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梳理01《月夜》【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沈尹默,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

他是新诗运动的先驱,用自己的写作实践,倡导和支持新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

㈡写作背景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发表了浓尹默的三首诗,即《鸽子》《人力车夫》《月夜》。

康白情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诗的美德的沈尹默的《月夜》”,并认为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足见此诗一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㈢解题《月夜》既点明时间,也点明所描写的对象。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1个)1.尹.(yǐn)。

㈡词语释义1.尹:治理;古代官名。

2.霜风:刺骨寒风。

【文章主旨】诗人以霜风、月光、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人格独立的意识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写作特色】1.画面感强诗中的“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诗歌语言近似白描,用虚词“着”收束四种状态,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2.富于韵律之美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辍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韵律之美。

【重点难点】1.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⑴《月夜》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光”“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⑵从形式上看,诗歌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⑶从风格上看,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2.赏析诗句“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景物描写。

用“呼呼的”修饰“霜风”,让人感到一种生机;用“明明的”修饰“月光”,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3.赏析诗句“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并无孤独之感,而是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青年知识分子个性的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

这些短诗分别是《所见》、《己亥杂诗》、《竹石》、《大风歌》和《观书有感》。

这些短诗风格各异,既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既有咏物诗,也有抒情诗。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风格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不足,对一些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2.难点:对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对一些诗歌表现手法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地展示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和借鉴。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文化知识和表现手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说课稿一、说教材《短诗五首》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这篇课文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

《月夜》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萧红墓畔口占》记叙了1944年诗人不远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

《断章》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但作者却从这平淡的生活现象中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

《风雨吟》借助各种意象,表达社会剧烈变化中年轻人对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

《统一》这首诗,作者从“叶”“花”“果实”“树木”等常见意象中,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值得深思。

几首小诗各具特色,蕴含哲理,令人回味。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这使得他们对于诗歌的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自我理解能力。

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他们对诗歌的形式和基本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现代诗歌相较于古诗词,形式更加自由,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学生在学习《短诗五首》时,可能会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虽然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但是《短诗五首》中的诗歌仍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学生可能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欣赏诗歌的美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教学九下第三课《短诗五首》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点和学习难点,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单元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件3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件3
• 1938年11月17日 ========================================================= ==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感情? 语气?
—— 祖国啊!
深沉 悲痛
舒缓 低沉
朗读 注意节奏 粗体重读
我/是贫困
感情?
我/是悲哀
语气?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悲哀 向往 舒缓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朗读 注意节c奏ù 粗体重读
粉红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学习要点和步骤
• 1 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的含义 及其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 2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3 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 4 朗读--理解--比较—讨论—练

