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性词语-培养语言敏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住关键性词语,培养语言敏感性

摘要:阅读教学中离不开语言的品味,而学生面对美文却味同嚼蜡,追根究底是他缺少对语言的敏感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词语来赏析,由词及句,由句及段,由段及篇,不失为一种提高语言敏感性的比较实际的方法。关键词:关键性词语语言敏感性

语言的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对美的语言敏感的特质,也可以说是对美的语言的敏感程度。就能力而言,是一种对语言的审美能力,应该说每个人都天生对美的语言敏感。语言的敏感性,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而时下由于快餐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学生面对文字时的想象力和思考力退化了,他们对文字的刺激不那么敏感甚至有些迟钝。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文学作品占较大比重,阅读文学作品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因此,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才能从根本上学生的阅读能力。

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可视为互相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借助对内容的理解,掌握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遵循叶圣陶先生“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的语文教育思想,在阅读过程第二阶段中抓住关键词语精心设计提问,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知、想象、品味,在品词、品句、品评中培养语感。

词语是作品的组成材料,又是作品灵魂的载体。而关键词,是作品中最能精练体现内容和主题的核心词语。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就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好的作品,或全篇或局部,总会存在有特色的文字。”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以“星星”“眼睛”作比喻,写出了野花星星点点小巧伶俐的形状,“眨呀眨”写出了野花摇曳的姿态,由于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整个句子既给人鲜明的视觉形象,又给人美

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下微风中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了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用诉诸视觉的鲜花来写诉诸听觉的温柔美好,感觉奇妙相通,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外祖母的话语所传达出的那份深沉的爱,巧妙的表达使只有在当时特定情景下才感受得真切的温情在文章里也极易捉摸;“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豆麦、水草、月色都不是具有情感的人,而是客观的物,此处却分别用“扑面”“朦胧”等词语来修饰或描写,词语的组合打破了常规,新奇而有深意。仿佛它们都有情有义,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宁静美好的夜晚。看似简单的描写调动了人的嗅觉、触觉和视觉,有味有色更有情。特色鲜明的文字很容易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阅读时,即使不能立刻准确把握文字的意蕴,也起码应该能注意到这类文字的与众不同,意识到这些文字需要涵泳,倘若视而不见,就意味着对语言缺乏敏锐的直觉——这类问题在青少年身上也确确实实存在着。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进入阅读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自己认为有特色的文字,并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交流,各人畅谈自己的理由。坚持这样做,就可以养成学生对文章语言自觉注意的习惯,从而提高语言感知的敏锐性。

二、引导学生比较鉴别不同词语的表达效果,在比较中培养语感

比较鉴别,实际上就是比较语言是“怎么说”的。让学生通过比较“怎么说”,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从而训练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分辨力,欣赏力,理解力。

(一)、调换词语比较。

因为比较的词语都要从原稿和修改稿中去找,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有些精妙的用词,是作家以其娴熟的功力一挥而就的,并不是多次修改而成的。因此,运用同义词调换课文中的用词,两相比较,以显示课文用词之妙,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比较法。

在教学中,可运用选择式比较,如《我的老师》中这样一句:“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敲”是一个寻常词语,而用得却极其精当,为了让学生体会其妙处,我们故意在黑板上写成这样:(敲、打、抽)。然后要学生选择出精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因为“打”

“抽”是比较重的,表明老师比较用力,和前文“轻轻地”不符。因此,用“敲”就表现出蔡老师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她对学生的爱也在这“敲”中流露无遗。(二)、填空式比较。

如:“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学生伤痕,一()乱蓬蓬的胡子。”我曾要求学生在括号内填上量词,他们填写的量词五花八门,主要有:把、团、撮、络、束等,然后让他们对照课本,原来是一个“部”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分析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用其他量词而用一个“部”字呢“部”一般与书本、机器等相联系,“部”与书组合时,表示书的容量大,数目多;与“机器”组合时,表示机器的整体性。鲁迅在这里也正是取了“部”的整体性和量大数多来形容孔乙己的胡子,说明孔乙己的胡子多而且乱,这样,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精神颓唐、贫穷潦倒、寒酸邋塌的小知识分子形象。所以,这个“部”在刻划孔乙己的外貌上具有很强的形象性,是其它量词所不能代替的。

运用这种比较方法,要让学生懂得:读文章时,不要只盯在“丽词佳辞”上,要重视品味寻常词语,尽管其“貌不惊人”,其实它的内涵在特定的语境里也是很丰富的,其表现力也是很强的。

(三)、同物异词比较

这种比较就是对课文中同一描写对象先后的不同用词进行比较。如高尔基的《海燕》中,海燕从“叫喊”到“大笑”到“号叫”更显其欢快、豪放;从“飞翔”到“飞舞”显其全身心投入战斗,在斗争中得到快乐;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示其敏捷、勇猛,富于战斗力。诗篇用这类词语的变化绘声绘色地进一步把海燕英勇战斗的激越豪迈的雄姿突现了出来。

同物异词,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教学,反复体会,才能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四)、同词异物比较

有的时候,也可进行同词异物比较,就是将用于不同对象的相同的词语进行比较。同一词语,尽管字面意义相同,但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表现出不同的情趣,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同词异物比较,有助于学生懂得“义随境迁”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