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
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1.摹状词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界兴起了“语言学转向”,使得西方哲学界开始热衷于对语言问题的研究。
所谓的“语言学转向”,就是指“以分析哲学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实现的哲学主题的转换,即由近代哲学认识论研究转向语言哲学的研究”①,是“要求通过改革语言或者通过了解语言的用法来解决哲学问题的哲学主张”②。
语言问题被视为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本,处于哲学的中心位置,认为哲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源于对语言的误用,并且由此形成了语言哲学这样的哲学流派。
西方哲学家学习和掌握的现代逻辑的科学方法在促成语言学转向的同时,也成为了语言哲学的基础。
语言哲学中的首要问题意义指称理论,也因此成为了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很多语言哲学家们先后提出了自己的指称理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就是在这样大的学术时代背景下提出的。
摹状词理论提出之前,哲学史上一直存在三大疑难问题:同一替换律失效,排中律失效,以及存在悖论。
这三个疑难问题在处理名称意义时是无法回避的,如何解决它们是困扰众多哲学家们的难题。
19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穆勒最早对名称及其意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专名没有涵义”的观点在后人看来虽有失偏颇,但穆勒的理论推动了意义指称理论的发展。
与之观点截然相反的弗雷格认为“专名的指称就是这个名称所命名的对象本身”,专名的涵义则是符号本身的涵义,专名的“涵义决定所指”,提出专名既有涵义又有指称的思想③。
虽然弗雷格没有从理论上区分专名和限定摹状词,但其的理论在逻辑学和语言哲学中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罗素的专名理论也是以弗雷格指称理论中的有益因子为基础的。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启发,并评价说“在逻辑分析的所有问题上我们主要是从弗雷格那里获得教益”④。
2.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成就罗素认为亲知原则和“奥卡姆剃刀”原则是将专名和摹状词区分开来的基础。
①崔伟奇.“语言的转向”的哲学反思.求是学刊,1995,(6):21②R.Rorty.The Linguistic Turn.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3③[美]彼得·弗朗奇.分析哲学基础.周继明.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25④张庆熊,周林东,徐英谨.二十世纪英美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罗素认为,人们通过两条途径获得对世界的认识:一是通过直接表象、亲自认识事物来获得,二是通过描述事物获得。
语言哲学
这些思想视语言为行动的一部分,认为言说者在表达的同时总是试图做些什么并总是带来一定的后果。
再者,语言限制行为的界限。
人们采取特定行为时总是依赖语言赋予其合法性。
语言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宣布言说者的权威,唤起聆听者的感情,划分“我者”和“他者”的界限-语言是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一。
历史主义要求阅读者力图回到著作者置身其中的世界,复原著作者所处的社会和语言、信仰背景,以便尽可能的感同身受地以思想家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他们。
置身其境主义却要求以古人的方式理解古人,以他者的方式理解他者。
置身其境是为了历史再现,对斯金纳来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构成性的。
历史的意义并不在于能为我们当下的困境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重新体验先辈的思考进路“扩张对我们的社会和政治论争中所运用的概念和理解”。
语言哲学
Contents
Ⅰ、Philosophy---Schema compiled by language ① Recognition of the world-the battle between philosopher and language ②Metaphor and Schema--- Philosophers’ language game ⑴Metaphor ⑵Schema Ⅱ、Language---the Important Topic on Philosophy Speculation ① Discussion on the standards of language application ② Discrepancy Between "Ming" and "Shi"(Name and Reality) ③Discrepancy Between “Yan" and “Yi"(Language and Meaning) ④ The View of Language-Meaning and Name-Reality
Language and Philosophy
Tutor: Sui-Huili Student: Yuan Fu Subject: Cultural Linguistics Student number:42007267 Date: April 9th
Contents
Ⅰ、哲学——语言编就的世界图示 哲学 语言编就的世界图示 认识世界—哲学家和语言的搏斗 ①认识世界 哲学家和语言的搏斗 隐喻和“制图” 哲学家的 哲学家的“ ②隐喻和“制图” —哲学家的“语言游 戏” ⑴隐喻 ⑵编制图示 语言——哲学思辨的重要课题 Ⅱ、语言 哲学思辨的重要课题 ①对语言运用标准的讨论 历史悠久的“名实之辨” ②历史悠久的“名实之辨” ③饶有兴味的“言意之辨” 饶有兴味的“言意之辨” 文化语言学的“名实”观和“言意” ④文化语言学的“名实”观和“言意”
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课程介绍本课程的对象是哲学专业和其他与语言相关专业的学生。
目的是较全面的介绍语言哲学的各种流派的基本观点,以便学生可以把握语言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脉络。
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考试采取课程论文和期未考试结合的方式(前者占30%,后者占70%)。
本课程的内容如下:导言语言哲学的源流与发展第一部分指称问题第一讲指称与意义:弗雷格的框架§. 1弗雷格的同一性之谜同一陈述的问题;传统对此问题的解决。
§. 2名字的指称与意义专名的指称与意义;语句的指称与意义;指称与意义的区分用于解决同一陈述问题;“语句的指称是真值”这个断言所引起的困难。
§. 3组合性原则与内涵语境组合性对意义理论构造之必要性;内涵语境所造成的逻辑与语言学问题;非真值函项之处理;内涵语境下的指称与意义。
第二讲描述理论§. 1日常专名的日常理解日常理解引起的三个问题;日常理解的语法和语义学假设;梅农(A.Meinong)解释之困境。
§. 2罗素的描述理论日常专名的分析与消解;描述短语的逻辑形式;所谓“逻辑专名”;描述理论的共同特征。
§. 3描述理论的各种语用学变体语言表达的语义学内容与使用的区分(P. F. Strawson);名字的描述集的人类学限定(L. Wittgenstein and John Searle);所谓归属的使用与指称的使用的划分(K. Donnellan)。
