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概要
24节气习俗
二十四节气包括: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一、立春
立春的习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
1. 咬春: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在南方,人们则流行吃春卷。
2. 迎春:立春时“迎春”也是一项传统习俗。旧俗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沿街高喊:“春来了”,就是传统的“报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3. 打春: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意为打走春牛的懒惰,督促人们在春回大地之际,赶紧耕种。
雨水的习俗有很多,包括:
1. 拉保保:在雨水这一天,人们会拉保保,即让孩子认干爹干妈,寓意着雨水滋润,容易长大。这是川西地区的汉族民俗文化之一。
2. 回娘屋: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物回娘家拜见家长,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已经生育的女子要带上肉、椅子等礼物。
3. 爆炒糯谷米花: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收获的丰歉。爆出的米花越多,收成越好。
4. 接寿: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长,长命百岁。
5. 罐罐肉:女婿要带上罐罐肉给岳父岳母,表达感谢和敬意。做法是将猪脚和大豆、海带一起炖好,用红纸红绳封罐。
6. 荠菜煮鸡蛋: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民谚: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风俗习惯与礼仪文化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风俗习惯与礼仪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
统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气都代表着特定的气候和季节,同
时也对中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礼仪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介
绍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各种风俗习惯以及相关的礼仪文化。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最具
代表性的一个节气。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如
贴对联、放鞭炮、舞狮子等。除夕夜,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并
进行守岁等活动。此外,春节期间还有一些特殊的礼仪,如走亲访友
要注意的礼节、红包的赠送等。
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开
春祭祀活动,祈求一年的丰收和平安。同时,立春也是中国农民开始
春耕的时间,他们会举行一些仪式,祈求来年有个好的开端。
雨水:雨水节气代表着春天的到来,也是雨季的开始。在雨水节气,人们会举行不少与水有关的活动,如打雨伞、玩水、赏雨等。此外,
雨水节气还和“春雨贵如油”有关,人们会有关于保护水资源的相关宣
传和活动。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代表着天气开始转暖,万物开始
苏醒。在惊蛰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农
作物丰收。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分,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在春分
这一天,人们会探访祖先坟墓,祭拜先人。同时,春分也是农民朋友
们忙碌的时期,他们会进行田间耕作和春播等农事活动。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
个节气。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4节气风俗习惯
24节气
24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将一年分为24个时期的术语。它们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为基础,通常分为四季:春、夏、秋、冬,每季分为六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特征,与季节变化和农事生产密切相关。
以下是24节气的名称及其对应日期:
春季:
立春(2月3日或4日)
雨水(2月18日或19日)
惊蛰(3月5日或6日)
春分(3月20日或21日)
清明(4月4日或5日)
谷雨(4月19日或20日)
夏季:
立夏(5月5日或6日)
小满(5月20日或21日)
芒种(6月5日或6日)
夏至(6月21日或22日)
小暑(7月6日或7日)
大暑(7月22日或23日)
秋季:
立秋(8月7日或8日)
处暑(8月22日或23日)
白露(9月7日或8日)
秋分(9月22日或23日)
寒露(10月8日或9日)
霜降(10月23日或24日)
冬季
立冬(11月7日或8日)
小雪(11月22日或23日)
大雪(12月6日或7日)
冬至(12月21日或22日)
小寒(1月5日或6日)
大寒(1月20日或21日)
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不同的天气、气候和农事生产,如春分、秋分代表着昼夜平分,谷雨、小满代表着农作物的生长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24节气有着深刻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日和传统习俗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节气分为24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分俗习惯和传统活动。以下是每个节气的介绍:
立春:立春是中国的传统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春卷、元宵等食品,同时也会在家里贴春联、放鞭炮、祭祖等。
雨水: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时天气渐暖,雨水也开始逐
24节气的由来及习俗
24节气的由来及习俗
农历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国人民对自然变化
的观察和理解。它不仅是指导农民种植农作物的重要参考,也是人们
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时刻。本文将介绍24节气的由来及习俗。
立春
立春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农历年的开始。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新年的好运与丰收。此外,立春也是春季
健身锻炼的好时机,人们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例如踏青赏花等。
雨水
雨水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降雨的开始。雨水节气里,人们
会为神灵和土地祈雨,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此外,雨水节气里也是
很多地方举行放风筝的好时机,因为春风正好,适宜放风筝。
惊蛰
惊蛰代表春雷初响,春天真正来临的节气。人们相信,惊蛰之后,
阳气逐渐升高,万物复苏。在这一天,人们会吃一些有助于阳气上升
的食物,例如姜汤、葱姜水等。
春分
春分是春季的中间节气,表示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春分也是清
