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几何模型能力 共顶点模型(解析版)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能力 共顶点模型(解析版)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能力 共顶点模型(解析版)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2:共顶点模型

共顶点模型,亦称“手拉手模型”,是指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或者等边三角形的顶点重合,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腰分别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或者相似。寻找共顶点旋转模型的步骤如下: (1)寻找公共的顶点

(2)列出两组相等的边或者对应成比例的边

(3)将两组相等的边分别分散到两个三角形中去,证明全等或相似即可。

两等边三角形 两等腰直角三角形 两任意等腰三角形 *常见结论:

连接BD 、AE 交于点F ,连接CF ,则有以下结论: (1)BCD ACE ?△△ (2)AE BD = (3)AFB DFE ∠=∠ (4)FC BFE ∠平分

例题1. 以点A 为顶点作等腰Rt △ABC ,等腰Rt △ADE ,其中∠BAC =∠DAE =90°,如图1所示放置,使 得一直角边重合,连接BD 、CE .

(1)试判断BD 、CE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延长BD 交CE 于点F 试求∠BFC 的度数;

(3)把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按如图2放置,(1)、(2)中的结论是否仍成立?请说明理由.

变式练习>>>

1. 已知:如图,△ABC和△D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

(1)求证:BD=AE.

(2)若∠ABD=∠DAE,AB=8,AD=6,求四边形ABED的面积.

例题2. 如图,等边△ABC,等边△ADE,等边△DBF分别有公共顶点A,D,且△ADE,△DBF都在△ADB内,求证:CD与EF互相平分.

变式练习>>>

2. 已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在AB上取点D,在AC上取点E,使得AD=AE,作等边三角形PCD,QAE和RAB,求证:P、Q、R是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例题3. 在等边△ABC与等边△DCE中,B,C,E三点共线,连接BD,AE交于点F,连接CF.

(1)如图1,求证:BF=AF+FC,EF=DF+FC;

(2)如图2,若△ABC,△DC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则(1)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写出正确结论并证明.

例题4. 【问题探究】(1)如图①已知锐角△ABC,分别以AB、AC为腰,在△ABC的外部作等腰Rt△ABD 和Rt△ACE,连接CD、BE,试猜想CD、BE的大小关系;(不必证明)

【深入探究】(2)如图②△ABC、△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D在边BC上(不与B、C重合),连接EC,则线段BC,DC,EC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式为;(不必证明)

线段AD2,BD2,CD2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拓展应用】(3)如图③,在四边形ABCD中,∠ABC=∠ACB=∠ADC=45°.若BD=9,CD=3,求AD的长.

例题5. 如图1,在△ABC中,BC=4,以线段AB为边作△ABD,使得AD=BD,连接DC,再以DC为边作△CDE,使得DC=DE,∠CDE=∠ADB=α.

(1)如图2,当∠ABC=45°且α=90°时,用等式表示线段AD,DE之间的数量关系;

(2)将线段CB沿着射线CE的方向平移,得到线段EF,连接BF,AF.

①若α=90°,依题意补全图3,求线段AF的长;

②请直接写出线段AF的长(用含α的式子表

示).

达标检测领悟提升强化落实1. 如图,在等边△ABC与等边△DCE中,B,C,E三点共线,BD交AC于点G,AE交DC于点H,连

接GH. 求证:GH∥BE.

2. 如图,在正方形ABCD内取一点E,连接AE,BE,在△ABE外分别以AE,BE为边作正方形AEMN和EBFG,连接NC,AF,求证:NC∥AF.

3. 如图,在等腰Rt△ABC与等腰Rt△DCE中,∠ABC=∠DCE=90°,连接AD,BE,求证:

AB2+DE2=AD2+BE2.

4. 如图,在△ABC中,AB=AC=10,∠BAC=45°,以BC为腰在△ABC外部作等腰Rt△BCD,∠BCD=90°,连接AD,求AD的长.

5. 【发现问题】如图1,已知△ABC,以点A为直角顶点、AB为腰向△ABC外作等腰直角△ABE.请你以A为直角顶点、AC为腰,向△ABC外作等腰直角△ACD(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连接BD、CE.那

BD与CE的数量关系是.

【拓展探究】如图2,已知△ABC,以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EFB和正方形ACGD,连接BD、CE,试判断BD与C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决问题】如图3,有一个四边形场地ABCD,∠ADC=60°,BC=15,AB=8,AD=CD,求BD的最大值.

6. 已知线段AB⊥直线l于点B,点D在直线l上,分别以AB、AD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BC和等边三角形ADE,直线CE交直线l于点F.

(1)当点F在线段BD上时,如图①,求证:DF=CE﹣CF;

(2)当点F在线段BD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②;当点F在线段D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③,请分别写出线段DF、CE、CF之间的数量关系,在图②、图③中选一个进行证明;

(3)在(1)、(2)的条件下,若BD=2BF,EF=6,则CF= .

答案

例题1. 以点A为顶点作等腰Rt△ABC,等腰Rt△ADE,其中∠BAC=∠DAE=90°,如图1所示放置,使得一直角边重合,连接BD、CE.

(1)试判断BD、C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延长BD交CE于点F试求∠BFC的度数;

(3)把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按如图2放置,(1)、(2)中的结论是否仍成立?请说明理由.

