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bf9446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c.png)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
(3)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从文中提炼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思想的魅力,理解“天下为公”的大道理念。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课文《大道之行也》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社会意义。
2. 将课文中的大道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大道之行也》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大道”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2)分析课文中的大道理念及其社会意义。
4. 实践运用(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大道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大道理念在生活中的实践。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道理念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大道之行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大道理念实践”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文评价:评估学生在作文中对大道理念的运用和生活实践的结合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儒家思想讲座或研讨会,深入探讨儒家理念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教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d0d89cd4d8d15abe234eeb.png)
22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2、了解先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诵读能力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二)、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教育学生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二、教学重点1、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力求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三、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章中所描绘社会,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这是名篇,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课堂上有琅琅书声,才能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 课件、示范朗读磁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后,教师引导: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男有分(fèn 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前一个亲和子都用作动词,指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外户而不闭(户,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兴,杜绝)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⑴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⑵教师分层指导朗读: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⑶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⑷全班齐读课文(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⑴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⑵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⑶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四)、探究性思维训练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五)、课堂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学生齐背课文(六)、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1、给下面这段文字加标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下面是一段不规范的译文,请学生读后评价,并说出简洁正确的译法大道推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负责工作,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所以人不单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单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让老人有人养老送终,让年轻人得到重用,让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长大,让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让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叫理想社会(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完成下列练习:⑴解释加粗的词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④男有分,女有归⑵翻译下列句子: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教学反思:《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对本课的学习我根据班级的学情和本文的特点,我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他是从哪些方面阐述;3、树立乐于奉献、诚实守信、与人和睦相处等观念根据这些目标我设计了整体感知、探究讨论、拓展延伸三个环节一、整体感知部分:1、我注重学生的反复读,各种形式的读用时大约12分钟,但是安排太集中,就好像为了读而读,诵读和课文的理解学习分离开了,那读的目的和效果就没有了,首先从时间上就影响了探究讨论环节的深入开展应该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上时时有诵读声,并基本达到当堂成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而且对诵读也应作具体指导,让学生会读、爱读2、疏通文意部分,我发现经过初一的训练,学生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本文句子的翻译,课下注释基本上都有,教师不必把疏通文言文文意、翻译字句想的太难,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究性学习,借助注释自主对译,提倡合作式学习汇报交流时,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人翻译,以开火车的方式顺了一遍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掌握并不好,就是照着课下注释念翻译,而且还有一点吞吞吐吐,明显感觉就不太理解对于重点、难点,教师也应讲解透彻,并帮助学生养成积累重点字词的习惯正是由于翻译这一环节落实得不扎实,导致在研读课文时,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深,从而对文章主旨体会不透对于班里的学生,可采用学生一边翻译,老师一边做好相应的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板书这一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对文中的重要文言字词可以有一个直观认识,同时也对这些要点作了笔记归纳3、当堂检测重点字词部分,检测并未让学生合上书本,即使他们回答对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记住了,感觉太浮二、研究探讨部分: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完成围绕“大同”社会的特征一共提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 2、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分出课文层次,学生很快可以找到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基本特征)这是本文的重点,却只用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形式上的小组合作讨论之后,我快速地、不停地叫学生起来回答,只是急着从他们的回答中去筛选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从而缺少了对学生的引导,老师的“引”的作用没发挥出来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缺少针对性和艺术性,就用简单的“不对”“错了”“嗯很好”等语言来点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老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研究探讨这个过程基本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欠缺了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三、拓展延伸部分还剩下大约五分钟的时候,这节课匆匆忙忙进入了尾声这个部分我设置了两道题:1、本文与《桃花源记》有相似的地方,你能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吗?这道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巩固我没有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出示题目之后没有让他们谁会谁就回答有些反应稍慢的同学根本来不及思考,这道题就又过去了这种拓展是不够细致的,只是句子的比较,缺少了对两篇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写作手法的比较学习,效率不高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又设置了第2个拓展延伸,结合你自己现在的实际,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学生说了相互帮助,宽容无私,诚实守信本来以为这会是本节课的高潮,但学生发言的兴头还未兴起,本节课就在的铃声中结束了整堂课,学生都跟着我的思路着急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很累却只是流于形式,收获甚微这堂课暴露出的问题都值得我去深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6d294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4.png)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对于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被动,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将在下一次的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并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大道之行也》的全文阅读与理解;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领会文章的主旨和道德观念;探讨古代礼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性写作练习。本节课将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典籍,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道德观其更具现实意义。
