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九大流派(研究材料)

合集下载

十二大中医学派(流派)

十二大中医学派(流派)

十二大中医学派(流派)

中医在发展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十二大学派(流派):

一、【医经学派】

医经学派,就是研究《黄帝内经》的一个学派。医经学派的研究目标是整理和总结历史上众多医家研究《黄帝内经》的主张和成就。《黄帝内经》所反映出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以及它所反映的比较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二、【经方学派】

重视运用经验方的一派。中医学从用单味药物发展为多味药组合成复方治病,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很普遍了,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即是先秦时代的经方著作。西汉时代,经方已成一大派别。经方学派在六朝和唐代成为主导学派,当时著名医学家都有经验方的著作。宋元明清著经验方的传人仍不绝如缕。

三、【伤寒学派】

围绕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探讨张仲景论治伤寒(古代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的学说和辨证论治规律,以及研究张仲景本人与《伤寒论》版本流传的一批医学家。

四、【河间学派】

河间学派,亦称寒凉派。金代的刘完素,“金元四大家”之一,为“寒凉派”的创始人。他发挥《内经》理论,提倡火热论,并重视

针灸治法,以火热论思想指导针灸临床,形成了以清热泻火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对金元以后的医家影响很大。他提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河间学派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攻邪学派和滋阴学派。

五、【攻邪学派】

攻邪学派,亦称攻下派,以“金元四大家”金代张从正为代表,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学术思想,在继承了河间学派善用寒凉的特点之外,又发展出了用汗、吐、下来驱邪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影响到后来的温病学派。主要典籍:《张子和心镜》(又名《伤寒心镜》)。

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

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

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分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医逐渐形成了七大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

特点和疗法。以下是对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的介绍:

1.黄帝流派:黄帝流派是中医发展的最早阶段,以《黄帝内经》为代表,主张以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调养为基本方法,通过调整人体内外

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此流派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秦汉流派:秦汉流派是中医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各流派

的学术纷争逐渐减少,形成了三大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和

《神农本草经》。这些经典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理论,对疾病的分类和治

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整理。

3.隋唐流派:隋唐流派是中医发展的第三阶段,以《隋书·卷七十三·医药志》和《唐本草》等著作为代表。这一阶段中医学开始逐渐形成

了独立的理论体系,重视临床经验和辨证施治。

4.宋元流派:宋元流派是中医发展的第四阶段,代表作品有《金匮要

略翼》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此流派注重药物的使用和方剂的配伍,强调针灸疗法的应用,并开创了中医的外科学派别。

5.明清流派:明清流派是中医发展的第五阶段,以《医学秘传》和

《吴鞠通玄真妙方》等书为代表。此流派强调辨证论治和标本兼治的原则,提出了以“清热泻火”、“温里散寒”等为治疗原则的方剂。

6.民国流派:民国流派是中医发展的第六阶段,代表作品有《新修真文献及特方汇编》和《中华本草》等。此流派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论观点,重视辨证施治和兼顾阴阳的原则。

7.现代流派:现代流派是中医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医开始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注重证据医学的应用和现代药物的研发。此流派提倡个体化治疗,强调遵循中医经典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的原则。

学中医必须熟知的九大学派,一文看懂!

学中医必须熟知的九大学派,一文看懂!

学中医必须熟知的九大学派,一文看懂!

在中医学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相互之间的争鸣与渗透,又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及文化特色,中医学派知多少?快跟小编理一理。

一、医经学派

(一)校勘诸家

1.全元起(南北朝,生卒年不详)。校注《素问》,名《内经训解》,宋代后散失。现可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见到少数《训解》的内容。

2.林亿(宋,生卒年不详)。《新校正》,保存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

(二)注释诸家

1.王冰(唐,约710-804)。注《素问》,名《素问十问》,现亡佚。现今所见,为宋·林亿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吴崑(明,1551-1620),安徽歙县人。注《素问》,名《内经吴注》。

3.马莳(明,约15-16世纪),字仲化,自号玄台子,浙江绍兴人。注《素问》,名《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灵枢》,名《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简称《发微》。后者对临床很有参考价值。

