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习题解答-第三章-陈正伟
陈正伟-《中级国民经济统计学》-习题精解
《中级国民经济统计学》
复习精解题解
陈正伟 2015年12月12日
一、名词解释(选做5道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对一定时期整个NE运行过程与结果进行系统的描述与测定.
2。常住单位: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常住单位既包括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也包括住户. 所有常住单位组成国民经济核算的经济主体。
3.机构单位:机构单位是能够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它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经济实体。机构单位的特征:能够编制出一套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完整账户。
4。基层单位:又称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者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具有相应收支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一般说来,它只是生产决策的单位,难以进行独立的财务决策。
5.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中所常住单位生产经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6。综合生产观:也称全面生产、社会生产.是指人们有目的的提供货物和服务同时获得报酬的活动.
7.增加值:(value added)是指常住单位生产过程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它可以按生产法计算,也可以按收入法计算.按生产法计算,它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按收入法计算,它等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习题解答陈正伟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习题解答陈正伟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习题
解答陈正伟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二章社会总供求均衡统计分析
习题2解答
1.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概念应体现那些特征。-简答
答:应该体现的特征有:①以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实现的实物运动为依据;
②反映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过程最后的阶段的统一,即最终供给和最终需求的内涵;③把生产要素的供求作为商品和他务生产及实现的深层次决定因素来处理。这些特征表现在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指标上,就是以商品和服务为范围,以增加值为径的统计内容。
2.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的模式有()。-多选
A 生产法
B 分配法
C 直接法
D 间接法
E 平衡法
3.总供需统计的间接法模式的主要分析功能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各自的构成变化和相互影响关系。总供需统计的直接法模式的分析功能是:可以直接用来判断和分析社会总供求的失衡。填空
4.在总供需间接法统计的实际计算中,社会总供给的测算以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而社会总需求则以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
5
2)计算总供需差率及各个总供需项目的比重;
解:根据上述资料和间接法计算依据,有
1)该地区总供给=86578.2亿元;总需求=88485亿元;见下表。
2)总供需差率为:R=(总供给-总需求)/总需求=-0.0215%;各个
6
加的总供给量,包括来自本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量有来自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流量总供给等于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口商品和劳务之和。-名词
7.结余总供给:是指某一时点上,全部库存和储备结余的供给总量和人工培育资源增长量,如林业产值中的林木生长部分,牧业产值中总牲畜繁殖、增长、增重部分。-名词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3
第三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一、选择题
1.C
2.D
3.B
4.C
5.A
6.A
7.A
8.B
9.B 10.A 11.C 12.D 13.D 14.A 15.C 16.D 17.C 18.B 19.B 20.C 21.C
二、名词解释
1、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它既可以用于描述某个企业或行业的生产特征,也可以作为总生产函数应用于整个经济。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分析中,通常把企业视为将投入组合转化为产出的“黑匣子”,生产函数就是对企业的这种功能的描述。生产函数所表明的是一种技术关系。在任何技术条件下,都存在一个与之对应的生产函数。为研究方便,通常假设生产函数满足如下假定:(1)单值连续函数,是有连续的一阶和二阶偏导数;(2)严格凹函数或严格拟凹函数;(3)递增的函数。在经济分析中,一般把生产函数视为劳动(L)和资本(K)的函数,因此简单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f(K,L)。最常用的生产函数是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公式:Q=ALαKβ。其中A是参数,L和K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α和β取值均大于0小于1,Q表示产量。生产函数通常可分为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对于短期生产函数来说,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固定不变的,产量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可变要素的投入水平(通常把资本视为短期固定的生产要素,把劳动视为可变的生产要素);对于长期生产函数来说,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
