孔子自称,内容包括16,24,20三简,所涉及〈葛蕈〉,〈甘棠〉,〈杕杜〉。
在错释字方面,指出《孔子诗》中多处把「也」字写成「已」形,可能是一种通用现象。
关键词《孔子诗》,《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诗经》《东华汉学》第二期,20045月49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前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出版后,对於其中《孔子诗》部分学者们已经作少研究,基本上认为该篇是孔子弟子就孔子授诗内容的追记。
而管是早期有学者主张《诗》中的「孔子」要作「卜子」,1还是可否把这一篇《诗》视作一篇《古诗序》,2学者们也都有定。
然对於篇简的排方式,《诗》中所引《诗经》篇目及与齐韩三家和阜阳汉简《诗经》的1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第一简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月),页123。
何琳仪〈沪简《诗》选释〉《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3月),页243。
上博竹书《诗论》与《诗经》学的几个问题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杨春梅( —),女,山东平度人,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编辑部编辑。
年第 期总第 期 齐鲁学刊QILU J OURNA L No. G eneral No.上博竹书《诗论》与《诗经》学的几个问题杨春梅(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编辑部,山东曲阜 ) 摘 要:上博竹书《诗论》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孔门论诗之作。
它的发现,对解决《诗经》文本的形成和传流及儒家诗教的传承和流派问题,特别是对解决《毛诗序》和《毛诗传》的渊源问题,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许多学者已就此作出一些很有启发性的研究和推断,其中,李学勤、廖名春、江林昌三位先生各自的研究观点很有代表性,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商榷的问题。
关键词:《诗论》;《诗经》学;《毛诗序》;孔门诗教中图分类号:K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X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于 年 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后,相关的研究论文即通过简帛研究网及有关杂志纷纷发表。
从发表的论文来看,三篇竹书———《孔子诗论》、《淄衣》、《性情论》———均有人论及,但讨论最多、最热门的还是《孔子诗论》。
究其原因,可能与这个残本的内容及其特殊的学术价值有关。
从内容看,《诗论》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孔门论诗之作,其中有大量见于今本及少量不见于今本的《诗经》篇名。
从形式上看,经过专家们的初步比较研究,《诗论》极似自汉代流传至今的《毛诗序》,只不过毛序是配诗而行的,而《诗论》则是脱离《诗经》本文单独流行的。
已有学者指出:若把上博简《诗论》残本和阜阳汉简《诗经》残本合为一本,“稍于《大序》加以补充,于《小序》、《诗经》本文多所补足,再将《小序》析出列于各诗篇之下,则于传世毛本殆无甚不同矣”[ ]。
鉴于《诗论》的时代大致被限定在战国中期,因而上述内容对解决儒家六经之一的《诗经》文本的形成和传流问题,及儒家诗教的传承和流派问题,特别是对解决打了上千年笔墨官司至今仍未得妥善结案的《毛诗序》和《毛诗传》的来源问题,可能会提供千古未遇的信息和机遇。
由上博《诗论》简论“文王”看《诗论》的承传(一)
由上博《诗论》简论“文王”看《诗论》的承传(一)摘要]:上博《诗论》简中关于文王的几支简,讨论的主要是“德”及“受命”等问题,与思孟学派关系密切。
上博《诗论》的传承者应为子游学派。
关键词]:诗论文王思孟学派子游TheViewabouttheauthorofThebamboosilkworksShilunofShanghaimuseumofChuAbstract:ThesomebamboosilkworksShilunofShanghaimuseumofChuexplainWen-wang, AndmainlydiscussDe(德)andShou-ming(受命)ofWen-wang.ThereiscloserelationshipbetweentheShilunandschoolofSi-Meng.Wethinkthatauth orofShi-lunshouldbeZi-youandhisstudents.Keywords:Sh-lunWen-wangSchoolofSi-MengZiyou上博《诗论》简的第2、5、6、7等几支简都涉及到了“文王”,讨论的是有关“德”和“受命”的问题,内容上可以说自成体系,尽管简文有残缺,但结合传世文献,我们尚可把握其论诗的内在言路,且据此对《诗论》的承传进行一些探讨。
下面我们就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向专家学者请教。
一这几支简都属于留白简,在大的方面应归属一篇,再考虑到第5简中有一墨钉▌,所以我们把第5简放在第一,衔接6、7、2几简,即:《清庙》,王德也。
▎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业。
▎“肃雝……5……多士,秉文之德。
”吾敬之;《烈文》曰:“乍兢唯人”,“丕显唯德”,“于乎,前王不忘!”吾悦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贵且显矣。
颂6……怀尔明德”。
曷?诚谓之也。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诚命之也。
▎信矣!┛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夫?此命也!7……诗也,文王受命矣。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晁福林:上博简《诗论》与《诗经隰有苌楚》新解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晁福林:上博简《诗论》与《诗经隰有苌楚》新解一、《桧风》与《隰有苌楚》《桧风》在《诗经》中历来不大受人重视。
