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

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

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

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汉代:三纲五常。宋代:理学。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

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

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

新教师教学教学信息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它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往往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源远流长,尤其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社会教化法和自我修养法得到统治者的广泛应用。(一)社会教化。教化,即教育感化。在奴隶社会,统治者讲“德政”,用“礼治”的方法维系统治阶级的登记制度。孔子是教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重视人的后天培养,通过教育,使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君子”。

1.理论灌输

一方面通过学堂教育大力推崇、讲授儒家经典,要求学生无条件接受并且在生活中积极奉行。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编写蒙书的手段,例如,《弟子规》和《三字经》等,使其道德标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2.化民成俗

化民成俗,即教化百姓,使老百姓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各个朝代都重视制定乡约民俗,促进化民成俗的效果。百姓在生活中养成的礼仪、生产、起居、饮食和婚姻等习惯通过家风家教等世代相传。化民成俗使统治者的思想在乡民中普及,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3.言传身教

儒家重视师范作用,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道德和伦理上,统治者要做百姓的表率。教师要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自己的负责精神、谦恭的态度和渊博的知识来感化学生。

4.环境陶冶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一

些原则和方法。现概括介绍如下,期盼对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

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讲的。这里的“行”,指道德行为,“文”,指文化知识。他强调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先。除孔子外,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强调过这一点。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一个教育者的职责首先是“传道”(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才是“授业”(传授业务知识)和“解惑”(解决疑难问题)。王夫之提出“好学”、“力行”、“知耻”三个步骤,特别强调“知耻”是做好“好学”和“力行”的动力。这些都是在说,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其他教育的首位。

二、文行忠信同时并举

古代教育家不主张孤立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主张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时进行。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并在实施教学时,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思想品德修养被贯穿在各种学科中讲授,强调“立于礼,成于乐。”他还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指的就是思想感化。也就是说,他认为《诗》三百首

中,每一篇都是寓含纯正的道德教育的。荀子专门写有《乐论》,认为立乐可以“管乎人心”、“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用忠实于事实的史籍以及历代名人的高尚操行来教育后代是历代思想家的一种优良传统。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唐代刘知几著的《史通》,宋代司马光领衔编撰的《资治通鉴》,都是以历史事实来教育启示人们,起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借鉴作用。

墨子孟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孟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

一、墨子的生平

墨子,名翟,鲁人,也有人说是宋人。生卒年代不可确考,据推测约在孔子后,孟子前,公元前490年——公元前403年之间。出身微贱,精于工技;自立学派。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

二、墨子的主要思想

尚贤、尚同、节用、薄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十大主张。

“取实予名”和“三表法”

三、墨子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

1.墨子很重视教育,希望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2.墨子反对命定论比孔子更为彻底。

3.墨子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

(二)关于教育目的内容的主张

1.教育目的: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

2.教育内容:

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和技能、论辩才能的研究和训练。

(三)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万事莫贵于义”

2.“言必信,行必果”

3.“志不强者智不达”

4.“合其志功而观”

(四)关于教学的主要原则

1.“叩则呜,不叩则亦鸣”

2.“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

3、“量力所至”与“务本约末”

4、“以名举实”与“察类明故”

(五)简评

墨子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以后的第二个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他在教育上的贡献也是很大的。他在教育思想上有自己的特色,如他突破了“六艺”的范畴。重视生产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提出了“贵义”与“重利”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务求实际和强力从事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理论逻辑思维的方法;“言必信、行必果”、“摩须放踵,利天下为之”的风格等等、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

中国古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教育文档

中国古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教育文档

中国古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

1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很讲究方法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1.1 因材施教

北宋的程颐,从孔子教人的经验之中,概括出“孔子教人,各因施教”的结论,即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1.2 启发思维

墨子在教育中,善于用比喻和事例来引导受教育者知其所以然。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使用问答法达到他预期的结果。

1.3 循循善诱

孔子在教育方法上是非常注意循循善诱的。对此,他的学生颜渊曾赞叹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1.4 长善救失

《学记》里说:“教也者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5 防微杜渐

王守任所提出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其目的就在于根除一切违背封建伦理原则的“恶念”于萌芽状态。

1.6 锻炼意志

孟子一直强调要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他

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 中国当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转变

2.1 思想政治教育由经验型方法向科学型方法转变

经验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必须向科学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转化。例如,我们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也应该有所革新。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这方面一个很好的尝试。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国际互联网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且宣传影响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将传统文化的优势与互联网的特长二者相结合,必然会收到很好的传播和宣传效果。另

外,通过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使外国朋友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当代启示

