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综与变迁

合集下载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1、《金锁记》读后感人生就是这样的错综复杂,不讲理。

—张爱玲关于张爱玲,我已经描述过很过了,这次不想再陈述了,只简单的说,他是一个传奇,她因为家庭原因,所以变得早熟,在自己的作品思维独特,理解深刻,对外界事物十分敏感,作品以凄幽、秾艳、苍凉著称,充满人性的主题。

《金锁记》这篇写于张爱玲23岁时,但是作品已经相当成熟,思考和文字的表达已经有相当的`深度,由此可见张爱玲的早熟,这篇小说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庭为原型,小说写了在一个大封建家庭中,只有名分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凄惨的一生。

她名叫曹七巧,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他在小说中既充当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又充当了一个害人者,但又似乎可以理解。

他因为钱嫁进姜家,给一个软骨病的少爷既做夫人,又做奴隶,地位十分低微,甚至连丫环都看不起她,但她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是虽然姜季泽在外面花天酒地,但在家里还是收敛着,七巧也就陷入了爱情的煎熬中,后来七巧从姜家分得自己的一份家产后,变成了守财奴,一心的维护自己只剩下的钱,给自己戴上了沉重金锁,这也是这题目的道理。

后来七巧因为担心别人会骗走自己的钱,而拒绝了前来表白的姜季泽,因为七巧从嫁进姜家后一直备受蔑视,从丈夫那里得不到爱情的需要,对于小叔子的爱又只有煎熬,于是她开化寺变得变态,丧心病狂的妒忌所有幸福的人,最后甚至亲手拆散了二子和女儿的婚姻,吸着鸦*。

他的一生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姜季泽,儿子,没有一个能给她需要的爱,这就是导致她如此丧心病狂的原因,当然张爱玲不只是想表现七巧有多可恶,张爱玲的母的是剖析人性,揭露社会,那个变态的社会让人如此扭曲,那金锁是那个社会逼的七巧戴上去的。

七巧才,一个可恶又可怜的人。

2、《金锁记》读后感对于张爱玲老师,我是久闻大名的,但一直没有读过她的东西。

读《金锁记》也是因为疯狂的爱上了电视剧《金锁记》。

起初读觉得有点空洞,应该是受了电视剧的影响。

而且,语言上有点《红楼梦》的味道,显的与当时的'背景格格不入。

《红楼梦》中的贵族生活与社会变迁

《红楼梦》中的贵族生活与社会变迁

《红楼梦》中的贵族生活与社会变迁
简介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清代贵族社会为背景,通过描绘贾府和荣府两个大家族的生活,展现了世袭贵族群体的日常生活、沉浮和衰落,并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对贵族阶层的影响。

贵族生活的特点
1.世袭贵族:在《红楼梦》中,贾府和荣府都是封建社会中具有世袭权势的
大家族。

这些贵族家庭拥有豪华的宅院、珍宝良器以及众多仆从。

2.尊重礼俗:贵族生活尊崇传统礼教,注重礼貌形式和家规家训。

3.娱乐与消遣:贾府内外有许多花园、湖泊等场所供享受休闲娱乐。

宴饮、
唱戏等娱乐活动是他们平日消遣的方式。

社会变迁的影响
1.士人与商人崛起:《红楼梦》中描绘了士人集团的兴起,他们倡导改革并
提倡实用主义。

2.世族衰落:清代时期,社会变革和政治腐败导致许多世袭贵族家庭陷入衰
败之中。

故事中的贾府也经历了从鼎盛到衰落的过程。

3.女性地位的转变:小说中呈现了古代女性地位的复杂情况。

一方面,贵族
女性在家族中拥有相对高的地位和权力;另一方面,她们仍然受制于家庭传统、礼教和世俗观念。

结语
《红楼梦》通过对贵族生活和社会变迁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融汇众多文化要素、阶级矛盾和个人命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部杰作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更是一个鲜活有趣的历史画卷,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缤纷与光辉。

茅盾《子夜》好句摘抄

茅盾《子夜》好句摘抄

茅盾《子夜》好句摘抄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变迁。

以下是其中一些经典的句子摘抄:
1."太阳虽然已经下山了,但西边天上的一片晚霞,把半天空映得像一匹红缎子似的。

"
描绘出了一幅极具诗意的日落景象,象征着旧时代的落幕和新时代即将到来。

2."吴荪甫的脸色更加阴沉了,他咬紧牙齿,觉得满身的热血都在沸腾,仿佛在警告他不能忍受这样的侮辱。

"
展现了主人公吴荪甫在面临挑战时的坚韧与决心。

3."那无边的大城市在他眼前好像是一个饿虎,张着血盆大口在那里等着他投进去!"
形象地描绘出当时上海这座大都市对资本家的吞噬性以及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

