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的心理契约与组织公民行为及离职倾向关系实证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当今高度竞争和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组织要想保持竞争优势,除了依靠核心技术和战略,还需要激发员工的积极行为和态度。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是员工在组织内外的行为选择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本文将探讨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定义、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是指员工在组织内主动表现出的、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这些行为既不直接与员工的工作任务相关,也不受正式奖励系统直接奖励,但它们对组织的运作和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最早由科菲(Cohen)和安塞尔(Ancel)于1987年提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包含多个维度和构念的理论体系。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是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如何与组织的成功和绩效相互关联。
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可以解释公民参与和公民责任。例如,研究表明,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投票的公民,更有可能表现出对政治的和热情,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经济领域:在经济发展方面,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有助于解释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员工感到自己对组织有责任感和归属感时,他们更有可能主动投入工作,从而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
社会领域:在社会方面,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员工会主动并帮助同事解决问题,甚至在组织外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些行为对组织的形象和声誉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士气和满意度。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为员工和组织之间建立了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通过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可以更好地实现其目标,提高绩效和竞争力。然而,组织公民行为理论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如何区分组织公民行为和其他类型的行为,以及如何确保这些行为的可持续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为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心理契约履行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心理契约履行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余 琛Ξ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杭州,310035)
摘 要 本研究在对159名在职人员的调查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心理契约的内容,并对心理契约实际履行情况带来的影响做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心理契约履行水平下,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如果要提高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应该最大程度地履行员工的心理契约。这反映了员工与组织之间互惠交换关系的本质。另外,不同内容的心理契约履行带来的组织公民行为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不同方面。关键词: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履行 组织公民行为
1 以往研究简要回顾
1.1 心理契约
Schein (1965,1980)把心理契约定义为存在于组织成员与
其他人之间的一系列不成文的期望。Schein 还指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
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1]
。总之,笔者认为心理契约是员工基于对组织应尽义务而对组织抱有的期望,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和与组织互惠的特征。
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目前处于非常活跃的阶段。正处于从单纯研究心理契约本身(内容、特征等)向与其他组织行为概念相结合过渡阶段。Turnley 等(2003)考察了心理契约履行与三类员工行为(员工绩效、直接指向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和直接指向个人的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前者与它们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2]。不过在该研究中,作者对心理契约的考察是过于简化的,他们仅仅采用了薪酬和工作氛围两个因素。本研究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笔者认为:心理契约在非薪酬方面更加突出。因为心理契约是内隐的,而薪酬往往都是比较外显的一个内容,在劳动合同中就有关于劳动报酬的条款。
公平感知度研究评述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摘要:公平感知度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难题和挑战,公平感知度对于心理契约破坏和员工工作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主要阐述了公平感知度概念的提出,内容和它产生的主要影响。并整体介绍了目前对于其调解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跨文化研究.最后对公平感知度的应用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简单的讨论.
关键词:公平感知度;心理契约破坏;组织公民行为
近二十年来,不少企业为了成功应对各自市场上的风险竞争都进行了具大的改变和转型。企业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新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效率水平,降低成本,改进整个组织间的工艺流程。企业战略因此也必须能够随之灵活的进行整改,使得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独有方式进行最佳配置。因此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不仅影响到组织内部结构和工作调整,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员工和雇主之间关系的本质.