春秋后期,吴公子季札聘鲁“观于周乐”,聆听诸国诗歌演唱以后讲述其感觉,虽然他侃侃而谈,纵论多国诗歌,但“自《郐(桧)》以下无讥焉”[1](P2007),听而不予置评,看来季札认为《桧风》实在没有令其称道的价值。
当代学者也多不重视《桧风》,程俊英、蒋见元认为:“从现存的四首诗中,看不出《桧风》有什么特点,《隰有苌楚》表现着浓重的悲观厌世的色彩,《匪风》情调也十分低沉,可能都是亡国之音吧。
”[2](P389)既然是“亡国之音”,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呢?这种论断,说明了学者轻蔑《桧风》的基本原因。
桧国在文献中又写作“郐”。
西周末年为子男之国,国小势微,被从关中东迁的郑国所灭。
《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述郑国史事谓郑武公时“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国而迁郑焉”[1](P2220);《史记·郑世家》谓“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逸周书·史记》篇记载:“郐君啬俭,灭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皆言郐君贪而无谋,其为郑国灭乃势所必然。
郐国虽灭,但郐地尚存,其地之诗而冠以郐名,被称为《桧风》,似有较大可能,非必其诗皆属西周。
郐国在两周之际被郑国灭,今存《桧风》诗四篇,有人认为皆西周时诗,此说似不确。
郑玄《桧谱》谓:“宣王任贤使能,周室中兴,不得有周道灭而令《匪风》思周道也,故知《桧风》之作,非宣王之时也。
宣王之前,有夷、厉二王,是衰乱之王。
考其时事,理得相当,故为周王夷、厉之时。
”[1](P381)其谓《桧风》诗不是周宣王时作品,是可信的说法,而将《桧风》之作推至夷、厉时代则未有确证,无法让人释疑。
朱熹《诗集传》卷七引苏氏说谓“《桧》诗皆为郑作,如《邶》、《墉》之于《卫》也”①,当近是。
《桧风》今存诗四首,即《羔裘》、《素冠》、《隰有苌楚》、《匪风》。
考古历史文献与文学史料 统一的
考古历史文献与文学史料统一的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研究领域中,一直依赖于传世文献,将分朝代的作家作品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主流。
而随着考古发现的成果不断增多,古代文学研究也不断产生新的学术生长点。
首先,早期简帛和中古石刻文献的不断出土与公布,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多古代甚至连司马迁都没有见过的史料,以这样的史料与传世文献相印证,还原了很多历史事实,订正了许多传世文献的讹误。
就先秦两汉时期而言,郭店楚简、上博楚简、里耶秦简、尹湾汉简、马王堆帛书的发现,有力地推进了古代文学研究。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孔子诗论》的发现引起人们探讨以前没有注意过甚至隐藏在传世文献背后的一些研究断层,如诗与志的关系、诗与情的关系、诗与乐的关系等,使得《诗经》的阐释与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二是众多新出简帛的发现扩充和拓展了“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自从20世纪初期王国维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以后,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传世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成为文史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法,盛行了一个多世纪。
进入21世纪之后,考古发现较20世纪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资料不断涌现,研究方法也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不断多元化。
三是运用考古文献研究文学的重要成果也不断涌现,除了对于《孔子诗论》的研究催生出众多学术论文之外,专题研究著作有黄灵庚的《楚辞与简帛文献》,综合研究著作有廖群的《先秦两汉文学考古学研究》等。
就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中古时期而言,考古发现集中于石刻碑志。
这些新材料对于文学研究极为有用,即以碑志而言,不仅是历史材料,同时也是一种文体,广义地说从史料到文体都具有文学上的价值。
21世纪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文学研究,也有三个方面的推进。
一是填补了北朝文学的空白,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一直呈现着不平衡的局面,长期以来,重视南朝而忽略北朝,谈到北朝文学,也仅仅注意南朝归北的庾信、王褒等人的诗赋和《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等为数不多的散文。
楚竹书《诗论》在先秦诗论史上的地位
院 中 文 系硕 士 生 , 要从 事 先 秦 文 学 思想 研 究 。 主
[ 摘 要 ] 先 秦 诗 论 存 在 着 实 用 主 义 、 教 性 文 学 文本 主 义 和 文 学 文 本 主 义 三 大 传 统 , 政 湖
引《 经 ・大雅 ・ 》 的 诗 句 “ 不 有 初 , 克 有终 ” 说 明 具 有 改 正 错 误 这 种 德 性 十分 可 贵 , 多 人 都 诗 荡 中 靡 鲜 来 很 难 以 做 到 。 这 是 引 诗 的例 子 。襄 公 二 十 六 年 , 侯 、 伯 来 到 晋 国 , 求 释 放 被 拘 执 的 卫 侯 , 先 赋 《 齐 郑 要 就 小 雅 ・蓼 萧 》 《 风 ・ 衣 》 暗 示 对 晋 侯 感 恩 戴 德 , 听计 从 ; 赋 逸 诗 《 之 柔 矣 》 《 风 ・将 仲 子 》 和 郑 缁 , 言 再 辔 和 郑 , 为卫 侯 讲 情 , 于使 晋 国 释 放 卫 侯 回 国 。这 是 赋 诗 的 例 子 。在 这 两 种 情 况 下 , 或 者 被 断 章 取 义 地 引 终 诗
