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解读文章超好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ec4609f12d2af90242e61f.png)
边城赏析早在高中时,就接触过一点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可是但是上完课还不知道课文里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凤凰古城,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更没有对它产生任何自己的想法,只是把它当一篇普通的课文,糊弄过去了。
后来一直都不曾看,却一直都在心中留存着一份盼待。
现在上了大学,有了空余的时间,粗略的看了一遍,我读出了沈先生对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
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过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文章中也描述了一些美景,但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
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
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
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
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
《边城》的全文赏析
![《边城》的全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132a2f102de2bd960588ec.png)
《边城》的全文赏析《》的主要的冲突矛盾在于傩送和天宝之间的争取翠翠的事情上。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下面小编供大家带来《边城》的全文赏析。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这是抒,也是风俗画。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他的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二、内容辑要:内容辑要(梗概)提示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城边“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赏析
![《边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97bf31a5e9856a561260ba.png)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
写杜鹃吵闹了这一片宁静的天地,其实是刻画翠翠的内心犹如这只杜鹃无法停歇下来。“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这里的“黄昏”成一个人,就像翠翠一样,她也美丽温柔,但却是平静的。就是这样的语言让人很自然地将自然景物和人做了对比。豆蔻的少女有了自己的烦心事了,仿佛连这杜鹃也体会到了她的那种心情,可是爷爷却不理解她,这使得她伤心地哭了。这些语言都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文字语言熟练的驾驭能力,也是汪曾祺所说的“语言充满水分”。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f4b52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74.png)
边城的解读与赏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同样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解读这篇文章呢我将从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心理分析、细节分析、结构分析、艺术特色这几方面来解读这篇文章;一、人物形象分析文中有四个主要的人物,翠翠、爷爷、天保、傩送,他们四个人物没有主次之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衡的,每个人物都有较大的独立性;他们是类型化、平面化的人物,并没有引人注意的独特行为;但他们四个在文中的形象对于作者塑造纯朴和谐的乡村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时时刻刻体现着本地的风土文化气息;把握好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对于理解作者建造的理想乡林世界起着绝对的作用,因此,想要把握本文的精髓,必须先对四个人物有个比较清晰的理解;1翠翠: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聪明乖巧的少女;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内心无比孤独;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但少女的羞涩又使她难以明确表达;面对爷爷的委婉引导,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又闪烁其辞地表明态度;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但她仍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着;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2 爷爷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善良纯朴、重义轻利、热心好客、甘守清贫;为了心爱的孙女,他献出了一切;她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3 天保兄弟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后来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也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天保真诚善良,但缺乏傩送的纯洁,他爱翠翠,可又犯难:“翠翠太娇……”在爱情里掺着世俗的计较;傩送:外在俊美,善歌;心灵勇敢、坦白、无私、正直,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他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二、写作特色一、牧歌田园风格;现代批评家常常把那种偏于表现单纯、素朴生活,并常与现代生活相对照的作品,都称作牧歌式的作品;作者以他特有的审美眼光,放开笔墨,绘出了一幅幅明媚秀丽的风景画,溪边的碾坊、水车,河上的方头渡船,攀渡的缆绳,河岸的白塔、青崖、黄狗,山上的翠竹,丛林,鸟语,乃至自然界的雾霭风雷,无不写得美不胜收,使人如置身湘西边地山光水色之中;边城还充分地描绘了湘西边地风俗;元宵节的烟火,端午节的龙船,中秋节的赏月,和月下男女沟下对歌,都表现出湘西边地风俗纯真的美;这一幅抒情诗般的风景风俗画卷,构成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这风景美与种种光彩夺目的人情美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淳朴、美好的天性;沈从文以一种美好而自然的人性建构了