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考复习中考记叙文阅读ppt课件

中考复习中考记叙文阅读ppt课件
第三十一页,共62页。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
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 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
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第三十二页,共62页。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中心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第二十七页,共62页。
4.分析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 进行综合、概括。答:此文(记叙了 、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 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 体,详略得当。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第四十二页,共62页。
16、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 文)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
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 第三人称。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直接姓 名),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第九页,共62页。
记叙文知识要点
4 中心意思的归纳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 、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
第七页,共62页。
记叙文知识要点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PPT优秀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PPT优秀课件

做题技巧: 1 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末尾句,抒情议论句) 含义,写出作者借助文章要表达的感情、观点, 所赞扬或所抨击的内容。 2 从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中,再结合自己的生 活体验,寻找文章的中心观点 3 写主旨一定要结合文章,语句要通顺、连贯、 完整。
(九)理解关键语句策略:
1 锁定关键词,分析修饰语。对它们解释 之后,再对整个句子进行分析。 2 理解修辞格,透视其深意,若用比喻句, 还原其本体。 3 如果句子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或一个人物有 两种行为,要逐一解释分析 4 结合上下文,多问为什么。
写作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选材剪裁(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是否得当) 行文结构(开头结尾、首尾呼应、前后呼应、 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等) 写作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 对比、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修辞的作用
染力。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结构统一,互相映 衬,互为补充。 夸张 突出特征,极力表现。给读者以鲜明而强 烈的印象。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反复 强调语气、强调内容,强烈抒情,富有感
(七)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 描写、说明
表达方式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睫毛上滑落下来, 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 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 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我 要求休学一年。 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 的泪泉,那是滋养生命的泉源,也是滋养民族 精神的泉源哦。
记叙文阅读
明确考点: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幻灯片PPT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幻灯片PPT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 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描写的感官角度: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生动形象,使人身
临描其写境角度: 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衬托、突出……的特点
景物描写方法:动静结合 以动写静,生动形象,较好地写出了……的
特点
社会环境 描写指对
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 人情、社会背景、
……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①材料立意与自己的体验结合 ②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与联系。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 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安康的情感。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 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答题格式:我认为……比方……
学会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寻找线索的方法〕
▪ ①文章的标题 ▪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常见的表达顺序
▪ 1.表达类型: ▪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开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 如:?散步??丑小鸭?,?秋天的思念? ▪ 倒叙: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重要片段提到前面表达,然后再
历史背景的描写。
作用
能提醒人物思想产生和导先找出描写的句子, 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 代背景综合考虑。
自然环境 描写指对日、
月、星辰、天气、自然 风光等的描写。
作用
1、能衬托气氛 2、表现人物的心情 3、表现人物的品质
4、突出人物身份地位
5、推动情节的开展起 衬 托中心意思的作用。
十二、合理想象人物的表现, 补充一段文字。
首先要符合上下文情节,符合人物 性格的开展,然后根据特定的情境确立描 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联系 学生自身,读感受。仔细阅读文章,把握 文章中心,从文中生发出来。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ppt课件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ppt课件

8
关键词语的赏析
1、动词,形容词的赏析:这个词语 (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准确 传神---)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感情色彩变化或者用法发生变化 的词语,如贬词褒用,大词小用等: 用法+情感
9
10、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 构两方面入手)
(1) 句子结构上的作用要视其位置而定。 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奠定全
⑶.核心事件 ⑷.作者情感 6、品味文章题目的含义 A.内容上(双关) B.主题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C.修辞上 示例:(1)如象征性的文章题目,可以这样回
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 …实指… … , 突出主题。 (2)结合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 出了……,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用:突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品质,反映作品 主题 D: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作用: (5‘3第104页)
烘托人物的什么心情, 渲染某种气 氛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 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3
13、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5’3第105页四 (二)】
4
7、文章题目的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2、交代主要内容 3、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4、交代描写对象 5、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 6、揭示或者暗示主旨 7、点明行文线索
5
8、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 容、结构两方面入手回答)
具体见 5’3第104页左下 角
6
9、赏析文中重要的句子 答题角度: (一)从语言特色上分析 A:找修辞: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B:找关键词语:动词、形容词,解释他们的妙 处 C: 找特定的表达方式 (二)理解句子含义 D: 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ppt课件

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ppt课件

各类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一般句式:
a、本文通过记叙……表达了(赞颂了) ……精神(品质)(批判了……)。〔 写人、记事类〕
b、本文通过描写……抒发了(表达了) ……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类〕
c、本文通过讲述……故事,说明(告诉) 了……道理。〔寓言、童话类〕
(四)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5.文章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对比、衬托、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面对面149页
(一)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羚羊木雕》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 件为线索展开故事 情节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描写 按描写角度来分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按描写宏观、微观来分
细节描写 场面描写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设置悬念、伏笔、铺垫、 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对比、象征、讽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 见大、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 人物形象。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 生动性。
学会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

