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光度计 原理

分光光度计 原理
分光光度计 原理

72型分光光度计原理

72型分光光度计是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波长范围为420nm~700nm,它由三大部分组成:磁饱和稳压器、光源、单色光器和测光机构、微电计。其光学系统如图5-11所示。

72型分光光度计的基本依据是朗伯—比耳定律,它是根据相对测量原理工作的,即先选定某一溶剂作为标准溶液,设定其透光率为100%,被测试样的透光率是相对于标准溶液而言的,即让单色光分别通过被测试样和标准溶液,二者能量的比值就是在一定波长下对于被测试样的透光率。如图所示,白色光源经入射狭缝、反射镜和透光镜后,变成平行光进入棱镜,色散后的单色光经镀铝的反射镜反射后,再经过透镜并聚光于出射狭缝上,狭缝宽度为0.32nm。反射镜和棱镜组装在一可旋转的转盘上并由波长调节器的凸轮所带动,转动波长调节器便可以在出光狭缝后面选择到任一波长的单色光。单色光透过样品吸收池后由一光量调节器调节为适度的光通量,最后被光电电池吸收,转换成电流后由微电计指示,从刻度标尺上直接读出透光率的值。

分光光度计已经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实验室常规仪器。常用于核酸,蛋白定量以及细菌生长浓度的定量。

分光光度计的简单原理

分光光度计采用一个可以产生多个波长的光源,通过系列分光装置,从而产生特定波长的光源,光源透过测试的样品后,部分光源被吸收,计算样品的吸光值,从而转化成样品的浓度。样品的吸光值与样品的浓度成正比。

核酸的定量

核酸的定量是分光光度计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可以定量溶于缓冲液的寡核苷酸,单链、双链DNA,以及RNA。核酸的最高吸收峰的吸收波长260 nm。每种核酸的分子构成不一,因此其换算系数不同。定量不同类型的核酸,事先要选择对应的系数。如:1OD的吸光值分别相当于50μg/ml的dsDNA,37μg/ml的ssDNA,40μg/ml的RNA,30μg/ml的Olig。测试后的吸光值经过上述系数的换算,从

而得出相应的样品浓度。测试前,选择正确的程序,输入原液和稀释液的体积,尔后测试空白液和样品液。然而,实验并非一帆风顺。读数不稳定可能是实验者最头痛的问题。灵敏度越高的仪器,表现出的吸光值漂移越大。

事实上,分光光度计的设计原理和工作原理,允许吸光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即仪器有一定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如EppendorfBiophotometer的准确度≤1.0%(1A)。这样多次测试的结果在均值1.0%左右之间变动,都是正常的。另外,还需考虑核酸本身物化性质和溶解核酸的缓冲液的pH值,离子浓度等:在测试时,离子浓度太高,也会导致读数漂移,因此建议使用pH值一定、离子浓度较低的缓冲液,如TE,可大大稳定读数。样品的稀释浓度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样品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细小的颗粒,尤其是核酸样品。这些小颗粒的存在干扰测试效果。为了最大程度减少颗粒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要求核酸吸光值至少大于0.1A,吸光值最好在0.1-1.5A。在此范围内,颗粒的干扰相对较小,结果稳定。

从而意味着样品的浓度不能过低,或者过高(超过光度计的测试范围)。最后是操作因素,如混合要充分,否则吸光值太低,甚至出现负值;混合液不能存在气泡,空白液无悬浮物,否则读数漂移剧烈;必须使用相同的比色杯测试空白液和样品,否则浓度差异太大;换算系数和样品浓度单位选择一致;不能采用窗口磨损的比色杯;样品的体积必须达到比色杯要求的最小体积等多个操作事项。

除了核酸浓度,分光光度计同时显示几个非常重要的比值表示样品的纯度,如 A 260 / A 280的比值,用于评估样品的纯度,因为蛋白的吸收峰是 280 nm。纯净的样品,比值大于 1.8(DNA)或者2.0(RNA)。如果比值低于 1.8 或者2.0,表示存在蛋白质或者酚类物质的影响。A 230表示样品中存在一些污染物,如碳水化合物,多肽,苯酚等,较纯净的核酸 A 260 / A 230 的比值大于 2.0。A 320检测溶液的混浊度和其他干扰因子。纯样品,A 320 一般是 0。

蛋白质的直接定量(UV法)

这种方法是在280 nm波长,直接测试蛋白。选择 Warburg公式,光度计可以直接显示出样品的浓度,或者是选择相应的换算方法,将吸光值转换为样品浓度。

蛋白质测定过程非常简单,先测试空白液,然后直接测试蛋白质。由于缓冲液中存在一些杂质,一般要消除320 nm的“背景”信息,设定此功能“开”。与测试核酸类似,要求 A 280 的吸光值至少大于 0.1A,最佳的线性范围在1.0-1.5 之间。实验中选择 Warburg 公式显示样品浓度时,发现读数“漂移”。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事实上,只要观察A 280的吸光值的变化范围不超过 1%,表明结果非常稳定。

漂移的原因是因为 Warburg公式吸光值换算成浓度,乘以一定的系数,只要吸光值有少许改变,浓度就会被放大,从而显得结果很不稳定。

蛋白质直接定量方法,适合测试较纯净、成分相对单一的蛋白质。紫外直接定量法相对于比色法来说,速度快,操作简单;但是容易受到平行物质的干扰,如DNA 的干扰;另外敏感度低,要求蛋白的浓度较高。

比色法蛋白质定量

蛋白质通常是多种蛋白质的化合物,比色法测定的基础是蛋白质构成成分:氨基酸(如酪氨酸,丝氨酸)与外加的显色基团或者染料反应,产生有色物质。有色物质的浓度与蛋白质反应的氨基酸数目直接相关,从而反应蛋白质浓度。

比色方法一般有 BCA,Bradford,Lowry 等几种方法。

Lowry 法:以最早期的 Biuret 反应为基础,并有所改进。蛋白质与Cu2+反应,产生蓝色的反应物。但是与 Biuret相比,Lowry 法敏感性更高。缺点是需要顺序加入几种不同的反应试剂;反应需要的时间较长;容易受到非蛋白物质的影响;含EDTA,Triton x-100,ammonia sulfate 等物质的蛋白不适合此种方法。BCA(Bicinchoninine acid assay)法:这是一种较新的、更敏感的蛋白测试法。要分析的蛋白在碱性溶液里与Cu2+反应产生 Cu+,后者与 BCA 形成螯合物,形成紫色化合物,吸收峰在 562 nm波长。此化合物与蛋白浓度的线性关系极强,反应后形成的化合物非常稳定。相对于 Lowry 法,操作简单,敏感度高。但是与 Lowry法相似的是容易受到蛋白质之间以及去污剂的干扰。

Bradford 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是蛋白质与考马斯亮兰结合反应,产生的有色化合物吸收峰595 nm。其最大的特点是,敏感度好,是 Lowry 和 BCA 两种测试

方法的 2倍;操作更简单,速度更快;只需要一种反应试剂;化合物可以稳定1小时,方便结果;而且与一系列干扰 Lowry,BCA 反应的还原剂(如DTT,巯基乙醇)相容。但是对于去污剂依然是敏感的。最主要的缺点是不同的标准品会导致同一样品的结果差异较大,无可比性。

某些初次接触比色法测定的研究者可能为各种比色法测出的结果并不一致,感到迷惑,究竟该相信哪种方法?由于各种方法反应的基团以及显色基团不一,所以同时使用几种方法对同一样品得出的样品浓度无可比性。例如:Keller 等测试人奶中的蛋白,结果 Lowry,BCA测出的浓度明显高于Bradford,差异显著。即使是测定同一样品,同一种比色法选择的标准样品不一致,测试后的浓度也不一致。如用Lowry测试细胞匀浆中的蛋白质,以 BSA 作标准品,浓度1.34 mg / ml,以 a 球蛋白作标准品,浓度 2.64 mg /ml。因此,在选择比色法之前,最好是参照要测试的样本的化学构成,寻找化学构成类似的标准蛋白作标准品。另外,比色法定量蛋白质,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样品的吸光值太低,导致测出的样品浓度与实际的浓度差距较大。关键问题是,反应后的颜色是有一定的半衰期,所以每种比色法都列出了反应测试时间,所有的样品(包括标准样品),都必须在此时间内测试。时间过长,得到的吸光值变小,换算的浓度值降低。除此,反应温度、溶液PH值等都是影响实验的重要原因。此外,非常重要的是,最好是用塑料的比色法。避免使用石英或者玻璃材质的比色杯,因为反应后的颜色会让石英或者玻璃着色,导致样品吸光值不准确。

细菌细胞密度(OD 600)