4."这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觉得珍贵,而一旦得到了,却又觉得不过如此。

"
道出了人性对于欲望满足的心理过程,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5."黑暗里的人们总是喜欢望着光明,哪怕那只是微弱的星光。

"
寓意人们在困境中追求希望、向往进步的决心。

6."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
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
表达了面对困难时需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历史观和社会责任感。

以上摘录的句子反映出茅盾先生细腻的笔触与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读者揭示了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与心理变化。

以现代地理学改造传统方志——张其昀“新方志”理论述评

以现代地理学改造传统方志——张其昀“新方志”理论述评
作者简介:沈松平(1969—),男 ,浙江平湖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地方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 中国地方志学会方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地方志专家委员会委员,副教授,历史 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方志学、中国近现代史、史学史。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课题“越地方志发展史” (项目编号:16JDGH113)研究成果。
张其昀与方志结缘始于在国立东南大学读书期间。民国时期曾两次主持编修方志。一次是 1934 年,张其
[1]张其昀.近二十年来中国地理学之进步(四)[J].地理学报,1936,3(2). [2]张其昀.研究本国地理之新途径[M].人地学论丛:南京:钟山书局,1932. [3]参阅王永太.张其昀与《遵义新志》.中国地方志,2005(2);何沛东.试论张其昀主编《遵义新志》之性质.中国地方志,2016(3). [4]张其昀.中国地理修学法[M].张其昀先生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8.
方志为地乎?为史乎?千百年来不少人各执一词,争持不下。中国古代修志流派有历史(或称撰著、文 献)、地理(或称纂辑、考据)之分。前者以章学诚、鲁一同为代表,肯定方志如古诸侯国史,本非地理专门,强 调以正史写法修志,重视当代文献和地方档案,重视志书的实用价值,缺点是长于史裁而短于考据(内容), 不以征引见长,无形中削弱了志书的资料性;后者以戴震、孙星衍、洪亮吉为代表,把方志看作地理书[1],首重
[1《] 甘肃省夏河县志略》刊行在《方志月刊》第 9 卷第 3、4 期合期上,后收入何光谟主编、台北成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方志丛 书》(收录时命名为《甘肃省夏河县志》,省去了“略”字),1992 年又被编入王俊英主编的《甘南史料丛编(拉卜楞部分)》。

骆驼祥子贫困与社会阶层的固化与变迁的错综复杂关系

骆驼祥子贫困与社会阶层的固化与变迁的错综复杂关系

骆驼祥子贫困与社会阶层的固化与变迁的错综复杂关系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长篇小说。

该小说深刻揭示了贫困与社会阶层的固化与变迁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在这部小说中,骆驼祥子的命运受到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在贫困与社会阶层变迁的背景下经历着痛苦的探索和追寻。

首先,骆驼祥子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

小说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阶层基本上被固化成为两个极端:贫困的下层阶级和富裕的上层阶级。

骆驼祥子出生于贫苦的农村家庭,贫困与社会阶层的固化将他束缚在底层,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无论他多么努力地工作,多么狡猾地谋求机会,社会的不公平和阶级固化使得他始终处于社会的底层,无法向上流动。

其次,小说中也展示了贫困与社会阶层的变迁之间的相互影响。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常常会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

在小说中,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骆驼祥子逐渐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通过做苦力、跑旅馆、拉车等方式,不断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然而,在他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贫困和艰难依然困扰着他,社会阶层的固化也限制了他的上升空间。

贫困和社会地位的差距成为了他追求幸福的障碍。

最后,骆驼祥子的贫困和社会阶层固化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小说中,贫困常常被看作是一种耻辱,是一种社会地位的标志。

社会对于贫困人群的歧视和漠视加剧了骆驼祥子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他试图通过积累财富和攀爬社会阶梯来改变自己的境遇,然而,社会对于贫困阶层的偏见和歧视使得他无法逃离这一桎梏。

