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后感

合集下载

《浮士德》读后感15篇

《浮士德》读后感15篇

《浮士德》读后感15篇

《浮士德》读后感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浮士德》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浮士德》读后感1

寒假里,我阅读了德国文学家歌德的著名诗剧作品——《浮士德》,这本书让我实在是受益匪浅啊。

诗剧的主要内容是:上帝与魔鬼靡非斯陀打赌:由靡非斯陀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高尚的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魔鬼帮助浮士德恢复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经历了对爱情、宫廷权势和财富、古希腊艺术之美的追求和享受,但均未能满足浮士德的心灵。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事业中,主人公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然后便倒地而死……

我印象最深的是故事的结局:浮士德并没有成为魔鬼靡非斯陀的俘虏,而是升入了天堂。因为他虽然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真美啊!请停下来”,但最后做的围海造田属于上帝当初所规定的“带领人们走向幸福”这个标准。他享受爱情、财富、权力,只是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其实并未获得心灵的满足。只有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既征服了大自然,又能替大众谋取福利的公益事业中,百岁高龄、双目失明的浮士德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园,此时,他死了,死得心满意足了。

由此我想到:人的一生,如果只是毫无目的地空虚度过,直到死,心灵也就没有真正充实、满足过。只有在活着的时候奉献自己的力量,多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生命才会显得有意义。

《浮士德》读后感2

《浮士德》的故事中蕴含着强烈的悲剧色彩,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交替的各种冲突:宗教和科学的冲突、理智和情感的冲突、因循和追求的冲突。

《浮士德》读后感集锦15篇

《浮士德》读后感集锦15篇

《浮士德》读后感集锦15篇

《浮士德》读后感1

《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一部有名歌剧。它在世界上是一朵花,永不凋谢的奇葩,闪射出魅力迷人的光荣。它曾是马克思最宠爱的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的烂熟。正如讨论《红楼梦》有“红学”,讨论莎士比亚有“莎学”一样,在世界范围内讨论《浮士德》也以构成“浮学”

这本书写的是,在天国里魔鬼头子与上帝打赌,魔鬼认为,人类代表浮士德茫然不定,浑浑噩噩,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傻瓜,疯子,而上帝确认为,他很快就会从浑噩中醒来,成为人类的圣人,带着人类走向美好。于是,魔鬼便于上帝打赌能够让他永担心宁的心得到满意。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恢复了青春,游览了人间和神间,经受了很多事情,但还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意。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制服自然和替群众谋福利的事业中很老并且双目失明的他找到了心灵完善的家园,然后就死去了,然而他的灵魂魔鬼抓进地狱,而是由天使护送上了天堂,由于他帮助了人们。

本书分为第一节和其次节。这本书都是在讲浮士德怎样帮助群众,又怎样被魔鬼危害等等之后遇到了玛格丽特这个人,两人一齐飞向了更高的天堂。

《浮士德》是一本说不尽的书,谁也不敢说读懂了它,我明白了,不能作恶,不能迷惘,一旦到了地狱,你将万劫不复,为了人类

的美好·美满而奋斗吧!信任吧,你最终会飞往天堂,与思念的人在一齐美好·美满的生活下去!

《浮士德》读后感2

《浮士德》这个故事包含剧烈的杯具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非常喜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圆满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善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查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我:"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我不明白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气和期望。他对自我的学问感到缺乏,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奇的面纱感到绝望……他对学的喜爱已经到达了不行自拔的地步了。

浮士德读后感(通用16篇)

浮士德读后感(通用16篇)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通用16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浮士德读后感(通用1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士德读后感1

《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歌剧。它在世界上是一朵花,永不凋谢的奇葩,闪射出魅力迷人的光彩。它曾是马克思最喜爱的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的烂熟。正如研究《红楼梦》有“红学”,研究莎士比亚有“莎学”一样,在世界范围内研究《浮士德》也以形成“浮学”。它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永远自强不息的德国男子的故事。他一生痛苦曲折,但是却敢作敢为、豪迈悲壮。