(4)创意性写作练习:学生在运用课文知识进行创意性写作时,可能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况。
突破方法:提供写作模板,引导学生进行仿写,逐步培养其创意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达到教学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强化语言表达与思维品质。通过学习《大道之行也》,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古代礼制的内涵,提高文化自信;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素养;分析文章结构与修辞,培养逻辑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联系实际生活,激发道德思考,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课时3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课时3页)](https://img.taocdn.com/s3/m/22bc4cb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5.png)
【学习目标】1.翻译并背诵课文, 掌握相关文言词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1.指导朗读, 把握课文内容;2.指导背诵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以198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的致辞“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导入新课。
二、知识链接本文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 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共49篇。
“礼运”,《礼记》的篇名,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四书: 《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孔子, 名丘, 字仲尼, 汉族, 春秋时期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弟子收集他的话语著为《论语》。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guān)货恶(wù)男有分(fèn)2.解释文言字词选贤与能: 通“举”, 推荐、选举。
不独亲其亲: “以……为亲”, 意动用法。
矜、寡、孤、独:矜, 老而无妻的人;寡, 老而无夫的人;孤, 幼而无父的人;独, 老而无子的人。
男有分:职业, 职守。
女有归:归宿, 女子出嫁。
外户: 从外面把门扇合上。
大同: 指理想社会。
3、学生自由读, 名家范读, 注意朗读节奏。
4.解释重点字词, 并试着翻译课文, 完成下列问题。
1、“大道”指什么?大道, 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大同”指什么?大同, 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3.“大道之行也”怎样理解?大道之行也, 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 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四、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1)满足生存需要, 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的教案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4b59a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3.png)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
(3)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停顿和语气。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大道之行也”和“天下为公”等思想的内涵,分析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大道之行也》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文章主题思想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课文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深入探究课文中的思想和观点,提高探究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课题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研究成果,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课文《大道之行也》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停顿和节奏,增强语感。
3.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本。
4.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a3f2b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6.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同”理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体会“大同”理念的应用。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背诵,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5.社会责任与担当:探讨文本中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大道之行也》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典故,以及文言文特有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让我很欣慰。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仍存在思考问题不深入、表达观点不清晰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思维导图绘制、辩论赛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概念。《礼记》中提出的“大同”是指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和谐共生的社会。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的教案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65d55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f.png)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所传达的儒家思想,理解“天下为公”的价值观念。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课文《大道之行也》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
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儒家思想的内涵。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大道之行也》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儒家思想,如“天下为公”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练习成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2)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如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大道之行也》。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天下为公”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的教案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b8a9b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7.png)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论点进行论证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公平正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理解并运用文中的论点进行论证。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大道之行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讨文中的观点和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大道之行也》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讨文中的观点和自己的看法。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 练习运用文中的论点进行论证和表达。
3. 写一篇关于《大道之行也》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读后感写作: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大道之行也》的理解和感悟。
2. 推荐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大道之行也》文本。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2e7930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6d.png)
课堂讨论与互动:10分钟
THANKS
感谢观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 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
情感目标
感受《大道之行也》中所蕴含的理想 社会思想。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 神。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大道之行也》的主题, 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软件
如互动教学平台、在线测试系统等, 提供课堂互动、实时反馈等功能,提 高教学效果。
06
教学时间安排
课时安排
课时长度
本课建议安排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用于讲解课文背景和字词,第二课时用于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和讨论。
时间分配
字词讲解:15分钟
文章背景介绍:10分钟
文章内容解读:20分钟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教学策略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大同社会的 理解,激活他们的前知,为后续的教学打 下基础。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道 之行也》的内涵和意义。
引导学生学习
反馈与调整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归纳,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 高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等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表现评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礼记》二则 - 大道之行也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礼记》二则 - 大道之行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ff8d4c844769eae009ed68.png)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东洲中学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道之行也》是人教2011版(2016年起始)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礼记>二则》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学段,新课标要求:“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归纳主要内容及主旨”。
