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备考-(历史)名校解析分类汇编 M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之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之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之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知识点一: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②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2、特点:①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②持续时间长(1929-1933)③破坏性严重3、影响:⑴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⑵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⑴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⑵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 复兴工业——核心内容(3)调整农业政策(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积极----直接影响:是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3)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2、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1)积极: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知识点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备战2015】全国2015届高考历史试题汇编(11月 第一期)M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含解析)

【备战2015】全国2015届高考历史试题汇编(11月 第一期)M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含解析)

M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目录M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M1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M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M3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M1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历史卷·2015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18.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成就。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1927—1939年苏联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 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设的田纳西水利工程A.都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范畴B.都达到了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效果C.美国通过兴修水电工程,增强重工业实力D.苏联通过兴办公共工程,促进国家就业【知识点】M1 M2各国的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各国的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答案】 B 解析:1927—1939年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只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没有改变市场经济体制,A项不对;C、D两项说法颠倒;两项水力工程的修建都促进了两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

故选: 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对“斯大林模式”和美国罗斯福新政,进行比较、分析。

历史卷·2015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201411)】22.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摘编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A.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B.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C.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D.新政时期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知识点】M1 各国的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答案】C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可以分析,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知识整合配套课件(必修2)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知识整合配套课件(必修2)

不 同
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 国家干预经济 点 系来扩大生产
续表
比较项 苏俄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不 同
社会生产力得到了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 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 恢复,遏制了法西斯 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 作 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 势力,开创了国家干 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 用 了苏维埃政权 预经济的新模式 的成就
规范答题术语的技巧
【解题技法】
1.基本要求: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解答历史试题时,既不能 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要充分尊重历 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用正
确的观点和恰当的语言来阐述史实、分析材料、评价人物。运
用课本语言来答题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避免语言漏洞。
解决。1935 年全国就业工人虽比 1933 年多了 400 万,但失业
者仍达 900 万之多。从 1933 年起,工人依靠罢工手段,以进一
步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1934 年,全美各地罢工持续不断,并
以要求承认工会为主要目的。罢工打破了行业的界限,深入到 过去很少发生罢工的诸如汽车工业、纺织工业等大批量生产的 工业部门。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2.斯斯大林在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探索出的一种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计划体制。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
了经济发展,但后来这种体制越来越僵化,为日后苏联解体和
东欧剧变埋下了隐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逐步 摆脱了斯大林模式,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2)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 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生产方式。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复习课课件ppt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复习课课件ppt
各国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主要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各国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共性和差异点
如何理解不同国家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背景和原因
如何评估各国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成效和影响
如何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异同点
难点知识点解析
美国:以市场竞争为基础,强调私有制和自由企业制度,注重保护个人和企业权利,同时通过政府干预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政府职能转变
民主政治发展
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国际地位提高
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有助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促进政治文明进步。
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
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有助于提高国家国际地位,增强国家影响力。
复习课重点与难点解析
05
重点知识点梳理
不同国家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时间背景及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
从历史角度看,你认为未来各国经济体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思考题2
未来各国经济体制的发展趋势可能是更加注重市场机制与国家调节的有机结合,同时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国经济体制也将更加开放和包容。
参考答案2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推荐
07
参考文献推荐
《中国历代经济政策得失》
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动力
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资源配置优化
对各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效果
对各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与效果
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有助于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各国经济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

2015届高三一轮复习之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015届高三一轮复习之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015届高三一轮复习之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1)1、(2013·山西模拟)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A.余粮收(征)集制 B.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人民公社化运动2、(2013·广东六校联考)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3、(2013·盐城调研)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4、(2013·汕头质检)1921年前,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爆发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5、(2013·黄山联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 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6、(2013·临沂期中模拟)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联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小综合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小综合

专题13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小综合1.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模式的四次转变(1)自工业革命时代自由主义兴起至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前,推行“自由放任”模式,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生产、自由竞争”。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国家管理经济的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70年代初,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减轻,但各国仍旧实施。

2.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1)起源:罗斯福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

(2)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

(3)完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老、病、死、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4)缩小: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

英、美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3.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五种经济政策(1)重商主义:盛行于17、18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国家干预:罗斯福新政至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不断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形成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4)减少干预:20世纪7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国家过分干预经济的弊端,为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缩减财政支出,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学习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学会总结重点学问点才是更重要的,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学问点,期望大家喜爱!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1)缘由: 战斗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峻;农夫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没力量直接领导和组织全部企业的生产(2)实施:1921年(3)内容:① 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全部;③中小企业和国家临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4)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5)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①时间:20世纪30年月中期②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全部和集体全部;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方案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评价①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第一,世其次。