2、实际工资:实际工资是用产品而不是用货币衡量的工资,它等于名义工资与价格水平的比值,ω=W/P。实际工资是企业雇佣劳动的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雇佣劳动要到劳动的边际产量MPL等于实际工资ω这一点。因为如果多使用一单位劳动而带来的额外收益MPL大于实际工资ω,额外的一单位劳动就会增加利润,企业会继续雇佣劳动,直到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
宏观经济学习题三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B )
A. 出口到外国的一批货物;
B. 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 经济人为一笔旧房买卖收取佣金;
D. 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
2、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B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 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C. 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3、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C )。
A.增加,但消费水平下降;
B.增加,同时消费提高;
C.减少,同时消费水平下降;
D.减少,但消费水平上升
4、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A )。A.i<s ,L<M;B.i>s ,L>M;C.i>s ,L<M;D.i<s ,L>M
5、在IS-LM 模型中,若经济处于中间区域,货币供给增加将导致( C )。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B.收入减少,利率上升;C.收入增加,利率降低;D.收入减少,利率降低
6、在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自发性投资增加10亿美元,IS曲线将( C )。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7、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 B )。
A.增加和利率提高;B.减少和利率提高;C.增加和利率降低;D.减少和利率降低
8、(A )将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陈正伟-《MESA》-第三章
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一)要素分配格局
要素分配分析是从指国民收入在投入生产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分配比例 关系上进行。即:劳动、资本、土地等,也有技术、信息、知识产权、管理 等现代要素。 要素分配格局是人们最为关心的一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它关系着各 个要素的所有者的所得份额。又称功能分配格局,它对主体分配格局和规模 格局的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要素分配格局应该着眼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的收支流量。 (二)主体分配格局 主体的构成:国民收入分配主体是由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构成的。 (三)规模分配格局 国民收入的规模分配格局是指三大主体的内部结构(国家、企业、居 民内部) 重点:通常人们最为关心的国民收入分配的规模局是居民部门的规模 分配格局,即个人分配格局。 四、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的内容 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和分配格局,从纵、横两个方面描绘了国民收入的 经济运行。 1)寻找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和分配格局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数量关系和 数量关系和数量规律; 2)实证研究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和分配格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从而为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提供科学、准确的定量依据。
二、国民收入分配主体格局
实例:P42
从最终分配格局来看,1995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 个人所得为39277.75亿元,企业所得为8467.56亿元,政府所 得为10069.36亿元。这一分配格局的结构百分比是居民个人所 得为67.94%,企业所得为14.65%,政府所得为17.42%。最终分 配格局的动态特征是,1992—1995年,三大主体的最终所得份 额基本保持稳定,居民个人所得份额略有下降,企业所得份额 有所上升,政府所得份额略有下降。 从收入分配流程来看,1992—1995年间居民个人在再 分配中的收入和支出基本相抵,使其在初次分配格局和最终分 配格局中所占的份额基本相同;企业在再分配中有 1.26%~4.23%和净支出,从而使其在最终分配格局中所占比重 比初次分配格局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政府在再分配中有2%~4% 的净收入,从现而使其最终所得份额比初次分配时有所上升。
计量经济学第三章练习题及参考全部解答
第三章练习题及参考解答 【1】
3.1为研究中国各地区入境旅游状况,建立了各省市旅游外汇收入(Y ,百万美元)、旅行社职工人数(X1,人)、国际旅游人数(X2,万人次)的模型,用某年31个省市的截面数据估计结果如下:
i
i i X X Y 215452.11179.00263.151ˆ++-= t=(-3.066806) (6.652983) (3.378064)
R2=0.934331 92964.02
=R F=191.1894 n=31
1)从经济意义上考察估计模型的合理性。
2)在5%显著性水平上,分别检验参数21,ββ的显著性。
3)在5%显著性水平上,检验模型的整体显著性。 练习题3.1参考解答:
(1)由模型估计结果可看出:从经济意义上说明,旅行社职工人数和国际旅游人数均与旅游外汇收入正相关。平均说来,旅行社职工人数增加1人,旅游外汇收入将增加0.1179百万美元;国际旅游人数增加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增加1.5452百万美元。这与经济理论及经验符合,是合理的。
(2)取05.0=α,查表得048.2)331(025.0=-t
因为3个参数t 统计量的绝对值均大于048.2)331(025.0=-t ,说明经t 检验3个参数均显著不为0,即旅行社职工人数和国际旅游人数分别对旅游外汇收入都有显著影响。
(3)取05.0=α,查表得34.3)28,2(05.0=F ,由于34.3)28,2(1894.19905.0=>=F F ,说明旅行社职工人数和国际旅游人数联合起来对旅游外汇收入有显著影响,线性回归方程显著成立。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集及解答-陈正伟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及解答
陈正伟2010-05-26
第一章投入产出法概论
1、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名词解释、填空
2、国民经济:是指由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各种经济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本处研究的投入产出表实际上就是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名词解释、填空
3、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劳动力和支付的各种费用及利润、税金等项目的总和。-名词解释
4、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贷款利息支出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5、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6、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获得的捐赠物质
B 国家的奖金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补贴
7、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总成果及其分配使用去向。-名词解释
8、某地区总投入为3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则各地区总产出为()亿元。
A 3000
B 2000
C 1000
D 5000
9、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C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最终使用总和
10、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习题解答-第四章-陈正伟
第四章 消费需求统计分析
习题四解答
1.消费:消费是指使用货物和服务来满足人类的需要的行为。-名词
2.任何社会中,消费都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在每年新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主要部分用于消费,剩余的部分用于储蓄和投资。-填空
3.消费是社会总需求的主体,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填空 4.消费的类型有( )。-多选
A 生活消费
B 生产消费
C 中间消费
D 最终消费
E 投资消费
5.消费需求研究的消费是指进入国民经济使用阶段、用于国民生活的最终消费,生产消费或中间消费不属于消费需求统计分析的范围。-填空
6.最终消费总额:最终消费总额是指住户、政府或为住户服务的私人非营利机构承担的个人消费货物或个人服务的全部支出再加上用于公共消费的支出之和。-名词
7.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就是指全社会所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名词
8.国民可支配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基本因素。若用C 表示消费,Y 表示收入,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Y C C α+=0。-填空
9.若消费函数表示为:Y C C α+=0,请简述各个符号的意义。-简答
答:C 为消费额;o C 被称为自发性消费,是指不依存于收入消费;α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国民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即: C M P C = Y
∆∆ ;α
Y 被为引致消费,就是依存
于收入的消费。
10.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C A P C
Y
=。-填空
11.国民可支配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增加消费就会减少储蓄,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消费和储蓄二者相互制约。-填空
宏观经济学答案第3章
第十三章 简单公民收入决定理论
1、解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 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定为零
.我们
先看图 1----45 :
45
AD
IU>0
E
i
IU<0
y
O
y o
假定花费者函数 C=a + by d ,税收函数 T = To + ty , AD= c + i + g = [a + i + g + b
(
tr
C1=
WL
* YL
WL
NL1
* YL
;C2=
NL 2
–T o ) ]+ b (1 - t)y ,如图 1----45 所示 .