同时,小说还表现出了对于富裕阶层的崇拜和追求的心态,这也加重了贫困人群的困境,使得社会阶层的固化问题更加突出。

总结来说,骆驼祥子贫困与社会阶层的固化与变迁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社会的经济结构、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奋斗等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贫困和社会阶层固化成为了一个无法解开的难题,使得骆驼祥子的命运备受挣扎和痛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_年总目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_年总目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49期‘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总目录文明书写与文明互鉴㊃重写文明史重写文明史曹顺庆,刘诗诗1-5重写世界文明史/世界文学史:由编撰‘文学:世界史“引发的思考[比利时]西奥㊃德汉1-18英美 世界文明史 编撰述评杨㊀清1-24重写文明史:为何重写,如何重写?(笔谈)顾明栋,陈晓明,张㊀法,金惠敏,刘洪涛,李思屈3-40重写文明史:为何重写,如何重写?(笔谈续)㊀㊀美 大卫㊃达姆罗什, 美 托马斯㊃比比, 印度 伊普希塔㊃茜达,王斌华5-5学术传承㊁文明互鉴与话语构建 曹顺庆中文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与实践张帅东6-180马克思主义经典与阐释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时代意蕴与实践取向刘红凛2-5试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李海青2-13‘资本论“的历史哲学意蕴付文军2-21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理论体系的思考乔晓楠3-109在 最好 与 最坏 的状态之间 从近代政治哲学视野出发考察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李兆勇3-12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然法权基础吴宏政4-5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叙事前提 评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对马克思的神学解读刘㊀田4-14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推进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魏际刚3-65金融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与实践路径田㊀轩,丁㊀娜3-72新发展阶段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㊁实践路径与政策转型任保平3-81超越国家汲取能力:国际数字税实践的政治经济分析方鹿敏,孟天广5-32中国制造业企业沿价值链创新模式研究:测度㊁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吕㊀越,张昊天5-43治理内部化:基层区划撤并的效能及其限度王敬尧,丁㊀亮5-64乡村振兴过程中规模性返贫的风险测度 基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脆弱农户家庭收入冲击的考察㊀文㊀宏,辛㊀强6-21结构嵌合与关系重塑:数字技术何以有效赋能城市基层治理 以S市Z街镇 一网统管 为例㊀顾丽梅,宋晔琴6-31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村共同富裕:重要性㊁障碍及实现路径文丰安6-42哲学㊁宗教学㊁艺术学研究道与学 孟子圣道传承论及其现代意义李景林1-34论自由与正义 孔子自由观及其正义论基础黄玉顺1-40本体之寂 与 本然之寂 中日比较哲学视域下的 寂 论戴森宇1-50庄子的 神化 唐宋诏封庄子真人㊁真君的道教史意义刘㊀平2-57中国科举制度与道教 以梓潼梦为中心的考察张泽洪2-63金元全真教政治认同的历史考察宋学立2-71客体化意向之综合充实的现象学特征李朝东3-129西塞罗 人民 共和 思想的哲学考察及其意义研究李蜀人3-140偏斜㊁自发性与偶然性:自由意志的自然主义解释李永毅3-149被埋没的理学字义精妙之作:程若庸‘增广字训“新探许家星4-51何以说张载思想 以易为宗 ?刘学智4-62891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总目录2023年第6期作为神图的戏画 四川省泸定县岚安乡将军庙戏楼哪吒壁画探赜何光涛4-70相信此世 在与克尔凯郭尔的对话之中重释德勒兹的 否定主义 姜宇辉5-135现代性的自我确证:黑格尔 市民社会 理论之奥义詹世友5-146 意义 的建构 儒家乌托邦的特点及其在传统中国的政治功能张星久6-11从概念到观念的转换 对陈少明 做中国哲学 的思考曾海军6-71慕梵而尊礼:隋唐时期汉传佛教僧众的丧葬制度王大伟6-82历史学研究天主教修会传教中心在西属美洲殖民地开拓中的作用韩㊀琦1-58地方自治中的统一诉求 北洋时期四川 省自治运动 研究车人杰1-70美国撤离部分驻韩美军决策研究(1969 1971)邓㊀峰2-82自我限定的同盟困境:美日多维度防卫合作与日本的战略选择宋宁而2-93在传统与革新之间:麦克法兰史学思想及其影响金德宁2-104 啯匪 和 会匪 :哥老会起源的新思考王㊀笛3-5文化传播㊁萨满教 底层 与早期中国文化格局 童恩正 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再思赵德云3-28失语者与替罪羊:南宋 公吏世界 隐含的悖论廖㊀寅4-84由役及吏:两宋 公人 疏论董春林4-96 王令传递与西周王权邹家兴4-169法权会议期间美国的法界认知与对华外交杨天宏,何㊀玉5-106 19世纪英国在南太平洋领事裁判权的生成㊁论争与困境 以斐济为中心(1859 1871)徐桑奕5-124三星堆遗址发现年代新考霍㊀巍,谌海霞6-5第一次朝核危机的历史考察 基于美国新近解密档案的实证分析李㊀丽6-123川汉铁路宜昌工程与四川保路风潮徐㊀跃,高㊀龙6-136文学与文献学研究清閟阁雅集的品格与倪瓒的诗学观左东岭1-83金陵㊃秣陵㊃孝陵:地名入诗及其近古衍化蒲柏林,莫砺锋1-92北宋石刻题名的常与变 兼论石刻题名的唐宋转型罗昌繁1-101带了镣铐的进军 : 且介亭杂文 的生成与艺术特征张洁宇2-30作为方法的史料 重读鲁迅‘小说旧闻钞“鲍国华2-38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 ‘女吊“的复仇精神与目连戏的反叛特质刘㊀云2-46作为现代性建构手段的现代文学早期英译 以‘天下月刊“的‘雷雨“译介为例刘月悦2-177俄罗斯人的民族认同 以俄罗斯文学的呈现及俄罗斯学者的阐释为检视点刘亚丁3-158释家别集的编纂㊁刊刻与流播述论李舜臣3-170论 六笙诗 与古‘诗“文本熊良智,肖娇娇3-182日本因素影响的正负效应与中国新诗的主体超越罗振亚4-23作为生产者的写手 论网络文学生产的基本法则与深层动因赵㊀勇4-33森鸥外文学中的近代化书写 ‘半日“‘修建中“论林㊀敏4-43清末 革命道德 讨论与鲁迅思想的发生梁㊀仪4-180朱光潜的当代美学研究的转向李世涛5-169制度矩范与个体情怀:作为文学空间的宋代词垣许浩然5-179谁来继承英格兰? :‘霍华德庄园“中的记忆冲突与传承王㊀欣6-9220世纪中国美学史书写的范式与反思胡友峰6-99论保罗㊃利科的行动阐释学张㊀进,蒲㊀睿6-111传播学研究设计的符号美学赵毅衡2-116数据主义 滥觞下的新技术人文:智能时代算法传播的价值转型蒋晓丽,钟棣冰2-125意义世界 范畴与交界面的符号哲学阐释胡易容5-159991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49期政治学研究互鉴与对话: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思考张贤明,张力伟1-147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制度化结合冯㊀刚,武传鹏1-156 抽签式选举:中国古代各民族的实践模式及其理论价值何俊志3-91 包容性选举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探索陈周旺3-99 价值遮蔽与彰显: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何洪兵4-161 势成骑虎:现代国家施政的双曲线任剑涛6-49 后领土后地缘时代的来临 基于财富生产方式与战争形态的变迁邓曦泽6-61 法学研究论法律预期能力的立法预设谢㊀晖1-113 立法表达的司法面向及其反向要求周㊀赟1-128 立法方法论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性重构张婷婷1-138 ‘唐律疏议“中的 法 考辨刘晓林2-134 清末立宪运动中的两院制问题聂㊀鑫,高一宁2-143 理性㊁传统与自然权利 埃德蒙㊃柏克的保守主义人权理论及其影响薄振峰2-155 比较法理学视野中的韩非法理学 以富勒‘法律的道德性“为参照喻㊀中4-111 偶在的正义 系统选择视角下的 同案同判 陈洪杰4-125 论我国刑法语境下过失共同犯罪成立的解释路径 以单一正犯体系为出发点王㊀珏4-137 合同分类与合同效力:总分结构中类型规范之意义初探韩世远5-75 无权处分一般规则之 回归 以‘合同编通则解释“(征求意见稿)第20条为中心易㊀军5-85 论作为独立违约责任形式的减价规则 内在逻辑与制度构造张金海5-94 数字经济时代的刑事安全风险及其刑法防控体系姜㊀涛6-147 数字经济时代平台秩序的刑法保护限度冀㊀洋6-161 行为解构与危险溯源: 网络暴力 的刑事治理付玉明,刘昕帅6-170 经济与管理学研究宪法财政学:中国现代财税制度基础地位与国家社会福利责任承担主体角色刘继同1-164 中国人才管理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分析(1979 2022)汪㊀梦,赵曙明1-173 从组织到行动:行政改革的社会建构转向史㊀军,夏志强2-165 服务型社会组织愿景与绩效的多重因果逻辑关联研究 基于全国百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申报㊀单位的分析张㊀欢4-147 002。

