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概要
24节气每个节气的风俗
24节气每个节气的风俗立春: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雨水: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拉保保”。
惊蛰:在这一天,民间有“打小人”驱赶霉运的习俗。
春分:有“竖蛋”的民间习俗。
清明:在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
谷雨:牡丹和众花仙都在曹州安家,每逢谷雨时节,牡丹就要开放,表示对谷雨的怀念。
立夏: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还有“秤人”的习俗。
小满:在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
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
夏至:在这一天,无锡地区兴吃馄饨。
古时夏至这天,人们纷纷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
至清代,夏至祭神更为盛行,是日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
小暑:在小暑节的前后几天,民间有“百索子撂上屋”的习俗。
大暑: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
立秋:在立秋时节,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
处暑:在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此时在台湾,就有“拜好兄弟”的习俗。
白露:城隍爷上天呈给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纪念白露的“白露节”。
秋分: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
寒露:寒露时节前后,恰逢九九重阳之日有登高的习俗。
霜降:在我国的广西下雷镇,有“壮族霜降节”。
祭祀民族英雄、进行商贸活动、民俗文化表演的综和性民俗活动。
立冬:在立冬时节,有“送寒衣”的习俗。
小雪:“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种传统习俗。
大雪:大雪时节,天寒地冻。
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寒号鸟”的传说。
冬至: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家境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小寒:梅花是小寒节气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
大寒:在大寒节气中,其间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与习俗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习 俗:吃饺子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 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 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 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北半球昼短夜 长。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 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这一天北半 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 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 降。习俗:吃饺子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 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习俗:腊八粥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天气冷到极点, 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习俗:吃年糕(快过年了)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这一天昼夜再 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北半球气温继 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 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 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 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北半 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 气温将继续升高。习俗:吃面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点。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这一时期是我国 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 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暑去凉来,秋天 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 渐下降。习俗:贴秋膘,吃肉。
处暑: 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
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24节气习俗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一、立春立春的习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1. 咬春: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
在南方,人们则流行吃春卷。
2. 迎春:立春时“迎春”也是一项传统习俗。
旧俗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沿街高喊:“春来了”,就是传统的“报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3. 打春: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意为打走春牛的懒惰,督促人们在春回大地之际,赶紧耕种。
雨水的习俗有很多,包括:1. 拉保保:在雨水这一天,人们会拉保保,即让孩子认干爹干妈,寓意着雨水滋润,容易长大。
这是川西地区的汉族民俗文化之一。
2. 回娘屋: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物回娘家拜见家长,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已经生育的女子要带上肉、椅子等礼物。
3. 爆炒糯谷米花: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收获的丰歉。
爆出的米花越多,收成越好。
4. 接寿: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
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长,长命百岁。
5. 罐罐肉:女婿要带上罐罐肉给岳父岳母,表达感谢和敬意。
