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生态文化构建“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一道成功获批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资源节约型杜会节约,意味着节减、节省、节俭、控制,与浪费相对;节约是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价值取向;节约不是限制消费,而是提倡健康消费、文明消费;节约更是经济学范畴,是用最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资源浪费、资源过度使用的社会而言的。
本文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同内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节约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和激励全社会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废弃物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
在传统经济社会形态中,资源是无限的,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范式,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危机。
在资源节约型社会新经济形态中,资源是有限的,形成投入减量化、消费健康化、废弃物资源化的经济范式,达到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效益多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友好,意味着亲近、和睦、协调、和谐。
环境友好侧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其根本要求就是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与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它体现了对自然价值多样性的深刻认识,以及人、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两型社会的实质、困难与出路
担 当起 各 自的环 保 责 任 、 立足 长远 从 小处 做 起 、 视 理 论 对 实践 的指 导 作 用 是 建设 两型 社 会 的 必 然 选择 。 重
关键词: 两型 社会 ; 实质 ; 困难 ; 出路 中图 分 类号 : 1 D6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66 6 ( 0 0 0 .0 6 0 1 0 .3 5 2 1 ) 40 7 .4
在 20 O 5年 3月 1 日举 行 的 中 央 人 口资 源 环 境 工作 座 2
目的 , 即人 是 人 的 活 动及 社 会 发 展 的终 极 目的 。人 的任 何 活 动 , 根 到 底 都是 为 了 满 足 人 的 各 种 需 求 , 进 人 的 全 面 发 归 促
展 。“ 型社 会 ” 设 的终 极 目的 就是 改 善 人 的 生存 状 态 和 两 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3 1卷 第 4期
21 0 0年 7月
云梦 学刊
J umal f nme o o Yu ng
V0 . 1.N . 1 3 o4
J 12 0 u. 01
建设 两型社会 的实质 、 困难与 出路
黎 利 云
( 南 涉 外经 济 学 院 管 理 学 院 ,湖 南 长 沙 湖 400 ) 1 2 5
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意义专业:学号:姓名:所谓“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法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支援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
而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武汉一直以来都是个“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工业城市。
在武汉,以武汉钢铁等为首的化工、冶金企业每年消耗着大量的资源但能源利用率却不高、排放着大量的废气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
而武汉也一直努力寻找一个好的发展路子,于是武汉市申请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2007年12月14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接着2008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方案。
作为华中地区的中心级城市,武汉的常住人口逐年上升,已经超过了1000万。
常住人口的大量增加,带来的是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量大增;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对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城镇私家车数量越来越多,汽油需求量越来越大,尾气排放量也越来越多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在今天开始制约武汉的发展繁荣。
“两型社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
<div class="article_tit"> “两型社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 </div> <span>作者 : 匡跃辉谢华尹小礼</span> <p> 摘要:“两型社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价值观基础,其主要是:强化思想意识中的生态文化、强化政府行为中的生态文化、强化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文化、强化科学技术中的生态文化。
<br/> 关键词: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文化 <br/> <br/> 文化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包括了所有人为的创造物。
人以文化的方式生存,文化又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得以形成,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它是一种具有自律自恰性和自我更新性的动态系统。
<br/> 国务院已于2007年底正式批准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中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试验区”,这是探索欠发达地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大战略决策。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化,即在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中建立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
<br/> 一、强化思想意识中的生态文化 <br/> (一)创立生态哲学 <br/> 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它产生于人们对生态危机的理性审思以及对生态学发展的学术概括和理论提升。
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态哲学运用整体性观点观察自然万物和解释现实世界,依据新的价值尺度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采用生态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评价和调节自然、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关联,从而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br/> 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生态哲学应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其存在的基础和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相当严重的问题。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势在必行。
