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药浓度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合集下载

氟尿嘧啶血药浓度监测差异化分析

氟尿嘧啶血药浓度监测差异化分析

氟尿嘧啶血药浓度监测差异化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氟尿嘧啶血药浓度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高效液

相色谱法对我院60例患者血浆中氟尿嘧啶的血药浓度进行测定并结合患者的临

床情况进行用药分析。结果:氟尿嘧啶血药浓度值受患者自身情况、合并用药,

肝功能是否异常,患者遗传基因、是否正确给药、样本处理与保存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结论:对氟尿嘧啶进行血药浓度能够提高大肠癌的化疗效果同时降低不良

反应,但其检测值个体差异大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临床工作中应全方面评估

尽量做到个体化给药。

【关键词】氟尿嘧啶;大肠癌;血药浓度

【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4-0250-02

5-FU是常用的抗癌药物,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患者间5-FU的疗效和毒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不同患者进行氟尿嘧啶血药浓度监测可产生100

倍左右的血药浓度差距。若患者5-FU血药浓度值超出范围,其发生Ⅲ~Ⅳ度骨髓抑制、Ⅲ~Ⅳ度腹泻、肠道黏膜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这些都揭示出5-FU的血药浓度与疗效、毒性密切相关。

1.一般资料

我院60例经病理确诊的大肠癌患者,采取FOLFOX方案化疗,且每位患者的化疗周期均≥4周期。血样采取定于每周期化疗第2天早上6点统一采血,然后由科室护士专人负责送到

药学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5-FU血药浓度进行检测,取各周期的血药浓度均值,根据5-FU血药浓度预测可信区间分为A组(≤20mg/L)、B组(20~40mg/L)和C组

卫生部关于印发二、三级综合医院药学部门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二、三级综合医院药学部门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二、三级综合医院药学部门基本标准

(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0.12.03

•【文号】卫医政发[2010]99号

•【施行日期】2010.12.0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

正文

卫生部关于印发二、三级综合医院药学部门基本标准(试

行)的通知

(卫医政发〔2010〕9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加强医院药学部门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二、三级综合医院药学部门基本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药学部门符合《标准》要求的医院,要继续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医院药学服务水平。尚不具备《标准》规定条件的医院,要加强对药学部门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逐步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医院药学部门。

二○一○年十二月三日

二、三级综合医院药学部门基本标准(试行)

为加强综合医院药学部门的规范化管理,指导医院加强药学部门内涵建设,促进医院药学发展,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和药物治疗水平,确保药品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基本标准。

医院药学部门是医院专业技术科室,负责有关的药事管理和药学专业服务工作,并承担监督与推进相关药事法规落实的职责。药事管理和药学专业服务工作主要包括本医院药品保障供应与管理;处方适宜性审核、药品调配以及安全用药指导;实施临床药师制,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药学教育、与医院药学相关的药学研究等。

临床用药监测实施方案

临床用药监测实施方案

临床用药监测实施方案

临床用药监测是指对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药物浓度、药效、不良反应等进行监

测和评估的过程。它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药物疗效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规范临床用药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药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一、监测对象确定。

临床用药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药物浓度监测、药效监测和不良反应监测。药物

浓度监测是指对血药浓度、尿药浓度等进行监测,以确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情况;药效监测是指通过生化指标、临床症状等进行监测,以评估药物的疗效情况;不良反应监测是指对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评估。

二、监测时机确定。

监测时机的确定是临床用药监测实施方案的关键之一。监测时机的选择应结合

药物的特性、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一般来说,药物浓度监测可在用药后一定时间内进行,药效监测则需要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症状进行判断,不良反应监测则需要在用药过程中随时进行观察和监测。

三、监测方法确定。

临床用药监测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免疫测定法、生化指标监测等。在选择监测方法时,需考虑到监测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等因素,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监测结果评估。

监测结果的评估是临床用药监测实施方案的重要环节。监测结果的评估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化指标、药物浓度等综合进行,以确定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情况。在评估过程中,需注意监测结果的解释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ppt课件