第三讲直接指称的语义学观念§. 1无概念中介的指称对描述理论的批评;直接指称思想的基本概念;专名作为严格指示词;语言表达的意义与世界。
§. 2直接指称理论的主要论证模态论证;语义学论证;认识论论证。
§. 3直接指称思想向自然类语词的推广:克里普克与普特南。
第四讲必然性与先天性§. 1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概念之区分分析哲学传统的必然性、先天性与分析性概念;必然性是形而上学概念,先天性是认识论概念。
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第一节概说语言哲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特指语言学哲学,是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翻译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并且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科学哲学的特殊分支,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等并列的学科。
2.语言哲学,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何一种概念的研究。
举例来说,亚里斯多德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莱尔关于心灵概念的著作,都在这类研究的范围之内。
3.语言的哲学,是对关于语言本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内容的哲学性质的论著。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成果最为卓著的一个哲学流派。
加强对语言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研究对于哲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哲学的研究以逻辑实证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生成语言学这三条线索进行。
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9个方面:语言的本质;西方哲学发展中的语言转向;涵义与指称理论;语言的意义和证实;“图像论”、“使用论”与语境;行为反应论与言语行为理论;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自然语言句法分析;逻辑分析方法。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
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
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一生两个阶段的哲学体系。
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
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第二节言语行为理论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将言行区别对待的,“言”和“行”似乎成了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分析哲学家之日常语言学派
分析哲学家之⽇常语⾔学派分析哲学家之⽇常语⾔学派在现代西⽅哲学中,语⾔哲学有⼴义和狭义之分,从⼴义上说,凡是以语⾔为研究对象的哲学都属于语⾔哲学。
狭义的语⾔哲学就是指“剑桥-⽜津学派”的⽇常语⾔哲学。
这⾥主要介绍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常语⾔哲学和“剑桥-⽜津学派”的观点。
⼀、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常语⾔哲学在第⼀次世界⼤战之后,维特根斯坦回到了他的⽼家,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个地⽅过着隐居⽣活。
但是他并没有停⽌研究⼯作。
他的哲学思想发⽣转折⼤体上是在1928年。
1929年他⼜回到了英国的剑桥⼤学。
⼆战期间,他去服兵役。
1944年⼜回到剑桥⼤学,直到1951年去世。
下⾯谈谈他后期的三个观点。
1.认为“哲学是纯粹描述的。
”维特根斯坦到了后期也改变了对哲学的看法。
在前期,他把哲学看作是⼀种澄清的活动,也就是要把⽆意铁废话从哲学中清除出去。
到了后期,他认为哲学是⼀种描述的活动。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所谓“描述”是相对于“说明”的。
他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不同的。
科学的任务在于“说明”,也就是⽤原因来说明结果。
⽽在哲学中,我们必须避免⼀切说明,⽽只⽤描述代替它。
他所说的“描述”就是既不提出假设,也不进⾏推论,⽽是把每⼀件事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们的⾯前。
哲学的任务就是对⽇常语⾔的⽤法进⾏描述。
在他看来,以往的哲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由于⼈们对语⾔有某种误解所造成的。
其中⼀个很重要的⽅⾯就是硬要给名词找到和它相对应的对象,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形⽽上学”。
也就是说你硬要给每⼀个名词找到⼀个相应的对象,那么,这个对象是什么呢?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就引起了争论。
所以,他认为以往的哲学采⽤的是⼀种“精神病症的语⾔”,它没有意义,别⼈也听不懂。
这样就给⼈们造成了很多困惑。
为什么会是这样?就是因为形⽽上学哲学家他们不按照⽇常语⾔规则来讲话,不在具体⽤途上来考察它们的意义,⽽是违反规则,脱离⽤途,盲⽬地寻找它们的绝对意义。
因此,科学的哲学,就像医⽣给病⼈看病⼀样,来治疗这种“精神病症”的语⾔,以消除形⽽上学哲学家给⼈们造成的困惑。
语言哲学现代意义评析
语言哲学现代意义评析从语言哲学的历史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首先在英国被提出。
语言哲学是现代性的哲学。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现代性进步,都会催生新的语言观念,产生新的语言运动。
现代性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性,它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历史性指向过去,现代性则指向未来,要把握现代性,就要了解现代性的[gPARAGRAPH3]。
以布罗代尔为例,在其思想演变中,他对“语言的本质”问题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关注:一方面,他对语言的属性、形式、特点等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强调语言的形式和规则性;另一方面,他又对语言的使用者进行研究,探讨语言的民族性、社会性、共同性,追求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和“关系”。
因此,布罗代尔作为语言哲学家,既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也重视语言的理论研究。
他认为:“要了解语言,我们必须考虑这样的事实,即:当某些人采用或创造了语言时,无疑地他们总是期望能够对语言进行自己的分析和说明。