关于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组织行为研究者热衷的问题,众多研究包括累积和文献综述都对员工工作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因为它们对于组织的效率和影响有较强的争论性,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之前此领域的研究进行学习和总结.在最近的研究中,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解释了一种个人差异变量,即公平感知度对工作态度于行为的影响。
1 公平感知度概念与内容
公平感知度是用来预测当员工遭遇回报低于期望值的情况会产生的不同反映的个体差异变量,是基于近年来对公平理论的延伸所提出来的。它指出每个人对于公平或不公平都有不同的反应和影响。
公平理论起源于社会交换的想法,主要说的是员工通过把自己的投入与回报和他人的投入与回报作比较来衡量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的对待,从而形成个人公平感知。huseman et al。提出了公平感知度的概念,它用来描述员工对组织做出的奖惩决定(工资分配结果)、作决定所依据的程序、在体现此程序和决定对待员工人际间的态度、组织做出这些决定行为时所依据的信息、有未给予员工知晓或知晓程度是否一样这几个方面能否感到被公平对待的感觉,它是员工的一种主观体验和感受,也是员工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对组织公民行为及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体行为 , 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描述这样 的行为 , 即他们 希望看到的, 但是又不能通过强制 、 奖赏 、 的形 惩罚
式要 求 下属 去做 的行为 , 将 这样 的行 为定 义为 组 并
织公 民行 为 。 具影 响力 的定 义 是奥根 于 1 8 最 9 8年提
二 、 型的构 建与研 究假 设 模 1 .心 理契约 违背 的三个 层面 。 心理契 约结构 的
存 在 着 另 一 个没 有 以正式 书 面形 式 表 现 出来 的 契
约, 是 “ 就 心理 契约 ”。“ 然 它并没 有写 明 , 虽 心理 契
约却是 组织 中行 为的 强有力 的决 定 因素 ”。 因此 , 心
宝,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副教授 , 男, 研究方向 : 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人 徐再仕 , , 男 上海浦 东发展银行杭
州分 行 经 济 师
企业 如何激励 人才 , 使他 们乐业 并 且敬 业 呢? 实 际上 , 吸引 人才 、 励人 才 、 要 激 培养 他们 乐 业敬 业 的 精 神 , 而提升 作绩 效 , 先是要认 识 和了解 他们 从 首
经 济 沦 坛
Fb e .2 09 0 Ge . 51 n4 NO3 .
总第 4 1 5期
第3 期
E o o c Fo u c n mi r m
心理契约
附件一
心理契约研究评述与展望
一、心理契约概念综述
关于心理契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梅奥实验,这一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员工工作效率的因素不仅仅局限于物质、金钱等外在激励,还包括归属感、士气等内在非物质因素的影响。Argyris[1]最早使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他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描述工厂雇工与工头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给心理契约赋予明确的定义。此后,心理契约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
Levinson等[2]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与雇员相互期望的总和。Kotter [3]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之间的一种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Schein [4]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时刻存在于组织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并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强调虽然心理契约是未明确书面化的东西,但在组织中却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心理契约的研究逐渐产生了学派之间的争论。
一是“Rousseau”学派,这一学派强调心理契约是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即将心理契约定位于“雇员理解的雇员责任和雇员理解的组织责任”的“单维度、双方格”研究视角;D.M. Rousseau[5]认为心理契约是员工一方所持有的信念,并指出虽然代理人有对于雇员和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但代理人们并不能完全代表组织而成为契约中的实际一方。之后,D.M. Rousseau[6]提出了一个更加狭义的定义,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以雇佣关系为背景,以许诺、信任和知觉为基础,形成的对双方责任的理解。R. Schalk和C. Freese[7]则认为由于个体和组织期望的差异决定了双方期望水平的不同。E.W. Morrison和S.L. Robinson[8]通过研究提出心理契约是员工个体与组织之间相互义务的信念,由于个体对组织之间的相互义务的理解和体验不同,因此个人的心理契约内容可能与其他人的理解和解释不同,也可能与书面的合同内容不同
