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一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
【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备课人课型新授课审核人授课日期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学习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思维)3.通过地球仪的学习,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球整体及局部区域的空间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4.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地理实践力)思政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学生探究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教法合作交流、实物展示教学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集备共案个案设计新课导入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
欣赏图片。
新课讲授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 图1.5,看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天圆地方→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影像。
教师: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也就是“天圆地方”学说。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一个球体。
但这都是人们的直觉和猜测。
一直到麦哲伦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才用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船队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呢?学生回答: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2.地球形状的生活实例教师: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①海边看帆船:当我们站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新课讲授驶来时,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帆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桅杆。
②月食: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的中间时,一部分太阳光正好被地球遮蔽,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公开课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情感升华:
结合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国际视野。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公开课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公开课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作为初中地理的开篇,内容紧密联系实际,以地球和地球仪的基础知识为主体,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本节教材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入,逐步展开到地球仪的使用和地理坐标的识别,既注重理论知识,又强调实践操作。课程设计将紧密围绕教材内容,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互动环节,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素养。
-合作交流: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环保意识:结合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环保意识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1)地球的基本概念: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组成,理解了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地球仪的经纬线:经线表示地球表面南北方向,纬线表示地球表面东西方向
-地球仪的时区:地球表面按经线划分的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小时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其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仪的功能,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认识基本为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造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构造及其作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其构造。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地球仪模型。
2.PPT: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PPT,包括图片、地图等。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地球有什么了解?”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地球的形状,讲解地球的赤道、南极、北极等基本概念。
同时,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包括经纬网、国家边界等。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模型。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其构造。
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寻找自己所在的城市、省份等。
4.巩固(10分钟)针对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进行课堂提问。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有太大变化。
(3)根据月相的变化,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过渡:我们现在凭借卫星可以明晰的了解地球形状的同时,也精准的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大呢?1.展示地球大小示意图帮助记忆诗: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2.拓展:展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6)小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为了方便同学们了解我们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拿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对比,你就能感受到我们地球母亲有多庞大。
3.展示对比地球与足球场的大小、飞机绕地飞行需要的时间。
相当于728亿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7000平方米)相当于客机沿赤道飞行50小时的距离(飞行速度800千米/时过渡:对于我们来说地球是十分庞大的,但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地球的大小算什么水平呢?4.播放不同星球与地球大小的对比。
展示太阳、月球的表面积,与地球进行对比。
太阳表面积大约是地球的11961倍;地球最大周长大约是月球的4倍二、地球仪过渡:通过数据和对比的方式,知道地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过于庞大,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地球,根据地球的形状我们制作出了它的模型——“地球仪”1.展示地球仪示意图和真实地球图差异:①有地轴:一个假想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两极(指向北极星为北极,相反为南极)②有经纬线:连接两极为经线;与经线相垂直的为纬线。
过渡:为了进一步了解地球仪,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球仪吧!2.展示地球仪制作步骤,说明要求,四、课堂检测1.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体现了以下哪个地理原理是()A. 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B.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C. 地球是一个正球体D. 地球表面起伏大2.人们常说“天衣无缝”,如果要给地球缝制一件衣服需要衣料约()A. 6371平方千米B. 960万平方千米C. 5.1亿平方千米D. 6.1亿平方千米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阅读右图地球仪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等基本地理知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对于学生形成地理空间观念,理解地球上的事物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直观的图片和模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经纬度的划分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经纬度的划分方法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认识。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经纬度划分方法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直观演示地球的形状和经纬度划分。
2.图片:展示地球仪的实物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仪。
3.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地球仪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的概念。
同时,讲解地球仪的作用和制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经纬度的划分。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有关地球仪和经纬度的实例,让学生判断实例中涉及的是地球仪还是地球,并说明理由。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堂好课】

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回答。
接着教师提出:在人类历史上,地球形状的探究过程却是非常漫长的。
地球的形状认知过程
在第一阶段拓展:
"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货币等方面的表现。
在第三阶段拓展: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索精神。
在第四阶段拓展:
地球的大小
过渡:现在利用人造卫星不仅确证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学生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师进一步提出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400米操场跑道的100000倍,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相当于729亿个7000平方米的足球场!