平凡的世界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

平凡的世界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

平凡的世界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主人公孙少安的命运以及社会的变迁,展现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小说以平凡的人物、普通的背景为切入点,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巨变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深刻探讨了命运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

孙少安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村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背负着家庭的重担。

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学习,并考上了大学。

然而,在他即将步入光明未来的时候,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值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孙少安作为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亲身经历了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的历程。

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孙少安的个人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的父亲因为埋下的地雷不慎引爆而牺牲,母亲因为穷困而生活艰难。

然而,孙少安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求学,并最终进入高校成为一名教师。

然而,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仍然面临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

小说中,孙少安的命运与社会变迁交织在一起,他的个人命运受制于时代变革的大环境。

在小说中,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如大跃进、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深刻地影响了孙少安的命运。

这些事件的发生,既是由于社会制度的缺陷,也与个人选择密不可分。

孙少安的命运也体现了社会变革对个人的冲击。

在大时代背景下,孙少安作为一个普通人,在追求个人理想和生存压力之间徘徊。

他经历了挫折和困境,但在最终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他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小说《平凡的世界》通过孙少安的命运,生动地展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交织关系。

虽然孙少安走过了艰辛的道路,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的命运与社会的变迁相互作用,他的成长过程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试论《白鹿原》叙事艺术

