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_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2.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4.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3.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课程导入通过对地球圈层动画的演示,观察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回忆起本节知识框架。

学生能够通过对地震波的了解,建立起对后边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物质循环自主掌握1.地球的内部圈层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的变化。

(2)两个界面的名称、深度、地震波速度(3)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名称、特征2.地球的外部圈层(1) 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 圈:广泛存在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3) 圈:由 、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3.岩石圈的组成成 因岩石举例 岩浆岩 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岩石被破坏后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等(1)右图中A 、B 、C 是三大类岩石沉积岩、 岩浆岩、变质岩填到相应方框中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变质作用③固结成岩、④重熔再生。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方法是“运用示意图”。

为了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先要给学生介绍三大类岩石,在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转化过程中,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为了让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按照各类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读懂示意图,并能根据示意图正确、完整的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思路本课以黄山石猴的故事作为学习情境,设置了“石猴从哪里来”、“石猴到哪里去”、“蹲坐山巅的还有可能是什么类型的石猴”三个探究问题,从石猴的前世、今生、来世的角度来探究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进而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情境教学法、图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导入)黄山风景区“猴子观海”景点:“猴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

这只猴子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利用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探究一:石猴从哪里来?(承转)“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高3米,宽1.5米左右。

这只石猴是人类搬上去的吗?当然不是。

石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让我们从岩浆说起。

一、岩浆岩1.岩浆岩的形成(讲解)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常见的岩浆岩及特点(讲解)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玄武岩是最常见的火山岩,一般形成高原、台地。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掌握岩石圈的组成及分类。

2. 使学生理解岩石圈内部结构,知道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区别与联系。

3. 让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及物质循环过程。

2. 教学难点:岩石圈内部结构的划分及物质循环的细节。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物质循环。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圈的结构和物质循环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岩石圈的结构图、物质循环图等。

2. 准备相关实例资料,以便进行实例分析。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岩石圈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岩石圈的结构和物质循环。

2. 讲解岩石圈的组成: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它们在岩石圈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展示岩石圈的结构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圈的结构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岩石圈的内部结构。

4. 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讲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分析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的途径和特点。

5. 实例分析:结合实例资料,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6. 小组讨论: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7. 总结与评价: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次课程的内容,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

六、教学延伸:1. 探讨岩石圈与生物圈的关系,了解生物如何影响岩石圈,以及岩石圈对生物圈的影响。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岩石这一部分有着充分的生活体验,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带领学生充分的认识身边的岩石,重难点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设计理念与思路】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1.了解岩石圈的岩石类型及形成过程2.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3.学会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方法4.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启发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说到石头,我们随处可见,不知道大家对石头是否感兴趣?其实生活中的石头是很可爱的,比如我们流行的石头画,小小的石头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石头从哪里来,是怎么形成的,以后又将去往哪里呢?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翻开石头记,这里记录了石头的前世今生。

石头记的第一张记录了一块石头的自白,哪位同学能替这块石头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呢?一、岩浆岩一块石头的自白①我叫“小岗”,我的故乡在地下很深的地方,那里非常的“热情”,使得我的“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的我那么的坚硬,而是熔融状态。

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的前辈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旅行。

直到有一天,地壳的一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缝隙。

我的兄弟“小玄”非常幸运一下子就冲到了地表,而我却困在了山体的内部。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水兄”、“风兄”的帮助下,我终于拨云见日……活动1:阅读教材P22文字部分和图1,并结合《一块石头的自白①》回答问题:(1)“小岗”故乡的名称是什么?熔融状态的小岗和“亲戚朋友”又是什么物质?(2)你能在上图中指出“小玄”和未见天日前的“小岗”的位置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3)请结合图1和图2谈谈“小玄”与“小岗”这对孪生兄弟在相貌上有何不同,并推测其形成原因和用途。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1.通过材料,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掌握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技能:1.以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总结办法。

德育: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要素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三、教学重点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掌握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四、教学难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为了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究性精神,可以借助网络工具,利用图片的直观效应,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读图表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七、教学方法归纳法、分组讨论法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课前准备将全班分成9个学习小组,将本节课导学案课前预习部分完成,适当思考合作探究部分。

十、教学过程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如下任务:(一)岩浆岩:结合动画,完成以下任务。

