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言
1.1选题背景
1.2论题地引出及研究的基本思路
1.3本文研究意义及影响因素
2理论探讨
2.1创新理论
2.2教育学理论
2.3协同理论
2.4建筑学教育协同创新理论
3中国建筑学教育现状
3.1中国建筑教育的演化及发展
3.1.1建筑溯源
3.1.2发展历程与现状
3.2中国建筑教育的困境
3.2.1建筑学院的繁荣与建筑人才的稀缺
3.2.2毕业生择业取向与建筑教学体系之间地差异
3.3多学科协同创新的引出
4国外建筑学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反思
4.1国外建筑学教育体系
4.2国外建筑学科地发展趋势(广义建筑学)
4.3国外建筑学教育模式对课题的启示
5个案分析
5.1中国国家大剧院(哲学,景观学)
5.2周庄(生态学,心理学)
6总结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自然、社会、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科学,是“广义建筑学”。

中国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起源于上世纪20 世纪初,一批海外学成的学子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建筑教育制度并在中国大学中创办了建筑教育,形成了目前的建筑学专业主流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建筑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跨越,人们对建筑的认识与要求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建筑观念已经在中国悄然兴起。

这种新形势、新要求,强烈地冲击着传统建筑教育观念与模式,建筑教育滞后的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建筑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如何走出困境,使其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努力探索建筑教育改革方向,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以培养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摆在每个建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21世纪,建筑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教育与学生素质,特别是建筑学和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

因此,在新世纪,认真探讨建筑教育的改革,为发展我国的建筑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谈起建筑教育的目的,大家各持己见。

但在很多情况下说来说去,分歧仅仅是培养什么样的建筑师。

所以,这里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建筑教育的目的仅仅是培养建筑师吗?且不说同样属于建筑圈内的建筑理论及建筑评论工作者、建筑史
家以及建筑院校的教师。

因为上述人才同建筑师一样,当仁不让应归于建筑教育所培养的范围。

除此之外呢?
可以肯定,有一部分建筑院校的学生将来会从事其他行业。

设想一下,如果一位建筑院校的学子毕业后改行做了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一个建筑类的节目,或从事关于建筑的媒体、出版行业,是否会起到建筑师本身所起不到的、扩大建筑师的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呢?如果他改行成为房地产开发商,是否更容易成为一些有独特的思考却与主流有所差距的建筑师的知音,并为那些建筑师实现自己的设想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呢?再进一步设想,如果他成了市长、省长,那么,街上那些令人掩面的市长建筑、省长建筑还会存在吗?即使仍然存在,形象是否会改善很多呢?
就建筑界自身而言,建筑界的发展需要其他边缘行业的辅助。

就接受建筑教育的学子个人而言,一方面,在原来计划经济的时代,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枚螺丝钉,也许从他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一生的方向就被决定了。

而市场经济时代,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选择都有很多。

接受建筑教育的学子会有一部分从事其他行业,这不是建筑教育的悲哀,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另一方面,每一个具体的建筑学子的个人志向和能力表现都有这样那样的差距,每个人都有相对最适合于个人发展的特定方向。

而他们在各自特定的方向,都能够为建筑的发展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所以,建筑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是培养建筑师或其他建筑工作者,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筑学基本素养的教育,让广大学子在大的建筑圈内找到能发挥自己最大作用的独特的位置。

中国的建筑教育究竟缺少什么?
很多人觉得中国的建筑教育缺少一些什么,但缺少的究竟是什么,则众说纷纭。

是缺少基本功吗?也许,国内的基本功教育比起二十年前是弱了些,但在与国外的同行们交流时,往往发现在这方面国内还是要比国外重视得多。

是缺少与社会实际接触的教育吗?虽然在大多数设计单位,“刚毕业的学生”是没有工程设计经验者的代名词。

但在校期间长达半年之久的实践实习时间不可谓不长。

更重要的是,在设计单位只要半年之久就可以掌握的与实践经验相关的知识,如果让学校教育来完成,可能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可谓事倍功半。