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建设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
关键词:资源环境节约友好社会当前社会,环境污染问题是迫在眉睫。
很多企业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来赢得利益,使得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
在这样情景下。
我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两型社会”意识。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它的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
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我国的现实紧迫性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形势日益紧张,不容乐观。
从全球来看,有关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减少;现有石油储量不足2万亿桶,可供开采时间不超过百年;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遭受用水短缺的威胁。
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和需求增加,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从我国来看,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
比如,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37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生态文明·“两型”社会·绿色立法
纯的节能减排、 环境友好的问题 , 而是要融人经济建
设、 政治建 设 、 文化 建设 、 社会 建 设 各 方 面 和全 过程 。
生态文明的内容既包括尊重 自然、 与 自然同存共荣
的生态价值 观 , 也 包括 与 之相 适 应 的生态 生 产 方式 、 生 态经济基 础 和 生 态 上 层 建 筑 。 同时 , 生 态 文 明 也
要着 力 推进 绿 色 发 展 、 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 , 形 成 节
约资源和保 护环境的空 问格局、 产 业结 构、 生 产方
式、 生活 方式 ; 就是 要 优 化 国土 空 间开 发 格 局 、 全 面
每吨标准煤的产 出效率只相 当于美 国的 2 8 . 6 %, 欧 促进资源节约、 加大 自 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盟的 1 6 . 8 %, 日 本的 1 0 . 3 %。我国第二产业 的劳动 生产率 , 只相当于美 国的 1 / 3 0 、 日本的 1 / 1 8 、 法 国的
( 湖南大 学 , 湖南 长 沙 4 1 0 0 8 2 )
摘要: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同时, 也是一种新的治国理念和手段 不仅是 它的本质 特征 , 又是 它的 内在要 求。 而绿 色立法能 对“ 两型” 社 会 建 设和 生 态文 明
作者简介 : 聂资鲁 , 男, 湖 南涟源人 , 湖 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湖 南大学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 系研 究中心研 究员 ,
主要研究方向: 国际 法 ( 法 理与 法 史 ) 。
8 O
从 当前我国的国情来看 , 人均资 源占有量低 , 加 之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 使资 源、 能源消耗很 快, 生态环境差 。 - 3 如, “ 我 国的资源产 出效率极低 ,
南宁市建“两型”社会 促生态文明
得巨大成就, 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 境代价�长期 � � 2 3 . 3 平方公里 , 占全市国土 面积的 13. 1 % � 现有自 实行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依赖资源的高 投入来实现
作者: 肖云,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助教, 邮编:3000
� �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 � � � � 年第 期 级政府或各主管部门要采取措施鼓励绿色消 费, 培育绿 色市场体系,大力推进绿色采购和社会可持 续发展, 鼓 励, 引导单 位和个 人使用 节能, 节 水和资 源再生利 用的 产品� 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宣传, 普及循环经济知识, 提高 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境保 护意识, 引 导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参与循环经济建设� 加强对能源 和资源的 节约及合 理利用 , 清洁生 产, 环境 保护等 法律 法规的贯彻执行,加大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查 处力度, 用 法制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 ) 建立循环经济新型园区 南宁市 新建的各 类开发 区, 工业 园区, 农业园区 和 物流园区, 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规 划和建设�进 入园区企 业要符合 土地, 资 源, 水 资源利 用及污染 物排 放综合控制要求� 园区内企业 (生产单元 ) 之间要尽量实 现废物和副产品的互相利用,能量和水的梯 级利用, 基 础设施的共享, 形成企业或产业之间的生态 工业 (农业 ) 网络, 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 的最小化�根 据南宁市主要产业特点, 应当发展具有本地 特色的循环 经济发 展模式 ,尽快形 成甘 蔗�制糖�蔗 渣�制 浆造 纸�碱回收�白泥�水泥; 甘蔗�废 糖蜜�酒精�复合 肥; 木 薯�淀 粉�燃料酒 精; 木薯�淀粉�废 水农灌 � 制品�废铝回收重熔等生产链�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 范和借鉴� 建议对 南宁市现 有开发 区, 工业 园区, 农业园区 和 物流园区 , 按照循 环经济的 模式进 行改造 , 结合产 业结 构调整和 企业布局 调整, 引 导企业 之间进 行整合, 引进 关键项目, 延长产业链, 实现企业之间的物 质循环, 逐步 将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园区, 建设好南宁糖业等 循环经济 示范园区� (三 ) 在企业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度� 进一步完善工艺体系, 调整产品结构, 引进关键链接 技术, 努力实现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 降低能 源消耗, 减 少废弃物排放� 用生态的, 循环经济的理念调整, 改善南 宁市的生产方式�重点推进本地对制糖, 造 纸, 化工, 建 材及以糖, 木薯淀粉等为原料的食品加工等 行业开展的 循环经济 试点工作 , 形成工 业生态 链, 建 成循环经 济型 企业� 进一步完善以甘蔗, 木薯, 茉莉花等深加工分别形 成的工业 生态链网 络, 实现 工业生 产的良性 循环, 促进 传统工业向生态型工业的转型�
“两型社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实证分析
社 会 ” 验 区中 建立 以 牛态 价值 x 为 指导 的 试 见
自 然 界 没 有 高 低 贵 贱 之 分 . 求 万 物 等 追 以 及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发 展 、
以 人 为 本 怂 科 学 发 展 删 的 核 心 . 把 要
社 会意 以形 态 、 精神 和 社 会制 度 , 人类 .