1.形成岩浆岩的物质来自于哪里呢?2.图中两处岩浆岩有何区别呢?3.结合动画描述岩浆岩的形成过程?4.学生回答岩浆岩的特点(二)沉积岩:结合动画,完成以下任务。

1、观察沉积岩标本,归纳沉积岩的突出特点?2、形成沉积岩的物质来源是什么?受哪些外力作用?3、生活中有哪些岩石属于沉积岩,请举例说明。

(三)变质岩:结合图片完成以下任务。

1、早前形成的花岗岩在什么条件下成为变质岩?2、常见的变质岩有哪些?它们分别由什么岩石变质而来?探究完成后,老师配合图片和动画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1.观察岩石标本,归纳特点,判断类型,提升观察实践能力。

2.由成因解释特点,培养逻辑思维。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地理的价值。

落实练习刚刚我们探究了三大岩石的成因、特征和代表性岩石,给同学们一些时间,背诵巩固知识点。

提问背诵,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堂练习:课前学生预习阶段已完成学案【高考直击】部分,找学生展示分析问题。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3)了解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岩石圈示意图,分析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运用实例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3)探讨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岩石圈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3)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动态过程;(2)岩石圈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回顾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2)提问:岩石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岩石圈的层次划分。

3. 课堂讲解:(1)讲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如地壳、上地幔、下地幔等;(2)阐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3)分析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

4. 实例分析:(1)分析典型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岩浆岩形成过程等;(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特点;(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观点。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补充和完善总结。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岩石圈结构示意图;2.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

高中地理_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许步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许步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完成三大类岩石标本的收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收集。

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思维导图第一步【情景导入】展示乡土岩石景观图片,激发探秘岩石圈的兴趣,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步【预习交流】“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

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1、同桌互查学案完成情况.2、读一读,背一背,巩固预习成果。

3、找出困惑。

学问始于问题,养成多思考、多发现问题的习惯。

第三步【提出目标】(1)利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结构及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2)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

(3)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第四步【互动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观看微课、视频等激发探究兴趣。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式学习。

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建构知识。

【探秘第一站】岩石圈的位置★合作探究11、大屏幕展示鸡蛋和地球内部结构图,如何进行类比分析?【知识链接】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纵波、横波纵波:前进速度快,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递。

横波:前进速度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递,无法穿过液态外地核。

莫霍面,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急剧地改变,,为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称为莫霍面。

古登堡面,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

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

2、出示岩石圈结构图,指出岩石圈位置。

【探秘第二站】岩石圈组成★合作探究21、展示岩浆岩形成示意图,观察玄武岩、花岗岩的区别,并说明原因。

2、观看沉积岩形成视频、展示沉积岩图片,分析沉积岩特征,并尝试按年龄给岩层排序。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的行为条件是“运用示意图”,行为动词是“说明”,认知内容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本标准要求的知识认知水平属于理解水平;技能认识水平属于迁移应用水平。

根据这一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将教学要求解读为两条基本要求:一条发展要求: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另一条发展要求:能画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从本课的标题看,教材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三大类岩石”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两部分内容的逻辑结构是“三大类岩石”是学习“地壳的物质循环”的知识基础,因为地壳物质间的循环是通过三大类岩石及其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实现的。

因此,岩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关系。

按照成因,教材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所以有关三大类岩石知识的掌握,应建立在理解其成因的基础上。

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1.通过实物、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学生能够描述三大类岩石的生成过程,为学习地壳物质循环提供基础。

2.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

3.通过“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重点:1.岩石根据其成因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

难点: 1.三大类岩石的生成过程2. 地壳物质循环,判读“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

(三)教学方法“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绘制清晰,示意明确,蕴涵了比文字内容更为丰富的信息,为学生观察、想象、推测、比较、归纳、概括等提供了多样的探究资源和广阔的探究空间。

因此,以“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为教学的蓝本和依据,步步设问,层层探究,努力提高学生依据图像系统提取信息的综合能力,成为这部分内容教学的主要策略。

高中地理_岩石圈结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岩石圈结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1、课程标准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课程标准解读第一条标准的行为动词是“说出”,是要求对各圈层不做深入了解,而是要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一方面是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主要特点;另一方面是要求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根据第二条“标准”首先要了解岩石的分类。