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当代启示

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道德教育。中国古代人重视道德,在其思想中,道德

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教

育人们遵循道德的原则,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以达到维护自身利益和社会秩

序的目的。

另外,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宗教的色彩。尽管中国古代没有明确的宗教体系,但是其思想系统中存在着类似于宗教的神、鬼、仙的概念,使得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具

有宗教教育的特点。这方面的代表则是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中,儒家思想是

最为重要的一种,并且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以下分别介绍这几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

要观点: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儒家主张“仁爱”和“中庸”,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美德。儒家思想也是中国古代的官方思想,其教育目标是

培养“君子”,即具有高尚品德和博学多闻的人。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德经》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道家主张“道”的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心理调整。其教育目标是让人们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真理和自由。

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作品。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提倡平等和和平。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公正、平等、勇敢的人。

当代启示

在当代,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以重新评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它所具备的价值体系非常重要,对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有较深入的影响。

古代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简析

古代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简析
[ 收稿日期 ] [ 作者简介 ]
之心, 智之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 [ 3] 矣, 若火之始热 , 泉之始达 。正因为人性中内含 四 端 , 故可以 通过道德教育 扩 而充之 , 使之成 为仁、 义、 礼、 智四德。荀子反对 性善论 而提出 性恶说 , 但 性恶说 并不否定道德教育 , 而恰恰是从一个不同 的角度对于道德教育之必要性、 重要性的论证。荀子 认为因为人之性恶 , 所以, 只有通过道德教育, 才能 矫 饰人之惰性 , 变恶为善; 才能建立社会秩序, 变 乱 为 治 。孔、 孟、 荀之后 , 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亦为不同 时代的思想家们所接受。 古人不仅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 而且为道德教育规 定了多方面的内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 , 儒家占据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Methods in Ethies in Ancient Times
L Yao- huai LU Jun
( Philosophy ResearchInstitute, University of Southcentral China, Changsha,Hunan 410083) Abstract: In 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of ideology, Confucius discussion on education in ethies is the richest with substantials and has the farthest- reaching influence. In Confucius, benevolence is the highest moral principle, Every specific moral norm comes from benev olence or is deduced from it. So the whole content of education in ethies is to be spread out from around this kemel of benevolence. In ancient China, education ethics was not only with a wealth of substantials, but also with a lot of accumulated and effective methods, such as lay cqual stress on learning and thinking ,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 carnestly practise what one advocates , exam ine, scrutinize, restrain and rule oneself , etc. Today, it should be objectively and dialectically analysed that whether the ancient Chinese educational thought in ethies is of rationality or not. 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essence from dross before drowing a conclusion to affirm or negate something in this educational thought. Key words: moral principles, education in ethies, ancient times, Confucianists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

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纳入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本

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教学的重要性、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

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政

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人类价值观念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此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也对现代政治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中国古

代政治思想强调仁义道德、君臣之道、社会和谐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

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建设和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教学内容安排

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孔子的仁政思想、墨子的兼爱

非攻思想、荀子的法治思想等。通过学习这些思想,可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

政治思潮和政治理论的发展。

2.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法家思想注

重法制建设和权力集中,而儒家思想则强调仁义道德和君臣之道。通过学习这

些思想,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变革。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王充的《论衡》、陆机的《文赋》等。这些作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潮和文化风貌。

4. 唐宋时期的政治思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朱熹的理学思

想等。这些思想对于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明朝的儒学复兴运动、清朝的儒学

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是推动现实教育的有利素材。本文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的常用的教育教学思想原则以及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教育教学思想原则对加强现实教育的必要性,这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原则;

教育是治国之本,中华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教育教学提出了一些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是其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常用并在历经时间考验后逐渐形成一种传统。

一、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距今已有2500 多年的历史。孔子以后,这条教育原则被历代教育家继承,并不断发展完善、时至今日还表现出强盛的生命力。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思想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因材施教"的践行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孔子的"因材施教"在教学上的主要表现,是对不同"材" 的问同而答异、抑强而励弱、使学生均得到发展。同是问仁、问孝、问政等,孔子对不同发问对象仲弓、樊迟、司马牛和颜渊的回答完全不同,因为

孔子明白∶颜渊和仲弓不仅悦子之道,而且具有仁德、对其回答就深奥;司马牛"多言而躁"、樊迟志向不高,就回答得浅显而有针对性。

孟子继承孔子"因材施教"思想,主张"教亦复述"。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生来具有同样的善性,但由于环境和个人修养的不同,造成了才能上的个别差异。因此,他先把教育对象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对才能较高者只需及时点化;对长于德行者加以熏陶,使其成为德性完全之人;对长干才能者加以正确指导,使其成为通达人才;对一般学生用答其所问解答疑惑,使其成为有用的人;对不能授业的学生,可通过私取他人、自学成才的方法。使其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孟子将不同特点的施教个体。扩大到不同类型的施教群体,无形中扩大了被教育者的数量,提高了教育的社会效益。这是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发展。

