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分类及其研究进展1
土壤有机碳( SOC)是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平衡直接影响着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高,进而影响土壤质量的优劣和作物产量的高低,因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土壤乃至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土壤有机碳包括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环境条件影响强烈的、易氧化分解的、对植物和微生物活性影响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
根据测定方法和有机碳组分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又表述为溶解性有机碳(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Microbial biomass carbon)、轻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土壤有机碳的有效性和土壤质量。
国外研究进展国外对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开始较早, 在20世纪60年代, 就有学者开始进行全球土壤有机碳总库存量研究。
但早期对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算大都是根据少数土壤剖面资料进行的。
如1951年Rubey根据不同研究者发表的关于美国9个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 推算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710 Pg。
1976年Bohn利用土壤分布图及相关土组( soil association)的有机碳含量, 估计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2946Pg。
这两个估计值成为当前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上下限值。
20世纪80年代,由于研究全球碳循环与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需要,统计方法开始被应用于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算。
如Post等在Holdridge生命带模型基础上,估算了全球土壤碳密度的地理分布与植被及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全球1m 厚度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1 395 Pg。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技术的发展, 为土壤有机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土壤活性有机碳分组及测定方法
土壤活性有机碳分组及测定方法每种指标的测定方法如下:一.易氧化有机质(LOM):土壤与氧化剂作用后,易被氧化、不稳定的有机质称作LOM。
目前常用的氧化剂有两种:K2CrO7与KMnO4。
KMnO4氧化法:(此方法较为常用)称取过100目筛,约含15 mg碳的土壤样品(如:有机碳含量为15g/kg,则称取1g土壤样品)于50 mL塑料旋盖的离心管中;加入25mL,333mmol/L高锰酸钾溶液,振荡1h,然后在时速2000 rpm下离心5 min,将上清液用去离子水以1∶250稀释,在分光光度计565 nm下测定稀释样品的吸光率,由不加土壤的空白与土壤样品的吸光率之差,计算出高锰酸钾浓度的变化,并进而计算出氧化的碳量(氧化过程中1 mmolKMnO4-消耗0.75 mmol或9 mg碳)。
KMnO4氧化法:(此法是在测定全量有机质基础上降低某些反应条件,衍生出的测定方法)1、水合热法:称取磨细(过0.25 mm筛)风干土1.50 g,放入500 mL三角瓶中,准确加入0.5 mol/L K2CrO7水溶液10.0mL,轻轻转动,使土粒分散。
用量筒将20 mL浓H2SO4迅速直接注入土壤悬浊液,立即小心地转动三角瓶,使土壤与试剂充分混匀1 min。
把三角瓶放在石棉网上30 min,然后注入水约200 mL,加3~4滴邻菲锣啉指示剂,用0.25 mol/L FeSO4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K2CrO7。
2、0.1 mol/L K2CrO7—1∶3H2SO4130℃氧化法:在油浴温度为130~140℃时将0.5 g风干土与0.1 mol/L K2CrO7)—1∶3H2SO410.0 mL共煮5 min,冷却后加入30 mL水,用0.1 mol/L FeSO4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K2CrO7。
二.生物量有机质(MBOM):生物量有机质是指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利用的部分有机质。
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氯仿熏蒸法测定:(此法较为简单,但氯仿为有毒物质,操作复杂)前处理步骤:将新鲜的土样品含水量调节至田间含水量的30%~50%,25℃下密封预培养7~10 d,以保持土壤均匀和所得结果的可比性。
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
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含量动态及其在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中的作用。
可溶性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变化不仅影响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动,还与环境质量及全球碳循环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对于理解土壤碳循环机制、预测土壤碳动态以及评估土壤碳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可溶性有机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其在土壤碳循环中的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数据分析,本文深入探讨了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可溶性有机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等土壤生物学过程的影响,揭示了可溶性有机碳在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总结了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关系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对土壤碳循环机制的理解,为土壤碳管理和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组分,它直接参与土壤碳循环和能量流动,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产生重要影响。
DOC的含量动态受多种因素调控,包括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管理措施等。