其次是岩石的成因,这需要涉及各种地质作用,用于说明岩石的形成便于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最后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这条课标的重点,要求学生要熟练阅读并能绘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

(二)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结构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两个大问题。

教材先宏观展示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为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做好铺垫。

然后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其中岩石圈内部的物质循环是本节的重点。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最后设置活动,让学生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并举例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及岩石圈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本节涉及到了圈层的物质循环,环节比较复杂,对于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之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因此本节的学习难度较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示意图,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2.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2.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三、评价设计1.通过自主学习学案,课堂师生间回答,90%以上学生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岩石圈的结构,通过学生抢答、小组比拼的方式检测教学目标1的达成情况,要求学生总人数达标率为90%以上。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地理_岩⽯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通过引导学⽣绘制岩⽯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的⽰意图并对照图⽰作相应表述,培养学⽣的知识迁移能⼒和语⾔表达能⼒2、通过⼩组讨论岩⽯分类及其形成过程及其相互转换关系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能⼒本部分内容很难让学⽣通过实践感知,特别是对三⼤岩⽯形成过程的理解,但对于⾼⼀学⽣⽽⾔,已经具备⼀定的知识,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课堂是学⽣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接受知识的程度.⾼中地理知识繁琐复杂,传统枯燥的教学⽅法使学⽣丧失了学习地理的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对学⽣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为激发学⽣学习的兴趣,提⾼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教师不断地改善教学⽅法,结合学⽣的⼼理特点进⾏课堂教学.本节讲述的是内、外⼒作⽤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教材⾸先介绍⼆者的相互关系,即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圈三⼤类岩⽯的相互转换⼀、选择题1.花岗岩是⼀种()A、沉积岩B、喷出岩C、侵⼊岩D、变质岩2.下列岩⽯中能够找到化⽯的有()A、花岗岩B、页岩C、板岩D、⼤理岩3、不同的岩⽯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贮煤地层的岩⽯类型,⼀般是()A.侵⼊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4、下列岩⽯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的⼀组是()A.页岩、⽯灰岩B.砾岩、⼤理岩C.砂岩、⽞武岩D.⽯英岩、花岗岩5.在⼀定的温度和压⼒作⽤下,原有结构和成分发⽣改变,由此形成的岩⽯,是下列中的()A、⽯灰岩、⽞武岩B、页岩、⽯灰岩C、板岩、⼤理岩D、花岗岩、页岩6.关于岩⽯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岩浆岩在⾼温、⾼压的条件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B、岩浆侵⼊地壳冷凝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冷凝形成沉积岩C、沉积岩中的岩层和化⽯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字”D、岩⽯是构成地貌,但不是为⼈类提供各种矿产资源7.有关岩⽯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类岩⽯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都能形成沉积岩C、各类岩⽯都成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都能形成新的岩浆8、(1)在图中⽅框内填写三⼤类岩⽯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2)写出各数码所表⽰的地质作⽤名称:①___________作⽤②___________作⽤③___________作⽤④___________作⽤。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和课文内容,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分析每种岩石形成原因,并举例常见的岩石类型。

3.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合作学习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燕子石——这是临沂市当地盛产的一种化石,它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让它暴露在阳光雨露之下,它又会变成什么?换句话说,它会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呢?预习交流:通过预习检查,自主预习部分“三大岩石成因、特征和常见岩石”表格填写不够完整准确。

预习自测第6题错误较集中。

二、讲授新课1、岩石圈的组成岩石圈,顾名思义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按照成因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课件显示:岩浆岩的形成动画师:岩浆岩是岩浆形成的。

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

如玄武岩有气孔构造。

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其晶体颗粒比较明显,质地坚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

如天安门前的长安街专门为国庆阅兵铺设的花岗岩,再如学校的花岗岩路面。

总结:岩石类型成因常见岩石主要特征侵入岩:质地坚硬岩浆岩冷却凝固花岗岩、玄武岩、喷出岩:具有气孔等构造课件显示: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1)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

师(强调)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一、引言。

岩石圈是地球圈层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岩石和矿物组成,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部分。

岩石圈中的物质组成和循环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围绕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过程。

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 岩石的分类。

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构成物质,它是由矿物颗粒或其他岩石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

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和成分不同,可以将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地壳深部的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玄武岩、花岗岩等。

