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的自组织机制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发展的自组织机制初探
米 展
摘 要 文章运用自组织理论,分析了高校发展的自组织机制。
指出高校具备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具有自组织功能,政府的高教政策是高校自组织的主要控制参量,高校内部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是非线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政府必须完善高教政策,高校必须改革内部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 高等学校 自组织 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02)01-0075-03
收稿日期 2001-08-18
作者简介 米 展,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
江苏 南京 210009
一、耗散结构理论简述
自组织现象指自然界中自发形成的宏观有序现象。
自组织理论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等,它们力图沟通物理学与生物学乃至社会科学的联系,具有普适性,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生物及社会领域的有序现象。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远离平衡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即阀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成一种有序状态。
这种系统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在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和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形成和维持的有序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的形成和维持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系统必须为开放系统。
孤立系统的熵随时间增至极大值,系统达到最无序的平衡态,所以孤立系统不可能出现耗散结构。
开放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引入足够的负熵,使系统的总熵增量为负值,从而减少系统总熵,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的状态。
二是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
平衡态指系统各处可测的宏观物理性质均匀(从而系统内部没有宏观不可逆过程)的状态,近平衡态指系统处于离平衡态不远的线性区域,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可测的物理性质极不均匀的状态。
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涨落或随机扰动受系统的阻尼而衰减直至消失,系统无法产生突变从无序走向有序。
只有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才能自动走向一个宏观有序的状态。
三是系统中必须存在非线性机制。
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产生耗散结构的内部动力学机制。
只有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才能使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调动作和相干效应,从而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
在临界点处,非线性机制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使系统原来所在状态失稳。
当系统参数越过临界点时,非线性机制对涨落产生抑制作用,使系统稳定在新的耗散结构分支上。
二、高等学校具备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
高等学校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个!器官∀,无疑是一开放系统。
高校不停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设备、能源、人才、信息等的交换。
离开与社会的各种交换,高等学校无法生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交换须以政府的计划为中介。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则直接面向社会和市场进行交换。
知识经济的发展,促使高校从社会的边缘
75
高教管理
走向社会的中心,这种交换更加频繁和深入。
高等学校各要素之间普遍存在着大量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线性的含义是将各部分的值相加能得到整体的值。
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法用简单数字衡量,社会系统本质上是非线性的。
大量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已经揭示了很多具体的社会系统中的非线性机制。
高校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CAS),其整体行为不是其各部分行为的简单相加,而是充满了非线性。
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无不渗透着浓郁的心理、情感、智力等精神因素,不论在质还是在量的方面,其组成要素之间都不可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根本无法用线性关系进行计算的。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高校背离经济建设主战场,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一切听凭计划安排,处于平衡或近平衡状态,形成了僵化的平衡结构,维持着一种极其简单的有序状态。
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打破了高等学校的平衡状态,驱使着高校远离平衡。
改革开放是一不可逆过程,今天的高等学校再也不可能回复僵化的状态。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非平衡使有序从无序中产生。
高等学校只有远离平衡,才可能发生突变,而一旦远离平衡,就可能出现自组织现象,导致耗散结构的诞生。
涨落的出现将使这种可能变为必然。
高等学校必然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三、突变与耗散结构的诞生
系统的状态和某些控制参量有关。
系统的控制参量反映了系统受外界控制的程度,也反映着系统偏离平衡的程度。
高校系统的控制参量包括政府的政策、与教育相关的市场和社会因素等,其中以政府的政策最为重要。
政府的政策是高校自组织的主要序参量,决定着高校的总体面貌。
也就是说,高校的系统行为是由政府政策支配或役使的。
这里协同学的役使原理在发挥作用。
有什么样的政策,高校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也是可以经验证实的。
随着控制参量值的增长,系统越来越远离平衡,原有的结构越来越可能失稳。
当参量值增大到某一特定的阀值时,系统的原来状态失稳,同时出现可能不止一个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比如教育经费短缺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高校的正常秩序,此时高校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称为!分支点∀或!分叉点∀),面临两种选择:开源与节流(二者并举的实质是两种状态之间的一种!振荡∀)。
高校究竟选择哪个分支,如何选择?