在时间上,DOC的含量通常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温暖湿润的季节,植物生长旺盛,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增加,导致DOC含量上升。
而在寒冷干燥的季节,植物生长减缓,DOC的输入减少,同时微生物活动减弱,DOC的分解降低,使得DOC含量下降。
这种季节性变化在不同类型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均有所体现。
在空间上,DOC的含量则受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有机碳库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库(SOCP)的库容量巨大,其微小的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因此SOCP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1]。
土壤有机碳(SOC)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
其有机碳总贮量约在1 400~1 500 Pg 之间[1(] 1 Pg=1015 g),是陆地植被碳库的2~3 倍,大气碳库的2 倍多,其较小幅度的变动都会引起大气中CO2浓度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土壤有机碳库分为两部分:活泼碳和不活泼碳。
其中不活泼碳约占土壤总有机碳库的25%甚至更高[2],这部分不活泼的碳具有较长的周转时间(千年以上)。
国外好多文献把土壤有机碳库分为三部分:活跃碳库(active carbon pool),缓效性碳库(slow carbon pool)和惰性碳库(passive carbon pool)。
其中,土壤活性有机碳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植物、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在土壤中移动比较快、不稳定、易氧化、分解、易矿化,其形态、空间位置对植物、微生物来说活性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大约是土壤活生物量的2~3倍;缓效性碳库包含难分解的植物和较稳定的微生物,而惰性碳库是那些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都稳定的部分[3]。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长期光合作用和分解作用动态平衡的结果因此凡是影响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过程的因子如气候、地形、土壤质地等都将控制着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4]。
放牧、围封、土地利用变化等人为因素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5]。
夏海勇等研究秸秆添加量对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秸秆添加越多, 碳库活度便越高, 越有利于有机物料分解, 降低腐殖化系数; 黏粒含量越高, 有机物料的分解受阻, 腐殖化系数便越高[6]。
对大兴安岭区域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近似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布趋势,也和土层厚度有一定关系[7]。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组分连续分级测定方法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83DOI:10.16660/ki.1674-098X.2018.29.083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组分连续分级测定方法①臧榕 赵海超*黄智鸿 赵海香 乔赵崇(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 要:有机碳是土壤中的重要组分,有机碳组分是影响土壤有机碳活性及生态效应的主要内因。
为更好的揭示有机碳组分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响应规律,系统的分级土壤有机碳是研究的重点。
该研究为获得土壤有机碳多级浸提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四种浸提剂,确定浸提时间,并对冀北坝上土壤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浸提方法为:(1)水溶性有机碳,按照土水质量比1:2加入去离子水,振荡浸提12h,获得低分子量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1.13%~3.35%;(2)热水解有机碳,残渣加入去离子水,在100℃下水浴2h,获得土壤团聚体表面吸附的有机碳等,占总有机碳2.75%~7.14%;(3)酸解有机碳,残渣加入1mol ·L -1的盐酸,浸提2h,获得富里酸等大分子有机碳,占总有机碳2.11%~7.15%;(4)碱解有机碳,残渣加入0.2mol ·L -1的NaOH,浸提6h,获得胡敏酸等稳定态腐殖质,占总有机碳8.17%~51.07%。
浸提方法能较好反映不同溶解性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关键词:土壤 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连续分级方法中图分类号:S1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10(b)-0083-05A bstract: Organic carb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soil, and organic carbon components were the main internal factor affecting soil organic carbon activity and ecological effects. The research of the systematic classif ic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an be to reveal the response laws of organic carbon components to the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study had obtained a multi-stage extraction method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elected four kinds of extractants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to determine the extraction time and determined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Weibei Da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ur extraction methods were followed. (1) To extract 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 The deionized water was added to soil according to the mass ratio of soil to water 1:2, and oscillated for 