这本书写的是,在天国里魔鬼头子与上帝打赌,魔鬼认为,人类代表浮士德茫然不定,浑浑噩噩,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傻瓜,疯子,而上帝确认为,他很快就会从浑噩中醒来,成为人类的圣人,带领人类走向幸福。于是,魔鬼便于上帝打赌可以让他永不安宁的心得到满足。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间,经历了许多事情,但还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足。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很老并且双目失明的他找到了心灵美好的家园,然后就死去了,然而他的灵魂魔鬼抓进地狱,而是由天使护送上了天堂,因为他帮助了人们。

本书分为第一节和第二节。这本书都是在讲浮士德怎样帮助大众,又怎样被魔鬼危害等等后来遇到了玛格丽特这个人,两人一起飞向了更高的天堂。

《浮士德》是一本说不尽的书,谁也不敢说读懂了它,我明白了,不能作恶,不能迷惘,一旦到了地狱,你将万劫不复,为了人类的幸福·美满而奋斗吧!相信吧,你最终会飞往天堂,与思念的人在一起幸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1】

《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文章充满着悲剧色彩。

以浮士德的思想为线索,围绕浮士德引发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剧。

这篇诗剧中,魔鬼魔菲斯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浮士德确实为核心,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如魔菲斯特。

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鬼魔菲斯特认为人类是无法满足的。

他们最终必会堕落于他们的贪婪。

而上帝却认为尽管人类在追求的途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得到真理.于是魔鬼与上帝打赌,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与魔鬼魔菲斯特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则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满足了,那么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

于是魔鬼用自己的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地说,自己已经得到满足.就这样,魔鬼收走了他的灵魂,可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这就是大体的情节。

魔菲斯特,书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虽然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但是性格上的特点却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鲜明。

因为是魔鬼。

所以他有着一切人所有的坏品质。

我认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将人们内心的邪恶表现在了脸上。

而人们只是将其掩藏在心中罢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可以真正的体现一个人的本质。

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他——一个魔鬼应有的损人利己行为。

浮士德读后感(共10篇)完整版

浮士德读后感(共10篇)完整版

《浮士德读后感》

【篇1: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其实这个城市也是空荡荡的,你孤独地站立在石头森林里。所有的人都带着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后狰狞的脸。围绕在你的周围,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声。《浮士德》中恶魔靡菲对上帝说:这个世界就是苦海,永远不会改改变这个一段说明了《浮士德》这本书的主要资料,主要反映社会的黑暗。

读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社会的黑暗的一面,书中男主角池海翔因读高中时得了奇怪的病,同学们不但没有帮忙他而是看是嫌弃欺负羞辱他,因而从此放下了自我最爱的画画。但在好友滕汐告诉了他一个关于立志的故事,从此他开始奋斗最后成为光彩要人的画家。这也告诉我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都要勇敢的去应对,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彻彻底底的证明了。

或许这个世界一向都是不公平的。

有的人靠后台和关系上位,有的人却幸幸苦制作专辑却无人过问。

有的人出生家才万贯,有的人天生自卑,连自我都瞧不起。

有的人付出比别人付出多十倍的努力,却得不到十分之一的回报。那么我们因该要奋斗起来还是要自卑的活下去呢!如果奋斗起来能够让那些豪不努力的去羡慕去吧!但是自卑的活下去,那些人将永远的把你踩在脚下!这个就就是社会的残酷,在学校中就常常有这样的例子,在毕业考试中那些比你分数高的人就把你比下去了,那么她就能够比你上好的高中。你就被她永远的踩在脚下。因此我们因该学会努力,把那些在我们之上的人踩在我们的脚下。

世界绝不会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改变,但是你却因世界而改变。

【篇2: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假如浮士德博士的旅行是由地狱到天堂的旅行,那让我们看看地狱炼狱天堂都有什么。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浮士德》读后感1