一方面取决于这些分支的相对稳定性。
如果其中一个分支比其他分支更稳定,那么系统选择该分支的可能性较大。
虽然开源并不容易,但节流总有一定限度,而且开源的前途远比节流要广阔得多。
所以,开源比节流要更稳定一些。
尤其是在经费缺额很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因此高校选择开源的较多。
另一方面,主要取决于涨落的具体形式。
一个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其可测的宏观量是众多子系统的统计平均效应的反映。
但系统在每一时刻的实际量值并不都是精确地等于这些平均值,而是或多或少有些偏差,这些偏差就叫涨落。
涨落的产生是一随机过程,其大小、形式、范围是无法予以控制的。
涨落是系统发生突变的!导火索∀,好象!燎原的星火∀。
在一般情况下,涨落相对于平均值很小,即使偶尔有大的涨落也会被非线性机制耗散掉,不会对宏观状态产生影响。
但处于分支点附近的涨落,尤其是系统的外部涨落往往会被非线性机制惊人地放大,剧烈地改变系统的宏观状态,导致新的结构的诞生。
这种远离平衡条件下的分支现象,便为非平衡相变,也称突变。
其间微小的涨落起了关键的作用,体现了必然与偶然的统一。
由于涨落多种多样,系统行为和结构也就各式各样,丰富多彩。
因此,普里戈金指出!功能=结构=涨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社会结构及进化的基础。
∀
耗散结构的出现是以临界点附近的突变方式实现的,换言之,系统非平衡相变都伴随着相应的自组织过程。
在分支区域,即当高校系统控制参量值达到阀值时,高校将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发形成一个有序结构,根本用不着外界来发号施令,进行统筹协调。
政府拨款减少(控制参量变化),高校无需谁来指示,自己就能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行情的变化(涨落),找到创收的门路(自组织),形成相应的创收格局(有序结构),或跑步(部)前(钱)进、或大力发展校办产业、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或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办学等。
再如,拥有专业设置权和自主招生的高校(控制参量变化),将会自动根据生源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涨
76江苏高教 2002年第1期
落),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自组织),从而形成有特色的专业结构和合理的办学规模(新的有序结构)。
四、逐级分叉和向混沌的过渡
随着控制参量的变化,比如进一步远离平衡,各分支状态还会改变其稳定性而导致二级分支和高级分支的出现。
一级分支仅是一种不稳定涨落分量长大的结果,只能赋予系统一种特征时间(如随时间振荡的周期)或空间(如随空间振荡的波长)。
高级分支则因多个不同的涨落分量间的相互作用而使系统呈现出复杂的时空行为,并且给系统带来了!历史∀和!记忆∀的概念。
要说明高校在某分支点上的状况,就不能不追溯高校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分支点的演变过程。
通过对高校结构现状的分析,也会发现高校的发展历史。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高校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几十年不变。
这是因为!在平衡态的情形中,大的扰动或边界条件的改变对于确定从一种结构到另一种的转变是必需的。
∀改革开放初期,高校则处于一种近平衡状态,没有太多的变化。
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教育经费出现短缺,高校逐步面临开源或节流的选择。
一方面,高校减少投入,进而出现教学质量的下降。
另一方面高校广辟财源,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收。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市场的规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则从经商服务转向科技开发,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教育经费的短缺逼迫高校减少投入,扩大财源,导致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象企业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教学质量出现滑坡,从而背离了学校的根本目标。
这种局面的出现,又促使政府增加对高校的投入(如实施211工程)。
这种高校系统的序参量与系统行为的相互作用,正体现了协同学的循环因果律。
如果系统足够远离平衡,随着高级分支的发生,各种涨落分量相互作用最终可以引起巨大的涨落,进而导致系统呈现混沌状态。
混沌态系统的行为是随机的,其瞬时状态不可预测。
高校同样如此。
因此,高校必须远离平衡,但又不能过分远离平衡,否则混沌态的出现将会破坏这种有序。
五、两点推论
1.政府必须制定恰当的政策,完善调控手段。
由于临界值对系统性质的变化有着根本的意义,所以政府必须充分考虑政策的正负效应,认真研究政策的导向效果,制定合理适当的高教政策,完善调控手段。
一方面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以增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提高高校从环境中引进负熵的速率,增强高校对社会转型时期急剧变化的环境的适应能力。
高校具有在一定条件下的自组织功能,说明高校无需政府事无巨细的大包大揽。
政府对高校的统包统揽意味着对高校自组织能力的否定,是造成高校缺乏自我生存、发展能力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政府要保留必要的进行适时干预的权力,完善宏观调控的手段,否则高校将走向混沌。
尤其要恰当把握二者的度。
2.高等学校必须深化改革。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远离平衡就是要深化改革。
现实中,很多改革措施遭受传统文化、社会心理的整合的现象并非罕见。
高校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才能远离平衡状态,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参考文献
[1][比]G.尼科利斯,I.普里戈金(徐锡申,陈式刚,等译).非平衡
系统的自组织[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比]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著(曾庆宏,沈小峰译).从混沌
到有序∃∃∃人与自然的对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3]李如生.非平衡热力学和耗散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1986.
[4]宋 毅,等.耗散结构论[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5][德]赫尔曼#哈肯(郭治安,吕翎译).大脑工作原理∃∃∃脑活
动、行为和认知的协同学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6][美]约翰#H#霍兰(周晓牧,韩晖译).隐秩序∃∃∃适应性造就
复杂性[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7][德]弗里德里希#克拉默(柯志阳,吴彤译).混沌与秩序∃∃∃
生物系统的复杂结构[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8]H.哈肯(郭治安译).高等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9][美]詹姆斯#格莱克(张彦,顾肃等译).混沌学∃∃∃一门新科
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10]张光鉴,等.相似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沈广斌)
77
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