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二、诗化小说;沈从文的贡献在于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他实际上是把诗和散文引进了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也就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及其审美的功能;他注意意境,表现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时重在风俗,重在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健康与原始,蒙昧并存;他的办法是“纯化”,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是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性的外化;如边城自然景致如此之美,就掺和着作者的情感,回忆,想象,无处不在体现作者的审美追求;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的融合、作者人生体验的投射、纯情人物的设置、流动的抒情笔致等,共同造成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小说中写翠翠梦里听到傩送在山崖上为她唱歌一段,把想像、幻境、联想融一体,字里行间则灌注着流动的意绪,是沈从文的抒情韵致的典范;三、出色的心理描写;作者关于以一种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内心的隐秘;心理描写如第六章最后她望云遐想,“……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受坐在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祖父若问……她带点害羞情绪,轻轻地说:在看水打架;“这里展示了一个山村少女单纯天真,害羞迷惘的心灵:刚刚萌发的爱情缠绕着她,她感到有一种新的东西闯进了她单纯的生活,但又因涉世不深,感情幼稚,这势必引来她内心的迷乱和孤寂,也羞于对任何人说出,哪怕最亲近的爷爷也休想知道;”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蹿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这是翠翠的梦境,也是爱情的梦境;这种大胆奇特的想像,梦境正是翠翠对傩送爱情的真实感受;这样细腻逼真地刻画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从而给人一种诗意般的回味和美的感受;在文中,作者对很多小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我们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而这些细节也总是能透露出主人公的心里情感变化;如边城中多次写到翠翠一个人无由地哭,她的哭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细微的内心情感;翠翠的少女春情早已萌动,但这种朦胧的心理翠翠却无法明确说出,没有母爱、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内心情感不知所措;而爷爷却又总用说笑话的方式,试探她微妙难言的心理,她只能羞涩地极力回避;加之前来提亲的又是并不中意的天保,去看赛龙舟时又听到关于傩送和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千金的传闻,这样的难题翠翠不知如何面对;三、美的体验作者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性美做了理想化的表现;小说灵气四溢,犹如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一曲古老人性的绝响;语言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向我们展示了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风景美: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这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风俗美: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提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人性美:湘西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例如,船总顺顺,作为文中的次要人物,为人和气、大方、能济人之急;老船夫去世的时候,所有人都来帮翠翠办丧事;杨总兵还一直陪着孤苦的翠翠;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人情之美;作者把边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有着美好的寓意;他把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他主张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 我想这就是其作品的魅力之处;。
文艺评论家对《边城》多角度评价的文章
![文艺评论家对《边城》多角度评价的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f9987f0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e.png)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文学作品,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深厚的底蕴,也在文学评论家们的角度评价上有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文艺评论家来说,他们会从多个角度对《边城》进行评价,包括文学价值、历史背景、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边城》,深度解读文艺评论家对《边城》的多角度评价。
# 1. 文学价值我们来谈谈《边城》的文学价值。
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首先受到了文艺评论家们的高度关注。
文学评论家们认为,《边城》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沈从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作为一部草根文学作品,《边城》在文学评论家眼中也体现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和呈现,展现出了沈从文对人民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关怀,因而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和思想价值。
# 2. 历史背景文艺评论家们也会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对《边城》进行评价。
《边城》以20世纪初我国西南边陲小镇上的故事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文艺评论家们认为,《边城》以其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真切的历史氛围,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厚重感,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学经典之作。