书是我的最爱,我喜欢看一些富有哲理的名著,从中汲取无穷力量。朋友介绍我读《浮士德》,我花了一个星期时间读歌德的这本经

典名著,当我读完《浮士德》,有种无形的力量促使我要不断奋进,

促使我不要停歇追求的脚步。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浮士德经历了书斋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梦想。而恶在那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提高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河的对岸风景无限好。”也就是说,自我所向往的东西往往是最美丽的,然而,正是这种美丽的向往才促进你不断上进。

几个世纪过去了,浮士德这个人物原本就是一个虚构,但他一向

活在我心里,在我疲惫的时候,仿佛他在催促:“不要停歇你追求的脚步!”

年轻的浮士德有诗人气质,年轻的浮士德热爱美热爱女人,年轻的浮士德骄傲并且精力旺盛,年轻的浮士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无论在诗剧内还是在诗剧外,我们都是生活中的浮士德。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代表作品。那读后感都写哪些内容呢?来看看店铺精心为你整理浮士德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浮士德读后感篇一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读后感篇二

这部不朽的诗剧,主要塑造了浮士德--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由于不满现状,进而竭力探索人生的意义。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7篇)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7篇)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7篇)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一

诗剧《浮士德》以欧洲三千年的历史为背景,记录了从文艺复兴到十

九世纪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并根据十九世纪初的社会发展状况对人类未

来做出了展望。全诗以浮士德精神的发展为线索,主人公先后经历了五种

追求。而伴随其始终的便是那种“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

直前”、“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的“浮士

德精神”。

(一)深化的原点精神

《浮士德》是以“献词”、“舞台的前戏”、“天上的序曲”作为它

的序幕,然后由“悲剧?第一部”、“悲剧?第二部”组成。可以说这个

宏伟的诗剧,是以个人与社会、宇宙的关系的“生”为主线,网罗了“生”的各式各样的场面。歌德在完成这部巨著后曾说:“我这一生的今后岁月

可以看作一种无偿的赠品,我是否还工作或做什么工作,事实上都无关宏

旨了”因此,从其中一种意义说,《浮士德》是将歌德的青春时代的坐标

轴以一生心血不断加以深化的、歌德的激荡生涯的象征。歌德花费了五十

六年完成了巨著《浮士德》,他那持久的创作热情,异乎常人的创作激情

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这便是一种宝贵的出发点,原点精神。法国的文学

家瓦莱里在《歌德颂》中说:“在歌德身上,最惹我注意的是,他那异乎

寻常的长寿”。这里的长寿不仅仅指歌德的高龄,更是知这种一以贯之的

原点精神。它使伟大艺术家超越了时间的沧桑,空间的寂渺,以追求艺术

的最高峰为目标。一八二三年九月十八日歌德在与艾克曼的谈话中说道:“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世界是那样丰富多彩?我的诗全部都是应景即兴

的诗,来自现实社会,从现实社会中得到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相关推荐

最终24年的约定钟声将至,浮士德无助又恐慌,他逃无可逃,开始撕心裂肺地咒骂。他开始诅咒掌管他出生的星辰。他希望自己从来都没有灵魂,能够化成一缕青烟逃脱。他开始乞求上帝,并回想曾经学过的毕达哥拉斯的轮回说。他开始咒骂父母,咒骂自己,咒骂地狱的魔王。可最终,这些都阻止不了结局的发生,最终浮士德死了。他所受的天谴,就让后人来警示自己吧。

如何看待浮士德这个角色:我们行事时有两套道德准则,一套用来衡量其他人,一套用来衡量自己。有时候我们严于律己、宽待他人,有时候则相反。

这部作品中迷茫又充满欲望的浮士德是一位很像我们的普通人:

①如果我们用合理化自己的准则来看他,会理解他,同情他,接纳他;