实验室确定细菌生长密度和生长期,多根据经验和目测推断细菌的生长密度。在遇到要求较高的实验,需要采用分光光度计准确测定细菌细胞密度。OD600是追踪液体培养物中微生物生长的标准方法。以未加菌液的培养液作为空白液,之后定量培养后的含菌培养液。为了保证正确操作,必须针对每种微生物和每台仪器用显微镜进行细胞计数,做出校正曲线。实验中偶尔会出现菌液的OD值出现负值,原因是采用了显色的培养基,即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培养基反应,发生变色反应。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测试的样品不能离心,保持细菌悬浮状态。

分光光度计的重要配件——比色杯

比色杯按照材质大致分为石英杯、玻璃杯以及塑料杯。根据不同的测量体积,有比色杯和毛细比色杯等。一般测试核酸和紫外定量蛋白,均采用石英杯或者玻璃杯,但是不适合比色法测定。因为反应中的染料(如考马斯亮兰)能让石英和玻璃着色,所以必须采用一次性的塑料杯。而塑料杯一般不适合用于在紫外范围内测试样品。

由于另外测试的样品量不同,所以一般分光光度计厂家提供不同容积的比色杯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目前市场已经存在一种既可用于核酸、紫外蛋白质定量,亦可用于蛋白比色法测定的塑料杯,样品用量仅需50μl,比色杯单个无菌包装,可以回收样品。如Eppendorf UVette?塑料比色杯,是目前比色杯市场上一个革新。随着生命科学以及相关学科发展,对此类科学的实验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分光光度计将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不可缺少的仪器,也成为微生物、食品、制药等相关实验室的必备设备之一。

首先本质区别是: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做定量分析,通常用作物质鉴定、纯度检查,有机分子结构的研究。

红外分光光度计主要做定性分析,推测化合物的类型和结构。

检测波长范围完全不一样。

红外分光光度计一般指的是指2.5-50微米(对应波数4000--200厘米-1)之间的中红外光谱,这是研究研究有机化合物最常用的光谱区域。红外光谱法的特点是:快速、样品量少(几微克-几毫克),特征性强(各种物质有其特定的红外光谱图)、能分析各种状态(气、液、固)的试样以及不破坏样品。红外光谱仪是化学、物理、地质、生物、医学、纺织、环保及材料科学等的重要研究工具和测试手段,而远红光谱更是研究金属配位化合物的重要手段。

1.原子吸收是利用原子或者离子外层电子对特定波长的光可以吸收,从而发生能级跃迁的原理。因为不同原子或者离子的不同的电子跃迁要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所以发射光经过分光以后形成的单色光如果被吸收,则溶液中含有特定的原子或者离子。吸收的强度可以用来标定溶液的浓度。

2.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利用分子轨道上电子的能级跃迁。分子轨道上的电子能级跃迁也要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因而将入射光分光以后检测吸光的波长和吸光强度就可以用来定性和定量分析含有什么分子。

3.利用的是分子轨道上电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一般只用来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效果不好。原理就是说分子轨道上电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要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722s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最佳答案

1、仪器的主要用途:在近紫外和可见光谱区域内对样品物质作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是理化实验室常用分析仪器之一。

2、仪器的工作环境:

2.1该仪器应安放在干燥的房间内,使用温度为5°C~35°C。

2.2使用时放置在坚固平稳的工作台上,而且避免强烈震动或持续震动。

2.3室内照明不宜太强,且避免日光直射。

2.4电风扇不宜直接吹向仪器,以免影响仪器的正常使用。

2.5尽量远离高强度的磁场、电场及发生高频波的电器设备。

2.6供给仪器的电源为220伏±10%,49.5--50Hz,并须装有良好的接地线。宜使用100W以上的稳压器,以加强仪器的抗干扰性能。

2.7避免在有硫化氢、亚硫酸氟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使用。

3、主要技术性能及规格:

3.1光学系统:单光束、衍射光栅。

3.2波长范围:330nm~800nm.。

3.3光源:钨卤素灯12V30W。

3.4接收元件:端窗式G1030光电管。

3.5波长精度:±2nm。

3.6波长重现性:0.5 nm。

3.7光谱带宽:6 nm。

3.8杂散光:1%(T)(在360 nm处)。

3.9透过率测量范围:0-100%(T)。

3.10吸光度测量范围:0-1.999(A)。

3.11浓度直读范围:0-2000。

3.12光度精度:

3.12.1透过率线性精度±0.5%(T)。

3.12.2吸光度精度±0.004A(在0.5A处)。

3.13透过率重现性:0.5%(T)。

3.14噪声:0.5%(T)(在550 nm处)。

3.15电源:220伏±10% 49.5-50Hz。

3.16外形尺寸:552mm× 400mm ×230mm。

3.17净重:22.5公斤。

4、仪器的工作原理

4.1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是溶液中的物质在光的照射激发下,产生了对光吸收的效应,物质对光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各种不同的物质都具有其各自的吸收光谱,因此当某单色光通过溶液时,其能量就会被吸收而减弱,光能量减弱的程度和物质的浓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也即符合于比色原理---比耳定律。

T=I/I LogI0/I=KCL A=KCL

其中: T 透射比 I0 入射光强度

I 透射光强度 A 吸光度

K 吸收系数 L 溶液的光径长度

C 溶液的浓度

从以上的公式可以看出,当入射光、吸收系数和溶液的光径长度不变时,透过光是根据溶液的浓度而变化的,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上述之物理光学现象而设计的。

5、仪器的光学系统: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采用光栅自准式色散系统和单光束结构光路。

钨灯发出的连续幅射经滤色片选择聚光镜聚光后投向单色器进狭缝,此狭缝正好处于聚光镜及单色器内准直镜的焦平面上,因此进入单色器的复合光通过平面反射镜反射及准直镜准直变成平行光射向色散元件光栅,光栅将入射的复合光通过

衍射作用形成按照一定顺序均匀排列的连续单色光谱,此单色光谱重新回到准直镜上,由于仪器出射狭缝设置在准直镜的焦平面上,这样,从光栅色散出来的光谱经准直镜后利用聚光原理成象在出射狭缝上,出射狭缝选出指定带宽的单色光通过聚光镜落在试样室被测样品中心,样品吸收后透射的光经光门射向光电管阴极面。

6、仪器的结构: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由光源室、单色器、试样室、光电管暗盒、电子系统及数字显示器等部件组成。

6.1光源室部件:氢灯灯架,钨灯灯架,聚光镜架,截止滤光片组架及氢灯接线架等各通过两个螺丝固定在灯室部件底座上。氢灯及钨灯灯架上装有氢灯与钨灯,分别作为紫外和可见区域的能量幅射源。氢灯、钨灯的装卸更换请参阅光源灯的更换章节。聚光镜安装在聚光镜架上通过镜架边缘两个定位螺丝及后背部的拉紧弹簧,角度校正顶针使其定值。当需要改变聚焦光斑在单色器入射狭缝上下位置,可通过角度校正顶针进行调整。聚光镜下有一定位梢,旋转镜架可改变光斑在单色器入射狭缝左、右位置。为了消除光栅光谱中存在着级次之间的光谱重叠问题及当在紫外区域使紫外幅射能量进入单色器,在灯室内安置了截止滤光片组。截止滤光片组通过柱头螺丝固定在一联动轴上,改变滤光片组的前后位置可改变紫外能量幅射传输在聚光镜上的方位。轴的另一端装有一齿轮,用以齿合单色器部件波长传动机构大滑轮上的齿轮,使截止滤光片组的选择与波长值同步。

6.2单色器部件:单色器是仪器的心脏部分,布置在光源与试样室之间,用三个螺丝固定在灯室部件上。单色器部板内装有狭缝部件,反光镜组件、准直镜部件,光栅部件波长线性传动机构等。

6.2.1狭缝部件:仪器入射、出射狭缝均采用宽度为0.9mm的等宽度双刀片狭缝,通过狭缝固定螺丝固定在狭缝部件架上,狭缝部件是用两个螺丝安装在单色器架上。安装狭缝时注意狭缝双刀片斜面必须向着光线传播方向,否则会增加仪器的杂散光。反光镜组件安装在入射狭缝部件架上,反光镜采用一块方形小反光镜,通过组件架上的调节螺钉可改变入射光的反射角度,使光斑打在准直镜上。

6.2.2准直镜部件:准直镜是一块凹形玻璃球面镜,装在镜座上,后部装有三套精密的细牙调节螺钉。用来调整出射光聚焦于出射狭缝,以及出射于狭缝时光的波长与波长盘上所指示波长相对应。

