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七讲 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新规定
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第一节地震作用
• 2.按作用大小分 • 地震作用按其作用大小可分为:多遇地震作用、基本地震作用和预
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节主要介绍多遇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 四、水平地震作用与风荷载的区别
• 水平地震作用与风荷载都是以水平作用为主的形式作用在建筑物上 的,但是它们作用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是有很大区别的。因 此,在结构设计中要求结构的工作状态是不同的。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地震作用的计算
• 一、动力计算简图
• 实际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颠簸摇晃的现象十分复杂。在计算地震作用 时,为了将实际问题的主要矛盾突显出来,然后运用理论公式进行计 算设计,需将复杂的建筑结构简化为动力计算简图。
• 例如:对于图4-1(a)所示的实际结构一水塔,在确定其动力计算简图 时,常常将水箱及其支架的一部分质量集中在顶部,以质点m来表示; 而支承水箱的支架则简化为无质量而有弹性的杆件,其高度等于水箱 的重心高,其动力计算简图如图4-1(b)所示。这种动力计算体系称为 单质点弹性体系。
• 3)整根桩应一次连续压到设计标高,当必须中途 停压时,桩端应停留在软弱土层中,且停压的间隔 时间不宜超过24h;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地震作用
• 1.作用形式 • 风荷载是直接作用于建筑物表面上的压(吸)力,只和建筑物的体形、
高度、环境(地面粗糙度、地貌、周围的楼群)、受风面积大小等有关; 而地震作用都是由质量受振动而引发的惯性力,地震作用是通过场地、 地基、基础作用于结构上部的。 • 2.作用时间 • 风荷载的作用时间长,发生的机遇也多,因而要求结构在风荷载作 用下不能出现较大的变形,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相反,发生地震 的机遇少,持续时间也短,但作用剧烈,故要求做到“小震不坏,中 震可修,大震不倒”。
第七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地球构成 92% 的 地 震发生在 地壳中, 其余的发 生在地幔 上部
地球构成:
三个圈层:地壳 、地幔 、地核
地震的形成:
地幔物质对流 板块构造运动(根本原因) 地震
地震形成的局部机制:
地球板块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地壳中岩层变形 变形积聚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 岩体就会发生突然断裂或错动
b、受力发生弯曲 a、岩层的原始状态
3建筑分类与设防标准
建筑重要性分类: 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 的建筑, (如核电站、核设施、水库、大坝、堤防、贮油、 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物质的设施等); 乙类建筑——地震时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即 生命线工程建筑, (如消防、急救、供水、供电、通讯等); 丙类建筑——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如一般的公 共建筑、住宅、旅馆、厂房等); 丁类建筑——抗震次要建筑, (如储存物品价值低的一般仓 库,人员活动少的辅助建筑等)。
7度远震 6度远震 7度近震
7.2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 总目标: 通过抗震设防,减轻建筑的破坏,避免 人员死亡,减轻经济损失。要求建筑物在使 用期间,对不同频度和强度的地震,应具有 不同的抵抗能力。 具体通过“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和“两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实现。
7.2.1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
3地震的破坏作用
1、地表破坏现象 地裂缝 喷砂冒水 地面下沉 滑坡、塌方 2、建筑物破坏 结构丧失整体稳定性 结构承载力不足引起破坏 地基失效
3、次生灾害 火灾 水灾 海啸 有毒及放射性物质泄露
房屋倒塌
桥梁断落
水坝开裂
铁轨变形
结构丧失整体性、承重结构强度不足
地面裂缝
山崩、滑坡
建筑抗震检测规范标准有哪些

建筑抗震检测规范标准有哪些
建筑物是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而抗震性能又是建筑物的重要属性之一。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抵御破坏,建筑抗震检测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建筑抗震检测规范标准是指在建筑抗震检测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具体规范和标准。
1. 地震烈度划分标准
在进行建筑抗震检测前,首先需要根据地震烈度划分标准对检测范围进行界定。
地震烈度划分标准一般包括了地震烈度的等级划分、影响范围等相关内容。
2. 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检测的基础是建筑的抗震设计规范。
抗震设计规范是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结构形式等因素制定的,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足够的抵御能力。
3. 抗震设防要求
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在建筑抗震检测中,建筑物需要满足的一系列技术要求和标准。
这些要求包括建筑物结构的强度、刚度、变形能力等方面。
4. 检测方法与技术规范
