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城市化知识点
高一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高一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与城市化相关的知识点,下面将重点讨论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增加。
也就是说,城市化程度是通过城市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来进行衡量的。
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农民向城市转移,城市的人口数量增加。
二、城市化的原因1.就业机会: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相较于农村地区,城市拥有更多的企业、工厂和服务业机构,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就业。
2.教育与医疗条件:城市拥有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农民希望通过迁往城市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3.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设施,吸引了农民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4.生活方式改变: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便利性吸引了农民,他们希望能够享受到城市的文化、娱乐和生活方式。
三、城市化的影响1.人口聚集:城市化导致农民向城市转移,人口在城市中逐渐聚集。
城市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城市的扩大,城市规模的增大。
2.改变地形地貌: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建设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这些土地往往是由农田或自然环境转变而来的,从而导致地形和地貌的改变。
3.资源消耗: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也会增加。
城市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带来压力。
4.环境污染: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工业与交通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噪音污染,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5.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社会问题,如失业、住房压力、社会犯罪率上升等。
四、城市化的解决措施1.控制人口迁移:对于过快的城市化过程,政府可以采取控制人口迁移的措施,引导农民工就近就业,改善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可以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水平,以满足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城市化知识归纳
《城市化》知识归纳1.城市化的概念及意义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包括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
城市化的意义体现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多;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人口/总人口×100%)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3.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和进程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工业化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而,城市化通常是指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化。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分工的深度、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等多种因素制约,从根本上说城市化水平是由经济水平决定的。
在工业革命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缓慢,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很低。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成为工业生产中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化加强,加深了地域分工,促使工业和人口在地域上集中。
工业化的发展不仅扩大了人们利用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新的工矿业城市,还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变为城市人口成为一种可能,同时,工业化也促进城市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城市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
因而,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工业革命前工业革命前期工业革命后时间1750年之前1750~1900年尤其是二战以后城市化水平1-2%13.3%(1900年)48.7%(20XX年)速度缓慢增长加速发展空前发展特点城市规模小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大城市数量多大城市、特大城市不断增多,出现城市群(带),城市人口、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差异及原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差异起步时间早晚目前速度缓快城市化水平高低所处阶段后期(饱和期)中期(发展期)后果出现逆城市化许多社会问题原因①产业革命开始早;②新技术革命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使大量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③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高考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
高考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1. 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同时伴随着城市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的特征包括人口集中、经济多样化、社会结构复杂、建筑密集等。
2. 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初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高级城市化三个阶段。
初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低,城市规模小,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比例较低。
中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逐渐上升,城市规模增大,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比例增加。
高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达到高水平,大城市数量增多,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比例接近饱和。
3. 城市化的推动因素经济因素:城市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
社会因素:城市生活更加便利,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服务设施。
政策因素: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城市化发展的政策,推动人口向城市转移。
4. 城市化的效应经济效应:城市化可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提升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社会效应:城市化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资源。
环境效应: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消耗、土地利用不合理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5. 城市化的问题与挑战土地问题:城市扩张需要大量土地,导致农田减少和农村土地资源流失。
就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确保他们能够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社会问题:城市化加速了社会流动,产生了城乡差距、社会矛盾和城市贫困等问题。
环境问题:城市化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6. 城市化发展的策略和措施合理规划:加强城市规划,控制城市空间扩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促进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城市经济结构优化水平。
改善社会保障: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
保护环境: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构造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样,一般能够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所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一样种类。
(2)不一样种类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一样的功能区,列如住所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余种类的用地。
(3),1,住所区:城市中最为宽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而且分化出了高级住所区和中初级住所区。
高级住所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子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备齐备的地方。
初级住所区房子面积狭窄,常常散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邻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双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散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别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此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著名大公司的总部,能够供给金融、保险、旅行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互相齐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公司之间常常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公司多处于凑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用来部署其厂房和库房等设备。
2)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1)不一样功能区的散布和组合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也叫做城市地区构造。
不一样的城市,其内部空间构造是不一样的。
(2)城市地区构造模式主要有三种: 1 齐心圆模式:呈齐心圆状,一般有五个齐心圆组成,形成要素是地租要素。
2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向,其形状由交通要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跟着城市不停向外扩展,范围愈来愈大,原有市中心区因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堵等原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环绕不一样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一样,也决定着功能区的散布情况。