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ppt课件

3.5 测定方法的选择 一种药物往往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进行
测定。选择方法时,除考虑药物的理化性 质外,还应考虑分析方法的特点及临床要 求。所选用的测定方法应具有能测定出药 物最低有效浓度的灵敏度,而且检测要准 确度高,速度快,以适应临床需要。
10
4 TDM的适应范围
TDM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正确用药,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需要进行血药浓度测 定,只有符合下列条件的药物才有必要进 行血药浓度测定。
方法。目前,进行TDM最常用的仪器为TDX(美国雅培
公司产品,属FPIA法)和HPLC。
7
2.2.2 TDM药物的发展方向:能被监测的药 物种类逐渐增多。除了早期测定的抗癫药物 (8种)、心血管药、抗生素等药物外,新近 增加了抗精神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病毒药 物(HIV)、抗肿瘤药物及新药研究等都需要 开展TDM工作。在肝、肾、心、肺、骨髓移植 迅速发展的今天,免疫抑制药物必须进行TDM。 外科医生也涉入了该领域。TDM最新进展遗传 药理学,使TDM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 患者的基因分型来制定个体患者的用药剂量, 进一步提高疗效。
5
我国1986年3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学 术会议,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数家医院已先后 开展了该项工作,目前TDM已逐渐涉及全国, 已形成一批初具规模,形式各异的TDM实验室, 我国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文件明确规定,TDM 已成为评选三级医院的必须条件之一。TDM监 督的药物品种年增多,论文逐年增加。卫生部 临检中心开展了全国TDM室间质评活动。参加 单位和及格率逐年上升。

药物监测和警戒制度

药物监测和警戒制度

药物监测和警戒制度

一、目的

为加强用药及所参与医疗救治干预措施的可靠性,优化病人的治疗效果,加大改进安全用药力度,促进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制定《药物监测和警戒制度》。

二、参考文件

1.《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国家药监局2020年12月3日

2.医疗机构药物警戒体系建设专家共识[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22,No.3, June 2022:135-14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1号2019年12月1日

4.《医疗机构高警示药品风险管理规范》(T/CMEAS 012-2023)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三、名词定义

1.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

2.药物警戒:是关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与药物使用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其他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3.治疗药物监测:是指在临床进行药物治疗过程中,观察药物疗效的同时,定时采集患者的血液(有时采集尿液、唾液等液体),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探讨药物的体内过程,以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药动学和药效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借助先进的分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手段,并利用药代动力学原理和公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

四、内容

(一)一般性原则

医院应当规范记录药物警戒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妥善管理药物警戒活动产生的记录与数据。记录与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保证药物警戒活动可追溯。

对关键的药物警戒活动记录和数据,应当进行确认与复核。

(二)疑似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

血液质量监控管理制度

血液质量监控管理制度

血液质量监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血液质量监控工作,确保血液质

量和供应安全,提高血液相关产品的质量水平,制定本血液质量监控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采集、加工、贮存、输血等血液相关工作的单位和人员。

第三条在血液质量监控管理中应遵循安全、科学、公正、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血站应成立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实施本制度。

第五条本制度应与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相衔接,确保血液质量监控工作的合法性。

第二章质量控制

第六条血液质量监控管理采用逐级质控的方式,

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最终控制三个层面进行。

第七条血液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血液采集

质量监控、输血合理性监控、血液传染病检测质量监控等。

第八条血液采集质量监控主要包括采集操作规范、采集设备维护、采集过程质量控制等。

第九条输血合理性监控主要包括输血指征的正确性、血液成分的选择合理性、输血前后患者病情的变化等。

第十条血液传染病检测质量监控主要包括检测方

法的准确性、设备的运行状态、人员培训合格率等。

第三章质量评估

第十一条血液质量监控管理应建立完善的质量评

估体系。

第十二条质量评估主要包括对血液采集点、血液

质量监控设备、工作人员等方面进行评估。

第十三条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血

液质量监控工作。

第四章质量记录与档案管理

第十四条血液质量监控管理应建立健全的质量记

录与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个人应建立血液质量监控工作记录,包

括操作规范、设备维修、培训记录等。

第十六条血站应建立血液质量监控档案,包括质

量检查、评估结果、措施改进记录等。

第五章员工培训和考核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规范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规范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规范(试行)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加强对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特制定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规范,供临床试行。

