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求和(详细教案)

合集下载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课时)教材:浙江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数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中职数学人教版(基础模块)(下)第六章《数列》第四节的内容。

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另外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证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前几节课学生已学习了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二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合作地解决一些问题,但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所不同,这对学生q 这一特殊情况,学生也往往容易忽略,尤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1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三、目标分析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协作、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求知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感受数学的美。

等比数列求和(详细教案)

等比数列求和(详细教案)
⑵银行部门中按复利计算问题.例如:一年中每月初到银行存 元,利息为 ,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则每月的 元过 个月后便成为 元.因此,第二年年初可存款:
= .
⑶分期付款应用题: 为分期付款方式贷款为a元;m为m个月将款全部付清; 为年利率.
例3某家庭打算以一年定期的方式存款,计划从2009年起,每年年初到银行存入a元,年利率p保持不变,并按复利计算,到2019年年初将所有存款和利息全部取出,共取出多少元?
解:根据题意可知,获知此信息的人数成首项 的等比数列
则:一天内获知此信息的人数为:
变式3:等比数列 中, (答案: )
2.等比数列前n项和 的性质
(1)在等比数列 中, ,...,也成等比数列,公差为
注意:是 ,...,成等比数列,而不是 ,...;
(2)若项数为2n,则
(3)
(4) 为等比数列
例2一个等比数列的首项是1,项数是偶数,其奇数项的和为85,偶数项的和为170,求此数列的公比和项数(答案:2,8)
变式1一个项数是偶数的等比数列,全部各项之和为偶数项之和的4倍,前三项之积为64,求
变式2设 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 是其前n项和,证明 ;(2)求证:等比数列中有
变式3已知等比数列 中, 求
3.等比数列常见应用题:
⑴生产部门中有增长率的总产量问题. 例如,第一年产量为 ,年增长率为 ,则每年的产量成等比数列,公比为 . 其中第 年产量为 ,且过 年后总产量为:
A. 或 B. 或 C. 或 D. 或
4.设{an}是等比数列,且a1= ,S3= ,则它的通项公式为an= ( )
(A) (B) (C) (D) 或
5.等比数列{an}中,a2=9,a5=243,则{an}的前4项和为().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精品文档n项和(一课时)等比数列的前课题:教材:浙江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数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n项和》是中职数学人教版(基础模块)(下)第六章《数《等比数列的前列》第四节的内容。

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另外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来看,等比数列的前导需要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证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前几节课学生已学习了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二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合作地解决一些问题,但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n项和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有所不同,这对学生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q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也往往容易忽略,尤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三、目标分析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知识与技能目标●n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的特点,并理解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协作、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磨练思维品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求知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探索、敢于创新,感受数学的美。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公式,提高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教材、课件、黑板、书写工具等;2.实验器材:计算器;3.教学环节和内容安排:导入新课、概念讲解、公式推导、例题演示、合作探究、课堂练习、总结与布置作业。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已学的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并激发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兴趣。

老师问:“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等差数列能用什么方法求和呢?”学生回答:“可以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n(a1+an)/2、”老师说:“非常好,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2.概念讲解(15分钟)a.等比数列的概念:老师出示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后一项是前一项乘以同一个固定的数。

”b.等比数列的性质:老师通过举例子来解释等比数列的性质。

-等比数列首项为a,公比为r,第n项为an,则有如下性质:an=a*r^(n-1)(其中,^表示乘方运算)a(n-1)=a*r^n(其中,n-1表示n-1项)(an/an-1)=r(相邻项的比值恒为r)- 当公比,r,<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极限为S=infinity当公比,r,=1时,则无极限值。

当公比,r,>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极限为S=a/(1-r)3.公式推导(15分钟)a.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推导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含义;
2.能够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本质,解决较复杂的等比数列求和问题。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黑板;
2.投影仪;
3.教学软件:PPT。

五、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其推导方法;
2.教学策略:通过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
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及其应用;
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解题练习。

六、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回顾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其推导方法,引出等
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2.讲授新课:通过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
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并理解其含义和应用。

3.巩固练习:通过案例分析、解题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运用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归纳小结:总结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应用,强
调解题思路和技巧。

