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
【课时速达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
答案:(1)愉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2)交互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2.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选D。A项停顿应在“遂”后;B项“步”后无停顿;C项停顿应在“人”后。
4.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澈透明记叙描写抒情
阅读全文,回答5~8题。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盖竹柏影也(表推测)
【解析】选A。“念”的意思是“想”。
6.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
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二、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7.A 8.D 9.C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
【课时速达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
答案:(1)愉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 (2)交互错杂 (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
2.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选D。A项停顿应在“遂”后;B项“步”后无停顿;C项停顿应在“人”后。
4.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澈透明记叙描写抒情
阅读全文,回答5~8题。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乐者 (思念)
B.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 (睡觉)
D.盖竹柏影也 (表推测)
【解析】选A。“念”的意思是“想”。
6.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
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 24— 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 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女
________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 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
C.念无/与为乐者 D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 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
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二、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
2005年省(含国家级课改区宁安市)
(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共7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1分):念()
8、翻译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9、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2分)
答:。
10、本文写作时,轼已被贬。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
文言文阅读: 7、考虑、想到 8、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10、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2006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二)课文言文阅读(6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5题。
记承天寺夜游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
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二、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
【课时速达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
答案:(1)愉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 (2)交互错杂 (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
2.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选D。A项停顿应在“遂”后;B项“步”后无停顿;C项停顿应在“人”后。
4.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澈透明记叙描写抒情
阅读全文,回答5~8题。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乐者 (思念)
B.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 (睡觉)
D.盖竹柏影也 (表推测)
【解析】选A。“念”的意思是“想”。
6.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1、文章分三层:叙事:赏月的时间、原因;
写景:写庭中景物;
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2、全句无一写月,却处处写月的好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见月色之皎洁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写出“水”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中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有哪些
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有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5、“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竹柏什么特点点出一个怎样的美好
境界
6、
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点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苏东坡用了比喻修辞和侧面烘托手法,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明亮美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与张怀民的友情,说说理由;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见唯独怀民可以同乐;2“怀民亦未寝;”可见心境相同,心有灵犀;
3、“相与步于中庭;”可见相处融洽;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见有相同的命运和审美情趣;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种种复杂微妙的心情尽在其中: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对自己情趣高雅脱俗的自得.;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1、文章分三层:叙事:赏月的时间、原因;
写景:写庭中景物;
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2、全句无一写月,却处处写月的好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见月色之皎洁(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写出“水”(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中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有哪些?
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有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
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5、“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竹柏什么特点?点出一个怎样
的美好境界?
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点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苏东坡用了比喻修辞和侧面烘托手法,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
澄澈明亮美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与张怀民的友情,说说理由。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见唯独怀民可以同
乐。2“怀民亦未寝。”可见心境相同,心有灵犀。
3、“相与步于中庭。”可见相处融洽。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可见有相同的命运和审美情趣。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7.A 8.D 9.C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
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略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二、2007年浙江衢州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三、2008年湘西自治州
比较阅读苏轼的两篇作品,完成9 一12 题。【甲】江城子·密州出猎。【乙】记承天寺夜游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
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二、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
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二、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黑龙江省(含国家级课改区宁安市)
(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共7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1分):念()
8、翻译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9、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2分)
答:。
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
文言文阅读: 7、考虑、想到 8、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10、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2006年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5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答: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 3 1 念:考虑、想到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 4 2 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5 3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 (课改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竹柏影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①考虑,想到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2007年浙江衢州
(二)(11分)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
文: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答: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答:
(二)记承天寺夜游(11分)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18.翻译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答:
17. 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
闲的人罢了。19.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解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17题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18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19题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