6.2.3光栅部件与波长传动机构:光栅在单色器中主要起色散作用,由于光栅的色散是线性的,因此光栅可采用线性的传动机构。722仪器采用扇形齿轮与波长转动轴上的齿轮相吻合,达到波长刻度盘带动光栅转动,改变仪器出射狭缝的波长值。另外在单色器由转盘大、小滑轮及尼龙绳组成了一套波长联动机构,大滑轮上的齿轮与截止滤光片转轴上的齿轮齿合,使波长值与截止滤光片组同步。光栅安装在光栅底座上,通过光栅架后的三个螺钉可改变光栅的色散角度。

6.3试样室部件:试样室部件由比色皿座架部件及光门部件组成。

6.3.1比色皿座架部件:整个比色皿座连滑动座架通过底部三个定位螺丝全部装在试样室内,滑动座架下装有弹性定位装置,拉动拉杆能正确地使滑动座架带动四档比色皿正确处于光路中心位置。

6.3.2光门部件:在试样室的右侧通过三个定位螺丝装有一套光门部件,其顶杆露出盒右小孔,光门挡板依靠其本身重量及弹簧作用向下垂落至定位螺母,遮住透光孔,光束被阻挡不能进入光电管阴极面,光路遮断,仪器可以进行零位调节。当关上试样室盖时,顶杆便向下压紧,此时顶住光门挡板下端。在杠杆作用下,使光门挡板上抬,打开光门,可调整100%进行测量工作。

6.4光电管暗盒部件:整个光电管暗盒部件通过四个螺钉固定在仪器底座上。部件内装有光电管、干燥剂筒及微电流放大器电路板。光电管采用插入式G1030

型端窗式光电管,其管脚共有14个,其中4、8两脚为光电阴极,1、6、10、12四脚为阳极。

7、仪器的安装使用与维护

7.1使用仪器前,使用者应该首先了解本仪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各个操作旋钮之功能。在未接通电源前,应该对于仪器的安全性进行检查,电源线接线应牢固。接地要良好,各个调节旋钮的起始位置应该正确,然后再接通电源开关。仪器在使用前先检查一下,放大器暗盒的矽胶干燥筒(在仪器的左侧),如受潮变色,应更换干燥的蓝色矽胶式或者倒出原矽胶,烘干后再用。

仪器经过运输和搬运等原因,会影响波长精度,吸光度精度,请根据仪器调校步骤进行调整,然后投入使用。

7.2将灵敏度旋钮调置“1”档(放大倍率最小)。

7.3开启电源,指示灯亮,选择开关置于“T”,波长调置测试用波长,仪器预热20分钟。

7.4打开试样室盖(光门自动关闭),调节“0”旋钮,使数字显示为“00.0”盖上试样室盖,将比色皿架处于蒸馏水校正位置,使光电管受光,调节透过率“100%”旋钮,使数字显示为“100.0”

7.5如果显示不到“100.0”,则可适当增加微电流放大器的倍率档数,但尽可能倍率置低档使用,这样仪器将有更高的稳定性,但改变倍率后必须按(4)重新校正“0”和“100%”。

7.6预热后,按(4)连续几次调整“0”和“100%”,仪器即可进行测定工作。

7.7吸光度A的测量按(4)调整仪器“00.0”和“100%”,将选择开关置于“A”,调节吸光度调节器调零旋钮,使得使得数字显示为“.000”,然后将被测样品移入光路,显示值即为被测样品的吸光度的值。

7.8浓度C的测量:选择开关由“A”旋置“C”,将已标定浓度的样品放入光路,调节浓度旋钮,使得数字显示为标定值,将被测样品放入光路,即可读出被测样品的浓度值。

7.9如果大幅度改变测试波长时,在调整“0”和“100%”后稍等片刻,(因光能量变化急剧,光电管受光后响应缓慢,需一段光响应平衡时间),当稳定后,重新调整“0”和100%即可工作。

7.10每台仪器所配套的变色皿,不能与其它仪器上的比色皿单个调换。

7.11本仪器数字表后盖,有信号输出0-1000MV,插座1脚为正,2脚为负接地线。

7.12仪器的维护:

7.12.1为确保仪器稳定工作在电压波动较小的地方,220V电源预先稳压,宜备220V稳压器一只(磁饱和式或电子稳压式)。

7.12.2当仪器工作不正常时,如数字表无亮光,光源灯不亮,开关指示灯无信号,应检查仪器后盖保险丝是否损坏,然后查电源线是否接通,再查电路。

7.12.3仪器要接地良好。

7.12.4仪器左侧下角有一只干燥筒,应保持其干燥性,发现变色立即更新或加以烘干再用。

7.12.5另外有二包硅胶放在样品室内,当仪器停止使用后,也应该定期更新烘干。

7.12.6当仪器停止工作时,切断电源,电源开关同时切断。

7.12.7为了避免仪器积灰和沾污,在停止工作时间内,用塑料套子罩住整个仪器,在套子内应放数袋防潮硅胶,以免灯室受潮、反射镜镜面发霉点或沾污,影响仪器能量。

7.12.8仪器工作数月或搬动后,要检查波长精度和吸光度A精度等方面,以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和测定精度。

8、仪器的调校和故障修理

仪器使用较长时间后,与同类型的其它仪器一样,可能发生一些故障,或者仪器的性能指标有所变化,需要进行调校或修理,现分别简单介绍如下,以供使用维护者参考。

8.1仪器的调整

8.1.1钨灯的更换和调整:

光源灯是易损件,当损件更换或由于仪器搬运后均可能偏离正常位置,为了使仪器有足够的灵敏度,如何正确地调整光源灯的位置则显得更为重要,用户在更换光源灯时应带上手套,以防沾污灯壳而影响发光能量。

722仪器的光源灯采用12V30W插入式钨卤素灯,更换钨灯时应先切断电源,然后用附件中的扳手旋松钨灯架上的二个紧固螺丝,取出损坏的钨灯,换上钨灯后,将波长选择在550mm左右,开启主机电源开关,移动钨灯上、下、左、右位置,直到成象在入射狭缝上。选择适当的灵敏度开关,观察数字表读数,经过调整至数字表读数为最高即可。最后将二紧固螺丝旋紧。注意:二紧固螺丝为钨灯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当钨灯点亮时,千万不能短路,否则会损坏钨灯稳压电源电路元件。

8.1.2波长精度检验与校正:采用镨钕滤色片529纳米及808纳米二个特征吸收峰,通过逐点测试法来进行波长检定与校正。本仪器的分光系统采用光栅作为色散元件,其色散是线性的,因此波长分度的刻度也是线性的。当通过逐点测试法记录下的刻度波长与镨钕滤色片特征吸收. 波长值超出误差,则可卸下波长手

轮,旋松波长刻度盘上的三个定位螺丝,将刻度指示置特征吸收波长值,误差范围(≤±2nm),旋紧三个定位螺丝即可。

8.1.3吸光度精度的调整:选择开关置于“T”,调节透过率“00.0”和“100.0”后,再将选择开关置于“A”,旋动“吸光度调零”旋钮,使得显示值为“.000”。将0.5A左右的滤光片(仪器附)置于光路,测的其吸光度值。选择开关置于“T”,测的其透过率值,根据A=lg1/T计算出其吸光度值。如果实测值与计算值有误差,则可调节“吸光度斜率电位器”,将实测值调整至计算值,两者允许误差为±0.004A。

8.2故障分析:

8.2.1初步检查:当仪器一旦出现故障,首先关主机电源开关然后按下列步骤逐步检查。

8.2.1.1当开启仪器电源,钨灯是否亮。

8.2.1.2波长盘读数指示是否在仪器允许波长范围内。

8.2.1.3仪器灵敏度开关是否选择适当。

8.2.1.4T、A、C开关是否选择在相应的状态。

8.2.1.5试样室盖是否关紧。

8.2.1.6仪器调零及调100%时是否选择在相应的旋钮调节。

8.2.2初步判断:仪器的机械系统、光学系统及电子系统为一整体,工作过程中互有牵制,为了缩小范围及早发现故障所在,按下列试验可以原则上区分故障性质。

8.2.2.1光学系统试验:①灯电源开关按下,点亮钨灯。②仪器波长刻度选择在580nm,打开试样室盖以白纸插入光路聚焦位置,应见到一较亮、完整的长方形光斑。③手调波长向长波,白纸上应见到光斑由紫逐渐变红;手调波长向短波,白纸上应见到光斑由红逐渐变紫。④波长在330nm—800nm范围,改变相应的灵敏度档调节100%钮,观察数字表读数显示能达到100.0值。上述试验通过,光学系统原则上正常。