志 , 以 别 贤 不 肖而 观 盛 衰 焉 。 就 指 出 了这 一 传 统 。据 现 代 学 者 研 究 , 称 诗 ” 括 引 诗 与 赋 诗 , 限 于 盖 ” “ 包 不 外 交 活动 。 引诗 多见 于关 于 国 内政 治 问题 的 议 论 , 诗 多 见 于 外 交 场 合 。这 是 特 定 历 史 条 件 下 的 一 种 赋
能冥 发 妄 中 , 人 以思 , 进 对 《 论 》 研 究 。 启 促 诗 的
一
、
上博简《诗论》与《诗》的早期形态
上博简《诗论》与《诗》的早期形态内容提要:本文在澄清上博简《孔子诗论》关于简序排列、篇名隶定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通过比较,着重讨论了《诗论》与《诗序》之间的异同关系。
本文认为:《诗序》是周代乐教的直接结果,《诗论》则反映了乐教与乐语之教的融合--是孔子按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造士路线授徒讲学时继承诗教传统,又适应“赋诗言志”需要的产物。
在先秦时代的诗学传统中,《诗论》表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诗序》《诗论》乐教乐语之教结合出土文献进行学术研究,这是近年来文史学界普遍认同的新方法和新趋向。
因此,上海博物馆最近整理的战国楚简诗论资料,甫一公布,便受到学者们广泛注意。
可以预料,这批资料将积极地影响中国文学史研究,在许多争讼已久的问题上引起重新思考和讨论。
例如,从诗经形成史的角度看,这批新资料及其初步整理成果,便包含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整理者把这篇作品分成《诗序》、《讼》、《大夏》、《少夏》、《邦风》、《综论》等六个部分,亦即在作品序列的编排上采用了《颂》、《大雅》、《小雅》、《风》的顺序。
其中《诗序》一类,辑录概论诗而不涉及具体作品的简文;其中《讼》、《大夏》、《少夏》、《邦风》四类,分别辑录论及具体篇章的简文;而被归入《综论》类的,则包括所论对象分属于《邦风》、《大夏》、《少夏》的那部分简文。
《上博书》的这种编排,意味着楚竹书代表了不同于今本《诗》的另一种结构。
按《上博书》第二简云:“讼平德也,多言后。
其乐安而屖,其歌绅而逖,其思深而远,至矣。
大夏盛德也,多言。
”[1]整理者认为,这里“可能存在着不同于《毛诗》的《国风》、《小雅》、《大雅》、《颂》的编列次序”。
[2]也就是说,如何理解这篇简文的意义,如何恢复29支简书的原有顺序,这将影响对《诗》的早期形态的认识。
二、从内容上看,《诗论》是和今本《毛诗序》性质相近的一份文献。
整理者认为,在这份文献中“从未出现过像《小序》那样将诗的内容极端政治化”的情况,因而判断“小序并非是孔子所论的真传”,而是“汉儒的臆测”[3]。
上博简《孔子诗论》第九简新论
上博简《孔子诗论》第九简新论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孔子诗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评论《诗经》的专文,意义重大。
其中第九简评论了《诗经·小雅》中《天保》、《祈父》、《黄鸟》等三篇作品。
孔子对《天保》宣扬的敬天谀君思想提出否定意见,正面提出君权德授、王福德赐思想,是孔子仁学德政思想在解读作品时的具体体现,论诗角度具有多样化特点;孔子明确肯定《祈父》的责问理由及诗歌本身,评论有理有据,用“责”字概括《祈父》的内容特点,见解深刻独到;评论《黄鸟》时用“困而欲反其故”准确概括诗旨,并且揭示出“多蒙耻受辱者往往会抨击社会”的普遍现象。
《孔子诗论》的面世,可使汉儒、清儒与宋儒的争讼得以了断,为辨正汉儒以来对三篇作品的误读提供了最早依据。
关键词:《孔子诗论》;《天保》;《祈父》;《黄鸟》;辨正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简称“上博简”)的陆续整理、分册出版,是21世纪初中国文化史上的盛大事件,有学者甚至将它的意义与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的发现相提并论。
①其中,2001年11月出版的第一册中二十九枚竹简《孔子诗论》②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评论《诗经》的专文,尤其引人注目,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第九简评论了《小雅》中《天保》、《祈父》、《黄鸟》等三篇作品。
本文试依次讨论之。
一、孔子论《小雅·天保》第九简:《天保》其得禄蔑疆矣,巽颁德故也。
学术界对第九简论《天保》这两句话的理解,分歧很大,主要是对其中的关键字“巽”的字体隶定和字义识读差异过大所致。
③笔者遍读各家之论,憾无一家得其正解,甚或没有一家真正将文意疏通。
近读青年博士于茀的《金石简帛诗经研究》,终得茅塞顿开,困惑冰释。
其文云:“‘巽’,《说文》古文作,此简字,与《说文》古文基本相合,,必是‘巽’字无疑。
《说文》:‘巽,具也。
’《易》‘巽’为‘顺’,《周易·系传》‘巽德之制也’,《广雅·释诂》:‘巽,顺也。
’:整理者隶定为‘’,释为‘寡’。
孔子论《诗》与《孔子诗论》之比较(一)
孔子论《诗》与《孔子诗论》之比较(一)摘要:比较上海博物馆藏《孔子诗论》与《论语》等传世典籍中记载的孔子论《诗》的内容,可以使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孔子的《诗》学思想。
以往人们认为孔子对《诗》只有使用层面上的阐发,今据上博简《孔子诗论》则可知孔子以“情志”论《诗》,对《诗》旨也有精确允当的阐释。
关键词:孔子诗情志上博简孔子诗论先秦及汉魏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孔子论《诗》的内容,其中多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对后世《诗经》的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形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久前,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孔子诗论》公之于世了,虽然只有29枚完、残竹简,但其学术价值不可限量,它不仅关乎到《诗经》学研究,也关系孔子思想,尤其是孔子《诗》学思想的研究。
本文拟以《论语》等传世典籍中记载的孔子对《诗》的讨论与上博简《孔子诗论》加以比较,以期对孔子《诗》学思想进行更为全面具体的考察。
诗与礼孔子十分重视《诗》与礼的关系,强调《诗》对礼的构建作用和礼对《诗》的约束作用。
《礼记·仲尼燕居》载孔子语:“不能诗,于礼缪”,此与“不学诗,无以言”文异而义同。