c
t
c
;
( g yt
y y 1000 750 250)
yd
y p
p p 2
在图中, B 线为没有计划投资 i 时的需要线, B [ a g b(tr To)] b(1 t ) y
AD 线
和 B 线的纵向距离为 i. .图中的 45 线表示了收入恒等式 . 45
线与 B 线之差称为实质投
资,从图中明显能够看出,只有在 E 点实质投资等于计划投资,这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而
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部分的一部分,一般不为零
.除 E 点之外,实质投资和计划投资不
等,村在非计划存货投资
IU ,以下图;而在 E 点,产出等于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
2、解答:花费偏向就是花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有称花费函数
.花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
能够从两个方面加以观察, 意识观察花费指出改动量和收入改动量关系, 这就是边沿花费倾
向 (MPC
c
或 MPC
c
) ,二是观察必定收入水平上花费指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
这就是均匀花费偏向( APC
c ) 。边沿花费偏向总大于零而小于 1.因为一般说来,花费者
宏观经济 课后 第三章答案
二 选择题
1——5,CCACD, 6——10,CABDA, 11——15,AABBD , 16 B
选择题选解
13 解:因为4G dY k dG ==,因此1203044
Y G === .故选B 。 ▲注:1 如,0
()lim x dy f dx y x x ∆→=∆=∆,则().dy y x dx ∆=∆。
四 计算题
1 解:令消费函数为:01C C C Y =+,由题设,有:
11/2C =①,收支平衡点为8000美元,即01/2.(8000)8000C +=② 由①,②,可得,消费函数为:140002
C Y =+.因此,国民收入为10000美元时, 他的消费为:C=40001/2(10000)9000+=美元
他的储蓄为:1000090001000S Y C =-=-=美元
答:当国民收入为10000美元时,他的消费是9000美元,储蓄是1000美元。
注:对应消费函数,收支平衡线的方程是:Y C =,Y 刻画收入,C 刻画支出。坐标满足该方程的点叫收支平衡点。
2 解:(1)由题意,得
1114110.75G dY k dG c =
===--。因此,当政府购买支出G 增加了50亿美元后, 则: 450
dY dY dG ==,所以国民收入的增加是200亿美元。故此时的国民收入为: 4700+200=4900(亿美元)。
注:1 要熟知主要的乘数结论,如111G I k k c ==-,11
1T c k c -=-,111r T c k c =-。这里1c 指边际消费倾向。
2 对主要的乘数理论,搞清楚推导的基本方法。首先是列出联立方程组,它由用支出法核算GDP 的公式,以及消费函数组成。由该方程组将外生变量用于表示Y ,最后用Y 对相关变量求导数,代入相关数据就可以得到具体的乘数数值。
陈正伟-2014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生)》试题解答
上年(或基年)名义GDP
分号 1 分) 3.简述消费结构变动规律。 答: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消费结构呈现出如下的变动规律。 1 分 1)从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的分类来看,生存型消费占比重会出现下降趋 势,而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所占比重会呈现上升的趋势。 1 分 2)从物质产品消费和服务产品消费的分类来看,实物消费所占的比重趋于下降,而服务产 品的所占的比重会逐于上升。1 分 3)从吃、穿、住、用、住、行的分类来看,吃在消费所占的比重会逐步下降,而穿、用、 住、行的消费所占的比重会逐步上升。1 分 4).从劳务消费内部来看,人们的消费中具有如下的优先顺序:先满足生存需要方面的劳 务,再满足享受和发展需要方面的劳务;先满足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劳务;先满足实物型、人力 型方面的劳务需要,再满足智力型方面的劳务需要,等等。1 分 4.简述主导产业变化的规律。 答:主导产业的变化规律是指:在工业化早期,主导产业主要取决于资源状况和制度基础; (1 分)主导产业随产业结构成长而呈顺序变更,即由非耐用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产业发展(2 分) ,从维持生活基本需求向中间需求进而向享受和发展型需求的产业发展(1 分) ,从低附加值 向高附加值发展(1 分) ;政府在基础没施、外贸保护、法律、财政、金融方面对主导产业起着 重要作用。 (1 分) 5 .写出货币需求模型的一般形式,并简述各个符号的经济意义。 答:货币需求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Md Md a a y a i a 0 1 t 2 t 3 p p t t 1 (2 分)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习题解答-第十章-陈正伟
第十章国民经济景气统计分析
习题十解答
1.景气:作为一个抽象的宏观经济概念,景气是指国家总体经济运行状态。
2.景气的特征有()。-多选
A 反复性
B 多样性
C 波及性
D 累积性
E 稳定性
3.简述景气的特征。-简答
答:景气的特征有四个方面:
1)反复性是指繁荣与萧条交替出现,但不是简单重复;
2)多样性是指由生产、收益、就业、物价、金融、贸易等多方面的周期性变化汇总;
3)波及性是指经济总体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景气在商品、资本、劳动力3大市场先后波动;
4)累积性是指景气峰、谷的到来可由繁荣和衰退的累积效果产生。
4.循环:循环是指“序列的自我重复”。-名词