地理城市化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城市化的知识点总结1.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指城市占据总人口比例的增加。
2. 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高级城市化。
其中,初级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小于30%;中级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30%至70%之间;高级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0%。
3. 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都有影响。
例如,城市化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但同时也会带来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4. 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工业化、城市化导致的就业机会增加、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增长等。
5. 中国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非常迅速,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人口老龄化等。
为此,中国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6.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城市进行布局、设计和规划,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7.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指根据城市规划方案,对城市进行建设和改造,包括建设房屋、道路、公共设施等。
城市建设需要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等因素。
8. 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城市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
城市管理需要注重市民的参与和民主监督。
9. 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城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的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包括城市经济、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和措施。
城市发展战略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和民生需求。
总之,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专题11-城市与城市化
潍坊滨海中学高三二轮复习地理学案专题十一——城市与城市化2009.5.18【基础要点归纳】知识网络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5、功能区比较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总结1. 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以及城市地区经济、社会和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2. 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高级城市化。
- 初级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低,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 中级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经济结构开始多元化,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快速。
- 高级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比重持续增加,现代化产业快速发展,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提高。
3. 城市化原因-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闲置,求职机会增加等。
-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城市地区的出生率相对较高,人口自然增长导致城市化。
- 国际移民:国际间人员流动导致城市化程度加深。
4.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人口密度增加:城市人口增多导致人口密度加大,社会资源压力增加。
- 环境污染:工业发展和交通增加带来污染问题,空气质量下降。
- 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扩大、民生问题增加等。
5.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
- 增加消费能力:城市化过程中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增加。
- 市场扩大:城市化带动商品和服务市场的扩大,推动经济的发展。
总结: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经济、社会和物质文化等方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城市化过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原因包括农村人口迁移、人口自然增长和国际移民等。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包括人口密度增加、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加消费能力和市场扩大等。
市政管理学第2章 城市与城市化
积极效应: 积极效应:立足于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
• • • • 有利于维护城乡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生活稳定 有利于保障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有利于维护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秩序状态 有利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动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冲击
负面效应: 负面效应:也十分明显
• 城市化滞后直接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 • 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 • 城市化滞后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 • 城市化滞后限制了人口素质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与进步。
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城市化 迎来了普遍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随着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解,广 大亚非拉国家纷纷赢得民族独 立,走上了自主型工业化发展 道路,城市化的发展主流开始 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 1842—1949年的城市化畸形萌发阶段 2. 1949—1957年的城市化正常发展阶段 3. 1958—1965年的城市化大起大落阶段 4. 1966—1978年的城市化严重停滞阶段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4 中国的城市化政策
2.3.1 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广义地看,城市化既伴随着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数 广义地看 量和用地不断扩展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城市经济活动、文化 形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域不断扩散的过程。在城市 化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生活方 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化是近代以来由工业革命促成的历史现象。 城市化既包括城乡地域和人口比重的变化,也包括社会关系、经 济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城市化突出地表现为城市规模、数量和非农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考点10 城市与城市化(116张PPT)
第三,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带内可植 树造林,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仓库等。这样既可对住 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第四,各功能区之间要留有发展的余地,目的是针对一 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2.城市布局中典型企业的布局原则
企业
具体要求 或污染
(1)阶段和特点 阶段 特点
A: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B:中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 C: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 甚至停滞
(2)地区差异 ①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 C (填字母)阶段。 ②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 A或B 阶段。 ( 填字母)
解析: 此题以某城市 2008 年的人均用地柱状图重点考 查了城市的用地类型及物流基地建设等知识。第 1 题,分析 人均居住用地柱状图可知,人均居住用地既超过了国家标准 最小值,也超过了国家标准最大值,人均居住用地一般控制 在 20~ 32 m2/人为宜,故 A 项错误。人均工业用地也同样超 过了国家标准,工业用地一般在 15~ 25 m2/人之间,B 项错 误。人均道路用地都低于国家标准,说明该地区交通落后, C 项错误。人均绿地用地高于国家标准最小值,而小于国家 标准最大值,一般在 8~ 15 m2/人为宜,故 D 项正确。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考点10
城市与城市化
考纲 1.城市的空间 结构及其形 成原因 2.不同规模 城市服务功 能的差异 3.城市化的 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对
考情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 区考查频度很高。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 的差异在江苏卷和天津 卷中偶有出现。 3.城市化是常考点和热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 进入新的时期和重要城 市圈的规划建设,城市 化和城市问题仍然会是
城市化进程的知识点
城市化进程的知识点城市化是一个涉及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
本文将介绍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城市化的定义和意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徙到城市地区,并在城市中定居下来的过程。
它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增强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化的驱动因素1. 就业机会: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水平,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计。
2. 教育和医疗资源: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吸引了许多农村家庭搬迁至城市以获取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3. 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网络、供水供电等,这也是吸引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城市提供更广泛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例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这也成为一些农村人口选择前往城市的原因。
