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包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包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b3a12b770bf78a6429546d.png)
期末专项复习—古诗词、文言文阅读一、古诗阅读(30分)(一)(6分)拟行路难(其六)[南朝]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本诗在思想感情上与李白的《行路难》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6分)得乐天书[唐]元稹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贬谪通州(今四川达州),当年八月,挚友乐天也从长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乐天罢苏州刺史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元稹得乐天来信和刘禹锡获乐天赠诗各有什么情感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6分)画堂春?寄子由①[宋]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基础练习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基础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0b338e3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f.png)
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基础练习(九年级上册)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B.拥毳衣/炉火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更有/痴/似相公者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明朝的年号,而此时明朝早已灭亡,这样用笔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B.“莫说相公痴”的“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一句描写不加渲染、简洁质朴,采用了白描的手法。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3.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A.剩余的强迫我喝了三大杯白酒就告别了。
B.我勉强喝了三大杯白酒才告别了。
C.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D.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才告别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71688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f.png)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基础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忽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瘞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
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
②杪(miǎo):树梢。
③《瘗鹤铭》:六朝摩崖石刻。
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至若春和景明( ) (2)而或长烟一空( )(3)晓起观海门日出( ) (4)悉成明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其喜洋洋者矣更有痴似相公者B.悠然有遗世之想名之者谁C.而或长烟一空杂然而前陈者D.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忽跃起数千丈。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1c12f57f1922791688e831.png)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天镜园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yuè):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牙人:商人。
⑦枻(yì):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字俱.碧鲜俱:都(2)每岁.春老岁:年飞出轻舠:小船(3)轻舠..(4)无可名.言名:说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无可名.言名.之者谁B.鱼鸟藻荇类若.乘空猛浪若.奔C.一.泓漾之而或长烟一.空D.破塘笋必道.此道.不通,度已失期(解析:A.说出/命名;B.好像;C.数字“一”/全;D.经过/道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这笋)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4.选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
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天镜园的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水清木秀,游鱼飞鸟,还有那水中的藻荇,都像是浮在空中一样。
我在里边读书,绿色满头满脑地向我扑来,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本,好像每个字都是碧绿新鲜的。
每年春末,(载着)破塘笋(的小船)必定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的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并向园中人叫道:“捞笋!”然后划桨飞一样离开。
园丁划着小舟把笋拾起来。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4e7d8f085901020207409cec.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一)[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⑴度已失期()⑵为天下唱()⑶陈胜佐之()⑷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野芳发而幽香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B. 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D.不以物喜扶苏以数谏故3.翻译下列句子。
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文: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文:4.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甲][乙]5.结合[甲][乙]两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述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
答:(二)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及文言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及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0d92fe8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19.png)
(一)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⑴【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
金樽,对酒杯的美称。
樽,盛酒的器具。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⑵【玉盘珍羞直万钱】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玉盘,对盘子的美称。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⑶【闲来垂钓碧溪上】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蟠(pán)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⑷【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近。
⑸【今安在】如今身处何方?也可理解为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⑹【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
《宋书·宗悫(què)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
会,终将。
⑺【云帆】高高的帆。
⑻【济】渡。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主题归纳】全诗抒发了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的激荡起伏的感情,抒发了诗人感叹世路难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1)【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ffbfc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b.png)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节选自《新百喻经》)(注)①治:修建。
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欲凿池欲:②或曰或:(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3)请结合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甲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节选)乙文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②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③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节选)注释:①此:指滁州。
②上:皇上。
③刺史:代称知州。
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掇幽芳而荫乔木(拾取)B.因为本其山川(根据)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D.太守谓谁(对……说)(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书以名其亭焉/且焉置土石B.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以君之力C.宴酣之乐/四时之景,无不可爱D.朝而往,暮而归/博学而笃志(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对比手法,用滁人和太守作对比,批判滁人不事生产、只知享乐的习气。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bdc710887c24028915fc389.png)
三一文库()/初中三年级〔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文: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
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
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
”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
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
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及文言文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及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41a1b4f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b.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及文言文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单独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破阵子》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6b23393c0740be1e650e9a65.png)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一)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愚公移山》是一篇故事,选自《》.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汝心之固.( ) (2)何苦..而不平?( )4.翻译下面的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2)曾不若孀妻弱子.5.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用“”(用原文回答)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语气.但愚公先斥智叟的“固不可彻”,后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文中的“”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6.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全段说明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7.《愚公移山》积极意义是(二)捕蛇者说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0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8.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彻:齿: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是进亦忧退.亦忧B.谨食.之,时而献焉食.之不能尽其材C.若.毒之乎皆若.空游无所依D.殚其地之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1)傲尔远逝(2)斗折蛇行(3)犯寒暑11.填空、简答.