作者简介
舒婷
原名龚佩瑜 福建泉州人 当代著名女诗人
走近诗人
•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70年代末,她的诗 作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成为朦胧诗的代表诗 人而闻名。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等。她 的诗歌创作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构思独特, 情调婉约,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她的诗不 侧重客观生活的描摹,而是注重表现自己真实的 内心世界。她从关系个人的命运和价值出发,上 升到对他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舒婷的诗具有一 种崭新的审美视野,能够超越以往新诗的陈旧观 念,突破生活的客观规定性和逻辑性的限制,达 到较高的艺术新水平。她的诗既有着鲜明的时代 的叛逆精神,又有着执著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 自内心而真实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伤痕累累的”可以删除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
3 短诗五首
《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 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 作的一首悼亡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 战争中,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 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5.诗中的“风雨”有什么含义? _不__仅__是__指__自___然__界__中__的__风__雨__,__对__于__“__我__”__这__样__一__个____ _“__年__轻__”__没___有__人__生__阅__历__与__生__活__经__验__的__“__舵__手__”__来____ _说__,__还__象__征__着__“__人_生_”_的_坎_坷_与_磨_难_。______
5.《统一》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
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 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 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等待着,长夜màn màn(漫漫 )。 (2)明月zhuāng shì(装饰 )了你的窗子。 (3)我有年轻duò shǒu(舵手 )的心,在大地 风雨的海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8.“我们是火的队伍,我们是光的队伍”运用了 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_运__用__了__反_复__的__修__辞__手_法__,__起__到__反_复__强__调__的_作__用__,___ _更__加__强__烈_地__表__达__了__诗_人__对__美__好__生_活__热__烈__的_不__息__追___ _求__,__增_强_了_感_染_力_,_更_易_引_起_人_们_的_共_鸣_。___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诗词五首》(共91张PPT)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诗词五首》(共91张PPT)
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旧,给体宋庆诗龄词颁发,列宁有国际多和本平奖旧,此体行诗中,词他还集见问到了世茅盾。、其丁玲部、艾分青新等文诗学界名
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所解表析 现】的体意味境诗中中去作体者会的作思者想的感情情感,。要在理解诗文收内入容的《基础秋上明,结集合诗》歌,的写《作背月景夜、诗》歌的《意三象来弦确定》诗一文的直感情是基人调,们从诗歌
作者名片
戴望舒 (1905—1950),原名 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 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 的岁月》等。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 《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 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 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 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迂腐。
《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这首诗通过展现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之间的对立的关系,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
现了“统一”的思想。
四月行夜诗含义很广,意没有才半个保字的留说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
背景链接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 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 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 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 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 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 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课堂小结
《月夜》 2. 意境清新,含而不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 含而不露。四行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 的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 境氛围。

九下语文第三课短诗五首

九下语文第三课短诗五首

九下语文第三课短诗五首
九下语文第三课短诗五首分别为:沈尹默的《月夜》、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卞之琳的《断章》、芦荻的《风雨吟》、聂鲁达《统一》。

具体内容如下:
1、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2、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语。

3、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4、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

5、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五首短小精悍的诗歌,分别是《秋夜》、《寻梦》、《口的巨人》、《自嘲》和《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所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语言优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段重要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流派,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诗歌,学生可能对于一些文学术语和诗歌表现手法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不够了解,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和解释。

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史实、文学流派和诗歌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3.能够分析和欣赏诗歌中的语言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四. 说教学重难点1.诗歌形式和文学流派的理解和区分。

2.诗歌中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向学生传授诗歌形式、文学流派、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中的思想和情感。

3.实践法:教师通过让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检验学生对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流派,引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兴趣和关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萧红墓畔口占》PPT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萧红墓畔口占》PPT

萧红介绍
•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幼年丧母。 •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 •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 1932年认识萧军并结为伴侣。后几经颠沛,情感生活屡受挫败。 •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 •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 1936年,东渡日本。 • 1938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 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到香港。不久,发表中篇小说
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 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
意蕴分析
• 第四句: •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
体现出一种特殊的意境与心态。
诗的特点
• 语言干净、朴素、洗练,富于质感、充满了暗示。 • 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着激情。 • 在对比中展开思想,结构平衡而协调(长与短、轻与重、动“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 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 “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 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 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
作者介绍
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 1926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加入共青团。 1928年发表《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 1929年4月,诗集《我底记忆》出版。 1932年赴法国留学。 1933年,诗集《望舒草》出版。 1935年回国。
作者介绍
1936年,与穆丽娟结婚。 1937年,出版《望舒诗稿》。 1938年,在香港主持 《星岛日报》文艺副刊《星座》。 1940年,妻子返回上海,后离婚。 1942年春,被投入日本监狱。 1943年,与杨静结婚。 1949年,与杨静离婚,返国。 1950年2月28日,病逝。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废墟的召唤课文全解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废墟的召唤课文全解 语文版