阐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育内容等言

阐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育内容等言

阐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

育内容等言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在

整个中国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以及道德教育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育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建立的三大基础条件之

一。《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观点中有三大立国要素——“庶、富、教”,分

别指较多的人口、丰富的物质财富以及充足的教育。从三者的表述顺序也可以看

出,“庶、富”是先决条件,“教”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进行发展,实现这三个

方面,国家和社会才会稳定。

二、教育对象

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

机会。孔子的这一举措,打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将原本只有贵族才享有的

受教育权扩展到平民阶层,丰富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从孔子的弟子出身来看,成

分复杂且来自于不同阶层,大多数出身于平民,也有很多贵族家庭出身,同样也

有个别商人出身。

三、教育目的

孔子出身士阶层,不满于当时混乱的国家统治,认为需通过政治改良的方式

来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这一过程就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实现,而人才并非天

生,是需要通过后天教育来实现,即通过教育,由平民中选拔和培养从政君子,

这一主张可以概括为“学而优则仕”,孔子的大多数弟子,或多或少均参与了当时的政治活动。

四、教学内容

孔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国家的统治人才,这些治理国家的君子需要德才兼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孔子安排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孟子的教育观

孟子的教育观

孟子的教育观

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教育观被广泛认同和借鉴。他的教育思想主张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下将从教育目标、培养方法和教育原则三个方面阐述孟子的教育观。

一、教育目标

孟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在孟子看来,人的本性善良,但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他认为君子不仅应该具备德行高尚,还应该具备才华出众。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中有所作为,以道德规范自身行为,同时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二、培养方法

孟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他认为教育应当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操,让人具备仁爱之心、义勇之志、礼节之仪等品质。孟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潜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他强调“百善孝为先”,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中通过亲子关系来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原则

孟子的教育原则主要包括以“格物致知”为核心,注重知行合一和修身养性。他认为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实践可以获取知识,这个过程被称为“格物致知”。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才能真正获得知识的价值。此外,他还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人

应该保持内心的整洁和高尚,遵循道德准则,并通过修养来提高品德和修养。

总结起来,孟子的教育观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并强调知行合一和修身养性的教育原则。这一教育观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术才能时要注重整体素质的培养,注重个性化的教育方法,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通过借鉴和应用孟子的教育观,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

摘要: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治、道德内化、身体力行等等。今天我们应当以辩证的眼光,客观分析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从中找到有益的启示并古为今用。

关健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启示;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我国古代统治者从维护其自身根本利益出发,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为此他们采用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我们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今天,继承古代优良传统,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是一件报有意义的事。纵观我国五千年封建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硕果累累,方法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思并重。孔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既要“学”,又要“思”。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2]。光“学”还不够,还必须使“学”与“思”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指什么呢?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3]。“思”包括对于行为的思考,是将所学的道德知识用之于行为的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在思考中进行主动地学习。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第五,吉庆节日 在原始社会时期,在生产和祭祀过程中产生了节日,节日是原始先民们感到最高 兴的日子,经过长时期有规律的发展而逐渐被固定下来。在这些节日当中,也渗透着 先民们的思想教育。 原始人的节日名目繁多,在他们的心中祭祀关系到部落的兴衰,关系到生产的丰 收,关系到人民的祸福。在这些节日里,他们庆祝丰收,感谢上苍,祈求神灵保护, 纪念已故酋长和祖先,通过这些活动,让成员们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让他们明白 自己应该在生活中怎么做,让他们明白他们应当怎样发展生存,这其中凝结着部落、 氏族的传统精神,凝聚着他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引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 分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深深地印在每一个部民的心坎里。
第四,自觉遵守性 原始初民在无形中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之后,这些人一旦接受,就会自觉的遵守 那些规范,把它们作为神圣的职责。 第五,手段的单一性 原始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主要是靠言传和身教。在那时,人类已经有了语言 和文字,这是氏族成员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通过言语交流,沟通了族长与成员 之间、长者与年轻者之间的思想感情,还有些生产生活方面经验的传授,很多都是口 耳相传,但往往都会伴随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还不能 如同我们今天一样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手段。
第三,图腾崇拜 图腾(TOTEM),是原北美鄂吉布瓦印第安人的方言,意为“他的亲 族”“他的标志”。[ 吴宝良、马飞 :《中国民间禁忌与传说》,学苑出版社 1990年版。]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标记和象征,它是环球初民皆信奉的“圣 物”,它起源于氏族初期。 原始社会,一方面随着生产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大,人们智能的不断提高, 普遍性地产生了一种寻根心理,但是对于在氏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始祖是谁这个问题又琢磨不透, 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于是出现了虎、蛇、树等动植物为假定祖先(图腾);