2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PPT课件
*
5
心理契约的三层涵义
可以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组织与成员之间的,被 双方主观感知的内隐的一种价值期待。这一界定包含 了三层涵义:
1)既然是契约,就应该是双方之间签订的。
2)既然是心理的,就应该是雇佣双方默认的、内隐的 交易(心理互动) 。
3)心理契约除了包含经济利益以外,主要是为促进员 工实现个人追求、社交欲望,保持良好的团队关系和
交易型,有详细的任务,雇主提供短期报酬; 过渡型,没有详细的任务,雇主提供短期报酬; 平衡型,任务非常详细明确,而且雇主提供长
期报酬; 关系型,任务不明确,但雇主提供长期报酬。
*
10
三、心理契约的特性与功能
(一)、心理契约的特性 Levinson(1966)提出心理契约的五项特质: 心理契约中的期望是不被言明的。 心理契约在契约形成之前形成─主管与部属间在彼此见面
工作氛围,最终形成组织文化——共同愿景和共同使 命及共同价值观。
因此,心理契约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和内核。组
织文化与组织公民行为相互影响,进而影响组织绩效,
并最后决定组织价值。另外,企业的组织价值还会影
响下一阶段组织文化的发展方向,见图1。
*
6
两种契约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两种契约的“内容”和过程上区别两者特征。如下表 所示,内容关注交换什幺;过程关注通常如何交换。
新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契约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
与员工彼此间对于对方所抱有 的一 系列微妙 而含蓄的
心理期 望 。它一方面反映 了组织成员加入组织 的动机
与 目的 ,如期 望在组织 中获得 回报 、提升 、自我 实现
等 ;另 一方面又反映 了组织对员工 的一种期 望 ,如希 望员工 对组 织忠诚 、尽职 、奉献等 。尽管心理 契约是 内隐的 ,但 它确实存在 ,而且它是影 响企业 与员工 行 为的一个 重要因素 ,在员工期望与其绩效表 现之 间起 着重要 的调节作用 ,并为实现企业 的有效管理提供很
狭义心理契约基础上的研 究远 比广义基础上 的研究要 多 ,而且很多属于应用研 究。在本 文中基于实证研究 的需 要, 者选取 R usa 笔 o s u等人支持 的狭义 的心理契 e
现 中国企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工 的心理契约 由三个维度构成 :规 范性
责任 、人 际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
心理 契约之 所 以引起学 术 界和企 业 界 的共 同重
广义的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书面的口头的组织制度和组织惯例约定的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是从员工的角度研究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的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代理人所意识到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比较侧重实证研究
大帮 助 。
关 。为了降低新 就业大学生 的离职 率 ,这 就要求 我们
工作嵌入、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
于标 准化项的 Co hc ’ Ap a rn ah s l 值也 均大于 07 h .,说 明各变量
的信度符 合要求 ;在 B re 检验 s . . 0的水 平下各 变量 wenku.baidu.comtt lt i= 0 g00 的K MO值均大 于 07 .,说 明各变量 的信度符合要 求 。由描述
性统计分析看 ,离 职倾 向的平均数 为 2 1 . 时说 明员工 的离职 9
婧 (0 9 2o )通 过实证研究发现了组织 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呈负相
析 ,由表 1 可知各变量 的 Cob c ’ Ap a rn ahs lh 值均大 于 07 .,基
关 ,组织支持感在工作不安全感与离职倾 向之间起到部分 中介 作用 ;蒋春燕 (0 7 以商业银行员工为样本 ,发现了组织支 20) 持感在员工公平感 与组织承诺和离职倾 向之间 的关系中起 到中
组 织 支持 感 3 2 0 9 3 0 8 6 .6 . 0 . l
表 2 工作嵌入及其各维度 、组织支持感及离职倾向的相关分析
X X 1 X 2 X 5 ) ( 6 M Y
工作嵌入 x
1
组织联 结 x 。 工作内嵌入 组织匹配 x 。 组织牺牲 x 社区联结 x 工作 外嵌入 社区匹配 x
用。由表 3可知 ,未加入组织支持感前 的回归方程模型为 :离
象 ,共发放 调查 问卷 2 0份 ,收 回 15份 ,其 中有 效问卷 为 0 8 17份 ,对 回收的调查 问卷采用 S S 1. 6 P S70软件 进行数 据分析
领导部属关系对心理契约破裂和绩效、离职倾向关系的中介——基于538名民营科技企业员工的实证研究
的关 系对 于组 织 情感认 知 比西方 情境 下起 到更 大 的作 用
在转 型经济 社 会 背景 下 . 工 与组 织 中直接 主管 之间 的关 员 系本 质作 为雇佣 关 系 的主要 机制 转 型社 会 中员工 更依赖 管 。因此 , 领导 部属 关 系理论 在 中国 的情境 下对员 工心理 契约 破裂具 有 更大 的影 响 。 实 , ua ta(0 8 已经实 其 D lce I2 0 ) 证检 验 了 L MX对 心理 契 约破 裂 的显 著影 响关 系 据 此提 出假 设 l 。 假设 1 心 理 契 约 破 裂 ( C 会 直 接影 响 领导 部 属关 : P B) 系 ( MX) L 的质量 , P B会 降低 L 即 C MX的 质量 。