4.张志聪(明,1644-1722),字隐庵,浙江杭州人。与侣山堂诸人

共注《素问》、《灵枢》,名《素问集注》、《灵枢集注》。简称《集注》,水平较高,且贴近临床实际。

(三)分类研究诸家

1.杨上善(隋唐,生卒年不详)。把《素问》、《灵枢》的两个81篇全部拆散,分做19大类,名《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现存本缺损较严重。

2.滑寿(元,约1304-1386),字伯仁,祖籍河南襄城,迁定浙江余姚。删减《素问》,分为12类,名《读素问钞》。因内容不太完整,故局限性较大。

中医七大门派

中医七大门派

中医七大门派

中医七大门派

一、黄帝内经派

黄帝内经派是中医学的基础,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该派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其中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分别论述了人体的基本构造、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此门派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等观念,在临床上注重辩证论治。

二、针灸派

针灸派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以针灸疗法为特征。该派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和经络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针灸学派系,如吴式、赵式、马氏等。针灸派注重辨证施治,通过针刺手法的不同,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三、草药派

草药派是中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门派之一,其特点是以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该派注重研究草药的性能、功效以及配伍禁忌,并通过草药的组方来治疗疾病。草药派的代表性著作有《本草纲目》

等。此门派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疾病的不同病机,选用相应的草药进行治疗。

四、推拿派

推拿派是以推拿手法为主要特点的门派,通过推、拿、揉、按等手法,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推拿派注重手法的准确性和疗效,包括经络推拿、脉络推拿、神经推拿等。推拿派的代表性著作有《医经推拿》等。此门派的治疗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外伤、骨伤等疾病。

五、外科派

外科派主要以手术治疗为特点,治疗各种外伤、疮痈以及一些内部疾病。外科派的代表性著作有《外科正宗》等。此门派讲究手术技巧的熟练和操作的精确性,对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也有一定要求。

六、医学派

医学派是以现代医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中医理论和技术进行诊疗的门派。此派的医生既掌握了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又熟悉中医理论和技术,能够综合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医学派的代表性著作有《中西医结合教程》等。医学派的治疗方法更加综合、灵活,适用范围较广。

中医学流派划分

中医学流派划分

中医学流派划分

中医学渊源流长,学习并掌握学术流派划分对学习中医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高屋建瓴地全览中医学全貌,然后有侧重点地各个击破,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不至于迷失方向。

一、按地域划分流派

1、齐派(含齐鲁医学):指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晋地形成的医学流派,其诊治特点主要以内服方药为主,学术思想主要以《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为主。张仲景是其杰出传人,他在医疗实践中集其大成,而著《<伊尹汤液经>论广》,即今世《伤寒杂病论》底本,由晋王叔和分三次编篡而成,为理法方药奠万世之基。

2、秦派(含长安医学):为春秋战国时期,秦人以外治法为主的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主要以《黄帝内经》为主,特别以《素问》为据,针对人体脏腑经络施治,含针灸、导引、内证、按摩、刮痧、拔罐、热敷、火疗、冰疗等等。

3、河间流派:指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创立的医学流派。他针对《局方》滥用辛燥,与朱肱大开言辩,以“六气皆可化火”为论点创立了寒凉学说。其传人受其启迪和影响,张子和创攻邪学派、朱丹溪创滋阴学派,多学合流,形成明清而后时方兴起的医学局面。创立易水流派的张元素亦受其影响,因而无悔居'金元四大家'之首。

4、易水流派:是指金元时期张元素创立的易水流派。其学术思想以脏腑辨证为主,因其脏腑定位接近于现代解剖,易与“科学”接轨,故当今官方教材仍以此为辨证核心。传人有李杲、张景岳,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分别创立补脾胃学说之补土学派和三焦气化学说之温阳学派。

5、新安医学:是指明代由汪机创立的盛行于皖南新安江流域的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集合了传统医学之大成,并快速与九华山佛教、齐云山道教、不疏园朴学融通,有著名医家1000多位,传世著作800多种。新安医学是新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安文化又稳居中华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上篇:总论

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什么课程?是一门研究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学科。

学派主要划分为: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温病学派

问题:学术流派如何划分,每个学派主要是哪些人?