建筑抗震检测需要依靠一系列专业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来完成。
检测方法与技术
规范包括了建筑结构检测的具体步骤、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等相关内容。
5. 抗震加固规范
建筑抗震检测在发现建筑存在抗震性能不足的情况下,需要依据抗震加固规范
对建筑结构进行进一步的加固处理。
抗震加固规范包括了加固方案设计、施工要求等方面的规定。
结语
建筑抗震检测规范标准的制定和遵循对于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至
关重要。
只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检测和加固工作,才能有效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通过不断完善建筑抗震检测规范标准,我国的建筑工程安全水平能够得到持续提升。
新抗震规范——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5.1 一般规定5.1.1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它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5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应视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或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注:8、9度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说明】本次修订,拟明确大跨空间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
1、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指,跨度大于120m、或长度大于300m、或悬臂大于40m的结构。
2、关于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1)周边支承空间结构,如:网架、单、双层网壳、索穹顶、弦支穹顶屋盖和下部圈梁-框架结构,当下部支承结构为一个整体、且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大于等于2时,应允许采用三向(水平两向加竖向)单点一致输入计算地震作用;当下部支承结构由结构缝分开、且每个独立的支承结构单元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小于2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2)两线边支承空间结构,如:拱,拱桁架;门式刚架,门式桁架;圆柱面网壳等结构,当支承于独立基础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3)长悬臂空间结构,应视其支承结构特点,采用多向单点一致输入、或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3、关于单点一致输入仅对基础底部输入一致的加速度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进行结构计算。
4、关于多向输入沿空间结构基础底部,三向同时输入,其地震动参数(加速度峰值或反应谱峰值)比例取:水平主向:水平次向:竖向= 1.00:0.85:0.65。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定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定引言建筑物抗震设计规定是指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准则和标准,旨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从地基处理、结构设计、抗震构件、材料选择等方面,全面探讨建筑物抗震设计规定的相关要求。
一、地基处理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中,地基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在地基处理上需严格遵守以下规定:1. 地质勘察:在设计建筑物前,必须进行详尽的地质勘察,包括地层情况、土壤类型和承载力等。
这些数据将为地基处理提供依据。
2. 地基改良:对于地层承载能力不足的区域,需要进行地基改良,采取加固措施,如灌注桩、土石方加固等。
地基改良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二、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核心部分,设计应遵守以下规定:1. 荷载计算:在结构设计中,需要准确计算荷载。
荷载计算应基于当地地震烈度、建筑物类型和用途等因素,并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合理分配。
2. 配筋设计:混凝土结构的配筋设计是确保其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中,需要根据地震荷载和构件受力状况确定合理的配筋率,并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3. 剪力墙设计:在多层建筑中,剪力墙是提高抗震性能的重要构件。
剪力墙设计应满足相关规范,包括墙的布置、厚度、箍筋等方面的要求。
三、抗震构件抗震构件是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规定如下:1. 柱设计:柱是承受地震荷载的主要构件之一。
柱的设计应考虑其承载能力、屈服强度和变形能力等因素,并满足相关规范中的要求。
2. 横向连接设计:在建筑物结构设计中,横向连接是保证整体结构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横向连接的设计应满足相关规范,确保构件之间的刚性连接。
3. 预制构件设计:预制构件在抗震设计中起到关键作用,其设计应满足相关规范,包括构件的强度、刚度和连接方式等。
四、材料选择选择合适的材料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材料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1. 钢材选用:在钢结构中,应选用具有良好延性和抗震性能的钢材,如低合金高强度钢。