领导部 属关 系 的质量 , 以及领 导 部属 关 系质 量 的下降是 否
更容 易造成员 工 的离职 和工作 绩 效的 变化 。 二 、研究假 设和 模型 关系 ( MX) 组织 中社会 交 换 的一 种重 要 形式 . L 是 反映员 工 与直接 主管 之间 的个人 关 系质 量 。R s bg 2 0 ) et o (0 5 分析 了 u 领 导 部属 交换 理论 与心理 契 约破 裂 的关 系 。L MX作 为 社 会 支 持机 制 , 果 员工 与上 级 主 管 的个 人 关 系较 差 , 很 如 则 难 获 得社 会 支持 的满 足 ,因 而更 容 易 导 致 心理 契 约 的破 裂 。 工是 与组织 建立 心理 契约 还是 与组织 中的特定代 理 员
心理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分析
心理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分析
作者:刘媛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09期
[摘要] “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组织公民行为类似于员工的角色外行为,是不受与组织签订的正式合同或内部的规章制度约束,而是发自内心做出的利他人、利社会的有益行为。虽然两个概念看似无关,但组织公民行为的实施却深受心理契约的影响。基于这个思考,论文对心理契约和组织公民行为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心理契约会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接着提出了在实践中运用心理契约管理组织公民行为的意见。
[关键词] 心理契约组织公民行为影响
目前,学术界和管理界单独对心理契约理论和组织公民行为理论进行研究的情形较多,而研究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情形较少。心理契约和组织公民行为看似毫无关联,一个是心理因素,一个是行为表现,实则心理契约的表现形式和存在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研究表明,雇员对心理契约违背行为的认知与不良的雇员行为(包括离职、工作马虎等)存在高度正相关;而与积极的雇员行为(包括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和态度(包括满意度、忠诚度等)存在高度负相关。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最早是由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提出来的,用以说明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学术界对心理契约中谁是主观理解的主体产生了分歧,所以产生了学派之间的争论。一派以美国学者Rousseau 、Robinson和Morrison等人为代表.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被称之为“Rousseau学派”;另一派则以英国学者Guest 、Conway 、HerrioL和PemberLon等人为代表,强调遵循心理契约提出时的原意,并认为这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被称之为“古典学派”。
员工心理契约及其组织效果研究
管
Vo . 0. No. 12 3
理
工
程
学
报
20 06年 第 3 期
Ju a o dsi n er gE g ef aae et or l fnuta E ne n/ni ea M ngm n n I r l i ni g
究
简
员 工 心 理 契 约 及 其 组 织 效 果研 究
朱晓妹 ,王重 鸣
(. 1 上海交通 大学安泰 管理学 院,上海 20 5 ;2 浙江大学 管理学 院 ,浙江 杭州 30 2 ) 0 02 . 10 7
摘 要 : 研 究运 用在 中 国文 化 背景 下 开 发 的 心理 契 约 问卷 。考 察 了 员 工 心 理 契 约 结 构 及 其 与 组 织 效 果 变 量 之 本
间的 关系。研究结果表 明,员工心理契约 中的组 织责任和 员工 责任 分别由三个维度 构成 。而且这 些维度对 一些主
要 组 织 效 果 变量 有 很 好 的预 测作 用 。
关 键 词 :心 理 契 约 ;组 织 效 果 ;激 励
中 图分 类 号 : 9 C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 6 (060 .130 046 220 )3 2 . 0 0 3
1 问题 的提 出
心理契约契合度对员工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
心理契约契合度对员工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
作者:辜应康何勋陈丽英
来源:《商业研究》2014年第12期
摘要:作为维系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纽带,员工心理契约契合程度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态度与行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酒店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契约契合度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和工作投入等行为意向的作用机制。层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契约契合度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和工作投入均产生显著影响;工作满意度在心理契约契合度对员工离职意向与工作投入作用关系中都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显著且稳健。现代企业管理者在分析及应对员工离职和工作投入等问题时不仅要关注员工是否满意,还须重视并积极与员工建立和维系一个良好的心理契约。