又《论语·泰伯》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即强调一个人欲修身成性,《诗》、礼、乐所起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诗》与礼、乐的关系。
唐李翱云:“《诗》者,起于吟咏性情者也。
发乎情,是起于《诗》也;止乎礼义,是立于礼也;删《诗》而乐正《雅》、《颂》,是成于乐也。
三经一原也。
”(韩愈、李翱《解论语笔》,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卷十五)所以当子夏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中明白“礼后”,即一个人最终当立身于礼的道理后,孔子便对其盛赞有加,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孔子重视《诗》、礼二者之间关系的思想,也见于上博简《孔子诗论》。
如第5简,其论《清庙》云:“《清庙》,王德也,至矣。
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业。
上博楚简_孔子诗论_所涉_诗经_篇目研究
少 。本文在详实考证传世文献的基础上 , 运用共 时分析相结合的手法 , 试 图对 上博楚简 《孔子诗论 》对 《诗经 》主 旨的影响作一些初步的阐释 。
全文分绪论 、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
绪论部分 , 首先表 明此文的写作 目的和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出版
对学者 的影响 。
正文部分着 眼于 《孔子诗论 》中评论 的 《诗经 》诗歌 的主 旨。共分 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合格证 明
学位申请人黄夫夏一一向本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提交
的硕 士论文 经答辩委员会审议 , 本论文答辩合格 , 特此证明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 签名
主席 旁找
委员
一嚷绷扯 》广肠
论文指导
签名
动。 年 夕月 引 日
此 框 用 于存 档 的学位 论 文 贴 《学位 论 文 答 辩 合 格 证 明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年 月在北京大学的 “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 ”, 年 月在长沙的
“长沙三 国吴简暨百年简 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年 月在清华
大学的“新出楚简与儒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 ”, 同年 月在上海大学的“新出
上博简《孔子诗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是又能构成简 7—2—3 的编联组。
值得注意的是,简 6 可编排在简 22 之后。 李学
勤指出两支简简首都在系绳的缺口上方一小段处折
,李零以为简 6 在形制上是构成前后过渡的关
断
。 在句型上,简 22 与简 6 又均有“ 《 × × 》 曰 + 诗
键
句 +吾 ×之” 的表述形式。 从形制、语义两方面,可证
回 1200 余枚战国楚简( 后简称“ 上博简” ) ,其中绝
大部分为先秦佚籍,这是继郭店楚简之后先秦古籍
其研究中的若干原则与方法进行学理上的反思。
一、关于《 孔子诗论》 的作者
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2001 年,由马承源整理的《 上
学界对《 诗论》 作者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
括《 孔子诗论》 等三篇简文。 《 孔子诗论》 首次呈现
2021 年 5 月
第 5 期( 总第 293 期)
May,2021
No.5
中州学刊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 文学与艺术研究】
上博简《 孔子诗论》 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陈丹奇
摘 要:学界对《 孔子诗论》 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作者、简序编排、简文释读、文本阐释四大议题,文本阐释又包含对其
先说“ 孔子” 说,学者们有三方面的论据:就字
形而言,该合文的主体部分是当时“ 孔” 字尚未规范
不仅有助于孔子诗学思想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整个
化的写法 ③ ,古字书所存古文字形可验证 ④ ,其字形
子诗论》 研究的综述未能全面梳理已有研究成果,
从文例来看,在竹简形制、字体相同的《 子羔》 《 鲁邦
《 诗经》 学以及中国诗学传统的研究。 以往关于《 孔
关于上博简《孔子诗论》诗教观的研究述评
204关于上博简《孔子诗论》诗教观的研究述评梁大伟 鞍山师范学院摘要:上博馆藏楚竹书《孔子诗论》的问世,不仅关系到孔子诗学思想的研究,而且也关系到整个《诗经》学以及中国诗学传统的研究。
诗教观,是《孔子诗论》研究非常重要的方面,众多研究者都对其说《诗》特征、与中国诗教传统的关系、从整体上或单就某方面研究《孔子诗论》诗教观等提出了价值可贵的观点。
关键词:上博简《孔子诗论》;诗教观;研究述评上博馆藏楚竹书《孔子诗论》自公布以来,成为简帛研究的焦点。
它的问世,不仅关系到孔子诗学思想的研究,而且也关系到整个《诗经》学以及中国诗学传统的研究。
为解决《诗经》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分歧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依据和研究空间,为《诗经》和中国诗学传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点,拓宽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领域,也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思想等方面的研究予以更为深厚的根基和底蕴。