5.景气循环:景气循环是指某些经济总量随着时间的移动而上下运动的过程。-名词6.简述景气分析的工作步骤。-简答
答:景气分析工作步骤有:
1)数据的搜集和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筛选、季节调整等内容。
2)挑选景气指标。这一过程用给定的参照标准,对初选出的指标进行挑选分类。
3)计算景气指数。
4)确定基准周期。
5)预测景气变动趋势
6)预警信号系统
7)效果检验。
7.简述基准循环研究的主要方法。-简答
答:基准循环研究的主要方法有:(1)以重要经济指标(如GNP)的周期为基准循环;(2)专家意见及专家评分;(3)经济大事记和经济循环年表;(4)初选几项重要指标计算历史扩散指数;(5)以一致合成指数转折点为基础。
8.经济景气分析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对后来影响最大的还要数哈佛指数。-填空
9.实践证明,景气预警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是预测经济周期波动的两种有效方法,最初它们被认为是互相对立的,后来认为是互相补充的。-填空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习题解答-第六章-陈正伟
第六章产业结构变动统计分析
习题六解答
1.简述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成长特征。-简答
答:尽管产业结构在其成长过程中受资源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条件各异的国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国别特色,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成长特征。主要表现为:
1)产业结构成长具有鲜明的规律性;
2)产业生命周期的存在使产业结构成长呈现阶段性;
3)产业结构的成长可以调整。
2.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成长的特征表现为()。-多选
A 产业结构成长具有鲜明的规律性
B 产业生命周期的存在使产业结构成长呈现阶段性
C 产业结构的成长可以调整
D 产业结构的衰退性
E 产业结构的优化性
3.简述产业结构成长的规律性。-简答
答:第一产业在结构成长中起着基础的作用,随着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其缓慢增长使之相对重要性逐渐下降,在经济总体中落于次要地位。第二产业经历了较长的持续增长时期,产业规模和内容的不断扩张所表现出的较强的工业化倾向使之在较长时期内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工业化过程的结束而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第二产业内部的新旧产业更替不断涌现,同时伴随着第三产业的空前发展,并且第三产业上升至主体地位。
4.简述产业生命周期的存在使产业结构成长呈现阶段性。-简答
答:产业的发展基本上都要经历孕育、初生、兴起、高涨、停滞、衰退等不同时期,因此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成长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由于不同产业的生命周期及各时期的长短不尽相等,不同产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各种组合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结构成长阶段以及不同的产业结构水平高度。
5.简述产业结构的成长可以调整。-简答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习题解答_陈正伟_2011年
2011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本科>
练习题解答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指以宏观经济理论指导,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数整体所进行的实证经济统计分析。
2.流量总供给:流量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如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新增加的总供给量,包括来自本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量有来自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流量总供给等于国生产总值与进口商品和劳务之和。3.消费:消费是指使用货物和服务来满足人类的需要的行为。
4.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就是指全社会所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
5.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是一个较为具体地反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或制约性的分析指标。它是经济增长率与消费需求增长率之比,说明消费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
6.名义消费需求弹性系数:名义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是消费需求名义增长率与GDP名义增长率之比。7.实际消费需求弹性系数:实际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是消费需际增长率与GDP实际增长率之比。实际弹性系数消除了消费价格指数与GDP平减指数之间的差异影响,从而反映消费需求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实际比率关系。