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

修辞方法及作用 事物的xx特点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 事物的 特点。 )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 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 )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 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 特点。 事物的xx特点 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 事物的 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 )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 印象。 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 )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调语气, 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 )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合相关语句分析。 合相关语句分析。
品味题目可以从—— 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 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 内容上 主题上 线索 设置悬念上 味。 示例:( 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 :(1) 示例:( )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 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 实指…, 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 实指 ,突出 主题,耐人寻味。 主题,耐人寻味。 (2)结合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 )结合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 , 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9.了解人称的作用。 .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 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 物形象,突出中心。
.
7、 语言特色
可用短语(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 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 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质朴或生 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 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 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
叙事类作品常识:
1、文章体裁 : 小说、散文(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 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 抒情、描写、说明。
8、修辞手法:
1) 比喻 (2) 拟人 (3) 夸张 (4) 排比 (5) 对偶 (6) 反复
7) 设问 (8) 反问 (9)引用 (10)反语 (11)对比
.
文章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 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使用的突出的方式, 通常是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要注意 不同文体的作品: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 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 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 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 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0、 文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开头部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
答:突出眼前这片土地的古老沧桑,历史悠久和 对人类贡献的绵远持久,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对 世代养育人类的“这片热土”的热爱之情。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课件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课件

中考语⽂总复习---记叙⽂阅读答题技巧课件正式开始答题。

⾸先“定点”,即找出每⼀题的出题点,将题⼲和⽂章对应起来。

找到了出题点,就进⼊“扫描”阶段。

以出题点为中⼼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

⼀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的议论句;散⽂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

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式。

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中的语句作答。

如果题⽬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全⽂,将要点整合,⽤流畅的个⼈语⾔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道题由浅⼊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互相联系。

⼀般地说,应从第⼀题⼊⼿,循序渐进地答题。

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审题是做现代⽂阅读理解中⾄关重要的⼀个环节,许多考⽣平时的训练不注意审题、弄清题意,在满⾜于⼀知半解的基础上盲⽬答题,导致惨重失分,那么,从哪些⽅⾯审题呢?1.看配分⼀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如何答题的⼀个重要的暗⽰。

⽐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即可;若要求⽤原⽂来作答,则是在原⽂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每答对⼀处给1分),这叫做对位配分法。

还有⼀种叫错位配分法,即"答对⼀个不给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满分"的配分法。

如是4分题,则是要求考⽣利⽤概括精练的语句从两个⽅⾯来作答,⼀般来说在题⽬的设置上,出卷⼈在作答处已标明了"(1)(2)"序号,如是出卷⼈未标明序号,4分题也暗⽰了考⽣应如何作答,只是在答题时,考⽣要标明序号,如此可体现⼀个考⽣的答题素质和修养,4分题配分法在许多阅读理解题⽬中均有涉及。

如是6分题,分值重,能⼒性强,有两种暗⽰可能:⼀是要求考⽣依据原⽂含义,凭靠主观想像答题,只答出两个⽅⾯的内容即可;⼆是要求考⽣着眼于全⽂,根据⽂章的潜在认知,寻找答案(稍加压缩),只答出三⽅⾯或任意三⽅⾯的内容即可,此类题⽬,出卷⼈⼀般都标明了序号。

九年级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技巧 课件(共16张PPT)

九年级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技巧 课件(共16张PPT)
记叙文阅读技巧
学习目标 1.默读文章,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分析文章题目的作用。 3.悟读文章,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默读 ∙ 感知文章内容
01
常见题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技巧:
1.六要素串联法(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 果如何)
2.标题扩展法(根据文章内容,把标题扩展成一 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
答题模板:
...(题目)点名文章的写作对象,以...为线索贯穿全文,...是 作者感情的触发点,运用...修辞,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实战演练:
悟读,领悟人物性格
03
常见题型:
① 文中xx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② 请结合文章分析xx的人物形象?
方法技巧:
① 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感悟人物形象。 ②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 格。 ③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词语(往往隐藏在对人物的描 写中) ④ 人物性格的表达常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 三个以上的词语)
历年中考试卷中概括人物形象的常用词语:
正面人物:纯真 可爱 活泼 机灵 谦虚 诚实 敬业 勤俭 耐心 机智 幽默 风趣 热心善良 沉着冷静 稳 重大方 乐观豪放 勤劳能干 正直 谨慎 机智勇敢
实战演练:
品读 分析题目作用
02
常见题型:
① 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②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妙处?
方法技巧:
① ......点名文章的写作对象。 ② 交代文章的线索......。 ③ ......题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 .....是文章的文眼,点明文章的主旨。 ⑤ ......题目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 ⑥ 运用……修辞,生动形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最新版PPT35页

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最新版PPT35页
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最 新版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谢谢!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

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
作用;
写作方法及作用;或表现手法(象征、借 景抒情等)
感悟(心得、看法、疑问)
2021/6/30
3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分析标题的含义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理解标题的作用 贯穿全文线索;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交代了文章的记叙(写作)对象。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 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 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 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021/6/30
4
表达方式及作用 (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叙述: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叙事情。(人物+事件) 议论: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抒情: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 染力。
描写:描写的作用。
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为写人记事服务。
2021/6/30
2021/6/30
19
分析文章语言特色之二:写法
(1)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 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 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 格、思想、感情等。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 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
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 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 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 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
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
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 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
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
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 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 印象。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
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
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 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 ××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 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 的发展。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 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 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
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总复习
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
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 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 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 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 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 写。
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
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
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 +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 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 ××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
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 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 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3、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4、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 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 主题,耐人寻味。
(2)结合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 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
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 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 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 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 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 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 合相关语句分析。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
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 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 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 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
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 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 面去品味其妙处)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 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 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 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 道理等。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
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
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
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 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 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
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
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 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
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 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 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 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
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 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 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 味。
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 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 下文)等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