试论《白鹿原》叙事艺术

试论《白鹿原》叙事艺术【摘要】《白鹿原》是一部以白鹿为象征的现实主义小说,叙述了白鹿村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的变迁。

本文从叙事结构、时空交织、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氛围营造等方面分析了《白鹿原》的叙事艺术。

作者通过多线叙事、时空穿插等手法展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变革。

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叙事语言朴实自然,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

《白鹿原》不仅在叙事结构上具有独特之处,也深刻影响了读者,引发对家国情怀和人性的思考。

对于文学创作以及历史叙事都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望未来,可以看到《白鹿原》的叙事艺术在当代仍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力。

【关键词】《白鹿原》,叙事艺术,叙事结构,时空交织,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氛围营造,情节推进,独特魅力,影响,启示,展望,思考。

1. 引言1.1 《白鹿原》作品简介《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20世纪初的山西北部为背景,讲述了白鹿村的一个家族三代人的兴衰沉浮。

作品以其精湛细腻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而著称,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白鹿原》以其纵横交错的情节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山村社会。

作品中描绘的白鹿村,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更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纠葛的精神领域。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

通过对《白鹿原》作品简介的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叙事艺术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性命运的深刻关怀。

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辉煌体现。

在下文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白鹿原》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叙事语言和氛围营造与情节推进等方面的艺术表现。

1.2 叙事艺术概述叙事艺术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整体质量和观赏价值。

在小说《白鹿原》中,作者陈忠实通过精巧的叙事艺术,成功塑造了一个宏大的史诗世界。

叙事艺术不仅仅是将故事讲述出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叙述手法的巧妙运用,引发读者的思考与情感共鸣。

《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生活与社会变迁

《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生活与社会变迁

《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生活与社会变迁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农村这个广袤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

小说《平凡的世界》以孙少平为主角,通过对他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刻画的农村生活在社会变迁下发生的重大转变,并分析这些转变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通过概述引入主题,介绍文章目录和整体结构。

其次,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描述小说中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包括家庭与社区关系的变迁、劳动与农业技术的演变以及教育与知识传承的发展。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探讨社会变迁对农村生活造成的各种影响,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差距拉大与改善以及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时尚的碰撞。

第四部分将关注农村生活中的个人命运转折点,重点分析主角孙少平以及其他角色在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变化,并着重探讨婚姻、亲情和友情对个人命运产生的影响及转变。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农村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并对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农村生活与社会变迁描写进行评价,同时总结并提出农村生活与社会变迁对我们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绘的农村生活与社会变迁关系的深入研究,展现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机遇。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农民群体在社会转型期所经历的种种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对他们个人命运和家庭结构造成的影响。

此外,本文还旨在探究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农村生活与社会变迁现象对我们自身所带来的启示,使我们更加关注农村发展问题,积极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和以人为本的农村建设。

2. 农村生活的描写:2.1 家庭与社区关系的变迁: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村家庭和社区关系的变迁。

一开始,孩子们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紧密,互相扶持、互相关心。

简述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简述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简述1. 引言约克纳帕塔法(英文:York-Napatawpha)是一个虚构的世系,由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创造。

这个世系出现在福克纳多部小说中,如《维尔吉尔尼亚》、《喧哗与骚动》和《冷宫》等。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家族谱系,涵盖了几个世代的人物和故事。

这个世系以南方美国的一个虚构县份——纳帕塔法县(Napatawpha County)为背景,通过描绘这个县上不同家族之间的联系和冲突,展现了南方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对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进行更详细地介绍。

2. 约克纳帕塔法家族谱系约克纳帕塔法家族谱系包含了众多角色和家族。

以下是一些重要人物及其关系:•托马斯·索特尼(Thomas Sutpen):家族的创始人,南方富豪。

他建立了索特尼庄园,试图建立自己的家族王朝。

•亨利·索特尼(Henry Sutpen):托马斯·索特尼的儿子,与自己的妹妹结婚,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悲剧。

•朗姆·索特尼(Charles Bon):亨利·索特尼与一个法国女人所生的私生子,最终被他自己的父亲杀害。

•總統·康普顿(Quentin Compson):一个较为重要的角色,代表了福克纳小说中常出现的康普顿家族。

除了上述人物外,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角色和家族。

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交织出一个庞大而有趣的谱系。

3. 约克纳帕塔法县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发生在虚构的纳帕塔法县。

这个县位于美国南方,福克纳创造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

纳帕塔法县是一个农业县,以种植棉花为主要经济来源。

福克纳通过描绘该县的景观和人物来展现南方社会的特点和变迁。

在小说中,纳帕塔法县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地方,代表了南方社会的传统、荣耀和矛盾。

福克纳通过对这个县的描绘,探讨了种族、阶级和家族等重要主题。

红楼梦的故事概括

红楼梦的故事概括

红楼梦的故事概括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爱恨情仇,反映了封
建社会的沉浮变迁。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引人入胜。