再说,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过早过多与实际工程项目接触,,可能会导致学生急功近利,忽视应有的基本功和基础教育的学习。

是缺少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吗?好像在与创造性思维有关的国际竞赛中,国内在校学生获奖率并不低。

是忽视建筑技术以及其他建筑学外围学科的教育吗?国内的课程设置里面,建筑技术以及其他建筑学外围学科所占的比例并不低,所传授的内容也不可谓少。

那么,究竟缺少什么呢?
我觉得,虽然我们的课程设置不可谓不全面,各门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内容也不可谓不深,但各门学科在建筑学这个大的知识体系里的位置和作用似乎并没有理顺。

课堂上传授各门课程的教师的主导理念常常发生冲突。

比如建筑构造课,我们介绍了建筑各个部分的各种常用构造做法,但似乎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与创造性无关。

设想假如在课堂上布置装置设计作业,利用一些材料的特性做成一种特定功能的装置,对启发学生认识建筑构造设计的普遍原理,并认识到建筑构造中所蕴含的创造性潜力不是更有帮助吗?至于建筑设计课,似乎从设计
基础直到毕业设计,只有两个主题:一是形式,一是功能。

所以常常给学生一个“建筑设计就是形式加功能”的错误认识。

其他的因素,例如建筑技术,虽然也有考虑,但仅仅被要求“可行”而已,被排除于建筑设计的创造领域之外。

这样,就把建筑设计的领域挤得很狭窄。

也就难怪有些学生在学校时显得很有创造力,但毕业之后,接触到实际工程项目,面对具体技术问题之后,创造力便开始衰退,最终成为循规蹈矩的建筑师了。

还有,在对建筑理论的认识,以及如何理解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上,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在下一个话题里将详细展开。

我们的建筑教育最缺少的不是基本功教育、与社会实际接触的教育、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建筑技术以及其他建筑学外围学科的教育,(虽然这些方面的教育本身也都需要继续加强。

)而是将上述这些纳入一个建筑学的大知识体系,以使这些知识在建筑设计中真正能够相辅相成,而不成为对设计思路的牵制。

对于建筑理论的再认识
这里有必要将建筑理论区分为建筑思想和建筑设计方法论两个方面,并与建筑设计手法相比较,来探讨一下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进而探讨其在建筑教育中的地位。

建筑设计方法论是具体指导建筑设计的建筑理论。

但如果没有建筑手法的积累,它会变得空泛而无用。

但在拥有了建筑手法的积累的前提下,端正的建筑设计方法论是避免建筑设计流于手法的堆砌的必要条件。

所以,这方面的教育是必需的。

我们的建筑设计原理课内容虽仍停留在八十年代,但对于引领学生入门来说还实用。

但要注意,不要把建筑设计方法论变成束缚建筑思维的枷锁。

这就要求我们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改进1,逐渐转变建筑教育观念,建筑系学生普遍有一种不良的倾向,也就是说专业学习偏重于建筑构思、建筑造型和建筑空间而普遍忽视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包括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安全和建筑材料等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建筑设计标准及规范、建筑经济知识和现行法规等多项内容。

上述相关的技术课程部分已开出,然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究其原因,以前大部分建筑的功能和技术比较简单,因而建筑设计偏重于建筑的造型和图样表现。

学生深受其影响,而目前建筑功能日趋复杂,建筑技术也随之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应当引导学生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建筑技术的学习。

这几年,我国实行的建筑师注册制度(考的内容有建筑技术),也将促进建筑教育观念的转变,引发教育各个层面的改革;2拓宽专业口径,实现多学科协同创新,培养多层次的人才,随着建筑业发展,其相关产业也随之发展。