1.伤寒学派:是指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为主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研究和发挥,从而形成绵延千年,学术风格迥异,各种流派纷呈的一大学术研究学派。代表医家:晋朝-王叔和唐代-孙思邈宋金时期-成无己

2.河间学派:指以刘完素倡导的“火热论”为学术主旨,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学派。代表医家:宋金时期-刘完素朱丹溪。

3.易水学派:是以“脏腑病机学说”为学术主旨,创建脏腑寒热虚实辨证体系,主张从临床实际出发,建立脏腑寒热虚实用药式的学术流派。代表医家:宋金时期-张元素王号古李杲

4.温病学派:是以外感温热病的研究为学术宗旨的一个中医学术流派。代表医家:瘟病学派四大家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

下篇:各家学说

一.孙思邈

一:简述孙思邈在中医养生学上的贡献及其主要内容。

答:1.精神养生:如戒十二多,主张十二少。2.常欲小劳:如提倡适

经》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壮火散气”。阴火形成的原因:1.阳气不升,伏留化火。2.津伤血弱,内燥化火。3.谷气下流,郁而化火。4.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李杲,自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代表著作:《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密藏》

代表名方: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内伤热中证治法度:1.甘温除热法。2.升阳火法。3.升阳除湿法。用药经验:1.四时用药。2.脏腑用药。3.随病用药。4.喜好用柴胡升麻。

中医养生流派述略

中医养生流派述略

中医养生流派述略
徐大念
( 安陆市 爱医 湖北安陆4 6 ) 普 院, 30 20
种流派, 指出了 动形学 静神学派、 派、 调气学派、 精学派等学术流派的含义、 固 摘 要: 主要探讨了中医 养生的4
源流及养生方法。
关键词: 养生; 述略 中医 流派;
中图分类号: 1 R 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7 一7720)2 04 一 3 1 3 71(070 一27 0 6
ne fr e r er . ed hr a h u t e c s
uh o s i e s Ky o se l ar r t n; hyn xe at gm cai d us r ahmtita et hseog sun n;ehn m cs d ew r . e ua e m zu d n
A sat ti t iprn lil a ne ia qat" e a r" r i nl e ei e a r ,e oa cn aa e ac odeseul Hmti itdi aCi smd btc; m ua h m t t c p r r H i p f e o ua n t s a o h e - n c e i eet , fcv d g f n iwsr d i , s e c a ue itdi aCi sm d i ut r nyn eete ws d ee m in wt o ee s id r i nl e e- n nl l o i r a o n t e c e i m f t c r n t c u u n h q a o h e n in i ts . osv sii r us n hm t i s j tta d h s yn xe un n wi c e h a aW b r ase e l i r a e a r u e s t w Zu e g s at g c i n r e e e fd t n l u a c r e i h h o u h o h h i e t s e b e t

『食疗集』中医养生学九大流派

『食疗集』中医养生学九大流派

『食疗集』中医养生学九大流派

养生导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食养学派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注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流派

中医养生的流派

中医养生的流派

中医养生数千年的发展演生了众多的流派,流派之间各有其侧重的学术思想。各种流派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中医养生数千年的发展演生了众多的流派,流派之间各有其侧重的学术思想。各种流派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动形学派

动形学派主张用适度的运动来舒展形体,活动筋骨肌肉,从而达到养生、保全生命的目的。动形养生的观点最早见于《子华子》、《吕氏春秋》二书,《吕氏春秋?尽数》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指出人体气血津液只有运行通畅,其生理机能才能正常,人类才能健康长寿,尽得天年。《黄帝内经》很好地汲取了这一观点,并进行了创造性的、较为全面的阐述,指出了动形养生能疏畅气血、和调五脏、通达六脆、舒缓筋骨、调节精神。《内经》还提出了;“导引”“按蹻”的具体动形的养生方法。继之,历代许多医家对此进行了养生方法上的探索,如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姿势创“五禽戏、动形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从古至今被人们广泛重视,如各种健身操等,无疑是人们对这一理论反躬践履的具体体现。