做法是将猪脚和大豆、海带一起炖好,用红纸红绳封罐。
6. 荠菜煮鸡蛋: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民谚: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
除此之外,雨水节气还有水獭祭鱼、占稻色等习俗。
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的生活愿景。
惊蛰的习俗有:1. 打小人: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唤醒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这些小动物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人们便会打小人来驱逐它们。
2. 祭白虎: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所以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以保一年平安顺利。
二十四节气与习俗
二十四节气与习俗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其中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承载着人们对自然和生态的敬畏和尊重,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季节变迁的关注和热爱。
二十四节气由天文现象和农事活动相结合,刻画了中国人民对四季循环的认知,同时也串联起了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界的联系。
春天的头一个节气是立春,在这一天,人们相信春天真正到来了,大地开始苏醒,万物复苏。
立春之后的小寒、大寒和立春之前的冬至则是人们尤为重视的时刻,这段时间里寒冷的天气仍然存在,人们将合家围坐,共度寒冬时光。
为了保暖,人们会燃起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比如冬至吃汤圆、大寒喝羊肉汤等等。
这些节气习俗的背后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保护自己健康的智慧。
随着春天的来临,人们开始迎接新一轮的农耕季节。
立春之后是雨水,春分之前是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
这些节气与农事密切相关,不仅对当时的农民意义重大,也对现代人们了解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提供了窗口。
比如,春分之后不仅是寒潮结束的标志,同时也是万物生长的开始,人们在这个时候会去野外赏花踏青,并祭祖祭墓。
夏天是一个热情奔放的季节,人们迎接夏天的第一个节点是立夏,这标志着炎热之夏正式开始。
夏至是夏天的最高点,万物繁盛,人们在这一天养生的习俗尤为重要。
比如,在夏至这一天,人们会将菖蒲叶放入清水中,再将这种水洒在家中,以驱蚊虫,保卫家园。
夏至之后是小暑、大暑和立秋,烈日炎炎,人们开始以解暑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活动。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期盼着收获满满的辛勤劳动。
立秋之后是处暑、白露、秋分和寒露,这些节气标志着天气渐渐转凉。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一些丰收仪式和祭祀,以感谢大地的馈赠。
而寒露之后是霜降,是开始进入寒冷季节的前奏。
人们开始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比如每天早晚多饮姜汤,保暖身体。
冬天是一个酷寒的季节,万物休眠,人们开始迎接寒冷的挑战。
立冬之后是小雪、大雪和冬至,这些节气中的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以饺子、汤圆等食品来庆祝这一天的到来。
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传统习俗
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传统习俗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俗。
以下是对二十四节气和相关传统俗的简要介绍:1. 【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人们会吃春饼、放风筝,并举行祈福活动。
2. 【雨水】:这是大地开始释放水分的时候。
人们会赏雨、泡腊、贴墙花等。
3.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落地,万物复苏。
人们会吃春饼、赏花、贴窗花。
4. 【春分】:春分是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的节点。
人们会尊奉祖先、踏青、举行祈福仪式。
5. 【清明】:清明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农民忙于春耕的时候。
6. 【谷雨】:谷雨是收获的前奏,人们会吃新米、祭拜土地神以求丰收。
7. 【立夏】:立夏意味着夏天的开始。
人们会吃新麦面、品茶、赏菖蒲花。
8. 【小满】:小满是作物成熟的时候,人们会吃黄鳝、新米饭,举行祭神仪式。
9. 【芒种】:芒种意味着麦类开始成熟。
人们会吃小米饭、咸菜。
10.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
人们会吃饺子、饸饹等。
11. 【小暑】:小暑是炎热夏季的开始。
人们会吃汤圆、举行祭神仪式。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炎热的时候。
人们会喝冷饮、吃西瓜。
13.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
人们会吃秋蛤、石斑鱼。
14. 【处暑】:处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人们会赏秋蝉、品尖椒。
15. 【白露】:白露是白天温度开始下降的时候。
人们会赏秋花、制作香包。
16. 【秋分】:秋分是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的节点。
人们会品尝豆腐脑、栽种草莓。
17. 【寒露】:寒露是气温开始降低的时候。
人们会品尝柿子、糯米食品。
18. 【霜降】:霜降意味着天气变冷,露水会结成霜。
人们会吃柿饼、团子。
19. 【立冬】:立冬标志着冬天的开始。
人们会吃生蚝、冬瓜。
20. 【小雪】:小雪意味着降雪的时候逐渐增多。
人们会涂蜡、煮白菜。
21. 【大雪】:大雪是冬季最冷的时候。
人们会吃糯米饭、做冬衣。
22. 【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子。
二十四节气的农事传统与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农事传统与习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事和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划分系统。
它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持续大约15天左右,与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紧密相关。
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农事传统和习俗,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传统和习俗。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开始,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平安和丰收。
此时也是播种春季作物的好时机,如小麦、大豆等。
雨水:雨水时节,人们开始注重水的利用和储备。