如:房地产开发业、室内设计装修业、环境艺术设计、模式制作、透视效果图绘制等。

它们每年也需要大量的建筑学毕业生。

学生毕业生,除了到各级设计单位工作外,还有多种就业机会。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除了设计能力外,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公关能力等也成为用人的重要标准。

再加上,大学毕业分配后,岗位轮换现象也日趋普遍。

昔日的人才讲究“深”与“精”,当今社会要求复合型人才,则追求“博学”而“面广”。

因此,在教学课程体系上,除应满足基本的职业需求条件外,应尽量拓展教学体系上所能覆盖的知识范围。

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
欧美发达国家的建筑学教育起步较早, 学习研究他们建筑学专业的发展经验, 对于我们明确建筑教育的改革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 但在教育思路、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成果评判等方面具有相近的特点。

国外地学科协同创新理论开始地比较早,俗称广义建筑学理论:欧美发达国家建筑学专业的研究范围已不仅着眼于空间与时间, 而是融合进了更多的人文、环境, 这一现象被称为广义建筑学。

研究其高层次的教学情况对我国的专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课题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 1)建筑与环境: 研究课题包括声学、生理学、计算机科学、节能、热工、太阳能技术、建筑中的生物与气候学的关系。

( 2)城市规划: 包括社区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设计、政策规划、博弈及其模拟、城镇发展、城市安全等。

( 3)设计过程: 包括建筑模拟研究、当代建筑理论、环境艺术、形态分析等。

( 4)环境与行为: 包括人类工程学、人对环境的反映, 建筑使用后的评价及娱乐行为等。

( 5)建筑历史: 包括建筑现象学、建筑景观史、古建筑保护等。

( 6)建筑经济: 建筑教育与职业等。

国内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建筑学教育历史相对较短。

1978 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建筑学专业在恢复重建的基础上,以“后发优势”的发展理念开始与发达国家建筑学教育机构进行接轨,借鉴其科学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方式。

其中,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建筑师注册制度的逐步完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赛日益频繁、建筑市场不断拓展等等,这些因素对当前以及今后的建筑学教育都将具有深远指导性的影响。

由于在20 多年的时间内,建筑学教育经历了多方面的冲击和变革,缺乏一段稳定的过渡发展期,导致目前在建筑学教育领域内存在一定的误区。

主要体现在:缺乏理论性研究能力、知识体系单一、交流与表达能力欠缺等方面。

对比发达国家的教学水平与研究水平,不难发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办学思路,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我国建筑学教育在本科以
及研究生阶段有连续性的提高。

80 年代之后,我国建筑师以及建筑院校的师生在国际竞赛中频频获奖。

我国建筑院校师生参与国际竞争的热情与渴望是我国建筑教育走向世界的内在动力。

我国庞大的建筑市场为我国建筑师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也吸引了外国建筑师和国际建筑界的浓厚兴趣。

在国内主要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竞标当中,国外高水平建筑师事务所带来的不仅是竞争力的方案,更重要的是引入了一种先进的工作模式、思维取向和隐藏在其后的教育体制。

以上诸方面从不同层面体现出我国建筑界与国际建筑界的全面了解与多层次交流,建筑学教育也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冲击和影响。

总体上讲,有利因素有:多元的建筑理论思潮打破了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教学工作更多地围绕实践需要展开;教育体制逐步向国际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学专业教育, 其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缺乏与相关学科的融合。

建筑学的发展在观念上是广义的, 要更加广泛、更加综合、更加实际地贴近人的生活。

建筑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与扩大视野, 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 既要有科学的专业训练, 又要有人文学科的培养。

未来的建筑师将不只是和传统的土建工程中各专业人员打交道, 也不仅仅是和建筑工程类的工程师、规划师打交道, 而是要跨出建筑类各专业的范围,与更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专家合作, 把各专业理论融汇于建筑。

一所综合大学更要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的优势, 超越传统建筑学的学科领域, 寻找与人文学科结合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