②弊端:片面进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夫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夫乐观性;长期执行方案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乐观性。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缘由①根本缘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冲突——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冲突②详细缘由:股票投机过度;供需冲突;生产过剩——直接缘由③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2)特点和影响①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②影响:经济破坏严峻,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峻政治危机四、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立法、救济、复兴)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念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③调整农业生产:削减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掌握市场价格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供应就业机会(3)新政的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①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进展的时候开拓的一条新的进展道路。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第九课时本单元与前面内容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上经历了采集和渔猎——农耕经济——传统工业经济——现代工业经济的三次转型。

然仔细分析每一次的社会转型都是两个方面造成的,也是从两个方面所反映出来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经济上)和生产关系(社会政治上)。

首先是:生产力(经济)的角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社会关系已经无法容纳这些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因而就需要一种新型的社会体制(包括经济、社会),这样社会就会出现转型,即经济上首先出现转型。

其次是: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角度。

前面分析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社会已经无法容纳时社会就要变革转型。

但是由于社会是有人组成的,原有社会的统治者是不会自发的退出历史舞台的,所以要实现社会的真正转型不仅仅是经济转型,还要政治和社会领域转型。

实现社会的政治转型就要靠政治手段即——革命或改革。

今天我们只讲经济问题。

经过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时代,这一时期的工业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但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已经不适应日益扩大的生产需要了,于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大企业”就应运而生了。

发展经济有两个手段,一是按照经济自身的规律来发展经济即市场的手段,二是采用行政的手段。

纵观人类经济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这两种手段使用的具体情况不同。

如认为发展经济主要靠经济手段的国家他们就迷信市场,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发展经济完全依赖市场,在经济政策上就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有的国家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发展经济就要靠行政手段,这就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一批国家。

今后两课时就要分别讲述这两种类型。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行政命令型)对于前苏联的经济问题,同学们只要掌握六个问题就行了。

这六个问题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线索】(认真阅读单元导言,体会单元线索)认识: 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重要概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历程:工业社会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无法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 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创新建立 改革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斯大林模式20C30年代中期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列宁时期: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斯大林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背景:(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

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途径: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3、主要表现:(1)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经济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评价:(1)积极:①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②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开辟了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

高考历史 (真题 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高考历史 (真题 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M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23.M1[2013·北京卷] 下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

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

这项措施旨在( )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23.D [解析] 本题以1933年出现在美国报刊上的一幅漫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图片信息,中间是美国政府的代表,政府代表的两边分别是雇主和雇工,显然美国政府代表扮演了二者调解人的角色,D项符合其寓意,其他三项均与漫画寓意无关。

23.M1[2013·江苏卷] 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

……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

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

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材料三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请回答:(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整合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整合 人民版

【步步高】(福建专用)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整合人民版国家通史线索历史特征西方国家(1)1929~1933年经济危机重创了资本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效仿(2)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运行机制的调节,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新变化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促使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苏联十月革命后,苏俄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再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俄)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过程充满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专题线索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1)演变过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

随着生产力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②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③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为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2)影响因素①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是根本因素。

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内在需要。

③经济危机、战争或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④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⑤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

横向链接斯大林体制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1)相同之处:利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

斯大林体制罗斯福新政目的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部分调整生产关系,克服经济危机效果存在很多弊端,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国家干预经济为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带来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但也带来经济的“滞胀”实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例1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改造模式的多样性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成为了各国应对外部挑战和提高内部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计划经济三个方面探讨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

它通过自由竞争、供求关系来调节经济行为,使市场处于自发的平衡状态,从而创造更丰富、更高效和更多样化的货物和服务。

市场经济的优点是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合理、竞争促进创新、消费者的权利得到保护等,这种经济体制的成功经验主要来自于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同时,市场经济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经济波动、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经济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借鉴市场经济的理念,使其与自身国情相结合,实现经济的增长。

二、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是介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体制。

混合经济旨在发挥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点,同时避免二者的缺点。

混合经济体制内的产业资本一般受到国家的调节和控制,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平衡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混合经济的典型代表是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和亚洲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这些国家通常较注重公共服务和民生福利,同时偏向做国际贸易的参与者。

