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教案课题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2020.4.
教学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1、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学习实验研究的方
法。

2、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通过经历假设与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总结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1、通过对我国电力状况的探讨和火力发电利弊分析及电池的开发,树立能源观、环保观、转化观,增强社会使命感。

2、通过原电池实验设计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价值,培养学生建设祖国、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教学用具:实验仪器:250mL烧杯、电流表、导线、小灯泡、金属夹
实验药品:锌片、铜片、镁条、铁钉、石墨、稀硫酸、苹果
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

【高二】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二】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二】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探究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一种能量,也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反应物间电子转移的探索,可以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三)情感价值观了解开发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和化学电源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形成更加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探究重点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和应用。

三、探究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传递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其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实验探究导论]实验步骤现象1、锌片插入稀硫酸2.铜插入稀硫酸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问题查询]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2.当锌和铜片通过电线连接并插入稀硫酸中时会发生什么?为什么?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4.如何写出锌和铜变化的反应式?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进口]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

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黑板书写】第二节化学能和电能【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黑板书写】1。

燃煤发电工艺【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

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复合,伴随着系统能量的变化。

为了将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而不需要热能,应设计一个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

如果我们想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产生的电能,这是我们将在本课程中学习的重要知识——原电池。

该装置可以储存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类似于储能器的储能。

【板书】3、原电池原电池实验研究【学生探究】探究实验,填写下列表格。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根椐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本课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来组织课堂教学。

1、从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引入新课学习。

2、通过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并认识其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3、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装置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进行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判断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最终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结论。

4、通过课本上的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实现本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二、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研究之中。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化学能与热能》这节课的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清晰:火力发电、原电池实验探究(包括概念、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是本节内容的核心部分,应当重点介绍,也为接下来要学习的各类电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

在能力上,学生已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索能力。

并且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接触到的电器以及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们刚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⑵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⑶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二)过程与方法⑴通过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⑶通过思考与交流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⑵学生经过探究过程,可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通过对废旧电池的处理加深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从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四、教学模式:预习、实验探究、讨论、启发、讲解五、教学过程一、火力发电二、原电池1、定义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3、构成原电池的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原电池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原电池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原电池教学设计与反思仁化中学刘建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及构成;②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②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②经历探究过程,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教学方法:启发、实验演示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情景,引入主题以能源危机→火力发电缺点→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最早使用的电池—伏打电池→引入探究原电池的原理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一)组织学生思考与交流要想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变为电能,要设计怎样的一种装置?(以锌与稀硫酸反应为例)思考以下问题: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2、锌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的氢离子的?3、想什么办法使锌与氢离子分开,不让氢离子直接在锌表面得电子?4、如果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在平行插入同一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推测氢离子到哪里得电子?导线中有无电流?如何知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由锌与稀硫酸反应直接获得电能的装置图。

(二)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阶段1.原电池的概念通过做[实验2-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表格,并思考:1.铜片上是什么气体?铜片上的电子从哪来?2.锌片的质量有什么变化?3.锌片和铜片上各发生什么反应?4.从能量角度看,能量的转化形式是什么?组织探讨实验现象的解释,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并练习书写电极式和总反应方程式,抽象出原电池的概念。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PPT《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PPT《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PPT《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PPT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部分。

本节课内容既是对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又是对前一节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论述的丰富和完善。

还为以后学好《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金属腐蚀与防护中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2、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3、学习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加深对原电池概念及工作原理的理解。

2、为学习原电池的构成要素,设计对比试验进行探究,进一步理解实验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③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2)教学难点①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试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四、设计思路(1)通过介绍材料(伏打电池的发明)创设教学情景,提出关于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的问题,沿着伏打发明电池的历程开始自主探究,得到启发,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

然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2)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

e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e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黄冈市红安大赵家高中江柏松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1、此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原电池原理。

第二课时:常见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源。

本课为第一课时。

2、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之后,又一种能量的转化。

其中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同时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电解电镀知识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1)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学习者在高中化学第一章学习了氧化还原的初步知识,对电子转移引起元素化合价变化的理论有所接触,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能够积极思考,有较强的协作意识。

(2)学习内容特点分析教师应善于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教材从火力发电引入,但只稍做讲述,突出后面原电池的重点,能很好的落实新课标。

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和相关物理知识之后,便于安排实验探究,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探究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并培养学生利用新知进行创造性应用。