# 3. 人物形象对于《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文艺评论家们也会做出评价。
《边城》中的田老先生、湘云等人物形象,被认为是沈从文深入人心的经典之笔。
文艺评论家们指出,《边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沈从文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逼真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触动人心,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形象。
# 4. 语言风格文艺评论家们也会对《边城》的语言风格进行评价。
《边城》以其大气磅礴的叙事风格和别具一格的语言运用,为文学评论家们所称道。
他们认为,《边城》以其独特的西南方言描写和富有韵律感的叙事语言,营造了浓厚的地方风情和叙事魅力,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语言经典之作。
总结而言,《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受到了文艺评论家们的高度评价。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630ec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7.png)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愿意让翠翠自己作主,因此没有直接答应天保的提亲。
待天保明白傩送也爱翠翠,同意傩送提出的公平解决办法:兄弟俩轮流对翠翠唱歌,谁唱动了翠翠的心,翠翠便归谁。
结果,天保自知不敌傩送,赌气乘船下行,不料不小心被竹篙弹入激流淹死了。
顺顺家以为这事与老船夫有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弯弯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
为了求得人对自己命运的自主,老船夫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傩送父子的冷淡,中寨人关于傩送决定要碾坊的谈话,翠翠外柔内刚的脾性,当年女儿悲惨的死,全都综合在一起,“命运”仿佛给了老船夫当胸一拳,他终于无力再抵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及的许多事。
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的理会,又被逼着接受那座碾坊,因此赌气下行。
祖父的死因,又如何和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情,如今可全明白了。
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晚上。
翠翠终于独自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关注文中描写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的文字,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三、名段助读1、茶峒风情【情节概要】茶峒凭山依水筑城。
贯穿各个码头的是一条河街,街上的吊脚楼是茶峒富有特色的建筑。
春水上涨时,茶峒人便搭了梯子进城,待水退后再从城门口出城。
若大水特别猛,茶峒人便在城头上呆望,若见水中有被飘起的人或物,茶峒人便急急地敢去救起。
茶峒很美,白河清澈,两岸多山,山中翠竹丛立。
河边住户自然随意,黄泥墙,黑瓦顶,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
边地风俗淳朴,即便是妓(ji)女,也做得很义气,相熟了有钱无钱都无所谓,如果遇见相爱的,便会全身心地投入。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a3f01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c.png)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小说以湘西边境一座小村庄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以世间间性的恋爱故事为主线,描绘了湘西地区的独特风情和农村社会的喜怒哀乐。
小说通过描写女主角贵妃的命运,暗示了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方面,贵妃是一个孤独、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被压制,她们往往被限制在家庭之中,丧失了自主权。
而贵妃则不愿被束缚,她在婚姻和爱情之间徘徊,渴望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她不满足于传统女性的角色定位,希望通过爱情实现自我价值。
这种追求自由的个性特点,使得贵妃成为一个奇特的形象,吸引着男主角高湖。
另一方面,贵妃也象征着湘西一带的民族特色。
她身上具备了湘西地区的特有的自由、野性和豪放。
小说中描述了湘西的山川、河流和乡村生活,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贵妃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
她不仅自由,而且敢爱敢恨,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是湘西特有文化的体现。
小说中,贵妃和高湖之间的爱情被视为禁忌,社会舆论一度非常谴责他们。
然而,贵妃不畏舆论压力,坚持自己的爱情信念。
她宁愿失去一切,也不愿放弃与高湖在一起的机会。
贵妃的敢爱敢恨、坚持爱情的精神也给了读者很大的启示。
沈从文通过贵妃和高湖之间的爱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爱情的伟大。
贵妃和高湖的爱情不是简单的甜蜜,而是经历了层层考验和波折。
两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社会舆论的谴责,但他们依然坚守自己的爱情信念。
这个过程中,他们展现了坚强的意志力和对真爱的不懈追求,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小说《边城》还揭示了湘西地区的乡村社会的特点。
小说描写了农村社会中男女之间的权力关系和亲情关系,展现了湘西乡村社会的独特风情。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家族的纷争以及乡村生活的种种细节描写,展示了一个真实而独特的农村社会。
总之,《边城》是一部描写湘西边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通过贵妃和高湖之间的爱情故事描绘了湘西地区的独特风情和农村社会的喜怒哀乐。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解读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f4d56d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b.png)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解读摘要:《边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描述了20世纪川湘交界之处的一个普通小镇里,老船夫与孙女翠翠之间的生活故事。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边城茶峒的风土人情,通过对船家女孩翠翠的描写,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纯朴的人性美。