12 h to obtain low molecular weight active organic carbon. It accounted for 1.13%-3.35%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2) To obtain thermal hydrolysis of organic carbon. The residue was added to deionized water and heated for 2 h by water bath at 100 °C, and obtained the organic carbon adsorb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soil aggregate. The thermal hydrolysis of organic carbon accounted for 2.75% to 7.14% of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3) Fulvic acid and other macromolecular organic carbon (2.11-7.15%) were obtained by acidolysis of organic carbon and adding 1 mol L-1 hydrochloric acid to the residue for 2 h. (4) To obtain alkaliolytic organic carbon. The residue was added with 0.2molL-1 NaOH, and extracted for 6h to obtain stable humus such as humic acid, which accounted for 8.17~51.07%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The extraction method could better ref lected the response of different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components to land use method.Key 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Continuous grading method①基金项目:河北北方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编号:2017003); 河北北方学院卓越农林项目;河北北方学 院博士基金(项目编号:12995543);河北省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3226402D );河北省科技支撑重点项目 (项目编号:13226402D );张家口科技支撑项目(项目编号:1611050C )。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四种测定方法的对比和转换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四种测定方法的对比和转换湿化学氧化法是最早被广泛应用于土壤DOC测定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氢氧化钠或高氯酸钾对土壤样品进行化学氧化,将有机碳转化为溶解态的碳酸盐或无机碳,并通过滴定或浊度法确定DOC含量。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较高,但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且操作中产生废液污染环境。
干燥化学氧化法是一种改进的DOC测定方法,它基于湿化学氧化法,但在样品处理后通过高温干燥将含有碳酸盐或无机碳的土壤样品转化为气态CO2,再通过气相色谱仪等仪器进行分析测定。
相比湿化学氧化法,干燥化学氧化法的操作更简便,反应时间更短,且不产生废液污染环境。
但该方法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
高温燃烧法是一种直接将土壤样品中的有机碳完全燃烧成CO2的方法,通过进一步净化处理,然后通过红外光谱或气体分析仪器进行测定。
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但需要较为复杂的净化处理过程,且对土壤样品要求较高。
紫外光谱法是一种基于溶液中物质对紫外光的吸收特性来测定DOC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DOC对紫外光的吸收具有明显的特征波长和吸收峰,通过测定溶液中DOC吸光度的变化来确定其含量。
紫外光谱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且对土壤样品准备要求较低,但其需要根据土壤环境特征建立标准曲线,适用性较窄。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DOC测定方法往往会得到略有差异的结果,因此需要进行转换。
通常情况下,湿化学氧化法和干燥化学氧化法的结果可以较为直接地进行转换,而高温燃烧法和紫外光谱法的结果则需要通过建立标准曲线进行转换。
此外,不同方法测定的DOC结果也可进行校正,例如通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结果的关系进行修正。
需要指出的是,转换与校正的方法应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等进行优化选择,以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综上所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湿化学氧化法、干燥化学氧化法、高温燃烧法和紫外光谱法。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选择适合的方法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实验条件进行考虑。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中文名:可溶性有机碳;土壤溶解有机碳定义: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植物和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在土壤中移动比较快、不稳定、易氧化、易分解、易矿化,其形态、空间位置对植物、微生物来说活性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
其不是一种单纯的化合物,而是土壤有机碳的组成部分之一。
来源:土壤中 DOC 的来源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土壤自身含有的;另一种是外部进入土壤的,例如枯枝落叶、植物残体经淋溶而带入土壤的 DOC,或者通过施用有机肥(城市污泥、家畜粪尿、人粪尿、秸秆堆肥、有机废弃物)等农事的活动进入土壤的 DOC。
生物废弃物,如家禽和动物的粪尿以及污水污泥等增加了 DOC 的总量,它既可以充当DOC 的来源,也可以增强土壤有机质的溶解。
在天然水中,DOC 的浓度范围一般是 0~50 mg/L。
在湿地土壤溶液中,一般为 25~50 mg/L,与森林土壤剖面淋滤水中的 DOC 含量相近。
在土壤溶液中,DOC 的浓度范围通常在 0~81 mg/L之间。
河水和地下水中DOC浓度一般很低,约2~10 mg/L。
组成:(1)亲水的酸性有机质(HPIA)。
包括低分子量的及高羟基/碳比(COOH∶C)的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例如羧酸等。
(2)水的中性有机质(HPIN)。
包括单糖、醇和非腐殖质结合的多糖等。
(3)亲水的碱性有机质(HPIB)。
包括蛋白质等。
(4)疏水的酸性有机质(HPOA)。
这一组分大致与土壤中的富里酸和胡敏酸相似。
(5)疏水的中性有机质(HPON)。