8.2.2.2机械系统试验:①手调波长钮330nm—800nm往返手感平滑无明显卡住。

②检查各按钮、旋钮、开关及比色皿选择拉杆手感是否灵活。上述试验通过,机械系统原则上正常。

8.2.2.3电子系统试验:①灯电源按钮按下,应点亮钨灯;②打开试样室盖,调节调零旋钮观察数字显示读数应为00.0左右可调。③选择波长580,灵敏度开关选择T档,关上试样室盖,此时调节100%旋钮观察数字显示读数应为100.0左右可调。④T、A、C转换开关选择T档,试样室空白,当完成仪器调零及调100%后选择A档,调节消光零旋钮观察数字显示读数应.000左右可调。上述试验通过,电子系统原则上正常。

UV-26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操作指导书

UV-26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操作指导书 1概况 仪器概况: UV-26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是由日本岛津(Shimadzu)生产制造,与功能强大的操作软件UVProbe结合,操作简单方便,且符合SH/T0181方法的测量精度要求。 主要技术参数 波长范围185nm~900nm (使用积分球附件ISR- 2600Plus时220nm~1400nm) 分辨率 波长准确性± 谱带范围、、、1、2、5nm测光方式双光束方式 杂散光%以下检测器光电倍增管R-928 测光范围-5~5Abs比色池1cm 光源50W卤素灯、氘灯单色器切尼尔-特纳单色器 主电压AC100V~240V主频率50/60Hz 使用条件 操作温度:15~35℃ 操作湿度:30%~805% 2仪器结构 仪器由UV-26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计算机组成。 3操作步骤 开机 在使用前先确认仪器和计算机的工作电源,检查仪器样品室应无遮挡光路的物品。确认后先开启计算机,然后开启仪器电源。待分光光度计外侧的指示灯显示绿色时,启动电脑桌面上的UVPROBE程序。 首先从下拉式菜单的仪器项上追加需要的仪器,操作完毕如下图①所示,然后点击上图

的连接键②,这样仪器与计算机连接(当然,中间的通讯电缆的连接、通讯口的指定等都是必须的,此处不再赘述)并开始下示的初始化面。 初始化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初置,如一切顺利通过就可以开始测定。 测定 首先选择测定的方式,在主菜单上能发现右图所示的各键,自左至右 分别为: ①报告生成器:用于制作各种格式的报告。 ① 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⑿ ⒀ ⒁

721型分光光度计使用及波长的检测与校正

在目标:1.掌握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 2.规范使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及利用镨钕滤光片法对其波长的检测实验用品:721型分光光度计、镨钕滤光片、5%CuSO 4液、纱布、比色杯等内容: 一、721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原理】 利用被测物的有色溶液对某一特定波长的光谱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将吸收的光谱按不同强度转变相应的电能,再将电量的变化用检流计显示出来,将显示的电量以光量强度(D或A)计算,根据朗伯-比尔定理,即D=KCL,即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与厚度的乘积成正比关系。 【操作步骤】 接通电源→选择波长→粗调透光度T“O”(开盖)和透光度T“100%”(关盖)→预温20min→放入被测液→精确调节透光度T“O”(开盖)和透光度T“100%”(关盖)→测定,读取各管吸光度→收场(关电源、罩仪器罩、登记、清洗比色杯和纱布等) 【注意事项】 1.仪器需防震、防潮、避光。 2.比色时,手拿比色杯的毛面,液体倒杯高的或,比色杯不能用硬毛刷刷洗,也不能用高温烘烤。 二、721型分光光度计波长的检测与校正(镨汝滤光片法) 1.在比色槽的光路上放一张小白纸,调节波长至580nm。 2.旋动光量T100%的旋钮至最大,在小白纸上应看到桔黄色的光斑。 3.若光斑不是橘黄色,左右旋转波长调节旋钮使之出现橘黄色的光斑,粗略判断波长偏离的程度,选择检测的起始波长。

4.调节波长至起始波长,用蒸馏水或空气调T“0”和T“100%”。 5.将镨汝滤光片推入光路中,记录T或A值,退出镨汝滤光片。 6.调节波长至另一值,用蒸馏水或空气调T“0”和T“100%”。 7.再将镨汝滤光片推入光路中,记录T或A值,退出镨汝滤光片8.如此反复测定直至T值为最小或A值为最大,记录此点的指示波长。 9.将A值最大时的波长减去镨汝滤光片最大的吸收波长529nm,即得被校比色计的波长误差。 10.如波长精度超出允许误差. (360~600nm≤3nm;600~700≤5nm;700~800≤8nm),打开分光光度计左侧调节窗口盖板,用螺丝刀试调波长的调节杆。具体位置详见仪器使用说明书。 11.试调波长的调节杆后,再按步骤3~8操作,直至分光光度计的波长精度误差在其允许范围内即可。

分光光度计基本原理

分光光度计基本原理 分光光度计主要用于反射和透射测量。 分三种光源:S偏振光、P偏振光和自然光。 现有设备7台(2台日立U4100、1台JACSO-V650、1台JACSO-V570、2台KT1100、1台瞬间7700)主要由是由分光光度计和电脑组成,由电脑程序驱动。 1 基本部件 光源: 用于提供足够强度和稳定的连续光谱。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有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两类。 热辐射光源用于可见光区,如钨丝灯和卤钨灯;气体放电光源用于紫外光区,如氢灯和氘灯。钨灯和碘钨灯可使用的范围在340 -- 2500 nm。氢灯和氘灯。它们可在180 -- 375 nm范围内产生连续光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通常都配有可见和紫外两种光源。 单色器:是从连续光谱中获得所需单色光的装置。 (1)入射狭缝 (2)准直镜(透镜或凹面反射镜),它使入射光束变为平行光束。 (3)色散元件,棱镜或光栅,它使不同波长的入射光色散开来。 (4)聚焦透镜或聚焦凹面反射镜聚焦,它使不同波长的光聚焦在焦面的不同位置。 (5)出射狭缝。 积分球:它主要用途是测定光源发出的总光通量。它的制造:首先在球内壁上涂一层腻子,作为底层;然后喷点白漆,作为中间层;最后喷一层白涂料(硫酸钡或氧化镁)作为表层。 检测器:检测器的作用是检测光信号。常用的检测器有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电脑,就是微处理机。一方面可对分光光度计进行操作控制,另一方面可进行数据处理。 2、先用3台光度计的特点 U4100的 V650能测位相

3、日常测量 改参数 1.光源要求(.自然光) 2、扫描速度 3、狭缝 基本的步骤 设备测量种类 U4100测量:合色棱镜(成品、PL、2P)等 V650:单层,小DVD,带位相的零件,AR的反射测量等 4.测量的原理,影响准确性的因素 单光路分光光度计V650 双光路分光光度计 U4100 它的优点:光电传感器就可以交替探测到经过样品的探测光束的强度与参考光束的光强度,然后将两束光强信号进行相除,就可以得到样品的透过率。它可以降低光源稳定性对光谱测试精度的影响。 测量的原则:入射光轴重合,出射光轴重合,难在后着。 商用的光谱仪都有很好的性能,但是如果操作测试不当,就会获得错误的光谱测试结果。主要影响准确性的因素: 透射因素: 1、测量样品口径的影响 在测量中应保证仪器的测量光束全部穿过样品。 1)、在样品室的测量光路和参考光路中同时添加小孔光阑。 2)、只在样品池添加小孔光阑。

Lambda 750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使用说明

Lambda 750 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使用說明 Lambda 750資料獲取(Data Collection)頁是一個圖形化的設置介面,但需要設置的參數是類似的,下面就以掃描方法設置為例來看看每一個專案的情況。 以掃描方法為例,資料獲取頁面讓您設置掃描的開始和結束範圍,縱座標類型和狹縫寬度。其他可以設置的參數包括掃描速度(Scan speed)、資料間隔(Data interval)、迴圈次數(Number of cycles)等。 設置掃描範圍時,開始(Start)值必須大於結束(End)值。不然的話數值將被互換。 縱座標類型從下拉清單中選擇。可選擇的縱座標類型(Ordinate mode)有: A ——Absorbance,吸光度 %T ——Transmittance,透過率

E1 ——樣品光路能量值 E2 ——參考光路能量值 %R ——Reflectance,反射率 狹縫寬度(Slit width)的選擇: 狹縫寬度在紫外/可見範圍內以nm表示, 通常選擇狹縫寬度為所測量的譜帶寬度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之間,設置寬的狹縫可以 增加能量,提高信噪比,但同時會降低解析度和準確度,並且可能引起譜帶增寬;設置一個較小的狹縫可以增加解析度和光度計的準確度,但會降低信噪比。 掃描速度(Scan speed)——掃描速度(nm / min)。從下拉清單中選擇需要的掃描速度,慢掃描速度適用於窄峰,並且可以改善信噪比,使用較快地掃描速度適用於寬峰。如果選擇快速掃描,資料間隔會被自動設定。 資料間隔(Data interval)——採樣的數據間隔(nm) 迴圈次數(Number of cycles)——迴圈(重複)掃描的次數。 最快迴圈(Cycle as fast as possible)——儘快地迴圈,一個迴圈結束就立即開始下一個。 迴圈時間(Cycle time)——自行輸入一個迴圈時間,並選擇時間單位。迴圈 時間必須比最小迴圈時間長。 燈切換(Lamp change)——切換使用氘燈或鎢燈進行測量的波長位置(nm)。 如果您關心的光譜峰正好位於默認的切換波長(326 nm)附近,編輯改變該波長缺