长株潭 “ 两 社 会 ” 试验 区 的 生 态 伦 埋 作 的 出 』 点 和 落脚 . 境 是 公 民 作 为 生 友 坏
必 须以 尊 藿和保 持 生 态环 境 为宗 旨 . 以未 来
态 意
充 分 发 桥 各 级 报 刊 、广 播 、 电
目标 是 . 过 人 的 解 放 和 一然 解 放 而 实 现 视 、 络 等 各 种 新 lI 体 的 作 用 . 及 生 通 网 !媒 日 I 普
态 矢 和 生态 道 德 教 育 ; 期 发 布 坏 境 质 【 J 定
量 状 公 报 .公 开 奉 地 区 环 境 情 况 的 数 境公益广告宣 传等 . .
塞 箜 室望 堡 堕: 墅
摘 要 : 两 型 社 会 ” 态 文 化 作 为 一 种 “ 生
另 一 疗 衙 自然 界 作 用 于 人 .使 人 自然 化 . . 长 株 潭 “ 型 社 会 ” 的 最 高 境 界 是 实 现 两 物 一 空 间 转换 和 融 合 , 就 是 使 自 然 系 我 也
一
维 护 最 广 大 人 民 的 根 本 利 益 作 为 一 切 _ T 物 个体 生 存 的 基 本 物 质 条 件 和 空 间 场 所
的 提 供 告 . 人 类 生 俘 的 必 婪 条 件 . 护 是 保 培 育 长侏 潭 牛 态 , 城 市 群 生 态 文 化 . 魁
浅论生态文明与“两型社会”建设
改 革 开 放 3 年 来 ,我 国 经 济 社 会 各 领 域 都 取 得 了辉 煌 的 成 O 就 ,但 与 此 同 时 ,经 济 活 动 与 生态 环 境 之 间的 矛盾 日益 激 化 ,资 源 短 缺 、 环境 污 染 、生 态 失 衡 等 一系 列 问题 已成 为 我 国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瓶颈 。针 对 我 国 资源 与环 境 面 临 的严 峻 形 势 ,2 0 年 党 的 05 十 六届 五 中全 会 明确 提 出建 设 “ 源节 约 型 、环 境友 好 型社 会 ” 资 ( 称 “ 型社会”) 简 两 ,并 首 次 把 “ 型 社 会 ”建 设 确 定 为 国 民 两 经 济 与 社 会 发展 中长 期 规 划 的一 项 战 略 任 务 2 0 年 ,党 的十 六 06 届 六 中 全 会将 “ 资源 利 用 效 率显 著提 高 ,生 态 环境 明显 好 转 ”作 为 建 设和 谐 社 会 九 大 目标和 任 务 之 一 。2 0 年 党 的 十七 大 强 调 指 07 出 “ 设 生态 文 明 ,基 本 形 成节 约 能源 资 源 和 保护 生态 环 境 的 产 建 业 结 构 、 增长 方 式 、消 费模 式 。 ”使 “ 态 文 明观 念 在 全 社 会 牢 生 固 树 立 ” 。这 是 党 代 会 报 告 中首 次 提 到 “ 生态 文 明 ”理 念 。 报 告 进 一 步指 出 : “ 持 生 产发 展 、生 活 富 裕 、 生态 良好 的 文 明 发 展 坚 道 路 ,建 设 资 源 节 约 型 环境 友好 型 社 会 。 ”要 “ 建 设 资 源 节 约 把 型 、 环境 友 好 型 社 会 放 在工 业 化 、现 代 化 发展 战略 的突 出位 置 , 落 实 到每 个 单 位 、每个 家庭 。 ” 同年 ,国 务 院 正式 批 准 武 汉 城 市 圈 、 长株 潭 城 市 群 为 全 国 资源 节 约 型 和 环 境友 好 型 社 会 建 设 综 合 配套 改革 实 验 区 。 自此 ,我 国 “ 型 社会 ”和 生态 文 明建 设进 入 两 了新 阶 段 。 两型 社会 与 生态 文 明建 设 的 内在 统 一性 “ 两型 社会 ”分为 “ 资源 节 约 型社会 ”和 “ 环境 友好 型社 会 ” 两 个 渐 进 的层 次 。 所谓 建 设 “ 源 节 约 型社 会 ”就 是 在 生 产 、流 资 通 、消 费等领 域 ,通 过采 取法 律 、经 济和 行政 等 综合 性措 施 ,提 高 资源 利用 效率 ,以最 少 的资源 消 耗获 得最 大 的经 济和 社会 效益 ,保 障经 济社 会可 持 续发 展 ;所谓 建 设 “ 环境 友好 型社 会 ”就 是 以环境
两型社会
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途径和手段,是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我国现在的资源约束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快“两型社会”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两型社会一、两型社会的概念及内涵关于两型社会内涵与本质在理论界还有一些其它不同的认识。
王鹏认为两型社会,就是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
吴焕新则认为两型社会是通过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以及合理的配置,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2]。
齐建国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3]。
由此可知,有学者认为“两型社会”是建设目标;也人认为是建设模式;还有学者认为两型社会是一种发展模式等,不同学者的认识不尽一致,但两型社会概念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两型社会的属性:目标、模式、过程;2、两型社会的特征:资源高效利用、对生态环境无害化;3、两型社会所设计的领域: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人类面临着贫富分化、人口爆炸、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危机,可持续发展难以维系。
在国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毛中特分析题重点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结合近年科技成就)必要性和紧迫性: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②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要求。
内容: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创新驱动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新创新驱动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新实践(肖四)。
途径: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③完善知识创新体系,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④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科技关键、人才核心、教育基础。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肖四):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从国际看,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