明节的前一天,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和扫墓。与此同时,人们也
会欣赏美丽的春景,散步在郊外,踏青游玩。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同时也会欣赏春景,野餐踏青,感受
春天的气息。
谷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一天开始进入稻谷、小麦等农作物
播种的关键时期。人们会进行祈雨仪式,以保证农作物的顺利生长。
同时,谷雨也是日常养生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多吃一些谷物、蔬菜,
以滋养身体。
立夏
立夏标志着炎热的夏季正式开始。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夏季丰收,同时也会在家庭中炖一些滋补的汤水,以保持身体的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重要的时间划分方式,他们是农历中每个15天为一个节气,在农业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节气代表着一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春季节气
1.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表示春天正式到来,人们开始备耕春耕。
2.雨水:雨水时节,春雨贵如油,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虫类开始活跃的时节,表示冬眠的生物开始苏醒。
4.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标志着昼长夜短,气候变暖。
夏季节气
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正值春耕时节。
6.谷雨:谷雨时节,稻谷开始穗长,预示着夏季的到来。
7.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迅速。
8.小满:小满时节,麦田开始结实,表示五谷丰登的希望。
秋季节气
9.芒种:芒种是夏收的开始,人们开始忙于收割农作物。
10.夏至:夏至时节,白昼最长,代表着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11.小暑: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人们需在炎热的天气中工作。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冬季节气
13.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人们需开始准备过冬。
14.处暑: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气温逐渐凉爽。
15.白露:白露时节,晨起露水凝结,代表着季节由暖向凉的过渡。
16.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气候凉爽宜人。
冬季节气
17.寒露:寒露是露水开始凝结成霜的时节,表示寒冷的气温即将到来。
18.霜降:霜降时节,气温骤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19.立冬:立冬是立冬节气开始,天气逐渐转冷,进入寒冷的季节。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立春这天,一项重要
二十四节气特点
二十四节气特点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气象现象的分类方式,将一年按照农事和气候变化分成二十四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称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其独特的特点,具体如下:
1.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天气逐渐变暖,冬季寒冷逐渐过去,万物开始复苏。
2. 雨水:雨量逐渐增多,是早春时节降雨较多的时期。
3. 惊蛰:蛰动的生物开始苏醒,使人们感到万物生机勃勃。
4. 春分:表示昼夜等长,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标志着昼夜温差减小。
5. 清明:表示气温回暖,雨水增多,适合清明扫墓。
6. 谷雨:春季作物进入到收割期,长江流域降雨增多。
7. 立夏:表示夏季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天气较热。
8. 小满:麦类作物进入到籽粒饱满的时期,是夏季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
9. 芒种:禾本科作物开始成熟,气温较高,雨量适中。
10. 夏至:表示白天最长,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标志着夏
季进入到最热时期。
11. 小暑:气温进一步升高,天气炎热,一些暑作物开始收获。
12. 大暑:天气非常炎热,一些地方常有高温天气,温度最高。
13. 立秋:表示秋季开始,温度逐渐下降,天气凉爽起来。
14. 处暑:暑气逐渐退去,天气稍凉,但仍然有炎热的日子。
15. 白露:天气凉爽,尤其是早晨出现露水,植物开始经受冷
空气的考验。
16. 秋分:表示昼夜等长,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标志着昼夜温
差增大。
17. 寒露:天气更冷,露水增多,收获的物品开始变多。
18. 霜降:天气更冷,降水量明显减少,开始出现霜冻现象。
19. 立冬:表示冬季开始,气温进一步下降,天气寒冷。
20. 小雪:开始出现小雨或小雪天气,气温持续下降。
24节气气候特点和主要农事活动
24节气气候特点和主要农事活动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每个季节的开
始和结束,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和生活习俗。本文将介绍24节气的气
候特点和主要农事活动。
立春是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每年的农事活动开始的时候。立春前后,天气开始温暖,气温逐渐回升。在北方地区,寒潮仍然频
繁出现,严寒的天气可能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影响。主要农事活动包
括修剪果树、整理瓜果蔬菜,还可以进行剪枝和翻土等工作。
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降临,雨水逐渐增多。
在这个时候,气温升高,大地开始解冻,农作物开始发芽。主要农事
活动包括播种早春作物,如麦子、蚕豆和菜类作物。此外,农民还可
以利用雨水,浇灌作物,提高产量。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雷初鸣的时候。此时,气温进一
步回升,春雷开始震动。在农事活动上,可以进行果树的修剪和摘芽。同时,还可以开始育苗和播种早春蔬菜。
春分是春季的中间节气,此时昼夜平分。气温进一步回升,阳光逐
渐增多。在农耕方面,可以进行大田作物的播种,如小麦、玉米和豆类。此外,农民还可以利用此时阳光充足的特点,提前蔬菜的播种和
栽培。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之一。此
时气温明显升高,雨水相对减少。在农事活动上,可以进行早春蔬菜
和水稻的播种和栽培。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止早春寒潮的影响,做好
相应的防护工作。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农耕活动的高峰时期。此时气温
进一步升高,降水较多。主要农事活动包括水稻和蔬菜的追肥和追水,以及果树的修剪和病虫害的防治。
中国24节气传统节日表格的内容特点风俗
下面是中国24节气传统节日的表格,包括每个节气的名称、日期、主要内容特点以及相关
请注意,每个节气的内容和风俗可能因地域、传统和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这个表格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补充。
24节气气候特点简单概括
一、24节气名称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24节气气候特点1
1、春季