【解答】解:(1)CE=BD,理由如下:

∵等腰Rt△ABC,等腰Rt△ADE,

∴AE=AD,AC=AB,

在△EAC与△DAB中,

∴△EAC≌△DAB(SAS),

∴CE=BD;

(2)∵△EAC≌△DAB,

∴∠ECA=∠DBA,

∴∠ECA+∠CBF=∠DBA+∠CBF=45°,

∴∠ECA+∠CBF+∠DCB=45°+45°=90°,

∴∠BFC=180°﹣90°=90°;

(3)成立,

∵等腰Rt△ABC,等腰Rt△ADE,

∴AE=AD,AC=AB,

在△EAC与△DAB中,

∴△EAC≌△DAB(SAS),

∴CE=BD;

∵△EAC≌△DAB,

∴∠ECA=∠DBA,

∴∠ECA+∠CBF=∠DBA+∠CBF=45°,

∴∠ECA+∠CBF+∠DCB=45°+45°=90°,

∴∠BFC=180°﹣90°=90°.

变式练习>>>

1. 已知:如图,△ABC和△D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1)求证:BD=AE.

(2)若∠ABD=∠DAE,AB=8,AD=6,求四边形ABED的面积.

【解答】解:(1)∵△ABC和△D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AC=BC,CD=CE.

∵∠ACB=∠DCE=90°,

∴∠ACB+∠ACD=∠DCE+∠ACD,即∠BCD=∠ACE.

在△BCD和△ACE中,,

∴△BCD≌△ACE(SAS),

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简介教学总结

初中几何常见模型解析 模型一:手拉手模型-旋转型全等 (1)等边三角形 ?条件:均为等边三角形 ?结论:①;②;③平分。(2)等腰 ?条件: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结论:①;②; ?③平分。 (3)任意等腰三角形 ?条件:均为等腰三角形 ?结论:①;②; ?③平分 模型二:手拉手模型-旋转型相似 (1)一般情况 ?条件:,将旋转至右图位置 ?结论: ?右图中①; ?②延长AC交BD于点E,必有

(2)特殊情况 ?条件:,,将旋转至右图位置 ?结论:右图中①;②延长AC交BD于点E,必有;③; ④; ⑤连接AD、BC,必有; 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

模型三:对角互补模型 (1)全等型-90° ?条件:①;②OC平分 ?结论:①CD=CE; ②;③ ?证明提示: ①作垂直,如图,证明; ②过点C作,如上图(右),证明; ?当的一边交AO的延长线于点D时: 以上三个结论:①CD=CE(不变); ②;③ 此结论证明方法与前一种情况一致,可自行尝试。 (2)全等型-120° ?条件:①; ?②平分; ?结论:①;②; ?③ ?证明提示:①可参考“全等型-90°”证法一; ②如图:在OB上取一点F,使OF=OC,证明为等边三角形。(3)全等型-任意角 ?条件:①;②; ?结论:①平分;②; ?③.

?当的一边交AO的延长线于点D时(如右上图): 原结论变成:①;②; ③; 可参考上述第②种方法进行证明。请思考初始条件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对角互补模型总结: ①常见初始条件:四边形对角互补;注意两点:四点共圆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 ②初始条件“角平分线”与“两边相等”的区别; ③两种常见的辅助线作法; ④注意平分时,相等如何推导?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测试题答案版(供参考)

解析几何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过点(1,0)且与直线x-2y-2=0平行的直线方程是( ) A.x-2y-1=0 B.x-2y+1=0 C.2x+y-2=0 D.x+2y-1=0 2.若直线210ay -=与直线(31)10a x y -+-=平行,则实数a 等于( ) A 、12 B 、12 - C 、13 D 、13 - 3.若直线,直线与关于直线对称,则直线的斜率为 ( ) A . B . C . D . 4.在等腰三角形AOB 中,AO =AB ,点O(0,0),A(1,3),点B 在x 轴的正半轴上,则直线AB 的方程为( ) A .y -1=3(x -3) B .y -1=-3(x -3) C .y -3=3(x -1) D .y -3=-3(x -1) 5.直线对称的直线方程是 ( ) A . B . C . D . 6.若直线与直线关于点对称,则直线恒过定点( ) 32:1+=x y l 2l 1l x y -=2l 2 1 2 1-22-02032=+-=+-y x y x 关于直线032=+-y x 032=--y x 210x y ++=210x y +-=()1:4l y k x =-2l )1,2(2l

A . B . C . D . 7.已知直线mx+ny+1=0平行于直线4x+3y+5=0,且在y 轴上的截距为3 1,则m ,n 的值分别为 A.4和3 B.-4和3 C.- 4和-3 D.4和-3 8.直线x-y+1=0与圆(x+1)2+y 2=1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切 B 直线过圆心 C .直线不过圆心但与圆相交 D .相离 9.圆x 2+y 2-2y -1=0关于直线x -2y -3=0对称的圆方程是( ) A.(x -2)2 +(y+3)2 =1 2 B.(x -2)2+(y+3)2=2 C.(x +2)2 +(y -3)2 =1 2 D.(x +2)2+(y -3)2=2 10.已知点在直线上移动,当取得最小值时,过点引圆的切线,则此切线段的长度为( ) A . B . C . D . 11.经过点(2,3)P -作圆22(1)25x y ++=的弦AB ,使点P 为弦AB 的中点,则 弦AB 所在直线方程为( ) A .50x y --= B .50x y -+= C .50x y ++= D .50x y +-= 0,40,22,44,2(,)P x y 23x y +=24x y +(,)P x y 22111()()242 x y -++ =2 321 22

初中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简介

几何问题 初中几何常见模型解析 (1)等边三角形 ?条件:均为等边三角形 ?结论:①;②;③平分。(2)等腰 ?条件: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结论:①;②;③平分。(3)任意等腰三角形 ?条件:均为等腰三角形 ?结论:①;②;③平分。?