这种希望之所以有道理,是因为在语言中存在着各种关系,而这种关系使得语言成为一个整体……”从关系到本质的分析,表明布罗代尔对语言问题的认识并非是“人工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本体论根源。
这种本体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本体论哲学。
由于本体论哲学的历史渊源,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单子论”、康德的“先验统觉”,法国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马克思的“物质—精神”范畴等,都对布罗代尔的语言观念产生了影响。
比如,德国哲学家康德对语言的描述与构成性分析,就成为布罗代尔语言哲学的主要出发点之一。
在康德看来,“语言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创造人格。
”他认为,“人们从两个途径建立其人格:通过语言,并借助于这种语言表达的内容,并且用这种表达显示出来;通过外在于语言的活动,并借助于这些活动而显示出来。
”“关系”是本体论问题,“意义”是本体论结果,“理性”是意义的根据,这三者构成了现代哲学语言观念的逻辑起点。
它不仅是布罗代尔的核心概念,而且贯穿其整个思想体系。
维特根斯坦与语言哲学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
维特根斯坦与语言哲学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初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语言哲学以及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维特根斯坦为中心,探讨他对语言的看法以及对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贡献。
1. 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观点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工具,他关注语言的使用而非其内在结构。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的概念,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参与者之间的规则和规范来建立的。
他指出语言的意义不是静态的,而是与社会活动和上下文有关的。
2. 维特根斯坦对意义的理解维特根斯坦对意义的理解与传统语言哲学有所不同。
他主张意义不是由单词或者句子本身所决定的,而是由其在语言游戏中的使用所产生的效果所决定的。
他提出的“私语言”(private language)论述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他认为个体心理活动中的意义只是为了个体自己所理解,从而对外界是不可理解的。
3. 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对于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挑战了传统的语言哲学观念,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和上下文的作用。
在维特根斯坦之后,许多学者对语言与意义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4. 语用学和语言哲学的结合近现代语言哲学中的一项重要发展是语用学与语言哲学的结合。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及其在交际中的效果,强调语言的行为方面。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为语用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5. 社会语言学的兴起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对于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身份、地位以及社会交际中的语言变化。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为社会语言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哲学以及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产生了重要影响。
语言哲学及哲学语言学
1
推荐书目
⒉ Saussure, Ferdinand de, 1916, 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 1980)
⒊ Sapir, Edward, 1921, Language (《语言论》,陆卓元译, 1964)
• 语言与意义(Language meaning); • 逻辑形式与语法形式(Logical form
and grammatical form); • 有定摹状词与无定摹状词(Definite
and indefinite descriptions); • 命名(Names); • 指示(Demonstratives); • 对意向和态度的报导(attitude
--万德勒(Zeno Vendler)《哲学中的语言学》(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
1
语言学哲学(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
语言学哲学
语言哲学(Philosophy of Language)
语言概念哲学(Linguistic Philosophy)
1
二 哲学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
1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 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 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 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 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 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
学科哲学——学科理论——应用理论——应用实践
Philosophy of Language(“语言哲学”):“包括关于语言的本质、 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内容的或多或少具有哲学性质的专著。”
当代语言哲学导论
当代语言哲学导论
当代语言哲学是一种研究语言、沟通和意义等概念的哲学分支。
本书旨在介绍当代语言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探讨其与其他哲学领域的关系,并呈现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争议话题。
首先,本书介绍语言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语言的本质和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入手,分析语言的意义、真值以及语言的形式和结构等问题。
然后,本书探讨语言理解和沟通的过程,包括语言习得、语言交际的基本原则和障碍,以及语言交际中的误解和歧义等问题。
接着,本书讨论语言哲学与其他哲学领域的关系,包括逻辑哲学、知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