三、城市化的影响1. 经济发展:城市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2. 社会变革: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中的人口更多样化、社会交往更加频繁,社会文化也更加多元化。
3. 环境压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包括土地利用不合理、大气污染、水资源过度利用等问题。
同时,城市化还导致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4. 城乡差距:城市化加剧了城乡差距的问题,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农村地区面临人口减少和资源流失等挑战。
四、城市化的政策与管理为了推动可持续城市化进程,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管理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资源保护、环境治理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同时,城市管理也需要加强,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公共安全的保障、社会服务的提供等。
结论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革过程,它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市与城市化过程
城市与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并伴随着城市功能、规模、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关系的变化。
城市作为人口聚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不仅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还对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市与城市化过程的特点、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城市化的特点1. 人口聚集:城市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城市吸引人口的原因包括就业机会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集中。
2. 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投资,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是重要特点之一。
3. 城市功能:城市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还担负着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交通等多种功能。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和升级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城市化的影响1. 经济影响:城市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形成了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创新。
同时,城市化还推动了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 社会影响: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人际关系的变化。
城市化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问题的增加,如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成为城市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3. 环境影响: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和工业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负担。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推动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的提升,促进了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
三、城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1. 智慧城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将成为城市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慧城市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提供更高效的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
高中地理知识点:城市化
高中地理知识点: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节主要研究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标志,世界城市化和世界城市化过程的差异,应重点了解人口城市化的内容和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正确理解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能够运用教材上的图表,分析城市化过程各阶段的趋势及产生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可列表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教材中涉及的数字较多,应结合课文中的图表加以理解,不应死记硬背,注意分析数字背后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城市化含义城市化标志
(1)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
(2)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要处理好城市(点)、区域(面)的各自独特作用及其相互联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城市化水平的高低——重点放在城市化三个主要标志中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因为城市化进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增长过程。
(2)当代城市化的动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的。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多数农民是为了摆脱贫困,盲目流入城市的。
两种类型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有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已进入后期,发展趋缓、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处于中期,仍在发展中。
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市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大城市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2.3城市与城市化
P31 读图思考 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
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等级升级
城市数量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等级升级
小城市升为 中 等城市 泰州 湖州 嘉兴 绍兴
中等城市升为大 常州 镇江 城市 宁波 大城市升为 特 无锡 苏州 大城市 杭州
世界城市化浪潮
十九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程
对水循环的影响 对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影响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方面
降低 人类 活动 对环 境的 压力 大气污染 改 善 环 境
合理
平整土地
兴修水利
绿化环境
城 市 化
过快
污 染 环 境
水污染 垃圾污染 噪声污染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生态城市
(1)、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第三节 城市与城市化
学习目标
1.城市化的概念 2.城市化的表现 3.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4.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动力
5.我国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一、概念
城市化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二、标志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 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1、A模式优点是可以净化从郊区流入城市的空气,缺 点是无法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 稀释,尤其是遇到大气稳定少动时更是如此
改进意见 城市内部开辟一些绿地 2、B模式优点是在A模式基础上,绿地向城市中心延 伸,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缺点是 城市中心地区其他用地面积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 伸的绿地在调节、净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改进意见 在城市中心建一些绿地 3、模式优点是在B模式基础上,绿地在城市中心形成 网状,进一步减小了城市热岛效应。而且由于绿地从 城市边缘伸到中心地区,使空气流动较通畅,有利于 降低城市大气污染,缺点是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 土地利用率降低。 在城市各用地间进行道路建设 改进意见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总结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规模和速度趋势。
它是当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从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影响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过程,它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发展的一种表现。
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同时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使城市功能逐渐强大。
城市化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城镇化和城市发展。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区域中心迁移的过程,而城市发展则包括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二、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的原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人口增长是城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人们纷纷选择迁往城市。
其次,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产业投资和人才集聚,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另外,社会变革和人口结构调整也是城市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三、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企业和工厂,吸引了大批的就业者。
其次,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城市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另外,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矛盾的增多等。