本文分别从乡情、亲情、爱情等方面,阐述边城中的人性美。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文学欣赏在川湘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小镇叫“茶峒”,小镇的渡口住着以摆渡为生的一家人,这个家里只有一个老人和她的外孙女翠翠,还有一条大黄狗。
翠翠是一个私生女,她的父母相继殉情自杀,她是由外祖父抚养长大的。
在端午龙舟比赛中,翠翠邂逅了船总的儿子傩送,此后上演了一幕幕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
《边城》这部作品将描绘山水景色与叙述人与人的故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示了人性之美。
一、透过淳朴的乡情,展现人性之美在《边城》这部作品中,沈从文对淳朴乡情的描写尤为触动心扉。
老船夫这一生中为无数的过溪客人摆渡,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收费而且热情周到、有求必应。
有时候客人给钱实在推辞不了的,就用这些钱买茶煮水为邻里解渴。
在这个边城小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以诚相待,到处都充满了纯朴的乡情。
老船夫热情好客,经常让别人品尝他的美酒,把酒葫芦推给别人直到喝光才觉得无憾。
作者用朴实的笔墨为读者展现了小镇乡里之间人们的和谐关系,赞扬了老船夫热情敦厚、重情重义的美德。
人性之美不仅体现在老船夫身上,在颇有家资的船总身上也充分体现了这种邻里之间浓浓的情义。
船总虽然富有但并没有凭借自己的富有而欺负贫苦百姓,他慷慨大方,总是救人之急,深受小城人们的爱戴。
船总既明事理也不贪财,当有人遇到困难请求他帮忙时,他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他身上看不到自私和虚伪,只有仗义的豪气和宽阔的心胸。
在这个边睡小镇,没有欺骗、没有利益,有的只是和善和真挚。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一个原始、封闭的村落,人们勤劳、正直、纯朴、至善,营造了一个既宁静和平又繁华的美丽小镇的景象。
【边城课文节选原文解析】高中语文课文边城原文赏析
![【边城课文节选原文解析】高中语文课文边城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a5697af12d2af90242e6d5.png)
【边城课文节选原文解析】高中语文课文边城原文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课文边城原文赏析,欢迎阅读!《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赏析: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边城课文精讲
![边城课文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d6481fb2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aa.png)
边城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以下是《边城》的大致段落划分:1. 引子:介绍小说的背景和环境,描述茶峒小镇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2. 第一部分:翠翠与爷爷的生活。
描述翠翠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与爷爷之间的深厚感情。
3. 第二部分:翠翠与傩送的初遇。
描述翠翠在端午节看龙舟比赛时与傩送的相遇,以及两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4. 第三部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发展。
描述翠翠和傩送在相互接触中逐渐产生的情感,以及他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5. 第四部分:爱情的波折。
描述由于误会和其他原因,翠翠与傩送的爱情遭遇到挫折和困难。
6. 第五部分:结局。
描述翠翠在经历一系列波折后,最终选择等待傩送的归来,以及茶峒小镇的平静生活。
以上是对《边城》的段落划分,供参考。
由于《边城》是一部长篇小说,具体的段落划分可能会因人而异,以上只是一种常见的划分方式。
二、文章赏析《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边城》展示了湘西世界的和谐生命形态。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边城》描绘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作者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
沈从文《边城》意境解读
![沈从文《边城》意境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badd44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5.png)
沈从文《边城》意境解读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典型的文学作品,通过小说情节和人物塑造来传达一些深刻的思想和意境。
其中的意境也是其中一大看点,值得较为深入的解读。
《边城》的主人公克家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南方人,他的性格温文尔雅、深居简出,和北方的刚烈、豁达的性格截然不同。
整个小说通过克家让和他所在的“边城”来寄托沈从文对于南北文化差异的体察。
首先,小说里的意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对于大自然的描写,其二是对于人性的探讨。
大自然在小说中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各种自然元素被细致而生动地描绘,同时也通过自然变化来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小说的一个主要主题。
其次,对于克家让的性格描写,沈从文非常细致地解构了他的内心世界。
他的追求、决断、坚持和自我克制,都是作者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的。
在这里,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一些看法,以及对于人性理性和感性的平衡的一些呼吁。
总体而言,沈从文的《边城》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人性的关系,也表现了南方和北方文化的差异。
小说中呈现的意境深刻而富有
情感,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是能够
感受到这种意境的深远影响,与作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边城课文节选原文解析】高中语文课文边城原文赏析
![【边城课文节选原文解析】高中语文课文边城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a5697af12d2af90242e6d5.png)
【边城课文节选原文解析】高中语文课文边城原文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课文边城原文赏析,欢迎阅读!《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赏析: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边城》一部深度解读人性的作品