从国内看,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调整,旧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必须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率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经济发展新优势。
途径:①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攻方向;②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要支撑;③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④建设两型社会:重要着力点;⑤改革开放:强大动力。
如何构建“两型社会”建设宜居生态城市——以河南三门峡市为例
分接 轨 。同 时我 们还要 向 “ 联合 国人 居奖 ”城 市 接 壤 。气 候 属 于 暖温 带 半 干旱 内陆 性 气 候 ,相 对 看齐 ,发 挥 品牌效 应 ,把促 进宜 居生 态城 市建设 温 暖 ,四 季分 明 ,雨水 充 足 ,同 时又 有黄河 环 绕 ,
煤 炭 、黄 金 等 矿产 资 源 又 居 于省 内前 列 ,因此 无 作为 未来 一个 时期 三 门峡市 发展 的切 入点 。 因此 在 “ 型社 会”背 景下 ,建设 宜居 生 态 论 从 地 理 位 置 还 是 从 气 候 矿 产 等 自然 条 件 方 面 , 两
48
王英 杰 张 伟 : 如何 构 建“ 两型社会 ”建设 宜居 生态逸
结 构 .来达 到提 高 资源 的利 用效 率 ,以最 少 的资 城 市 三 门峡关 系到 全 市经 济 的可 持续 发 展 ,关 系 源消耗 获得 最大 的经 济 、社 会效 益 ,保 障可持 续 到全 市百 万 民众 的安居 乐 业 .关 系 到全 市 的招 商
相绕 ,风 景生态 宜人 ,这 又是 建立 环境 友好 型社 到合 理解 决 。通过 产业 结构 的调 整来 发 展小城 镇 , 会 的有 力助 推剂 ,为生态 城市建 设 打下难 得 的天 带 动农 村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 ,逐 步 缩 小 城 乡差 距 ,
然基础 。
我国两型社会环境论文(全文)
我国两型社会环境论文一、两型社会环境法制建设概述(一)“两型社会”概念的厘定环境法治必须以理性环境文化为基础。
当下,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
两型社会的建立思维是人类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对于传统的工业社会和现代生活文明的反思和检讨,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和回归自然。
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人类社会更有效率的利用资源,以期使用法律,行政等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而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要求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消费和生产方式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做到可持续进展。
所以两型社会是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进展的社会体系。
(二)环境法制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意义1.环境法制建设的理论依据(1)环境资源的公共性。
环境资源属于公共产品。
不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及所有权的明确性。
哈丁为我们描述公地悲剧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公共产品的重要特征,即:全社会每个成员都从中得到惠益。
与此同时,社会成员因此也要负担其不利后果。
所以,环境资源不能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资源配置。
(2)环境的负外部性。
当某一个体的生产或消费决策无意识地影响到其他个体的效用或生产可能性,并且产生影响的一方又不对被影响方进行补偿时,便产生了所谓的外部效果,或简称外部性。
环境问题普遍存在负外部性,比如企业在经济生产活动中排放大量的污染废弃物造成的负面影响,由全体社会以及生态系统共同承担,从而波及社会公共利益。
(3)环境资源产权不明晰。
环境产权理论最早由科斯在其《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提出的。
他认为,使环境的外部性内部化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在损害方和受害方之间平均分配外部性价值。
由于环境资源具有极强的公共属性特征,那么环境外部性则严峻的缺乏环境产权的不明晰。
人是理性的动物,因此则具体有趋利性,人们会根据成本与收益的比例来权衡一个决策的为和不为。
当付出的成本大于支出,那么交易则不可能进行,若支出大于成本则会进行交易,俗语中也谈到,“赔本的买卖没人做,杀头的生意有人干。
如何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
如何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摘要: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获批,使武汉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开路先锋。
本文在分析武汉城市圈特点及其发展定位的基础上,阐述了“两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进一步指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两型社会”的申报获批,武汉将被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前端,既要有效节约资源、保护好环境,又要做到经济可持续发展。
武汉城市圈得“中”独厚,资源丰富,是一个重工业和制造业相对集中的老工业基地。
因此,率先进入“两型社会”建设,不仅对于武汉及周边城市,而且对于全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点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虽然同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武汉城市圈与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渝截然不同。