小说主要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之间的爱情纠葛。

贾宝玉是贾家大院的少爷,是一个富贵家族的嫡子,自幼聪慧多才,是一位文艺萌生出林黛玉,是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子,她才情绝世,引得贾宝玉倾倒,两人之间的爱情跌宕起伏,情感洋溢,令人动容。

然而,命运的捉弄却让贾宝玉与薛宝钗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情愫,两人
的感情又给故事增添了不少波折。

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交织中,不仅有爱情的纠葛,还有家
族的斗争和人性的考验。

贾宝玉在红楼中游走,见证了家族兴衰,历
经了爱情的磨难,最终明白了诗人所说的“红颜薄命”。

除了爱情之外,《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家族伦理、文
化传统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揭示。

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
物形象,以及他们的精彩性格和命运起伏,展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繁
荣与衰落,以及人性的善恶与沉浮。

总的来说,《红楼梦》既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也是一部有关社
会风貌的巨著。

它通过描绘主人翁的爱情纠葛,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
的风貌和人性的多维面向,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社会学解读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社会学解读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社会学解读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人类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涵盖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和互动。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审视并解读这种复杂性,揭示其背后的模式和规律。

本文将从不同的层面,探讨社会学对人类社会复杂性的解读。

一、社会结构与组织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社会结构与组织。

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社会机构以及这些组织和机构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体现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中,例如政府、教育机构、家庭等。

社会学家通过对这些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组织形式以及与其他组织的联系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社会的层级结构和权力关系的运作规律。

例如,社会学家们通过对政府机构的研究,发现政府组织内部的权力竞争与决策制定的复杂性。

政府机构中的不同部门、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合作与协调,以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都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现象。

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社会交互与社会关系人类社会的复杂性还体现在社会交互与社会关系中。

社会学关注个体如何通过互动与交往来建立社会关系,并研究这些关系对个体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交互中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社会学解读社会的重要角度之一。

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可以从不同层面来理解。

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关系,它由父母、子女和其他亲属组成。

家庭内部的权力关系、角色分工、养育和教育等问题都构成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此外,社会学还研究了人际关系网络、社会团体、群体行为等不同的社会关系形式,探讨其中的互动和影响。

三、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学也关注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而社会发展则关注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演化。

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常常伴随着各种社会问题和挑战,例如贫富差距、权力分配不均等。

社会学通过对社会改革、社会政策和社会动态的研究,致力于理解并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

社会学家研究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趋势和模式,分析其原因和影响,为社会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古代社会的贸易路线与考古发现

古代社会的贸易路线与考古发现

古代社会的贸易路线与考古发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贸易一直是推动文明发展和交流的重要力量。

古代社会的贸易路线犹如错综复杂的网络,将不同地区的人们紧密相连,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换,还带来了文化、技术和思想的传播。

而考古发现则为我们揭示了这些贸易路线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变迁。

古代贸易路线的形成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例如,古代的丝绸之路之所以能够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亚洲大陆的广袤土地和复杂地形。

从中国的中原地区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经过中亚的沙漠和山脉,最终抵达欧洲,这条路线连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几个文明。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治和军事的需求。

在古代,一些强大的帝国为了扩张领土、巩固统治,会积极开拓贸易路线,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财富。

例如,罗马帝国通过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与东方的贸易联系。

在众多古代贸易路线中,丝绸之路无疑是最为著名和重要的。

它不仅仅是一条商业通道,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精美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玻璃制品等也传入了中国。

这种商品的交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促进了双方工艺技术的进步。

例如,中国从西方学会了玻璃制造技术,而西方则从中国引进了丝绸纺织和陶瓷烧制的工艺。

除了丝绸之路,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贸易路线。

比如,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东南亚、印度和中东地区。

通过这条路线,中国的陶瓷、丝绸等商品经由海路运往世界各地。

此外,还有贯穿非洲大陆的黄金之路,以及连接欧洲和北欧的琥珀之路等。

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古代贸易路线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些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货币、丝绸残片、陶瓷碎片等。

这些遗物见证了当时贸易的繁荣。

例如,在新疆的楼兰古城遗址,出土了汉代的五铢钱和丝绸制品,证明了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

在中亚的撒马尔罕,考古发现了来自中国的陶瓷和丝绸,以及来自西方的金银器,显示了这座城市在古代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欧洲中世纪历史 文化与社会变迁考题

欧洲中世纪历史 文化与社会变迁考题

欧洲中世纪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考题欧洲中世纪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考题在欧洲历史上,中世纪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持续了约1000年,从公元476年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针对欧洲中世纪历史的文化与社会变迁进行考察。

一、政治变迁中世纪时期,欧洲的政治格局经历了多次变迁。

最显著的是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封建时代以君主领导的世袭封建体系为基础,各地的贵族拥有土地和权力,与君主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政治统治。