同时,本书还介绍语言哲学在现代科学、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应用,例如语言学、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最后,本书呈现一些当代语言哲学的争议话题,如真理主义和相对主义、语言演化和多样性、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代语言哲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以及其对人类认知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 1 -。
语言哲学观论文(5篇)
语言哲学观论文(5篇)语言哲学观论文(5篇)语言哲学观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认知;语境论;语义论一、语言哲学与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从哲学方面看,认知语言学来源于非客观主义的哲学观,它强调体验在熟悉世界中的乐观作用。
认知语言学中的很多术语和概念都可以从欧美20实际语言哲学中找到源头。
例如,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就来源于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像性”的观点。
维特根斯坦的全部哲学由于前期和后期的重大不同而分为两个阶段。
其早期的哲学思想主要受到罗素(Bertrand Russell)和弗雷格(Gottlob Frege)的影响。
《规律哲学论》是他早期的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而后期的哲学思想则以《哲学讨论》为代表。
从维氏对语言哲学的影响上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早期的语言哲学思想,主要关注语言与规律的关系;而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则是关注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其精髓主要体现在他闻名的语言嬉戏理论当中。
从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点的演化,我们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进展过程,以及它对现代语言哲学的进展所产生的影响。
对学习语言学的人来说,了解语言哲学是一门必修的课程,或许踏着他们曾经的思想印迹,能让你在这些先哲的哲学思想里对语言的问题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和思考。
维特根斯坦前期语言哲学观以“语言图像”理论为代表,把语言作为哲学讨论的唯一对象,坚持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哲学问题;后期的哲学语言关以“语言嬉戏”理论为代表,直接导致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产生。
语言哲学中的隐喻理论也对认知语言学产生了肯定的影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模块,人的语言力量依附于人的认知力量。
认知语言学对传统语言哲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对语言理论的进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语言哲学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1、语境论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点对语言学产生的影响19世纪到20世纪的下半叶当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对语言的讨论也消失了转向,语言学者们已将语言讨论的视角从语言的内部转移到了语言的外部,从抱负语言的讨论转向了日常语言的讨论,从纯语言意义的讨论转向了语言意义理解的讨论。
语言哲学与哲学语言学
语言学哲学(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
语言学哲学
语 言 哲 学
语言哲学(Philosophy of Language) 语言概念哲学(Linguistic Philosophy)
⒑ Robins, R.H., 1967, 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
⒒ O’Grady, W. et al, 1987/1992/1996,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推荐书目
⒓ Bolinger, Dwight, 1993, Aspects of Language(《语言要略》,方立等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推荐书目
⒋ Jespersen, Otto, 1924, Philosophy of Grammar
(《语法哲学》,何勇等译, 1988)
⒌ Bloomfield, Leonard, 1933, Language (《语言论》袁家骅、赵世开等译, 1980)
推荐书目
⒍ Chomsky, Noam, 1995, The Minimalist Program
语言哲学与哲学语言学
一、语言哲学与哲学语言学 二、哲学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 三、语言的哲学思考 四、从事哲学语言学研究的基础
一 语言哲学与哲学语言学
有关“语言哲学”的术语
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语言学哲学”):“这门学科对意义、 同 义 词 、 同 义 语 ( paraphrase ) 、 句 法 、 翻 译 等 语 言 学 共 相 (linguistic universals)进行哲学思考,并且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 地位和验证方式进行研究。”
语言哲学:沟通的意义与本质
• 探讨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当前阶段(21世纪初至今)
• 研究语言与人工智能的交互
• 探讨多元语言和跨文化沟通的问题
语言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语言的本质和意义
• 研究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 探讨语言的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语言的使用和语言行为
• 分析语言使用者的交际意图
• 为人工智能沟通技术的发展提供指导
05
沟通的本质与意义的探讨
沟通的目的与价值
01
02
沟通的目的
沟通的价值
• 交流信息、思想、情感等
• 提高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 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
• 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沟通的真谛与意义
沟通的真谛
沟通的意义
• 理解他人,表达自己
• 沟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
Docs
维的关系
• 语言哲学为分析哲学提供了理论
• 语言哲学为现象学提供了关于语
• 为其他哲学分支提供了新的研究
支持
言和意识关系的思考
方法和视角
02
沟通的本质及其重要性
沟通的定义与分类
沟通的定义