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长链脂肪酸、烷基醇和带有少量功能团的腐殖质等。
(6)疏水的碱性有机质(HPOB)。
主要有芳香族胺类等。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研究概述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研究概述水溶性有机碳(WSOC)通常是指用水提取的、可通过0.45μm微孔的、大小和结构不同的水溶性有机物质。
WSOC作为土壤中的活性组分,对涵养土壤养分、保持土壤肥力、有效化养分、微生物活性及其他土壤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WSOC是土壤利用措施的灵敏指标,所以经常会用来反映土壤有机质质量。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WSOC的组成、吸附性、对农药和重金属的迁移及其研究技术等方面,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以下方面:(1)虽然已经出现有关利用碳稳定同位素比探究WSOC来源的研究对于WSOC的来源研究相对较少,但对于其来源研究仍然较为缺乏;(2)由于WSOC在土壤中的周转期短,难以测定,有关WSOC的周转特征研究也很少,所以仍需进一步更新完善其研究方法与技术。
标签:土壤有机质;水溶性有机碳;土壤含水率1 引言土壤水溶性有机物(Soil water soluble organic matter,WSOM)包含了所有含碳的有机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极其活跃的化学组分,近些年来备受关注,主要包括水溶性有机碳和有机氮。
其中,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含量不高但却能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长必需的碳源,通常是指用水提取的、可通过0.45μm微孔的、大小和结构不同的水溶性有机物质。
作为土壤中的活性组分,对涵养土壤养分、保持土壤肥力、有效化养分、微生物活性及其他土壤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1]。
由于WSOC是土壤利用措施的灵敏指标,所以经常会用来反映土壤有机质质量。
相关研究还进一步提出WSOC在土壤总有机碳中的占比可以较好地表征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的周转状况[2]。
2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2.1 研究现状WSOC由碳水化合物、长链脂肪族化合物和蛋白质组成,但当受到环境因子等的影响时候,它的化学结构组成也会发生变化,如采集一个土壤剖面的不同土层、不同季节的土样,其中的WSOC化学结构组成会有所不同;相比撂荒地土壤,耕作五年后的WSOC化学结构组成仍然相似,但耕作一年WSOC中碳水化合物将为零,同时出现新的烷基碳类有机物。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与应用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与应用摘要:溶解性有机碳具有较强的活性,其能在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溶解、迁移以及吸附等多个方面的特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现阶段所开展的土壤研究过程中,在溶解性有机碳方面相继出现若干术语,对其开展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目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当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指导。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实际应用引言:土壤有机碳库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源”“汇”角色,可精准量化出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等功能。
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是指能通过孔径为 0.45 μm 滤膜、结构各异的有机分子统一体,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氨基酸、大分子腐殖质以及碳水化合物。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主要由于植物以及微生物产生的影响较大而使其产生了相应的溶解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能够在土壤中快速迁移,但稳定性差,非常容易氧化以及分解。
土壤DOC能够有效调节土壤中阳离子缺失以及微生物的活动,同时在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学以及土壤微生物学中意义重大。
土壤DOC的淋溶为减少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手段,其为具有关键性的环境指标,能够在碳循环以及环境研究的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1.活性有机碳与易氧化性碳的测定实际上,活性有机碳不单单为化合物,其为土壤有机碳中所含有的具备较强相似特性,也就是具有较强有效性的有机碳。
多个研究者所说的活性有机碳是不一样的,但是其都能够或多或少表明有机碳所具备的有效性,反应土壤的质量。
当前阶段比较常用的测定活性有机碳的方法为物理法以及化学法。
目前比较通用的说法是,活性有机碳就是土壤当中比较容易发生氧化分解的有机碳,所以在部分研究中也会把活性有机碳看作为易氧化有机碳。
通过化学方法所开展的有机碳测定工作,主要是测定易氧化有机碳,以该指标代表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所以实际测定的就是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与应用
收稿日期:2005-11-10;修订日期:2006-01-20。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科技专项项目和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启动基金项目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吕国红,女,1977年生,硕士,主要从事土壤碳氮方面的研究,E 2mail :lgh7210@yahoo 1com 1cn 。
通信作者:周广胜,E 2mail :zhougs @ 。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与应用吕国红1 周广胜1,2 周莉2 贾庆宇1(11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 110016;2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 摘 要:溶解性有机碳是土壤圈中一种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它对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迁移和毒性等行为均有显著的影响。
在现代土壤研究中,出现了与溶解性有机碳相关的众多术语,分析方法也各有不同。