(3)教学策略的选择鉴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选择实验探究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突破概念,通过提出问题,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并得出结论,获取新知,学会以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授课班级:高一16班授课人:周勋亮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相关电能的材料,了解电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提高学生节约能源,节约用电的意识;2、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教具准备纯锌粒、锌片、铜片、稀硫酸、酒精、导线、烧杯、试管、灵敏电流计、音乐贺卡、柠檬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水果电池”:利用柠檬做水果电池,带动音乐贺卡继续“唱歌”观察、思考课堂引入,提起同学们兴趣板书: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提问:电能是一次能源还是二次能源回答考察学生预习情况,让课堂变得紧凑,回归课堂板书: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在书上打记出来【多媒体展示】水电站、风力发电站、火电站图片;提问:1、火力发电站的工作原理是什么?2、火力发电有哪些缺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1、煤炭是非可再生资源2、排除大量温室气体3、可能导致酸雨4、能量转化率低连续提问,让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已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问:触摸试管外壁,温度是否上升?【实验1】取小粒纯锌粒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化学为什么温度上升了?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现象能直接转化为了热能,那么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提示: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实验,通过反应方程式来进行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并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学生书写反应方程式,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并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提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在发生转移,那么能不能将其变成电流,产生电能呢?回答:可以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隔到不同的区域进行,产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即产生电能。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化学能与电能的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让学生理解化学电池的原理和应用。

让学生掌握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及其应用。

1.2 教学内容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化学电池的原理和应用。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及其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化学电池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二章:化学电池的原理与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让学生掌握化学电池的分类和应用。

让学生了解化学电池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2.2 教学内容化学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化学电池的分类和应用。

化学电池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化学电池的分类和应用。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化学电池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电化学腐蚀的原理与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化学腐蚀的定义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让学生了解电化学腐蚀的防护方法及其应用。

3.2 教学内容电化学腐蚀的定义和类型。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电化学腐蚀的防护方法及其应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化学腐蚀的定义和类型。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电化学腐蚀的防护方法及其应用。

第四章: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验操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验操作步骤。

让学生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4.2 教学内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讲解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验操作步骤。

通过操作练习,让学生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高中化学: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高中化学: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海口一中化学组唐勇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电池的概念,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2、体会能源与化学的关系以及化学知识在能源领域的作用。

3、体验实验探究在化学中的作用以及掌握对比实验探究中条件的控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质疑、对比。

四、教学过程:引入:多媒体展示新电动汽车师:现在国家为什么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生:电动汽车的能量来源为电能,传统汽车的能量来源为汽油燃烧产生的热能,汽油的燃烧存在燃烧不完全产生能源浪费,燃烧产生空气污染等缺点,而电能是现代社会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

多媒体展示①目前发电总量构成②火力发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火力发电能量转化过程:师:能否存在一种装置能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学生实验:(实验2-4)将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平行插入到稀H2SO4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锌片溶解,铜片产生气泡,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师:通过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生: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该装置产生了电流。

师:像这样的装置我们称之为原电池。

板书:一、原电池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师:这是怎样实现的呢,下面我们来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将该装置用示意图表示。

板书:2、铜锌原电池装置图:师:大家请思考教材P41页的学与问:根据你了解的电学知识,你知道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吗?你如何判断装置的正负极?演示:将一节标有正负极的干电池代替内电路接在电流表两头,指针偏转,根据指针偏转的方向可判断原电池装置的正负极。

结论:Zn:负极,Cu:正极师:在电路中电流由正极出发通过导线流向负极,而电子运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故而电子由负极流出流向正极。

因此规定失去电子一级为负极,用符号“-”表示,得到电子的一级为正极,用“+”表示。

板书:3、原电池工作原理(1)电极:负极(―)→失去电子的一级→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到电子的一级→发生还原反应(2)方向:电子:负极→正极,电流:正极→负极师:铜锌电极在一起为什么是锌失电子,铜得电子呢?生:锌的金属性比铜强,更活泼,更容易失电子。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构成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初步掌握电极判断方法;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构成条件的探究。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2、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3、利用计算机软件(CAI),化微观、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

【教学手段】讲授、演示实验、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锌片、稀硫酸、导线(带鳄鱼嘴)、烧杯。

【教学过程】【引入】展示水电站、火力发电站图片。

【讲述】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水能。

一次能源经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能。

【讲述】一种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其他形式,例如燃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换过程: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其中,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

试分析利用火力发电得到电能有什么利弊?【学生】火力发电的利:投资较少,建厂快,技术成熟,安全性能较高,原料较充分。

火力发电的弊:对环境污染较重,所需原料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能源利用率低。

【教师】火力发电的这些缺点催生了新的电能发生装置,能不能找到一种装置能把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学生】能!生活中常见的干电池、纽扣电池就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重要化学反应原理知识,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清晰:火力发电、原电池实验探究(包括概念、工作原理、组成集创造性应用)和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设计、工作原理和应用),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是本节内容的核心部分,应当重点介绍,第三部分中的燃料电池是生活中的新产品,可用于学生扩充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典型材料。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如新课引入的演示实验2-4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又通过“科学探究”和“思考与交流”,自己探究讨论归纳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同时,电池发明史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2-4为学生动手实验。

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本节课是对前面所学化学与能源、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等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同时,也是对上一节关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能源论述的补充和完善,其将为选修四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他们基础好,动手能力强,求知欲望高,敢于展现自我。

