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因素模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质学派及五因素模型的局限与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

摘要:讨论了特质学派及最新产物五因素模型在理论导向、结构框架、特质定义、因素分析、预测能力、控制策略6个方面的局限性。分析了以往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在预测运动成绩时遇到的困难,可能是由于采用过于宽泛的人格特质预测过于宽泛的行为结果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提高移植量表的预测效度和发展运动领域的人格测验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特质;人格;因素分析;模型;预测

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构成了人格心理学的主要学派。这六大学派对于我们理解人格的本质作出了重要贡献,且至今仍以不同的形式活跃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特质学派的主要倾向是对个人差异作出量化评定,是运动心理学领域心理选材与心理评定的重要理论基础。特质学派在人格心

理学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功伟绩,但本文仅从局限性的角度对该学派及其最新产物五因素模型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运动心理学家在人格特质的研究中明确方向,最终更好地描述、预测、解释和控制运动活动参与者的行为。

1 特质学派及五因素模型的局限性

1.1 什么是五因索模型长期以来,人格心理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求普适性的特质分类,但对于应当用哪些人格维度来解剖和描述人格,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提议采

用多至16个维度、有的提议采用少至2或3个维度(Vemon,1964)。经过漫长的探索,最近,人格心理学家似乎逐渐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认为人格维度的数量可能是5个。1949年至1981年的人格维度研究表明(John,1990),以下五大特质因素是这些研究的共同归宿:神经质(Neuroticism,N),外向性(Extroversion,E),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O),随和性(Agreeableness,A),意识性(Conscientiousness,C)。五因素模型的效度证据主要来自以下6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一,跨文化的一致性;第二,自我评定与他人评定之间的一致性;第三,与动机、情绪及交往技能量度的一致性;第四,人格障碍诊断的功能;第五,遗传影响;第六,跨时间测量的稳定性。大五因素的发现与确认,被认为是“人格心理学发展的转折点”(McCrae &John,1992,p.177)。目前,许多人格心理学家倾向于采用科斯塔与麦克雷编制的[NEO人格问卷修订本] (NEO - PI - R; Costa &McCrae,1992)来测量这五大特质因素。该量具包括240个条目,每一条目有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5级选项。除了可以计算5个特质因素分数以外,还可计算每个因素包括的6个亚因素分数(表1)。

表1 五因素模型的主因素和亚因素

主因素亚因素

神经质(N) 焦虑,气愤的敌意,抑郁,自我意识,冲动性,易感性

外向件(E) 合群性,自信性,活动性,热情性,兴奋寻求,积极情绪

开放性(O) 幻想性,审美性,感受性,行动性,思想,价值

随和性(A) 直率,利他,遵从,谦虚,温和,信任

意识性(C) 能力,秩序,责任,成就,努力,自我约束

2 特质学派及五因素模型的局限性尽管许多五因素模

型研究所得结果颇为一致,人格心理学家对该模型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认同,但也不乏批评之声(Block,1995)。更重要的是,五因素模型并末解决特质学派本身所固有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将分6个方面讨论这些问题。

1.2.1 缺乏理论导向,不能解释原因心理学家对特质学派最重要也是最致命的批评是,该学派少有理论建树,且没有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比如,假如我们看到张三与人交按时表现得友

好、热情,便可以将他的行为总结为“善与人交”。但是,如果我们以后再利用“善与人交”这一特征标签来解释他的其它行为并回答“张三为什么待人友好”这样的问题时,就可能陷入循环解释:先给一种行为命名,再利用这一命名解释行为的原因。特质学派和五因素模型没有触及行为的潜在心理过程,而正是这一潜在心理过程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格的“为什么”以及促使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作出不同的社会反应的条件。特质学派和五因素模型的这一局限性之所以应当特别引起注意,是因为它们很容易误使人们相信:可以简单地利用一个特质标签(如:她是个友好热情的人)来充分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会以某种方式行事(Buss& Craik,1983;Misehel,1968,1990,1993;Ross&Nisbett,1991)。以特质学派为基础的五因索模型从本质上讲是非理论导向的(Briggs,1989),或者说始终都在以数据驱动的方式在黑暗中探索。特质学派的研究者事先没有预测因素分析究竟能够给出多少和哪些人格因素。这种缺乏理论预测的倾向使研究者可以对研究结果进行随心所欲的解释。比如,为什么历尽40多年人格研究的艰难探索之后得到的是5个因素结构,而不是4个、6个或其它几个?对此,各种解释相去甚远。例如,迪曼(Digman,1990)提出:“一种可能是,该模型与卡特尔的最初工作具有历史联系,反映了卡特尔当初选择的各量表维度”麦克雷和约翰(McCrae&John,1992)的解释是: “我们相信这是一个简单的经验事实,就象地球有七片大陆或有八位美国总统来自佛吉尼亚一样。生物学家区分出八类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以及四种鱼类,其中一种已经灭绝) 进化论则对这些动物种类的发展做出了解释。但是,进化论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是八种,而不是四种或十一种。尽管如此,并没有人认为这是进化论的一个缺陷。当然,会有一些原因造成了人类在五个人格维度上的差异,这些原因可能是进化方面的、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社会学方面的或者是人类现存条件方面的。提出为什么恰恰是这五个维度的问题,或许就没有什么意义”。

戈尔伯格(Goldberg,1981)则相信,这5个人格因素同遇到陌生人时需要问及的5种基本的、普遍的问题相对应:

“1)X是积极的、喜支配他人的,还是消极的、喜服从他人的(我能欺负X吗或X会欺负我吗)? [这一问题对应着外向性]。

2)X是随和的(热情的、愉快的)还是不随和的(冷漠的、疏远的)?[随和性]。

3)我可以依靠X吗(X是细心尽责的还是粗心靠不住的)?[意识性]。

4)X是古怪异常的(难以预测的)还是心理健全的(稳定的)?[神经质]。

5)X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我要教会X是不是一件难事)?[开放性],有时也彼称为智能”。

不难看出,以上解释具有相当的任意性,也缺乏说服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很难具体检验这些解释提出的假设,因为这些假设是得到研究结果以后才提出的。没有证据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五种特质因素会在这些研究中显现出来。

1.2.2 缺乏统一的结构框架心理学家对特质学派的另一个批评是,它缺乏一个得到公认的结构框架。尽管所有的特质理论家都采用实证方法且十分关注各结构框架的综合鉴定问题,但是,没有一种结构框架能够将所有的结构框架整合在一起。如果我们希望了解人们究竟有多少种基本人格特质时,这一问题就会暴露得更加明显。阿尔波特曾提出了许许多多人格特质,墨里将其减为27种心理需要,卡特尔发现了16种,艾森克则坚持只有3种,最近的一些研究又表明基本人格特质应该是5种。今天,即便五因素模型独占鳌头,但争论仍在继续,焦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2.2.1 人格因素的数量可能不为5 伯里格(Briggs,1989)曾用“五大因素,加2或减2”(又是一个±2!)来总结不同的相关研究结果,因为不同研究得出的五大因素具有差异,对各因

素的命名也未能一致,“到底是哪5个因素”似乎仍是五因素模型支持者需要回答的问题。例如,艾伦(A11en,1996)发现,认知需要是一个不能从五大人格特质中得到充分解释的独立的过程变量。认知需要方面的个人差异具有明确的人格特征效应,这种效应仅与认知特点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