75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方法解析

75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一、仪器的工作原理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是溶液中的物质在光的照射激发下,产生了对光的吸收效应,物质对光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各种不同的物质都具有其各自的吸收光谱,因此当某单色光通过溶液时,其能量就会被吸收而减弱,光能量减弱的程度和物质的浓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也即符合于比色原理—一比耳定律。 τ=I/Io log I/Io=KCL A= KCL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当入射光、吸收系数和溶液的光径长度不变时.透过的光是根据溶液的浓度而变化的,75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上述物理光学现象而设计的。 二、仪器的安装、使用、安装 1 仪器在安装使用前应对仪器的安全性进行检查,电源电压是否正常,接地线是否牢固可靠,在得到确认后方和接通电源使用。 2 仪器经过运输和搬运等原因,会影响波长准确度,应进行仪器调校后使用。 使用:仪器使用前需开机预热30min。 本仪器键盘共有4个键,分别为; 1 A /τ/C/F 1SD 2 ▽/0% 3?/100% 4 A /τ/C/F键:每按此键来切换A、τ 、C、F之间的值。 A——吸光度(Absorbance) T——透射比(Trans) C——浓度(conc) F——斜率(Factor) (2)F值通过按键输入(后面介绍如何设置) 5SD键:该键具有2个功能 a)用于RS232串行口和计算机传输数据(单向传输数据,仪器发向计算机)。 b)当处于F状态时,具有确认的功能,即确认当前的F值,并自动转到C,计算当前的C 值(C=F*A)。 6 ▽/0%键:该键具有2个功能 a)调零;只有在τ状态时有效,打开样品室盖,按键后应显示0.000。 b)下降键:只有在F状态时有效,按本键F值会自动减1,如果按住本键不放,目动减1会加快速度;如果F值为0后,再按键它会自动变为1999。而按键开始自动减1。 7 ?/100%键;该键具有2个功能 a)只有在A、τ状态时有效,关闭样品室盖,按键后应显示0.000、100.0。 b)上升键:只有在F状态时有效,按本键F值会自动加1,如果按住本键不放,自动加1会加快速度,如果F值为1999后,再按键它会自动变为0,再往键开始自动加l。 例如:设置斜率为1500。 方法一 T)按A/τ/C/F键切换到F状态。 b)如果当前F值为1000,则按?/100%键,直到F值为1500。 C)再按SD键,表示当前的F值为1500,然后自动回到C状态,假如所测的A值为0.234,则此时显示C值为0351。

分光光度计

第一章:产品概述 产品原理: 分光光度计的原理是利用物质对不同波长的选择性吸收现象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对吸收光谱的分析,普安短物质的内部结构及化学组成。 光谱系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就是根据以上原理,将传统的设计制造经验与现代精密光学和最新微电子等高新科学技术合理的结合在一起,研制开发的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新型分光光度计,是化工、药品、生化、冶金、轻工、材料、环保、食品、制药以及教学等行业的必备仪器。 产品特点: 光谱系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经改良的低杂散光、高分辨率的单光束光路以及简捷、可靠的结构设计,使仪器具有良好的单色性、稳定性、重现性和精确的测量读数。2-4nm的光谱带宽可满足大多数分析测试项目的要求。 新型微机技术的运用,使仪器具有自动设置0%T和100%T、浓度计算和数据处理、自动校正波长,自动切换滤光片,自动光源切换点、自动显示出错信息等功能。科学的设计,新技术的运用,将光、机、电以及微机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仪器的稳定性指标接近或达到高级紫外可见光光度计的水平。 一起选用2×20位大屏幕点阵式带背光显示器,可现实透射比、吸光度、浓度、波长等参数,还实现了仪器人机对话功能和连接PC等功能。仪器安装了标准的RS—232C通讯接口,可向计算机输送测试参数,并可接受计算机发送的控制指令(需使用SPECTRUM用户应用软件),实现PC机对仪器进行直接操作。外接打印机,可打印实时测试参数。 仪器附有可在视窗95(WIN95)操作平台运行的PC—SPECTRUM基本应用软件,可进行透射比、吸光度测试,浓度计算和直读,并可以打印,保存和调用测试参数,使使用者轻松、方便、准确、可靠地进行分析。 仪器各部件介绍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应用及维护 工作原理: 元素在热解石墨炉中被加热原子化,成为基态原子蒸汽,对空心阴极灯发射的特征辐射进行选择性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吸收强度与试液中被的含量成正比。其定量关系可用郎伯-比耳定律,A= -lg I/I o= -lgT = KCL ,式中I为透射光强度;I0为发射光强度;T为透射比;L为光通过原子化器光程(长度),每台仪器的L值是固定的;C是被测样品浓度;所以A=KC。 利用待测元素的共振辐射,通过其原子蒸汽,测定其吸光度的装置称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它有单光束,双光束,双波道,多波道等结构形式。其基本结构包括光源,原子化器,光学系统和检测系统。它主要用于痕量元素杂质的分析,具有灵敏度高及选择性好两大主要优点。广泛应用于特种气体,金属有机化合物,金属醇盐中微量元素的分析。但是测定每种元素均需要相应的空心阴极灯,这对检测工作带来不便。 应用 一、实验部分 1.1、试剂 Cr标准溶液1000ug/ml Cr空心阴极灯 1.2、仪器工作条件 干燥120℃,斜坡10s,保持10s,180℃,斜坡5s,保持10s;灰化1300℃,斜坡10s,保持15s;原子化2600℃,4s,停气;清洗2800℃,5s 1.3、标准使用溶液的配置 铬标准使用溶液:吸取铬标准储备液(1mg/ml)10.0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2%硝酸至刻度、此溶液的浓度为100ug/ml。在逐级稀释,可分别得到标准系列溶液如下: 铬:0ug/L、5.0.0ug/L、10.0ug/L、15.0ug/L、20.0ug/L 2.试样的置备:

取空心胶囊0.50g,置氟乙烯消解罐内,加硝酸5-10ml,混匀,浸泡过夜,盖好内盖,旋紧外套,置适宜的微波消解炉内,进行消解(按仪器规定的消解程序操作)。消解完全后,取消解内罐置电热板上缓缓加热至红棕色蒸气挥尽并近干,用2%硝酸转入50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同法同时制备试剂空白溶液;。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以石墨炉为原子化器,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357.9nm 测定,含铬不得过百万分之二

第四章 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

第四章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 Colorimetric and Spectrophotometric Analysis §1 概述 许多物质本身具有明显的颜色,例如KMnO4溶液显紫色,K2Cr2O7溶液显橙色等。另外,有些物质本身并无颜色,或者颜色并不明显,可是当它们与某些化学试剂反应后,则可以生成有明显颜色的物质,例如Fe3+本身具有黄色,当与一定量的KSCN试剂反应后,生成的Fe(SCN)3具有血红色;浅蓝色的Cu2+与氨水作用后,则生成深蓝色的Cu(NH3) 42+。当这些有色物质溶液的浓度改变时,溶液颜色的深浅液会改变。浓度越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小,颜色越浅。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有色物质的含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分析化学中,把这种基于比较有色物质溶液的颜色深浅以确定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称为比色分析。 实践证明,无论物质有无颜色,当一定波长的光通过该物质的溶液中时,根据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也可以确定该物质的含量。这种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目前的比色分析常用分光光度计将光源变为单色光,并选择对待测物质具有最大吸收的单色光进行比色测定。 比色分析法、分光光度法与前面所讲的容量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灵敏度高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浓度,下限一般可以达到10-5~10-6 mol/L,可以测定相当于含量0.001~0.0001%的微量组分。如果将被测物质加以富集,灵敏度还可以提高。 2.准确度高一般比色分析的相对误差为5~20%,分光光度法的相对误差为2~5%,其准确度虽不如容量分析及重量分析,但对微量组分来说,这个灵敏度还是可以的,因为微量组分用容量分析及重量法已无法测定,更谈不上准确了。例如1滴KMnO4滴入100mL水中时,仍可得到明显的适于比色分析的颜色,但这一滴溶液在滴定分析中只相当于它的误差的大小,根本无法进行准确测定。由此看来,比色法的准确度较高,可进行微量组分的分析。 3.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仪器设备都简单,操作方便。进行分析时,试样处理成溶液后,一般只经历显色和比色两个步骤,就可得出分析结果。近年来,由于新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显色剂和掩蔽剂不断出现,使得一些干扰物可以不经分离,既可以进行测定。在生产过程的分析中,一般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得出结果,对于生产中的快速分析,起了很大的作用。 4.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有机化合物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用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由此可见,比色及分光光度法应用范围之广泛。在环境监测中,适用最多的也是分光光度法,绝大多数污染物都可以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多数中小型实验室都可以配备分光光度计,因此不受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721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方法