混合经济可以缓解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缺点,在维持市场主导下的稳定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民生安定等目标。

三、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由政府主导、经济生产和资源配置由中央政府计划安排的经济体制。

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全面调节和控制国有资产,优化国内人民的福利分配,尤其是在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方面。

计划经济制度典范为前苏联,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不仅来自四面八方的社会友谊而且国有部门获得了高技术、专业知识,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计划经济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由计划安排引起的经济效率低下、政府干预过度等。

高考历史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高考历史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专题十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纲】(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2)“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年至l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至l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美国和联邦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政策的新变化。

【考点突破典例讲练】考点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例l 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征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解析:D项叙述与史实相反,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答案:D例2 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

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征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解析:主要从时间角度分析,并结合工业化资金来源是农业,可知选C。

答案:C 考点对应训练1.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B.它对保障苏俄在军事上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C.它的许多措施超越了战时需要的限度D.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之一2.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的社会根源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B.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转变C.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D.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3.对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A.恢复私有制,改变了社会性质B.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基本上建立了适合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D.利用国家计划来指导生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4.从十月革命至20年代,苏俄(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A .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 .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要为工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D .要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进来5.斯大林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M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

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M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

M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目录M1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 -M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7 -M3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7 -M1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某某一中高三一诊模拟考试(201501)】23.1920-1929年,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

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A.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B.供需矛盾逐步加深C.自由放任导致生产萧条D.金融市场投机严重【知识点】M1近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答案】B 注意材料时间限制:“1920-1929年”,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前,并解读成材料“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并且“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这说明此时美国贫富悬殊,从而限制了社会实际购买力,并导致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某某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201501)】34.1939年,罗斯福政府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国际问题上。

凯恩斯说:“你们的战备,远非一种牺牲,而是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

”他认为A.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改善民众生活B.美国在战争中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罗斯某某立军事经济体制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D.罗斯福新政没有起到彻底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知识点】M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但开始于战争之前,B项不符合史实。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10 专题整合提升 (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10 专题整合提升 (2)

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1.历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工场。

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

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2.变革的原因(1)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变革的根本原因。

(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内在的需要。

(3)经济危机、战争的发生以及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5)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

[针对训练]1.(2019·河南八市联考)1933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

这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B.国家干预经济渐成为共识C.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D.各国陆续推行法西斯体制B[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体制,材料中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行经济计划,但都不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中实行计划指导,反映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各国在1933年制订经济计划,没有介绍其效果,故C项错误;对经济实行计划指导不属于法西斯专制体制,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解析分类汇编:M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高考历史二轮解析分类汇编:M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M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目录M1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 -M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7 -M3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7 -M1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重庆一中高三一诊模拟考试(201501)】23.1920-1929年,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

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A.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B.供需矛盾逐步加深C.自由放任导致生产萧条D.金融市场投机严重【知识点】M1近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答案】B 注意材料时间限制:“1920-1929年”,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前,并解读成材料“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并且“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这说明此时美国贫富悬殊,从而限制了社会实际购买力,并导致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201501)】34.1939年,罗斯福政府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国际问题上。

凯恩斯说:“你们的战备,远非一种牺牲,而是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

”他认为A.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改善民众生活B.美国在战争中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罗斯福建立军事经济体制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D.罗斯福新政没有起到彻底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知识点】M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但开始于战争之前,B项不符合史实。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M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M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M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M1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21.M1[2014·安徽卷] 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

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

……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

这种经营方式()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21.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

依据题干中“1933年”可以直接排除A,因为当时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B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没有改变企业的国有制性质;C项与题意无关;依据材料中“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可知,其只是使企业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故选D。

23.M1[2014·全国大纲卷] 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

”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23.A[解析] 本题以艾森豪威尔讲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不能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而这些项目均突出了政府的作用,即强调国家干预的作用,故答案为A项。

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只是要保留那些政策,故C项的加强无法体现。

21.M1[2014·福建卷] 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

这表明罗斯福希望()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21.A[解析] 本题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目录M1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M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0)M3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6)M1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重庆一中高三一诊模拟考试(201501)】23.1920-1929年,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

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A.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B.供需矛盾逐步加深C.自由放任导致生产萧条 D.金融市场投机严重【知识点】M1近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答案】B 注意材料时间限制:“1920-1929年”,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前,并解读成材料“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并且“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这说明此时美国贫富悬殊,从而限制了社会实际购买力,并导致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201501)】34.1939年,罗斯福政府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国际问题上。