在农业方面,会选择雨水充沛的时候灌溉农田,确保作物的生长。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初鸣,农民会根据惊蛰的到来,确定播种夏季作物的时间,比如玉米、黄瓜等。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节,此时人们会进行家族祭祀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健康、丰收。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还会踏青踢毽子等活动,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谷雨:谷雨是临近谷物成熟的时节,人们在这个时候会重视播种水稻、大豆等作物,同时也是进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关键时期。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人们会采摘鲜花和草药来制作饮品。
农业方面,此时会开始提前播种棉花、红薯等作物。
小满:小满时节,农田进入了水分最多的时期,这对稻米的生长十分有利。
人们也会采摘各种水果,如草莓、樱桃等。
芒种:芒种意味着麦类的成熟,农民会在这个时候收割麦子,大量储存饲料。
人们也会采摘蔬菜,如豆角、黄瓜等。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
人们会饮茶、晒太阳来庆祝夏至的到来。
此时也是收获草莓、葡萄等水果的时节。
小暑: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会注意防暑降温,比如喝冷饮、吃西瓜等。
农事方面,会刈割小麦和收割小米。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人们会进行各种避暑活动,如游泳、吃冷饮等。
农业方面,此时主要是水稻和菜类的收割和储存。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人们会进行祭拜活动,感谢上天给予的丰收。
农田方面,会开始播种秋季作物,如小麦、花生等。
处暑:处暑时节,天气开始凉爽,人们会注意秋季养生。
二十四节气民俗习俗解析
二十四节气民俗习俗解析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的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习俗。
这些习俗深受人们喜爱,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和乐趣。
下面,笔者将对一些二十四节气的民俗习俗进行解析。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节后最重要的节气。
人们在立春这一天有吃春饼、贴春联、贴门神等习俗。
春饼寓意食物的丰收,贴春联和门神则是用来驱邪祈福的。
这些习俗给过年后的人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清明:清明节是人们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这一天,家人会整装出行,扫墓祭拜先人,烧纸、烧香,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人们在清明期间还会到郊外踏青赏花,缓解压力,享受春天的美好。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人们开始感受到明显的气温升高。
在立夏这一天,人们会吃一种古老的食品——“过五黄”。
过五黄是由五种谷子制作而成,寓意着五谷丰登。
此外,人们还会采摘嫩蚕豆,品尝新鲜的蚕豆味道。
端午: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扬州的特色民俗节日。
扬州人在端午节会划龙舟,这是端午节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
此外,人们还会包粽子、赛龙舟、插艾叶、挂菖蒲等,用来祈求驱邪和辟疫。
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人们感受到酷暑的开始。
在小满这天,人们会喝冷饮、吃水果以消夏暑。
而在田间地头,农人们则开始田间作业,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做准备。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酷暑最炎热的时候。
在这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会变得缓慢,午睡成为一种习惯。
此外,人们还会喝冰镇饮品、吃凉拌菜,来消暑解暑。
秋分:秋分是秋季的开始,也是白天和夜晚时间相等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一种叫“秋香盒”的食物,也叫红糖陀糕。
这个食物是由大米做出来的,寓意着丰收和团圆。
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寒冷天气开始向人们袭来的标志。
在寒露这天,人们会吃一种叫“葛粑”的食物。
葛粑是由葛根磨成粉制作而成,寓意着祛湿和保暖。
小雪:小雪是冬季的开始,也是寒冷天气加重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立春节气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
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
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
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习俗与风俗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习俗与风俗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规律,将一年分为24个时间节点的一种方法。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对应的习俗与风俗。
下面将分别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习俗和风俗。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春季开始,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祈求万物复苏、春暖花开。
此时有吃春饼和挂“春”字的习俗。
雨水:雨水是指开始降雨的节气,意味着过去的寒冬即将过去。
雨水时节人们会祈雨祈福,以保证来年农作物的顺利生长。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初鸣,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的时候。
在这一天,人们会预防雷击,同时也是观察自然界充满生机的好时机。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也标志着春天正式来临。
春分时节,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健康。
清明: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同时也有踏青郊游的习俗。
谷雨:谷雨是指开始雨水滋润农田,帮助庄稼生长的节气。
谷雨时节,人们会进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立夏:立夏是农历夏季的开始,意味着夏天的气息正式来临。
立夏时节,人们会祭祀神灵,同时也有各种祛病防疫的习俗。
小满:小满是指农作物渐渐成熟的时期,人们会庆祝作物丰收的到来。
同时也有采摘水果的习俗。
芒种:芒种是指麦类作物的籽粒渐渐变硬的时候,在这一天有水浴活动,人们相信能够去除身上的疾病。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夏季的正式开始。
夏至时节,人们会吃凉性食物,同时也有登高的习俗。
小暑:小暑是指温度逐渐升高,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
