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病理学复习资料》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doc

《病理学复习资料》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doc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一)
•名词解释
1革囊胃
2嗜酸性小体
3胆石症
选择题
1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是:
A胃体弥漫性病变,很少或不累及胃窦B常伴有恶性贫血
C病变主要在胃窦部,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D胃分泌功能严重障碍,维生素B及吸收障碍
E血清胃壁细胞抗体阳性
2疡病在病理上组织损伤至少要深达哪一层:
A粘膜层B粘膜肌层C粘膜下D肌层E浆膜层
2胃癌引起的溃疡边缘整齐,状如刀切。(x)
3肝硬化晚期腹水的生成机制之一是肝内结缔组织增生压迫于肝静脉主干。
(x)
•简答题
1简述胃癌的组织发生及其慢性胃炎的关系。
答:胃癌的组织发生有以下三点:① 胃癌细胞主要为胃腺颈部和胃小凹底部的 干细胞;② 肠上皮化生与癌变,肠上皮化生可过渡到肠型胃癌,肠化生病变向 胃癌移行;③非典型增生与癌变,胃癌时重度非典型增生多出现在癌旁,有的 与癌变呈移行关系。
2酒精性肝病与肝硬化病理变化的比较和联系。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三)
•名词解释
1肠上皮化生
2肝细胞气球样变
3假小叶
•选择题
1消化性溃疡最好发于:
A胃小弯近幽门部B十二指肠球部
C胃与十二指肠球部D十二指肠下段E胃体部
2胃溃疡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并症最常见的是:
A梗阻B穿孔C出血D癌变E粘连

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重点:

1.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2.三步曲:病毒性肝炎,肝硬变,肝癌

3.消化道的癌:⾷道癌,胃癌,⼤肠癌

4.阑尾炎

内容:

慢性萎缩性胃炎

1.发⽣与HP感染有关

2.病变特点:

1)粘膜层萎缩变薄腺体减少,这是本病最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2)粘膜层固有层见不同程度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3)上⽪化⽣:a)假幽门腺化⽣:胃底胃体的壁细胞和主细胞被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所取代。b)肠上⽪化⽣:胃粘膜上⽪被肠型腺上⽪取代,出现杯状细胞、吸收上⽪细胞和潘⽒细胞。

消化性溃疡病

⼀、溃疡病的病因:胃液的消化作⽤,粘膜抗消化能⼒减低(HP)

⼆、病理变化:

1.部位:⼗⼆指肠球部的前壁或后壁,⼩,直径<1cm.胃窦部⼩弯侧,直径<2cm.

2.溃疡底的4层(由浅⼊深):

1)炎性渗出物:少量⽩细胞、纤维素等

2)坏死组织

3)新鲜的内芽组织

4)陈旧的疤痕组织:增殖性动脉内膜炎,神经纤维的损伤及⼩球状增⽣

三、结局和并发症:

1.出⾎(10%~35%)

2.穿孔(5%),⼗⼆指肠球部多见

3.幽门狭窄(3%)

4.恶变(≤1%,胃溃疡多见)

 良性溃疡(胃溃疡)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痛)

外形圆形或椭圆形不整形、⽫状或⽕⼭⼝状

⼤⼩溃疡直径⼀般<2cm 溃疡直径常>2cm

深度较深较浅

边缘整齐、不隆起不整齐、隆起

底部较平坦凹凸不平,有坏死出⾎

周围粘膜粘膜皱襞向溃疡集中粘膜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阑尾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细菌感染和阻塞

⼆、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变化

共同特点:阑尾壁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完美版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完美版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完美版在学习病理学时,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为您提供病理学复习的重点资料,帮助您更好地备考。以下为详细内容:第一部分:细胞损伤与适应

1. 细胞损伤的类型

1.1 物理因素引起的细胞损伤(如创伤、烧伤)

1.2 化学因素引起的细胞损伤(如药物、重金属中毒)

1.3 生物因素引起的细胞损伤(如病毒、细菌感染)