(3分)(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1分)(2)甲文段运用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段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形成强烈反差.(2分)(三)鱼我所欲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乙文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故不为苟得也苟得: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是以: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所欲有甚于生者游于是乎始B.即与之化矣春冬之时C.久而不闻其臭妇拍而鸣之D.亦我所欲也亦与之化矣3.翻译下列句子.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甲文的观点乙文的观点共同的论证方法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A.得之则生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B.舍身而取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二者不可得兼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名句.①鱼,我所欲也.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4.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本文旨在说明什么道理?6.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8——13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恶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 9.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10.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断子之手足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11.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译文:1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13.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3分)[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万钟于我何加.焉②是亦不可以已.乎③然则..何时而乐耶④微.斯人,吾谁与归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文:9.甲段中的“本心”是指,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甲乙两段都运用了的表现手法.(3分)10.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促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3分)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zhì,猪.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与: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③曾子之妻之.市之: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止:8.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译文:9.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4分)10.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四)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望桓侯而还走.(2)汤.熨之所及(3)桓侯故.使人问之(4)司命之所属.2.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火齐之所及也b.又数刀毙之c.是以谓之“文”也d.桓侯故使人问之3.当桓侯要找扁鹊为他治病时,扁鹊为什么逃走?4.上文是按顺序展开情节的;这个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5.《扁鹊见蔡桓公》说明了什么道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一个人对自身的缺点要正视并及时加以纠正,不要坚持错误贻害自己.B.说明一个人帮助别人要诚心诚意,耐心细致,不要生硬简单.C.说明缺点不改,必然由小到大,因而要注意防微杜渐,要防患于未然.D.说明一个人不能主观武断,刚愎自用,而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及时克服自身缺点. 6.翻译: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五)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虽有千里..也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之能安求其能千里C.故.虽有名马故.时有物外之趣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②第三文字的中心句是:③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④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3.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4.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喻指什么?1.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A.不/以千里/称也B.才/美不外见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故虽.有名马:②策.之不以其道: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B.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它们彼此依存.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千里马比伯乐多,说明伯乐难得.4.认真阅读第二段,用原文回答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5.上文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将封建统治者比喻为“”,将人才比作“”.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6.“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请填充下列两个关于人才的名句.①“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龚自珍)②“江山代有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7.请写出四个带“马”字的成语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千金市骨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注释:①涓人:近侍之臣. 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哪里用艄;怎么能够.④期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执策而临.之()②才美不外见.()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2.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策之不以其道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⑴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⑵如果让你给涓人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这个做法评分(满分设为10分),你会评几分呢?说说你这样评分的理由.。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译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0b2dc2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d.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译文1、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期末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期末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7eb4783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b.png)
【注释】①先是:指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②钤辖:武官
名。③诏诸路入讨: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④
城:修筑城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 B.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 C.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 D.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
4.【链接教材】选文中太守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 “乐”有哪些共同之处? ①他们都心系人民,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②他们都 寄情山水,并在山水间寄托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怀。
第3篇 湖心亭看雪(类文练习) 西湖七月半① 张岱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 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②,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 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 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 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③喝 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 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文言文阅读 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
第1篇 岳阳楼记(类文练习) 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 先是①,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②领五千人,都监领
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 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 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
(1)碧瓦参.差. 参差: 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2)松床坐弈. 弈: 下棋 (3)乐.民之乐 乐: 以……为乐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时之景无穷,而亭之可乐,亦与为无穷也。 四季的景色无穷无尽,半山亭内让人快乐的事物也 是无穷无尽的。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有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b28b5e51e79b896902268e.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岳阳楼记范仲淹原文展示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哮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翻译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做知州。
到了第二年,巴陵郡政事通达百姓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全都复兴了,于是再度修整岳阳楼,扩大其原有规模,在上面刻录唐朝贤人以及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就在洞庭湖的风光上。
它包含远处的山峦,吞吐壮阔的长江,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晚明暗变幻,景色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非常详尽了。
这样,那么(从这里)向北可以通到巫峡,向南到达潇湘,被贬职的官员和多愁善感的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游览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还是有所不同吧?那雨水连绵纷纷而下,接连数月不放晴,寒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潮冲击天空,太阳和星星都隐藏起光辉,高大的山形也隐没在阴云中,商人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猛虎长啸啼猿悲诉。
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统编版)解析版
![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统编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0b2b7ef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c.png)
(文言文阅读)九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
甲文《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文《喜雨亭记》节选(苏轼)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曰:“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早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①宴酣.之乐②树林阴翳..③为.亭于堂之北④皆.雨之赐也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3.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为亭于堂之.北B.杂然而.前陈者而.盗贼滋炽。