废墟的召唤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呼声。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墟(xū)璞(pú)廓(kuò)皱(zhòu)莽(mǎng)瀛(yíng)胄(zhòu)镂(lòu)怅(chàng)嗫嚅(niè rú)迤逦(yǐ lǐ)绮(qǐ)黛(dài)窸窣(xīsū)蘸(zhàn)2.形近字┏缀(zhuì)点缀┏镂(lòu)镂空┏绮(qǐ)绮丽┣辍(chuò)辍学┗楼(lǒu)楼房┗倚(yǐ)倚靠┗啜(chuò)啜泣┏嚅(rú)嗫嚅┏渺(miǎo)渺小┣儒(rú)儒家┗缈(miǎo)缥缈┗孺(rú)妇孺3.多音字┏(qiāo)静悄悄┏(bó)停泊┏(guān)观看悄┫泊┫观┫┗(qiǎo)悄然┗(pō)湖泊┗(guàn)道观4.词语解释【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或线条,也指事物的概括。

【宛如】好像。

【甲胄】盔甲。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欣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怅然凝望】若有所失的凝神观望。

【悄立】默无声息地站立。

【如泣如诉】像哭泣又像倾诉。

【暮色四合】形容天气变黑暗,多指夜幕降临。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然而充满正气。

【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匹夫有责】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迤逦】曲折连绵。

【绮辉】美丽的光辉。

【宛在】宛然还在,好像还在。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5.文学常识真空(1)宗璞,现代(性别)作家。

原名,作品有小说、等,其中作品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框外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一派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笔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课堂笔记一、生字生词(1)漫灭:磨灭,消失。

(2)膝上:膝盖上。

(3)波涛:波浪。

(4)幽冥:迷信指阴间。

(5)宝座:神佛或帝王的座位。

二、成语(1)漫灭:磨灭,消失。

(2)幽冥:迷信指阴间。

(3)宝座:神佛或帝王的座位。

(4)极乐:佛教幻想的世界名,也叫“净土”。

(5)苏州:地名,在江苏省。

三、语法(1)语法结构:这五首短诗都是现代自由体诗,每首诗的结构都非常自由,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形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汉语的灵活性和自由性。

(2)修辞手法:这五首诗都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四、主题与思想这五首短诗的主题和思想非常鲜明,主要歌颂了母爱、童真、自然。

其中,《繁星》(七一)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回忆的怀念和对母爱的感激;《繁星》(一三一)则用大海作为比喻,表达了对母爱的无尽感激和对生命的热爱;《繁星》(一五一)通过描绘鸟儿与母亲的亲密关系,表达了母爱的伟大;《繁星》(一五九)则进一步强调了母爱的伟大,并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敬畏之情;最后一首《繁星》(一七一)则以小船喻人,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五、人物形象描写与情节这五首短诗的人物形象描写非常生动,情节也非常感人。

《繁星》(七一)中描绘了一个小女孩在月明的园中,坐在母亲的膝上,享受着温暖的母爱;《繁星》(一三一)中则描绘了一个成年人在大海边,思潮起伏,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繁星》(一五一)中描绘了一个母亲怀抱着自己的孩子,保护着他,让他感到安全和温暖;《繁星》(一五九)中则描绘了一个人站在大海边,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伟大;最后,《繁星》(一七一)中描绘了一个小船在茫茫的湖面上独自漂泊,周围被山包围着,象征着生命的孤独和探索。

六、写作手法与技巧这五首短诗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非常出色。

首先,它们采用了现代自由体诗的形式,不受传统诗歌形式的限制,更加自由、灵活。

2020年部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注音及解释

2020年部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注音及解释

2020年部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注音及解释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隧洞suì dòng : 即隧道。

蜗行wō xíng : 像蜗牛那样慢行比喻行动迟缓。

淤滩yū tān : 淤泥形成的滩地。

驳船bó chuan : 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带动的船,用于运输货物(如煤、油木材或粮食);有时亦载客,通常由拖轮拖带。