七、评价与反馈
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解题练习等;
2.为学生提供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建议和指导,
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及其应用。

八、作业布置
1.完成教学软件中的相关练习题;
2.自己收集一些等比数列求和的实际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教学设计要点:1.情境设计:用古印度的棋盘数米的典故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引入新课。

2.教学内容处理:(1)补充等比数列的定义和相关概念的基本练习(写在小黑板上)(2)补充等比数列求和的相关练习(3)补充错位相减法的相关联系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预计5分钟)1.问题情境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舍罕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

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觉得太容易了,就同意了他的要求。

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这个国王能够满足宰相的要求吗?2.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经验独立探究,自行列出算式,初步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合作讨论、交流探究的结果(请一位同学将大家认可的结果写在黑板上)4.引导学生将结论推广到一般的情形。

揭示课题:等比数列求和(板书课题)(二)层层递进、探索新知(预计15分钟)1.等比数列求和的意义:快速估算数列和的数值,2.推导公式:方法一:基本推导(错位相减):板书:设1131211121......-+++++=+++=n n n q a q a q a q a a a a a S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等比数列的后一项是前一项的固定倍数,大家注意观察n S 的结构,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看:,,,, 312121111q a q q a q a q q a q a q a =⋅=⋅=⋅n n q a q q a 111=⋅-,每一项乘以一个q 都会变成后面一项,这正是等比数列特有的性质,大家这时有什么想法啊?生:可以把整个n S 乘以q ,得:n n n q a q a q a q a q a S q 1131211...+++++=⋅。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doc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doc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三章“数列”第五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作准备。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2.从学生认知角度来看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刻性和严谨性。

4.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2.5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并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 过程与方法:由研究等比数列的结构特点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3、 情态与价值:从“错位相减法”这种算法中,体会“消除差别”,培养化简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用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由研究等比数列的结构特点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由等比数列的结构特点推导出前n 项和公式,从而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设想教材开头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求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的前64项的和.类似于等差数列,我们有必要探讨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一般地,对于等比数列 a 1,a 2,a 3,..., a n ,...它的前n 项和是Sn= a 1+a 2+a 3+...+a n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上式可以写 Sn= a 1+a 1q + a 1q 2 +...+a 1q n-1 ①① 式两边同乘以公比q 得 qSn= a 1q+ a 1q 2 +...+a 1q n-1+ a 1q n ②①,②的右边有很多相同的项,用①的两边分别减去②的两边,得(1-q)Sn= a 1-a 1q n当q≠1时,Sn=qq a n --1)1(1 (q ≠1) 又a n =a 1q n-1 所以上式也可写成 Sn=qq a a n --11(q ≠1) 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本节开头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相关问题]①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为Sn=na 1② 公式可变形为Sn=q q a n --1)1(1=1)1(1--q q a n (思考q>1和q<1时分别使用哪个方便) ③ 如果已知a 1, a n,q,n,Sn 五个量中的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例题分析]例1 求下列等比数列前8项的和: (1)21,41,81,...;(2) a 1=27, a 9=2431,q<0 评注:第(2)题已知a 1=27,n=8,还缺少一个已知条件,由题意显然可以通过解方程求得公比q,题设中要求q<0,一方面是为了简化计算,另一方面是想提醒学生q 既可以为正数,又可以为负数.例2 某商场今年销售计算机5000台,如果平均每年的销售量比上一年的销售量增加10%,那么从今年起,大约几年可使总销售量达到30000台(结果保留到个位)?评注:先根据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列方程,再用对数的知识解方程[随堂练习]第66页第1.2.3题[课堂小结](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中要求q≠1;这个公式可以变形成几个等价的式子(2)如果已知a1, a n,q,n,Sn五个量中的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案例设计一、设计思想1、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基于“人人都能获得必要得数学”即平等性的考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设计“适合学生发展得数学教育”,体现“人人学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教案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教案