一、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1、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4、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凋整抗菌药物。

5、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菌药物费用支出。

二、抗菌药物使用基本要求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已确定为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者不使用除抗病毒以外的抗菌药物。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在留取临床标本后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凡有感染迹象,并能留取标本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尽早留取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慎重进行选择或修正原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症。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症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医院药师培训细则

医院药师培训细则

医院药师培训细则

一、第一阶段第一年至第三年

一药学理论学习

公共必修课:医学统计、医学科研设计、文献检索、计算机应用;

专业必修课: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临床检验学;

二专业外语

每小时达到笔译2500个外文印刷符号,完成2篇外文专业文献的翻译工作每篇不少于500个字;

三论文及其它

1.完成2000张以上处方的综合分析论文1篇;

2.阅读专业文献并完成文献综述2篇;

3.每年参加市级以上学术活动至汪1次,参加本院或科级学术活动至少10次;

四专业技能培训

1.调剂、药品供应12~14个月

轮转科室

门诊药房6~7个月,病房药房5~6个月,药品科药库1~2个月;

要求掌握:

1掌握各类主要药物的通用名中国药物通用名称或国际非专利药名、商品名、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

2熟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的采购、供应、管理和使用的有关规定,掌握本院使用的品种、处方用量及限量;

3熟悉门诊、急诊、病房药房及药品科药库等部门的工作内容、规章制度及工作程序;

4熟悉药品采购、质量验收、记帐核对、保管等程序和技术要求;掌握药品有效期知识及其管理办法;了解药品分类管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相关政策与法规;

5熟悉医院药品的分级管理内容、质量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及计算机在药品管理上的应用;

6熟悉常用中毒解救药物的使用;

要求完成的工作:

1调配20000张以上处方;

2完成30人次以上的药物咨询;

3收集30例以上药物不良反应并填报表;

4纠正100例以上处方不当,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5审查10张以上麻醉药处方,完成100张以上精神药品处方的管理;

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

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

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

一、需要进行监测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原因

1.安全范围窄,治疗指数低一些药物治疗浓度和最小中毒浓度接近甚至重叠,极易中毒,只有通过TDM调整剂量,才能既保证疗效又不致产生毒性;

2.以控制疾病发作或复发为目的的用药此类用药多需数月或数年的长期用药,如果不进行TDM,临床只能根据病症是否出现或复发、毒性反应是否发生为调整剂量的依据。而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再调整剂量,将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延误病情,甚至不可逆的后果;

3.不同治疗目的需不同的血药浓度;

4.药物过量中毒;

5.药物治疗无效原因查找;

6.已知治疗浓度范围内存在消除动力学方式转换的药物;

7.首过消除强及生物利用度差异大的药物;

8.存在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病理情况;

9.长期用药及可能产生药动学相互作用的联合用药。

二、需要进行TDM的药物特点

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性反应强的药物;

2.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大的药物;

3.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药物;

4.患心、肝、肾和胃肠道等脏器疾病时使用的药物;

5.为预防慢性病发作需长期使用的药物;

6.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很接近的药物;

7.产生不良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疗效的合并用药;

8.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的药物。

具有以下特点的药物不需要进行检测

1.有客观而简便的观察其作用指标的药物;

2.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大、毒性小的药物;

3.短期服用、局部使用或不易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

三、TDM的临床应用和意义

1.监督临床用药,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确定最佳治疗剂量,保证个体化给药,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血药浓度检测实验室标准

血药浓度检测实验室标准

血药浓度检测实验室标准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血药浓度检测实验室是用于测定体内药物浓度的专业机构,其准确性和可信度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在医学领域中,血药浓度检测实验室的标准化非常关键,确保各项检测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可比性。本文将探讨血药浓度检测实验室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制定血药浓度检测实验室的标准是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一个标准化的实验室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试剂管理、方法管理和质控管理。人员管理包括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和技能要求,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校准,试剂管理包括质量保证和过期处理,方法管理包括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和标定,质控管理包括日常质控样品的运行与结果审核。