一、关于说《诗》方式、特征方面的研究陈桐生在论文《〈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中将《孔子诗论》论诗归纳出四大特色,一是它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的说《诗》方法,但并未形成统一的稳定的说《诗》形式,在说《诗》方法上处于由先秦向汉代过渡的形态;二是高举孔子旗帜,继承孔子《诗》学思想;三是以思孟学派的性情学说论《诗》,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四是它从作品本身出发,而不是像汉代四家诗那样以史论《诗》。
陈桐生在另一篇文章中《<孔子诗论>说诗渊源考》指出:“《孔子诗论》解说了近60首《诗经》作品,作者在解说诗旨时参考并吸取了此前古籍中的说《诗》观点,在旁搜博采的基础上再出以已见,构筑起自己的《诗》学大厦。
”[1]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柯马丁(Martin Kern)在《说<诗>:<孔子诗论>之文理与义理》论文中指出:“《诗论》不是关于《诗经》的综论,也不能仅凭推测便将之系于古代中国的某位名入名下。
相反,它是一篇特殊的学校文本,是一种教学手段,用来教导如何释诗、用诗。
新世纪以来的上博简《诗论》研究
新世纪以来的上博简《诗论》研究上博简《诗论》以其涉及中国古代经典最核心的部分,受到学术界的特别关注。
自20世纪发现《诗论》后,新世纪以来的研究已历经14年。
《诗论》研究在篇题、作者及竹简形制,竹简编联、拼接、复原,《诗论》字、词及相关《诗》篇名考释,《诗论》与《诗序》的关系,《诗论》与学术史、经学史、思想史、制度史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成果丰硕,异彩纷呈。
笔者认为,《诗论》与《诗序》的相关研究空间仍然巨大,是最富挑战性的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学术界为此共同努力。
《诗论》文本复原、字词考释等基本释读难度极大,学者对此应有充分估计。
如果在基本释读没有确认的情况下展开综合研究,难免沙塔之虞。
标签:上博简;诗论;研究;学术批评自2000年马承源公布上博简《诗论》部分内容至今,楚简《诗论》研究历经14年,略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0—2002年,属资料公布引发文本释读方面的热烈争论期,计发表论文约230余篇。
第二阶段为2003—2006年,属思想、制度、学术史等方面研究的深入拓展期,计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140余篇。
第三阶段为2007—2013年,处于冷静思考的研究过渡期,计发表论文70余篇。
一、关于《诗论》文本整理释读方面的学术论争2000年8月,在新出简帛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上海博物馆马承源作关于《诗论》的报告,公布了楚简《诗论》的部分内容。
2001年11月,孔子《诗论》释文、图版正式公布,迅即引起热烈讨论。
1.关于《诗论》篇题、作者及竹简形制(1)关于《诗论》篇题。
有学者认为《诗论》是整理者对这一篇文献的命名;姜广辉则认为应命名为《诗序》,饶宗颐亦称之为《诗序》;还有学者称为《诗说》《诗传》等。
(2)关于《诗论》的作者。
整理者认为是孔子,依据是简文中的“孔子”合文;另有学者或释该合文为“卜子”,或释为“子上”①。
但《诗论》正式公布以后,整理者已举出同出楚简中的若干证据,证成其说。
学者(包括持反对意见者)多已接受将该合文释为“孔子”,裘锡圭断定:“说诗者确是孔子。
上博楚简诗论献疑
上博楚简《诗论》献疑卢盛江魏静内容提要就上博楚简《诗论》的作者及其与今传本《毛诗序》的关系,研究者提出不少观点,但仍然存在一些疑问之处。
通过辨析可以发现:先秦两汉典籍未见直接称子夏为“卜子”的用法,子夏作《序》之说根据不足。
楚简《诗论》和《毛诗序》解《诗》方法不同,解诗多有歧义甚至完全对立。
《毛诗序》距楚简《诗论》年代可能较近,却无一处原文相同。
因此,楚简《诗论》不可能是《毛诗序》的祖本。
关键词楚简《诗论》《毛诗序》子夏祖本关于上博楚简《诗论》(收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1]),目前的研究者已提出不少看法,但仍有一些疑问,诸如上博楚简《诗论》的作者,上博楚简《诗论》与今传本《毛诗序》的关系等。
本文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考证观点,以求证于方家。
一上博楚简《诗论》的作者可能不是子夏,而是孔子。
《诗论》的作者在简中出现六次,作形。
这个合文字形,一释作“孔子”[1](pp. 123~125),一释作“卜子”①,就是说,上博楚简《诗论》的作者或为孔子,或为卜子即卜商子夏。
而上博楚简《诗论》的作者可能不是子夏。
理由之一,先秦两汉典籍未见直接称子夏为“卜子”的用法。
《论语》对子夏的称呼,除《八佾》篇、《先进》篇孔子和子贡称其名为“商”及《颜渊》篇自称其名之外,对他的称呼均为“子夏”,共23次。
其他典籍,均称其为“子夏”,其中《墨子》2次,《荀子》2次,《孟子》3次,《韩非子》4次,《国语》1次,《吕氏春秋》8次,《淮南子》5次,刘向《新序》4次,《春秋繁露》2次,《风俗通义》2次,扬雄《法言》1次、《说苑》1次,《汉书》7次。
出现次数较多的为《礼记》29次、《韩诗外传》22次,《史记》37次,王充《论衡》17次。
把伪书也算上,则《孔子家语》33次,《列子》6 次,都称为“子夏”。
另外,《庄子》、《战国策》、《商君书》、贾谊《新书》、桓宽《盐铁论》、《晏子春秋》等未提到“子夏”。
《韩诗外传》卷三、《吕氏春秋·察贤》篇、《说苑》卷二、《史记·魏世家》、《汉书·魏世家》有“卜子夏”的说法,《韩诗外传》卷六有“卜先生”的说法,此外,南朝萧统《文选》卷四十五编入《卜子夏毛诗序》,都没有单独的“卜子”的称呼。
上博简《诗论》研究现状述评
上博简《诗论》研究现状述评作者:梁大伟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7期摘要:上博简《诗论》问世几近二十载,颇受关注,研究成果丰硕,本文着重梳理2000年至今上博简《诗论》的研究现状,并对主要研究成果加以综述。
关键词:上博简《诗论》现状评述2001年11月,马承源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包括《诗论》、《缁衣》、《性情论》三篇简文。
其中的《诗论》部分共有完、残简29支,约千字,内容都是有关《诗》的评论,无篇题。
自公布以来都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简帛研究的焦点。
本文着重梳理2000年至今上博简《诗论》的研究现状,并对主要研究成果作以综述。