• 信息、思想、情感等在个体或群体间的传递和交流
• 沟通需要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肢体语言等)
沟通的分类
• 言语沟通:使用语言和文字进行的沟通
• 非言语沟通:使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等非语言符号进行的沟通
• 间接沟通:通过第三方进行的沟通
• 直接沟通:沟通双方直接进行的沟通
沟通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沟通是人类社
会的基本需求
沟通是社会发
展的重要动力
论莱布尼茨的语言哲学思想
论莱布尼茨的语言哲学思想莱布尼茨是一位逻辑哲学家、思想家、数学家和科学家,他的思想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
在其中之一,即语言哲学领域,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以及哲学理论。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莱布尼茨的语言哲学思想,并通过5个例子来说明他的理论在语言哲学方面的实际应用。
莱布尼茨在语言哲学方面的思想主要围绕着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展开。
他的核心观点是,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可以用逻辑符号来揭示。
他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它既可以反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可以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些关于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的用途的理论。
第一个例子是莱布尼茨关于语言结构的观点。
他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单词和符号组成的系统,这些单词和符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通过规则和语法来定义的。
他认为,语言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反映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模式。
这些结构可以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逻辑联系。
例如,在逻辑学中,我们可以使用逻辑符号来描述思维中的联系和推理过程,这些符号可以用于不同语言中,因为它们遵循相同的规则和语法。
第二个例子是莱布尼茨的“概念的清晰度和明确性”的观点。
他认为,语言的目的之一是使我们的概念更加清晰和明确。
在我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清晰和具体。
通过语言,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并与他人沟通。
例如,当我们听到一个新的概念或单词时,我们可以使用语言来询问和学习它,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它,并将它与我们现有的概念联系起来,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第三个例子是莱布尼茨关于语言的创造性的观点。
他认为,语言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新的想法和概念。
我们可以使用语言来创造新的词汇、新的语法和新的结构。
这种创造性的过程在科学、文学和艺术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如,科学家们可以使用语言来表达新的概念和理论,艺术家们可以使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作家们可以用语言来创造新的故事和情节。
《本杰明·李·沃尔夫语言哲学研究》范文
《本杰明·李·沃尔夫语言哲学研究》篇一一、引言本篇论文将聚焦于本杰明·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的语言哲学研究。
作为语言学领域的先驱人物之一,沃尔夫的语言哲学研究对理解人类语言及人类思维的本质具有重要影响。
本篇论文将全面深入地探讨沃尔夫的语言哲学观点及其贡献,分析其在当代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二、沃尔夫语言哲学的基本观点沃尔夫的语言哲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语言是塑造人类思维和文化的重要工具,不同语言及其语法结构会直接影响到人类认知方式和思考过程。
这一观点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普遍主义观念,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无论使用何种语言都可以掌握任何知识和概念。
1. 语言决定认知的独特性沃尔夫指出,语言的独特性导致了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存在差异。
这是因为语言所涉及的符号系统是后天形成的,而非先验的。
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时,大脑对现实的解读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在某些语言中表示具体事物时可能使用动词形式表达空间关系,而在其他语言中则可能采用介词等词组表达类似关系。
因此,他提出,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不仅依赖于观察到的现象,更取决于语言背后的语法规则和思维方式。
2. 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沃尔夫认为,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某些文化可能更注重集体主义价值观,而其他文化则可能更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
这些文化差异会反映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上,进而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社会行为。
三、沃尔夫语言哲学的贡献与影响沃尔夫的语言哲学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研究挑战了当时流行的普遍主义观念,提出不同语言背后的差异可能导致人类思维和文化方面的差异。
这一观点促进了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发展,对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沃尔夫的研究为后续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论指导,推动了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第一节概说语言哲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特指语言学哲学,是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翻译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并且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科学哲学的特殊分支,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等并列的学科。