8.消费拉动系数:消费拉动系数是指一定时期消费需求增量占当期国生产总值量的比重,反映经济增长中消费需求增长所起的拉动作用程度。
9.经济投资:经济投资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而将国民收入转换为资本的过程。
10.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是指为了补偿原有资本的磨损而进行的投资,是为了维护社会简单再生产的需要而进行的投资,其来源为固定资本的折旧费提取。
第三章课后习题讲
(2)若丙产品停产后,其生产设备可以出租给别 的工厂,预计每年获得租金收入1800元时,如果 生产丙产品,则有1800元的机会成本发生,此时 若丙产品停产: E=R-C=(6000+8000+1800)-(4600+6400+1500) =3300(元) 与丙产品未停产时实现的总利润2500元相比,利 润额多了800元,所以此时丙产品应停产。
0 33.9 51 17.9 65.3 77 89.3 -48.5 103.3 140.5 -5 41.8 108.7
4、某食品公司1990到1993年各季销售统计如下 已知1994年第一季度销售额为331万元,试 预测1994年二、三、四季度销售额及全年销售 额。
季度 销售额
(万元) 年份
1
2
第六章作业讲解:
5、现要拟建一个工程项目,起始时用去投资 1000万元,第一年年末投资2000万元,第二 年年末再投资1500万元,从第三年起,连续八 年每年年末获利1200万元。假定工程项目的残 值不计,基准贴现率为12%。试画出工程项目 的净现金流量图,求出该项目的净现值为多少 万元?以此判断该项目是否可行?
11、根据题意,建立如下决策矩阵
自然状态
收益 行动 方案
S1 S2 S3 (销量为 (销量为 (销量 50本) 为100本) 150本) 100 0 -100 -200 1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200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集及解答-陈正伟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及解答
陈正伟2010-05-26
第一章投入产出法概论
1、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名词解释、填空
2、国民经济:是指由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各种经济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本处研究的投入产出表实际上就是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名词解释、填空
3、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劳动力和支付的各种费用及利润、税金等项目的总和。-名词解释
4、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贷款利息支出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5、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
6、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获得的捐赠物质
B 国家的奖金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补贴
7、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总成果及其分配使用去向。-名词解释
8、某地区总投入为3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则各地区总产出为()亿元。
A 3000
B 2000
C 1000
D 5000
9、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C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最终使用总和
10、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习题三解答
1.从广义来讲,国民收入是由下列指标组成:()。-多选
A 国民总民收入
B 国民净收入
C 按要素成本价格计算的国民净收入
D 个人收入(PI)
E 个人可支配收入(GDP)
2.从狭义来讲,国民收入(NI)仅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净收入。填空3.简述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简答
答: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净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内生产净值保持着从生产收入分配的内在联系。二者的关系是:
国民总(净)收入=国内生产总(净)值+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在封闭的经济假设下,国民总(净)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净)值相等。因此,往往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国民收入来源,也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生产过程的结束与收分配的开始正是在这两个总量指标之间实现转换的。
4.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包括两个层次,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填空
5.初分配属于()。-单选