凯恩斯说:“你们的战备,远非一种牺牲,而是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

”他认为A.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改善民众生活B.美国在战争中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罗斯福建立军事经济体制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D.罗斯福新政没有起到彻底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知识点】M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但开始于战争之前,B项不符合史实。

“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说明新政虽然缓和经济危机的破坏,但没有让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

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准确把握。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201501)】22.有学者认为,它“开始了关于政府的社会和福利责任的一场思想革命……政府对于经济方面发生的事不能袖手旁观这一原则,在此之后已不再受到严重挑战了。

”这场“思想革命”是指A.启蒙运动B.新经济政策C.新文化运动D.罗斯福新政【知识点】M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答案】D 解析:材料“政府对于经济方面发生的事不能袖手旁观这一原则……”表明政府在干预经济中的职能加强了,再结合“政府的社会和福利责任”内容可知这场思想革命指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思路点拨】2015年高考复习中应注意:(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2)突出罗斯福新政的借鉴意义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认识当前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的必要性。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1501)】P1M1M3I224.(20分)遏制“舌尖上的消费”,引领消费新风尚。

每个时代的经济对当时消费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同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也对消费文化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材料二(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的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材料三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潘海林《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

——韩毅《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从长期来看,如果(二战后形成的)这种高福利带来的高消费制度不加以变革,……各类危机也将持续出现。

——(2012年)周建民《欧债危机最新进展及未来走向》请回答:(1)指出“古典时期”西方消费观念的思想来源。

(2分)(2)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3)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

(4分)(4)材料二对研究近代中国消费观的变迁是否有历史价值?为什么?(4分)(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4分)【知识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希腊先哲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929-1933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答案】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古典时期”对应的时间判断应是古希腊文明时期,结合“重视公共消费”“快乐幸福”“理性”可以确定这种消费观念和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直接相关。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一直接归纳;第二小问“原因”,首先从“追求来世”可以得出中世纪的原因是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然后结合材料一和教材从经济发展和人文主义发展等角度作概括。

第(3)问抓住设问中的时间限制“现代时期”,依据材料一转化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结合教材确认这一时期对应的西方生产力发展最重大的事件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立足这一根本,从生产力进步、生活方式改变、思想文化变化等角度思考总结。

第(4)问第一小问开放性设问重在能自圆其说,实际要求学生锻炼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第二小问关键是回答上海的变化是否具有代表性,围绕这一点来组织具体论点。

第(5)问首先要把材料中三个时期的各自现象提炼出来,分别是“享乐消费观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凯恩斯主义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高福利带来的高消费制度”,然后结合教材把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1)早期人文主义思想(2分)(2)变化:由非理性节俭转变为理性节俭(2分)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需要进行资本积累。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在冲击禁欲主义的同时,宣传了理性主义思想。

(4分)(3)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消费品日益丰富;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众传媒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影响;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的确立,资产阶级追求自由、享受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

(4 分,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第一种观点:有。

(1分)原因:开放后,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影响,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上海商人们由俭转奢,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有代表性。

(1分)第二种观点:否。

(1分)原因:开放的上海,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影响、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上海商人们由俭转奢,只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特例,孤证不立。

(1分)(5)20世纪20年代享乐消费成为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为摆脱危机困境,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积极消费;(2分)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福利国家出现。

但是这种高福利、高消费又导致近期的欧债危机。

(2分)【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借助材料并结合所学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是围绕所给的材料进行归纳回答。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201501)】H2 I1 M1 M2 13.(19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兴起了新的经济形式“草市镇经济”。

(见宋代草市镇表)(表2据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四川与江南地区市镇的不同。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

(3分)材料二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图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图4信息,对“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予以说明。

(9分)材料三 (表3)(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俄与美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

(4分)【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答案】答案:(1)不同:数量:四川多于江南;密度:四川低于及江南;功能:四川以买卖(集散、贸易)为主,江南以生产为主;比例:四川低于江南。

四川多于江南地区;(3分,任3点)原因:经济(政治)重心逐渐南移;农业和手工业水平提高(生产力发展);水陆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展;政府财税依赖江南地区。

(任答3点,3分)(2)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相对隔绝,欧洲人把遥远国度的人想象成奇形怪状的人。

(1分)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2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加强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粗具模形)。

(2分)工业革命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分)总之,物质与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逐渐走向整体,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