这种分散的政治体系导致了欧洲的政治分裂,同时也形成了君主与贵族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二、社会变迁欧洲中世纪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城市兴起和社会阶级分化三个方面。

首先,人口增长使得农业生产得以扩大,为城市和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城市兴起成为了欧洲中世纪社会的重要标志。

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并促进了社会交流与文化的发展。

最后,社会阶级分化加剧,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更加明确,封建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也日益加深。

三、文化变迁在文化方面,欧洲中世纪经历了宗教改革、学院教育的兴起和文艺复兴等重要的变革。

首先,宗教改革对中世纪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的行动,使得天主教的统一性受到冲击,新教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的宗教格局。

其次,学院教育的兴起为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大学的建立使得知识逐渐传播开来,并推动了欧洲的进步。

最后,文艺复兴的发生使得文化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人们重新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提倡人文主义思想,对艺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在欧洲中世纪历史的文化与社会变迁中,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封建制度的确立导致了政治的分裂和贵族统治的蔓延,但同时也为城市的兴起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世纪的文化与社会变迁为后来的欧洲历史奠定了基础,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版本目录学作业-文档

版本目录学作业-文档

作业论文论文题目从形体的角度谈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学生姓名胡振远指导教师王传明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字学年级2011级学号************时间 2012-2-19从形体的角度谈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胡振远(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内容摘要:汉字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既有世界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汉字自身的特点,本文从汉字形体的角度探究汉字的发展规律,经过综合各家的观点谈谈自己对汉字发展演变规律性的认识。

关键词:汉字形体演变规律性传统的汉语研究都字为基础,要真正了解汉语的特点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了解古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本文从形体的角探究古汉字演变的轨迹,通过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论述:通过对古文字发展演变规律进行综述,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构造特点,加深对古文字本质的认识,从而增强阅读古文献和应用汉字的能力。

一.简化与繁化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认为“从形体上看,汉字经历了繁化和简化两种过程,简化是主流趋势。

字体的变化跟字形的简化往往是相伴的,字形繁化的情况比较少见,“上”、“下”在古文字里写作为了避免互相混淆,并为了避免与“二”字想混,后来各加一竖而写作。

外形上的繁化有时是书写习惯上的一种变化,例如变为(辛),变为(角),没有什么意义上的目的。

蒋善国在《汉字形体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实践论归纳出汉字演变是形体的简化作用,汉字的繁简从造字的时候就是并行发展的,主潮任是由繁趋简。

这种简化是由随体诘诎的图画变成一般粗细的线条的笔画,又由线条变成点、横、竖、撇、捺、斜钩、竖钩、横折钩、竖折等笔画。

刘明在《试论古文字形体的演变》一文从古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古文字演变特点来体现汉字演变的规律,指出古汉字形体演变的特点有:(1)笔画线条化,字形符号化,“象”从“”、“”到“”的演变过程体现了这一特点;(2)结构规范化,形体趋于稳定,甲骨文“羊”字就有许多写法,如、、。

成语【错综变化】的意思,拼音,出处、典故,造句,及近义词、反义词详解

成语【错综变化】的意思,拼音,出处、典故,造句,及近义词、反义词详解

成语错综变化的意思,拼音,出处、典故,造句,及近义词、反义词详解
成语:错综变化
拼音:cuò zōng biàn huà
基本释义:神:神奇。

形容变化迅速而神奇。

详细释义:
成语出处:清·刘熙载《艺概·文概》:“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


例句:
反义词:
近义词:
成语典故:
相关谜语:
结构形式:偏正式成语
组成汉字:错,综,变,化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变化多端
读音正音:
成语易错:
成语辨析: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英语翻译:constantly vary
成语造句:
成语繁体:
第一个字是的错成语:错落有致,错综复杂,错臂左衽,错彩镂金,错过时机,错认颜标,错综变化,错落不齐,错落高下,错节盘根,错落参差
第二个字是的综成语:错综复杂,错综变化,发综指示
第三个字是的变成语:勃然变色,蜕化变质,革新变旧,地狱变相,鱼龙变化,随时变化,用夏变夷,变颜变色,迁兰变鲍,卓诡变幻,矫世变俗,陵谷变迁,调风变俗,乍毛变色,强凫变鹤,柳车变姓,错综变化,风云变幻,发迹变泰,风云变色
第四个字是的化成语:千变万化,潜移默化,出神入化,顽固不化,食古不化,有伤风化,蹶角受化,九变十化,构怨伤化,天生天化,鱼龙变化,垂拱之化,耳食不化,随时变化,宵鱼垂化,潜消默化,修短随化,穷神知化,有风有化,万物自化。