分析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及其现代启示

分析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及其现代启示

分析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及其现代启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使用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它作为历代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文化统治的方法却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其表现形式、名称及功能与今天有所不同而已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梳理考察更有利于我们在扬弃的基础上继承古代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和方法遗产捉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发展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萌芽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奴隶社会繁荣于封建社会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集体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活动中主要采用语言的口耳相传和对实际行动的模仿方式进行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贡献最大的便是周公的“制礼作乐”注巴德育作为教育

的主要内容春秋时期以后奴隶主阶级统治逐渐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建立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教育也日益发展,子百家提出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创立的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进入封建社会后特别是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默百家J虫尊儒术”后孺家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便一统天下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有效手段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方法

(一)教化方法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

·[作者简介]汪洪(1961-)女,湖北罗田人,武汉工程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摘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丰富,但其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教化方法和自我修养方法两方面,其主要特点是:教育方法的伦理化和强制性;肯定主体自觉与自我修养;强调知行合一;重视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等,这些特点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点;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1](P22)。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特点,吸收其优秀成果,对新形势下不断完善和发展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一、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儒家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为主要代表。儒家先贤以自己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对思想道德教育及方法进行了全面阐发,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并具东方特色的方法体系,其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教化方法和自我教育方法两大方面。1.社会教化方法在古代思想教育方法中,社会教化方法体系完整而有效。其中经典的做法有以下几点:第一,进行理论灌输,灌输儒家政治思想和“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把德育放在首位,利用课堂系统灌输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和“三纲五常”等维护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礼仪等内容。另一方面,采用编写启蒙读物等手段对民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引导,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等编成故事、格言、画本,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灌输。其中,用于青少年启蒙教育的读物有《童蒙须知》、《三字经》、《幼学琼林》、《二十四孝图》等;用于妇女教育的读物有《女论语》、《女儿经》等;用于教人为人处世的读物有《名贤集》、《增广贤文》等。这些读物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便于普及和流传,其灌输方法是非常成功的。第二,教化百姓,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教化,即政教风化、教育感化、上教下化[2],是统治阶级对全社会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古代教化民众的方法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主要有强制训化和民间自发养成两种形式。强制训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机构,设置专事教化的官吏,履行思想道德教育职能,对民众进行常规教育。如中央政府设立礼部,地方设立“三老”,都是专门负责教化的官方机构和官员。二是倡导“乡约”,实现民众互教互助。乡约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民间自订道德规范、群众互教互助的道德教育形式,最早见于北宋,到清代变为朝廷规定的道德教化制度[3]。乡约宣传“以孝为本”、“以和为贵”等道德观念,提倡尊老爱幼、礼让谦和的社会风尚。三是将封建伦理道德、礼仪规范等内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汪洪(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205)[作者简介]汪洪(1961-)女,湖北罗田人,武汉工程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摘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丰富,但其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教化方法和自我修养方法两方面,其主要特点是:教育方法的伦理化和强制性;肯定主体自觉与自我修养;强调知行合一;重视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等,这些特点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点;启示[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55(2009)03-0076-042009年第3

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道德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下面将从孟子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德教育的原则

1. 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天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人们天性中的善良品质,使之得以发扬光大。

2. 培养仁爱之心:孟子提倡培养仁爱之心,即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情感。他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只有通过仁爱之心的培养,人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培养人的感性认知:孟子强调感性认知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通过感知和感受来认识事物,只有真正理解了善恶的差别,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二、道德教育的方法

1. 父母的榜样作用:孟子认为,父母是孩子道德教育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道德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做孩子的良好榜样。

2. 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情感:孟子主张情感教育,通过培养孩子的仁

爱之心,引导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3. 以经典教育为基础:孟子认为,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他主张以经典教育为基础,通过阅读经典著作,领悟其中的道德智慧,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

4. 激发人的自觉性:孟子认为,道德教育要激发人的自觉性,让人们内心深处明白何为善恶,自觉遵循道德准则,而不是简单地依赖外在的规范和约束。

5. 培养人的意志力:孟子强调培养人的意志力,他认为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困难,坚守道德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导读: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现概括介绍如下,期盼对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

