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发展和区划共16页文档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
势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浅谈后套地区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提纲:
1.前言
耕作制度,从广义来说,是农作物种植制度及有关技术措施的总称。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从狭义来说,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混种、轮作、连作等。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土壤施肥与翻耕、病虫与杂草防治等。
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撩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连作农作制、轮作农作制向复种农作制发展。后套地区耕地资源不多,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坏境,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章国内外研究现状
1.1耕作制度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的耕作制度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种植制度上熟制由少到多,二是耕作次数上由多到少,三是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成为耕作制度研究的热点,美国J人.Litsinger从集约农作制的角度论述了作物产量和单位面积年产量由单作(非集约化)一多熟(非集约化)一单作(集约化)一多熟(集约化)逐渐升高的历程,认为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的结合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面积的年总产量。
有关种植制度的研究,按世界各国熟制复种情况,种植制度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复种指数不高,单产高,农林牧紧密结合,畜牧业的比重接近或超过种植业,经济发达,二是复种指数较高,单产较低,经济不发达,畜牧业落
耕作学
1 撂荒耕作制( Shifting farming )
分生荒耕作制和熟荒耕作制。 分生荒耕作制和熟荒耕作制。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器、石器;靠自然恢复地力。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器、石器;靠自然恢复地力。
2 休闲耕作制( Fallow farming )
休闲期1 铁器;施有机肥。 休闲期1 - 2 年;铁器;施有机肥。
12个一级区: 12个一级区: 个一级区 38个二级区 个二级区: 38个二级区:
3 轮种耕作制 (Rotation farming)
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阶段。
4 集约耕作制 (Intensive farming )
高投入高产出。 高投入高产出。
耕作学
第八章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1.2 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 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 科学技术进步是农作制度发展的保证 ; 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 ; 耕作制度的地域性差异是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特征 ;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耕作学
Chapter 8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耕作学
第八章
Baidu Nhomakorabea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Section 1 耕作制度的形成和演进
1.1 耕作制度的演进
耕作制度是在特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并随之而变, 耕作制度是在特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并随之而变,既有 时代特征,也有区域特点。 时代特征,也有区域特点。
耕作学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2010
加拿大的1/58。
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水土匹配不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资源占 全国的80%,而耕地只占全国的36%;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为全国的 18%,但耕地占64%。 80年代我国水资源缺口为400亿m3,现在已接近500亿m3,其中北方地
区的缺水量占2/3,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
自然资源
社会资源
是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 有助于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人工资源 。
农业资源按其重复利用程度分类
恒定性资源 :这类资源不论怎样利用,都可以年 复一年地比较恒定数量被再(周而复始)利用, 能够自然更新。如太阳辐射、温度、降水等气候 资源。
可更新资源 :亦称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在合理经 营管理条件与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可以更新、繁衍 被人类继续利用,反之也可衰退、减少甚至灭绝。
热
我国热量资源分布
10℃积温 气候带 占国土面积 (%) <1700 寒温 带 1.2 <2000 青藏高 原 26.7 17003400 温带 25.9 34004500 暖温带 18.5 45008200 亚热带 26.1 82009200 热带 1.6 >9200 赤道 带 0.01
各地区无霜期大致是:
第一章
耕作制度原理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我国耕作制度目标与方向 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技术需求
农学《耕作学》教案
教案
课程: 耕作学
学时:50
班级:
教师:丁希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教学进度计划
教学进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我国的耕作制度
我国的耕作制度
我国的耕作制度,是指农民在农田中进行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规范和制度。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耕作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国,农民主要依靠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农业生产。种植作物的选择、播种和收获的时间都严格按照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来确定。同时,农民还采用了旋作和轮作的方式来保护土壤的肥力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我国的耕作制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方面,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了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和现代化的耕作技术。另一方面,改革了土地制度,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更大的自主权和经营权。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种植的作物和养殖的动物,自主决定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
然而,我国的耕作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和人口压力增加,农田面积逐渐减少,造成农业生产的压力增大。其次,农民的耕作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管理知识和技能,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三,市场的不完善和农产品的不稳定价格,使农民面临着销售困难和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粮食安全,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完善耕作制度。首先,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其次,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加强农业市场的组织建设,稳定农产品价格。此外,还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B.1 引言
为使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公平、可比、稳定,将全国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并确定各区标准耕作制度。同一地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按标准耕作制度计算。
B.2 术语与符号
B.2.1 术语