在实验室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该遵循国家与行业标准,比如ISO 15189国际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CLSI C34和C49等标准文件。实验室标准的制定需要多方参与,比如医院管理层、专家组、技术人员等,确保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标准的修订和更新也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需求的变化。

在实验室标准的实施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管理体系包括质量保证手册的编制和实施、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建

立和运行、实验室内部审计和外部评审等;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日常质

控与质保、外部质量比对、基准值的设定与更新等。只有确保实验室

的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要求,才能够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和可信。

血药浓度检测实验室标准的实施对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

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临床药师指引

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临床药师指引

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临床药师指引

--------------------------------------------------------------------------作者: _____________

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临床药师指引

近期,今日药学杂志发表《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临床药师指引》一文,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数据显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分离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医院感染

重要的革兰阳性细菌。

万古霉素作为首个糖肽类抗菌药物,是具有三重杀菌机制的杀菌剂,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

的合成、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阻止细菌胞浆内 RNA 的合成而杀灭细菌,是治疗

MRSA 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但由于万古霉素的耳、肾毒性与其浓度相关,故临床应用时需对特定人群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并且在新生儿、儿童重症监护室患者、肥胖者、重症感染患者等人群中万古霉素的研究表明,部分上述患者沿用常规的万古霉素剂量仍无法达到治疗所需的理想血药浓度。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和规范万古霉素在不同人群中的使用,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情况调整给药方案,有必要时应进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

随着研究对不同人群中万古霉素药代动力学差异认知的深化,如何科学、合理、个体化地使用万古霉素已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各省市间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护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医护人员仍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严重影响万古霉素疗效的发挥和不良反应的预防。

(完整版)血药浓度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完整版)血药浓度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治疗药物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药动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为了准确、灵敏的检测血药浓度,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制定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等的工作规范。

1.方法学的开发:根据我院临床的需要及检测仪器设备(HPLC、TDX等)的情况,对部分有必要进行TDM的药物建立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方便临床常规检测。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药物分析进展,不断开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简便的体内药物测定方法学,并形成论文发表。

2.通过院刊或其他途径向临床宣传TDM开展的必要性及能开展的项目,以使临床对该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开展监测的药物的峰、谷浓度采血时间、血样采集量、采血所用的试管、药物的半衰期等资料汇总,并向临床介绍。

3.设计TDM申请表,其内容应包括:

3.1 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原发疾病、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等。

3.2 患者的用药情况:用药剂量、间隔时间、用药途径、方法、疗程及合并用药等。

3.3 标本采集情况:标本种类、采集时间。

4.临床TDM的申请及标本采集

4.1 对本实验室能监测的药物,临床根据患者的症状、疗效或毒副反应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填写TDM申请表。

4.2 采集时间

4.2.1 在患者用药5~7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达稳态)根据临床的初步判断及测定目的进行标本采集。

4.2.2 对怀疑用量不足、疗效不好或观察疗效者一般应测定谷浓度,采血时间为早上用药前。

药事管理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9年版

药事管理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9年版

药事管理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9年版)

一、药学技术人员占比

定义:药学技术人员数占同期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药学技术人员占比= 药学技术人员数

×100%

同期卫生技术人员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

二、每百张病床临床药师数

定义:平均每100张实际开放病床临床药师的数量。

计算公式:

每百张病床临床药师数= 临床药师数

×100

实际开放床位数

意义:反映临床药师资源配置情况。

注:临床药师是指经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的药师或专职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的药师。

三、门诊药学技术人员日人均调剂处方数

定义:门诊药房药学技术人员平均每人每日调剂处方数(张)。

计算公式:

门诊药学技术人员日人均调剂处方数= 门诊处方总数(张)

门诊药房日均药学技术人员数×同期工作日

意义:反映门诊药房工作负荷量。

四、门诊处方不合理率

定义:不合理的门诊处方数(人次)占同期门诊处方总数(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

门诊处方不合理率= 不合理的门诊处方数(人次)

同期门诊处方总数(人次)

×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门诊处方质量。

注:不合理处方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规定,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五、严重或新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