抗震规范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5.1一般规定5.1.1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它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 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注:8、9度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5.1.2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采用下列方法: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2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特征周期分组选用不少于二组的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其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可按表5.1.2-2采用。
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
2注: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4计算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变形,应按本章5.5节规定,采用简化的弹塑性分析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注:建筑结构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采用本规范12章规定计算方法。
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 (5)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5.1 一般规定5.1.1 各类厂站构筑物的地震作用,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 一般情况下,应对构筑物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向地震作用,并进行结构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全部承担。
2 设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应分别考虑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 设防烈度为9度时,水塔、污泥消化池等盛水构筑物、球形贮气罐、水槽式螺旋轨贮气罐、卧式圆筒形贮气罐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5.1.2 各类构筑物的结构抗震计算,应采用下列方法:1 湿式螺旋轨贮气罐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2 除第1款规定外的构筑物,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
5.1.3 管道结构的抗震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埋地管道应计算地震时剪切波作用下产生的变位或应变;2 架空管道可对支承结构作为单质点体系进行抗震计算。
5.1.4 计算地震作用时,构筑物(含架空管道)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构件、防水层、防腐层、保温层(含上覆土层)、固定设备自重标准值和其他永久荷载标准值(侧土压力、内水压力)、可变荷载标准值(地表水或地下水压力等)之和。
可变荷载标准值中的雪荷载、面部和操作平台上的等效均布荷载,应取50%计算。
5.1.5 一般构筑物的阻尼比(ζ)可取0.05,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及结构自振周期按图5.1.5采用,其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 周期小于0.1s的区段,应为直线上升段。
2 自0.1s至特征周期区段,应为水平段,相应阻尼凋整系数为1.0,地震影响系数为最大值αmax,应按本规范5.1.7条规定采用。
3 自特征周期Tg至5倍特征周期区段,应为曲线下降段,其衰减指数(γ)应采用0.9。
4 自5倍特征周期至6s区段,应为直线下降段,其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i)应取0.02。
5 特征周期应根据本规范附录A列出的设计地震分组按表5.1.5的规定采用。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地震是地球表面或内部地壳发生震动的现象,它是由于地壳运动中的应力积累和释放所引起的。
地震作用对结构物有着严重的破坏力,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验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震的作用机理以及结构抗震验算的方法。
地震作用机理:地震作用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震动传递到建筑物上造成的。
地震的震源是地壳运动过程中的断层破裂,震中是地震能量释放的地点,位于震中周围的区域被称为震源区。
地震波是地壳运动所引起的能量在地球中传播时所激发的波动。
地震波包含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表面波。
纵波是一种相对较快的波动,其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是振动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的波动。
表面波是短周期的波动,其主要分为Rayleigh波和Love波。
Rayleigh波是一种振动旋转的表面波,而Love波是横向振动的表面波。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到地表后,将引起建筑结构的震动。