721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方法 一、开机预热 仪器在使用前应预热30分钟。 二、波长调整 转动波长旋钮,并观察波长显示窗,调整至需要的测试波长。 注意事项:转动测试波长调100%T/0A后,以稳定5分钟后进行测试为好(符合行业标准及质监局检定规程要求)。 三、设置测试模式 按动“功能键”,便可切换测试模式。相应的测试模式循环如下:*开机默认的测试方式为吸光度方式 四、结果打印(721型无此功能) 在得到测试结果后按动“打印”键便可打印结果(需外接标准串行打印机)。 五、光源切换(适用于752、754、755B型) 因为仪器在紫外区和可见区使用不同的光源,所以需要波动光源切换杆来手动的切换光源。建议的光源切换波长为340nm,即200nm-339nm适应氘灯,340nm-1000nm使用卤素灯。 注意事项:如果光源选择不正确,或光源切换杆不到位,将直接影响仪器的稳定性。特殊测试要求除外。 六、比色皿配对性 仪器所附的比色皿是经过配对测试的,未经配对处理的比色皿将影响样品的测试精度。适应比色皿一套两只,供紫外光谱区使用,置入样品架时,两只石英比色皿上标记Q或箭头方向要一致。玻璃比色皿一套四只,供可见光谱区使用。 石英比色皿和玻璃比色皿不能混用,更不能和其他不经配对的比色皿混用。用手拿比色皿应握比色皿的磨砂表面,不应该接触比色皿的头光面,即透光面上不能有手印或溶液痕迹,待测溶液中不能有气泡、悬浮物,否则也将影响样品的测试精度。比色皿在使用完毕后应立即清洗干净。 七、调T零(0%T) 1.在T模式时,将遮光体置入样品架(如图七所示),合上样品室盖,并拉动样品架拉杆使其进入光路。然后按动“调0%T”键,显示器上显示“00.0”或“-00.0”,便完成调T零,完成调T零后,取出遮光体。 注意事项:1.测试模式应在透射比(T)模式; 2.如果未置入遮光体合上样品室盖,并使其进入光路便无法完成调T零;

72型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

72型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 72型分光光度计是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波长范围为420nm~700nm,它由三大部分组成:磁饱和稳压器、光源、单色光器和测光机构、微电计。 72型分光光度计的基本依据是朗伯—比耳定律,它是根据相对测量原理工作的,即先选定某一溶剂作为标准溶液,设定其透光率为100%,被测试样的透光率是相对于标准溶液而言的,即让单色光分别通过被测试样和标准溶液,二者能量的比值就是在一定波长下对于被测试样的透光率。如图所示,白色光源经入射狭缝、反射镜和透光镜后,变成平行光进入棱镜,色散后的单色光经镀铝的反射镜反射后,再经过透镜并聚光于出射狭缝上,狭缝宽度为0.32nm。反射镜和棱镜组装在一可旋转的转盘上并由波长调节器的凸轮所带动,转动波长调节器便可以在出光狭缝后面选择到任一波长的单色光。单色光透过样品吸收池后由一光量调节器调节为适度的光通量,最后被光电电池吸收,转换成电流后由微电计指示,从刻度标尺上直接读出透光率的值。 分光光度计已经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实验室常规仪器。常用于核酸,蛋白定量以及细菌生长浓度的定量。 分光光度计的简单原理 分光光度计采用一个可以产生多个波长的光源,通过系列分光装置,从而产生特定波长的光源,光源透过测试的样品后,部分光源被

吸收,计算样品的吸光值,从而转化成样品的浓度。样品的吸光值与样品的浓度成正比。 核酸的定量 核酸的定量是分光光度计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可以定量溶于缓冲液的寡核苷酸,单链、双链DNA,以及RNA。核酸的最高吸收峰的吸收波长260 nm。每种核酸的分子构成不一,因此其换算系数不同。定量不同类型的核酸,事先要选择对应的系数。如:1OD的吸光值分别相当于50μg/ml的dsDNA,37μg/ml的ssDNA,40μg/ml的RNA,30μg/ml的Olig。测试后的吸光值经过上述系数的换算,从而得出相应的样品浓度。测试前,选择正确的程序,输入原液和稀释液的体积,尔后测试空白液和样品液。然而,实验并非一帆风顺。读数不稳定可能是实验者最头痛的问题。灵敏度越高的仪器,表现出的吸光值漂移越大。 事实上,分光光度计的设计原理和工作原理,允许吸光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即仪器有一定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如EppendorfBiophotometer的准确度≤1.0%(1A)。这样多次测试的结果在均值 1.0%左右之间变动,都是正常的。另外,还需考虑核酸本身物化性质和溶解核酸的缓冲液的pH值,离子浓度等:在测试时,离子浓度太高,也会导致读数漂移,因此建议使用pH值一定、离子浓度较低的缓冲液,如TE,可大大稳定读数。样品的稀释浓度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样品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细小的颗粒,尤其是核酸样品。这些小颗粒的存在干扰测试效果。为了最大程度减少颗

(完整版)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UV26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一、开机 1.打开仪器电源。 2.打开电脑,点击UV Analyst 进入光谱分析软件。 3.软件将自动搜索仪器端口,点击“联机”,软件与仪器联机成功。 二、选择测试模式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测试模式。仪器提供的测试模式有“波长扫描”“时间扫描”“定点测量”“定量测量”“核酸测量”和“蛋白质测量” 【波长扫描】主要用以检测样品对一定范围波长光的吸收情况,以便对样品进行定性测量。 1.点击左侧主功能栏中的“波长扫描”即可进入波长扫描界面。 2. 根据实验要求,在“设置”设定检测参数。 3. 在样品室内参比及检测光路同时放入装有空白溶液的比色皿。 4. 点击“基线测量”以扣除空白的背景吸收。 5. 将检测光路中的空白溶液换成待测样品。 6. 点击“扫描”。以完成样品波长扫描检测。 7. 点击“保存”并选择保存路径即可保存谱图。 注意:在“基线测量”中所选择的基线必须与参数设置中基线一致! 【时间扫描】是检测样品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吸光度(或透过率)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情况。主要用以检测样品的稳定性或进行化学动力学研究。 1. 点击左侧主功能栏中的“定量测量”即可进入定量测量界面。 2. 根据实验要求,在“设置”设定检测参数。 3 在样品室内参比及检测光路同时放入装有空白溶液的比色皿。 4. 点击“基线测量”以后扣除样品空白的背景吸收。 5. 将检测光路中的空白溶液换成待测样品。 6. 点击“扫描”。以完成样品波长扫描检测。 7. 点击“保存”并选择保存路径即可保存谱图。 【定点测量】是检测样品在特定波长中的吸光度(或透过率)。 1. 点击左侧主功能栏中的“定量测量”即可进入定量测量界面。 2. 根据实验要求,在“设置”设定检测参数。 3. 在样品室内参比及检测光路同时放入装有空白溶液的比色皿。 4. 点击“自动校零”,以扣除该波长中空白溶液的背景吸收。 5. 将检测光路中的空白溶液换成待测样品。 6. 点击“测量”,以完成样品的吸光度(或透过率)的测量。 7. 点击“保存”并选择保存路径即可保存测量结果。 【定量测量】可通过检测标准样品或输入特定的系数建立标准曲线后测量样品的浓度值。