本文处于教材较后的位置,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进一步强化文言文阅读。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将“读”与“思”相结合:读中解题,读中品韵,读中解意,读中探旨,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文的优美典雅,言简意丰。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虽然课文内容稍有的难度,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还比较有限,但是课下的注释详尽,因此教师无需过多就内容讲解,可以采用反复朗读与小组合作、难点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主理解文章内容。
八年级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较少,但在思品、历史及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机械生硬地讲解难点问题,要巧妙地设计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素养。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知,树立积极理想。
(二)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大同”社会的积极意义,树立积极理想。
(三)教学方法:朗读品析法合作讨论法(四)教学手段:ppt课件(五)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诗句替换白话2、导入新课回顾旧知,我们刚刚学过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它有怎样的特征?3、了解《礼记》4、解读课题“大道”是什么意思?“行”是什么意思呢?5、朗读品韵一读,质疑。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12da16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7.png)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大道之行也'];(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并能进行适当的翻译;(3)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2)通过解读案例和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文章,使学生对【大道之行也】的理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3)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大道之行也】的朗读和背诵;2. 文章中关键词汇和句子的翻译和解释;3.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4. 解读案例和进行小组讨论;5. 课文【大道之行也】的主题思想和道德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大道之行也】的朗读和背诵;(2)文章中关键词汇和句子的翻译和解释;(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念的理解;(2)解读案例和进行小组讨论的能力培养;(3)课文【大道之行也】的主题思想和道德价值的领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大道之行也】的概念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2)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加强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关键词汇和句子翻译:(1)解释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翻译,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让学生进行案例解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1841ac0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6.png)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礼记二则》,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
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因为作者是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对人类美好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向往,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这就是作者描绘的“大同”社会。
学情分析: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
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学习。
教学思路:温故知新,首先从学过的《桃花源记》一文导入新课,再通过读文,译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东晋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礼记》中“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礼记》有关的知识。
3重视朗读,提高朗读能力,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要求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桃花源记》,并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2—3分钟)1、同学们,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其实由陶渊明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的美好社会构想。
那么大同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和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呢?今天,让我们带着问题学习《大道之行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e70ed8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a.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意义《大道之行也》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作者钟晓阳亲身经历为素材,描述了他与祖父共同观察农田、体验农家生活的故事,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和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农田、农家生活的真实情景,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锻炼观察力和感知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材分析1. 课文内容概述《大道之行也》以夏季农村田间地头为背景,通过叙述作者与祖父的亲身经历,展示了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感悟。
文章透过对农田、农作物、农家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农民的尊重。
文章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情感真挚。
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掌握词语和句式的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用文学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培养细致观察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个人经历与文本相联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农田的美丽和生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弘扬对农民的尊重和关怀。
–培养学生的用心观察和细致思考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掌握词语和句式的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细致观察力,用文学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培养对大自然和农民的感悟。
•培养学生用文学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播放一段田园风光的音乐,带领学生想象置身于美丽的农田中。
然后提问学生对农田的印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2.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向学生出示《大道之行也》的课文标题,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以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目的地寻找相关信息。
3.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大道之行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9915a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b.png)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于“大道”的追求和向往,培养自己的理想追求。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追求真理和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篇章结构。
(3)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大道之行也》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文章,感受文章的韵律和美感。
(2)让学生自主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篇章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大道之行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大道”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评价:(1)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2)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
3. 教学改进:(1)针对教学难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发言、讨论、展示等。
(2)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等。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https://img.taocdn.com/s3/m/b99623dc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b.png)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大道之行也》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 学习并运用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大同”社会的理念。
2. 通过讨论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古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中“大同”社会理念的理解与分析。