![《边城》一部深度解读人性的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d7c6f4b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61.png)
《边城》一部深度解读人性的作品《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人性的角度对《边城》进行深度解读,分析其中展现的人性之美与丑、善与恶。
第一章:人性的复杂性《边城》以小说家张四爷的视角展开,通过他与七娘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张四爷既是一个有着善良本性的人,又面临着道德和生活的选择。
他对待七娘的痴迷与执着,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传统家族道德的挣扎和束缚。
第二章:人性的善与恶《边城》通过描绘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
七娘的聪明和善良,使她成为小说中的典型英雄形象,她的才智和勇气感染了周围的人。
而小黑则代表了邪恶和残暴,他的行为暴露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
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人性中对善与恶的深层次挣扎。
第三章:人性的渴望与追求《边城》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渴望与追求,这些渴望与追求体现了他们的人性。
七娘追求自由和幸福,她勇敢地为自己的爱情而战斗。
张四爷追求真理和正义,他始终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他们的渴望和追求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同时也启示着人性的力量和坚韧。
第四章:人性的改变与成长《边城》中的人物随着故事的进展,经历了各种挫折和磨难,他们的人性也发生了变化和成长。
七娘从一个单纯的少女逐渐成长为坚强独立的女性,她的悲剧经历塑造了她坚强面对人生的品质。
张四爷在面对家族的压力和对爱情的挣扎中,逐渐明白了人性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他的成长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定。
第五章:人性中的爱与牺牲《边城》中的人物都展现了对爱与牺牲的理解和追求。
七娘和张四爷之间的爱情是小说的核心,他们为了彼此的幸福而做出了牺牲。
他们的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对人性中最美好品质的追求。
小说中其他人物的牺牲也体现了他们对爱与正义的价值观,通过这些牺牲,作者成功地表达了人性中最崇高的品质。
第六章:人性的解放与困境在《边城》中,人物在边疆小城里体现出了人性解放与困境的同时存在。
《边城》对封闭世界的深度解读
![《边城》对封闭世界的深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b5fbb4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5.png)
《边城》对封闭世界的深度解读《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封闭的社会环境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封闭世界中人们的情感、欲望和命运。
本文将对《边城》这一作品进行深度解读,探讨封闭世界对人们的影响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真实情感。
一、封闭世界中的人际关系《边城》这一作品以边塞小镇为背景,塑造了一幅封闭世界中人际关系的群像。
在这个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交往相对有限,因此彼此之间的了解和相互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刘老根与农妇斯玲之间的爱情传统禁锢,导致他们被迫分离,表达了封闭世界对于人际关系的限制和束缚。
同时,《边城》也揭示了封闭世界中人们心灵的孤寂,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渴望。
二、封闭世界对人的性格塑造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说中,封闭的边境环境不仅限制了人们的交往,还对他们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主人公刘老根在封闭世界中长大,渐渐形成了懦弱、优柔寡断的性格,习惯性地逃避现实。
这种性格塑造既是对封闭环境的适应,也是他在这个封闭世界中生存的一种方式。
三、现代性与封闭世界的冲突随着现代性的不断发展,封闭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日益显现。
在小说中,随着铁路的修建与发展,原本封闭的边塞小镇逐渐接触到了外界,引发了社会风气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同时,也揭示了封闭世界在现代性面前的困惑与抗争。
四、封闭世界中的爱情与悲剧小说中的爱情叙事贯穿了整个作品,也是封闭世界中人们情感的一种释放。
刘老根与斯玲的悲剧爱情正是封闭世界中被情感禁锢所导致的悲剧。
他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封闭世界的现实产生了冲突,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因封闭世界而导致的悲剧爱情反映了一个封闭社会所带来的心灵禁锢。
总结:通过对《边城》这一作品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封闭世界对人们的巨大影响。
封闭世界不仅限制了人际交往,也对人的性格及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封闭世界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也成为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边城》内的文章
![《边城》内的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a8b7727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c.png)
《边城》内的文章
《边城》是钱钟书的一部作品,小说主要讲述了湖南边陲小镇三
岔口的故事。
小说以湖南的乡土风情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
和故事,展现了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乡土传统的价值观。
故事的主角是九年级学生孙少平,他与他的父亲孙父兄及他们的
亲人们生活在这个小镇上。
小镇的百姓们相互依存,生活虽然简单却
充满了温情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孙少平和他的小伙伴们常常在放学后
在乡间小路上追逐嬉戏,他们一起赶牛、捉鱼,享受着这片土地带给
他们的快乐。
然而,这个听起来宁静的小镇上却有一些内外的纷争。
孙少平的
父亲是当地的一位农民,他一心想为孙少平谋得更好的前途,于是他
让孙少平去读县城的学校。
这个决定引发了父子之间的争执,因为父
亲的这个决定与孙少平的个人意愿不符。
他希望能够留在小镇上,过
上简单而安稳的生活。
小说描绘了孙少平对社会的矛盾态度。
他既向往着城市的繁华和
知识的进步,又无法割舍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情感依恋。
他的内心矛
盾与成长历程相伴相生,最终塑造了他独特的个性和精神世界。