此外,城市化还对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城市的扩大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环境污染程度加剧,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四、城市化的挑战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国土资源的有限和城市用地的紧张是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城市用地的扩大使得农田面积减少,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压力。
其次,城市化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城市贫富差距,城市内部的社会问题逐渐凸显。
七年级下人文地理知识点
七年级下人文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七年级下册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人文地理知识点,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1、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由人类聚居形成的大规模人口聚集区,其发展与城市化密不可分。
城市化是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涵盖人口、经济、文化、产业、社会等多个方面。
城市化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
2、人口与发展人口是指某个地区内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的多少与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人口与发展密切相关,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一般人口也会更多。
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也需要得到合理解决。
3、区位与交通区位是指某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区位的好坏对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有着重要影响。
从地理角度分析区位和交通条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各地的发展状况。
4、农业与农村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总称。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地向城市接轨,农业的现代化与发展也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5、产业结构与发展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内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和数量关系。
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6、文化遗产和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是某个地区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物品遗留下来的痕迹。
文化遗产对于社会的历史了解、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保护是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关键环节。
7、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化保护地域文化指某个地区独特的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的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保护是保护和传承各地独特的文化现象,避免文化同质化的趋势。
8、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是指以旅游需求为导向的产业。
旅游资源是指各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发展旅游产业需要保护好旅游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总结以上是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到的人文地理知识点。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建设美好的家园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及城市化
第一讲城市区位与城市地域形态
一、城市
(1)含义: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二、城市区位因素
1、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地理事物的位置,二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
位置优越;××气候优越(恶劣);××水热适中(不足);××地形平坦(崎岖);河流为××提供水源和便利的交通;××资源丰富(缺乏)。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政策、宗教、科技、旅游
××经济发达,有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欠发达不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优惠政策的促进;××宗教圣址。
3、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具体方法
①、分析ー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该城市在诞生初期,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该城市的发展。
②、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区位因素也有所不同。
相对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而言,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较大。
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则可称为动态因素。
自然因素中,地形、气候可看作宏观因素,河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
三、城市的地域形态
1、城市的地域形态
第二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1、一般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3、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①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背向分化。
②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和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
③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各功能分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等。
4、主要城市能区的分布和特征
二、城市结构地域模式
1、同心圆模式
特点:城市形态集中检测城市的功能区围绕肾中心城同心圆状。
成因:在平原地形条件下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至核心向外扩展。
2、扇形模式
特点:城市各功能区成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成因:交通的发展。
3、多核心模式
特点: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
成因:受地价、交通和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共性: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核心,出现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并背向发展。
三、主要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
1、商业区。
市场最优:位于市中心或主干道两侧,多位于人口密集的地方。
交通最优:布局于交通便利处,如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等附近。
便民最优:小区内部或门口。
行政原则:政府行为(规划)
2、住宅区开发需要考虑的因素。
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住宅区选址必须考虑地形、水质、空气质量、风向、植被等自然因素,满足人们对住宅区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
社会环境的完善性:社会环境包括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等。
消费者区位选择的心理趋向:不同的人群,各自的经济状况和消费习惯不同,对住宅区的区位选择也有差异。
3、工业区
工业生产的运输量大,企业应布局在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对城市其他功能区环境影响大。
四、处理好工业区与住宅区的关系
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方便工人上下班,同时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
五、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六、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中心地理论: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2、主要内容:
3、影响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的因素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的扩大需要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支撑,另外,人
口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①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②资源状况: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丰富的劳动力
等。
能够获得支撑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③交通状况: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
大。
如铁路枢纽城市(如沈阳、石家庄、兰州)、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④人口状况:为城市服务区内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数。
位于人口稠密地
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门槛人口是能使某项城市商业服务活动正常开业并获得基本盈利的最小业务范围的人口数目。
4、地租线的判读
第三讲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
1、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ー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③域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包括使得人群离开乡
村的推力和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拉力。
4、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5、城市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用地;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市文化交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不利影响:
(1)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2)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3)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4)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3)建设生态城市: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