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寅;定气法:太阳黄经为315度。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于公历2月3-5日交节。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公历3月05-07日交节。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平气法:冬至后105天;定气法:太阳黄经为15°。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公历4月04-06日交节。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公历4月19-21日交节。
2、夏季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05-07日交节。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芒种”是“忙种”的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公历6月05-07日交节。
夏至:斗指午;太阳黄经为90°。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便是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公历7月06-08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风俗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年,由邓平等制定地《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地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度所经历地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度,共经历个节气,每月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个节气;每月地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地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地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日、日,下半年在日、日,前后不差~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十四节气简介
立春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 北时为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 的头一个节气,对应十二地支 寅月,月建寅为一年之首。
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 “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立 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 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 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 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 雨水送肥忙”。
立夏
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 万物生长旺盛。习惯上把立夏 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 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 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 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 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 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 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 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 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 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 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 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 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 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也叫“霉雨”。
寒露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 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 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 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 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 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 露珠。
霜降
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 所以叫霜降。
24节气简介
24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气候和农事传统,在这二十四个节点,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和季节的轮回。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独特
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本文将为您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简介。
春节:也叫大年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标志着新的一年的
开始。人们会进行丰富的庆祝活动,如高歌、放鞭炮、赏花灯等。
立春:标志着农历的春季开始,预示着春天的来临。人们会在这一
天吃春饼、放风筝,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雨水:这一节气意味着冬天的雨水开始增多,也是农田开始灌溉的
时候。人们在这一天会有祈求雨水的习俗。
惊蛰:惊蛰意味着蛰伏在地底的动物开始苏醒,也是春雷开始响起
的时候。这一天,人们会用红色或绿色的东西来祈求平安。
春分:在这一天,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象征着平衡和和谐。人
们会采摘春菜、植树等来迎接新的季节。
清明: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日,也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哀悼。人们还会在这一天踏青、玩耍、放风筝等。
谷雨:在这一天,春天的降雨量达到了最高峰,对于农作物的生长
十分关键。人们会有吃谷雨的习俗,以祈求丰收。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温度逐渐升高。人们会在这一天吃立夏粥、戴艾叶等活动,以预防夏季疾病。
小满:小满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进入快速生长期,也是农民们繁忙的季节。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新糯米饭,祈求五谷丰登。