②如果我们用严于律己或他人的高道德准则来看他,就会厌恶他,惩戒他,想让他自尝恶果。

不过,无论我们怎么看待浮士德这个人,我们都能从他身上获得一些启迪。

浮士德读后感篇2

寒假里,我阅读了德国文学家歌德的著名诗剧作品——《浮士德》,这本书让我实在是受益匪浅啊。

诗剧的主要内容是:上帝与魔鬼靡非斯陀打赌:由靡非斯陀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高尚的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魔鬼帮助浮士德恢复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经历了对爱情、宫廷权势和财富、古希腊艺术之美的追求和享受,但均未能满足浮士德的心灵。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事业中,主人公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然后便倒地而死……

我印象最深的是故事的结局:浮士德并没有成为魔鬼靡非斯陀的俘虏,而是升入了天堂。因为他虽然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真美啊!请停下来”,但最后做的围海造田属于上帝当初所规定的“带领人们走向幸福”这个标准。他享受爱情、财富、权力,只是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其实并未获得心灵的满足。只有最终在围海造田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1

《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民间传说为主题的长篇诗剧,其作者是歌德。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场人生体验,更给予我许多人生的感悟。

《浮士德》的作者是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他是第一个提出在各民族文学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世界文学的人。他希望把近代科学的理性和古希腊审美的感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完美审美观念。他认为古典与浪漫的区分是现实与理想之分,主张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相结合。他是一位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叛逆者”。浮士德这本书就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

这部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一开始是上帝与恶魔的对话,恶魔认为上帝创造的人类自私、贪婪,没有进取者,只贪图享乐,不应该有人类。而上帝则认为人类是善良的,比如人类中最杰出的浮士德就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典型。于是上帝与恶魔打赌,让恶魔引诱浮士德走入歧途。于是浮士德的生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文中的内容,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瓦普几斯节。瓦普几斯节上的欢乐比起文章中的勾心斗角更加让人沉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心里浮士德是博学的,拥有大智慧的。他满腹经纶,久负盛名却依然在思索和学习。他的一生都在不断进取,至死都在做造福人类的事。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因为从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让我感动。《浮士德》让我懂得人类的进步在于不断地学习,人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进取。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它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20篇

浮士德读后感(一):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我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可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梦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可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终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一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忙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能够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能够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3篇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3篇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3篇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1

荣格曾经这样评价“不是歌德制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制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涩难懂的几部书之一。经过读了三遍原文,查阅了一些解析,我才看明白了一些。《浮士德》是歌德依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奇写成的诗体悲剧。它描写了仆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苦痛经受。仆人公经受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受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究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学问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究则象征

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进展的历史。

仆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和善与邪恶的冲突体。他对学识非常喜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善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查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是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探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对自己的学问感到不足,对学的喜爱已经不行自拔。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他还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所以他日益高尚化和纯净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挽救。他的精神是向上

读名著《浮士德》有感(精选30篇)

读名著《浮士德》有感(精选30篇)

读名著《浮士德》有感

读名著《浮士德》有感(精选30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名著《浮士德》有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名著《浮士德》有感篇1

《浮士德》是“天才诗人”歌德毕生的大作,从二十五岁到八十二岁,这部悲剧的写作贯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时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结晶,具有极深刻的哲学内容,充分反映了歌德当时所处的德国社会生活。《浮士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浮士德》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巨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与恶魔之间的赌约。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恶魔自信能够引诱浮士德堕落,把他的灵魂劫往地狱,而天主坚信“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动,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并且认为“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因此接受了恶魔的赌约,也允许恶魔进行破坏活动。他相信浮士德可以得到最终的拯救,并且认为梅菲斯特进行的干扰活动反而可以激励浮士德在追求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与前行,永远不断地进行更高的活动。这体现了歌德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思想。以浮士德为代表的善与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恶是一对矛盾,他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本剧中,恶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

《浮士德》之所以被称为一部悲剧,是因为剧中体现了浓烈的悲剧色彩,但是在歌德的版本中,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升上了天国,体现了永恒的天主之爱。这部悲剧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讲述了浮士德对于知识学问的无力感到失望而乞灵于恶魔梅菲斯特,追求官能的享受,但是浮士德发现官能上的享受包括男女之爱也并不能使他满