721分光光度计的标定

1.正磷酸盐含量的测定 (1)方法提要 在酸性条件下,正磷酸盐与钼酸铵反应生成黄色的磷钼杂多酸,再用抗坏血 酸还原成磷钼蓝,于710nm最大吸收波长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2)试剂和材料 a.磷酸二氢钾; b.硫酸溶液(1+1); c.抗坏血酸溶液(20g/L):称取10g抗坏血酸,精确至0.5g,称取0.2g乙二 胺四乙酸二钠(C10H14O8N2Na2.2H2O),精确至0.01g,溶于200mL水中,加入8.0mL甲酸,用水稀释至500mL,混匀,贮存于棕色瓶中(有效期一 个月); d.钼酸铵溶液(26g/L):称取13g钼酸铵,精确至0.5g,称取0.5g酒石酸锑 钾(KSbOC4H4O6.1/2H2O),精确至0.01g,溶于200mL水中,加入230mL 硫酸(1+1)溶液,混匀,冷却后用水稀释至500mL,混匀,贮存于棕色瓶中 (有效期两个月); e.磷标准贮备溶液(1mL含有0.5mgPO43-):准确称取0.7165g预先在 100~105℃干燥并已恒重过的磷酸二氢钾,精确至0.0002g,溶于约500mL水中,定量转移至1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f.磷标准溶液(1mL含有0.02mgPO43-):取20.00mL磷标准贮备溶液于 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3)仪器和设备 分光光度计:带有厚度为1㎝的吸收池。 (4)分析步骤 a.工作曲线的绘制:分别取0.00(空白),1.00mL,2.00mL,3.00mL, 4.00mL, 5.00mL, 6.00mL, 7.00mL, 8.00mL磷标准溶液于9个50mL容量 瓶中,依次向各瓶中加入约25mL水、2.0mL钼酸铵溶液,3.0mL抗坏血酸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于室温下放置10min.在分光光度计710nm处, 用1㎝吸收池,以空白调零测吸光度。以测得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相对应的 PO43-量(μg)为横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b.正磷酸盐含量的测定:从试样中取20.00mL试验溶液,于50mL容量瓶中, 加入2.0mL钼酸铵溶液,3.0mL抗坏血酸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室温 下放置10min。在分光光度计710nm处,用1㎝吸收池,以不加试验溶液的空白调零测吸光度。 (5)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mg/L”表示的试样中正磷酸盐(以PO43-计)的质量浓度X1按下式计算 X1= m1/V1 式中m1------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的以“μg”表示的PO43-量; V1-----移取试验溶液的体积,mL。

分光光度计的原理

(一)基本原理 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对某种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建立起来的鉴别物质或测定其含量的一项技术。当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时,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则透过溶液。设入射光强度为Io。,透射光强度为It,,则透光度T=It /Io,吸光度(A)或光密度(O.D)或称消光度(E)则可表示为A=-lgT。根据Lambert—Beer定律,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与光束通过溶液的距离(即 光程)成正比,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 A=KLC 式中C代表该物质的浓度,L代表光程,一般以cm表示,K为摩尔消光系数,即当溶液浓度为lmol/l,光程为1cm时所测得的一定波长下的吸光度。 由于单色光透过溶液时,不仅被待测物质所吸收,而且还被比色容器与溶剂以及其它试剂吸收一部分,这部分需用空白管消除(空白液的做法即用与样本相 同的一切试剂,而不含被测定的物质) (二)波长的选择: 波长的选择一般是选择待测物质最大吸收峰的波长(λmax)。因在λmax测定吸光度,敏感度最高。在吸收峰波长处测吸光度,波长变化影响最小;而在其他波长处,波长变化对吸光度影响大,甚至测得浓度一吸光度曲线不呈直线。 选择测定某一溶液所需的波长,是可以用不同的波长作该溶液的吸收光谱曲线,从曲线上选择最适当的波长来进行这一溶液的测定工作,但是,在分析工作中,尚有个别情况,不能单凭此一原则,而应根据下列三个原则,进行实际试 测,然后全面考虑利弊,再行选定。 1.应使被测溶液有适当的光密度,一般而言,适当的光密度为0.1—0.7,而以0.2—0.6最理想。过低的光密度因仪器的读数误差而产生很大的相对误差,反之,过高的光密度则往往已超过直线范围而引入误差。 2.应使干扰影响降低至最低限度。在反应中,如遇不易去除的干扰色泽, 应选用对此干扰色泽最不灵敏的波长。 3.应使标准曲线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接近直线。 (三)标准曲线的绘制 1.标准曲线的作用 (1)标准曲线又叫做校正曲线或工作曲线,它是比色分析法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从浓度——光密度直线的直线特性,可以判断所采用方法的呈色反应是 否符合Lamben—Beer氏定律。 (2)作多次平行测定绘制标准曲线,可判断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操作,仪 器等误差的大小,从而确定该测定方法的可靠性。 (3)从绘制标准曲线的斜率可以比较各种方法的灵敏度。 (4)当进行大批样品分析时,可省略多次计算,从光密度值直接查阅标 准曲线而求得被测物质的浓度。

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TU-1901/1900操作规程 一、开机 1.1 依次打开打印机、计算机,Windows完全启动后,打开主机电源。 二、仪器初始化 2.1在计算机窗口上双击图标,仪器进行自检,大约需要四分钟。如果自检各项都“”,软件自动进入工作界面,预热半小时后,可以进行测量工作。 三、测量 A:光度测量 参数设置: 单击按钮(上方或左侧),进入光度测量。单击设置光度测量的参数:具体输入: 1.清除以有的波长点,输入要测量的波长值(从长波到短波)添加到测量波长点内; 2.重复测量次数,是否计算平均值,SD,RSD,等要求; 3.选择光度模式(一般为T%或Abs); 4.单击退出参数设置,进行测量。 校零和测量: 单击,将两个样品池中都放入参比溶液,单击。仪器自动完成校零,校零完成后,取出外池的参比溶液。倒掉取出的参比溶液,放入样品溶液,单击;即可测出样品的Abs 或T%值。 测量完成后,可以随时进行打印或保存。 B:光谱扫描 参数设置: 单击,(上方或左侧)进入光谱扫描。单击,设置光谱扫描参数,具体输入: 1.波长范围(先输长波再输短波); 2.测光方式(一般为T%或Abs); 3.扫描速度(一般为中速); 4.采样间隔(一般为1nm或0.5nm); 5.显示范围(一般为0--1)。 6.单击退出参数设置。 基线校正: 单击,将两个样品池中都放入参比溶液单击,校零完成后单击存入基线,取出外池的参比溶液。 样品的光谱扫描: 倒掉取出的参比溶液,放入样品单击进行扫描, 当扫描完毕后,单击查看检出图谱的峰、谷相对应的波长值及Abs值。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阈值增加或减少检出的峰和谷数量 测量完成后,可以随时进行打印或保存。 C:定量测量 参数设置 单击(上方或左侧),进入定量测量;单击,设置具体参数:

荧光分光光度计-原理

分子荧光分析法 发光光谱:物质分子或原子吸收辐射被激发后,电子以无辐射跃迁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以辐射的方式释放这一部分能量而产生的光谱称为荧光、磷光。 根据物质接受的辐射能量的大小及与辐射作用的质点不同,荧光分析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1. X射线荧光分析法 用X射线作光源,待测物质的原子受激发后在很短时间内(10-8s)发射波长在X 射线范围内的荧光。 2. 原子荧光分析法: 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吸收辐射激发后,在很短的时间内(10-8s),部分将发生辐射跃迁至基态,这种二次辐射即为荧光,根据其波长可进行定性,根据谱线强度进行定量。 荧光的波长如与激发光相同,称为共振荧光。 荧光的波长比激发光波长长,称为stokes荧光;若短,称为反stokes荧光。 3. 分子荧光分析法: 有些物质的多原子分子,在用紫外、可见光(或红外光)照射时,也能发射波长在紫外、可见(红外)区荧光,根据其波长及强度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就是通常的(分子)荧光分析法。

基本原理 一. 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 (一)分子的激发态——单线激发态和三线激发态 大多数分子含有偶数电子,在基态时,这些电子成对地存在于各个原子或分子轨道中,成对自旋,方向相反,电子净自旋等于零:S=?+(-?)=0,其多重性 M =2S +1=1 (M 为 磁量子数),因此,分子是抗(反)磁性的,其能级不受外界磁场影响而分裂, 称“单线态”; 图1 单线基态(A )、单线激发态(B )和三线激发态(C ) 当基态分子的一个成对电子吸收光辐射后,被激发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上,通常它的自旋方向不改变,即?S=0,则激发态仍是单线态,即“单线(重)激发态”; 如果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还伴随着自旋方向的改变,这时便具有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电子净自旋不等于零,而等于1: S=1/2+1/2=1 其多重性: M=2S+1=3 即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影响而产生能级分裂,这种受激态称为“三线(重)激发态”; “三线激发态” 比 “单线激发态” 能量稍低。但由于电子自旋方向的改变在光谱学上一般是禁阻的,即跃迁几率非常小,只相当于单线态 → 单线态过程的 10-6~10-7。 (二)分子去活化过程及荧光的发生: (一个分子的外层电子能级包括 S 0(基态)和各激发态S 1,S 2,…..,T 1…..,每个电子能级又包括一系列能量非常接近的振动能级)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不稳定,在较短的时间内可通过不同途径释放多余的能量(辐射或非辐射跃迁)回到激态,这个过程称为“去活化过程”,这些途径为: 1. 振动弛豫:在溶液中,处于激发态的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发生碰撞,把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迅速传递给溶剂分子(环境),在10-11~10-13 秒时间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