1.4 缺血缺氧引起的细胞损伤

2. 细胞的适应性变化

2.1 肥大与萎缩

2.2 良性与恶性增生

2.3 组织化与纤维化

第二部分:炎症与免疫反应

1. 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

1.1 血管反应与炎症介质释放

1.2 炎症细胞的迁移和吞噬

1.3 炎症细胞的趋化与激活

1.4 炎症的局部与全身反应

2. 免疫反应与炎症

2.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2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调节

2.3 免疫反应与炎症的关系

第三部分:肿瘤学

1. 肿瘤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1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1.2 原发性与继发性肿瘤的概念

1.3 肿瘤的组织学分类

2. 癌症的发生与发展

2.1 癌症的基因突变和致癌机制 2.2 癌症的细胞周期与增殖

2.3 癌症的侵袭与转移

第四部分:循环系统病理学

1. 心血管疾病与动脉硬化

1.1 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2 动脉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1.3 心肌梗死与冠心病的发生机制

2. 心脏瓣膜病与心肌病

2.1 心脏瓣膜病的分类和病理变化

2.2 心肌病的类型与病理特点

第五部分:消化系统病理学

1. 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1.1 胃肠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1.2 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机制

历年病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第二部分

历年病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第二部分

历年病理学重点复习资料第二部分

七、消化系统疾病

1.消化性溃疡深浅不一,通常深达肌层

2.慢性消化性溃疡最好发的部位是十二指肠球部

3.慢性胃溃疡病变部位最常见于胃小弯近幽门窦部

4.慢性胃溃疡最常见的合并症是出血

5.关于十二指肠溃疡,下列哪项是错误的易癌变

比胃溃疡浅比胃溃疡小比胃溃疡易穿孔易引起腹膜炎

6.关于病毒性肝炎的肝细胞基本病变,下列哪项是错误的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嗜酸性变肝细胞再生嗜酸性坏死

7.肝细胞呈碎片状坏死及桥接坏死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8.急性重型肝炎发生在下列哪种情况T细胞功能正常,感染的病毒量多,毒力强

9.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肝细胞浆出现毛玻璃样改变的原因滑面内质网内有大量HBsAg

10.我国门脉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是慢性活动性病毒性肝炎 11.下列哪项不是肝硬化出血的原因骨髓造血小板功能下降

侧支循环形成后常引起呕血、便血导致大量血小板丢失肝合成凝血物质功能下降脾肿大,功能亢进胃肠淤血,对维生素K的吸收功能减弱

12.下列哪项是肝硬化产生蜘蛛痣的原因雌激素增多或灭活减少

13.引起肝硬化腹水的原因,下述哪项是错误的肝动脉与肝静脉异常吻合肝窦内压升高血浆蛋白降低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增多小叶下静脉受压 14.肝硬化病人的腹水形成,主要是于门静脉压升高 15.下列哪型肝炎易发展为坏死后性肝硬化亚急性重型

16.坏死后性与门脉性肝硬化的鉴别,下列哪项不存在肝内有无小血管的改建肝细胞坏死的多少假小叶的大小纤维间隔的厚薄炎细胞浸润的轻重 17.门静脉压升高最明显的肝硬化是血吸虫性肝硬化 18.中毒性菌痢最严重的病变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9.中毒性菌痢主要哪种菌引起福氏或宋氏菌

消化系统疾病—病理学

消化系统疾病—病理学
肉芽肿性胃炎(granulomatous gastritis)
黏膜内肉芽肿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一、 概述
部位:十二指肠 胃 (3:1) 复合性:胃 + 十二指肠 急性 慢性 多 (慢性消化性溃疡) (溃疡病 ulcer disease)
发病:青壮年 男性 O型 临床:上腹疼痛 返酸 嗳气
(2)肝功能障碍
出血倾向 : 凝血因子 脾亢
激素灭活下降: 蜘蛛痣 男性 乳房 睾丸
幽门狭窄梗阻: 3% 功能性 器质性 呕吐 代谢性碱中毒
癌变(胃溃疡):1%
四、 临床病理联系
返酸 嗳气 幽门狭窄,括约肌痉挛 胃逆蠕动
胃内容物潴留
上腹疼痛 :
炎症刺激 平滑肌痉挛
烧灼痛 钝痛
节律性 十二指肠 --- 饥饿痛 胃 --- 饱食痛
周期性 季节(春 冬)
五 五、病因和发病机理