2.语言哲学,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何一种概念的研究。
举例来说,亚里斯多德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莱尔关于心灵概念的著作,都在这类研究的范围之内。
3.语言的哲学,是对关于语言本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内容的哲学性质的论著。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成果最为卓著的一个哲学流派。
加强对语言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研究对于哲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哲学的研究以逻辑实证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生成语言学这三条线索进行。
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9个方面:语言的本质;西方哲学发展中的语言转向;涵义与指称理论;语言的意义和证实;“图像论”、“使用论”与语境;行为反应论与言语行为理论;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自然语言句法分析;逻辑分析方法。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
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
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一生两个阶段的哲学体系。
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
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第二节言语行为理论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将言行区别对待的,“言”和“行”似乎成了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语言哲学第五讲语言与现实
388第六讲语言与现实第一节信号与语言“语言”这个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我们说到动物的语言,甚至说到岩石的语言,行星的语言。
本书所讨论的则显然是狭义的语言,专指人的语言,或字词语言,Wortsprache。
与人类语言最接近的,应当是动物的信号。
布龙菲尔德.在他的名著《语言论》中一上来就拿语言和动物信号作了番比较1。
在我看,信号和语言的根本差异在于:一个信号是囫囵的,不由更小的意义单位组成,语句则具有内部结构,由更小的意义单位组成。
2信号不是由更小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单位组成的。
鲸鱼求偶的鸣声可以分解成一些音素,这些音素本身不是意义单位,狼来了里面的狼、来等字则都独立具有意义。
因此,只有语言研究才需要考虑“音位”,实际上音位是语言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基础单位。
有猛兽靠近的时候,守夜的雁发出某种呜声,警告雁群。
这和看389守羊群的孩子喊“狼来了”差不多。
但狼来了是由三个字组成的。
狼这个词不仅出现在狼来了这句话里,而且也出现在狼跑了、打狼去这些句子里,而且在这三个句子里狼指的都是同样的动物。
来在狼来了和妈妈来了这两句话里指的是同样的行为——虽然狼来了和妈妈来了引起的反应大不相同。
大雁的报警信号就无法分解为这样一些独立的单位。
如果狼或来只能出现在狼来了这串声音里,或它们出现在别的声音组合里就有别的意思,那狼和来就不是单词,狼来了就不是一句话,而是一个信号。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一个命题必须由部分组成,其部分必须能够在其他命题中出现:“一个命题必须以旧的语词来传达一种新的意义”3。
英语kith只用在kith and kin(亲戚)里,因此kith 不是一个单词,不过,这样的例子极少,按照同化的原则,我们不经意也会把kith叫做一个词。
实际上我们的所有语句成分都是词4,都具有独立的意义或特定的语法作用。
说到词独立地具有意义,首先就得排除一个误解:仿佛那是说词可以在语言系统之外、在句子之外具有意义。
这种误解不像初看起来那么顺理成章。
语言哲学--所有哲学问题的老大
80. 语言哲学,所有哲学问题的老大.mp3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徐应景。
非常开心的和大家继续来讨论用得上的哲学这个话题。
现在我们用得上的哲学这个话题已经进入了5大板块的最后一个板块,语言哲学。
大家要问了到底什么是语言哲学呢?语言哲学的英文是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它主要讨论的是两档子问题,一档子问题,对于语言的本质的思考,到底语言是什么东西?我们为什么要用语言?如果没有语言的话,我们该咋办?另外一档子语言哲学指的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怎么样用语言作为工具来思考和研究其他各种各样的哲学问题,而我们在对语言这个工具的使用的过程中,是否会因为工具本身的选择不当,而使得我们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陷入困境。
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大家在思考哲学问题之前,必须要意识到我们都是用语言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所以它不能够上语言的魔道,要把语言先澄清清楚,我自己的一个学习和阅读体会。
在语言哲学文献里面,对于后一类语言哲学问题的讨论貌似是比较多的。
那么大家就说了,能不能举一个例子,能够证明的语言工具的使用,能够对一些问题的讨论结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觉得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911我们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在911悲剧发生之后,这个世贸大厦就要求相关的保险公司去赔款,因为这两座双子大楼本身都已经上了饱经了,苦主是要求保险公司赔两次款,他认为两座楼都倒了,保险公司就觉得不行,他觉得911恐怖袭击是一次事件,保单上说得非常清楚,凡一次事件保一次钱,你怎么能把它算成是两次事件呢?对不对?大楼方面认为这就是两次,你看两座楼倒了两次,而且前一座楼被攻击的时间和后一座楼被攻击的时间还相隔了半个小时,那么很明显这就是两个事件。
于是相关的法庭辩论就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上陷入了僵局。
911恐袭到底是一次恐袭还是两次恐袭?你看看这不就是语言的问题吗?我们的语言是愿意把这件事说成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在这里我们就碰到了很有趣的问题,对一个事件或者用英文讲一个event,它怎么样进行数数?这是个语言中的问题。
语言哲学个人陈述
语言哲学个人陈述尊敬的招生委员会:您好!我是一名对语言哲学充满热情的学子,我希望通过这份个人陈述,向您展示我的学术背景、兴趣爱好、研究成果以及未来职业规划,让您更好地了解我。
自从接触到语言哲学这门学科以来,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表达思想的工具,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义。