地震作用主要包括地震波引起的惯性作用、地震波引起的弹性变形作用和地震波引起的地基反力作用。
惯性作用是由于地震波的振动引起结构物惯性力的作用,迫使结构产生振动。
弹性变形作用是指结构物在地震波的激励下产生的临时弹性变形。
地基反力作用是指在地震波的力作用下,地基上产生的反向力。
结构抗震验算的方法:结构抗震验算是指通过对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力学行为进行计算和分析,来确定结构抗震性能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结构抗震验算方法包括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和模态超静定校验分析。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抗震验算方法之一、它通过建立结构动力方程,利用数值求解方法得到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时程反应。
这个方法可以考虑结构的非线性性质,如塑性材料的非线性、接触的失效等。
静力弹塑性分析是一种较为简化的抗震验算方法。
它是通过假设地震作用时结构处于静力平衡状态,根据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性能进行计算。
这个方法适用于一些简单的结构和小震级地震的验算。
模态超静定校验分析是一种结构验算方法,它通过分析结构的模态形式来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
抗震设防和抗震设防要求

抗震设防和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使用和监督管理,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
第三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必须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其他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
第五条、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将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报送有关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审定。
第六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设立地震安全性评审组织。
地震安全性评审组织应当由15名以上地震行业及有关行业的技术、管理专家组成,其中技术专家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第七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委托本级地震安全性评审组织,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进行评审。
地震安全性评审组织应当按照国家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规范和其他有关技术规范,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基础资料、技术途径和评价结果等进行审查,形成评审意见。
第八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根据地震安全性评审组织的评审意见,结合建设工程特性和其他综合因素,确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1. 改进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补充了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取值的规定;2. 增加大跨屋盖结构和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项、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3. 修改了框架-抗震墙结构剪力调整系数以及与“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有关的框架内力调整等相关规定,补充了框架结构楼梯间的设计要求;4. 修改了多层砌体房屋层数和高度限值、抗震横墙间距、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墙体抗剪承载力验算、构造柱布置、圈梁设置、楼屋盖预制板的连接要求、楼梯间的构造要求等规定;5. 修订了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补充完善了柱间支撑节点验算要求、单层钢结构厂房防震缝及阻尼比的相关规定;6. 调整了隔振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修改了水平减震系统的定义及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以及消能部件性能检验要求等规定;7. 增加了楼梯间及人流通道砌体填充墙的构造要求,补充了砌体女儿墙的抗震构造要求;8. 增加了地震监测;9. 增加了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以及地下建筑抗震设计;10. 抗震缝计算的7CM改为10CM了;11. 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要设约束边缘构件了;12. 6度区砖混不允许建8层了;13. 柱子最小配筋率也改了,奇怪的是,角柱和框支柱的最小配筋率居然变小了;14. 确定抗震等级的建筑高度也变了,如框架由原来的30米改为24米;15. 6度区也规定了剪重比、四级抗震也规定了柱的轴压比;16. 加大了柱截面最小尺寸要求;17. 柱轴压比限值比老规范统一降低0.05,新增了四级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18. 增加了三级剪力墙的轴压比要求;19. 增加了落地剪力墙的倾覆力矩比例要求;20. 调整了剪力墙分布钢筋直径要求;21. 调整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取值,增加多层(24米以下)加强区取值;22. 梁段受拉钢筋配筋率可以大于2.5%,此条不再是强条了;23. 很多地方的设计分组变了,相应地震力加大了;24. 调整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增补软弱粘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