A 微观分配
B 宏观分配
C 既属于微观又属于宏观 D既不属于微观又不属于宏观6.再分配属于()。-单选
A 微观分配
B 宏观分配
C 既属于微观又属于宏观 D既不属于微观又不属于宏观7.再分配行为,主要由政府以收入税等形成对各个经济主体的初次分配所得进行调节,着重解决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问题。-填空
8.初分配的构成公式为:GDP=折旧(企业)+报酬(个人)+净税(国家)+盈余(企业)。-填空
9.国民收入初分配的构成项目有()。-多选
A 折旧
B 报酬
C 净税
D 盈余
E 医疗保险收入
10.下列使用初分配的项目有()。-多选
A 退休金
B 所得税
C 净税
D 企业盈余
E 物价补贴
11.下列使用再分配的项目有()。-多选
A 城市居民最低社会保障金
B 抚血金
C 净税
D 党费
E 物价补贴
12.简述国民收入再分配流程形成。-简答
答: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成为:在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个原始收入获得者或者按照分配制度的规定,或者按照自身的意愿,无偿转让其原始收入的一部分,同时也从其他收入主体那里获得一部分转移性收入,从而完成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流程。
1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项目有那些?-简答
答: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项目有:(1)现期所得税、财产税等税种的收支。(2)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3)其他经常转移收支。
14.可支配收入的计算公式为: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填空
15.国民收入要素分配:要素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投入生产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投入生产的要素很多,有传统的劳动、资本、土地等,也有技术、信息、知识产权、管理等现代要素。-名词
16.国民收入主体分配格局:主体分配格局是指国民收入分配在三大主体之间的分配状态,即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构成状态。-名词
17.规模分配格局:国民收入的规模分配格局是指三大主体内部的分配格局,即企业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收分配格局;政府部门内部中央与地方、地方之间的收入分配格局;居民部门内部各个居民或家庭之间的收入分配格局。-名词
18.通常人们最为关心的国民收入分配的规模格局是居民部门的规模分配格局,即个人分配格局。-填空
19.而研究规模分配的格局主要着眼于最终分配的格局,即以可支配收入作为测度指标。-填空
20.下列属于国民收入要素分配中的要素的项目有()。-多选
A 劳动 B资本 C 土地 D知识产权 E 管理
21.国民收入要素分配格局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多选
A 要素分配格局分析
B 主体分配格局分析
C 规模分配格局分析
D 常住单位格局分析
E 初分配与再分配格局分析
22.简述要素分配格局分析的方法有那些?-简答
答;从分析方法来讲,要素分配格局分析的方法应该是多种统计方法的综合作用。除了我们常用的结构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以外,也可以考虑采用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但是,任何方法的运用都必须在统计数据、经济背景等方面满足其基本要求。
23.简述要素分配格局分析的资料来源。-简答
答:要素分配格局分析的来源有两种:一是直接根据统计部门编制的资金流量表,主要是其中的收入分配(实物交易)部分的数据。其特点是数据准确可靠,但是分类详细程度不一定满足分析的需要;二是根据财政、金融、居民收入等统计数据,对各个要素的收入进行推算,可以满足对要素分类的需要,但是必须注意数据可获得性和结果的准确性。24.测度个人收入分配集中的度的方法通常采用()-多选
A 基尼系数
B 十分位比率 C库兹涅茨比率 D次数分布图法 E 标准差方法。25.基尼系数:基尼系数(Gninicoeficient)是国际上最常用的分析国民收入的规模分配格局的方法,特别是用来分析居民户之间收分配的均衡性或差异性程度的系数。-名词26.什么叫洛伦兹曲线?具有什么意义?-简答
答:用横坐标表示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列的累计家庭户数百分比。全部为100%;纵坐标表示对应的累计收入累计家庭百分比,全部为100%。这样在正方形OICP中,450线OC是当参与分配的每一户家庭收入完全相等时才会出现的一条直线,所以称它为绝对平均线。现实中的收入分配总是具有差异的,一定数量的低收入家庭或人口总是比同样数量高收入家庭或人口占有的国民收入少。所以,实际的收入分配曲线总是在450的OC以下出现,这条实际的收入分配曲线L就是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L与绝对平均线OC的距离越近,说明居民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洛论曲线L与绝对平均线OC的距离越远,说明居民收分配越不平均。
27.简述世界各国对基尼系数的基民系数的测算评价。-简答
答:大多数国家的基尼系数都在0.2~0.6之间。经济学家根据经验和分析对基尼系数的区间范围作了如下判断:基尼系数抵于0.2表明收分配高度平均,0.2~0.3为相对平均,0.3~0.4大致合理,0.4~0.6显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0.6以上则表明收分配严重的向一部分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