我惊讶于哲学家们如何通过深入剖析语言,揭示出人类思维的本质、探讨知识的来源和局限,以及探讨语言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这些议题不仅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也让我意识到语言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高中时期,我曾参加过一场关于语言哲学的辩论赛。
在准备过程中,我对一些哲学概念产生了疑问,例如:什么是“意义”?语言如何表达现实?这些问题促使我深入研究相关文献,试图寻找答案。
通过这次辩论赛,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思辨能力,还加深了对语言哲学的理解。
进入大学后,我选择了哲学专业,并专注于语言哲学领域。
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努力跟进最新的学术动态,阅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深入探讨了语言、意义、知识、思维等方面的问题,力图从多角度审视这些议题。
我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如讲座、研讨会等,与同行们交流心得,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在我的学术成果方面,我曾参与一个关于“语言与现实关系”的研究项目。
在项目中,我负责梳理相关哲学家的观点,分析语言如何影响人们对现实的认识。
通过这个项目,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语言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我还撰写了一篇论文,探讨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
在论文中,我提出了自己对于“意义”的理解,并试图揭示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除了学术研究,我还热衷于将哲学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
在大学期间,我曾担任哲学社团的负责人,组织并参与了多次哲学讲座和讨论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我希望能够激发同学们对哲学的兴趣,帮助他们用哲学的视角看待世界。
我还曾担任校报的专栏作者,定期撰写关于哲学的文章,与读者分享我的思考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哲学第一节概说语言哲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特指语言学哲学,是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翻译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并且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科学哲学的特殊分支,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等并列的学科。
2.语言哲学,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何一种概念的研究。
举例来说,亚里斯多德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莱尔关于心灵概念的著作,都在这类研究的范围之内。
3.语言的哲学,是对关于语言本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内容的哲学性质的论著。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成果最为卓著的一个哲学流派。
加强对语言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研究对于哲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哲学的研究以逻辑实证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生成语言学这三条线索进行。
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9个方面:语言的本质;西方哲学发展中的语言转向;涵义与指称理论;语言的意义和证实;“图像论”、“使用论”与语境;行为反应论与言语行为理论;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自然语言句法分析;逻辑分析方法。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
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
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一生两个阶段的哲学体系。
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
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第二节言语行为理论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将言行区别对待的,“言”和“行”似乎成了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如“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行动胜过言辞”“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都反映了“言”“行”对立的观念。
但是,“言”和“行”也有一致的一面,言语也是一种行为。
如,考试时交头接耳,是一种作弊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
奥斯汀早在1933年就提出言语行为理论。
1955年,他在哈佛大学作了十二次演讲后,由听讲者厄尔姆逊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笔记,对照奥斯汀的演讲提纲,整理成哲学演讲集《论言有所为》(又译作《怎样用词作事》),在奥斯汀谢世后出版。
该书对言语行为理论作了经典性的系统探讨,奥斯汀的核心观点是“说话即做事”“话语即行为”。
因为言语行为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意义,所以,言语行为理论又称为言语行为语义学。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一)行动性话语和表述性话语奥斯汀在《行为话语》一文中第一次提出说某事就是做某事。
他不同意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的“一个句子只有在具有真假价值时才有意义”的观点。
他认为许多极为平常而有意义的句子,既不真也不假。
他根据传统语法中陈述、疑问、祈使三种方式,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三种功能。
即:陈述一件事实;获得信息;使别人做某事。
奥斯汀把话语分为两种类型:行动性的和表述性的(又译作“有所为之言”和“有所述之言”)。
他认为话语能言之成声、言之成词、言之传意。
言之成声指发出某种声音;言之成词是指发出某些可以发声之词;言之传意是指这些词具有相当具体的含义和所指。
言之成词产生表述性话语,言之传意产生行动性话语。
奥斯汀认为,真和假的区别出现于表述性话语之中,因为表述性话语是可以验证其真假的,而行动性话语由于是一种行为,故无真假可言。