《边城》以其真实、生动的描写风格,勾勒出了湖南边陲小镇的
山水风景和民风民俗。
小说以多角度展示了乡土文化的优雅和众人的
喜怒哀乐,使读者深入了解和感受到农村社会的生活真实和情感纽带。
通过《边城》,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可以
感受到乡村人民对土地的深深情感。
这本小说不仅描绘了一个小镇的
人与事,更让人深入思考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和思考。
边城赏析1000字
![边城赏析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7cd072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c.png)
边城赏析1000字《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边疆民族生活的苦难、挣扎与坚韧。
《边城》以1930年代的贵州边城为背景,通过描绘少年“我”与诗人参军回乡的亲人在边境小镇发生的故事,展现了世代生活在边疆的土家族人民以及他们的热情、执着与坚韧。
作品以一种纯真而凄美的笔触,将大自然和人物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
作者把边城的山水环境描写得极为精彩,山峦起伏、江水潺潺,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同时,作者还以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传统习俗,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边城的风土人情。
本书的情感描写深入人心。
小说中的主人公少年“我”对边城的痴迷和无奈,在他心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他对边城的爱恋与深情,以及面对变化的社会和家庭的无助与困惑,让人感同身受。
诗人参军回乡后的不幸遭遇,更是让读者对命运的无常和边疆生活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小说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展现了土家族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书中的人物多为平凡的农民、工匠和被历史风云所压抑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却在生活的边缘挣扎,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用自己的智慧追求真理,在逆境中展现出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
《边城》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意境的作品。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与社会背景来解读《边城》。
20世纪30年代的贵州边疆,正值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缺乏安全感、贫困和封闭性。
他以土家族人民为代表,展示了他们与变革时代的碰撞和抗争,传递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呼唤。
,我们可以从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来解读《边城》。
沈从文在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意象和对话等手法,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诗意和意境。
他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的描写,将自然与人物情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同时,小说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诗歌、歌谣和民间故事,增添了故事的韵味和情感色彩。
成全了爱与美的悲剧——《边城》悲剧美解读
![成全了爱与美的悲剧——《边城》悲剧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6764a1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9.png)
成全了爱与美的悲剧——《边城》悲剧美解读《边城》故事的悲剧性已经成为公认的论断,不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阻难重重令人扼腕,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也诞生了一系列悲剧:天保淹死,傩送出走,爷爷故去,翠翠等待。
等待的结果虽未写出,但无论怎样,都难以摆脱淡淡的忧郁色调。
在此基础上便有很多学者探究翠翠与傩送爱情的悲剧成因,原因也大都是负面的,如翠翠的过于腼腆羞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畅、对“天命”的过分相信……这些“错误”的思想与行为导致了悲剧的结局,引起人的唏嘘与反思。
历来人们似乎陷于一个误区,仿佛悲剧就是不好的、失败的,是要着力避免的,但很多悲剧,正因其“悲”,才彰显了“美”;也正因其“美”,才导致了“悲”。
《边城》的悲剧,正是因为人的善良与美好而导致的;而“守望”式的开放结局,也更彰显了作品的诗性美。
很多人将悲剧的原因归到翠翠不能勇敢表达自己,但这恰可体现翠翠的知礼懂礼和含蓄婉约之美。
可以说,翠翠处于一个只能沉默的境况中。
一是感情的不够成熟,翠翠与傩送虽初见动情,但一面之缘与几句话的对白,加上翠翠尚幼的年纪,并不足以催发爱情之树的茁壮成长。
再次见面已是三年后,微妙的情感在漫长的时间里,更酝酿出青涩与羞怯,情窦初开的翠翠可能连自己都不知自己的心意,如何能大胆表白?然而这微妙的感情是美的,正如碧溪岨的“细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青涩而朦胧,有其含蓄婉约之美。
二是傩送心意未知,翠翠不便妄加揣测;而傩送与团总女儿将结合的传言,也加深了二人之间的隔阂。
但即便有误会,翠翠也没有答应天保的提亲,又可见其纯情。
翠翠的迁延,更有不愿离开爷爷、担心爷爷孤独的心理。
面对心上人的邀约,翠翠的回答从来都是“我陪我爷爷”,对爷爷的依恋与照料超出了对自己幸福的考虑。
最重要的,于礼节于情感,翠翠都不宜多言。
若翠翠在天保前来提亲时表明自己喜欢“准备接受碾坊”的傩送,该让爷爷、让天保,也让傩送以及顺顺和王团总如何难堪?在天保淹坏后,事态变得复杂,顺顺一家的芥蒂未曾消除,翠翠又如何主动表白自己尚且朦胧的心意?且知晓翠翠意愿的爷爷也曾主动奔走,却并未得到答复,可知问题的关键不在翠翠态度未明。
沈从文《边城》文章欣赏
![沈从文《边城》文章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05677a78dd88d0d232d46a7d.png)
漠漠水乡,褪去了几缕雾色,小船泊在河边,水波随着风,泛起阵阵涟漪。
对岸是寂寞的旅途,依稀的逐渐消失:至于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是否还会回来,暂且,且随它去。
——题记
一个多雨的江南……
曾经,有一位老人,悠悠地在岸边,正饮着葫芦中的酒。
“爷爷,爷爷。
”
老人缓缓的放下了葫芦,不远处的小船上一个女孩在叫他。
女孩叫翠翠,很小就随他撑船。
他,仿佛已经习惯了孤独。
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讲述的就是一个处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时代变迁,社会风气开始污浊的时候,有那样一段纯真而悲哀的爱情。
大老与二老,两个朴实的青年,在金钱面前他们毅然的选择了爱情,他们不会为一间大磨房心动,宁愿为了心爱的女子痴狂的唱三年的歌。