保康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学导学案授课人:卢长凤课题: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导学案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自主解决:无 二、自主探究探究一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一的推导国王的奖励到底能否兑现?(老师引导学生用错位相减法进行操作)设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321n n a a a a S ++++= (1) 将(1)式的两边同时乘以q ,得2341+=+++++ n n n qS a a a a a . (2)用(1)式的两边分别减去(2)式的两边,得()()1111111+-=-=-⋅=-n nn n q S a a a a q a q . (3)当1≠q 时,由(3)式得等到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公式知道了等比数列{}n a 中的1a 、n 和),1(≠q q ,利用此公式直接计算n S .探究二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二的推导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上面的求和公式可得到当1=q 时,等比数列的各项都相等,此时它的前n 项和为(若知道等比数列的1a 、n 和q ,利用该公式更科学)三、互动质疑例1 写出等比数列 ,27,9,3,1--的前n 项和公式并求出数列的前8项的和(三个用意:一是学生将文字命题转化为字母的能力,二是公式的选择,三是公式的初步应用,当然计算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例2 一个等比数列的首项为49,末项为94,各项的和为36211,求数列的公比并判断数列是由几项组成.(旨在培养学生将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字的能力以及计算的技巧 )例3现在我们看一看本节趣味数学内容中,国王为什么不能兑现他对大臣的奖赏承诺?国王承诺奖赏的麦粒数为 646419641(12)21 1.841012S -==-≈⨯-,据测量,一般麦子的千粒重约为40g ,则这些麦子的总质量约为7.36×1710g ,约合7360多亿吨.我国2000年小麦的全国产量才约为1.14亿吨,国王怎么能兑现他对大臣的奖赏承诺呢! 某礼堂共有25排座位,后一排比前一排多两个座位,最后一排有70个座位,问礼堂共有多少个座位?(旨在学以致用)例4 银行贷款一般都采用“复利计息法”计算利息.小王从银行贷款20万元,贷款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5.76%, 如果5年后一次性还款,那么小王应偿还银行多少钱?(精确到0.000001万元)(旨在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如何 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四、检测反馈1.求等比数列91,92,94,98,…的前10项的和. 2.已知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为2,4S =1,求8S 求等差数列1,4,7,10,…的前100项的和. 张明计划贷款购买一部家用汽车,贷款15万元,贷款期为5年,年利率为5.76%,5年后应偿还银行多少钱?五、 总结提升:1、 理解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并会正确选择公式和熟练计算 六、教学反思:。

(完整版)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完整版)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n项和(第一课时)课题:等比数列的前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上)(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高中数学人教版第一册(上)第三章《数列》第五节的内容,教学大纲安排本节内容授课时间为两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充分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内在联系及公式的简单应用.●地位与作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另外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证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前几节课学生已学习了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一学生初步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合作地解决一些问题,但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所不同,这q 这一特殊情况,学生也往往容易忽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1略,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三、目标分析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公式的简单应用.突出重点的方法:“抓三线、突重点”,即(一)知识技能线:问题情境→公式推导→公式运用;(二)过程方法线:从特殊、归纳猜想到一般→错位相减法→数学思想;(三)能力线:观察能力→初步解决问题能力.●难点:错位相减法的生成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运用.突破难点的手段:“抓两点,破难点”,即一抓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并及时给予肯定;二抓知识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四、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教学模式:本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教师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学生的学法:突出探究、发现与交流.五、教学过程分析62++22)能否逐一相加得结果?)那有什么简单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等差数列求和的重要方法是倒序相加法,剖析倒序相加法的本质即整体设元,构造等式,利用方程的思想化繁为简,把不易求和的问题转化为易于求和的问题,从而求和的实质是减那现在用这种办法还行吗?若不行,那该怎样简化运算?能否类比倒序相加的本质,, 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个关系而求出S n 呢? :提取公比q11212111--++++=n n qa qa q a q a a )(21111-+++=n q a q a a q a )(111--+=n n q a S q a学生思考,式n-1n-211111++a q =a +q(a +a q++a q )nn-1a ==a 呢?:利用等比定理==23a a 34a aa +⋅⋅⋅++3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根据教学经历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我对本课有如下几点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突出了学生活动,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1)公式的探究活动;(2)公式的应用;(3)方法的拓展;(4)学生课后的拓展学习.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学生掌握本课知识较好.(2)本节课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对待问题的发现和处理,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下,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完成了对公式的自主探究,同时注意对重、难点知识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让学生在错误中感悟,在争论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在公式的应用后,学生的思维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3)本节课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4)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投入其中.(5)在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公式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忽略了对q=1的讨论,这反映出学生的思维严谨性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加强.。