小暑时节,人们会避暑、吃清凉食物,同时也有喝寒饮的习俗。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此时人们会通过吃消暑食物、穿宽大的衣物来应对高温。
立秋:立秋是农历秋季的开始,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
立秋时节,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秋季丰收和平安。
处暑:处暑是指炎热的天气开始逐渐减弱的时候。
处暑时节,人们会举办游泳比赛,一起享受清凉的水上活动。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个节气都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
下面将介绍一些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文化。
春季节气中的立春是中国传统农历的春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人们在这一天会燃放爆竹、祭祀祖先、祈求丰收,还有一项传统活动叫“立春径”,人们在春天的第一天早晨起床,要先用脚“踩”一下大地,以示对大地的敬仰。
清明节是春分后的一个节气,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整理墓地,烧香、献花、烧纸钱,还会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夏季节气中的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人们会举行击壤游玩活动,用锤子击打空心的陶罐,发出声音,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端午节是夏至后的一个节气,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有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蘸雄黄水等,还要舞狮子、打秧歌等民间表演活动。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人们会在这一天吃一种传统的食物,秋葵,并祭拜雷公、病神。
此外,农村地区还喜欢举办划龙舟的比赛。
中秋节是秋分后的一个节气,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祭月、赏月、品尝月饼、赏菊花等传统活动,家人团聚,共庆中秋。
冬季节气中的立冬是冬季的开始,人们在立冬这天会吃面食,吃饺子,以示“冬至饺子一碗下,一年平安顺心好”。
冬至是整个冬季的开始,人们会吃汤圆、腊八粥等传统食物,还有预测来年天气的习俗,如放蟾蜍和挂羊脂。
除了以上的节气,其他的节气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其中有些节气还与农耕文化、渔民文化、狩猎文化等密切相关。
如立春节气,人们会根据天气变化,来预测新的一年的农业生产形势,制定合理的耕作计划。
如谷雨节气,人们会燃放篝火,杀猪宰鸡,祈求雨水充沛,农作物能丰收。
如小满节气,江南地区的渔民会举行“立网”仪式,象征着渔民开始出海捕鱼,同时也标志着夏季的到来。
总的来说,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感悟和理解,也是人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一种美好习俗和仪式。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法,每个节气代表了一种气候现象和人们的农耕、生活习惯。
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简介:
1. 立春(2月3日或4日):表示春天开始了,天气渐暖,农民开始播种春谷。
2. 雨水(2月18日或19日):表示天气逐渐暖和,雨水增多,田地里开始出现秧苗。
3. 惊蛰(3月5日或6日):表示气温开始升高,蛰伏的动物逐渐苏醒。
4. 春分(3月20日或21日):表示昼夜平分,春天正式到来。
5. 清明(4月4日或5日):表示天气转暖,春雨增多,人们开始祭祖、扫墓。
8. 小满(5月20日或21日):表示天气更加炎热,农民开始田间管理,保护庄稼。
9. 芒种(6月5日或6日):表示开始有芒菜成熟,夏季农作物进入忙碌期。
10. 夏至(6月21日或22日):表示夏天到达最高点,白天最长,夏季农作物需要特别管理。
11. 小暑(7月6日或7日):表示天气非常炎热,开始进入高温中暑的期间。
12. 大暑(7月22日或23日):表示天气最炎热,易中暑,特别需注意防暑降温。
17. 寒露(10月7日或8日):表示天气逐渐寒冷,露水变成霜冻。
20. 小雪(11月22日或23日):表示出现小雪,预示着眼下即将出现大雪。
23. 小寒(1月5日或6日):表示天气开始转暖,但是寒风仍然有时候会出现。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芒种:送花神、安苗、打泥巴仗
送花神
安苗
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落,人 们多在芒种日举行活动饯送花神归位 ,就是送别花神,表达对花神的感激 之情,盼望来年再相会。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 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 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 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 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 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 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
• 咬春: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 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 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 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五种辛味之物组成,吃五辛盘不仅可以驱寒,还 可以杀菌。
• 祭白虎:祭白虎习俗,相传是这样的。以前人们认为惊蛰这天 ,白虎会出来吃人,为保平安,便要在惊蛰日举行祭祀,求上 天保佑,让白虎不敢伤人,以保平安。所谓祭白虎,就是指拜 祭用纸绘
03
CATALOGUE
夏季节气气候习俗
立夏:称人、吃蛋、挂蛋
吃蛋
立夏时节,蛋类食品开始大量பைடு நூலகம்市,人们用吃蛋来祈求身体健康,预防暑天常 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
小雪:腌腊肉、吃糍粑、晒鱼干
腌腊肉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 候。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 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 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 流行的美食。
二十四节气详解
二十四节气详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历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与记载的产物。
这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标志着一年中重要的天文变化和气候特征。
以下将详细介绍每个节气的含义和相关习俗。
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它标志着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天气逐渐转暖。
立春之日,人们会祭祀神灵,祈求一年丰收和平安。
此外,还有吃春饼、放风筝等传统习俗。