(1)一般情况 ?条件:,将旋转至右图位置 ?结论:右图中①;②延长AC交BD于点E,必有 (2)特殊情况 ?条件:,,将旋转至右图位置 ?结论:右图中①;②延长AC交BD于点E,必有; ③;④;⑤连接AD、BC,必有 ; 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 ?

(1)全等型-90° ?条件:①;②OC平分 ?结论:①CD=CE; ②;③ ?证明提示: ①作垂直,如图,证明; ②过点C作,如上图(右),证明;?当的一边交AO的延长线于点D时: 以上三个结论:①CD=CE(不变);②;③此结论证明方法与前一种情况一致,可自行尝试。

(2)全等型-120° ?条件:①;②平分; ?结论:①;②;③ ?证明提示:①可参考“全等型-90°”证法一; ②如图:在OB上取一点F,使OF=OC,证明为等边三角形。 ?当的一边交AO的延长线于点D时(如上图右): 原结论变成:①; ②; ③; 可参考上述第②种方法进行证明。 (3)全等型-任意角 ?条件:①;②; ?结论:①平分;②;③ . ?当的一边交AO的延长线于点D时(如右上图): 原结论变成:①; ②; ③; 可参考上述第②种方法进行证明。 ◇请思考初始条件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如图所示,若将条件“平分”去掉,条件①不变,平分,结论变化如下: 结论:①;②;③.

九年级上册几何模型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

九年级上册几何模型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三数学 旋转易错题压轴题(难) 1.已知抛物线y=ax 2+bx-3a-5经过点A(2,5) (1)求出a 和b 之间的数量关系. (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D 点,直线AD 与y 轴交于(0,-7) ①求出此时抛物线的解析式; ②点B 为y 轴上任意一点且在直线y=5和直线y=-13之间,连接BD 绕点B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C ,连接AB 、AC ,将AB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H .截取BC 的中点F 和DH 的中点G .当点D 、点H 、点C 三点共线时,分别求出点F 和点G 的坐标. 【答案】(1)a+2b=10;(2)①y= 2x 2+4x-11,②G 1(478,91-8 +), F 1(- 8,33-4+),G 2(8,-8 ),F 2(218,-4) 【解析】 【分析】 (1)把点A 坐标代入抛物线y=ax 2+bx-3a-5即可得到a 和b 之间的数量关系; (2)①求出直线AD 的解析式,与抛物线y=ax 2+bx-3a-5联立方程组,根据直线与抛物线有两个交点,结合韦达定理求出a ,b ,即可求出解析式; ②作AI ⊥y 轴于点I ,HJ ⊥y 轴于点J.设B (0,t ),根据旋转性质表示粗H 、D 、C 坐标,应含t 式子表示直线AD 的解析式,根据D 、H 、C 三点共线,把点C 坐标代入求出 131t - 4+=,2t -4 =,分两类讨论,分别求出G 、F 坐标。 【详解】 解:(1)把A (2,5)代入y=ax 2+bx-3a-5得4a+2b-3a-5=5 ∴a+2b=10 ∴a 和b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a+2b=10 (2)①设直线AD 的解析式为y=kx+c ∵直线AD 与y 轴交于(0,-7),A (2,5) ∴2k c 5{c -7+==解得k 6 {c -7 ==即直线AD 的解析式为y=6x-7 联立抛物线y=ax 2+bx-3a-5与直线AD :y=6x-7 得2 y ax +bx-3a-5 {y 6x-7 == 消去y 得ax 2+(b-6)x-3a+2=0 ∵抛物线与直线AD 有两个交点 ∴由韦达定理可得:x A +x D =b-6- a =2a 2a +,x A x D =-3a 2 a +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中的基本公式

解析几何中的基本公式 1、 两点间距离:若)y ,x (B ),y ,x (A 2211,则212212)()(y y x x AB -+-= 特别地:x //AB 轴, 则=AB 。 y //AB 轴, 则=AB 。 2、 平行线间距离:若0C By Ax :l ,0C By Ax :l 2211=++=++ 则:2 221B A C C d +-= 注意点:x ,y 对应项系数应相等。 3、 点到直线的距离:0C By Ax :l ),y ,x (P =++ 则P 到l 的距离为:2 2 B A C By Ax d +++= 4、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0 )y ,x (F b kx y 消y :02 =++c bx ax ,务必注意.0>? 若l 与曲线交于A ),(),,(2211y x B y x 则:2122))(1(x x k AB -+= 5、 若A ),(),,(2211y x B y x ,P (x ,y )。P 在直线AB 上,且P 分有向线段AB 所成的比 为λ, 则??? ????λ+λ+=λ+λ+=112121y y y x x x ,特别地:λ=1时,P 为AB 中点且??????? +=+=222 121y y y x x x 变形后:y y y y x x x x --= λ--= λ21 21或 6、 若直线l 1的斜率为k 1,直线l 2的斜率为k 2,则l 1到l 2的角为),0(,π∈αα 适用范围:k 1,k 2都存在且k 1k 2≠-1 , 2 11 21tan k k k k +-= α 若l 1与l 2的夹角为θ,则= θtan 21211k k k k +-,]2 ,0(π ∈θ 注意:(1)l 1到l 2的角,指从l 1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l 2所成的角,范围),0(π l 1到l 2的夹角:指 l 1、l 2相交所成的锐角或直角。 (2)l 1⊥l 2时,夹角、到角= 2 π 。 (3)当l 1与l 2中有一条不存在斜率时,画图,求到角或夹角。