一、已有的相关综述类文章从2000年至今,召开的相关会议不下30余次,并形成一个庞大的研究队伍,如马承源、李零、李学勤、庞朴等一大批功力深厚的专家和学者。
到目前为止,专著10余部,能够检索到的提及上博简《诗论》的文章有千余篇。
其中以“重复文章只取一、交叉内容取其要”的统计方法得出以《诗论》为主要论题的论文近300篇(不含专著中的论文、书评类论文),包括作者和作年问题19篇、编联分章问题17篇、考释问题102篇、价值地位问题13篇、与其他文献的学术关联问题50篇、诗学传承问题41篇、思想文化问题28篇、其他方面30余篇。
从地域看,其研究分为国内和国外研究,以国内研究为主为重,国外研究较少,因此不单列分述,把他们按照内容划入各分类中论述。
已有的相关综述类文章,主要分为整体性综述文章和单一性综述文章两类。
对《诗论》的研究进行整体综述的文章,多含在《诗论》的研究专著中,如陈桐生的《孔子诗论研究》,论文则有刘信芳的《新世纪以来的上博简〈诗论〉研究》、《孔子〈诗论〉与新世纪的学术走向——〈诗论〉研究述评》、余谨的《清华大学简帛讲读班上博简研究综述》。
单就《诗论》某一方面进行综述的文章,主要有《诗论》作者方面的综述类文章,如胡莺的《上博竹书〈诗论〉作者研究综述》、陆丝雨的《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研究综述》、田歌的《近十年上博简〈孔子诗论〉的作者研究综述》、谢模楷和张鹏飞的《上博馆藏楚竹书〈诗论〉作者研究综述》;有《诗论》的编联分章方面的综述类文章,如杨春梅的《关于〈诗论〉简的编联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谭中华的《〈孔子诗论〉编联分章问题研究综述》。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对于《木瓜》篇的评析看《诗经》编纂问题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对于《木瓜》篇的评析看《诗经》编纂问题上博简《诗论》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对于《诗经》的最早评析,它的内容出自孔子。
作为《诗》的编定者,孔子对于《诗》中诸篇的理解,应当是我们认识诗旨的标准。
《诗论》评诗,惜墨如金,所提到的诗作,其评语用字之少者仅一字,多者一般是两三字或五六字。
而关于《木瓜》一诗的评语则有二十字之多(注:上博简《诗论》关于《木瓜》一诗的评论见于第19—18号简,专家或将第20号简补上“吾以木瓜得”五字,则第20号简亦有论此诗的语句,但愚以为第20号简辞语与孔子评《木瓜》诗的思想不类,故不取专家此说。
),其对于此诗的重视于此可见一斑。
孔子何以如此重视《木瓜》一诗呢?通过《诗论》简文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理解的线索,并且可以进而分析《诗经》编纂的一些问题。
不揣翦陋,试析如下。
一、关于《诗·木瓜》主旨的探寻《诗·卫风·木瓜》篇共三章,多复叠重沓,应当是民歌风的短诗。
此诗各章,词有换而意不移,章相似而意愈深,读后让回味无穷。
诗的全文如下: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意本来是明白的,乃得薄施而厚予回报之意。
可是,《诗序》却将其联系到春秋时代史事为说,这就引起后世释解的长期纷争。
《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
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
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服焉。
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
”(注:《诗序》论《卫风》诸篇每每联系卫国史事为说,此将《木瓜》纳入这个模式,不足为怪。
)这里所提及者,就是春秋前期齐桓公称霸时援助卫国的为史所艳称的事例。
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卫为狄人攻败,卫国贵族和民众东渡黄河逃至曹地暂住,齐桓公“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
归(馈)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概述1. 介绍主题:本文将围绕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展开探讨和研究。
2. 简介:上海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收藏,其中战国楚简孔子诗论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发现与收藏价值3. 背景介绍: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孔子被公认为与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4. 发现历史: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发现史及意义。
5. 文物价值:探讨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在文物收藏中的价值,以及对研究战国时期文化和孔子思想的重要意义。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和特点6. 内容概述:简述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及其对孔子思想的反映。
7. 特点分析:分析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在文学、思想和历史方面的独特特点。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研究意义8. 文化传承:探讨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对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9. 儒家学说:分析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对儒家学说发展的影响。
10. 孔子思想:探究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对孔子思想的阐发和诠释。