雨水:雨水是指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的节气。
这一时期正值春耕备耕的时候,人们会进行一系列与农耕相关的活动,比如犁地、播种等。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它标志着阳气开始充盈,冷空气逐渐消失。
这一天,人们常常会进行驱除害虫的活动,同时也会有吃春笋的习俗。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也是一年中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清明:清明是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祀祖先,同时也会踏青赏花,感受春天的美好。
谷雨:谷雨是播种的最好时期,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五谷丰登。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上升,天气逐渐变热。
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驱邪,预祝夏季平安祥和。
小满:小满是农作物开始抽穗的时节,人们会进行一些与田间劳动相关的活动,比如修剪、浇水等。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这一天开始大麦成熟,人们会庆祝丰收,同时也会在田间祭祀五谷之神。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也是炎热的夏季的中分点。
人们会进行一些与消暑降温相关的活动,比如泡荷叶汤、吃饮食清淡的养生食品等。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气温达到一年中的最高点。
人们会通过饮食调理来消暑,比如吃绿豆汤、西瓜等寒凉食物。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这一时期,人们会吃一些清凉解暑的食物,比如凉面、冰镇饮品等。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天的开始。
人们会进行一些与收获和准备秋季农作相关的活动,比如收割和储存粮食。
24节气的民俗活动
24节气的民俗活动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活动。
下面是一些与24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的参考内容。
1. 立春:立春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祭祀活动,以祈求来年的丰收。
一些地方会举行舞龙舞狮的表演,以驱赶恶鬼。
2. 雨水:雨水时节,人们会进行雨神祭祀仪式,祈求雨水丰沛。
一些地方会举办舞狮、舞龙和花车游行等庆祝活动。
3. 春分:春分时节,阳光开始变得明亮而温暖,人们会进行清明祭祀活动,悼念逝去的亲人。
一些地方会举行踏青和放风筝的活动。
4. 清明:清明时节,人们会扫墓祭祖,用鲜花和食物祭奠逝去的亲人。
一些地方还会举行划龙船、唱山歌等民俗活动。
5. 谷雨:谷雨时节,是播种的最佳时间,人们会举行祈雨祭仪式,希望获得丰收的好天气。
一些地方会举行农耕文化展览和农产品交易会。
6.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人们会举行祭海祭典,祈祷海洋的丰收和神灵的保佑。
同时,一些地方还会进行夏令冰雕展览和划龙舟比赛等活动。
7. 小满:小满时节,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人们会举行祭祀农神的活动,祈求丰收。
一些地方会举办庆丰收的农田音乐会和农产品交流展销会。
8. 芒种: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人们会进行香火祭祀和祈雨活动,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顺利。
一些地方会举行物产展览和民俗艺术表演等活动。
9.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人们会进行祭祀太阳的活动,祈求健康和平安。
一些地方会举办阳台晒物大赛和传统舞蹈演出等活动。
10. 小暑:小暑时节,天气开始炎热,人们会举行祈祷农作物丰收的仪式,同时也会祈求五谷丰登。
一些地方会举办居民游泳比赛和夏季文艺晚会等活动。
11. 大暑:大暑时节,是夏季最热的时候,人们会进行祈祷凉爽和祝福家人健康的活动。
一些地方会举办水上运动会和夏日音乐会等活动。
12.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人们会进行农事祭祀活动,感谢夏季的丰收。
一些地方还会举行风筝比赛和传统乐器演奏会等活动。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习俗知识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习俗知识立春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春节就是立春这一天,民国时袁世凯颁令将春节定为农历正月初一,但生肖仍以立春日开始计算。
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前后,正好赶上六九,民间又有“春大六九头”的说法。
立春那一刻,将羽毛放在用钢钎插出的地洞上,羽毛会飞起来,表示地的阳气上升了。
立春之日人们还有吃春饼、咬萝卜的习俗。
雨水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主要是讲天气开始变暖了,“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雨水一般在阳历的2月19日前后,不一定降多大的雨,所以俗语才说“春雨贵如油”。
惊蛰惊蛰:“惊”指的是雷声,“蛰”说的是冬眠的虫兽,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阳历3月5日左右,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们,虫卵孵化,万物复苏。
惊蛰时节肝阳之气上升,故宜食梨。
因为该节气与“二月二龙抬头”相近,在晋北地区还有吃面条、吃粉条的习俗。
春分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又称“日中”、“日夜分”,自该日起将一天天昼长夜短。
春暖花开,莺飞草长,谚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说。
春分也是插秧和植树的好时节。
清明清明: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5号前后。
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自唐代起,民间就形成了祭祀祖先、踏青、插柳、放风筝的习惯。
图片谷雨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有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在阳历4月20日前后,这段时间多吃香椿可健胃、理气,提高免疫力。
南方则在这一天上树采茶。
立夏立夏:夏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1.立春:咬春立春时民间有“咬春”的习俗,立春吃春饼,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而“咬春”嚼萝卜,则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
鞭春牛立春日,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
春牛在塑制时,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拾起谷粒放回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2.雨水接寿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