沉积岩是由岩石颗粒在地表或水中沉积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片岩、片麻岩等。

2. 矿物的组成。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颗粒,它是由化学元素经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

地球上已知的矿物种类有几千种,它们的成分和结构各不相同。

常见的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硅灰石等,它们在地球的岩石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主要包括岩石和矿物两大类。

岩石是由矿物颗粒或其他岩石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它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部分。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颗粒,它是由化学元素经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质过程之一,它包括岩石的形成、变质、熔融和再结晶等一系列过程。

这些过程是地球内部和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地球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活动都具有重要影响。

岩石的形成是指岩浆在地壳深部冷却凝固而形成火成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地壳深部的高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了各种火成岩,如玄武岩、花岗岩等。

岩石的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结晶作用而形成变质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岩石颗粒发生了结晶变化,形成了片岩、片麻岩等变质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反思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反思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反思
摘要:
一、引言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内容回顾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分析
四、学生反馈与反思
五、教学改进措施
六、总结
正文: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根据所提供的文本,为您撰写了一篇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反思”的文章。

这篇文章旨在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教学过程中,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回顾。

我发现课程内容涵盖了从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到地球化学反应等多个方面。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我采用了对比、举例等教学方法,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易懂。

在教学策略方面,我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我对某些关键概念的解释不够清晰,导致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深。

在学生反馈方面,大部分学生表示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但也有部分学生反
映部分内容难度较大,难以理解。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调整教学进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强化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虑。

2.增加实例和图片,使抽象的知识更具体化,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总之,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教学过程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高中地理_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标展示】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学目标】知识: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2、理解并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3、说出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类型;4、列举常见的岩石和应用。

方法:利用所给文字、图片、示意图等材料,养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用可持续的理念善待自然。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过程】2013年6月,我国“神十飞天、蛟龙入海”,上天入海,世界瞩目。

深处地下深处的岩浆也回想起自己几百万年前的一次“上天入海”的旅行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岩浆们的回忆《小岩浆旅行记》吧!资料分四个篇目,分别是《旅行准备》篇、《离家》篇、《旅途》篇、《回家》篇。

这四个篇目分别设计了对应的学生活动。

全体学生分成四组,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活动时间约20分钟。

活动进行中,时刻关注学生情况,有问题随时作出解答。

每小组中心发言人呈现研讨结果。

根据学生的研讨结果,进行精讲点拨,解决学生存在的疑惑。

〖活动研讨〗活动一:读《旅行准备》篇,完成“岩浆的家”部分。

1、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2、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3、软流层的位置:地幔上部4、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活动二:读《离家》篇,完成“路上的风景”部分。

1、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代表岩石:玄武岩;特点:有气孔或流纹2、岩浆侵入地表形成侵入岩代表岩石:花岗岩;特点:质地紧实3、形成作用:冷却凝固4、应用:花岗岩是常用的建筑材料活动三:读《旅途》篇,完成“外部圈层之旅”部分。

1、沉积岩的形成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2、常见的沉积岩类型: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3、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岩层、具有化石4、应用:石灰岩为建筑材料、含有煤、石油、天然气活动四:读《回家》篇,完成“归家之路”部分。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结构,掌握岩石圈的组成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掌握其地理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和结构2. 岩石圈的组成及特点3.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4.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5. 岩石圈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概念、结构、组成、特点、物质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及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圈的图像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圈的概念和位置。

2. 岩石圈的概念和结构:讲解岩石圈的概念,阐述其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 岩石圈的组成及特点:分析岩石圈的组成,讲解各种岩石的特性,使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特点。

4.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介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意义。

5.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其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6. 岩石圈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介绍岩石圈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岩石圈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1:岩石圈结构模型制作目标:让学生通过制作岩石圈结构模型,加深对岩石圈结构的理解。

过程: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学知识制作岩石圈的结构模型,包括地壳、上地幔的软流层、下地幔、外核和内核。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21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岩石圈的组成,包括岩石的类型及其特征。

2、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并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岩石标本、图片和示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岩石的类型及其特征。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1、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2、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分析实际地理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壮观的山脉、奇特的岩石景观图片或视频,如黄山、张家界的奇峰怪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岩石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二)新课讲授1、岩石圈的组成(1)岩石的分类教师讲解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①岩浆岩:通过图片和示意图展示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即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

