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优秀教案内容

合集下载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10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10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10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精神。

2、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

【其他】熟读课文,自学字词;思考“研讨练习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读书有千般乐趣,万种读法。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板书课题)那么,对这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大家带着思考来学习《不求甚解》这篇课文。

二、学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点拨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提问:(学生小组研讨,思考作答)⑵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①“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②学生自己探究领悟,结合文章倒数第三和第二段理解回答。

③主要谈读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用了引用名言(说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3、小结文章立意和写法特点(略)。

三、拓展训练(可选做)1、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⑴“见风使舵”新解⑵“班门弄斧”辩⑶“滥竿充数”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辨析并作小结。

2、圈画并熟读文中举例论证的相关句子,说说这些例子论证了什么道理?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例如:文中列举了列宁指导普列汉诺夫读书的例子和诸葛亮读书所用的方法,并加以具体的分析,从而论证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所包含的精髓和实质意义。

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据典型,确凿具体,有很强的说服力。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介绍不求甚解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该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课本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不求甚解教案的设计和实施。

教案设计不求甚解教案的设计需要遵循学生学习的需求和课程目标。

教师应当先确定学习目标,并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兴趣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不求甚解教案设计示例:1. 学习目标•掌握某一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该知识点•能够运用该知识点解决简单问题2. 教学准备•准备教学材料和资源•确定课堂活动和学生小组分组的方式3. 教学过程3.1 引入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用实际案例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索新知识或解决一个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指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聚焦主题。

3.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可以展示他们的发现或解决方案。

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

3.4 深入理解和扩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知识,提供更多的实例和应用情景,扩展学生的思维。

3.5 练习和评估提供个人或小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4. 教学评价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

不求甚解教学法的优势不求甚解教学法有以下几个优势:1. 主动学习不求甚解教学法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 深入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而不仅仅是表面记忆。

3. 扩展思维不求甚解教学法鼓励学生探索知识的不同应用情景,扩展学生的思维。

4. 鼓励创新学生在不求甚解教学法下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不求甚解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主动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设计和实施不求甚解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求甚解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不求甚解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不求甚解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XXX《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从理解XXX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2、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2、了解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XXX,原名XXX,XXX,笔名马南邨。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XXX、XXX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选集》。

二.背景简介20世纪60年代初,XXX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研究给予指导。

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对XXX“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三.预检查1.评论文知识回忆。

2.字音词义(见课件)四.整体感知:列出课文的结构提要。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敌论)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动手,说明人们曲解“不求甚解”的意义。

第三段:全面分析XXX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阐述XXX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读书要重复浏览五.合作探究1、作者提出对方的观点是什么?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探究: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持什么态度?普通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欠好的。

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知识目标:篇一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不求甚解》教案篇二一、紧扣特点,说教材《不求甚解》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文艺随笔两篇》中的第二篇。

文章从“不求甚解”的来历谈起,围绕着读书应该“求甚解”还是“不求甚解”这个话题展开议论,并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作了精辟的阐释。

它告诉我们,“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有利于达到由浅入深,广泛获取知识的目的。

文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选例典型,论证严密。

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具体,论证细腻翔实。

因此,结合文本特点、单元学习重点等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定如下:1、理解文本摆事实讲道理、剖析事理的议论方法,学会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3、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培养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倡导建立自主、合奏、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和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采取了以下的教法:1、诵读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以及如下的`学法: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2、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三、多元阅读,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孩子们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材版本和使用情况
本教案适用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二、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了解“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2.掌握成语“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教学难点:掌握成语“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用“打基础”的方式导入本节课内容,向学生简单讲述成语的基本功用。

2.讲解(15分钟)
用电子板书展示成语“不求甚解”的拼音、释义和例句,并进行详细讲解。

结合
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拓展(15分钟)
让学生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段落,让学生通过例子体会成语“不求甚解”在
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4.巩固(10分钟)
请学生用一两个语段,展示对“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对疑问
进行解答。

5.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重写《红楼梦》相关段落,并用“不求甚解”这个成语进行运用。

三、落实策略
本节课的落实策略主要是通过电子板书的方式进行讲解,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成语“不求甚解”的用法和运用场景。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们对成语“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可以通过学生上交的作业和课堂展示的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并进行总结。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内容:1. 不求甚解的含义与起源。