浦东新区是政府体制改革创新的探路者,滨海新区担当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引擎,成渝试验区则是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最大试验田。
而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以“两型两化”为核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目的在于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体现在:一是建立“两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建立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三是建立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四是建立创新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两型社会”内涵解析
“两型社会”内涵解析作者:韩卫平发布时间:13-04-11“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形态。
建设“两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新任务、新挑战,需要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指导。
而只有正确把握“两型社会”的内涵,才能确保“两型社会”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两型社会”具有丰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内涵。
“两型社会”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形态。
与以往的社会形态相比,“两型社会”虽然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特征,但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停滞或倒退。
“两型社会”要求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两型社会”的实现也不能以牺牲经济的发展为代价。
“两型社会”赋予了经济发展新的内涵,即经济发展不仅是指量的增长,还包括质的飞跃,实现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
资源节约不单是指资源开采和利用数量的减少,环境友好也不单是指通过控制工矿企业的发展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是要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度的创新、技术的革新、理念的更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多的财富,让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享受良好的环境。
“两型社会”是建立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基础上的社会形态。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依靠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投入产出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实现的。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力度,但在单位资源产出水平、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
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给环境资源带来巨大压力,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与之相对应,集约型生产方式因其所具有的注重效益、节约资源、注重质量、保护环境等优势,是符合人类发展的长期利益、符合“两型社会”基本要求的更为科学的生产方式。
“两型社会”是建立在公平分配基础上的社会形态。
分配不公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最大威胁,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最大阻碍。
当前,我国存在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且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带来诸多问题。
四化两型
四化两型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以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民生改善和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加快经济转变由不合理不协调向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资源利用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城乡发展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发展。
四化是指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两型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四个湖南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和法治湖南这“四个湖南”,正是我们转方式、建“两型”叫得响的名片。
绿色湖南,是第一张“两型名片”,具有最生动的吸引力。
无论是转方式,还是建“两型”,绿色发展都是应有之义、核心要求。
我们要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
让这张“绿色湖南”的名片,成为湖南最有特色的标志、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最有竞争力的资源。
创新型湖南,是第二张“两型名片”,代表了湖南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转方式、建“两型”,是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必须靠深化改革来推动。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重要保障,把自主创新作为中心环节,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构建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和“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数字湖南,是第三张“两型名片”,是最有潜力的发展基础。