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讲的。这里的“行”,指道德行为,“文”,指文化知识。他强调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先。除孔子外,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强调过这一点。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一个教育者的职责首先是“传道”(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才是“授业”(传授业务知识)和“解惑”(解决疑难问题)。王夫之提出“好学”、“力行”、“知耻”三个步骤,特别强调“知耻”是做好“好学”和“力行”的动力。这些都是在说,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其他教育的首位。

二、文行忠信同时并举

古代教育家不主张孤立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主张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时进行。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并在实施教学时,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思想品德修养被贯穿在各种学科中讲授,强调“立于礼,成于乐。”他还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指的就是思想感化。也就是说,他认为《诗》三百首中,每一篇都是寓含纯正的道德教育的。荀子专门写有《乐论》,认为立乐可以“管乎人心”、“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用忠实于事实

的史籍以及历代名人的高尚操行来教育后代是历代思想家的一种优良传统。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唐代刘知几著的《史通》,宋代司马光领衔编撰的《资治通鉴》,都是以历史事实来教育启示人们,起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借鉴作用。

三、有志者,事竟成

古代思想家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在心为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都有“志愿”、“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激励人们下决心去做合乎道德规范的事,做一个高尚的人,坚持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既定的目标,矢勤矢勇,强心强志,锲而不舍。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勉励人们要立志。孟子强调“持志”和“尚志”。他说:“夫志,气之帅也”。并提出要培养一种“浩然之气”,要求人们奋发向上。这一点,在今天也是我们要提倡的。

四、家齐而后国治

我国历来把“国”与“家”联系在一起。“家齐而后国治”,是许多古代思想家政治理论的基础。在古代不可能普遍设立学校,因此家庭历来被认为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即使有私塾,也是以家庭为基础。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更历来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在考察古代家庭教育时,从内容看,必然会涉及许多旧礼教,历代关于家训、家规之类的作品,其中糟粕多多,这里不加评述。但是古人关于家庭教育所提出的原则和方法如“母教”、“蒙养教育”等也是值得我们

借鉴的。

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古代思想家十分注意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所起的作用,所谓“性相近,习相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就是讲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王夫之还提出,如果想改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使之成为善良的人,就必须改造环境;如果全国的环境都得到了改善,那么全国所有的人都会变成善良的人。这些思想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六、言教为后,身教为先

几乎没有一个教育家不主张“言教为后,身教为先”的。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些都是在说,只有自己行得正,坐得稳,才能去要求别人,也才能令人信服。

宋代历史上以改革出名的王安石写了一篇《原教》,主张思想工作的方法重在感化。怎样来感化呢?就是要通过榜样的作用。他认为这就是从“本”入手,如果强调法令规章,采取强迫命令,这只能看作是表面形式,不会见之于实效。古代许多教育家如此重视身教,认为正己才可以正人,这确实是他们切身体验的总结,它作为思想工作的一种历史传统,应该加以珍视和发扬。

七、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孔子十分强调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墨翟的教育方法,更注重

躬行实践的原则,他十分强调言行一致,认为君子要“以身藏性”,“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荀况更有精辟的见解,他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在这里,他以言和行的关系作判断,将人群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人言行一致;第二等人能做不能说;第三等人能说不能做;第四等人是说得好做得坏。这对我们识别人和做思想教育工作是多么有启示呵牎直到明清时代,作为有民族气节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王夫之和农民出身的唯物主义者颜元,都强调达到优美的道德境界,必须脚踏实地,有实际行动。

八、因人制宜,循序渐进

所谓“因人制宜”,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要有层次,要有重点。孔子提到了解人的基本方式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说,审视他的日常行为,观看他所经历的事,细察他的意志所向。这样细心地去观察,人还有什么内心活动可以隐瞒得了呢?孔子用这种“知人法”来做思想教育工作,显然能收到好的效果。这完全可以为后人所借鉴。墨翟在教育工作中也很早提出了量力而行的原则,指出要根据对方的接受能力,采取由浅入深的教育方法。韩愈在《进学解》中,引用各种不同的木材作比喻,主张对人要因材施教,各得其宜。为了要因人制宜,就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所谓循序渐进,包括循循善诱,引而不发,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等原则和方法在内。特别是思想疏导工作,古人很注意细水长流,可以从细小处简易处入手,但要从远大处

艰巨处着眼,不能急于求成甚至允许重复、停滞和反复。孟子就非常反对教育培养工作只凭一时的愿望而不顾具体实际的做法。他用“揠苗助长”的故事,指出如果思想教育工作也这样做,那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的。荀况也认为思想教育必须日积月累,专心到致志,朝夕不息终有成功之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可以通过积累而提高的。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总结,也逐渐形成一种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