奥斯汀后来发现表述性话语和行动性话语不能概括所有的语言形式,于是他中途放弃了这一理论假设,而对言语行为进行了新的分类。
(二)话语行为、话外行为和话后行为《论言有所为》是奥斯汀后期思想的实录,也是他思想的精华所在。
奥斯汀在《论言有所为》中提出,人们说一句话总涉及三种不同的行为:话语行为、话外行为、话后行为。
我国语言学界对这三种行为有不同的译法,有人译作表现行为、非表现行为、收言后果行为,也有人译作言之发、示言外之力、收言后之果,还有人译作本体行为、意向行为、效应行为。
话语行为即说话本身,是说出有意义话语的行为,如:“猫在地板上”这句话,有特定的语音形式(即能指),符合语法关系,有一定的意义(即所指)。
话外行为是说话者想通过说话来做某事的行为,它表明话语真实的目的和意向。
如商量、说明、劝告、警告、请求、命令、道谢等。
奥斯汀认为,话外行为是以某种方式运用话语来表示说话人意图的一种行为。
如“你耳边有一只蚊子”,这句话除了话语行为本身之外,同时也体现了说话人“警告”“吓唬”的意图。
话外行为涉及人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内容相当丰富。
奥斯汀反复研究动词的内涵,并将话外行为与之相对应而分成五大类:评决式或断定词,指判决、评价和诊断等行为。
行使式或行使词,指任命、催促、建议、警告等行为。
约束式或承诺词,指允诺、打赌、发誓、同意等约束性行为。
行动式或行为词,指道歉、感谢、咒骂、祝贺等行为。
表述式或解释词,指确认、否认、接受等行为。
奥斯汀还提出“适切条件”的观点。
他认为,话外行为要得以实现就必须具备“适切条件”。
如“咒骂”行为的一个适切条件是:被骂的人在行为或质量方面总有这样那样的欠缺之处;“道歉”行为的一个适切条件是:说话人对道歉的事负有责任;“感谢”行为的一个适切条件是:说话人必须对听话者怀有感激之情;“命令”行为的一个适切条件是:说话人必须是听话人的上级或长辈并有权威去发号施令。
每一个话外行为有一套适切条件,并受其制约,违背了适切条件,话外行为则无效。
话后行为是指说话人所说出的话对听话人产生影响从而取得某种效果的行为。
如:①子弹已经上膛了。
②你先走。
③你到外面去玩一会儿。
④晚安。
这几句话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①使听话者恐慌。
②可使听话者微笑、点头、伸出手、并有可能回答:“你先请。
”③可使听话人跑出房间。
④可使听话者发出会心的微笑,并体会到说话人的彬彬有礼。
话语行为、话外行为和话后行为,这三种言语行为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说话者运用语言可以说出有意义的话语(话语行为),话语体现了某种特定的意图(话外行为)并能影响听话人从而收到一定的效果(话后行为)。
可以用以下三例来分析话语行为、话外行为和话后行为之间的关系。
①话语行为:把她枪毙。
话外行为:“怂恿”别人把她枪毙。
话后行为:终于使人枪毙了她。
②话语行为:你不能做这件事。
话外行为:“抗议”他做这件事。
话后行为:使他不再做这件事。
③话语行为:请抽一支烟。
话外行为:“提供”他一支烟。
话后行为:使听话人抽了一支烟。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在话外行为方面。
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塞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塞尔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贝克分校,1969年出版了《言语行为》一书,该书修订和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一)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塞尔认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话外行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话外行为应该首先区分命题和话外行为功能,同一个命题可以表示不同的话外行为功能。
如:①她果真美丽。
②她果真美丽?③她果真美丽!这三句话命题相同,但表示了三种不同的话外行为:①是“描述”行为。
②是“发问”行为。
③是“赞美”行为。
可见,命题完全相同的语句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话外行为功能。
话外行为功能可以在语句中直接体现,这时语句中常常出现表示某种意向的明显标志,如“我劝你别干。
”这句话的话外功能是直接由动词“劝”来体现的,它表现了“劝告”行为。
这种由施为动词(实施某种行为的动词)直接体现话外功能的语句称为“显性施为句”。
但并非在一切情况下语句的话外功能都是由含义相应的施为动词来直接体现的。
如:①有人向你问路:“华联商厦怎么走?”这句话形式上是个疑问句,其直接的、字面的意思表现的话外功能是“发问”,但它实际的话外功能是有礼貌的“请求”,即请求对方指路。
②甲:“下午一起去公园。
”乙:“下午有课。
”乙的答话直接的、字面的意思所表达的话外功能是“陈述”,即陈述一个事实:“下午有课。
”但在具体语境中,这句话的话外功能是对甲邀请的“拒绝”,即:“下午不能去公园。
”例①以“发问”间接表示“请求”,例②通过“陈述”间接实现“拒绝”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叫间接言语行为。
如何区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直接言语行为所表现的实际话外功能是显性的、直接的、字面的,而间接言语行为所表现的实际话外功能是隐性的、间接的、非字面的。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主与次间接言语行为同时体现着两种话外行为,塞尔称之为主要话外行为和次要话外行为。
如例①字面上体现为“发问”,例②中乙的答话直接体现为“陈述”。
这种间接言语行为中由字面直接体现的行为是次要话外行为。
而在间接言语行为中,间接体现出实际话外功能的则是主要话外行为,如例①实际体现为“请求”,例②实际体现为“拒绝”。
主要话外行为是通过次要话外行为来间接体现的,主要话外行为和次要话外行为共同组成间接言语行为,两者互为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转化为直接言语行为。
(三)间接言语行为的规约性与非规约性奥斯汀在《论言有所为》中多次指出话外行为是规约性的,是受规则制约的,但他只是提出了一种笼统的概念,而没有解释清楚话外行为规则的实质和具体表现。
塞尔对话外行为作了深入研究后提出,话语的话外行为功能不仅决定于意图,而且决定于规约,他将间接言语行为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的规约和非规约之分,主要是着眼于主要话外行为和次要话外行为之间的联系性。
在规约性言语行为中,主要话外行为和次要话外行为之间有时具有约定俗成性和程序化的特点,似乎已成为语言使用者的共同“规约”。
如用例①那样的“发问”表示“请求”,即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又如言语交际时以天气或其它内容为话题,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表示“问候”行为,也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早晨看到邻居老师刚刚起床,问一声“吃了吗?”“今天有课吗?”之类的话语,这种“发问”并非一定要求对方回答(当然对方回答亦无妨),只是表示对对方的“问候”行为,这在言语生活中已成规约。
塞尔认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有一定的成语性特征,尽管话语本身并不能算作成语。
主要话外行为与次要话外行为之间,有时具有非约定俗成性的特点,如例②中乙以“陈述”间接表示“拒绝”,即属非规约性间接行为。
(四)话外行为的适切条件为了进一步研究话外行为的规约性,寻找发话人的话语意图、受话人了解发话人意图的规律,塞尔提出每一种话外行为都必须具有适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