浮士德读后感3篇

浮士德读后感3篇

浮士德读后感3篇

浮士德读后感3篇

篇一:浮士德读后感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浮士德》

这就是《浮土德》触动了我的一句话,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恶”的发展历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后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助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精选15篇)

《浮士德》读后感1

“其实这个城市也是空荡荡的,你孤独地站立在石头森林里。所有的人都带着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后狰狞的脸。围绕在你的周围,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声。《浮士德》中恶魔靡菲对上帝说:这个世界就是苦海,永远不会改改变”这个一段说明了《浮士德》这本书的主要资料,主要反映社会的黑暗。

读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社会的黑暗的一面,书中男主角池海翔因读高中时得了奇怪的病,同学们不但没有帮忙他而是看是嫌弃·欺负·羞辱他,因而从此放下了自我最爱的画画。但在好友滕汐告诉了他一个关于立志的故事,从此他开始奋斗最后成为光彩要人的画家。这也告诉我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都要勇敢的去应对,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彻彻底底的证明了。

“或许这个世界一向都是不公平的。

有的人靠后台和关系上位,有的人却幸幸苦制作专辑却无人过问。

有的人出生家才万贯,有的`人天生自卑,连自我都瞧不起。

有的人付出比别人付出多十倍的努力,却得不到十分之一的回报。”那么我们因该要奋斗起来还是要自卑的活下去呢!如果奋斗起来能够让那些豪不努力的去羡慕去吧!但是自卑的活下去,那些人将永远的把你踩在脚下!这个就就是社会的残酷,在学校中就常常有这样的例子,在毕业考试中那些比你分数高的人就把你比下去了,那么她就能够比你上好的高中。你就被她永远的踩在脚下。因此我们因该学会努力,把那些在我们之上的人踩在我们的脚下。

世界绝不会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改变,但是你却因世界而改变。《浮士德》读后感2

《浮士德》作为一部以戏剧形式写成的作品,现在仍高居世界哲理性文学的顶峰。作者歌德先生花费了六十余年的时间,成功地创造了浮土德与恶魔摩非斯托这两大形象。这本书充分反映了歌德先生的

《浮士德》小说读后感

《浮士德》小说读后感

《浮士德》小说读后感

《浮士德》小说读后感1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浮士德》这个故事包含强烈的杯具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我:"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我不明白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期望。他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期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应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蕴含着一个困惑着几代人的疑惑,即“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整部巨著主要有两个赌约构成:一个是上帝与梅菲斯特的赌约,梅菲斯特要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而上帝相信浮士德是不会停止自己的探索与追求的。梅菲斯特提出,如果他成功了,他将把浮士德的灵魂劫入地狱。第二个赌约是梅菲斯特与浮士德的,梅菲斯特提出自己为浮士德服役,带着他去享受现实人生,一旦浮士德满足了,失去了不断探索的精神而安与现实的享受,浮士德就会倒地而死。其中,第二

个赌约背后隐藏的就是整部作品的主题,即“浮士德难题”,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之间的赌约是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同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怀疑和否定的挑战。在戏剧冲突中,梅菲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面,但并不是只起着毁灭善与美的反动作用,梅菲斯特作为“恶”的化身,是激发浮士德永远向上,追求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与其说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之间的斗争是外在的二人斗争,不如说梅菲斯特就是浮士德的另一个侧面,是浮士德内心的挣扎。在浮士德身上,或者说在以浮士德为代表的人类的身上,始终都有两个灵魂在斗争。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立,是人的内心世界中理性和欲望的对立。

主人公浮士德是中世纪的一位学者,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应该满足,但他却感到,在书本里讨生活和在书斋里编织梦想是一件