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来说,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重要抓手,是提升综合实力、经济竞争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法治湖南,是第四张“两型名片”,是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软实力。
我们要以依法执政为核心,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为重点,推进法治湖南建设,不断提高全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法治化水平,依法保障、引导、支持有利于转方式、建“两型”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用文化之力助推“两型社会”建设
对 人 的素 质提供 一种 提升 力 , 对人 的行 知识 。两 型社 会 ” “ 建设 内涵丰 富 , 及 化、科技人才等核心改革和配套推进 涉 不 尤其 基 投 融 资 、 外 开放 等 方面 的体 制创 新 , 对 为取 向提 供一 种导 向力 , 对人 的潜能 释 面广 , 少理 念 不 曾为 人所 知 。 两型 ” 了解 更 少。 因此 , 必须 文化环 境 得 到 了有 效优 化 。但 要真 正 放 提供 一 种催 化 力 , 对 一 个社 会 、 并 一 层 百 姓 对 “ 两 建 文 个 民族 产 生 强 大 的凝 聚 力 和 趋 同 力 。 发挥 大众 媒 体 的传 播 、 教化 功 能 , 取 适 应 并 助 推 “ 型 社 会 ” 设 , 化 环 采 两 , 历 史和现 实证 明 , 一个 民族 的文化 能影 多 种 形 式 解读 “ 型 社 会 ” 传 递 省 委 境 的优 化还 要 下 大功 夫 ,尤其 要着 力
比 某 “ 型社会 ” 两 建设 , 要 多 种 元 素 引导 ,唤 起人 们 对某 一 社 会 问题 的 高 题 , 如 , 些 地 方 为 追 求 招 商 引 资 , 需
合 给 力 ,其 中 文化 便是 一 个 不可 或 度注 意 ,才 能使 分散 的呈差 异状 态 的 大肆 毁 坏 生态 环境 ;某 些地 方 为追 求
优 化 文化 环境 , “ 型社 会 ” 为 两 建 设营 造 良好 氛 围
净 化 文化 环 境 生 态 。 省 目前 的 我
文 化 环 境 还 存 在 一 些 问题 , “ 型 与 两
社 会 ” 设 不相 适 应 。比如 , 识 上 存 建 认
文化 环 境是 指 由生 产 方 式决 定 的 在 偏 差 , 些 地 方 为追 求 眼前 的 经 济 一
两型社会演讲稿范文
两型社会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两
型社会”。
“两型社会”,是指经济实现转型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全面
改善的现代化社会。
其中,“经济发展型”是指经济由规模、速度、增量驱动向质量、效益、创新驱动进行转变;“生活改善型”是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重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以创新为动力,
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要注重生活质量提升。
要
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构建扶贫开发体系,推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发展,让
每个人都能享有更高的生活品质。
最后,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我们的家园,确保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美丽的环境中。
作为每一个普通人,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构建“两型社会”的行动中来。
我们可以
从日常生活中做起,提倡卫生环保,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共同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也可以在工作中,勤奋创新,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和环
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努力,共同实现“两型社会”的伟大目标!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经济增长、人口增加与能源、土地等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人类开始陷入严重的生存困境。如何走出生存困境?“两型社会”的建设应该是我们“突围”的有益尝试。“两型”,即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之上,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等手段,采取市场、行政等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以实现人与人和谐为目标,在环境资源承载力范围内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的一种社会状态。无论是“资源节约型”还是“环境友好型”,都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基础之上,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湖南传媒和文艺界,近年来,文化产业做得相当红火,“出版湘军”,“广电湘军”,“动漫湘军”,为湖南的文化产业打造了一张张亮丽的文化名片。然而,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视域中,现有的“文化名片”总感觉缺失了点什么。作为两型社会的重要“助推手”,湖南的文化产业在“生态”内涵的渗透方面还相对疲软。构建“两型社会”,打造“生态湘军”,尚有待成为湖南文化传媒业界的新亮点。首先,在出版方面,可以有识地选择出版一些生态文艺方面的作品。还可以借鉴《环境保护报》、《绿叶》等刊物的经验,兴办自己的绿色刊物。其次,借助“广电湘军”的赫赫声名,拓展一些展示生态文化的节目,如拍摄和上映生态影视剧,开辟生态访谈栏目,乃至专门增设“生态频道”等,都可以为“两型社会”的建设造势。第三,“动漫湘军”同样可以打造自己的生态名片,利用动画频道“金鹰卡通”这样一个优势平台,广泛制作和播出以反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动漫或生态游戏等其他生态节目,充分把握儿童可塑性极强的特点,引导少年儿童从小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观念。