赤峰数学几何模型压轴题(篇)(Word版 含解析)

赤峰数学几何模型压轴题(篇)(Word 版 含解析) 一、初三数学 旋转易错题压轴题(难) 1.已知:如图①,在矩形ABCD 中,3,4,AB AD AE BD ==⊥,垂足是E .点F 是点 E 关于AB 的对称点,连接A F 、BF . (1)求AF 和BE 的长; (2)若将ABF 沿着射线BD 方向平移,设平移的距离为m (平移距离指点B 沿BD 方向所经过的线段长度).当点F 分别平移到线段AB AD 、上时,直接写出相应的m 的值. (3)如图②,将ABF 绕点B 顺时针旋转一个角1(080)a a ?<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常考题型整理归纳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常考题型整理归纳 题型一 :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是高考的必考题型,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求离心率、准线、 双曲线的渐近线是常考题型 . 22 【例 1】(1)已知双曲线 a x 2- y b 2=1(a >0,b >0)的一个焦点为 F (2, 0),且双曲线的渐近线与圆 (x - 2)2 +y 2=3 相切,则双曲线的方程为 ( 22 A.x2-y2=1 A. 9 -13= 2 C.x 3-y 2=1 22 (2)若点 M (2,1),点 C 是椭圆 1x 6+y 7 22 (3)已知椭圆 x 2+y 2=1(a >b >0)与抛物线 y 2=2px (p >0)有相同的焦点 F ,P ,Q 是椭圆与抛物线的交点, ab 22 若直线 PQ 经过焦点 F ,则椭圆 a x 2+ y b 2=1(a >b >0)的离心率为 ___ . 答案 (1)D (2)8- 26 (3) 2- 1 22 解析 (1)双曲线 x a 2-y b 2=1 的一个焦点为 F (2,0), 则 a 2+ b 2= 4,① 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y =±b a x , a 由题意得 22b 2= 3,② a 2+b 2 联立①② 解得 b = 3,a =1, 2 所求双曲线的方程为 x 2-y 3 =1,选 D. (2)设点 B 为椭圆的左焦点,点 M (2,1)在椭圆内,那么 |BM|+|AM|+|AC|≥|AB|+|AC|=2a ,所以 |AM| +|AC|≥2a -|BM|,而 a =4,|BM|= (2+3)2+1= 26,所以 (|AM|+ |AC|)最小=8- 26. ) 22 B.x - y =1 B.13- 9 =1 2 D.x 2 -y 3=1 1 的右焦点,点 A 是椭圆的动点,则 |AM|+ |AC|的最小值为

初中几何模型及常见结论的总结归纳

初中几何模型及常见结论的总结归纳 三角形的概念 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①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②三角形内角和为0180(外角和为0 360);③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和。 三角形的三线:(1)中线(三角形的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三角形三边中线交于一点(重心) 如);DE 之到?S 如图,已知AB ,AC 的长,求AF 的取值范围时。我们可以通过倍长 中线。利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在三角形ABD 中构建不等关系。(AC AB AF AC AB +- 2). (2)角平分线(三角形三内角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如等 OE ; r = 2

(3)垂线(三角形顶点到对边的垂线);三角形三条边上的高交于一点(垂心) 如图,O为三角形ABC的垂心,我们可以得到比较多的锐角相等如 COD ABC ACO ABO∠ = ∠ ∠ = ∠;等。因此垂线(或高)这样的条件在题目中出现,我们往往可以得出比较多的锐角相等。(等角或同角的余角相等),此外,如果要求垂线段的长度或与垂线段有关的长度问题,我们通常用面积法求解。在上图中,若已知CE AC AB, ,的长度,求BE的长。 特别注意:在等腰三角形中,我们通常所指的三线合一就是指中线、角平分线、高线。三线合一:已知三角形三线中的任意两个条件是重合的,那么就可以得出第三条线也是重合的。在具体运用时,我们往往时把三线合一的等腰三角形补充完整再加以运用。 三角形全等 三角形全等我们要牢记住它的五个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 在具体运用时,我们需要找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各种条件,不外乎是关于边相等或相等的问题。 对于寻找角相等:常有四种方法:①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出的“三线八角”的结论;②对顶角相等;③锐角互余;④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和。 对于寻找边相等:常有三种方法:①特殊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菱形、正方形。。。。。);②利用三线合一的正逆定理;③通过已有的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出。对于证明角相等,证明边相等,我们都要优先考虑边或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一定要注意对应)如果不能直接通过全等证明,我们就要转化角或转化边(用上面的几种方法)然后再考虑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图形: 平移类全等;对称类全等;旋转类全等;