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规范

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规范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一种强烈的地质灾害。
地震可以给建筑物、基础设施等人类活动和生活场所带来严重破坏。
因此,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抗震设计和抗震验算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地震作用是指地震波在建筑物中的作用力。
地震波包含有地表波、体波、面波等多种波形。
地震波会传播到建筑物的结构体系中,引起结构的震动,产生作用力。
地震作用的主要表现有结构内力、结构位移和结构变形等。
抗震验算规范是根据地震灾害的发展规律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制定出来的一系列规定和规范,用于指导工程设计师进行抗震设计和验算工作。
抗震验算规范包括世界各国的规范和地区的规范,其中,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抗震验算是指根据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计算和验证。
抗震验算的目标是验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确定结构的受力状态。
抗震验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响应分析:通过数值分析方法,计算地震波在建筑物结构中的传播和作用过程,获得结构的地震响应。
2.结构受力分析:根据地震响应,确定结构内力和应力。
结构受力分析的目标是确定结构的受力状态,确认结构的受力安全性。
3.结构抗震性能评估:通过对结构受力分析结果的评估,判断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结构需要采取的增强措施。
4.结构设计优化:根据抗震验算结果,结合结构的实际情况,对结构进行修正和优化,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抗震验算规范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抗震安全性,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因此,在建筑工程中,抗震验算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工程设计师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
同时,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抗震设计方法,提高抗震验算的精度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分解共33页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地震作用和பைடு நூலகம்构抗震验算分 解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3

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的考虑
《抗震规范》规定 1)结构抗震计算,一般情况下,可不考虑地基与结构相
互作用的影响; 2)8度和9度时建造在Ⅲ,Ⅳ类场地土上,采用箱基、刚
性较好的筏基和桩箱联合基础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 当结构基本周期处于特征周期的1.2倍至5倍范围时, 若计入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对刚性地基 假定计算的水平地震剪力可按下列规定折减,其层间 变形可按折减后的楼层剪力计算。
mg(
xg max )( g
Sa ) xg max
Gk
G
为地震影响系数, 质点所受水平地震力与该质点重力之比。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分为4个部分,覆盖的房屋 自振周期从0至6S。
加速度影响曲线,无量刚化,弹性反应谱
GB 50011-2010, Fig. 5.1.5
FXji j tj X jiGi FYji j tjYjiGi Ftji j tj ri2 jiGi
单向地震作用下
SEk
mm
jk S j Sk
j 1 k 1
双向地震作用下
SEk SEk
S
2 x
(0.85S y )2
S
2 y
(0.85S x )2
时程反应法
适用情况: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中所列的高层建筑
2max
When:Tg Ti 5Tg
( Tg T
) 2 m ax
加速度影响曲线
When : 5Tg Ti 6.0s [2 0.2 1 (T 5T g)]max
Geq 结构等效总重量
For SDOM,
For MDOM,
Geq =G1
建筑抗震设计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详解演示文稿

第二十二页,共50页。
3 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主振型
• 由于线性齐次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等于零,所以两个频率方
程并不是独立的,振幅方程的解只能是两质点位移振幅的比
值,如:
或 X 2 m1 2 k11
X1
k12
X2 X1
k21
m2 2 k22
X 12
m1
2 1
k11
X 11
k12
X 22 m1 2 2 k11
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按规范取值。
第九页,共50页。
3 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组合值系数
可变荷载种类 雪荷载
屋面积灰荷载 屋面活荷载
按实际情况考虑的楼面活荷载
按等效均布活荷载考 虑的楼面活荷载
藏书库、档案库 其它民用建筑