知识层面: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物理课上所学电学知识和生活常识都为本节课在知识层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情感层面:日常生活中电池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使得学生对电池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知欲望;能力层面:本班学生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概念、形成条件;②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常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科学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四个一”利用一条思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论证得出结论。

使用一种方法: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掌握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中的应用。

学会一个知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定义、原理、形成条件。

体现一种思想:学以致用的思想。

难点: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的理解,以及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中的应用。

四、教法与学法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法、教法的共同支撑。

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小组合作。

教法分析:本节课采用与学法相对应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一)设计思路本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板块,在重点板块中,采用在熟悉的知识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支持下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衍生新的问题,如此循环。

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教案

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教案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 1 课时)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 教材分析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电引入,在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提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研究。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 思路分析由于原电池的概念、反应原理和构成是本节书的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原理是本节书的难点之一,让学生在对化学电源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理解它的原理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让学生知道怎样的装置能产生电流,再来研究它的原理,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对教学内容做出如下安排: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原电池的结构和组成;第二课时:通过练习,初步掌握原电池原理,进一步认识原电池原理的综合利用价值,了解化学电源的应用和发展。

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的第二章第二节,是电化学的重要知识。

其教学内容分成四个部分:①能源的简单分类;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③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④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探究。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与能源”知识的提升和拓展,又是为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基础。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本课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原电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并且对带电粒子定向移动也非常了解。

这为学生学习原电池两极变化和外电路电子流向,理解原电池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生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原电池的感性认识,对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

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知识连贯性,学生可能不会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对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及电极方程式书写会存在问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2)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能正确规范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原电池的课堂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根椐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本课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来组织课堂教学。

1、从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引入新课学习。

2、通过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并认识其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3、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装置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进行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判断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最终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结论。

4、通过课本上的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实现本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二、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研究之中。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②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的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条件的探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利用微型实验进行探究,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培养科学发展观,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钢铁的腐蚀,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各种类型的电池,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也已经习惯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同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这些都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也为提高学生的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

四、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1)采用以实验探究的方法为主导,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讨论法等方法。

(2)借助问题探究、实验探究等手段,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手段。

五、学法指导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教材处理1、把教材中“实验2-4”改为5个对比分析的探究实验,并增加原电池产生电流原因的实验探究和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实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

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2、通过播放原电池工作原理的flash动画,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并认识其本质,提高了课堂效率。

七、教学程序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新思维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关于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提出问题: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呢?又是如何转化的呢?(2)多媒体呈现2019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影响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能量的变化。

2、建立新思维,提出新的研究任务(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提出问题: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怎样实现这个转变?(2)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新思维模式的转换,同时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积极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二)师生互动,传授新知这部分的教学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的学习。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动画模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

(1)设置阶梯式问题,对学生进行探究思路引导:问题1: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环节才能转化为电能。

那么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经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所要解决的第一问题是什么?(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问题2:若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不同区域进行,那么,怎样架设桥梁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剂区域,同时形成电流?问题3:怎样知道所架设的桥梁中有电子流过?如何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选择和组装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操作的原理,顺利完成实验;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提高质疑释疑能力。

(2)实验探究:原电池及其原理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小组成员根据每组实验设置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列出自己的想法。

[投影实验内容] 实验序号实验1 实验2 实验步骤锌片插入稀硫酸铜片插入稀硫酸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问题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问题2:Zn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的H+的?问题3:怎样想办法让这种电子的转移变成电流?组内交流列出想法实验序号实验3 实验4 实验步骤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在导线之间接入灵敏电流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问题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问题2:电子从Zn到溶液中H+经历了哪种途径?问题3:导线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问题4:电流计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组内交流列出想法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及能实验现象的观察,发现实验③和实验④中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探讨交流,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必须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进行,同时架设桥梁,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区域,形成电流。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及分析观察能力,而且通过实验说话,避免了教师教学上单调性。

[动画模拟]铜锌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学生归纳,共同完成:(1)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负极(锌):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铜):2H++2e-=H2↑(还原反应)总反应式:Zn+2H+=Zn2++H2↑(2)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锌片);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铜片)2、教材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

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

把学生分3个小组,共9个实验,每组都是对比实验。

通过本组实验装置是否产生电流,若不能产生,与铜锌原电池对比,分析可能的原因;若能产生,也与铜锌原电池对比,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

[投影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为主要线索,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在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困难,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防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与低效性。

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去自我建构,完善认知结构。

(三)反馈练习适当的课堂练习一方面是学生对本堂课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

为此,使用多媒体展示,根据条件组合原电池。

(四)实践活动在完成上述内容后,指导学生制作水果电池,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从正逆两个方面锻炼学生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应用,而且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五)课堂小结一堂课接近尾声时,适当的课堂小结是必要的,它不仅仅是本节教学知识的回放,还可将本节课知识贯穿联系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作业布置(课本P.41 “科学探究”,课本P.44 .1)适当的课后作业既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八、效果预测通过这样教学过程的实施,将难点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散,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突显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