关键词:心理契约契合度;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工作投入
中图分类号:F5906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传统意义上,企业提高员工满意度能降低员工离职意向、增加员工工作投入,进而改善企业绩效,而员工努力工作就能换得长期工作的保障与稳定职业发展的约定。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企业都处在精简、重组等巨大变革之中,加大了企业不能兑现原有承诺的可能性,员工满意度下降、工作投入减少、离职意愿增强等现象不断增加(Morrison & Robinson, 1997)[1]。事实上,员工与企业之间除了一纸劳动契约以外还存在一种心理上的纽带——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心理契约是员工对企业除正式雇佣合同之外的心理期望与信念,反映员工对企业行为的主观期望与对企业关系的价值取向。心理契约最早由Argyris(1960)在其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提出,其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描述工厂雇员与工头之间存在着的一种隐含关系[2]。后来,Levinson等(1962)对心理契约进行了发展并将其界定为未书面化的契约,用以强调产生于组织与员工双方关系之间的一种内隐的、未曾公开表述的相互期望的总和[3]。心理契约研究集大成者Rousseau(1990)将心理契约界定为个体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或有关信念,这种信念是雇员对外显和内在的雇员贡献(努力、能力和忠诚等)与组织诱因(报酬、晋升和工作保障等)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承诺、理解和感知[4-5]。
员工敬业度和离职倾向的研究
员工敬业度和离职倾向的研究
员工敬业度和员工离职倾向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两大重要的研究课题,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成功付诸于企业实践之中。但是将两块内容放在一起、单独研究两者的关系,目前在国内可找到的文献和参考资料还是非常少。敬业度和离职倾向都是从个体角度出发,涉及管理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人文社科属性,所以很难对这些概念做一个统一的规范和解释,并且缺乏最佳之间的论证,因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
1 员工敬业度
1.1 定义
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能够为企业所用是管理学和企业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近代的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控制员工到如今的加强员工心理激励来提高绩效,管理思想的演变也反映出了不同时代下员工个体特征的不同,而这也是员工敬业度理论研究发展的背景。
“敬业度”的概念最早由Kahn(1990)提出,他认为员工敬业度是个体在促进与他人有关联的工作中运用和表达最佳自我的一种状态,通过在生理上、认知上、情感上身体力行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在其中表现自我的程度。Schaufeli等(2001)则将员工敬业度定义为一种持续的、积极的情感激励状态,表现为员工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活力且心情愉悦。Harter、Schmidt、Hayes(2002)则将其定义为员工个体在工作中的卷入程度和满意程度以及对工作的热情。
在国内,刘小平、邓靖松(2009)从个体层面探讨了“个体差异与敬业度各维度的关系”,从组织层面探讨了“何种组织环境能提高员工敬业”。方来坛、石堪、张风华(2010)认为“敬业的员工共同点在于都会在情感上对组织忠诚,在行为上投入努力工作,并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结果。当员工把自我融入工作中,在工作角色中实现自我成长和职业发展,表现出对工作满意,对组织忠诚,对事业无私奉献的状态,达到了传统哲学意义上的敬业精神”。
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
的总 和 ¨1 o到 了上 世纪 8 0 年 代 ,施恩 ( S c h e i n) 等 人将 心 理 契约 百度文库 分 为个 人 和组 织 两个 层 面 ; 而 美 国组 织 行为 学
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 使得这些企业必须不断进行变革 ,通
过调 整组织 策略 、管理模 式 、雇 佣关系 及人 员结构 来实现 生
问 卷 ,该 问 卷 具 有 较 好 的信 度 和 效 度 。而 关 于 离 职 倾 向 ,
食 言本 身 的性质 ,而 对雇 员行 为的影 响主 要受 到 个体差 异 、 组 织 实践 、劳 动力 市场 特 征等 中 间变 量 的调 节 J 。本 文暂
从 组织 实践 角度 研究 影响心 理契 约违 背的 因素 。
三、 研究设计
( 一) 研 究对 象
2 分 ,非 常 不同 意 计 1 分 。全 部数 据 主要 采 用SP S S 2 0 . 0 软 件 进行相 关分 析 及线性 回 归分析 。
( 三 ) 数据 分析
本 研究 的 主 要对 象 是某 I T 企业 的员 工 ,采用 网上调 查
的形式 ,共 回收 问卷 3 3 8 份 ,其 中有 效 问卷2 7 4 份 ,有 效率 为8 1 . 3 6 % 。样 本 的总 体情 况 见表 1 ,调 查样 本 在各 个 人 口 统 计学 变量上 的分 布与 该企业 总体 人员 分布 比例基本 相符 。
心理契约与员工行为的关系研究
