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一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史铁生

史铁生

个人生活
个人生活
史铁生父亲是史耀琛,在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两人育有史铁生和史岚。 史铁生妻子是陈希米,1961年出生,1982年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1989年与史铁生结婚。后成为出版社编 辑,在2012年创作了散文集《让死活下去》,表达对史铁生的怀念。
个人作品
电影剧本
出版图书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 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2018年10月19日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的 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著名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
2019年9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 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邓晓芒评
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 义——王又平评
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的作品过 于**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王蒙评
史铁生
中国作家、散文家
01 人物经历
03 个人作品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获奖记录
基本信息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 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 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生平及作品

史铁生生平及作品

史铁生生平及作品史铁生生平及作品生平简介1951年1月4日在北京出生 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毕业1969年插队延安清平湾务农 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1981年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小说《命若琴弦》、小说《务虚笔记》、小说《插队的故事》、小说《夏日的玫瑰》散文《我与地坛》、散文《合欢树》、散文集《记忆与印象》、散文集《病隙随笔》、散文集《灵魂的事》、散文集《我的丁一之旅》。

主要成就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3年,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1984年,小说《奶奶的星星》再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小说《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作家报》十佳小说奖。

《老屋小记》同时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

他的243则写于重病中的《病隙碎笔》出版发行。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2005年,完成长篇小说《我的丁一笔记》,再次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

2007年,第三届北京文学节给史铁生颁发杰出贡献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守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的关怀。

专题10 拓展讲义:名家作品阅读之史铁生-2024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 (统编版)

专题10  拓展讲义:名家作品阅读之史铁生-2024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 (统编版)

专题10 名家作品阅读之史铁生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相关的文学常识;2、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及作品主题;3、能够鉴赏该作家的作品。

知识梳理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

10月18日根据史铁生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改编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

2019年9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二、人物经历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

从小跟奶奶生活。

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974年,到某街道工厂做工。

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

后从事写作。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三、个人生活史铁生父亲是史耀琛,在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

两人育有史铁生和史岚。

史铁生妻子是陈希米,1961年出生,1982年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1989年与史铁生结婚。

史铁生ppt

史铁生ppt
研究者们分析了史铁生的创作风格和技巧,探讨了其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叙事手法和文学形象等艺术特点。
纪念与传承
为了纪念史铁生,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如学术研讨会、作品朗诵会、纪念展览等。
纪念活动
史铁生的作品在文学界和社会各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传播,成为当代文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04
社会影响
文学价值
01
史铁生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和艺术家。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主题思想
02
史铁生的作品主要探讨了生死、命运、家庭、友情等主题,这些主题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坚持与毅力
史铁生在身体疾病困扰中,仍然坚持写作,展现出非凡的毅力和决心。
自我超越
史铁生通过思考生命的意义,不断超越自我,达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01
03
02
真实的人性
史铁生认为,人的本性是真实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持真实的人性,不虚伪不做作。
生命的尊严
史铁生坚信生命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即使在面对困境时,也应该维护生命的尊严。
疾病
史铁生在20多岁时被诊断出患有尿毒症,这使得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开始更加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与困境抗争。
成长经历
中学
大学
自学
求学经历Biblioteka 就业史铁生在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出版社工作,成为一名校对员。虽然工作稳定,但他的内心并不满足于此。
写作
在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无法支持他从事更加繁重的工作后,史铁生开始尝试写作。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简介篇一:史铁生的资料史铁生的资料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初期有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的小说,如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

发表于1983年的,既是史铁生一生中的一份重要之作,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

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

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

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

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

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

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

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

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史铁生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简介篇一:史铁生的资料史铁生的资料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XX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XX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初期有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

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一生中的一份重要之作,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

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

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

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

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

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

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

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史铁生的资料史铁生的资料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初期有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

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一生中的一份重要之作,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

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

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

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

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

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

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

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

史铁生文档

史铁生文档

史铁生史铁生(1907年-1947年),原名史东山,字季非,江苏常熟人,中国现代文学家、评论家、诗人。

他以独特的笔触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触觉而著称,被誉为“现代诗歌完全明心见性之第一人”。

一、生平简介史铁生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早年在家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文学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

他的文学才华逐渐显现,成为朋友圈子里的佼佼者。

史铁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活跃于文学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充满了现代化的触感和深刻的思考,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批判。

二、文学创作史铁生以诗为主要创作形式,尤其擅长写现代诗。

他的诗作以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著称,常常借用诗意比喻来描述社会现象和人类心灵的沉浮。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史铁生的代表作品包括《春之声》、《梦想之船》等。

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横溢的写作能力。

他的作品常常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通过诗意的表达来揭示人类对幸福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除了诗歌创作,史铁生还涉猎散文和小说等领域。