吊车悬吊物重力
硬钩吊车
软钩吊车
组合值系数 0.5 0.5
不考虑
1.0 0.8 0.5 0.3 不考虑
第十页,共50页。
3 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地震系数 k xg (t) max / g 是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面运动的最
大绝对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也就是以重力加速度为单 位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显然,地面加速度愈大,地震的影响就愈强烈,即地震烈度愈大
。所以,地震系数与地震烈度有关,都是地震强烈程度的参数 。 例如,地震时在某处地震加速度记录的最大值,就是这次地
建筑抗震设计地震作用与结构 抗震验算详解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50页。
优选建筑抗震设计地震作用与 结构抗震验算
第二页,共50页。
3 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3.1 概述
地震作用是由于地面运动引起结构的动态间接作用。
抗震规范解读

3 、房屋高度不大于24m 时,可取底部一层。
保证剪力墙延性要求的构造措施 (一般性规定)
结构屈服水准的地震作用
结构在小震下的地震作用=基本烈度下地震作用x结构影响系 数C C= 即C值越小相应的就要求延性越高
中国规范c值对于不同烈度区和不同结构形式都取的同一定值, 约为0.35. 例如《抗规》P32 表5.1.2-2中7度35cm/s2=100cm/s2x0.35
新规范有关地震作用计算的修改
基本规定的改变
防震缝的宽度:增加了30mm。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底部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不 应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1) 顶板板厚及配筋要求没变。 (2) 顶板上下抗侧刚度要求没变 (3) 顶板上下柱纵筋配筋比例要求没变,增加要求地下一层柱上端 和节点左右梁端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一层柱下端实配抗震受弯承 载力的1.3倍。 (4) 地下一层抗震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 少于地上一层对应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柱轴压比限值。 增加了四级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框架结构中的柱 轴压比限值同比降低了0.05。
体积配箍率 最小体积配箍率限值没有变,体积配箍率的计算时 “箍筋重叠部分应扣除”的规定去掉了。同时也没 有规定重叠部分箍筋体积是否应计入。
保证剪力墙延性要求的构造措施 (强条)
分布筋配筋率:四级高度小于24m,最小0.15% 间 距:“不应”大于300mm,改为
建筑物抗震检测规范

建筑物抗震检测规范一、前言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需要进行抗震检测。
本文将介绍建筑物抗震检测的规范和流程,旨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抗震检测的目的建筑物抗震检测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发现隐患并提出加固建议,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发生倒塌或严重破坏。
通过抗震检测,可以全面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为后续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提供依据。
三、抗震检测的内容1. 结构稳定性检测对建筑物的各个结构构件进行检测,包括墙体、柱子、梁等,评估其稳定性和受力情况。
2. 地基基础检测检测建筑物的地基基础情况,包括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等,评估地基对建筑物的支撑能力。
3. 抗震设防性能检测检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包括抗震设计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等。
4. 隐患排查和评估发现建筑物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并对隐患进行评估,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案。
四、抗震检测的要求1. 专业机构进行抗震检测应由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专业机构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检测报告抗震检测完成后应出具详细的检测报告,包括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内容。
3. 加固建议根据抗震检测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加固建议,并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制定加固方案。
五、抗震检测的流程1. 筹备阶段确定检测的目的、范围和要求,选择合适的专业机构进行抗震检测。
2. 检测准备专业机构根据要求准备检测设备和人员,制定具体的检测方案。
3. 实施检测按照检测方案和程序进行现场检测,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估。
4. 报告编制整理检测数据,编制详细的检测报告,提出加固建议和措施。
5. 加固实施根据检测报告的建议和加固方案,进行相应的结构加固和改造。
六、总结建筑物抗震检测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灾害中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