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与使用

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与使用 一、目的要求: 1、学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学会测量溶液的浓度。 二、实验原理: 1、分光光度计原理:分光光度计是目前化验室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分析仪器,其测定原理是利用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特性,以较纯的单色光作为入射光,测定物质对光的吸收,从而确定溶液中物质的含量。其特点是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测量范围广;在一定条件下,可同时测定水样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分含量等。 分光光度计按其波长范围可分为可见分光光度计(工作范围360~800n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工作范围200~1000nm)和红外分光光度计(工作范围760~400000nm)等。 2、在日常使用及维护当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使用仪器前,必须仔细阅读其使用说明书。 第二,若大幅度改变测试波长,需稍等片刻,等灯热平衡后,重新调零及满度后,再测量。 第三,指针式仪器在未接通电源时,电表的指针必须位于零刻度上。若不是这种情况,需进行机械调零。 第四,操作人员不应轻易触动灯泡及反光镜灯,以免影响光效率。 第五,放大器灵敏度换挡后,必须重新调零。 第六,比色皿使用时要注意其方向性,并应配套使用,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新的比色皿使用前必须进行配对选择,测定其相对厚度,互相偏差不得超过2%透光度,否则影响测定结果。使用完毕后,请立即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测定有色溶液后,应先用相应的溶剂或(1+3)的硝酸进行浸泡,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并用干净柔软的纱布将水迹擦去,以防止表面光洁度被破坏,影响比色皿的透光率。

第七,比色皿架及比色皿在使用中的正确到位问题。首先,应保证比色皿不倾斜。因为稍许倾斜,就会使参比样品与待测样品的吸收光径长度不一致,还有可能使入射光不能全部通过样品池,导致测试准确度不符合要求。其次,应保证每次测试时,比色皿架推拉到位。若不到位,将影响到测试值的重复性或准确度。 第八,干燥剂的使用问题。干燥剂失效将会导致以下问题:①数显不稳,无法调零或满度。②反射镜发霉或沾污,影响光效率,杂散光增加。因此分光光度计应放置在远离水池等湿度大的地方,并且干燥剂应定期更换或烘烤。 第九,分光光度计的放置位置应符合以下条件:避免阳光直射;避免强电场;避免与较大功率的电器设备共电;避开腐蚀性气体等。 3、吸光光度法测定溶液浓度原理 基于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波具有选择性吸收的能力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1)光线: 光线的波长: 200nm-400nm 紫外线,400-750nm可见光, >750nm 红外线 光具有波粒二相性,波长不同,其能量不同。 (2)物质的吸收光谱及颜色: A.物质的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可以选择性吸收特征波长的电磁波成为激发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吸收光谱。激发态原子恢复到基态,则释放出特征波长的光子,形成原子发射光谱。不同的溶液其光谱不同,即不同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其吸收能力不同,对某一特定波长的光存在吸收峰。B.可见光由赤橙黄绿青兰紫等能量不同的光线组成,当可见光穿过某一溶液时,由于特定波长的光被吸收而使溶液呈现相应的颜色。(如CuSO4由于吸收了可见光中的黄光(600nm)而成蓝色)不同颜色的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其吸收能力不同。(3)光吸收的基本定律(Lambert-Beer 定律): 一束平行单色光(Io)通过有色的透明溶液时,一部分的光可以透过溶液(It),另一部分被溶液吸收(Ia),还有一部分被器皿表面反射(Ir),则: Io=It+Ia+Ir 。那么,该溶液透光率为: T = It / Io 。 1. Lambert 定律:设有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液层厚度为b 的均匀透明溶液,则溶液对光的吸收能力: A=Ig(Io/It)=Ig(1/T)=k2b

U-3900紫外分光光度计操作说明

U-3900分光光度计简易操作说明书 1. 开机 插上电脑、主机电源,打开电脑、主机开关。 2. 打开测试软件,进行自检(自检时不放任何东西,自动进行),自检后主机预热15-20min 再开始测量。 3. 基线校正 将两个比色皿装上空白样放入样品槽中,合上盖子。单击baseline,工作界面出现use1,单击ok,开始扫描,扫描结束出现绿色标示“ready”后即可进行下步操作。 4. 样品最大吸收波长扫描 4.1点击屏幕右侧方法快捷图标,在general标签栏Measurement一栏选wavelength scan;

4.2 在instrument标签栏data mode选ABS(吸光度); 在Start/end wavelength根据需要设置起始扫描波长(可在199-1099nm间任意设定); 在scan speed一栏中设置合适得扫描速度(一般选取中间值,如300nm/min)。 其它默认。 4.3 在monitor标签栏,Y-axis Max和Min可根据实际样品的abs峰值调整,其它默认。

4.4 在processing和Report标签栏,一般取默认设置。 4.5 设置完后,参比池不动,将样品池(外面一个)换上样品。点击屏幕右侧,开始扫描,扫描结束后即可得样品扫描曲线,生成新的数据窗口,显示最大吸收波长,如甲基橙464nm。

5. 样品标准曲线的绘制 5.1 配制标准试样(一般5个)。 5.2 点击屏幕右侧方法快捷图标,在general标签栏Measurement一栏选photometry 定量方式。 5.3在instrument标签栏测量类型measurement 一栏中选指定波长wavelength,曲线校正类型calibration type中选一次线性方程1st order,浓度单位concentration unit根据需要任意设定,以mg/l为单位时,其它默认设置。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设备管理,正确使用、维护设备,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确保检测工作顺利开展。 2、适用范围 适用于TU-1810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 3、基本要求 3.1准备工作 3.1.1确认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是否满足要求(要求温度为15℃~35℃、相对湿度不大于80%); 3.1.2开机前打开仪器样品室盖,观察确认样品室无挡光物后再打开电源。 3.2启动 3.2.1打开电源,仪器显示初始化工作界面,仪器将进行自检并初始化,若初始化正常结束,系统将进入仪器操作主界面; 3.2.2仪器需进行预热使光源达到稳定后开始测量,预热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3.3运行 3.3.1选择数字键“3”→按“F1”→按“1”键选择工作模式为“标样法”→按“2”键用数字键将波长值输入,输入完成按“ENTER”键→按“3”键选择需要的浓度单位。 3.3.2继续按“F1”键进入标样法工作曲线参数设置界面→按“1”键输入标样数,输入完成按“ENTER”键→按“2”键,按照系统提示用数字键输入标样浓度,输入完成按“ENTER”键→再按“2”键,在一号池位置放置空白溶液,按“A/Z”键进行自动校零,校零结束将要测量的标样放入对应的比色池位置,按“START/STOP”键对当前测试的标样进行测量→测量结束系统提示输入下一号标样的浓度值,重复以上操作,直至标准曲线测试完成。

3.3.3按“3”键可看到标准曲线、曲线方程及相关系数,将线性方程及相关系数记录在原始记录本上,按“RETURN”键返回定量测量参数设置界面。 3.3.4按“F3”键进入试样池设置→再按“1”键选择试样池为5联池→按“2”键可利用数字键对样品池数进行设置,输入完成后按“ENTER”键→继续按“3”键选择一号池空白校正为“否”→按“4”键对移动试样池数进行设置,按“RETURN”键返回到定量测量画面→在一号池位置放入空白溶液,按“A/Z”键对当前工作波长进行零吸光度校正,将测量的样品依次放入设定的使用样品池中,按“START/STOP”键测量样品的浓度值。 3.4结束 测量结束将比色皿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倒置晾干,清理台面,关闭电源开关,并及时填写相关记录。 4、维护方法 4.1每次使用后应检查样品室是否积存有溢出溶液,经常擦拭样品室,以防废液对部件或光路系统腐蚀。 4.2仪器使用完毕应盖好防尘罩,可在样品室及光源室内放置硅胶袋防潮,但开机时必须取出。 4.3仪器液晶显示器及键盘日常使用时应注意防止划伤,并注意防水、防尘、防腐蚀等。 4.4定期进行性能指标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4.5长期不使用仪器时,应定期更换硅胶,每隔两星期开机运行一小时,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 5、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5.1操作设备时应确保环境的温度及相对湿度满足要求(温度为15℃~35℃、相对湿度不大于80%)。 5.2操作时不允许碰伤光学镜面,且不可以擦拭其镜面。 5.3仪器周围无有害气体及强腐蚀性气体,且不应该有强震动源。 5.4设备使用电源为220±10%,开机前应确认电源是否符合设备要求。 6、紧急应对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