2. 文中特殊句式的辨析和运用。
(二)教学难点1. 对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对“大同”社会理念的深入探讨和现代意义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一种古代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
请大家思考一下,你们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想过一个没有战争、人人平等、和谐共处的世界?2. 展示“大同”社会概念老师会展示一些关于“大同”社会的图片和视频,这些资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社会的特点。
同学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注意观察和思考,这些画面与你们心中的理想社会有何相似之处?3. 课文原文朗读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和节奏,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大同”社会理念。
4. 课文内容初步解析在朗读之后,老师将对课文进行初步解析,特别是对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子进行解释,比如“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等,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些词汇在文中的含义。
5.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二)课文学习1. 课文朗读与感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齐声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朗读时注意文言文的停顿和语气,让学生在模仿中逐渐掌握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接着,通过个别学生的示范朗读,展示正确的朗读方式,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64598e5ef7ba0d4b733b5d.png)
24、大道之行也《礼记》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理解“天下为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诵读,理解“天下为公”。
四、教学难点: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
五、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板书文题)(二)简介作者及背景课件显示(三)读熟课文,疏通文意1.课件展示本课的生字词,学生自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2教师播放朗读,学生听读,感受朗读语气和节奏。
3教师具体指导朗读4全班齐读课文。
5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6翻译课文(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桌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四)理解课文把握主旨1、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3)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五)比较拓展课文。
1、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7859f2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1.png)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篇一自主阅读,背诵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有关“理想”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使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1.通过诵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3.合作探究,掌握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大同社会的认识。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学习任务:齐背《桃花源记》,谈谈对世外桃源的认识和感想。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吧。
(板书文题)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理想”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主题(自主学习)学习任务: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内容。
1.诵读课文,注意节奏。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3.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细读课文,分析具体内容(合作学习)学习任务:分析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师指导语:通过疏通文意,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大同社会的特征。
初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02ddea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6.png)
初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
2、全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构成背诵思绪,进步朗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1.要求先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神韵,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先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实践,引导先生考虑“孔子的社会理想完成了吗?我们如今的社会是否是大同社会”这个成绩。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求创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之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板书文题)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先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
用门闩插门)3.通假字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点朗读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本人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五、合作探求、讨论以下成绩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甚么?照顾此句的哪句话?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发问:怎样实行“大道”,完成“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点)?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这次上的《大道之行也》是我为探索“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主要是以自主式导学案为载体来构建课堂。
我校是自主式课堂教学的试点学校,导学案的使用已经快两年了,导学案、导学单、任务单……对于导学案的编制我们进行了很多尝试。
学生通过完成传统的导学案,在课前对课文进行了充分预习,但这种预习依旧是被动、机械性地接受老师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使课堂失去了新鲜感。
所以,依照传统编制的导学案必然不能适应课堂。
自主式导学案就是我新的尝试。
二、导学案
自主学习
1.阅读本文后,我觉得学习本文想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
①
②
2.这篇课文我读了遍,(已/未)背出。
3.我认为这篇文言文中这些字词的音形义需要自己特别注意,现将正确的内容整理如下:
4.借助工具书后,我对以下词句的翻译仍有困难,希望同学们能够帮我解决。
5.我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们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合作探究
1.组内合作交流:①在自己的导学案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完善自主学习第3题。
②解决自主学习第4题,仍有困难,写在小白板上。
2.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第5题。
我的收获
1.经过本课的学习我(完美/较好/基本)完成了我的学习目标:
2.我(完美/较好/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
3.我将自主解决的问题:
资料助读
《礼记·礼运》⑴共3552字,开头384字摘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⑵宾,事毕,出游于观⑶之上,喟然⑷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⑸,丘未之逮⑹也,而有志焉。
……(课文省略)今大道既隐⑺,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⑻以为礼,域郭沟池⑼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⑽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⑾,以贤⑿勇知,以功⒀为己。
故谋用是⒁作,而兵⒂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⒃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⒄,以考⒅其信,着有过,刑⒆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⒇,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
[注释]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有些是文人雅士寄孔子之名发表的。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⑵蜡(zhà):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
⑶观(ɡuàn):宗庙门外两旁的楼。
⑷喟(kuì)然:感叹的样子。
⑸三代:指夏朝、商朝和周朝。
英:英明君主。
⑹逮:赶上。
⑺隐:消逝。
⑻大人:这里指国君。
世:父亲传位给儿子。
及:哥哥传位给弟弟。
⑼郭:外城。
沟池:护城河。
⑽笃:淳厚。
⑾田里:田地与住宅。
⑿贤:尊重。
⒀功:成就功业。
⒁用是:因此。
⒂兵:这里指战争。
⒃选:
指杰出的人物。
⒄著:彰显。
义:指合理的事情。
⒅考:成就。
⒆刑:典范。
让:礼让。
⒇埶(shì):同“势”,指职务。
去:斥退。
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与”、“矜”、“亲”、“子”、“归”、“贼”、“之”、“为”、“而”、“其”、“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感受“大同”社会的风貌,基本背出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渴望和睦、安定、富足、幸福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爱他人、诚实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感受“大同”社会的风貌。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平等待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勤奋进取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放《大道之行也》录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认真完成了《大道之行也》导学案,老师整理了大家的学习目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