来 自于北 京 、 海 、 上 深圳 、 州 、 州、 肥 等 城 市高技 术 企 业 的 44名 员 工 , 用结 构 方 程 建 模 的 方 法对 广 杭 合 5 采 文 中提 出的 假 设模 型进 行 验 证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易型 心理 契 约 与 离职 倾 向正 相 关 , 交 平衡 型 心 理 契 约 与
s se tc l y tmaial y.W e ts h y oh sz d mo e sn tu t r q to d l g wild t rm a l f4 4 e ette h p te ie d lu ig sr cue e uain mo ei t aa fo a s mpeo 5 m- n I po e sfo s v rlbg ct si ia.Th e ut h w h tta a t n s c oo ia o ta ti o iiey rltd ly e r m e ea i ie n Chn i er s l s o ta rnsci a p y h lgc c n c sp stv l eae s ol l r t ne t n t ut aa c d p y h lgc lc nrc sp st ey r ltd t ra iain lct e s i e a irtr ee o itni o q i,b ln e s c oo ia o ta ti oii l eae oo g nz t a iz n h p b h vo a g td o v o i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以心理契约为视角
值 实现 愿望 的强 烈 , 一 旦发 现个 人需求 、 价 值 观 以及
专 业发 展空 间与公 司极 度 不一致 时 ,他们 就会 选择
相对 于其 他群 体 , 有 以下 特征 : 一是 具有 较 高 的专 业 素质 。 知识 型员工 普遍受 过 系统 的专业 教 育 , 一 般学 历都 比较 高 , 具 有较 强 的专业 素质 技能 。 知 识 型员工 相对 见识 比较 广 , 综合 素质也 较高 。 二是具 有较 强 的
和技能 ,他们 主要 靠大 脑进 行复 杂 的思维 性 活动进 行 工作 。 他 们 的工作 没有 特定 的流程 和 步骤 , 也较少 受 到时 间和 空间 的限制 。 他们一 般要 求相 对灵 活 、 自 主、 宽 松 的工 作环 境 , 在 工作 中强 调 自我管 理 和 自我 引导 , 一般不 愿 意受制 于人 。 三是 自我价 值实 现愿 望
Ap r . 2 01 3
V0 1 . 3 6 No . 2
第3 6 卷 第2 期
高新 技 术企 业知识型 员工管理策略
— —
以心 理 契 约 为视 角
秦 晓 芳
( 山西大学商务 学院,山西 太原 0 3 0 0 3 1 )
( 摘要 ] 高新技 术企业的知识型 员工具有较 高的专业素 质 , 较 强的独 立性和 自主性 , 自我价值 实现 愿望 强烈 , 流动性 强。 从 心理 契约来分析 , 影响 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知识型 员工的因素主要有人 际责任 、 发展责任和规 范责任。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彭川宇 : 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的心理契约与组织公民行为及离职倾向关系实证研究
381
组织惯例约定的 ) 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 ; 狭义的心理契约是从员工的角度研究的 , 员工比较侧重实证 研究 。在本文中基于实证研究的需要 , 笔者选取 Rousseau等 人支持的狭义的心理契约概念 , 即 : 员工通过感知得到的企 业应对员工所尽责任的认识 。
业研发员工的心理契约包括交易型心理契约 、关系型心理契约和发展型心理契约三个维度 , 并且高科技企业研发员
工感知到的心理契约履约程度和组织公民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 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又与离职倾
向显著负相关 。
关键词 : 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 ; 心理契约 ; 组织公民行为 ; 离职倾向
彭川宇 1, 2
(11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21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 , 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 : 从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个体感知角度出发 , 探讨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心理契约构成维度及其与组织公民行为
和离职倾向的关系 。通过对成都地区 16家高科技企业的的 276名从事研发工作的员工的实证研究得出 : 高科技企
1 文献回顾与假说提出
111 文献回顾 心理契约是一种不同于法律约定 , 内隐于雇佣双方心中 ,
对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 种主观心理约定 [1 ] 。心理契约反映的是组织与员工彼此间对 于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 。相对于书面 契约 , 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 , 但它是确实存在的 , 而且它 是影响员工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的研究都表明 , 雇员 对心理契约违背的认知与不良的雇员行为 (包括离职行为 、 渎职行为 ) 存在高度正相关 ; 与积极的雇员行为 (如工作绩 效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承诺 、呼吁行为 ) 和态度 (如工作 满意度 、组织忠诚度 ) 存在高度负相关 [2 - 5 ] 。这正是心理契