2. 不求甚解在阅读实践中的应用。

3. 如何在阅读中做到不求甚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目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与起源(10分钟)1. 教师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即在阅读过程中不过分追究字词的意思,而是把握整体内容。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3. 教师介绍不求甚解的起源,让学生了解这一阅读方法的历史背景。

三、阅读实践(15分钟)1. 教师选择一篇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2. 学生独立阅读,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暂时放下,继续阅读。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感受,不强求理解每一个细节。

四、讨论与分享(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不求甚解的心得体会。

2. 各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尝试运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醒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实践,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做到不求甚解。

2.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他们对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了解学生对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认同度和实际效果。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和乐趣。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公开课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示,也是学生的学习机会。

而如何设计出一份优秀的公开课教案以及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分享一份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所启发。

一、教学目标本次公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某一具体知识点,并能够正确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能力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和合作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了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根据该话题,设计了一系列的知识点和相关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

三、教学方法本次公开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实验等。

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2. 知识讲授:结合教材内容,运用生动具体的例子,清晰明了地讲解知识点,并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重点强化。

3. 实践操作: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 提高拓展:通过情境设置,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拓展问题的解决能力。

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堂管理良好的课堂管理对于公开课的进行非常重要。

在本次公开课中,教师采用了以下管理措施:事先布置好座位,提前检查教学用具;注意时间控制,避免时间浪费;合理安排学生的任务,鼓励积极参与。

六、教师评价与反思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和反思的过程。

在本次公开课中,教师评价教学的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理解程度、参与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毛泽东的《不求甚解》一文。

2.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

3.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中的某些事件,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2.解读文本中的比喻和幽默的表现手法。

3.探讨文本对生活的一些启示,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思想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或一个图文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课题,例如:“天气变化很大,有时候很热,例如在公园里走走,感觉到很热;有时候很冷,例如坐在公交车上,感觉到很冷。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在公园里走走感觉到很热时,这热到底是因为什么呢?”2.阅读课文:教师展示文章,鼓励学生阅读,必要时,老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文化背景,让学生理解此文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的反映。

然后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以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理解课文:学生可以在小组里面讨论一些难度较大的词汇,和理解不深的地方。

4.分析文章:当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后,为确保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深入反思,教师应用一些特定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这些问题包括:(1)主题和段落的关系。

(2)文章的文化背景。

(3)诗意语言的使用。

(4)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意义。

(5)最有趣的情节。

(6)文章对读者的启示。

5.语法和写作实践:一旦学生明白了文章的主题和含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中使用的基本语法。

然后学生可以在模仿或模仿文章的基础上,从事写作实践。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关于类似主题或主题的小作文,以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建立正确的阅读理解。

2.是否理解诗意语言的运用。

4.学生对特定语法规则和写作技巧的理解。

5.在写作实践中,学生是否能写出具有一定思想性和文学性的作品。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1.2 教学内容介绍“不求甚解”的定义和背景。

探讨“不求甚解”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利与弊。

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互动问答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小组合作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二章:什么是“不求甚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不求甚解”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2.2 教学内容解释“不求甚解”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一些常见的“不求甚解”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2.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识别“不求甚解”的行为。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是否也存在“不求甚解”的情况。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个人反思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对自身是否存在“不求甚解”的认识。

第三章:为何要避免“不求甚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避免“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度思考的习惯。

3.2 教学内容分析“不求甚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误解、偏见和停滞不前。

探讨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避免“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教授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帮助学生避免“不求甚解”。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个人反思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对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如何避免“不求甚解”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度思考的习惯。

4.2 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如提问、批判性思考和深度阅读。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原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 提高学生沟通、合作、创新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原则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实践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方法三、教学内容1. 词义理解:讲解“不求甚解”的词义及来源。

2. 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人物、文化作品中的“不求甚解”现象。

3. 方法指导:介绍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义、案例及方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法:设置课后作业,运用“不求甚解”方法进行实践。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组织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不求甚解”的内涵。