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 长,长命百岁。
撞拜寄雨水节,在川西民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
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
“撞拜寄”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
3.惊蛰祭白虎传说以前人们认为惊蛰这天,白虎会出来吃人,为保平安,便要在惊蛰日举行祭祀,求上天保佑,不要让白虎出来害人,还用猪肉去喂白虎,以求塞住虎口。
打小人一般在岔路口、桥底、路边、山坡等阴暗的地方进行。
据说这样的地方更有生气,更容易招惹鬼神,约束小人。
虽然打小人也可以在平时进行,但是有特殊的意义,据说在这个惊魂日效果最好。
因为当它们受到惊吓的时候,害虫和益虫都出来活动了,但是这个时候它们的力量还比较弱,没有形成气候,比较容易打起来。
反派也是如此。
在小人成气候之前给予迎头痛击,可以起到打压、打击小人、让小人远离的作用。
4.春分“竖鸡蛋”“春分到,蛋儿俏”,春分这一天最好玩的莫过于“竖鸡蛋”:选一个光滑匀称、没有冷藏或煮熟过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在桌上把大头朝下地竖起来。
“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如今这一中国习俗已成为“世界游戏”。
春分这一天是时间的平衡,是白天和夜晚的平衡,蛋站立的稳定性最好。
5.清明祭祀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踏春古时候叫探春寻春。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习俗与风俗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习俗与风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习俗和风俗。
其中,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独有的时间计量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农民生活和节庆活动中。
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背后,隐藏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与风俗。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部分传统习俗与风俗。
1. 春节——立春、雨水、惊蛰中国的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被誉为“华夏第一节”。
此时,传统习俗与风俗的规模和丰富程度都达到了巅峰。
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贴对联、点燃爆竹,以表达欢庆的心情。
雨水时节,人们会举行祈福活动,以期祈求来年的丰收和福运。
而惊蛰,则是春雷开始震动的季节,人们会举行祭雷活动,以祈求雷神保佑平安。
2. 清明节——春分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纪念先祖的重要时刻。
在春分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陵墓,扫墓、献花、烧纸钱,以示对先人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3. 端午节——夏至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纪念了屈原和粽子的故事,所以端午节的庆祝习俗中,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龙舟竞渡是人们模仿救活屈原的船只划龙舟的活动,而吃粽子则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制作的食品。
4. 七夕——夏至、小暑、大暑七夕是中国古代的牛郎织女传说的节日,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这一天,人们会向织女祈福,寻求爱情和婚姻的保佑。
在七夕这天,人们还会放飞孔明灯和编织七夕节习俗中常见的红绳,以求美满姻缘。
5. 中秋节——秋分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同时也是感恩的时刻。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包括欣赏月亮、吃月饼、赏花灯以及进行各种民俗活动,庆祝丰收和家庭的团圆。
6. 重阳节——寒露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人们会表达对年长者的敬意,尊重他们的智慧和贡献。
人们会登山、避邪、赏菊花,同时也会食用重阳糕和喝菊花酒,以祈求健康和长寿。
以上仅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部分传统习俗与风俗的介绍。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习俗与礼仪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习俗与礼仪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时间计算法,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和季节变化的节律。
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传统习俗和礼仪。
本文将介绍二十四节气中一些重要的习俗和礼仪,以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立春:立春是春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四日。
古代立春有许多节仪,如设庙祭祀天地神灵,还有祈年、耕田等习俗。
在现代,人们会在立春这一天吃春饼、春卷等传统食品,以示喜庆和祈福。
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也是雨水开始增多的时候。
在雨水这一天,一些地方会举行祭水仪式,以祈求来年有丰足的雨水,保证农作物的顺利生长。
惊蛰:惊蛰标志着春雷开始震荡,万物苏醒。
在这天,人们有各种吃春虫的习俗,相信能迎来好运和健康。
一些地方还会进行祭祀活动,祈求雷神保佑农田平安。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太阳直射地球赤道。
在春分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祀祖先、扫墓的活动,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和尊重。
清明:清明是传统的扫墓日,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人们会整理墓地,祭奠祖先,为逝去的亲人烧纸、上香,还会进行踏青、插柳等活动,以纪念逝者,祈求亲人的安宁和保佑。
谷雨:谷雨标志着禾苗开始抽穗,是春季播种的关键时刻。
在谷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播种仪式,祈求五谷丰登。
一些地方还会举行庙会和赛龙舟的活动,以庆祝丰收的到来。
立夏:立夏是夏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农历五月初一。
在立夏这一天,人们会祭祀四方神灵,祈求平安和丰收。
一些地方还会进行神舞和踏青等活动,以庆祝新的季节的到来。
小满:小满是丰收的前兆,也是农作物进入灌浆期的节气。
在小满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祭祀,向田地祈福,祈求农作物的茁壮生长和丰收。
芒种:芒种标志着麦类开始成熟,也是鲜美的夏季时令蔬菜陆续上市的时候。