黏膜屏障破坏 —— 酸性 酶性消化
缺氧 C.触发胆碱能反射→胃蛋白酶分泌↑消化作用↑ →粘膜糜烂→溃疡形成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一、概述 由一组肝炎病毒(甲乙 丙 丁 戊 庚, 嗜肝细
胞)—— 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 变质性炎 传染病
1.临床 食欲减退 厌油 恶心 乏力 肝大 压痛 肝功能障碍 黄疸 发展:慢性 — 肝硬化 — 肝癌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胃溃疡 圆、椭圆 一般<2cm 较深
边缘
底部
隆起
凹凸不平
不隆起
平坦、清洁
黏膜皱襞 中断
向溃疡集中
溃疡型胃癌
胃溃疡
结局和并发症
愈合:
肉芽组织填补缺损
上皮增生覆盖
出血 (最常见) 10%-25%为大出血 有时1000ml以上
穿孔 约为住院病人的18%左右 急性穿孔:急性腹膜炎 慢性穿孔:穿至周围器官(肝、胰)
胰腺癌:
腺癌 未分化癌
鳞状细胞癌
晚期肝癌
肝肿大、黄疸、腹水等恶病质 直接死因 肝功能不全、门静脉高压症 肝癌破裂出血、恶病质
病因相关因素
肝炎病毒感染(HBV、HCV等)
肝癌患者80%HBV感染率
高发区HBV感染率高(启东:24.8%)
HBV-DNA的整合现象
肝硬变
肝癌伴肝硬化 64-94%
肝硬变并发肝癌
16.5-51%
肝细胞损伤—非典型增生—癌变
2点状坏死
嗜酸性小体形成
3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4肝细胞和枯否细胞增生
5网状纤维支架无塌陷
气球样变性
临床病理联系 肝肿大,肝区不适,压痛; 转氨酶升高, 黄疸有或无
预后
90%以上预后良好
(完全愈复)
10%左右发展成为慢性肝炎
1%左右发展成为重型肝炎

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及鉴别诊断。方法对本院2015年12月收治的1例罕见的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并采用FISH检测EWSR1基因融合情况。结果肿瘤位于小肠,呈浸润性生长,浸润小肠壁全层,肿瘤细胞圆形,短梭形,上皮样,排列成片状,巢状,并可见散在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核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胞浆丰富,嗜酸性。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S-100和Vimentin弥漫强阳性,CD99、CD56和Syn部分肿瘤细胞阳性,CR少许肿瘤弱阳性,Ki-67约30%阳性。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EWSR1基因重排。结论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是一种特殊并罕见类型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对该肿瘤的确诊需依靠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需与其他恶性肿瘤进行鉴别。EWSR1融合基因检测有助于确诊及鉴别诊断。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immunophenotype,molecular genetic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neuroectodermal tumor.Methods A case of rare 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neuroectodermal tumor in Decem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was analyzed and reviewed the related literature.The hist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results were observed,and the fusion status of EWSR1 gene was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Results The tumor was located in the small intestine,the poor-circumscribed lesion located in the entire thickness of the bowel wall extending into the mucosal layer with a significant infiltrative growth patterns.The tumors cells composed of round,short spindle or round epithelium-like cells arranged in sheets or nests.A number of multinucleated osteoclast-like giant cells had also been observed.The nuclei that was surrounded by variable amounts of eosinophilic cytoplasm showed vesicular chromatin with generally distinct to nucleoli and variable mitotic activity were easy to seen.The tumor cells were strongly positive for S-100 and Vimentin,and positive for CD99,CD56 and Syn,and weak positive for CR,the Ki-67 proliferating index was about 30% in the aspect of immunohistochemistry.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results showed EWSR1 gene rearrangement.Conclusion 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neuroectodermal tumor is an additionally rare tumor with high aggressive and poor prognosis.The definite diagnosis for it mainly depends on the histology,immunophenotype,at the same time,need to be differentiated from other malignant tumors.The rearrangement analysis of EWSR1 gene is helpful for pathologic diagnosis.