2 研究方法
211 焦点小组访谈 为了充分了解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的心理契约的内容和
结构 , 我们首先对此进行了定性研究 , 采用的方法是焦点小 组访谈 。2007年 3—8 月 , 我们在四川成都进行了 3 次焦点 小组访谈 , 访谈对象是成都 11个高科技企业的研发员工 , 参 加人数分别为七人 、六人和十人 , 共有 23人参加 , 其中男性 员工 12人 , 女性员工 11 人 。由研究者召集并主持 , 为了便 于比较各次访谈讨论的内容 , 并使得整个讨论过程不偏离主 题 , 主持人在每次访谈中都使用同一提纲 , 向参加者提出相 同的问题 : 在招聘时 , 你的企业给你提供了怎样的承诺 ? 你 认为你的企业应该给你提供怎样的工作条件 、待遇及发展空 间 ? 将被访谈者的回答一一记录 , 并列成条目 , 进行整理 , 将多次提到的内容排在前面 。并将通过访谈得到的高科技企 业研发员工的心理契约内容条目和文献研究得到的心理契约 问卷进行对比整理 , 得出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心理契约问卷 的基本题项 。将此基本题项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专家进行讨论 ,
组织公民行为量 表 是 采 用 香 港 学 者 樊 景 立 ( Farh ) 等 1997年开发的量表 [10 ] 。该量表是在中国大陆开发的 , 适合 中国员工的情况 , 在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量表最 初有五个维度 : 认同公司 、同事间的利他行为 、主动性 、人 际和谐 、保护公司资源 , 共 20个问项 , 后改良为三个维度 : 认同公司 、同事间的利他行为和主动性 , 13个问项 。离职倾 向量表采用了樊景立 ( Farh) 等 1998年开发的量表 , Farh等 在中国香港使用该量表进行过研究 , 认为该量表有较高的内 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信度 [11 ] 。整体量表在形式上采取 L iket7 点尺度法 , 最低为 1分 , 表示 “非常同意 ”, 最高为 7分 , 表 示 “非常不同意 ”。 213 研究样本
图 1 概念模型 H1: 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感知到的交易型心理契约 、关 系型心理契约和发展型心理契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也就 是说 , 员工对其中一种心理契约履行程度的感知会影响到对 其他类别的心理契约履行程度的感知 。 H2: 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感知到的心理契约履约程度与 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 。 H3: 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与离职倾向负 相关 。
决定一些问项的删改 , 并再次与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进行沟 通 , 得出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心理契约问卷的初稿 。运用在 文献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心 理契约调查问卷初稿 , 在四川 3家企业的 65位高科技企业研 发员工中进行试调查 , 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 , 得到较好 的信度 , α值均达到 018。同时 , 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 , 删掉跨因子的题项和因子得分低于 015的题项 , 得到满足信 效度检验要求的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的心理契约的内容的三 个因子 , 并根据题项内容分别为其命名 : 一是交易型契约 , 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通过感知得到的对企业所提供的各项薪 酬 、福利的心理期望 ; 二是关系型契约 , 高科技企业研发员 工通过感知得到的对其工作条件 、工作环境等的心理期望 ; 三是发展型契约 , 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通过感知得到的对职 业发展 、培训机会 、职业生涯等的心理期望 。高科技企业研 发员工心理契约最终量表共 14个问项 , 用以测量交易型心理 契约 、关系型心理契约和发展型心理契约 。 212 问卷设计
中图分类号 : F272192
文献标识码 : A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高 科技企业对核心技术开发员工的依赖越来越强 , 研发员工成 为稀缺资源 , 甚至奇货可居 。然而 , 研发员工的流失却日益 严重 , 往往给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 2007 年 12 月前程 无忧公司发布了 《2007 中国企业员工离职率调查报告 》, 这 个报告收集了我国 26个城市的 200万个样本 。前程无忧按照 习惯约定把互联网 、通讯电信 、软件及系统集成和生物科技 等归入高科技行业 , 调查结果显示 , 2007年高科技行业中员 工的平均年龄为 2518岁 , 平均任职时间不足 2年 , 在上述行 业 , 开发设计岗位的人员离职率最高 , 均超过 25%。目前 , 企业并购运动风起云涌 , 高科技企业大规模的并购所引起的 震荡 , 使很多企业面临着核心研发人才跳槽的危机 。这经常 让许多高科技企业管理者感到迷惑 :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了 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的离职 ? 企业究竟应当怎样做才能改变 这种被动的局面 ? 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流失 , 尽管有种种所 谓的员工个人原因 , 但心理契约的破坏和违背是其中的一个 重要原因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成果表明 , 员工的心理契约和 员工的态度 、行为密切相关 。因此 , 为了了解高科技企业研 发员工离职的原因 , 就要求我们要充分了解高科技企业研发 员工心理契约的内容及与其行为的关系 , 并以此为基础来加 强对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的管理 , 降低离职率 。