簇新cù xīn : 极新;全新。

~的大衣。

笑涡xiào wō : 脸颊上的小圆窝笑时深而明显。

喷薄pēn bó : 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喷涌而起的样子:~欲出的一轮红日。

伤痕累累shāng hén lěi lěi : 一般指全身是伤。

后又比喻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心里伤痕累累。

第2课《梅岭三章》阎罗yán luó : 即间罗王,也称“间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捷报jié bào : 胜利的消息:~频传。

血雨腥风xuè yǔ xīng fēng : 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

形容疯狂杀的凶险气氛或环境取义成仁qǔ yì chéng rén :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第3课《短诗五首》漫漫màn màn : 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长夜。

路途~。

装饰zhuāng shì: 1.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品。

~图案。

她向来朴素,不爱~。

2.装饰品:建筑物上的各种~都很精巧。

舵手duò shǒu :1.操舵驾驶船的人。

2.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埋没mái mò :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第4课《海燕》苍茫cāng máng : 空旷辽远;没有边际。

高傲gāo ào : 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3课 短诗五首 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3课 短诗五首 教学反思

《短诗五首》教学反思首先,这五首中外短诗都经典的诗作,诗的韵味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可白,没有必要过细的讲解。

当然《断章》《月夜》这两首诗还是应该多品读-番的。

因此我引导学生进,入这两首诗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细品诗作。

很快学生就明白了诗作的精妙。

其次,我重在“短”字上下功夫,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长”“短”并不是写作的障碍,“长”与“短”应该是辩正的。

当“长”不能给人以美好的东西时,这“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短只要”短”得有内容,有思想,同样也是好文章,好诗篇。

在课堂上我为同学们举了一些例子:车轮──圆滑只是表象,坚硬才是实质。

竹子──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

谷穗──低头不语,绝对不是为了认错。

竹笋──伟力在于冒尖。

火柴──在逆境中发光。

泉──大地母亲的乳腺,日夜喷涌着“爱”的情感。

岸礁──浪的丰碑,却刻满了大海的传奇。

钟表针──追赶时间的三剑客,信念的同心圆。

蚌──同样生活在水中,有的却孕育出珍珠。

电冰箱──冷静,才不坏事。

尺子──讥笑“寸”之短小,却忘了自己也是由“寸”组成。

雪──天上发来的信笺,通知大地又是一个丰年。

灯──光明磊落,近墨不黑。

伞──迎着暴风雨开放的花。

这些例子对同学们很有启发,同学们也纷纷拿起笔来要写一写自身边的事物。

下节课我们欣赏一下学生的作品吧!《短诗五首》教学反思个人认为,成功之处在于,充分调动了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使同学们真正做回课堂的主人,主动学习,加上我平时强调的课下是朋友课上是老师兼朋友的思路,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敢说话,乐于说话,因此才有了这了两节比较成功的诗歌解读课。

缺点:1、对于课堂气氛的把握还没有到位,在课堂上要么是同学们过于活跃的热闹场面,要么就成了鸦雀无声, 多数同学参与其中,而少数同学还没有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亟待改进。

2、没有完整的板书,随写随擦,不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可供同学记录于复习的笔记体系。