胃肠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胃肠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胃肠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解剖学知识

1. 胃肠道的解剖结构

胃肠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直肠等,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结构、位置和功能。例如,胃是位于腹腔上部的消化器官,分为胃底、胃体和胃窦等部分;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等不同的部分。

2. 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

胃肠道的血液供应主要由肠系膜动脉和肠系膜静脉来完成。淋巴引流主要是通过门静脉系统向肝脏引流。

3. 神经支配

胃肠道的神经支配主要由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来执行。这些神经对胃肠道的蠕动、分泌和血流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4. 解剖变异

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存在一定的变异,例如胃食管反流病的解剖缺陷可能导致食管黏膜的曝露和损害。

二、生理学知识

1. 消化吸收

胃肠道的主要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这需要包括酸碱、胰酶、肠蠕动等多种生理机制的协同作用。

2. 蠕动和分泌

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是完成消化吸收的重要生理过程。胃肠道的蠕动能够保证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推进,而分泌则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

3. 免疫功能

胃肠道在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的侵犯。

4. 神经调节

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对其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蠕动和分泌过程。

三、病理学知识

1. 胃肠道疾病

胃肠外科最常见的病症包括溃疡病、胃食管反流病、胆囊炎、胆石症、结直肠癌、胃癌等。

2. 肠系膜血管疾病

肠系膜血管疾病是指由不同原因引发的肠系膜血管疾病,常见的包括肠系膜动脉栓塞、肠

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腹痛、肠壁水肿等症状。

3. 肠梗阻

肠梗阻是指肠道腔内或外因素引起的肠腔或肠腔进口阻塞,导致肠内容物在阻塞部位无法

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

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

[病理] 肉眼:表面光滑或略呈分叶状,质中等硬度, 包膜完整,切面浅粉红色,淡黄或褐色,实性, 偶见小囊。 镜下:由大的圆形或多边形细胞构成,胞浆丰 富,内容大量嗜酸性颗粒,为肿胀的线粒体, 呈实性或小梁状排列,由纤维间质分隔为小叶 状。间质内见淋巴细胞。 [生物学行为] 手术后很少复发。
嗜酸细胞腺瘤
大肠peutzjeghers息肉大肠良性淋巴样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息肉部位小肠结肠直肠结肠直肠空肠回肠多见病变性质增生发病率常见较常见少见大小5mm不等018cm012cm粘膜结构管状伴有表的管状扭曲的管状绒毛状隐窝结构细胞群和成熟的杯状细胞成熟的粘膜上皮炎症区成熟的杯状细胞吸成熟性和吸收细胞欠增生的修复性上皮收上皮潘氏细胞细胞内分泌细胞间质正常间质隐窝间纤维组织隐窝间有平滑肌束少量炎细胞增多大量炎细胞腺瘤最多见于大肠尤其是直肠
免疫组化 肌上皮:S-100、actin、GFAP阳性 腺上皮:CK、EMA阳性 生物学行为:生长缓慢,手术切除不完 整或破裂易种植,多次复发,可有恶变, 包膜侵犯非恶性标准。
多形性腺瘤
肌上皮瘤
(myoepithelioma)
较少见,占1%。 临床:多见于腮腺和腭,也见于磨牙后 腺和上唇。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 界限清楚,活动,质较硬。 肉眼:类圆形肿物,有包膜,直径1.55cm,切面灰白或灰黄,实性。 镜下:可见三种形态的肌上皮细胞分布 于黏液样基质中。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5 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5 消化系统疾病