等比数列求和教(学)案

等比数列求和教(学)案

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课时)教材: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数学》下册(人民教育)一、教材分析●教学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中职数学人教版(基础模块)(下)第六章《数列》第四节的容。

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容,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另外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容的人文价值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证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前几节课学生已学习了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等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二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合作地解决一些问题,但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所不同,这对学生的q 这一特殊情况,学生也往往容易忽略,尤其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1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三、目标分析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协作、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求知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感受数学的美。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一课时)教材:浙江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数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是中职数学人教版(基础模块)(下)第六章《数列》第四节的内容。

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 另外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 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证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前几节课学生已学习了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等内容,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二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合作地解决一些问题,但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所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1 这一特殊情况,学生也往往容易忽略,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三、目标分析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协作、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求知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感受数学的美。

等比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甘天威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学科:数学2.课时: 2个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书本内容(2)收集等比数列求和相关实际问题。

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了解等比数列求和问题,感受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等比数列求和问题,体会错位相减法的应用3 能准确地解决等比说列求和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育方面:1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的悠久与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的热情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简单应用,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培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分为呈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四个阶段.四:教学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 .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1,2,22,…,263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 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一般的这就是一个等比数列前n 项求和的问题,那么一个等比数列类似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表示,等比数列前n 项和能否用n a n q a ,,,1来表示呢?此时要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构造一个新的等式包含n S ,并且与第一个等式有许多相同的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并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出n S 。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将数学学习放眼生活,用生活眼光看数学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教学方法:问题探索法及启发式讲授法一、复习提问回顾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

(1)等比数列定义:(,(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问题引入:“国王赏麦的故事”:传说,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当时的宰相是西萨·班·达依尔。

这位聪明的宰相胃口似乎并不大,他跑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照这样每一小格内比前一小格加一倍。

陛下啊,把这棋盘的64个小格放满就行啦!”国王一听,心中暗喜,这个奇妙的发明家所请求的赏赐并不多,便答道:“爱卿,你当然会如愿以偿的!”并立即令人把一袋麦子拿来,叫仆人照办。

谁知还没到第二十格,袋子已经空了。

一袋又一袋的麦子扛到国王面前,但麦粒数一格接一格迅速增长,国王很快就看出,即便把全印度的麦子都给他的宰相,也实现不了他的诺言!问题:如何计算引出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三、问题探讨:问题:如何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回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倒序相加法。

等差数列它的前n项和是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1)(2)(1)+(2)得:探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否能用倒序相加法推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不能用倒序相加法推导。

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本质。

构造相同项,化繁为简。

等比数列教案(精选7篇)

等比数列教案(精选7篇)

等比数列教案等比数列教案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等比数列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等比数列教案(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等比数列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2)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建议(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等比数列教案2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方法讨论、谈话法.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①-2,1,4,7,10,13,16,19,②8,16,32,64,128,256,③1,1,1,1,1,1,1,④-243,81,27,9,3,1,,,⑤31,29,27,25,23,21,19,⑥1,-1,1,-1,1,-1,1,-1,⑦1,-10,100,-1000,10000,-100000,⑧0,0,0,0,0,0,0,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二、讲解新课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我的教学设计《等比数列求和》

我的教学设计《等比数列求和》

我的教学设计《等比数列求和》一、教学目标1. 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3. 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推导和应用;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2. 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等比数列的规律;2. 学生如何理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组数列:2, 4, 8, 16, 32…,问学生如何推算下一个数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发现:每个数是上一个数乘以2得到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数列的规律,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2.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即每一项都是前一项乘以同一个非零常数q得到的数列。

然后详细讲解等比数列的性质,包括:公比是固定的;任何一个非零项都可以看作是第一项乘以公比的若干次方等等。

3.通项公式的推导(30分钟)教师以2, 4, 8, 16, 32…为例,引导学生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