遵循相关规范和流程,进行专业的抗震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做出及时有效的加固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新规定王亚勇赖明吕西林李英民杨溥郭子雄(一)新的设计反应谱的主要特点1、89规范的设计反应谱的主要特点89规范的设计反应谱、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是根据大量实际地震加速度纪录的反应谱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工程经验和经济实力的综合结果。
抗震设计反应谱通常用三个参数:最大地震影响系数αmax 、特征周期T g 和长周期段反应谱曲线的衰减指数γ来描述。
而且不同阻尼比条件下的反应谱曲线也是不同的,89规范提供了考虑近、远震和不同场地条件下阻尼比为5 % 的标准设计反应谱,其最长周期为3秒。
应该说,89规范的设计反应谱基本适应了我国八、九十年代工程建设抗震设防的要求,除房屋建筑外,各类工程设施及构筑物均参照它提出类似的设计反应谱。
2、加速度设计反应谱用于抗震设计的局限性(1)强震地面运动长周期成分的存在地震学研究和强震观测证明,强震情况下,地面运动确定存在长周期分量,其周期可以长达10秒甚至100秒,地震震级从5级到8级,其谱值在10秒周期处最大相差不超过50倍,在100秒周期处,不超过250倍。
在震级M 5时,周期在3秒以内,信噪比已经大到可以满足工程使用要求了。
同时还证明,谱曲线至少存在二个拐角周期。
如图1和表1所示。
图1 不同震级下强震地面运动福里叶振幅谱注:噪声指在强震加速度记录数据处理过程中引入的长周期误差研究表明,地震动长周期分量与震源规模、震源距有关,由此可以推出与震级、烈度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具有工程实用意义的关系来。
见公式(1)(M,R,T)PSV =f1=f(L,W,R,T) (1)2=f(I,R,T)3式中:PSV为拟速度反应谱,M为震级,R为震源距,L为断层长度,W为断层宽度,I 为烈度,T是反应谱周期。
(2)现有强震加速度记录中长周期成份的损失由于强震仪频率响应范围的限制无法记录到超过10秒以上的地面运动成分,在超过5秒以上的成分中也存在失真,而且在对加速度记录进行误差修正时将数字化过程零线修正所产生的噪声滤出的同时也将地面运动长周期分量滤去了。
(3)关于加速度反应谱长周期段的二次衰减反应谱理论证明,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存在三个控制段,分别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控制,设计反应谱“平台段”是加速度控制段,速度控制段以1/T形式衰减,位移控制段则以1/T2形式衰减。
这已成为地震工程界共同认可的常识。
但是真正实用起来遇到问题,即长周期段的谱值太小,对抗震设计没有控制作用。
为此,各国规范对此均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正。
且不说这种修正在理论上能否站得住脚,就是在工程实际应用中起多大作用?是否合理?也是值得商榷的。
见图2 中国、美国、欧洲规范反应谱比较。
图2 考虑长周期分量的加速度反应谱(4)高层、大跨和巨型建筑对地震加速度反应的滞后和迟钝周期大于3秒的超大型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工业设备对于短脉冲型的加速度地面运动,尽管加速度峰值很高,但由于周期很短,结构的反应相对迟钝和滞后。
对于此类长周期结构,危险的是地面运动长周期成分与结构的共振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仍用现行的加速度设计反应谱进行抗震验算显然是力不从心了。
(5)关于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结构阻尼,对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通常取结构阻尼比为5 %,钢结构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要小,一般取2-3 %,而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技术的建筑结构,其结构阻尼比则高于5 %,有的可高达10 % 以上。
其他构筑物如桥梁、工业设备、大型管线等也具有不同的阻尼。
因此,89规范所采用的阻尼比为 5 % 的设计反应谱不能满足抗震设计的需要。
(二)最小水平地震力的控制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s的结构,由此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
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的破坏具有更大影响,但是规范所采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尚无法对此作出估计。
出于结构安全的考虑,增加了对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最小值的要求,规定了不同烈度下的剪力系数,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应据此进行相应调整。
扭转效应明显与否一般可由考虑耦联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结果判断,例如前三个振型中,二个水平方向的振型参与系数为同一个量级,即存在明显的扭转效应。
对于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秒的结构,剪力系数取0.2αmax,保证足够的抗震安全度。
这样处理,相当于89规范对长周期结构最小地震作用的控制。
对于存在竖向不规则刚度突变的结构,在较弱的楼层,尚应再乘以1.15的系数。
在进行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抗震验算时,一般运用结构底部总剪力与结构总重量之比,即底部剪力系数(习惯上称剪质比)来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
不同的结构类型,其剪质比有所差别,一般说来,结构总体刚度越大,剪质比越大,但均应为0.2αmax 左右。
对于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最小值,也参照剪质比的慨念来控制,但此时所取的是该楼层的剪力和该楼层以上的结构重量之比。
(三)结构时程分析法的具体应用结构时程分析法即结构直接动力法,是最经典的方法。
它的实际应用是在七十年代地震加速度记录经过数字化处理并形成数字量记录之后才得到发展的。