2)碎片状坏死更严重
3)炎细胞浸润
3)炎细胞浸润明显
3)炎细胞浸润更明显
下 4)小叶周围纤维化 4)出现纤维间隔
4)有假小叶形成倾向
炎症程度 G1-2
G3
G4
纤维化程度 S0-2
S2-3
S3-4
慢性持续性肝炎
中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若不及时治疗
轻型慢性活动
可转为肝硬化
三、病毒性肝炎
(四)临床病理类型
3.急性重型肝炎:临床上称为暴发型、电击型或恶性肝炎,少见,起病急 ,病程短,为10d左右,病变严重,死亡率高。 (1)病理变化:
(三)基本病理变化
(4)细胞嗜酸性变: 镜下观见肝细胞体积变小,胞质水分脱失、浓缩,胞质红染(嗜酸性增
强),胞核染色较深。 (5)嗜酸性坏死:
为单个肝细胞的死亡,由嗜酸性变发展而来,属细胞凋亡。胞质进一步 浓缩,核固缩或消失,最终形成深红色浓染的圆形小体,称为嗜酸性小体。
三、病毒性肝炎
(三)基本病理变化
进一步肿大呈圆形,胞浆几乎透明称为气球样变。 (2)肝细胞溶解坏死:
由气球样变发展而来
三、病毒性肝炎
(三)基本病理变化
(3)按坏死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可有以下类型: ---点状坏死:是指小叶内散在单个或数个肝细胞的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性
肝炎。 ---碎片状坏死:是指肝细胞的灶状坏死和崩解,常见于肝小叶周边的界板处,

胃部病理知识点总结

胃部病理知识点总结

胃部病理知识点总结

胃是我们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然而,胃部疾病的

发生却非常常见,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胃部病理是研究胃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对于了解和治疗胃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我

们将系统地总结并介绍胃部病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胃部基本解剖结构

为了更好地理解胃部的病理变化,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胃部的基本解剖结构。胃是位于腹腔

中的一个扁平囊状器官,其主要分为贲门、小弯、大弯、幽门和胃底等部分。胃壁主要由

黏膜层、粘膜层、肌层和浆膜层等组成。胃黏膜是胃部最内层的一层,其表面有许多小褶

皱和胃腺,起到分泌胃酸和消化酶的作用。了解胃部的基本解剖结构对于理解其病理变化

非常重要。

二、胃部的常见病理疾病

1. 胃溃疡

胃溃疡是胃黏膜或肠黏膜破损所致的溃疡性疾病,常见症状为上腹疼痛、恶心、呕血和黑

便等。胃溃疡主要由于胃黏膜受到各种不良刺激而引起,如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感染

菌等。在病理学上,胃溃疡的主要表现是黏膜层的损伤和肆痂的形成。在实际临床治疗中,胃溃疡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调整饮食结构来控制疾病的发展。

2. 胃癌

胃癌是由于胃部黏膜发生恶性肿瘤的一种恶性疾病,是胃部最严重的病理疾病之一。胃癌

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与遗传、饮食结构、病原体感染和生活方式等有关。在病理学上,胃癌主要表现为恶性肿瘤细胞在胃黏膜中不受控制地增殖和扩散。胃癌的治疗主要包

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多种手段。

3. 胃肠胀气

胃肠胀气是胃肠道内积气引起的一种病理疾病,主要症状为腹胀、腹痛、嗳气、便秘等。

病理学重点——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重点——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重点——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一、慢性表浅性胃炎(chronicsuperficial gastritis):

病变:肉眼:粘膜充血、水肿、深红色,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镜下:炎性病变位于粘膜浅层,主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粘膜浅层水肿、点状出血和上皮坏死脱落。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 gastritis):

(一)病因和分型:

1、A型:发病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病变在胃体部。

2、B型:发病与自身免疫无关,病因可能与吸烟、酗酒或滥用水杨酸类药物(如APC)等有关。其病变部位在胃窦部。

(二)病变:

1、肉眼:胃粘膜薄而平滑,皱襞变浅,有的几乎消失。粘膜表面呈细颗粒状。

2、胃镜检查:

(1)正常胃粘膜的桔红色色泽消失,代之以灰色;

(2)萎缩的胃粘膜明显变薄,与周围的正常胃粘膜界限明显;

(3)萎缩处粘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

3、镜下:(1)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并可有囊性扩张,常出现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及肠上皮化生)。(2)在粘膜固有层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三、肥厚性胃炎:病变特点是,粘膜肥厚,皱襞加深变宽似脑回状。镜下,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粘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不显著。

四、疣状胃炎:病变处胃粘膜发生一些大小不等的糜烂,其周围粘膜隆起,因而形成中心凹陷的病灶,形如痘疹。病灶主要分布在幽门窦部。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一、概述: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球部。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ppt课件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ppt课件

ppt课件
9
慢性浅表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ppt课件
10
This is a more typical acute gastritis with a diffusely hyperemic gastric mucosa. There are many causes for acute gastritis: alcoholism, drugs, infections, etc.
the far right.
ppt课件
20
ppt课件
21
①肉眼:多位于胃小弯、近幽门部; 溃疡多单个、圆或椭圆, D<2.0cm;边缘整齐,状如刀割, 底部平坦,深浅不一,可 达浆膜层; 贲门侧 - 深,潜掘状 幽门状 - 浅, 阶梯状;周围粘膜皱壁轮辐状集中。
2、镜下(底部) (1)Zone of inflammatory exudate(渗出层) (2)Zone of necrotic materials (坏死层) (3)Zone of granulation tissue (肉芽组织层) (4)Zone of collagenous scar (疤痕层)

病理学 消化系统疾病-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带答案)

病理学 消化系统疾病-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带答案)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名词解释

1 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2 革囊胃(linitis plastica)

3 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

4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

5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6 胃炎(gastritis)

7 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 body or Councilman body)

8 点状坏死(spotty necrosis)

9 假幽门腺化生(pseudopyloric metaplasia)

10 桥接坏死(bridging necrosis)

11 毛玻璃样肝细胞(ground-glass hepatocyte)

12 碎片状坏死(piecemeal necrosis)

13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

14 假小叶(pseudolobule)

15 蜘蛛状血管痣(spider angioma)

16 小肝癌(small liver carcinoma)

17 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

18 羽毛状坏死(feathery necrosis)

19 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

问答题:

1 简述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2 简述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表现。

3 阐述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发生的机制及临床表现。

4 试以肉眼形态特点区别胃的良、恶性溃疡。

5 简述门脉性肝硬化时主要的侧支循环和合并症。

胃肠道肿瘤病理ppt课件

胃肠道肿瘤病理ppt课件

良恶性分级:
WHO将GIST分为良性、不确定的潜在恶性、恶性。 由于目前病理学诊断水平有限,不能准确确定良 性GIST,美国NIH提出按危险程度分级,分为极 低、低、中度、高度四级。 中国亦采用这一分级系统。分级的标准主要是根 据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象的多少。
胃淋巴瘤
粘膜相关淋巴瘤 (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无相关性。 OG癌的类型:腺癌、腺鳞癌、幽门—贲门癌、 小细胞癌。 癌前病变:上皮内肿瘤(不典型增生),肠上 皮化生。 扩散和分期:多通过淋巴管向上扩散,主要至 食管粘膜下层。在手术中应对近端食管切缘送 病理冰冻切片检查。上行扩散也可到低位纵膈 淋巴结,而贲门区的淋巴路转移多向下到胃角 部淋巴结及左动脉旁淋巴结
胃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通路 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多种分子通 路的激活,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致使胃癌的 组织病理学和遗传学有显著的异质性。
EGFR通路 VEGFR通路 IGFR通路 Cell cycle通路 C-Met通路等
HP感染与胃癌
基于HP感染与胃癌及胃粘膜相关淋巴瘤,
在流行病学上的显著相关性,1994年WHO 将HP定位I级致癌物,这也是第一个被确定 为致癌性的细菌。
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 上皮内肿瘤(不典型增生)(Intraepithelial neoplasm,Dysplasia):低级别,高级别.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