教师先让学生用数学归纳法求出n=2时的通项公式,再让学生通过误差法求出q的值,最后求出n通项公式的公式式。

4.通项公式的应用(1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讲解通项公式的应用,如:已知数列的前两项为1和3,求第10项的值;已知数列的前三项为2,6,18,求第8项的值等等。

5.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30分钟)教师以2, 4, 8, 16, 32…为例,引导学生推导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Sn=(a1(1-q^n))/(1-q)。

教师先让学生通过数学归纳法求出n=2时的前n项和公式,再通过误差法求得q的值,最后推出n的公式。

6.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1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如:已知数列的前两项为1和3,求前5项的和;已知数列的前三项为2,6,18,求前4项的和等。

第二章等比数列求和 (一)

第二章等比数列求和 (一)

§2.5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一) 课时目标1.掌握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2.会用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1.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1)公式:S n =⎩⎨⎪⎧ a 1(1-q n )1-q =a 1-a n q 1-q (q ≠1)na 1 (q =1). (2)注意:应用该公式时,一定不要忽略q =1的情况.2.若{a n }是等比数列,且公比q ≠1,则前n 项和S n =a 11-q (1-q n )=A (q n -1).其中A =a 1q -1. 3.推导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方法叫错位相减法.一般适用于求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积的前n 项和.一、选择题1.设S n 为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8a 2+a 5=0,则S 5S 2等于( ) A .11 B .5C .-8D .-112.记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3=2,S 6=18,则S 10S 5等于( ) A .-3 B .5C .-31D .333.设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q =2,前n 项和为S n ,则S 4a 2等于( ) A .2 B .4C.152D.1724.设{a n }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S n 为其前n 项和,已知a 2a 4=1,S 3=7,则S 5等于( )A.152B.314C.334D.1725.在数列{a n }中,a n +1=ca n (c 为非零常数),且前n 项和为S n =3n +k ,则实数k的值为A.0 B.1 C.-1 D.26.在等比数列{a n}中,公比q是整数,a1+a4=18,a2+a3=12,则此数列的前8项和为()A.514 B.513 C.512 D.510二、填空题7.若{a n}是等比数列,且前n项和为S n=3n-1+t,则t=________.8.设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a1=1,S6=4S3,则a4=________.9.若等比数列{a n}中,a1=1,a n=-512,前n项和为S n=-341,则n的值是________.10.如果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2a n-1,则此数列的通项公式a n=三、解答题11.在等比数列{a n}中,a1+a n=66,a3a n-2=128,S n=126,求n和q.12.求和:S n=x+2x2+3x3+…+nx n (x≠0).能力提升13.已知S n为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54,S2n=60,求S3n.14.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2n+2-4.(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2)设b n=a n·log2a n,求数列{b n}的前n项和T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
等比数列求和
学习内容与过程
知识点
1.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
(1)当{ EMBED Equation.3 |1 q 时, ① 或 ②
(2)当q=1时,
注意:(1)知三求二:, q, n ,,五个中知道任意两个便可建立方程组求出另外两个;
(2)当已知, q, n 时用公式①;当已知, q, 时,用公式②.
(3)在判断是否为等比数列时需要注意讨论q 是否为零,例如a ,a ,a ,...;在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需要讨论的是公比q 是否为1,例如
(4)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函数理解:当时,,它可以看作指数函数与常数函数的复合函数
公式的推导方法一:
一般地,设等比数列它的前n 项和是


∴当时, ① 或 ②
当q=1时,
公式的推导方法二:
有等比数列的定义,
根据等比的性质,有
即 (结论同上)
围绕基本概念,从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运用等比定理,导出了公式.
公式的推导方法三:

==
(结论同上)
例1 已知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为,若,求数列的公比 (答案:)
变式1:求等比数列1,2,4,…从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解:由