定义:医疗机构某一时间范围内上报的严重或新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例数占同期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严重或新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

严重或新发生的

药品不良反应上报例数

同期药品不良反应

上报总例数

×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的指标。

血药浓度检测实验室标准

血药浓度检测实验室标准

血药浓度检测实验室标准

血药浓度检测是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测量患者血液中特定药物的浓度,可以优化治疗方案,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安全有效的水平。实验室标准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因素,以下是血药浓度检测实验室常见的标准和步骤:

1. 样本采集

•采样时机:确定药物的血药浓度检测时机,通常在给药后的特定时间内进行采样。

•采样方法:使用适当的采样工具(通常是注射器或针管)从患者的静脉或动脉中抽取血液样本。

•采样量: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药物特性,采集足够的血液量以进行分析。

2. 样本处理

•离心:将采集的血液样本放置在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分离,得到血浆或血清。

•保存:存储分离后的样本,通常在低温下,以防止血样中药物分解或降解。

3. 分析方法

•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这是血药浓度检测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通过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快速准

确地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这是一种常用于测定生物大分子药物浓度的方法。

4. 标准曲线和质控

•标准曲线:制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通过检测这些标准溶液,建立药物的标准曲线,用于后续样本的浓度计算。

•质控样本:向实验中引入质控样本,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5. 报告和解释

•结果报告:将实验得到的血药浓度结果报告给医生或临床团队,以协助调整治疗方案。

•解释:结合患者的临床状况,解释血药浓度的意义,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

以上步骤应该在符合相关法规、临床实践准则和实验室质控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的实验室操作有助于确保血药浓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血液药物监测管理制度

血液药物监测管理制度

血液药物监测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血液药物监测管理工作,提高医疗机构药物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相关在职人员,包括医生、药剂师、护士和其他从事医疗服务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医院应加强对血液药物监测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不断完善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第四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血液药物监测设备和仪器,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准确性。

第五条医院应对从事血液药物监测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工作质量。

第六条医院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和教育,确保血液药物监测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第七条医院应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血液药物监测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八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血液药物监测档案管理制度,保障患者用药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第二章血液药物监测的范围和内容

第九条医院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情况,进行血液药物监测。监测的药物种类包括但不限于抗生素、抗凝血药物、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第十条血液药物监测的内容包括药物浓度监测、药物代谢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治疗效果监测等。

第十一条医院应对血液药物监测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及时向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第十二条医院应制定药物监测报告模板,规范监测结果的记录和报告,确保结果的准确和完整。

第三章血液药物监测的流程和要求

第十三条医院应建立血液药物监测的工作流程,明确监测的责任部门和具体操作人员,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药剂科临床药学组工作制度

药剂科临床药学组工作制度

药剂科临床药学组工作制度

第一篇:药剂科临床药学组工作制度

药剂科临床药学组工作制度

1:血药浓度监测工作

1)每日工作应及时准确完成当日的标本测定工作,并及时将结果通知临床。(加急样品随到随做)

2)化验单及时输机,及时送回化验单。

3)检验记录需完整无误。(姓名、性别、病房、病例号、病情诊断、待检测项、结果、报告人等)

4)做好TDX的日常保养检查工作:

每周做光学检查、每月做机臂校正检查

当有质控不合格时及时做标准曲线每次检测结果均有完整的记录。(实验结果粘贴、检测人签字、标注检测日期)

5)及时定购试剂等消耗品,并保持记录完整。

6)有外送检品时及时联系临检中心测定,登记回馈临床测定结果。每季度结算测定样本。2:制剂检验工作

1)及时测定送检制剂:每半年及时将蒸馏水送检朝阳区药检所。

2)保持制剂检测记录的完整性:包括日期、制剂名称、批号、编号、监测项、结果、制剂制作人、检测人、检测依据等。

3)使用相关仪器(紫外分析仪)必须做好使用记录登记。

4)及时购买检验试剂,配制各种试液保证制剂检验工作的正常进行。

3:药讯及药品快讯的编写工作:

1)按时出版刊物:快讯不晚于3个工作日,药讯不晚于15个工作日出版。

2)药讯及时介绍医院药学应用的新进展,药学研究的新发现。

3)及时向院内其它科室传达我院的药品应用相关信息。

E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1)及时检查所负责病区,避免有遗漏现象(临床已经上报或者已

经登记而没有及时记录)。

2)认真、完整、准确的填写不良反应报表。

3)对于特殊不良反应或者药物配伍禁忌要及时给临床反馈、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药物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药动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为了准确、灵敏的检测血药浓度,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制定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等的工作规范。

1.方法学的开发:根据我院临床的需要及检测仪器设备(HPLC、TDX等)的情况,对部分有必要进行TDM的药物建立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方便临床常规检测。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药物分析进展,不断开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简便的体内药物测定方法学,并形成论文发表。

2.通过院刊或其他途径向临床宣传TDM开展的必要性及能开展的项目,以使临床对该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开展监测的药物的峰、谷浓度采血时间、血样采集量、采血所用的试管、药物的半衰期等资料汇总,并向临床介绍。

3.设计TDM申请表,其内容应包括:

3.1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原发疾病、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等。

3.2患者的用药情况:用药剂量、间隔时间、用药途径、方法、疗程及合并用药等。

3.3标本采集情况:标本种类、采集时间。

4.临床TDM的申请及标本采集

4.1对本实验室能监测的药物,临床根据患者的症状、疗效或毒副反应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填写TDM申请表。

4.2采集时间

4.3标本采集后应连同TDM申请表立即送实验室。

5.测定:

5.1接到标本后,要按测定方法立刻对标本进行处理并测定,确实因工作安排关系,不能立刻测定者,要将标本处理后,放冰箱(0℃以下)冷冻保存,并尽早安排测定(要求当天检测完)。

5.2为了保证测定的准确度及灵敏度,使用TDX检测时,每一次测定均要求与质控一起检测,并根据质控的测定结果校正测定的浓度;使用HPLC法进行测定时,根据柱效及时重做标准曲线及使用对照品重做回收率等。

5.3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证仪器设备的良好性能。同时要及时补充各种试剂及对照品、试剂盒等。

5.4测定后,应及时填写血药浓度检测报告单(当天完成)。

6.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

6.1要求:对实验室开展的TDM项目,收集群体参数值(K

a、K、V

、Cl、T

1/2

及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等),列成表,方便查找,并及时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及时更新。熟悉掌握测定药物的使用、相互作用、患者临床症状及毒副反应的表现等,并及时收集最新的资料。

6.2接到TDM申请后,实验室立刻通知负责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人员或相关专科的临床药师,由其到相应临床查看患者病历,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及临床疗效或毒副反应。

6.3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情况、实际临床疗效、是否出现毒副反应等,结合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进行解释。

6.4对需调整个体化用药方案者,可根据测定结果、期望浓度及群体药动学参数,按照药动学的理论及计算方法,计算最大维持剂量、负荷剂量、给药速率、给药间隔等(条件许可时购进药动学参数计算软件),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及药物剂量拟定给药方案。

6.5将解释的结果及需调整剂量而拟定的给药方案写到血药浓度报告单上,并与医生探讨。

6.6如临床调整给药方案,则在给药后一面观察临床疗效,达稳态后测定血药浓度,若实测血药浓度在治疗范围内,且临床有效,表明用药方案合适;若实测血药浓度小于最低有效浓度,且临床效果不佳,则需修改用药方案,而如临床仍有效,则不必修改用药方案;若实测血药浓度大于治疗浓度,应特别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如临床仍无效,则必须修改用药方案,并再测血药浓度,直至摸索出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

6.7是否调整用药方案,应以临床实际疗效及是否出现毒副反应为准,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仅仅提供可能产生治疗效应和毒副反应的参考范围,因此分析血药浓度的量效关系时首先应当重视的是患者的实际临床效应。

7.临床药师参与相关临床科室的工作过程中,对重点病例提醒医生及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配合实验室对结果进行解释,追踪重点病例临床效应。

8.实验室要对调整用药方案及其他重点病例进行追踪监测。对测定的TDM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每年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写出专题论文。

9.结合临床,开展相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