➢胃肠道正常组织:

粘膜层:上皮层、固有层(Lamina propria)、黏膜肌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Muscularis propria);浆膜层(Serosa)

➢食管炎

1、发病因素:

(1)胃内容物反流(反流性食管炎);(2)感染;(3)物理:胃管、放射;(4)化学:刺激物摄取、化疗药;

(5)混合因素(Miscellaneous):尿毒症、GVHD;

2、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a) 吞咽困难;b) 疼痛胸骨后疼痛、心窝部烧灼感、返酸;c) 消化道出血,黑便

3、食管炎并发症:溃疡、狭窄、B arrett’s食管;

4、反流性食管炎病理变化:

大体:食管粘膜充血发红,糜烂,溃疡,随病情呈进行性改变。

镜下:i. 鳞状上皮层内炎症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ii. 基底细胞增生,可占上皮总厚度的20%以上;

iii. 固有层乳头延长,可延长至上皮层的上1/3;固有膜毛细血管充血。

➢Barrett食管

1、*定义:食管远端粘膜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胃肠腺上皮替代,柱状上皮之间可见杯状细胞;化生的柱状上皮可呈异性增生进而形成腺癌;多与长期胃食管反流有关。

2、*病理变化:

大体:粘膜呈橘红色、天鹅绒样(velvet mucosa)不规则形病变;在灰白色正常食管粘膜的背景上呈补丁状分布;可继发有糜烂、溃疡、食管狭窄和裂孔疝。(胃食管连接处可形成不规则的环形带,或呈舌状、岛状、斑片状等)

镜下:由类似胃黏膜或小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和腺体构成。

Barrett粘膜的柱状上皮细胞兼有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特征。

腺体排列紊乱,常有腺体的扩张、萎缩、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

局部粘膜肌层常增厚。组织学上柱状上皮间由肠杯状细胞就可以确立诊断。

3、*临床意义:局部抗胃酸能力增强,但易引发食管溃疡、食管狭窄及食管腺癌。

4、并发症:食管溃疡、食管狭窄、食管腺癌;

➢食管癌

1、分布特点:鳞癌最常见(上1/3,20%;中1/3,50%;下1/3,30%);腺癌(下1/3);

2、发病因素:

(1)饮食:维生素、微量元素(trace metals)缺乏,食物真菌污染,亚硝酸盐摄入过多;

(2)生活方式:烟酒;

(3)食管动力紊乱或结构异常:食管炎,贲门失弛缓(achalasia),缺铁性吞咽困难综合征(Plummer-Vinson syndrome);

(4)遗传易感:胼胝症(tylosis,手掌脚掌角化过度hyperkeratosis of palms and soles)、种族倾向(racial disposition);

(5)腺癌与Barrett食管有关:Barrett 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状态。

3、病理变化:

a)*早期癌:

i. 早期食管癌:多为食管原位癌或粘膜内癌,也有一部分癌组织侵及粘膜下层,但未侵犯肌层,没有淋巴结转移;

ii. 表浅性食管癌:肿瘤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不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b)中晚期癌/进展期癌:

i. 髓质型:在食管壁内浸润性生长,使食管壁均匀增厚,管腔变窄;切面癌组织灰白色,质地较软似脑回,表面浅表溃疡;

ii. 蕈伞型:肿瘤为卵圆形或扁平肿块,如蘑菇样突入管腔;

iii. 溃疡型:肿瘤表面形成溃疡,溃疡外形不整,边缘隆起,底部凹凸不平,深达肌层;

iv. 缩窄型:癌组织在食管壁内浸润生长,累及食管全周,伴有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明显的环形狭窄,近端管腔扩张;

镜下:鳞癌、腺癌、小细胞癌、腺鳞癌等类型。

4、历年考题【选择题】颈部肿块不可能是什么疾病:食管癌下部转移?