从第5项到第10项的和为-=1008
变式2:一条信息,若一人得知后用一小时将信息传给两个人,这两个人又用一小时各传给未知此信息的另外两人,如此继续下去,一天时间可传遍多少人?
解:根据题意可知,获知此信息的人数成首项的等比数列
则:一天内获知此信息的人数为:
变式3:等比数列中, (答案:)
2. 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
(1)在等比数列中,,...,也成等比数列,公差为
注意:是,...,成等比数列,而不是,...;
(2)若项数为2n ,则
(3)
(4)为等比数列
例2 一个等比数列的首项是1,项数是偶数,其奇数项的和为85,偶数项的和为170,求此数列的公比和项数 (答案:2,8)
变式1 一个项数是偶数的等比数列,全部各项之和为偶数项之和的4倍,前三项之积为64,求
变式2 设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是其前n 项和,证明;(2)求证:等比数列中有
变式3 已知等比数列中,求
3.等比数列常见应用题:
⑴生产部门中有增长率的总产量问题. 例如,第一年产量为a ,年增长率为r ,则每年的产量成等比数列,公比为r +1. 其中第n 年产量为1)1(-+n r a ,且过n 年后总产量为:
.)1(1]
)1([)1(...)1()1(12r r a a r a r a r a a n
n +-+-=+++++++-
⑵银行部门中按复利计算问题. 例如:一年中每月初到银行存a 元,利息为r ,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则每月的a 元过n 个月后便成为n r a )1(+元. 因此,第二年年初可存款:
)1(...)1()1()1(101112r a r a r a r a ++++++++=)1(1]
)1(1)[1(12r r r a +-+-+.
⑶分期付款应用题:a 为分期付款方式贷款为a 元;m 为m 个月将款全部付清;r 为年利率. ()()()()()()()()1111111......11121-++=⇒-+=+⇒++++++=+--m m
m m m m m r r ar x r r x r a x r x r x r x r a
例3 某家庭打算以一年定期的方式存款,计划从2009年起,每年年初到银行存入a 元,年利率p 保持不变,并按复利计算,到2019年年初将所有存款和利息全部取出,共取出多少元?
变式1某牛奶厂2002年初有资金1000万元,由于引进了先进生产设备,资金年平均增长率可达到50%,每年年底扣除下一年的消费基金后,剩余资金投入再生产,这家牛奶厂每年应扣除多少消费基金,才能实现经过5年资金达到2000万元的目标(精确到万元)?
变式2 (购房问题)某家庭打算在2010年的年底花40万元购一套商品房,为此,计划从2004年初开始,每年年初存入一笔购房专用存款,使这笔款到2010年底连本带息共有40万元。

如果每年的存款数额相同,依年利息2%并按复利计算,问每年应该存入多少钱?
课堂检测
1. 在等比数列中,首项,末项,公比,求项数( )
(A)3 (B)4 (C)5 (D)6
2.随着市场的变化与生产成本的降低,每隔年计算机的价格降低,年价格为元的计算机到年时的价格应为()
A.元B.元C.元D.元
3.若是等比数列,其公比是,且,,成等差数列,则等于()
A.或B.或C.或D.或
4.设{a n}是等比数列,且a1=,S3=,则它的通项公式为a n= ( )
(A) (B) (C) (D)或
5. 等比数列{a n}中,a2=9,a5=243,则{a n}的前4项和为().
A.81 B.120 C.168 D.192
6.设,,,成等比数列,其公比为,则的值为()
A.B.C.D.
7.在等比数列= ()
A.B.C.D.
8.在中,是以为第三项, 为第七项的等差数列的公差,是以为第三项, 为第六项的等比数列的公比,则这个三角形是()
A.钝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以上都不对
9.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且,则()
A.B.C.D.
10.和的等比中项为.
11.在等比数列中,,则
12.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若,,成等比数列,则
13.在等比数列{a n}中,已知S n=3n+b,则b的值为_______.
14.在等比数列中,,,则=
15.在等比数列中,如果,,那么为
16.若、、成等比数列,则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个数为.
17.在等比数列中,和是方程的两个根,则
18.在和之间插入三个数,使这五个数成等比数列,则插入的三个数的乘积为.
19. 在等比数列,已知,,求.
20.设是等差数列,是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且,,
(Ⅰ)求,的通项公式;(Ⅱ)求数列的前n项和.
21: {a n}的前n项和为S n,已知a1=1,a n+1=S n(n=1,2,3…).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22.数列的前项和为,,.
(Ⅰ)求数列的通项;(Ⅱ)求数列的前项和.
23.在等比数列中,求的范围。

解:
当时,;
当时,为偶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