B.2.1.1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B.2.1.2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B.2.1.3 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system):对农田采取的保护与改善土地生产力的技术体系。
B.2.1.4 标准耕作制度(standard farming system):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由于各地养地方式难以统一,因此这里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
B.2.1.5 复种(seguential cropping):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
B.2.1.6 间作(row inter 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
B.2.5 混作(mixed inter 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B.2.6 套作(relay cropping):在前季作物生产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山东农业区划课件
• (三)农业生态调节功能 • 农业生态调节功能是指在农业多功能框架下的
农业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 能的总称。农业的生态功能源于农业的自然属性, 保持土地在一定时间段内有植被覆盖,水田在一 定时期的淹水状态,农田及相关的农业生产活动 就具有相应的区域性生态调节功能。 • 我省常年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350万公顷左右, 水稻种植面积13万公顷,果园面积65万公顷,内 陆养殖水面18万公顷。由于全省地貌类型、温湿 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农业耕作制度以及优势生 态系统空间上的自然分异,形成以园地、高产粮 田和水田为主的鲁东-鲁中南丘陵山区农业生态功 能调节区,以粮田、棉田为主的鲁西-鲁北平原农 业生态功能调节区和以粮田、湿地为主的鲁北滨 海平原农业生态功能调节区。
•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这一基础产 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功能性特征越来越突 显。农业功能从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 等传统功能,向更广泛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 文化传承等领域扩展。我省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农 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开展农业功能区 划,是完善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同时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自然、经济、政 治和社会等要素的空间特征,结合山东省区域发 展总体战略,科学划分农业不同区域的功能,谋 划区域农业功能拓展与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对承 接山东省“一区三带”发展战略,引导和深化山 东省农业区域分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新格 局中的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规 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扎实推进新农村和现代农 业建设,再创山东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加快推 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B.1 引⾔
为使农⽤地分等定级结果公平、可⽐、稳定,将全国进⾏耕作制度分区,并确定各区标准耕作制度。同⼀地区农⽤地分等定级按标准耕作制度计算。
B.2 术语与符号
B.2.1 术语
B.2.1.1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个地区或⽣产单位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B.2.1.2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个地区或⽣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式的总称。
B.2.1.3 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system):对农⽥采取的保护与改善⼟地⽣产⼒的技术体系。
B.2.1.4 标准耕作制度(standard farming system):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平、⽣产条件和技术⽔平下,有利于⽣产或最⼤限度发挥当地⼟地⽣产潜⼒,未来仍有较⼤发展前景,不造成⽣态破坏,能够满⾜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式。由于各地养地⽅式难以统⼀,因此这⾥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
B.2.1.5 复种(seguential cropping):在同⼀⽥地上⼀年内接连种植⼆季或⼆季以上作物。
B.2.1.6 间作(row inter cropping):在同⼀⽥块上于同⼀⽣长期内分⾏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式。
B.2.5 混作(mixed inter cropping):在同⼀⽥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B.1引言
为使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公平、可比、稳定,将全国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并确定各区标准耕作制度。同一地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按标准耕作制度计算。
B.2 术语与符号
B.2.1 术语
B.2.1.1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B.2.1.2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B.2.1.3 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system):对农田采取的保护与改善土地生产力的技术体系。
B.2.1.4 标准耕作制度(standard farming system):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由于各地养地方式难以统一,因此这里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
B.2.1.5 复种(seguential cropping):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
B.2.1.6 间作(row inter 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
B.2.5混作(mixed inter 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B.2.6套作(relay cropping):在前季作物生产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什么是耕作学?
Cropping System & Soil Management;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耕作学的主要特点?
研究对象: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本身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目标性。
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
基本概念: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种植制度: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总称。(考其包含哪些内容)(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
组成(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
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轮作、连作。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种什么?种哪里?——作物布局
如何种?何时种?——熟制
茬口衔接、经济效益——种植方式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综合技术体系。
(1)土壤耕作:常规耕作;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
(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管理、平衡
(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林建设。
二者关系: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
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撂荒——休闲——连年耕种——集约农作制
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需求是动力,用地养地程度提高是内涵
耕作制度的功能?
技术、宏观布局
★我国耕种制度基本特点、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