他的散文作品通常以散发着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思考方式而闻名,表达了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的小说作品则运用小说的形式来展现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多样性,被誉为现代小说的先驱。

三、社会影响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声名远播,成为了许多后来者的楷模和榜样。

他的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文学创作者,使他们对现实充满了思考和对文学有了更高的追求。

他的文学创作也引领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方向,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史铁生不仅对文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作品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揭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他通过文学,传递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关切,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尝试寻求解决的途径。

史铁生的简介(史铁生的资料)

史铁生的简介(史铁生的资料)

史铁⽣的简介(史铁⽣的资料)史铁⽣的简介(史铁⽣的资料)史铁⽣,1951年⽣于北京,著名⼩说家。

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

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做⼯。

1979年发表第⼀篇⼩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说多篇,1983年他加⼊中国作家协会。

⼩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说。

史铁⽣的作品介绍(史铁⽣的⽂章)活着的事这是⼀本思想随笔集。

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个⼈像史铁⽣这样爱好⽞思并且擅长此道的了。

所谓擅长,是指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段,⽽⼜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胜,让⼈不忍释卷。

这是⼀个⽂学家所表达的⼈⽣智慧,⽽不是枯燥的哲学专著。

当然,更不是肤浅的廉价⽂学。

写作的事在这本书⾥收录的⼤多是史铁⽣关于⽂学的思考。

作家谈⽂学往往⽐专门研究⽂学的学者谈起来更好,有时候甚⾄⽐作家⾃⼰的创作还要让读者激动。

⼀个好的作家⾸先是好的读者、好的⽂学理论家和⽂学史家。

史铁⽣在这本书⾥向我们展⽰了他丰富的⽂学知识,以及作家独有的敏锐。

以前的事本书集中收录了史铁⽣的回忆性散⽂。

久病的史铁⽣在寂寞的轮椅中⼀次次回忆的往事,由他⼀贯沉稳⽽有⼒量的语⾔娓娓道来,呈现在读者⾯前。

这些往事有的温暖,有的苦涩,⽽往往从⽇常的事情上升到令⼈⼼情为之爽净的⽞思。

我们能从这些⽂字中看到命运是怎样⽆常地折磨⼀个凡⼈,⽽这个⼈及他周围的⼈怎样不懈地和命运⽃争,从⽽变得不同凡响.病隙碎笔: ⼈⽣的追问把⾝体⽐作⼀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料必机长就会⾛出来,请⼤家留些遗⾔。

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在“透析器”⾥汩汩地⾛——从我的⾝体⾥出来,再回到我的⾝体⾥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猜想上帝的剧本⾥这⼀幕是如何编排.史铁⽣的⽣平故事·21岁时候双腿瘫痪。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务虚笔记》等。

还有散文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病隙碎语》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史铁生简介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祇室”和拜台。

“皇祇室”中设地神牌位,拜台为二层方台,四周开沟贮水。

此外还有神库、神厨、斋宫、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

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

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

史铁生简介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

现在皇祇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近些年来,这座古园又获得新生,经过整饬,成为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每年春节还在园中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

【文学常识】史铁生简介

【文学常识】史铁生简介

作家介绍
作品及成就
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 随笔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老屋小记》《我的丁一之旅》。 曾先后获青年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 老舍散文奖等。
作家介绍
创作特色
✓ 深沉、宁静、平和。 ✓ 能从现实的残疾推发到广义的残疾——生命的局限 ✓ 宗教精神主要体现在真诚的自我忏悔、对自然的感
知和敬畏、对苦难的理解和观照、悲悯的人间情怀 几个方面。 ✓ 文笔感染力强。
相关评价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 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 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 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
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
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
眼里宽厚地微笑。
——韩少功
再见
史铁生简介
文学常识·作家作品介绍
作家介绍
身份
史铁生(1951—2010)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生于北京。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 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作家介绍
主要经历
史铁生(1951—201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自愿去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69年,因腰腿病返京治病,后又回村。 1971年,因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3年,治疗结束,从此开始轮椅生涯。 1974年,到某街道工厂做工。

关于作家史铁生的资料介绍

关于作家史铁生的资料介绍

关于作家史铁生的资料介绍史铁生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对中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关于史铁生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史铁生的资料就史铁生的资料而言,第一是他的基本介绍: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中国首都北京,他的原籍是河北涿县,1967年史铁生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

史铁生的一生有着多重的职位和身份,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他也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的全国委员会委员,与此同时,他也是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史铁生的资料之二是他生命中的重大转折:1969年史铁生去延安插队,但是却因为双腿瘫痪在1972年返回北京,之后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就每况愈下,病情也更加严重,先是肾病,接着发展到尿毒症并且只能依靠住院透析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在他生病期间曾想要多次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最终他在母亲、妻子等家人的支持下重新振作,用写作来治愈自己身体的创伤,他的作品也因为传达出生命更深层次的感悟而深受读者欢迎,感动了无数的人。