从溶解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不同术语的角度,概述了这类碳分析意义和测定方法,以期对土壤有机质应用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碳;水溶性碳;活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测定与应用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简称DOC )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植物和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在土壤中移动比较快、不稳定、易氧化、易分解、易矿化,其形态、空间位置对植物、微生物来说活性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
作为土壤有机碳最活跃的组成部分,DOC 对于调节土壤阳离子淋失、矿物风化、土壤微生物活动以及其他土壤化学、物理和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1]。
同时,土壤DOC 的淋溶是土壤有机碳损失的重要途径,它作为一项环境指标,对研究碳循环和环境有重要的意义[2]。
研究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库容及动态变化过程,必须首先进行土壤有机碳库的测定。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不是一种单纯化合物,而是土壤有机碳的组成部分之一[3]。
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研究进展
Ab s t r a c t :Ca r b o n c y c l e i n we t l a n d p l a y s a n i m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g l o b a l c l i ma t e c h a n g e a n d
f r o m o t h e r t y p e s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s .W e t l a n d s o i l DOC i s a n a c t i v e o r g a n i c c o mp o n e n t i n we t l a n d e c o s y s t e m 。a n d h a s o b v i o u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e mp o r a l a n d s p a t i a l v a r i a t i o n,wh i c h
me n t e f f e c t s o f we t l a n d s o i l DOC. As a c o n c l u s i o n,i t p o i n t s o u t s o me p r o b l e ms e x i s t i n g i n
孔凡 亭, 李 悦 , 郗
摘
敏, 孔 范龙 , 陈 菀
( 青 岛大 学 化 学化 工 与环 境 学 院 , 青岛 2 6 6 0 7 1 )
要: 湿地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 循环研究 中起着 重要作用 , 而湿地土壤溶解性 有机碳
( D ( ) 研 究 是 湿 地 碳 循 环 研 究 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 湿地独特的土壤 、 植 被 以及 水 文 过 程 , 使得湿地 土壤 D ( 有
土壤有机碳及碳组份测定
①土壤有机碳测定风干土过0.25 mm土壤筛,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有机碳含量。
②土壤重组和轻组分离取100 g(干土重)土,分成3等分,分别放入密度为1.70g cm-3的重液中(ZnI2和KI 混合溶液,用KOH 溶液调至中性),用手摇动震荡5min,再用超声波400Jml-1震荡3 min,离心机离心,虹吸法取上清液,过滤,重复操作3 次。
所得样品用100 mL 0.01 mol L-1CaCl2溶液洗涤,再用200 mL 蒸馏水反复冲洗,得到轻组。
剩余部分为重组,用100ml 0.01mol L-1 CaCl2溶液洗涤,再用200 mL 蒸馏水反复冲洗。
样品回收率均在95%以上。
将得到的组分分出一份,过0.25 mm 土壤筛,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有机碳含量。
③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测定20g(干土重)新鲜土放入盛有60 mL 蒸馏水的三角瓶中,常温下震荡浸提30 min,用高速离心机离心,上清液过0.45μm 滤膜,用岛津TOC-V CPH仪测定浸提液有机碳浓度,得到水溶性有机碳。
为了避免浓度的差异对特定波长吸收值的影响,先把所有样品的水溶性有机碳的浓度稀释到10 mg/L,再用岛津UV-2550 测定250 (A250)、280 (A280)、和365 nm (A365)处吸收值,并计算A250/A365比值。
④热水浸提碳的测定10 g(干土重)新鲜土放入盛有100 mL 蒸馏水的三角瓶中,先震荡10 min,80℃浸提16 h,再震荡10 min,离心后,上清液用0.45 μm 滤膜过滤,用TOC-V CPH 仪测定浸提液碳浓度,得到热水浸提碳。
⑤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MBC)采用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熏蒸和未熏蒸的样品分别用0.5 M K2SO4浸提30 min,用岛津TOC-V CPH仪测定浸提液碳浓度。
然后,用以下公式计算获得微生物量碳:MBC =Ec/0.38 (1-1)式中MBC 为微生物量碳,Ec 为熏蒸和未熏蒸样品浸提液测定的有机碳差值。
土壤有机碳库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库(SOCP)的库容量巨大,其微小的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因此SOCP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1]。
土壤有机碳(SOC)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
其有机碳总贮量约在1 400~1 500 Pg 之间[1(] 1 Pg=1015 g),是陆地植被碳库的2~3 倍,大气碳库的2 倍多,其较小幅度的变动都会引起大气中CO2浓度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土壤有机碳库分为两部分:活泼碳和不活泼碳。
其中不活泼碳约占土壤总有机碳库的25%甚至更高[2],这部分不活泼的碳具有较长的周转时间(千年以上)。
国外好多文献把土壤有机碳库分为三部分:活跃碳库(active carbon pool),缓效性碳库(slow carbon pool)和惰性碳库(passive carbon pool)。
其中,土壤活性有机碳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植物、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在土壤中移动比较快、不稳定、易氧化、分解、易矿化,其形态、空间位置对植物、微生物来说活性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大约是土壤活生物量的2~3倍;缓效性碳库包含难分解的植物和较稳定的微生物,而惰性碳库是那些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都稳定的部分[3]。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长期光合作用和分解作用动态平衡的结果因此凡是影响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过程的因子如气候、地形、土壤质地等都将控制着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4]。