最后一点缺点的及时发现要感谢语文组的邢春文老师与教研室陈素梅主任的提醒与指教,在此,示由衷的感谢邢春文老师在两次听课中都帮我分析我的优点缺点和今后需要弥补的地方,陈素梅老师还就物理与语文某些美的相通之处给了我一些今后教学中可供借鉴的思路,我会逐渐摸索,把老师们的建议消化吸收,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之《断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之《断章》
作者
作 者 简
以系 教后卞苏此,授之 溧外卞、琳 水,中之( ,在琳国生19这担社于10会任江一—了科苏2时0北学海0期0院京门),大文。,卞学学诗祖所西人籍语研、江 究员学之、者琳中。与国19何莎33其士年比芳毕亚、业研于李究北广会京田副大会学长英、 中比亚国文深还作和系 受合家英, 赏出诗协就 识过会翻学 ,一理译期 徐名事间 志本等家曾 摩名职。师 不为主务从仅《,要徐将汉是作志卞品莎摩之士有琳,: 《汉的园园诗集集歌》》在的、其诗《编雕辑集虫的,纪《因历诗此》刊三、》《上十发
卞之琳这个名字长久地散发着沉 静、睿智而潇洒的书卷气和文人气, 仿佛永远年轻,永远俊逸,永远超 然物外。
他是为诗而塑就的,而且是为东 方和西方共同塑就的,念一念他的 诗,听一听那充盈、茁实而轻灵的 音响,多么美妙、动听……
《断章》的两种读法
断 章
卞 之 琳
学习目标
(1)赏析诗歌的构图。 (2)解读诗歌的主题。
第二种读法
断 章 ——
卞之琳
的那隽呢其看论
确独永!实作诗 是出的那作是者

别机情优为一大 有杼思美言首都 一的,如情意把
一 种
番题那画诗蕴卞 滋旨把的来艰之

味,玩意读深琳

在细不境,的的
心细尽,诗哲《
头品的那味理断
。来戏浓才诗章
,味郁足,》

为何说是一首言情诗?
《断章》写于1935年,此时的卞之琳正处在失 恋的痛苦中。
《雕虫纪历》写道:”但是后来,在1933年初 秋,例外也来了。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 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 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 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 只能任其消失的一 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 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 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 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 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之萧红墓畔口占 (共52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之萧红墓畔口占 (共52张PPT)

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 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斯人已逝,自与 生者感受有别,一“却”字,表人天永隔,逝者 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艺术特色
臧棣《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
臧称它是“一首伟大的诗”,“在新诗史上,十 行以内的诗中,没有一首能和它媲美”。
“这首诗写于一九四四年秋天。当时整个中国正 值烽火连天。在这样战乱的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 上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 长了。”
1948年5月再度流亡香港。1949年3月中旬,他毅然 离开香港,冒着风险来到北平。
1949年6月底,戴望舒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 大会。后调至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2月25日,诗人于北京逝世。死后也并无隆重 的纪念活动,显得非常冷清。
有四本诗集: 《我底记忆》(1929) 《望舒草》(1933) 《望舒诗稿》(1937) 《灾难的岁月》(1948) 共存诗90余首。 《戴望舒诗选》(1957)
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 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
“红山茶”之“红”:暗含“萧红”之名; 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 映照出悼者心情之庄严与热烈
第三句,“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
“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 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 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 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我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 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教案本文是()教案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教案篇一: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9、谈生命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4.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一、导入新课:生命,是大自然最伟大的作品。

生命,也是文人骚客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以卓越的智慧,精辟的语言来思考、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课文泛读,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1.理清行文思路。

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

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

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

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 3 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课设计内容预览: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理解、累积“枯瘠、疲倦、崭新、迷茫、绯红、喷薄”等词语。

2.认识舒婷的涛在委宛波折中表达心声的特色,有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悟诗歌包含的深邃感情,培育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尝诗歌富裕表现力的语言。

3.掌握诗歌的感情历程,培育优异的审美情味。

德育目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课要点、教课难点1.朗读,理解诗歌中新奇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感情。

2.研究诗中抒怀主人公“我”的详细内涵,正确掌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历程。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浮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老是和忧愁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

经历了“文革”大难之苦的模糊诗人舒婷,以其深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裕时代特色的一代人的严重思虑、深刻反思和坚强追求。

今日,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一致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会诗中激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二、资料助读(投影)舒婷, 1952 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原籍晋江泉州。