而这种形象,也正是这乡间小城最纯朴的象征,他们是这个小城的灵魂,最纯朴的灵魂。
张新颖解读边城
![张新颖解读边城](https://img.taocdn.com/s3/m/ef99741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4.png)
这个世界有它的悲哀,却在困难中微笑-----张新颖解读《边城》一、哪些因素酝酿了《边城》《边城》最初连载于《国闻周报》第十一卷第一至四期(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至二十一日)、第十至十六期(三月十二日至四月二十三日),一九三四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初版,一九四三年九月开明书店出版改订本。
《沈从文全集》据开明书店改订本编入。
“边城”写的是湘西边境靠近川东的小城茶峒,不是沈从文的家乡小城凤凰。
沈从文二十岁时随部队移防川东,经过这里,见过用木头编成的渡筏,他在《从文自传》里特意提到这种渡筏,“那些渡筏的印象,十年后还在我的记忆里,极其鲜明占据了一个位置。
(《边城》即由此写成。
)”括号里的话,当是自传校改的时候加上去的。
沈从文一生见过许许多多的船,但那样的渡船,他跟汪曾棋说,平生只看见过一次,就是在茶峒附近的棉花坡。
写作《边城》的缘起,首先得追溯到作者在茶恫这个地方的经验。
“民十随部队入川,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数次。
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
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
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
”这些话,是作者一九四八年题写在《边城》初版样书上的一段文字的开头部分,这段文字作为《新题记》,遵照作者生前的要求,编入全集。
《边城》原有《题记》,但多数时候不被重视;一些作品选本在选《边城》的时候也只有正文,不选《题记》。
《新题记》收入全集前没发表过,却含有关于《边城》创作的重要信息。
在上面那段话后,《新题记》接着写:“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
因与兆和约,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
”此番情景,《水云》第四节有过交代:“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旁所见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面就用身边黑脸长眉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朴良善式样。
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是不凑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边城 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海内外着名的学者作家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出的小说进行了排名,结果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边城》名列第二。
这篇小说展示了沈从文理想王国和诗意世界,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
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世界。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所谓的边城,是指靠近两个地区交界处的城镇,那沈从文描写的边城是哪里呢?是茶峒,这段文字,便是描绘茶峒白河沿岸优美风光和浓郁的湘西风土民情。
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浓翠逼人的细竹,那恬静
优美的山村,那桃花深处的人家,这些朴实而
又充满生气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为我们
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也为后文的故事展开,提供了优美的环境,沈从文为什么把湘西写的如此美好呢?这要从沈从文的出身和经历说起,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贫苦的家庭,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闯入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 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而她朦朦胧胧的恋爱心理,则更真切感人,她所经历的,是怎么样的一个爱情故事呢?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城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
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根,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纯真美丽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为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却只愿要渡船,不愿要碾坊,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摘虎耳草呢。
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悬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经极熟习。
悬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型之一。
另一个原型就是他的新婚夫人张兆和,关于这一点,沈从文在《水云》中写过: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旁见到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面用身边新妇做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朴式样。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还指出翠翠的另一个原型,即辰州河街绒线铺中那个白脸俊俏的女子。
“到了冬天,那个坍圮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清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
这是小说的结尾,模糊而又悠远,令读者陷入无边的惆怅中,作者自己曾说:“一切充满了善,然后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一个如梦如幻的爱情故事,陷入悲剧结局,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结果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于是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终于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的守着渡船,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