2. 讲解:详细讲解“不求甚解”的词义、案例及方法。

3.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实践:设置课后作业,运用“不求甚解”方法进行实践。

5.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不求甚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组织1. 课堂纪律:严格要求课堂纪律,确保教学效果。

2. 座位安排:按小组座位,便于讨论与合作。

3. 时间分配:合理分配讲解、讨论、实践等环节的时间。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实践效果。

3. 学习成果: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综合能力提高。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组织的意见和建议。

2.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评价和改进措施。

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状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九、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辅助教学。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教学流程:一、导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二、定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驳论文)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

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

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 第五到第六段为“立”)三、破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梳理第二、三段(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四、立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五、思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明白它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敢于探索的精神,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做到勤奋学习,快乐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不求甚解2. 词语溯源:不求甚解的由来3. 实例分析: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应用4. 讨论:如何做到不求甚解5. 实践: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应用。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做到勤奋学习,快乐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由来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做到不求甚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不求甚解”的由来和含义。

2. 讲解示范:讲解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不求甚解。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做到不求甚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 实践运用: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表现。

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运用不求甚解方法完成的作业质量,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探讨其他学习方法与不求甚解的区别和适用场合。

2. 生活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尝试不求甚解的方法,如阅读、观影、交友等。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2019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各位老师们依旧挑战着自己。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二、教学设想: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2.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3.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魅力。

4. 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作者及其背景。

2. “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寓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引发学生对“不求甚解”的思考。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其他关于学习方法、人生哲理的文章,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

2.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八、教学反思1.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质疑。

3. 反思作业布置和评价方式,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掌握其用法和情感色彩。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举例说明其用法和情感色彩。

2. 古诗词鉴赏:选取几首古诗词,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和鉴赏。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心得,分享彼此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示例法:展示古诗词,引导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阅读古诗词:展示几首古诗词,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

3. 解析诗词:针对学生的阅读心得,进行讲解和分析。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不求甚解”在阅读古诗词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巩固“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

3. 向家人或朋友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阅读理解:检测学生运用“不求甚解”方法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阅读中的运用情况。

七、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古诗词阅读中。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以确保教学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积极探索更多适合教学的内容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九、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古诗词,让他们在实际阅读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难点:如何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

3.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不求甚解》的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4.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评估学生对课文《不求甚解》的理解和拓展阅读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不求甚解》原文。

2. 与“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相关的阅读材料。

3. 课后作业的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第三课时: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 第五课时:收集和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避免误解为不认真学习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强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阅读。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4.讨论交流读书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2.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1.“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2.把握反驳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

上课开始以一个容易被同学“不求甚解”的成语入手(“屡试不爽”或者文末成语“开卷有益”),引出话题“不求甚解”,引导学生回顾《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从而进入文题《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现今含义: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1 二。

作者简介(学生分享收集的作者信息,教师补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又与吴晗、廖沫沙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成为____的最早牺牲品。

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____”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三。

检查预习后字词的掌握情况。

抽取同学写出自己认为较难理解、较生僻或易错的字词(1名同学在黑板演板,控制在5个词语左右);同学主动起来或者演板同学推荐他人来完成对字词的熟悉(拼音、解释等)。

接着擦掉字词的书写,只留拼音,再抽取一名同学完成书写,以此强化对字词的记忆。

不求甚解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不求甚解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不求甚解——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不求甚解》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对学习方法的态度和思考。

2.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论证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难句。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分组讨论,梳理课文结构层次。

三、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不求甚解”的定义和态度。

2.学生分析课文第二段,探讨作者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危害。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三段,理解作者对“不求甚解”的反思和批判。

4.学生分析课文第四段,探讨作者提出的改进方法。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

二、课文深度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对比、引用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模拟一场关于“不求甚解”的辩论赛。

2.教师担任评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四、作业布置2.教师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求甚解”的相关知识。

第三课时一、作业分享与点评1.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教师进行点评。

2.学生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二、拓展阅读1.教师提供一篇关于“不求甚解”的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让学生理解了“不求甚解”的含义和危害,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学会正确运用这个成语。

2. 通过讲解实例,让学生明白“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对成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成语解释:不求甚解2. 成语出处:东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3. 成语故事:五柳先生陶潜的故事三、教学重点1. 成语“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正确运用。