他的作品所表现的内涵,不仅自己获得了勇气和力量,而让更多的人透过他的作品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从而有了直面挫折的勇气和自信。

面对疾病,史铁生更是坦言道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样乐观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

史铁生的资料之三是他的著名作品,现代语文课本中有收录他的散文名著《我与地坛》,这篇作品至今仍被小学课本使用,可见它的影响非同一般。

《我与地坛》通过讲述作家双腿瘫痪之后与地坛之间的故事激励了无数的人。

当然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作品,例如《秋天的还念》、《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等等,这些作品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2002年,史铁生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除此之外他曾获得的文学奖项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包括知名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多个著名奖项。

在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离开人世。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简介生活经历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双腿瘫痪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情加重回家养病。

写作经历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他思考了什么?第 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 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 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 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原子里,作者“一连几个小时 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 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接下来, 最关键的几怎样活下去,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活下 去。在这个问题上,原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 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 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坚定 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11、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些“脚印”“车 辙”“我”“地坛”以及“母亲”的关系?
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 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 是地坛给予作者的生命的启示一样,在作者的心 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了一体,和作者的坚忍 果毅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12、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 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 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 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 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 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 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 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 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 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 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1、在(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 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 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故意竟给母亲出过 难题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意味。 用 课文的原文回答。 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 心……她只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 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 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 默默支撑的忍耐。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 “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史铁生一生平简介

史铁生一生平简介

一生平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着名小说家,文学家。

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二.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老屋小记》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获鲁迅文学奖。

三创作特点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四.经典语录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

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

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

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萎靡不振。

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2.承受幸福。

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

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巅峰上跌落下来。

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3.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

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

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20秋天的怀念(相关资料)

20秋天的怀念(相关资料)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

从小跟奶奶生活[1]。

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2]。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3]。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4]。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974年,到某街道工厂做工[5]。

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

后从事写作[6]。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读后感:史铁生的这篇《秋天的怀念》写了"我"在瘫痪之后,失去了信心,对生活产生了厌恶的情绪,母亲为了"我"而生了重病,但因为"我",她总是努力掩饰着。

其实双腿瘫痪又有什么呢?虽然脚死了,但心还活着,仍然可以用心灵去感受生活,去体味生活,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事值得我们坚强地活下去,又何必自暴自弃呢?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虽然患盲聋哑残疾,但感觉却异常敏锐,精神世界无比丰富,心地极为善良。

她没有表现出对身体和心灵的痛苦和对他人怜悯的渴求,而是以乐观进取的精神面对生活,面对世人,所以她写下了那么优美的文字。

我们也应该向海伦·凯勒一样不向命运低头,让我们去战胜生活中的每一次挫折,坦然面对命运中的每一个不公正的待遇。

况且当命运把你的这个希望灭绝,往往又会给你另一线希望。

只要我们把握,坚强地活下去,好好地活下去,就一定会有新的曙光出现。

如果因为残疾,而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如果因为失败而对未来失去了信心,那么不是命运抛弃了你,而是你自己把希望给扑灭了,这样会使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多么伤心啊!史铁生最终战胜了身体的残疾,坚强而勇敢地活着。

史铁生的简介

史铁生的简介

史铁生的简介史铁生的一生有着多重的职位和身份,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史铁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史铁生的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的文学特点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

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一生中的一份重要之作,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

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

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

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

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

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做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

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简介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简介史铁生(1951-2010),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写有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10年12月30号下午16点,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号3点46分左右离开人世。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

作家史铁生简介

作家史铁生简介

作家史铁生简介作家史铁生简介史铁生,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因病停薪留职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

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

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简介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男〕〔1951—〕人。

1958年入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医疗。

1974年到北新桥地区工厂工作。

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

1983年参加中国作协。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假设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摩,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自1985年以来,开始考虑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提醒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才能与愿望之间的永久间隔,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后形式上也有所变化,汲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平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二.代表作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老屋小记》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获鲁迅文学奖。

三创作特点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四.经典语录
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

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

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

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萎靡不振。

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
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2.承受幸福。

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

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巅峰上跌落下来。

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3.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

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

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4. 人生如梦。

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

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

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5.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

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6. 人生如画,生活本身是一幅画,但在涉世未深时,我们都是阅读观画的读者,而经过了风雨,辩别了事物,我们又变成书
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译着精彩。

幸福更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缕花香,当花开放在心灵深处,只需微风轻轻吹动,便能散发出悠悠的,让人陶醉的芳香。

我们!都有责任!
7.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五.名家评价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

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

――贾平凹
“可敬之人,可读之书。

”——史铁生,被网友这样评价。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
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