初中几何常见九大模型解析(完美版)

初中几何常见九大模型解析(完美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几何常见九大模型解析 模型一:手拉手模型-旋转型全等 (1)等边三角形 ?条件:均为等边三角形 ?结论:①;②;③平分。 (2)等腰 ?条件: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结论:①;②; ?③平分。 (3)任意等腰三角形 ?条件:均为等腰三角形 ?结论:①;②; ?③平分 模型二:手拉手模型-旋转型相似 (1)一般情况 ?条件:,将旋转至右图位置 ?结论: ?右图中①; ?②延长AC交BD于点E,必有

(2)特殊情况 ?条件:,,将旋转至右图位置 ?结论:右图中①;②延长AC交BD于点E,必有;③; ④; ⑤连接AD、BC,必有; 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 模型三:对角互补模型 (1)全等型-90° ?条件:①;②OC平分 ?结论:①CD=CE;②; ③ ?证明提示: ①作垂直,如图,证明; ②过点C作,如上图(右),证明; ?当的一边交AO的延长线于点D时: 以上三个结论:①CD=CE(不变); ②;③ 此结论证明方法与前一种情况一致,可自行尝试。 (2)全等型-120° ?条件:①; ?②平分; ?结论:①;②; ?③

?证明提示:①可参考“全等型-90°”证法一; ②如图:在OB上取一点F,使OF=OC,证明为等边三角形。 (3)全等型-任意角 ?条件:①;②; ?结论:①平分;②; ?③. ?当的一边交AO的延长线于点D时(如右上图): 原结论变成:①;②;③; 可参考上述第②种方法进行证明。请思考初始条件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对角互补模型总结: ①常见初始条件:四边形对角互补;注意两点:四点共圆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 ②初始条件“角平分线”与“两边相等”的区别; ③两种常见的辅助线作法; ④注意平分时,相等如何推导? 模型四:角含半角模型90° (1)角含半角模型90°-1 ?条件:①正方形;②; ?结论:①;②的周长为正方形周长的一半; 也可以这样: ?条件:①正方形;② ?结论:

中考数学 几何模型汇编

中点模型 【模型1】倍长 1、倍长中线; 2、倍长类中线; 3、中点遇平行线延长相交 A B C D E A B C D E F E D C B A 【模型2】遇多个中点,构造中位线 1、直接连接中点; 2、连对角线取中点再相连 G A B C D E F A B C D E 【例1】在菱形ABCD 和正三角形BEF 中,∠ABC =60°,G 是DF 的中点,连接GC 、GE . (1)如图1,当点E 在BC 边上时,若AB =10,BF =4,求GE 的长; (2)如图2,当点F 在AB 的延长线上时,线段GE 、GC 有怎样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 (3)如图3,当点F 在CB 的延长线上时,(2)问中的关系还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 图3 图2图1 A C D E F G D E F G C D E G A B B F C B A 【解答】 (1)延长EG 交CD 于点H 易证明△CHG ≌△CEG ,则GE = 注意G 的两端点D 、E 所在的直线DC ∥FE

F A (2)延长CG 交AB 于点I , 易证明△BCE ≌△FIE ,则△CEI 是等边三角形,GE =3GC ,且GE ⊥GC A F (3) E J 【例2】如图,在菱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BC 、CD 上一点,连接DE 、EF ,且AE =AF ,∠DAE =∠BAF . (1)求证:CE =CF ; (2)若∠ABC =120°,点G 是线段AF 的中点,连接DG 、EG ,求证:DG ⊥EG . G F E D C B A 【解答】 (1)证明△ABE ≌△ADF 即可; (2)延长DG 与AB 相交于点H ,连接HE ,证明△HBE ≌△EFD 即可 为什么是证明△BCE ≌△FIE 你理解吗? 你能写出解题思路和过程吗? 类似的为什么要延长CG 呢,可以延长EG 吗?

20182019学年九年级数学初中常见几何模型汇总

初中常见几何模型汇总 全等变换 平移: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 对称: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 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 对称全等模型 说明: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对称半角模型 说明:上图依次是45°、30°、22.5°、15°及有一个角是30°直角三角形的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旋转全等模型 半角:有一个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

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 共旋转: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找旋转全等 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 旋转半角模型 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自旋转模型 构造方法: 遇60度旋60度,造等边三角形 遇90度旋90度,造等腰直角 遇等腰旋顶点,造旋转全等 遇中点旋180度,造中心对称

共旋转模型 说明:旋转中所成的全等三角形,第三边所成的角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通过“8”字模型可以证明。 模型变换

说明:模型变形主要是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夹角的变化,另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混用。 当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时,先找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公共顶点,围绕公共顶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中点旋转:

说明:两个正方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一个正方形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及两个图形顶点连线的中点,证明另外两个顶点与中点所成图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方法是倍长所要证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转化成要证明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已知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正方形)公旋转顶点,通过证明旋转全等三角形证明倍长后的大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证。 几何最终模型 对称最值(两点间线段最短)