放牧、围封、土地利用变化等人为因素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5]。
夏海勇等研究秸秆添加量对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秸秆添加越多, 碳库活度便越高, 越有利于有机物料分解, 降低腐殖化系数; 黏粒含量越高, 有机物料的分解受阻, 腐殖化系数便越高[6]。
对大兴安岭区域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近似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布趋势,也和土层厚度有一定关系[7]。
浸提条件对黑土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浸提量的影响
浸提条件对黑土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浸提量的影响
黑土表层土壤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土地类型,其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浸提条件是影响黑土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浸提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详细阐述浸提条件对黑土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浸提量的影响。
首先,浸提时间是影响黑土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浸提量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溶解性有机碳浸提量也会随之增加。
但是如果浸提时间过长,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氧化反应也会增加,因此浸提时间应该在适当范围内控制,以获取较准确的实验数据。
其次,浸提方法是影响浸提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常用的浸提方法有水浸提法、盐酸浸提法和碱浸提法等。
不同的浸提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例如,水浸提法适用于测定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壤,而碱浸提法则适用于含有大量腐殖质的土壤。
因此,在实验前应选择合适的浸提方法,以获取可靠的实验数据。
此外,浸提液配比的选择也对浸提量有一定的影响。
浸提液中的盐酸或碱液的浓度、配比等因素都会对浸提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配比适当、浓度合理的浸提液可以提高浸提效率,得到相对准确的浸提量。
总之,浸提条件是影响黑土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浸提量的重
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浸提条件可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从而更好地探究黑土表层土壤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测定中的样品保存与前处理方法
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测定中的样品保存与前处理方法一、概述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简称WSOC)作为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养分的涵养、肥力的保持、养分的有效化以及微生物活性等土壤过程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准确测定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对于研究土壤质量、评估土壤健康状态以及指导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样品的复杂性和水溶性有机碳的不稳定性给测定工作带来了挑战。
在测定过程中,样品的保存和前处理方法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样品的保存是测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由于土壤样品中的水溶性有机碳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因此在采集后需要尽快进行测定,或采用适当的保存方法以减少其变化。
同时,保存方法的选择还需考虑土壤样品的性质以及欲分析的组分,以确保保存过程中样品性质的稳定。
前处理方法是测定水溶性有机碳的关键步骤,其目的是将土壤样品转化为适合测定方法的形态,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这包括样品的破碎、筛分、提取等操作,以及可能需要的化学或物理处理。
前处理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土壤样品的特性、测定方法的要求以及分析目的来确定,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探讨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测定中的样品保存与前处理方法,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实用的参考和指导,推动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测定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1. 水溶性有机碳(DOC)在土壤中的重要性在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DOC)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作为一种活跃且关键的化学组分,DOC在土壤碳循环、养分转化及微生物活动等多个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DOC是土壤有机碳库中较为活跃的部分,虽然其含量相较于总有机碳来说并不占主导,但却是土壤微生物直接可利用的有机碳源。
微生物通过分解和利用DOC,维持其生命活动,进而推动土壤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DOC对土壤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的转化、迁移和降解具有显著影响。
可溶性有机碳计算公式
可溶性有机碳计算公式
B就是土壤容重,你的计算方法都分到土壤的亚类了,不同的土壤亚类的容重是不一样的,变化范围耕地1.1-1.4,荒地及其它范围更广,你要是粗略的计算下也有一个经常用到的常数是耕地一亩地的土壤重量是15万公斤,你可以转换计算下容重。
有机质的质量分数这个必须得测定,不同的土壤种类变化很大,东北的黑土都在5%以上,西北的漠土很低,1%左右。
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简称为SOCD)计算公式为
SOCD=D×ρ×TOC×10 (6-1)
鲁东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研究
土壤无机碳密度(soil inorganic carbon density,简称为SICD)计算公式为
SICD=D×ρ×TIC×10 (6-3)。