毫无价值的事情,这样的生活远离了生命的本源,而离开生命本源的所谓学者生涯连狗都不如”。当他在迷惘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时,他转而歌颂死亡。复活节的钟声复活了浮士德内心的生命欲望,魔鬼的到来点燃了他近似于疯狂的热情。他明知追随魔鬼,有堕入地狱的危险,他依然是那么兴奋。他那颗在书斋中被麻木了的心与其说是追求欢乐,不如说是追求一种强烈的苦痛,因为没有苦痛的欢乐是肤浅的欢乐,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浮士德所追求的还是“全人类的一切苦乐”。那个时代的人认为,自己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原子”,但在这颗原子中又可以囊括宇宙的一切。在歌德看来,“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胸中”便获得了人生的最高价值。

尽管浮士德的本心要实现自己的欲望,价值,然而,其本身依然被道德锁链所束缚,而这条锁链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从我们来到世界的那一刻开始,道德就作为一种框架来支撑、束缚着我们,

这种意识是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的。浮士德在不断极力追求自己的价值,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受到道德的约束。在格雷琴因把孩子淹死而入狱时,梅菲斯特把他带入了“瓦尔普吉斯之夜”,想让他继续在酒色中沉沦,但是浮士德没有在这里沉醉,他得知格雷琴的不幸后,良心深受谴责,他潜入狱中坚持要格雷琴跟他走,但遭到拒绝。梅菲斯特为了阻止浮士德为老百姓开垦耕作的田地,致使一对老年夫妇在他乘机点燃的大火中罹难,浮士德内心感到忧愁,他对自己进行谴责。尽管他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是道德在他心灵上留下的烙印却永远折磨他的心。

在“在浮士德难题”中,欲望、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的自然本性,而接受道德的约束

又是社会人必须遵守的法则。道德与欲望的对立是绝对的,而浮士德面临

的正是这种两难心态,即“紧贴凡尘的冲突的爱欲”与“先人的灵境”之矛盾,他的追求是实现“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尼采在《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的序言中说“ 人是应当被超越的,一个单独的人,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弘扬整整一千年的人类生存——这就是一位在不完全、支离破碎的芸芸众生面前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

在歌德心中, 浮士德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形象是全人类的代表。浮士德集所有积极与消极的特征于一身,作为人不可避免的陷入迷误和过失之中。他的追求并非一帆风顺,整个探索与追求的过程处处体现了充满矛盾的精神:既有崇高的理想,又有平庸的欲念。一方面执着尘世、情欲强烈;另一方面又不断反省,不断要求从平庸的个人生活中解脱出来,追求更高远的境界。如浮士德自己所说: “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想相互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

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在前进的道路上,魔鬼一再利用他性格中恶的一面引他堕落,但他却从不沉湎于此,从不满足,“我只管渴望,只管实行,然后再希望,就这样以全副精神,冲出我的生路”。

浮士德有平庸的缺点和卑下的欲念,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始终焦躁不安地追求、获得、再追求。他身上有一种不断行动、永不满足的活力。浮士德的人生观是积极的, 向上的;他信奉的是有为哲学。他作为一个人的可贵之处,他之所以被天主称做“好人”、被魔鬼视为“傻瓜”,就在于他把自己这种人生哲学坚持始终,推向极致。

梅菲斯特这个形象,更是充分表现了歌德本身以及整个时代的智慧的杰作。正是在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推动下,诗剧主人公走完了漫长曲折的人生旅程, 一个一个地克服矛盾、超越旧我,一次一次地战胜毁灭、获得新生,终于达到了“崇高的灵的境界”。可以认为,除去

最后的光明结局尚属未来的理想以外,浮士德的生活道路确实是人类发展历史的一段缩影。可以说,没有矛盾和通过斗争对矛盾的克服,人类和浮士德一样,都得不到发展,进步和不断向上。

“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 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内在的严重矛盾。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其实,在任何历史阶段,都存在“浮士德难题”,我们不用回避,也不用否认,坦然面对就好。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同时它们又交替上升控制着人们,我们不会回到原点,我们只是在螺旋式上升,一步一步去追寻那个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