此后向来生活在厦门。

1969 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

1980 年,调福建文联。

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 1979 年,才开始发布诗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异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是新期间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布于 1979 年 7 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期间的第一个春季.诗人把压迫中开释出不按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歌颂。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件2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件2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 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穷,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情感 语调
一:苦难、顽强—深沉、悲哀—低沉
二:痛苦、追求—悲怆、祈愿—舒缓
三:新生、希望—欣喜、亢奋—高亢
四:养育、奉献—深(对祖国的挚爱及历史责任感)
延伸拓展
品读舒婷的《思念》,注意诗人借助 诗中的意象,抒写心灵深处的“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颗清纯然 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二 题。
2、选做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3、预习第四课。
•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22年3月24日星期四2022/3/242022/3/242022/3/24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 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2年3月2022/3/242022/3/242022/3/243/24/2022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3/242022/3/24March 24, 2022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 感情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 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 一种什么关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 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 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 “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 ,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 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 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 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 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 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 一、导语设计
• 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 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 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 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 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 ,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 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 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 情和历史责任感。
—— 祖国啊
思想上的束缚
朗读第四节,思考:
我这是一你节十写万万了分什之么一内容?
再是次你强九调百了六我十与万祖平方国的的总和 你唇以齿伤相痕依累累,的不乳可房分割的 喂关我养”系了有。机“地小结我合”在与一“起大。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本节就节有从抒何我发 异的血的 同肉感 ?之情躯与上第三
我本是节贫困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我既是写悲哀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对写上节出诗了的人总结民的 我希是望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希望
比喻。长期以来希望 太渺茫,像飞天袖间 的花朵,美丽诱人, 又未落地面。比喻人 民千百年来未能实现 的希望。
朗读第三节,思考:
• 朦胧诗,曾盛行于“文革”之后,是备受 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 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强调内在的思维, 追求象征和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 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蕴含着伤感 情调和反叛精神。
• 代表人物:北岛——《祖国啊,我 亲爱的祖国》
三、读准下列字音:
干瘪 biě 驳船 bó 蜗行 wō 胚芽 pēi 迷惘 wǎng 隧洞 suì
绯红 fēi 淤滩 yū 纤绳 qiàn
朗读第一节,思考问题:
这意这一象些节蕴意写涵了和象哪象之些征间意了象哪有?些什这社么些会 内联容系? ?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都表乡村现了中国祖的国农业—窘—迫中艰难 国的特点,概括出中 国厂处矿于贫中国穷的和工业落艰后难沉的重
照在你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状态。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收获 收获空洞贫乏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困境 中国的局面缓慢前进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感情基调:深沉而悲痛。
朗读第二节,思考:
去取得
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 你加的强富饶,,诗你的的感荣情光达,你到的了自由 —高—潮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微小的我是祖国的一部分 诗人把自己完全融入祖国 和人民之中。
祖国
是诗人,更是广大人民。
热爱 与
奉献
•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 明确:
• 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

簇新的理想
古莲的胚芽
挂眼泪的笑涡 未来的希望
雪白的起跑线
绯红的黎明
你“我”血肉相连 从“我”这取得:
自我的奉献
富饶、荣光、自由
• 四、研读,探究品味
•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 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 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 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 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 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 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 ,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 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 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 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 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 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本节感情有什么变化?
由悲哀愁苦变为欣喜亢奋。
与上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人创造了哪些意象来 表达这种感情?这些意 象有些什么共同特点?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一切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何理解“神话的蛛网” 呢?
•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一、二节 抒发悲哀低沉之情

破旧的老水车 熏黑的矿灯
第三、四节
抒发欣喜高昂之情

干瘪的稻穗
四 失修的路基 淤滩上的驳船

贫困
过去的落后
意 象
悲哀 痛苦的希望 未落地的花朵
现在的痛苦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泉州人, 当代女诗人,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 抒情诗选》。
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在 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 久。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的坎坷 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 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 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 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 识与历史责任感。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 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与信念。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多借鉴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在这首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 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 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 饶”“光荣”“自由”的重任,表达 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这 首诗获得了中国作协“1979-1980年 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关于朦胧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