➢胃炎

1、急性胃炎病因:NSAIDs、饮酒、应激、缺血和休克;

2、急性胃炎病理变化:

a) 急性刺激性胃炎:暴饮暴食

i. 胃黏膜充血、水肿,有时糜烂,常有分泌亢进(急性卡他性胃炎);

ii. 胃黏膜糜烂:指胃黏膜表面上皮坏死脱落,但缺损在粘膜肌层以上,这一点与胃溃疡不同;

iii. 一般伴有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脓性渗出物形成;

b)急性出血性胃炎:NSAIDs、过量饮酒

i. 严重的刺激性胃炎可合并胃黏膜出血和轻度的坏死。同时有糜烂和出血的急性胃炎又称急性糜烂性胃炎。

c)腐蚀性胃炎:接触腐蚀性化学物引起

i. 胃黏膜坏死、溶解,病变多较严重,可累及深层组织甚至穿孔。

d) 急性感染性胃炎:少见,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或大肠杆菌等化脓菌感染引起

i. 可引起急性蜂窝织性胃炎,以黏膜下层病变为主。

3、急性胃炎的进展——急性胃溃疡

a) 急性胃炎的粘膜全层的糜烂,进一步发展侵入粘膜下层就成为急性胃溃疡;

b) 病因:包括休克、败血症、广泛烧伤或严重外伤(Curling)、颅内损伤或手术或肿瘤(Cushing)、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白血症等,所以又称应激性溃疡;

c) 病理改变:多发,较小,表浅不穿透粘膜固有层,形态不规则,各个部位都可能发生,损伤部位有出血,粘膜皱襞正常不呈房射状。

4、慢性胃炎分为慢性表浅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多由前者发展而来,本节内容均指慢性萎缩性胃炎;

5、慢性胃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a) HP(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

i. 定植于胃型上皮,且仅位于粘膜表面,但可引起中性粒细胞浸润胃粘膜并释放自由基;

ii. HP 产生毒素,并分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类有毒物质,破坏粘液屏障和粘膜;

iii. 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B 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淋巴瘤;

b) 长期的慢性刺激:饮食、饮酒、吸烟、NSAIDs。

c)自身免疫性损伤:A 型慢性胃炎

d) 含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反流,特别是残胃。

6、慢性胃炎分型:

a) A 型,自身免疫性胃炎,主要累及胃体,抗内因子抗体、抗壁细胞抗体阳性;绝大多数胃窦粘膜有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

胃酸分泌降低,VitB12 吸收障碍(恶性贫血),胃泌素水平升高;常伴恶性贫血。

b) B 型,HP感染性胃炎,可分为:

i. 以胃窦为主的胃窦炎:产酸增加,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

ii. 全胃炎:胃酸分泌减低,易发生胃癌;

c)C型,化学损伤性胃炎:反应性胃炎/化学性胃病,胆汁反流、酒精、NSAIDs等。一般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轻,无Hp。

7、慢性胃炎病理变化:

1)慢性浅表性胃炎:

a) 大体:常见于胃窦部,局灶性或弥漫性,充血、水肿,有时可见散在糜烂和出血;

b)镜下:粘膜浅层炎症细胞浸润及固有腺体保持完整为特点,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一般累及粘膜浅层的固有膜、严重者可达深层。

根据炎症细胞的浸润深度分3级别:轻度-粘膜浅1/3,中度1/3-2/3,中度超过2/3。

2)慢性萎缩性胃炎:

a) 大体:病变常见于胃窦部,呈灰白色或灰黄色,粘膜薄而平滑、皱襞减少变浅或消失;

粘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有时可见出血和糜烂。

b) 镜下:i. 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累及粘膜全层,并常有淋巴滤泡形成;

ii. 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壁细胞和主细胞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根据腺体萎缩程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分轻(固有腺体1/3萎缩)、中(1/3-2/3)、重度(固有腺体2/3以上萎缩)iii. 腺上皮化生:包括肠上皮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以肠上皮化生为常见。

病变区胃黏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出现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可见粘膜表面形成绒毛状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