②沉积岩:展示沉积岩的图片,如砂岩、页岩、石灰岩等,讲解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形成的,具有层理结构和可能含有化石。

③变质岩:举例说明变质岩(如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而成,板岩由页岩变质而成)是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

(2)岩石的特征组织学生观察岩石标本或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如颜色、质地、结构、构造等。

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过程教师结合示意图,详细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身边的岩石”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身边的岩石”教学设计及反思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中学教学参考 2019·4 下旬 18
地理
石的分类及形成原因;通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岩石,树 立人地协调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阅读文字及图 片,探究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提高全面、系统、动态地 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通过绘制示意 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规律,并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所具备的地理知识较 为有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可以利用学生熟 悉的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并及时进行相应知识的补充。 高一学生学习欲望强,做事情有创意且具备较强的思辨 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更多地开展阅读、思考、讨论、动手 绘图等活动,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文字材料,了解岩石圈物质的 组成;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察图片、观看微课,描述岩
【教材分析】上述课标要求对应湘教版教材高中必 修《地理Ⅰ》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
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该章依次关 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自然地理 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成为本章知识主体的脉络。第 一节是本章的开篇,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节将学生引入 对岩石的研究与探索之中,并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做 好铺垫;从研究思路上看,本节引领学生关注岩石与人 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示范。
科素养加以有效培育。因高中地理学科的实践性较强,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 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在地理研学活动开展的过 程中,学生的人地观念、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能力、综 合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地 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了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 周泽甬 . 初中地理研学活动课程开发研究:以“溯源甬江” 地理研学活动为例[J]. 地理教学,2018(16):25-28+60.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核心素养目标】1.利用岩石标本、示意图、计算机模拟动画等,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阅读与绘制示意图,理解并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结合实例,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意义,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其基本特征。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学习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学案教学、合作学习、观察法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课前播放泰山景观视频,为本节课学习进行铺垫。

导入时展示五岳位置图及泰山岩石图片,既让学生对泰山的位置进行区域认知,又加深了学生对泰山岩石的直观印象。

教师:泰山自古以来就被我们中华文明赋予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如“重于泰山”、“稳如泰山”等等。

那么泰山有那些岩石组成?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教师:出示课标及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教师:板书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课堂探究一】目标一岩石圈的组成1. 岩浆岩教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岩石圈按成因可以分为三大类岩石。

那么泰山主要由哪一类岩石组成?它是怎么形成的?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填空总结泰山主体岩石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完成填空。

学生:展示答案泰山的主体岩石是花岗岩,它是由地下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向上不断侵入,在距离地表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时候。

随着深度变浅,温度减低,岩浆逐渐冷却凝固形成。

正是由于泰山花岗岩坚硬致密的特点,使泰山石成为闻名天下的建筑材料。

教师:结合动画模拟讲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分类及其特征。

学生:整理岩浆岩的类型、特征及成因。

2. 变质岩教师:泰山还有哪些岩石?请同学们继续观看视频,完成填空。

泰山的主体岩石是_______,它是由地下_______沿着地壳的裂隙,向上不断_______,在距离地表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引导学生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并对照图示作相应表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岩石分类及其形成过程及其相互转换关系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能力
本部分内容很难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特别是对三大岩石形成过程的理解,但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高中地理知识繁琐复杂,传统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地理的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教师不断地改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课堂教学.
本节讲述的是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教材首先介绍二者的相互关系,即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换一、选择题
1.花岗岩是一种()
A、沉积岩
B、喷出岩
C、侵入岩
D、变质岩
2.下列岩石中能够找到化石的有()
A、花岗岩
B、页岩
C、板岩
D、大理岩
3、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
4、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A.页岩、石灰岩B.砾岩、大理岩
C.砂岩、玄武岩D.石英岩、花岗岩5.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结构和成分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是下列中的()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板岩、大理岩
D、花岗岩、页岩
6.关于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岩浆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
B、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冷凝形成沉积岩
C、沉积岩中的岩层和化石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D、岩石是构成地貌,但不是为人类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7.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成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8、(1)在图中方框内填写三大类岩石名称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2)写出各数码所表示的地质作用名称:
①___________作用②___________作用
③___________作用④___________作用。

(3)从_______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_______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

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课标分析: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主要特点。

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上,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