土壤颗粒有机碳、土壤溶解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颗粒有机碳、土壤溶解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颗粒有机碳是指存在于土壤固体颗粒中的有机碳物质。
这些颗粒通常是由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碎屑物质组成的。
土壤溶解有机碳是指存在于土壤水溶液中的有机碳物质。
这些物质通常是由土壤中的有机质降解、植物根系分泌或土壤微生物代谢产生的。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量中的碳物质。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了土壤的养分循环、有机质分解和氮的固定等过程。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可以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养分利用状况。
土壤doc测定方法
土壤doc测定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土壤 DOC 测定方法这档子事儿。
DOC 啊,也就是溶解性有机碳,这玩意儿在土壤里可有着重要地位呢!要测定土壤中的 DOC,那可得有一套办法。
首先啊,咱得把土壤样本弄到手。
这就好比要做饭,得先有食材不是?采集土壤样本可得细心点儿,别马马虎虎的,要不然测出来的数据可不靠谱。
然后呢,把土壤样本带回实验室,就开始准备大显身手啦。
一般常用的方法就是把土壤和水混合起来,让土壤里的 DOC 溶解到水里。
这就像泡茶一样,把茶叶泡在水里,才能喝到那香香的茶水。
接下来就是过滤啦,把那些杂质啥的都给过滤掉,只留下含有 DOC 的水溶液。
再之后,就是关键步骤啦!用专门的仪器去测定这个水溶液中DOC 的含量。
这就好比用秤去称东西一样,得知道到底有多重。
不同的仪器有不同的原理和方法,但目的都是为了准确地把 DOC 的量给弄清楚。
你说这 DOC 测定重要不?那当然重要啦!它能告诉我们土壤的肥力怎么样,生态环境好不好。
就好比人的体检报告一样,能让我们知道身体有没有毛病。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测定方法,我们怎么能了解土壤的状况呢?那不就跟盲人摸象似的,啥都不清楚嘛。
所以说啊,这土壤 DOC 测定方法可真是个好东西,能让我们对土壤有更深入的了解。
而且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测定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呢。
就像手机一样,一代比一代先进。
现在的测定方法比以前更准确、更快捷,能让我们更快地得到结果。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小小的土壤 DOC 测定,它背后蕴含的可是大大的学问呢!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土壤,让我们的土地更加肥沃,长出更好的庄稼。
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总之呢,土壤 DOC 测定方法是我们了解土壤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好好利用它,让我们的土壤更加健康,为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呢?。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约旦水资源部秘书长:海水淡化是一个解决方案2012-03-18约旦水资源部秘书长认为,海水淡化是约旦必须采取的解决方案,采用这一方案可以补充水资源缺口,解决复杂的跨界水资源、缺少资金、政策的和能力建设等问题。
约旦是全球第四个最为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最低。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3月18日】1.1真空冷冻原理海水三相点是使海水汽、液、固三相共存并达到平衡的一个特殊点。
若压力或温度偏离该三相点,平衡被破坏,三相会自动趋于一相或两相。
真空冷冻法海水淡化正是利用海水的三相点原理,以水自身为制冷剂,使海水同时蒸发与结冰,冰晶再经分离、洗涤而得到淡化水的一种低成本的淡化方法。
与蒸馏法、膜法相比,能耗低,腐蚀、结垢轻,预处理简单,设备投资小,并可处理高含盐量的海水,是一种较理想的海水淡化法[!]。
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但目前为止尚没有商业化,主要原因在于过程中产生的三相点蒸汽难以去除和冰晶的输送、洗涤较难。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开发的真空冻-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技术采用低温金属表面,使三相点蒸汽直接冷凝成冰的方法,成功的解决了蒸汽的去除问题,并在实验室完成了小型试验装置。
真空冷冻-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技术工艺包括脱气、预冷、蒸发结晶、冰晶洗涤、蒸汽冷凝等步骤,淡化水产品可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1.2工艺研究1.2.1脱气由于海水中溶有的不凝性气体在低压条件下将几乎全部释放,且又不会在冷凝器内冷凝。
这将升高系统的压力,使蒸发结晶器内压力高于二相点压力,破坏操作的进行。
显然减压脱气法适合本系统。
1.2.2预冷海水脱气后可与蒸发结晶器内排出的浓盐水和淡化水产生热交换,预冷至海水的冰点附近。
1.2.3温度和压力它们是影响海水蒸发与结冰速率的主要因素。
1.2.4冰-盐水是一固液系统普通的分离方法均可使冰-盐水得到分离,但分离方法不同,得到的冰晶含盐量也不同。
实验结果表明减压过滤方法得到的冰晶含盐量比常压过滤方法得到的冰晶含盐量低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旦水资源部秘书长:海水淡化是一个解决方案
2012-03-18
约旦水资源部秘书长认为,海水淡化是约旦必须采取的解决方案,采用这一方案可以补充水资源缺口,解决复杂的跨界水资源、缺少资金、政策的和能力建设等问题。
约旦是全球第四个最为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最低。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3月18日
】
1.1真空冷冻原理
海水三相点是使海水汽、液、固三相共存并达到平衡的一个特殊点。
若压力或温度偏离该三相点,平衡被破坏,三相会自动趋于一相或两相。
真空冷冻法海水淡化正是利用海水的三相点原理,以水自身为制冷剂,使海水同时蒸发与结冰,冰晶再经分离、洗涤而得到淡化水的一种低成本的淡化方法。
与蒸馏法、膜法相比,能耗低,腐蚀、结垢轻,预处理简单,设备投资小,并可处理高含盐量的海水,是一种较理想的海水淡化法[!]。
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但目前为止尚没有商业化,主要原因在于过程中产生的三相点蒸汽难以去除和冰晶的输送、洗涤较难。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开发的真空冻-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技术采用低温金属表面,使三相点蒸汽直接冷凝成冰的方法,成功的解决了蒸汽的去除问题,并在实验室完成了小型试验装置。
真空冷冻-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技术工艺包括脱气、预冷、蒸发结晶、冰晶洗涤、蒸汽冷凝等步骤,淡化水产品可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1.2工艺研究
1.2.1脱气
由于海水中溶有的不凝性气体在低压条件下将几乎全部释放,且又不会在冷凝器内冷凝。
这将升高系统的压力,使蒸发结晶器内压力高于二相点压力,破坏操作的进行。