高中解析几何知识点

解析几何知识点 一、基本内容 (一)直线的方程 1、直线的方程 确定直线方程需要有两个互相独立的条件,而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直线必须经过一已知点.确定直线方程的形式很多,但必须注意各种形式的直线方程的适用范围.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的夹角,当两直线的斜率k1,k2都存在且k1·k2≠ 外注意到角公式与夹角公式的区别. (2)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时,若两直线的斜率都存在,可用斜率的关系来判断.但若直线斜率不存在,则必须用一般式的平行垂直条件来判断. 3、在学习中注意应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即将对几何图形的研究,转化为对代数式的研究,同时又要理解代数问题的几何意义. (二)圆的方程 (1)圆的方程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及一般方程,并能熟练地相互转化,一般地说,具有三个条件(独立的)才能确定一个圆方程.在求圆方程时,若条件与圆心有关,则一般用标准型较易,若

已知圆上三点,则用一般式方便,注意运用圆的几何性质,去简化运算,有时利用圆系方程也可使解题过程简化. 2、 圆的标准方程为(x -a )2+(y -b )2=r 2;一般方程x 2+y 2+Dx+Ey +F =0,圆心坐标 (,)22D E -- 3、 在圆(x -a )2+(y -b )2=r 2,若满足a 2+b 2 = r 2条件时,能使圆过原点;满足a=0,r >0条件时,能使圆心在y 轴上;满足b r =时,能使圆与x 轴相切;r =条件时, 能使圆与x -y =0相切;满足|a |=|b |=r 条件时,圆与两坐标轴相切. 4、 若圆以A (x 1,y 1)B (x 2,y 2)为直径,则利用圆周上任一点P (x ,y ), 1PA PB k k =-求出圆方程(x -x 1)(x -x 2)+(y -y 1)(y -y 2)=0 (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①在解决的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圆的几何性质,利用有关图形的几何特征,尽可能简化运算,讨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一般不用△>0,△=0,△<0,而用圆心到直线距离d <r ,d=r ,d >r ,分别确定相关交相切,相离的位置关系.涉及到圆的切线时,要考虑过切点与切线垂直的半径,计算交弦长时,要用半径、弦心距、半弦构成直角三角形,当然,不失一般性弦长式 ③已知⊙O 1:x 2+y 2 = r 2,⊙O 2:(x -a )2+(y -b )2=r 2;⊙O 3:x 2+y 2+Dx+Ey +F =0则以M (x 0,y 0)为切点的⊙O 1切线方程为xx 0+yy 0=r 2;⊙O 2切线方程 条切线,切线弦方程:xx 0+yy 0=r 2. (三)曲线与方程 (1)在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内的动点都可以用有序实数对x 、y 表示,这就是动点的坐标(x ,y ).当点按某种规律运动而形成曲线时,动点坐标(x ,y )中的变量x ,y 存在着某种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反映到代数中,就是含有变量x ,y 方程F (x ,y )=0. 曲线C 和方程F (x ,y )=0的这种对应关系,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这时,我们才能把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

中考数学几何五大模型

一、等积变换模型 ⑴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其它常见的面积相等的情况 ⑵两个三角形高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底之比; 两个三角形底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高之比。 如上图12::S S a b = ⑶夹在一组平行线之间的等积变形,如下图ACD BCD S S =△△; 反之,如果ACD BCD S S =△△,则可知直线AB 平行于CD 。 ⑷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长度平方的一半; ⑸三角形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二、鸟头定理(共角定理)模型 两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相等或互补,这两个三角形叫做共角三角形。 共角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角(相等角或互补角)两夹边的乘积之比。 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如图1)或D 在BA 的延长线上, 五大模型

E 在AC 上(如图2),则:():()ABC ADE S S AB AC AD AE =??△△ 图1 图2 三、蝴蝶定理模型 任意四边形中的比例关系(“蝴蝶定理”): ①1243::S S S S =或者1324S S S S ?=?②()()1243::AO OC S S S S =++ 蝴蝶定理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问题的一个途径.通过构造模型,一方面可以使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关系与四边形内的三角形相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与面积对应的对角线的比例关系。 梯形中比例关系(“梯形蝴蝶定理”) ①2213::S S a b = ②221324::::::S S S S a b ab ab =; ③梯形S 的对应份数为()2a b +。 四、相似模型 相似三角形性质: 金字塔模型 沙漏模型

(完整)高中数学解析几何解题方法

高考专题:解析几何常规题型及方法 A:常规题型方面 (1)中点弦问题 具有斜率的弦中点问题,常用设而不求法(点差法):设曲线上两点为(,)x y 11,(,)x y 22,代入方程,然后两方程相减,再应用中点关系及斜率公式,消去四个参数。 典型例题 给定双曲线x y 2 2 2 1-=。过A (2,1)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两点P 1 及P 2,求线段P 1P 2的中点P 的轨迹方程。 分析:设P x y 111(,),P x y 222(,)代入方程得x y 1 2 1221-=,x y 22 22 2 1-=。 两式相减得 ()()()()x x x x y y y y 121212121 2 0+-- +-=。 又设中点P (x,y ),将x x x 122+=,y y y 122+=代入,当x x 12≠时得 22201212x y y y x x - --=·。 又k y y x x y x = --=--12121 2 , 代入得2402 2 x y x y --+=。 当弦P P 12斜率不存在时,其中点P (2,0)的坐标也满足上述方程。 因此所求轨迹方程是2402 2 x y x y --+= 说明:本题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性,必须单独考虑斜率不存在时的情况。 (2)焦点三角形问题 椭圆或双曲线上一点P ,与两个焦点F 1、F 2构成的三角形问题,常用正、余弦定理搭桥。 典型例题 设P(x,y)为椭圆x a y b 222 21+=上任一点,F c 10(,)-,F c 20(,)为焦点,∠=PF F 12α,∠=PF F 21β。 (1)求证离心率β αβαsin sin ) sin(++= e ; (2)求|||PF PF 13 23 +的最值。