教师展示数据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
的星球,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教师进一步揭示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
过渡: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断追求的航天梦。
课堂活动:小组代表分享各小组收集的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
教师播放影片展示中国航天史十大高光时刻及国家航天发展宣传片《天路》。
学生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感受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学生直观感知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增加民族自豪感。
学习任务五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

制作简易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二
( 限时10分钟)
制作简易地球仪
制作地球仪的步骤:
沿着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乒乓球的两端各找到一点,使之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并在这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作为南北极点。
用铁丝弯出一个地轴、底座与支架的连体,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 66.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在倾斜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注意与乒乓球之间留些距离,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在底座位置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
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 限时2分钟)
1.远望海上来船,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2.远望离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推测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证实
一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实践证实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
1519~152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直觉
一
直觉认识:天圆地方
天坛
地坛
盖天说
方孔钱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推测
一
地球也是球体
太阳是球体
月亮是球体
设想推断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推测
一
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 限时2分钟)
根据月食时看到的地球的影子是圆的,推断地球是球形的。
根据月亮太阳形状推测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地球和地球仪》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地球和地球仪》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纬线、经线的概念及特点。
2、学会在地图、地球仪上识别经线与纬线,能够准确地读出各经线和纬线的度数。
3、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地球仪与地图,比较和归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2、加强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较多的概念,且多为空间概念,真正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刚步入中学的初一年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是零星的、松散的,再加上空间想象力较差,立体感不强,而学习该课内容又需要有较强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今后地理教学增加不少的难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2、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人教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人教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人教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地球仪》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课题: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仪课程标准的内容:1。
用地球仪告诉经纬度的划分,经纬度。
2.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课标要求解读】纬线: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纬度的划分:由赤道向南北各分为90°,从赤道向两极递增,极点为90°。
经度的划分: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为180°,从0°经线向东、向西各增加180°。
经纬网定位: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方的经纬度位置都是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的交点。
【教学目标设计】1.用地球仪,一边看数字地球仪演示,一边说出经纬度的形状、长度、数量、指示方向的特点,经纬度的度数范围,度数分布规律,半球的划分。
2.根据经纬度值(坐标值),可以在经纬度地图和地球仪上找到对应的点,区分不同地方的位置关系。
【教学活动设计】一、新课导入活动播放:观看2013年台风活动预报视频。
台风的中心位置是如何表示的?广播里的经纬度是什么意思?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用一个地球仪。
现在我们来看看地球仪,了解一下经纬度,找到具体位置。
二、主题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活动主题:读书观仪(地球仪和数字星球仪),感知经纬,懂划分(感知经纬线)教师的活动:1。
提问:比较并说出经纱和纬纱有什么区别?2.演示地球仪和数字星球仪。
3.指导学生通过列表对比、文字表达、绘图等形式探究经纬线的特征。
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读书本文字及插图。
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产生疑问,相互解决。
(2)观察地球仪,看星球系统演示,观察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长度等特点。
(3)小组内讨论,组内交流看法或观点。
(4)10-15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汇报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
师: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那么,真实的地球和地球仪有哪些不同呢?
师:地球表面上能够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分不同的纬线我们需要给每一条纬线命名,于是人们给它们定下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观察地球仪,找出赤道,并结合教材图1.6“纬线和纬度”,说明:纬度划分的原则是什么?南北极点的度数是多少?如何表示?
(纬度以赤道为界,向南北各分作90°,以南叫南威,代号为S,以北叫北纬,代号为N。北极和南极分别是90°N和90°S。)
②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是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状形状。
③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大小】
师: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用什么表示呢?
师:精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接下来我们用实例来比较感受一下地球的大小。
(地球仪有一根轴、一些纵横的线、线上还标有刻度等,但是真实地球没有)
师:地球仪上有一些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下面,我们重点学习这些线——经线和纬线。
3、纬线和纬度
师:在地球仪上,大家能看到有一些东西向的纬线。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纬线和纬度。(出示地球仪),请同学们找出纬线,并观察其有什么特点,根据观察将结论填在表格内。
学生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回答。
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认知地理问题时的认真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形状
天圆地方-----球体地球
猜测 证实
二、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赤道周长 地球表面积
师傅意见
教学反思(含听同题课反思)
②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约相当于729亿个足球场(7000平方米)的总面积。
②地球最大周长4万千米,约相当于10万个400米跑道的总长。
③地球表面积约相当于53个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④地球的最大周长约相当于2.2个中国的陆地海岸线长(约18000千米)。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状】
多媒体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师:地球是什么形状?
师:对于我们来说,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是一个常识。但是在古代,这确实一个难解之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请同学们观察教材提供的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前后左右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生自由回答。
生自由回答
学生读教材图1.2识记并回答:①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米②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③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因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分组进行简单计算。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观察地球仪,完成多媒体上的表格。
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图,根据教材内容回答。
学生观察图片,总结规律。
师:以0°(赤道)为界,南北纬的纬度有什么变化规律?
(纬度以赤道为界,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
师:请同学们观察地图,说明地球上高、中、低纬度的范围。
(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材料“赤道纪念碑”,了解地球上赤道的位置。观察图1.8,说说南半球和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赤道分南北半球)
三、师总结:赤道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还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纬度。下节课我们我们将学习地球仪上另一条重要的线——经线。
生1:圆形2:椭圆形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互相交流,梳理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代表发言。
课题
地球和地球仪
总课时数
2
本课时序数
第1课时
本课时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特征
课型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记住地球赤道的周长
2、初步学会观察极半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形状;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找出重要的经纬线。
4、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及认真思考、认真钻研学习的好品质。
师: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师引导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应地球形状的实例吗?
①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重难点
地球在宇宙中空间位置及经纬线的特点
教具及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是么样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地球。
二、新课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