显然减压脱气法适合本系统。
1.2.2预冷
海水脱气后可与蒸发结晶器内排出的浓盐水和淡化水产生热交换,预冷至海水的冰点附近。
1.2.3温度和压力
它们是影响海水蒸发与结冰速率的主要因素。
1.2.4冰-盐水是一固液系统
普通的分离方法均可使冰-盐水得到分离,但分离方法不同,得到的冰晶含盐量也不同。
实验结果表明减压过滤方法得到的冰晶含盐量比常压过滤方法得到的冰晶含盐量低得多。
1.2.5蒸汽冷凝
在蒸发结晶器内,除海水析出冰晶以外,还将产生大量的蒸汽,这些蒸汽必须及时移走,才能使海水不断蒸发与结冰。
2蒸馏法海水淡化及其特点
2.1蒸馏法原理
把海水加热使之沸腾蒸发,再把蒸汽冷凝成淡水的过程即为蒸馏法。
蒸馏法是最早采用的淡化法,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所得淡水水质好等。
蒸馏法有很多种,如多效蒸发、多级闪蒸、压气蒸馏、膜蒸馏等。
2.2蒸馏法特点
多效蒸发是一种较早应用的海水淡化法,由于结垢和腐蚀等问题,后被多级闪蒸法所取代。
2.2.1多级闪蒸
多级闪蒸是一种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海水淡化法,其原理是海水经过预热后,进入闪蒸室,该闪蒸室的压力低于将要进入的盐水所对应的饱和蒸汽压力,盐水进入后即因过热而进行闪蒸。
闪蒸出的蒸汽冷凝后即为淡水。
由于它的安全可靠,因此发展迅速,中东许多产油国所建的海水淡化工厂,大多采用多级闪蒸法,并且与发电厂结合。
如阿联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多级闪蒸海水淡化厂,就是与发电厂联合生[2]。
2.2.2压汽蒸馏
利用机械压缩机把蒸汽压缩、升压和升温(温度升高10℃左右),并作为加热和使海水蒸发的热源,因此压汽蒸馏在运行后不需外部提供加热蒸汽,靠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过程效率高、比能耗低,而且过程不需冷却水,结构紧凑,但压汽机造价较高,容易腐蚀、结垢难于进一步大型化。
2.2.3膜蒸馏
热海水接触憎水微孔膜,由于膜另一侧温度较低,相应的饱和蒸汽压亦低,膜面上的海水蒸发并透过膜的微孔到低压侧并在冷凝面凝结为纯度较高的淡水。
膜只起到汽水分离器和增加蒸发面积的作用。
3电渗析
电渗析是利用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离子交换膜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使水中的离子定向迁移,并有选择地通过带有不同电荷的离子交换膜,从而达到溶质和溶剂分离的过程。
电渗析主要有频繁倒机电渗析(EDR)、填充离子交换树脂电渗析,电渗析过程对不带电荷的物质如有机物、胶体、细菌、悬浮物等无脱除能力。
因此电渗析用于淡化制备饮用水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4海水反渗透淡化
反渗透海水淡化是一种以压力为驱动力的膜分离过程,是当今海水淡化领域研究、开发的热点[3]。
4.1国际反渗透淡化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反渗透膜的脱盐率高于99.3,透水通量大大增加,抗污染和抗氧化能力不断提高。
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技术进步表现在如下方面:
4.1.1反渗透膜的性能明显提高
目前的反渗透复合膜系采用芳香族聚胺的材料,特征水通量是1978年的2倍,盐的透过率大约是1978年的四分之一。
4.1.2功交换器的研制成功
一种新型能量回收装置已经成功地用于海水反渗透淡化系统上,这种交换器是1998年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的一个新里程碑。
4.1.3段间能量回收透平的成功应用
段间能量回收透平适合于盐含量较低的海水淡化系统,它可以增加系统的产水量或降低系统的能量消耗。
4.1.4微滤技术用于海水预处理[4]
采用微滤(或超滤)作为海水反渗透的预处理,不需加入絮凝剂、杀菌剂和余氯脱除剂等化学药品同时也省去了保安过滤器,此技术由于改进了进水水质,不仅延长了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而且有助于
提高系统的回收率、降低运行费用。
4.1.5纳滤技术在预处理中的应用[5]
沙特阿拉伯的SWCC,成功地开发出纳滤(NF)作为海水的预处理技术,用于脱除硬度和总溶解固体,从而提高海水反渗透的操作压力和系统的回收率,保证膜组件的运行安全。
4.1.6淡化成本的明显下降
由于膜的性能不断提高,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的性能持续进步,各种预处理新工艺的不断提出,促使设备的运行管理更为简单;更由于国际市场一体化的倾向,加大了海水淡化工程公司之间的竞争,使得设备的投资费用不断降低,从而使反渗透海水淡化的造水成本不断下降。
4.2国内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
据初步估计,国内运转产水量大于100m3/d的反渗透淡化装置总数量不少于500台。
用于海水淡化的有浙江省山镇的500m3/d的反渗透淡化工程、浙江省泗县马迹山的350m3/d的反渗透淡化工程、以及辽宁省长海县的1000m3/d的反渗透淡化工程等。
目前,国内海水所用反渗透复合膜均从国外进口,国产反渗透膜与国外产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反渗透膜是海水淡化的核心,其国产化与产业化若不能解决,势必影响我国此领域将来的发展。
淡化技术的关键在于反渗透膜具有较大的透水性和脱盐率,目前在海水淡化中使用的反渗透膜主要有醋酸纤维素系列膜(CA)和聚酰胺系列膜(PS)。
它们均由有机高分子构成,虽然具有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应用于海水淡化领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化学稳定性差、机械强度低等。
这些缺陷限制了反渗透法处理海水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
无机材料本身性能的优势,使得无机膜替代有机膜应用在这方面成为可能。
预计反渗透技术将是21世纪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专家普遍认为反渗透海水淡化具有投资费省、能耗低等优点。
5结语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危机今后将愈加严重,而海水淡化是解决水问题的唯一途径。
海水淡化的成本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鉴于自来水价格很低,因此淡化成本就不能太高。
淡化水的成本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与淡化方法有关,而且与工艺设计、选材、给水和淡化的水质、比能耗、地理、当地能源价格、投资来源、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
比较各种淡化方法,
反渗透淡化法的投资费和运行费都是低的。
预计反渗透技术将是21世纪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JBarduhn[J]ChemicalEngineeingProgress1975,71(111)80-87
2林斯清'海水和苦咸水淡化[J]'水处理技术2001(21).1
3谭永文'萧山5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J]'膜科学与技术2000,4(20):2
4MarkWilfPhDKennethKlinko[J]采用新的前处理方法和改进膜性能对KL海水淡化系统的影响[A]'美国海德能公司,分离膜技术应用论文集[C]1998
5HassanAM,etal.[J]TheIntenationalDesalination&WaterReuse,1998,8(4):34
6林斯青'国外海水反渗透淡化技术现状及未来[J]水处理技术1998,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