初中几何常考模型汇总(完整版)

O D C B A 第01讲 8字模型与飞镖模型 模型1 角的“8”字模型 如图所示,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BC 。 结论:∠A+∠D=∠B+∠C 。 模型分析 8字模型往往在几何综合题目中推导角度时用到。 模型实例 观察下列图形,计算角度: (1)如图①,∠A+∠B+∠C+∠D+∠E= ; (2)如图②,∠A+∠B+∠C+∠D+∠E+∠F= 。 图1 2 图E A B C D E F D C B A 热搜精练 1.(1)如图①,求∠CAD+∠B+∠C+∠D+∠E= ; (2)如图②,求∠CAD+∠B+∠ACE+∠D+∠E= 。 O O 图1 2 图E A B C D E D C B A 2.如图,求∠A+∠B+∠C+∠D+∠E+∠F+∠G+∠H= 。 H G E F D C B A

D C B A 105 O O 120D C B A 模型2 角的飞镖模型 如图所示,有结论: ∠D=∠A+∠B+∠C 。 模型分析 飞镖模型往往在几何综合题目中推导角度时用到。 模型实例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M 、CM 分别平分∠DAB 和∠DCB ,AM 与CM 交于M 。探究∠AMC 与∠B 、∠D 间的数量关系。 M D C B A 热搜精练 1.如图,求∠A+∠B+∠C+∠D+∠E+∠F= ; O 135 E F D C B A 2.如图,求∠A+∠B+∠C+∠D = 。

O D C B A O D C B A O C B A O C B A 模型3 边的“8”字模型 如图所示,AC 、B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BC 。 结论:AC+BD>AD+BC 。 模型实例 如图,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 求证:(1)AB+BC+CD+AD>AC+BD ; (2)AB+BC+CD+AD<2AC+2BD. 模型4 边的飞镖模型 如图所示有结论:AB+AC>BD+CD 。 模型实例 如图,点O 为三角形内部一点。 求证:(1)2(AO+BO+CO )>AB+BC+AC ; (2)AB+BC+AC>AO+BO+CO.

高中数学必修2解析几何公式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解析几何知识点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 当[) 90,0∈α时,0≥k ; 当() 180,90∈α时,0

初中几何常见九大模型解析(完美版)

初中几何常见九大模型解析模型一:手拉手模型-旋转型全等 (1)等边三角形 ?条件:均为等边三角形 ?结论:①;②;③平分。 (2)等腰 ?条件: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结论:①;②; ?】 ?③平分。 (3)任意等腰三角形 ?条件:均为等腰三角形 ?结论:①;②; ?③平分 模型二:手拉手模型-旋转型相似 (1)一般情况 ?条件:,将旋转至右图位置 ?` ?结论: ?右图中①; ?②延长AC交BD于点E,必有

(2)特殊情况 ?条件:,,将旋转至右图位置 ?结论:右图中①;②延长AC交BD于点E,必有; ③; ④; ' ⑤连接AD、BC,必有; 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 模型三:对角互补模型 (1)全等型-90° ?条件:①;②OC平分 ?结论:①CD=CE;②;③ ?证明提示: ①作垂直,如图,证明; - ②过点C作,如上图(右),证明; ?当的一边交AO的延长线于点D时: 以上三个结论:①CD=CE(不变); ②;③ 此结论证明方法与前一种情况一致,可自行尝试。 (2)全等型-120° ?条件:①; ?②平分; ?<

?结论:①;②; ?③ ?证明提示:①可参考“全等型-90°”证法一; ②如图:在OB上取一点F,使OF=OC,证明为等 边三角形。 (3)全等型-任意角 ?条件:①;②; ?结论:①平分;②; ?③. ?' ?当的一边交AO的延长线于点D时(如右上图): 原结论变成:①;②;③; 可参考上述第②种方法进行证明。请思考初始条件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对角互补模型总结: ①常见初始条件:四边形对角互补;注意两点:四点共圆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 ②初始条件“角平分线”与“两边相等”的区别; ③两种常见的辅助线作法; ④注意平分时,相等如何推导 ? 模型四:角含半角模型90°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专题之抛物线(汇总解析版)