2. 掌握成语“不求甚解”的出处和故事背景。

四、教学难点1. 成语“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成语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不求甚解”的含义、出处和故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成语运用实例。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成语“不求甚解”的定义、出处、故事和实际例子的课件。

2. 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成语运用实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笔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与“不求甚解”相关的有趣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成语:详细讲解成语“不求甚解”的含义,解释其出自东晋·陶潜《五柳先生传》的背景。

3. 案例分析:展示几个实际生活中的成语运用实例,让学生理解成语“不求甚解”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成语“不求甚解”,并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成语“不求甚解”进行句子编写或填空,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成语“不求甚解”的用法。

九、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成语“不求甚解”的知识。

不求甚解格式教案

不求甚解格式教案

不求甚解格式教案教案标题:不求甚解格式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不求甚解”这一成语。

2.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释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学生能够在日常交流中正确使用该成语。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正确运用“不求甚解”这一成语。

2. 分析和解释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成语卡片或图片。

3. 学生练习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个包含“不求甚解”成语的图片或卡片。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个成语的可能含义。

步骤二:讲解成语(1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2. 分析成语中的每个字的意义,并解释整个成语的意思。

3. 强调成语的用法和常见场景。

步骤三:示范与练习(15分钟)1. 提供一些例句,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句子中“不求甚解”成语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解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3. 让学生分组合作,创造新的例句来运用“不求甚解”这一成语。

步骤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求甚解”成语的实际应用场景,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

2. 鼓励学生提供不同的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 鼓励学生在日常交流中积极运用该成语,并提醒他们需要理解上下文才能正确使用。

拓展活动:1. 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后寻找并记录其他有趣的成语,并与同学分享。

2. 设计一个小游戏或测验,让学生检验他们对“不求甚解”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享内容。

3. 学生完成的练习纸和创造的例句。

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内容简明易懂,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相适应。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优秀教案内容
地区:湖北省 - 荆门市 - 钟祥市
学校:钟祥市第四中学
共1课时
不求甚解初中语文人教xx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

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怎样反驳对方的。

2重点难点
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不求甚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

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活动2【讲授】不求甚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

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
引导明确:
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
(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
二、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
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
涛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

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 * 著作。

”“诸葛亮能够不求甚
解,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另外,还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来佐证。

文中的“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跟“不求甚解”很相似。

3、熟读第5、6、7、8段,熟悉文章怎样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

4、作者反驳对方的观点后,提出了什么主张?读课文最后一段,划出正面观点的句子。

5、回头修改课文一开始对方的话,让它显得合理。

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怎么修改对方的论点才显得合适?(对有的问题可以不求甚解:比如读书)
小结:课文先不急忙反驳对方,而是从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开始,然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事实说明“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反驳对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说法的错误。

达到反驳的目的。

三、拓展延伸
读课后第三题,明白本文的看法和叶圣陶先生的看法不同。

因为他们各代表着儒道两家的读书方法。

四、总结
由此可见:读书方法没有一定之规,主要看自己的习惯和文章内容。

本文主要是为了反驳对方而说的一种读书法,不是说凡是书都要用“不求甚解”法来读。

五、拓展训练
学习本文的写法,对你身边的说法进行反驳。

比如:谦虚使人进步。

不求甚解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不求甚解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不求甚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

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活动2【讲授】不求甚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

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
引导明确:
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
(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
二、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
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
涛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

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文中的“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跟“不求甚解”很相似。

3、熟读第5、6、7、8段,熟悉文章怎样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

4、作者反驳对方的观点后,提出了什么主张?读课文最后一段,划出正面观点的句子。

5、回头修改课文一开始对方的话,让它显得合理。

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怎么修改对方的论点才显得合适?(对有的问题可以不求甚解:比如读书)
三、拓展延伸
读课后第三题,明白本文的看法和叶圣陶先生的看法不同。

因为他们各代表着儒道两家的读书方法。

四、总结
由此可见:读书方法没有一定之规,主要看自己的习惯和文章内容。

本文主要是为了反驳对方而说的一种读书法,不是说凡是书都要用“不求甚解”法来读。

五、拓展训练
学习本文的写法,对你身边的说法进行反驳。

比如:谦虚使人进步。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