C.然则.何时而乐耶五日不雨则.无麦D.以为..未足..休息之所民以为4.《醉翁亭记》和《喜雨亭记》都是抒情散文,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他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案】1.尽兴地喝酒;形容枝叶茂密成荫;建造,修建;全,都2.①脸色苍白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作业课件 期末专题复习九 文言文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作业课件 期末专题复习九 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f20dd5a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4.png)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显示 ) (2)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带领 ) (3)帝大悦,爵.赏有差( 封爵 )
(4)所历凡.三十余国( 总共,共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全 都相同的一项是( B )
(四)(2020·陕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郑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将.士卒 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齑②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 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 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 腊。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自和后, 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和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2.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 A.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B.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如流。 D.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参考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虽然想要学习,但是恐怕 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 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 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 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燃的蜡烛一样明亮。 点亮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走,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a61e4a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f.png)
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寒假巧练习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日:“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吴广素爱人(素:sǜ,朴素)B.广故数言欲亡(亡:wáng,死亡)C.尉果笞广(笞:chī,用竹板打)D.被坚执锐(被:biè,同“披”)2.翻译下面语句。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4.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______。
(用原文回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胜游记[明]陈继儒余癖于山水之趣。
戊辰春暮,拟为石梁、雁荡之游,道经于剡,将览右军之池,并康乐覆卮所。
清妙秀异,杜工部之语不虚也。
行一舍许,见其峰峦叠翠,涧水潆回,乔松壮谷口,古柏郁溪头,依稀盘谷,仿佛辋川,徘徊久之,不忍离去。
方眺览间,遇一矍叟,黄发台背,逍遥山径,诚葛天氏①之民也。
余揖询其地,知是潇溪。
居虎豹,偃虬龙,佳哉胜地。
忽一童子把竿垂钓,余私计曰:“是儿器宇不凡,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也②。
”童子罢钓揖予,登堂洗爵、奠斝③,宰鸡款予。
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
![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84ab2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8.png)
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节选自《新百喻经》)(注)①治:修建。
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欲凿池欲:②或曰或:(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3)请结合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溥与“七录斋①”明人张溥,名高一时,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
钞已朗读一过③即焚之。
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④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⑤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有删改)注释:①斋:书房。
②钞:同“抄”,抄写。
③一过:一遍。
④管:笔管。
⑤索:讨取,要。
(1)根据要求用文中词句概括填空。
从文中张溥抄书时,“________”和“手皲沃汤”的细节可以看出张溥抄书时的艰辛。
从面对四方征索时,张溥“文不起草”和“________”,表现他的“名高一时”。
(2)从选文看,张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9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
![9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49cb01d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f.png)
9年级上册语⽂⽂⾔⽂ ⽂⾔⽂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
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9年级上册语⽂⽂⾔⽂以供⼤家学习。
9年级上册语⽂⽂⾔⽂:曹刿论战 ⼗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者谋之,⼜何间焉?”刿⽈:“⾁⾷者鄙,未能远谋。
”乃⼊见。
问:“何以战?”公⽈:“⾐⾷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对⽈:“⼩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忠之属也。
可以⼀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之。
刿⽈:“未可。
”齐⼈三⿎。
刿⽈:“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夫战,勇⽓也。
⼀⿎作⽓,再⽽衰,三⽽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9年级上册语⽂⽂⾔⽂: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尺有余,⽽形貌昳丽。
朝服⾐冠,窥镜,谓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信,⽽复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妾⽈:“徐公何能及君也?”旦⽇,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吾与徐公孰美?”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徐公来,孰视之,⾃以为不如;窥镜⽽⾃视,⼜弗如远甚。
暮寝⽽思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朝见威王,⽈:“⾂诚知不如徐公美。
⾂之妻私⾂,⾂之妾畏⾂,⾂之客欲有求于⾂,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千⾥,百⼆⼗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善。
”乃下令:“群⾂吏民能⾯刺寡⼈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之⽿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进谏,门庭若市;数⽉之后,时时⽽间进;期年之后,虽欲⾔,⽆可进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移山》是一篇故事,选自《》。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汝心之固.( ) (2)何苦..而不平?(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曾不若孀妻弱子。
5.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用“”(用原文回答)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语气。
但愚公先斥智叟的“固不可彻”,后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文中的“”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6.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
全段说明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7.《愚公移山》积极意义是(二)捕蛇者说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
(10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8.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2分)彻:齿: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是进亦忧退.亦忧B.谨食.之,时而献焉食.之不能尽其材C.若.毒之乎皆若.空游无所依D.殚其地之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分)(1)傲尔远逝(2)斗折蛇行(3)犯寒暑11.填空、简答。
(3分)(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1分)(2)甲文段运用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段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形成强烈反差。
(2分)(三)鱼我所欲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乙文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
②化:同化。
③鲍鱼:咸鱼。
④肆:店铺。
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不为苟得也苟得: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是以: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所欲有甚于生者游于是乎始B.即与之化矣春冬之时C.久而不闻其臭妇拍而鸣之D.亦我所欲也亦与之化矣3.翻译下列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
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乙文的观点共同的论证方法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A.得之则生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B.舍身而取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二者不可得兼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名句。
①鱼,我所欲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4.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本文旨在说明什么道理?6.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8——13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恶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 9.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10.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断子之手足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11.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译文:1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
13.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13分)[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万钟于我何加.焉②是亦不可以已.乎③然则..何时而乐耶④微.斯人,吾谁与归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分)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9.甲段中的“本心”是指,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甲乙两段都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3分)10.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促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请简述一例。
(3分)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15分)[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