在芒种这一天,人们会品尝新瓜新菜,还会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五谷丰登。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分点,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表中的每个节气都有哪些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表中的每个节气都有哪些民俗活动传统中国农历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自然界的循环有着密切关系。
除了对农业有重要意义外,每个节气还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既反映了古老传统,也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以下是二十四节气表中每个节气的民俗活动。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开始,也被视为阳气生发的开始。
人们在立春这一天会点燃爆竹,放鞭炮,以驱除邪气,家家户户会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
雨水:雨水标志着春雨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万物复苏。
在雨水节气里,人们会举行祈雨仪式,祈求来年的丰收和水源的充沛。
惊蛰:惊蛰时节,蚕开始吐丝,农田里的昆虫也开始繁衍生息。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捎蛋活动,将红色的鸡蛋送给家人和亲友,寓意新生命和新的开始。
春分:春分标志着昼夜平分,这一节气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举行扔红蛋的游戏,把红蛋扔向禾田,祈求丰收和福运。
清明:清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踏青节。
人们在清明节会祭扫先人墓地,烧纸钱以报答祖先,同时也会在郊外进行郊游和踏青活动。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农作物花粉飘散的季节。
在谷雨期间,人们会把蚕种带到田间,为丝绸养蚕做准备。
立夏:立夏是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人们会喝雄黄酒,以驱邪祛病。
同时也会举行燃草艾的仪式,相信这样可以避免受到虫媒传播的疾病。
小满:小满是夏季气候转暖的标志,同时也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期开始。
在小满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农作物丰收,同时也会品尝新鲜的小满食材。
芒种:芒种是禾谷成熟的季节,也是中国古代农民大多数开始插秧的时候。
在芒种期间,人们会举办插秧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农作物的健康成长。
夏至:夏至标志着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人们在夏至这一天会举办祭祀太阳的仪式,同时也会品尝饺子等传统食物,以庆祝夏至的到来。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中期,也是炎热期的开始。
人们在小暑这一天会饮用凉茶,采摘茶叶,用凉茶浸泡红蜡枣,以清热祛暑。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习俗一、立春立春是中国农民农历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向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舞龙、舞狮等表演活动,来庆祝立春的到来。
二、雨水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天气开始转暖,雨水开始增多。
在雨水这一天,人们会以龙船祈雨的方式庆祝,他们会将一艘装饰精美的龙船放置在水中,祈求来年有个好的收成。
三、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响起,驱散了寒冷的冬天。
在惊蛰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比如迎春花市、赏花等。
四、春分春分是农历春季的中间节气,表示昼夜平分,春天正式开始。
在春分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些清明祭祀的活动,他们会扫墓、祭祀祖先,以表示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
五、清明清明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清明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献花、祭拜祖先,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踏青、放风筝等活动。
六、谷雨谷雨是春季的第六个节气,表示春天的收获进入了最后阶段。
在谷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庆祝丰收的活动,有的地方会组织农民集市、农产品展销等,以表达对农业的感恩之情。
七、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此时天气逐渐转热。
在立夏这一天,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仪式,比如点灯、燃香、祷告等,以祈求夏季平安顺遂。
八、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成熟的庄稼开始进入结实的阶段。
在小满这一天,人们会举办一些庆祝活动,比如摘茧、品茗等,以庆祝夏季农作物的丰收。
九、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庄稼已经成熟,取名芒种是因为此时的麦田中会长出一种麦芒。
在芒种这一天,人们会进行插秧、捕鱼等活动,以祈求良好的收成。
十、夏至夏至是农历夏季的中午,表示夏天已经达到了最热的时候。
在夏至这一天,人们会举办聚餐、烧烤等活动,同时还会吃一些清凉解暑的食物,如冰粉、西瓜等。
十一、小暑小暑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天气炎热透顶。
在小暑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些纪念活动,比如游泳、戏水等,以迎接夏季的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立春节气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
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
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
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
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现在,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象。
时至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2]雨水节气雨水是24节[3]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
”,雨水三候对应的花信“一候菜花,二候棠棣,三候李花”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
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
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4]惊蛰节气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
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5°57′S移至赤道。