上海博物馆收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意义与价值11. 文化传承:上海博物馆收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对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
12. 学术研究:展示上海博物馆收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对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3. 公众教育:分析上海博物馆收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对公众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影响。
总结14. 结论:总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强调其对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珍贵贡献。
15. 展望:展望未来,强调对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深入研究和传承。
结语16. 总结:再次强调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重要性和价值。
17. 致谢:感谢各方对本文研究的支持和帮助。
18. 期待未来:期待有更多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发现,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19. 文物保护与展览:在进一步研究和传承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也需要重视文物的保护和倡导,以确保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能够延续下去。
举办相关的展览活动也能够增加公众对于这些文物的了解和关注,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竹简《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竹简《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陈斯鹏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本文试图在较为客观地把握竹简《诗论》诗学思想的基础上,将《诗论》置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中加以比较考察,来认识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文章认为,《诗论》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篇诗学专论,是先秦文艺性诗歌评论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文学批评若干重要思想的滥觞;通过与《毛诗序》的比较,可见《诗论》与《毛诗序》旨趣迥异,其文艺价值远胜于《毛诗序》,同时《诗论》也可能对《毛诗序》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文章还指出,《诗论》能为审视《毛诗序》历史公案提供若干有益的启示.
【总页数】9页(P65-73)
【作者】陈斯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濮阳西水坡“中华第一龙”暨蚩尤真身帝王陵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划时代地位与意义(一) [J], 王大有
2.《上博馆藏楚竹书·诗论》在《诗》学批评史上意义三题 [J], 房瑞丽
3.陈子昂诗论与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J], 关思琪
4.上博简《诗论》在诗经学史上的价值及其学术史意义 [J], 晁福林
5.《孔子诗论》与《毛诗序》说诗方式之比较——兼论《孔子诗论》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 [J], 李会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别,并且大小雅的划分也已经存在:
改 ,则其 思益矣 。 《 楞木》之 时,则 以其禄 也。 《 汉广》之 知 ,则知 不 可得 也 。 《 鹊 巢》之 归,则俪 ( 李作 “ 离”) 者……[ 】 召 公 也。 《 绿衣》之忧 ,思古人 也。 《 燕燕》之
也 ,
《 诗论》中 所提及的这些诗篇的内容,在现代人的
眼光看来 ,并不一定具有 “ 皆贤于其初者”的特 点 ,倒是互相补足语意的情况较多。这种矛盾应该 如何看待? 首先 ,这个理论的提出,也许与孔子想将
《 邦风》其 内物也博 ,观人俗 焉,大敛材
分, 于 《 子》与 《 亦见 苟 礼记 ・ 记》中: 乐
故 《 》之 所 以为 不 逐 者 ,取 是 以节 之 风
物馆藏战国 楚竹书》( 一)。由 马承源先 生主编的 这
套上博楚简逐次出版,是中国学术研究上的一件大 事。迄今为止,对这批楚简,学者们关注的目光多 集 中在哲学 、经学、思想史、文字释读等方面,还 没有人就其在中国文学批评上的地位与作用予以阐
史 教化 色 彩 。
【 关键词 】 上博楚简 《 诗论》
《 诗序》 文学教化 说
大小雅说
( 中图分类号 ]10 . 26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3620)9 02 — 6 00 72 (020 — 14 0
20 年 1 月, 01 1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 《 上海博
上博楚简 《 论》 诗 在 《 经 》 批 评 史 上 的 地 位 诗
黄 鸣
( 武汉 大学 中文 系研 究生 ,湖 北 武 汉
【 摘
407 ) 30 2
要】 上博楚简 《 诗论》代表 了先秦儒家文学 教化 思想 向两汉经 学化儒家 文学思想过 渡的一环 。虽然
《 诗论》注重诗 的教化作用 ,体 现了儒家功利 主义文学观 ,但相 对于后世 《 诗序》 、 《 诗谱》来 说 ,它 对诗 义的阐释 比较客观 、对诗 的情 感把握较为 真切 ;只是到汉代 以后 , 《 经》才被更 多地附会 上 了历 诗
戚 患也 ,上 下之 不 和 者 ,其 用 心 也 将 何 如 ?