此后对它的数值方法研究不断深入,引进各种数字变换技术,对其运算精度、速度、稳定性等进行探讨。
近年来,由于结构的体量巨大、体型复杂,采用传统的反应谱振型分解法无法解决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人们转向时程分析寻找出路。
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列入了相关的条文,一时间,时程法成了一种时髦的追求。
究竟其实用价值如何?可信度如何?可操作性如何?一直是人们关心和怀疑的问题。
从工程应用角度看,结构的线性与非线性时程分析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正视的。
1. 输入地震波的确定,即“选波”原则时程分析法中,输入地震波的确定是时程分析结果能否既反映结构最大可能遭受的地震作用,又能满足工程抗震设计基于安全和功能的要求。
在这里不提“真实”地反映地震作用,也不提计算结果的精确性,是由于对结构可能遭受的地震作用的极大的不确定性和计算中结构建模的近似性。
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对同一个建筑结构采用时程分析时,由于输入地震波的不同造成计算结果的数倍乃至数十倍之差,使工程师无所适从。
笔者在数年前所提出的“选波”原则是:选用的地震波应与设计反应谱在统计意义上一致,包括地震波数量和相应的反应谱特征。
对计算结果的评估是以结构基底剪力和最大层间位移(或顶点位移)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控制在一定的误差范围之内。
这个原则已经在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有所体现。
具体地说,在数量方面取3+1,即选用三条天然地震波和一条拟合目标谱的人工地震波。
已经证明,这样做既能达到工程上计算精度的要求,又不致于要求进行大量的运算。
选波的原则有几种方案:(1)按场地类别选波;(2)按地震加速度记录反应谱特征周期Tg ;(3)按地震加速度记录反应谱特征周期Tg和结构第一周期T1双指标控制;(4)按反应谱面积。
大量的计算验证表明方案(3)较为合理,能为工程实用所接受。
见表2、表3、表4所示,表中结构模型1~4分别表示二种12层框架结构(第一种,层高均为3.3米;第二种,第6层层高为4.5米,其余为3.3米)、二种25层框-剪结构(第一种,底层层高4.2米,其余3.3米;第二种,第11层层高2.1米,其余同前)。
表2 依不同方案选波的结构弹性底部剪力对比表3 结构最大层间位移统计结果比较表4 根据方案(3)计算的结构弹性底部剪力与反应谱法对比2. 恢复力模型和杆件屈服关系模型线性时程分析与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的关系,实质上可以说是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多条地震波时程分析结果的平均即近似于反应谱法计算结果,输入的地震波数量越多,这种近似性越好。
对于非线性时程分析,由于对结构构件力-变形非线性特征的模拟的困难,包括恢复力模型(F-X)、屈服关系模型(N-M,N-Q)、弹塑性位移和位移角的算法、阻尼系数的确定和在数值运算中的处理、数值积分方法的优劣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使非线性时程分析变得十分复杂。
从工程实用角度考虑,把握一个“度”就可以了,可以使问题简化。
例如常用的恢复力模型和杆件屈服关系可以如图3、图4所示。
表5给出笔者和合作者近年来对十个具体工程的时程分析结果。
按规范要求判别,这样的结果是可接受的,通过时程分析,发现了结构的薄弱层和薄弱部位,了解结构中塑性铰的出现位置,从而判断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提出改进意见,这就是所谓的“度”。
图 3 双线性滞回模型图 4 杆件屈服关系表 5 实际结构时程分析结果的比较(四)结构扭转地震效应的计算由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折射、反射、散射所造成的强震地面运动具有三向水平和三向转动共六个自由度,地震作用本身就存在扭转分量。
如果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也会产生扭转效应,对结构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而这种破坏作用往往被设计人员所忽视。
但是,地震扭转效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对于体型复杂的建筑结构,即使楼层的“计算刚心”和质心重合,仍然存在明显的扭转效应。
因此,89规范规定,考虑结构扭转效应时,一般只能取各楼层质心为相对坐标原点,按多维振型分解法计算,其振型效应彼此耦连,采用完全二次型方根法进行组合。
在89规范中,提出一些简化计算方法,如:扭转效应系数法和动力偏心矩法等。
但是这些简化方法只在一定范围内、确有依据时适用于近似估计。
本次修订的主要改进如下:1.即使对于平面规则的建筑结构,国外的多数抗震设计规范也考虑由于施工、使用等原因所产生的偶然偏心引起的地震扭转效应及地震地面运动扭转分量的影响。
本次修订,对于规则结构,当不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拟采用增大边榀结构地震内力的简化处理方法。
2.增加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地震效应组合。
根据强震观测记录的统计分析,二个方向水平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不相等,二者之比约为1:0.85;而且两个方向的最大值不一定发生在同一时刻,因此采用平方和开方计算二个方向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
所谓地震作用效应,系指两个正交方向地震作用在每个构件的同一局部坐标方向产生的效应,如:X方向地震作用下,在局部坐标X i向的弯矩M xx和Y方向地震作用下,在局部坐标X i向的弯矩M xy , 按不利情况考虑时,取上述组合的最大弯矩与对应的剪力;或上述组合的最大剪力与对应的弯矩;或上述组合的最大轴力与对应的弯矩等等。
3.对于不对称结构,当扭转振型为主振型;或扭转刚度较小的对称结构,例如某些核心筒外稀柱框架或类似的结构,当第一振型扭转周期为Tθ;或不为第一振型,但满足Tθ>0.7(T x1或T y1);对较高的高层建筑,当Tθ>1.4(T x2或T y2)时,均应考虑地震扭转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