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古代分惊蛰为三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日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北京地区,北海冰融化,雁飞,蜜蜂开始群飞,春雪终止,榆树开花。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
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
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
常年节气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6~7℃,淮河以南地区为7~8℃,比"雨水"节气升高3℃或以上。
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5℃以上,而气温稳定升至5℃,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它预示着树木开始发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始播种。
常年节气平均降雨量淮北地区为15~20毫米,淮河以南地区为20~40毫米。
民俗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
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
惊蛰这一天,一些地区要吃炒豆。
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5]春分节气一年中第四个节气。
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约15.2天),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
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
因这个时刻处于春季的中点,这交点也称为春分点。
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为二分点。
春分点系天文学名词,全球通用;但南半球的春分点指东经180°与赤道的交点,太阳在9月23日(或24日)经过此点。
中国文献中指的春分点,通常指黄经0°与赤道的交点。
春分点的确定,始于商代(约在公元前18一20世纪)。
古代的春分分为三候:玄乌至,雷始发声,始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半。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之篇》有:“春节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好。
”此日阳光直射赤道,几乎全球昼夜等长。
其后阳光直射点位置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则昼短而夜长。
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春季开始。
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华中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北京地区,山桃、加拿大杨、连翘、杏树、玉兰等树木相继开花。
春分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春分时节,在中国的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乍暖还寒。
根据近几年来对沙尘天气的统计,4月最多,3月次之。
春分15天,正处在3月底到4月初,在这些地区,大风卷起的扬沙、高空飘来的浮尘,特别是沙尘暴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每每都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
竖蛋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
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6]清明节气“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踏着春天的节奏,4月5日中国又将迎来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民俗专家表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清明节”的得名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密码”。
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清明源于“清明风”。
春秋时《国语》中记载:一年中共有“八风”,其中“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
汉朝刘安所作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的记载。
古人将一年中的“八风”都起了名字:东风叫明庶风、南风叫景风(亦名凯风),西风叫阊闾风,北风叫广莫风,东北风叫条风(又叫融风),东南风叫清明风,西北风叫不周风,西南风叫凉风。
“清明风是一年中的八风之一,是冬至后吹过45天条风和45天景风以后吹来的温暖清新的风。
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霏霏、和风拂拂,正是种植庄稼的大好时节,这时的风和雨都是人们所喜欢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动勾勒出“清明雨”的图景。
清明时节正是冷暖空气冲突激烈的时候,势力减弱的北方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常常在长江一带交锋,致使江南地区常常“乍暖还寒晴复雨”。
“清明雨”对植物生长尤为重要,农谚有“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之说。
饮食清明节气中,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笋、鸡等。
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淡菜,益阴,可滋水涵木。
春天,肝阳上亢的老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这就是祖国传统医学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
老年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饮食防治方法是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
[7]谷雨节气进入公历四月的谷雨节气,跟早春二月时的雨水节气,虽同有一个“雨”字,但在涵义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雨水节气,不见雪花飞舞,静听春雨无声,意味着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下雨。
而谷雨节气的名称,来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表示这个时期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
不过这谷雨的谷字不仅指谷子这一种庄稼,而是农作物的总称。
谚语说“谷雨无雨,交回田主”,是从相反的角度来说明雨水的重要。
下面说说谷雨期间的主要天气特点:春天由于天气多变,因此在饮食和养生方面很讲究,谷雨到时,已是暮春,我们该如何健康饮食、吃适合这一季节的食物呢?暮春气候复杂,不过绝大多数地区都多大风天气,此时人体就容易流失水分,抵抗力就会随之下降,容易诱发、加重感冒与很多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