圆锥曲线第3讲抛物线 【知识要点】 一、抛物线的定义 平面内到某一定点F的距离与它到定直线l(l F?)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抛物线,这个定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注1:在抛物线的定义中,必须强调:定点F不在定直线l上,否则点的轨迹就不是一个抛物线,而是过点F且垂直于直线l的一条直线。 注2:抛物线的定义也可以说成是:平面内到某一定点F的距离与它到定直线l(l F?)的距离之比等于1的点的轨迹叫抛物线。 注3:抛物线的定义指明了抛物线上的点到其焦点的距离与到其准线的距离相等这样一个事实。以后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时,这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这是利用抛物线的定义解题的关键。 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以下四种: (1) px y2 2= ( > p),其焦点为 )0, 2 ( p F ,准线为2 p x- = ; (2) px y2 2- =(0 > p),其焦点为 )0, 2 ( p F- ,准线为2 p x= ; (3) py x2 2= ( > p),其焦点为 ) 2 ,0( p F ,准线为2 p y- = ; (4) py x2 2- = ( > p),其焦点为 ) 2 ,0( p F- ,准线为2 p y= .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特点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px y 22±=(0>p )或py x 22±=(0>p )的特点在于:等号的一端 是某个变元的完全平方,等号的另一端是另一个变元的一次项,抛物线方程的这个形式与其位置特征相对应:当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 轴时,抛物线方程中的一次项就是x 的一次项,且一次项x 的符号指明了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 轴时,抛物线方程中的一次项就是y 的一次项,且一次项y 的符号指明了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三、抛物线的性质 以标准方程 px y 22 =(0>p )为例,其他形式的方程可用同样的方法得到相关结论。 (1)范围:0≥x ,R y ∈; (2)顶点:坐标原点)0,0(O ; (3)对称性:关于x 轴轴对称,对称轴方程为0=y ; (4)开口方向:向右; (5)焦参数:p ; (6)焦点: )0,2(p F ; (7)准线: 2p x - =; (8)焦准距:p ; (9)离心率:1=e ; (10)焦半径:若 ) ,(00y x P 为抛物线 px y 22=(0>p )上一点,则由抛物线的定义,有20p x PF + =; (11)通径长:p 2. 注1:抛物线的焦准距指的是抛物线的焦点到其相应准线的距离。以抛物线 px y 22=

几何模型:一线三等角模型知识讲解

几何模型:一线三等 角模型

一线三等角模型 一.一线三等角概念 “一线三等角”是一个常见的相似模型,指的是有三个等角的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构成的相似图形,这个角可以是直角,也可以是锐角或钝角。不同地区对此有不同的称呼,“K 形图”,“三垂直”,“弦图”等,以下称为“一线三等角”。 二.一线三等角的分类 全等篇 同侧 锐角直角钝角 P 异侧 相似篇 A 同侧锐角直角钝角 异侧

三、“一线三等角”的性质 1.一般情况下,如图 3-1,由∠1=∠2=∠3,易得△AEC ∽△BDE. 2.当等角所对的边相等时,则两个三角形全等.如图 3-1,若 CE=ED ,则△AEC ≌△BDE. 3.中点型“一线三等角” 如图 3-2,当∠1=∠2=∠3,且 D 是 BC 中点时,△BDE∽△CFD∽△DFE. 4.“中点型一线三等角“的变式(了解) 如图 3-3,当∠1=∠2 且1 902 BOC BAC ∠=?+∠时,点 O 是△ABC 的内心.可以考虑构造“一线三等角”. 如图 3-4“中点型一线三等角”通常与三角形的内心或旁心相关, 1 902 BOC BAC ∠=?+∠这是内心的性质,反之未必是内心. 在图 3-4(右图)中,如果延长 BE 与 CF ,交于点 P ,则点 D 是△PEF 的旁心. 5.“一线三等角”的各种变式(图 3-5,以等腰三角形为例进行说明 ) 图 3-5 其实这个第 4 图,延长 DC 反而好理解.相当于两侧型的,不延长理解,以为是一种新型的,同侧穿越型?不管怎么变,都是由三等角确定相似三角形来进行解题 四、“一线三等角”的应用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专题

高中解析几何专题(精编版) 1、 (天津文)设椭圆22 221(0)x y a b a b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点(,) P a b 满足212||||.PF F F = (Ⅰ)求椭圆的离心率e ; (Ⅱ)设直线PF 2与椭圆相交于A,B 两点,若直线PF 2与 圆 22(1)(16x y ++-=相交于M,N 两点,且5 ||||8 MN AB =,求椭圆的方 程。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直线的方程、两点间的距 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用代数方法研究圆锥曲线的性质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考查解决问题能力与运算能力,满分13分。 (Ⅰ)解:设12(,0),(,0)(0)F c F c c ->,因为212||||PF F F =, 2c =,整理得2 210,1c c c a a a ?? +-==- ???得(舍) 或11 ,.22 c e a ==所以 (Ⅱ)解:由(Ⅰ) 知2,a c b ==,可得椭圆方程为2223412x y c +=,直线FF 2 的方程为).y x c =- A,B 两点的坐标满足方程 组2223412, ). x y c y x c ?+=??=-??消去y 并整理,得 2580x cx -=。解得1280,5x x c ==, 得方程组的解21128,0,5,. x c x y y ?=?=??? ?? =???=?? 不妨设8,55A c c ?? ? ??? , (0,)B , 所以16||.5AB c == 于就是5 ||||2.8 MN AB c == 圆心(-到直线PF 2 的距离|||2| .22 c d += = 因为2 2 2 ||42MN d ??+= ??? ,所以223(2)16.4c c ++= 整理得2712520c c +-=,得26 7 c =-(舍),或 2.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