A A E CR S A C 20 C D MI E E R H 0 2年 第 9期
维普资讯
…
…
是也 。有 成功 者 何如 ? :颂是 也 。 日
这里已经有了 “ 邦风”与 “ 颂”的区别 ,句中
章:
【 子 】 :诗 其 犹 旁 ( 作 “ 孔 日 李 平” ) 门与?
残( 李作 “ 戋” ) 而 怨 ( 作 “ ” ) ,其 民 李 裕 之
在诗的体式上, 诗论》最重要的贡献是明确 《
了 “ 风” 、 “ ” 、 “ 雅 颂”三体 的划分。这种划
用心也将何如 ? : 《 日 邦风》是 也。 民之有
的原本 。探讨它的意义,对于研究儒家文学思想从 春秋时代的初步成型到两汉时的经学化中间所经历 的过渡阶段的面貌 ,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宽而静 ,柔而正直者 宜歌 《 颂》 ;广大
而静 ,疏达 而信 者宜歌 《 大雅》 ;恭俭 而好 礼 者 宜歌 《 小雅 》 ;正 直 而静 ,廉 而谦 者 宜
以 百 两 ,不 亦有 俪 ( 作 “ ” ) ? 《 李 离 乎 甘
[ 》 … …及 其人 ,敬 爱其 树 ,其 报 厚 矣 。 棠】
缺失之处据句意补出应为 “ 雅”字。
甘 棠之 爱 ,以 召公 … …情 爱 也 。 《 雎 》 之 关
进而在 《 诗论》第八章 中又 出现 了 “ 颂”、
歌 《 风》 。
— —
本文所采用的释文,依据李学勤先生 的 《 上海
《 记 ・乐记 》 礼
博物馆藏楚竹书 ( 诗论)分章释文》, 部分字句, ①
据台湾大学周凤五先生的 《 ( 孔子诗论)新释文及
苟子的生卒年 ,约在公元前 33 28年之 1至 3
间。 《 礼记 ・ 乐记》为孔子门徒七十子的后人所 作,多为先秦礼家旧籍,则此二条资料恰好与 《 诗 论》大致同时或稍后, 在风雅颂三体的划分上, 可
焉 。其 言文 ,其 声善 。
迄今为止,这是关于 “ 风”、 “ 雅”、 “ 颂” 的名称与定义的出土材料与文献记载最为吻合的一
以互证 。@
注解》0 说法加以 的 改订。 竹简的编连与分章,皆 从
李文。
一
、
《 诗论》的文学思想分析
在《 诗论》对 《 诗经》的评价中,蕴含着极为 宝贵的先秦儒家文学思想。试述如下。
1 《 . 诗》的体式
()风雅颂的划分 1
《 诗论》中提及风雅颂之划分的内容为第十
也; 《 小雅》之所 以为 “ 小雅”者 ,取是 而 文之也 ; 《 大雅》之所 以为 “ 大雅”者 ,取 是而光之也 ; 《 颂》之所 以为至者 ,取是 而
通之 也 。
— —
发。而首辑整理出版的材料包括据认为是孔子所作
《 苟子 ・ 效》 儒
的《 诗论》, 这正是罕见的先秦时代儒家文学思想
情 ,以其 独 也 。
颂 ,旁 ( 作 “ ” ) 也 , 多言 後 ,其 李 平 德 乐安 而迟 ,其歌 绅 而寻 ( 作 “ ” ) 李 逖 ,其 思
深 而 远 , 至 矣 ! 夏 ( ) 盛 德 也 , 多 言 大 雅 ,
… …
这也就是用对 《 诗经》中 具体作品的分析来说
明 “ 重而 皆贤于其初者”的理论。值得注意的是 .
维普资讯
~ 一, ~一~
l 。鬻 一 一一一术 舞一 一1 l 一 一。 .一一 研 …一 I一 ~ . 一 一_ 一 一一 -一 。 。一 一 。 .学 一 。 | 一 。. 一 l一 。 . 。 一
~ * 一≯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