选取成都地区 16家高科技企业的从事研发工作的员工进 行问卷调查 。研究者在高科技企业进行实地调查 , 具体方法 是先到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取工作半年以上的学 历在本科以上的研发员工名单 , 然后随机地 (根据名单每隔 2个或 4个员工抽一位 ) 抽取 l—2 个员工样本 。为每一个抽 出的研发员工确定一个问卷编号 , 将问卷按编号发给他们 , 讲解研究的目的 、内容和问卷的填法 , 请他们填好后分别交 给研究人员 , 员工在现场填好问卷后立即交给研究人员 。共 发出问卷 400 份 , 收回 330 份 , 问卷回收后 , 先剔除废卷 。 在本研究中 , 有如下情况为废卷 : 完全选择同一答案 ; 明显 的恶意作答 , 一题多选 。对出现个别问题漏填的情况 , 本研 究为了处理方便 , 采用删除法删除具有缺失的样本 。然后由 研究人员进行问卷录入和录入复查 , 最终共得到 276份有效 问卷 ,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6818%。其中 , 男性占 52% , 女性 占 48% ; 博士学历的占 518% , 硕士学历的占 3918% , 本科 学历的占 5514%。
约之所以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同关注的原因 。 目前 , 学者们对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结构仍然存在争议 ,
主要有二维和三维结构两种观点 。二维结构最早由 M acNeil (1985) 提出 , 认为契约关系中包括交易型和关系型两种成 分 。Robinson, Kraatz, Rousseau (1994) [6 ]对二维心理契约的 内容进行了实证研究 。Rousseau和 Tijorimala ( 1996 ) [7 ]以美 国注册护士为被试者进行研究 , 提出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 : 交 易 维 度 、关 系 维 度 、团 队 成 员 维 度 。 Lee 和 Tinsley (1999) [8 ]进行的一项跨文化研究中 , 探索了香港与美国工作 小组中的心理契约结构 。发现在 员’ 工的责任 “和 ”组织的责 任 中’ 均支持 Rousseau等人提出的三种成分说 : 关系成分 , 交 易成分 , 团队成员成分 。李原 ( 2002 ) [9 ]发现中国企业员工 的心理契约由三个维度构成 : 规范性责任 、人际型责任和发 展型责任 。从二维结构和三维结构的争论中可以看出 , 心理 契约的具体内容和因子结构不够稳定 。其中一些项目表现相 对稳定的因子载荷 , 但其它一些项目的变化则相对较大 。对 于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一种解释是 , 随着当代竞争 环境的剧烈变化 , 组织的运作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 一些传统 上认为属于 “关系成分 ”、“交易成分 ”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 化 。例如 , 随着组织的 “扁平化 ”趋势 , 晋升的机会越来越 少 , 代之而来的是组织为员工提供丰富化的工作 、技能的开 发和培训等 。第二种解释是 , 社会环境 、经济环境 、文化因 素以及员工自身的特征可能会对契约的具体内容和结构造成 影响 。由此可见 , 对心理契约进行对象差异的研究很有必要 , 因为对一部分员工群体来说是理解正确的心理契约 , 对另外 的员工群体可能就是错误的 。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是企业重 要的核心资源 , 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那么 , 高科技企 业研发员工的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结构是怎样的呢 ? 当高科技 企业研发员工感知到心理契约被违背时 , 会有怎样的行为呢 ? 本文尝试通过焦点小组访谈 、专家讨论 、结构方程等方法对 此问题进行研究 。 112 研究模型及假说的提出
心理契约存在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广义的心理契约 是雇佣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 (书面的 、口头的 、组织制度和
收稿日期 : 2008 - 07 - 29, 修回日期 : 2008 - 10 - 23 基金项目 : 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起步项目资肋 (2008Q064)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9年第
5期
Sc
Biblioteka Baidu
ience
and
科技管理研究 Technology M anagemen
t
Re
search 2009No15
文章编号 : 1000 - 7695 (2009) 05 - 0380 - 04
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的心理契约 与组织公民行为及离职倾向关系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