当然,在当前这样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生态“硬文化”的打造,必须在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下,才可能取得真正的实效。政府应颁布适合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法律法规,制定有利于生产、消费方式生态化发展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等政策,以此规范社会活动。要尽快补充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和关键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制度,以维护生态价值、环境价值、资源价值和利益分配上的公平正义。遏制违背自然规律、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阻碍生态文明进步的行为。这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关系的客观体现,又是维护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根本保障。
媒体关注,文艺聚焦,切实建设生态“软文化”
生态文化的建设,光靠“硬”性要求和“硬”性指标显然还是不够的。生态教育也绝不只是几个法律条文、几张罚款单就可以完全奏效的。其实,杜绝污染毁损,保护野生动植物,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改善人性和人类灵魂的过程。生态文化的建设,需要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培育公众浓厚的生态意识。可以通过报刊、广电、网络等各种大众媒体,借助文学、艺术等“软文化”,使生态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以逐步培养人们“人与自然平等、亲和、共生共荣”、“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理念。不可否认,近年来日益繁荣的生态文学和生态影视,在净化人的心灵,培养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方面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倡导人与自然亲和关系为灵魂的生态文学和生态影视,不但大量报道和描写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用血与泪的事实从反面诉诸人们的生态责任意识,而且还善于挖掘现实生活的诗意美,讴歌关心人类生存、热心生态环境的新人新事,新的道德风尚,展示理想的生态社会,为生态和谐唱响一曲曲激情洋溢的赞歌。
绿化生产,绿色消费,着力打造生态“硬文化”
在“两型社会”的视域中,生态文化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的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正确的国家大政方针的施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等各种绿色“项目”的上马,等等,既是这一“工程”付诸实施的必备条件,也是生态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生态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然要以物质形态的生态“硬文化”的打造为基础。
人与自然友好相处,这样一种“天人和谐”的境界,也正是生态文化的执着追求。生态文化,是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以“天人和谐”为核心内涵的生态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创造出新的技术形式、能源形式和产品形式的物质层面生态文化;二是以生态和谐为原则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理论研究、文学艺术等精神层面生态文化;三是围绕生态价值而形成的制度规范、组织体系和社会调节机制的制度层面生态文化。作为以生态文明为显著特征的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必然选择,生态文化是适应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文化,是能对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类资源进行有机协调与整合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重视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既关涉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涉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因而,生态文化从本质上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接受和拥护,容易生发出巨大的向心力,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实践中形成求同存异的精神支柱,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两型社会”建设的主阵地,切实推动“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两型社会”强调社会物质生产的技术、能源形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都朝生态保护、生态协调的方向发展。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的理念和实践应该成为生态“硬文化”的核心内涵。而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的实现,都有赖于绿色消费的参与和推动。培养消费大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和节约,实现可持续消费,这是经济结构的绿色化转型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倡导生态文化构建“两型社会”
2007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两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引导与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