芒种:芒种意味着杂粮的穗开始成熟,农田需要杂草,也是农夫们忙碌的季节。人们会采摘芒种作物,如大黄瓜、马蹄等。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冬至是黑夜最长的一天。人们会举办一些庆祝夏至的活动,如吃长寿面等。
小暑:小暑标志着气温继续升高,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人们会在这一天吃荔枝等水果,以消暑。
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的联系)
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的联
系)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以及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的联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
1、24节气每个节气的风俗
2、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习俗
3、24节气都有哪些习俗?
4、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
24节气每个节气的风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响国人,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
到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
“雨水节,回娘家”,出嫁的女儿要带着老公,提着两把藤椅和“罐罐肉”,回娘家看父母,有孩子的,还要为自己的儿女拉保保。
3.惊蛰
“惊蛰至,雷声起。”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除了要为庄稼防虫,这一天,还要“打小人”驱走霉运。
因为“梨”与“离”同音,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惊蛰这天,吃梨成了保留节目。
4.春分
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
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样一个游戏:让圆滚滚的鸡蛋立起来。这个看似简单又高难度的游戏延续了数千年。
5.清明
清明是入节日的特殊节气。这天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
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篇一: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精美古画配图)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我国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十分科学、准确,是多少先辈经验的总结,并传下了古画以提醒四季的耕种。
立春
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节气划分方式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
八个节气;
2.象征温度变化的有:;
3.反映降水量的有:七个节气
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含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之意,小暑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的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表
/ 立春/
▲立春: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 雨水/
▲雨水:这时春风吹遍,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立春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现在,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
景象。时至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2]
雨水节气
雨水是24节[3]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雨水三候对应的花信“一候菜花,二候棠棣,三候李花”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4]
惊蛰节气
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这时太阳直射点由5°57′S移至赤道。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古代分惊蛰为三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日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北京地区,北海冰融化,雁飞,蜜蜂开始群飞,春雪终止,榆树开花。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常年节气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6~7℃,淮河以南地区为7~8℃,比"雨水"节气升高3℃或以上。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5℃以上,而气温稳定升至5℃,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它预示着树木开始发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始播种。常年节气平均降雨量淮北地区为15~20毫米,淮河以南地区为20~40毫米。
民俗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惊蛰这一天,一些地区要吃炒豆。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5]
春分节气
一年中第四个节气。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约15.2天),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因这个时刻处于春季的中点,这交点也称为春分点。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为二分点。春分点系天文学名词,全球通用;但南半球的春分点指东经180°与赤道的交点,太阳在9月23日(或24日)经过此点。中国文献中指的春分点,通常指黄经0°与赤道的交点。春分点的确定,始于商代(约在公元前18一20世纪)。
古代的春分分为三候:玄乌至,雷始发声,始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半。”《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之篇》有:“春节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好。”此日阳光直射赤道,几乎全球昼夜等长。其后阳光直射点位置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则昼短而夜长。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春季开始。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京地区,山桃、加拿大杨、连翘、杏树、玉兰等树木相继开花。春分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春分时节,在中国的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乍暖还寒。根据近几年来对沙尘天气的统计,4月最多,3月次之。春分15天,正处在3月底到4月初,在这些地区,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