【第三个字是变的成语】_带变字的成语

【第三个字是变的成语】_带变字的成语

第三个字是变的成语:变脸变色、勃然变色、变颜变色、调风变俗、地狱变相、风云变态、风云变幻、革新变旧、矫世变俗、陵谷变迁、恼羞变怒、强凫变鹤、迁兰变鲍、诪张变眩、蜕化变质、鱼龙变化、用夏变夷、乍毛变色、错综变化、发迹变泰、风云变色、老羞变怒、以不变应万变、诪张变眩、卓诡变幻【成语解释】(1)变脸变色:因内心惊、惧、急、怒而改变面色。

(2)勃然变色:勃然:突然地。

变色:变了脸色。

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3)变颜变色:颜:脸色。

因内心的惊惧激怒等而改变面色(4)调风变俗:犹言移风易俗。

(5)地狱变相:旧时比喻社会的黑暗残酷。

(6)风云变态:变态:改变常态。

风云改变常态。

形容诗文变化多姿。

(7)风云变幻:风云:比喻变化动荡的局势;变幻:变化不定。

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

比喻局势复杂,变化迅速,难以预料(8)革新变旧:谓更造新的,改易旧的。

(9)矫世变俗:指纠正和改变不良的世风民俗。

(10)陵谷变迁:陵:大土山;谷:两山之间的夹道。

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

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

(11)恼羞变怒:见“恼羞成怒”。

(12)强凫变鹤:语本《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后以“强凫变鹤”谓硬把野鸭变作仙鹤。

喻滥竽充数,徒多无益。

(13)迁兰变鲍:语本《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后以“迁兰变鲍”比喻潜移默化。

(14)诪张变眩:犹言诪张为幻。

(15)蜕化变质:蜕化:虫类脱皮变化。

比喻人堕落变坏。

(16)鱼龙变化:谓鱼变化为龙。

比喻世事或人的根本性变化。

(17)用夏变夷: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

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18)乍毛变色:形容因惊恐而毛发竖立,面色失常。

(19)错综变化:错综:交错综合。

形容头绪纷繁,变化多端(20)发迹变泰:发迹:由隐微而得志显达;泰:通畅,得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子子孙孙永宝用:九鼎传说与青铜时代
【阅读文献】
《左傳》宣公三年: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第六讲:宜置丘壑中:展子虔〈游春图〉及其他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简文帝咸安二年三月《诏百官》"独足山水,栖迟丘壑"。
《世说新语.赏誉》"孙兴公为庾公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
《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
其所说云:人身虽有生死之异,至于精神,则恒不灭,此身之前,则经无量身矣。积而修习,精神清净,则成佛道。天地之外,四维上下,更有天地,亦无终极。然皆有成有败,一成一败,谓之一劫。自此天地已前,则有无量劫矣。每劫必有诸佛得道,出世教化,其数不同。今此劫中,当有千佛。自初至于释迦,已七佛矣。其次当有弥勒佛出世,必经三会,演说法藏,开度众生。由其道者,有四等之果:一曰须陀洹,二曰斯陀含,三曰阿那含,四曰阿罗汉。至罗汉者,则出入生死,去来隐显,而不为累。阿罗汉已上,至菩萨者,深见佛性,以至成道[7]。每佛灭度,遗法相传,有正、象、末三等淳漓之异。年岁远近,亦各不同,末法已后,众生愚钝,无复佛教,而业行转恶,年寿渐短,经数百千载,乃至朝生夕死,然后有大水大火大风之灾,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归淳朴,谓之小劫,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
"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或。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曰:'重实上天,黎实下地。'遭世之乱,而莫之能御也。不然,夫天地成而不变,何比之有?"
第五讲:庄严宝相:佛教艺术从云岗到龙门
【阅读文献】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汉武帝)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后孝明帝夜梦金人,顶有白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帝遣郎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愔仍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
宗炳《画山水序》:
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砧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暎,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 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城能妙写,亦城尽矣。
《错综与变迁--古代艺术的文化史》
【阅读文献节选】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葛兆光
第一讲:通天彻地:玉琮及其象征意义
【阅读文献】
《国语.楚语下》: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月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肿、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第三讲:马踏飞燕与马踏匈奴?秦汉民族国家的兴起
【阅读文献】
《史记》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李斯等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评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236页)。
《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3170页)。"乌孙以千匹马聘汉女。......乌孙多马,其富人至有四五千匹马"(3172页)
第四讲:兰亭集序:士人阶层文化意识的兴起
【阅读文献】
பைடு நூலகம்
王羲之《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错综与变迁--古代中国艺术的文化史》
《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睹犀布、瑇瑁则建珠崖七郡,感枸酱、竹杖则开【片+羊】柯、越嶲,闻天马、蒲陶则通大宛、安息,自是之后......殊方异物,四面而至"(3928页)"且通西域,近有龙堆,远则葱岭,身热、头痛、县度之阨......此天地所以界别区域,绝外内也"(3929页)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