2.静神学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最早提出静养精神

的是道家始祖老子,如《老子》中提到“至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的思想。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静养“思想,如《庄子》言“夫恬淡寂寞,虚无无力,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侵袭,故德全而神不匮。……淡而无为,动而无行,此养生之道也。”《黄帝内经?素问》则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闭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聚精可以全神,静神可以使真气内守,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平。精神的静躁,与人体气、血、神的盛衰及人寿命长短密切相关。神静则气、血、神充盛,人体健康长寿;神躁则气、血、神衰败,人体体弱短寿。另外,佛教坐禅养生方法也是以静神为主。

中医流派类型

中医流派类型

中医流派类型

中医流派是指在中医学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和学派性质的一系列学术体系和医疗实践方法。根据历史发展和学术特点,中医流派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黄帝流派:以《黄帝内经》为代表,注重阴阳五行学说,强调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和调和。

2. 仲景流派:以《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代表,注重疾病的辨证和治疗方法,强调辨证施治。

3. 神农流派:以神农尝百草、草木灵验为代表,注重草药的运用和治疗实践。

4. 丹溪流派:以《丹溪心法》为代表,注重临床经验总结和医案的积累。

5. 江湖流派:以民间医师和医书记载为代表,注重实践经验和方剂运用。

6. 名医流派:以明清时期的名医和医书为代表,如杨中华流派、吴鞠通流派等,有独特的治疗理论和方法。

7. 学院流派:以现代中医学院和研究机构为代表,注重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具有较为系统和综合的学术体系。

每个流派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同的

特点和侧重点。这些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的七大门派分别是什么你知道吗

中医的七大门派分别是什么你知道吗

中医的七大门派分别是什么你知道吗中医的七大门派是指传统中医学中的七个主要学派或流派,它们分别是:黄帝内经学派、伤寒论学派、阴阳学派、气血派、经络学派、脏腑学派和经方学派。下面我将对每个门派进行简要介绍。

1. 黄帝内经学派

黄帝内经学派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该学派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强调人体阴阳平衡和五脏六腑的功能调节,提倡预防为主、调理为辅的医疗观念。

2. 伤寒论学派

伤寒论学派以《伤寒论》为代表,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张仲景。伤寒论学派主要研究传染性疾病,强调辨证施治,对温病和传染病的防治有着重要贡献。

3. 阴阳学派

阴阳学派强调阴阳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平衡。该学派的代表作品有《素问》等。阴阳学派认为疾病是由人体阴阳失调引起的,治疗上注重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4. 气血派

气血派强调气和血的重要性,认为气血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该派别注重通过调理气血来治疗疾病,对于慢性病、血液病等有一定的专长。

5. 经络学派

经络学派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性,该学派的代表作品有《灵枢》等。经络学派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研究经络的病理变化

和治疗方法,对于疼痛症状、运动损伤等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手段。

6. 脏腑学派

脏腑学派以脏腑理论为基础,研究脏腑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

该学派注重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方面有深入研究。

7. 经方学派

经方学派以方剂学为主要内容,研究和应用古代医药方剂。该学派

注重通过合理运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对方剂的配伍、煎煮等有着丰

中国古代九流-中医流派 ppt课件

中国古代九流-中医流派  ppt课件
三世医学礼记曲礼妇人婴儿方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癥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五脏伤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脏狂癫病方汤液经法神农黄帝食禁妇人婴儿方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癥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五脏伤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脏狂癫病方汤液经法神农黄帝食禁金创瘈疭方汉书艺文志三世医学三世医学伏羲制九针黄帝论脏腑经脉神农尝百草医经七家医经七家黄帝针灸素女脉诀血脉经络阴阳表里以验病针石汤火诸法以治病血脉经络阴阳表里以验病针石汤火诸法以治病以药品寒热苦辛之性味量疾病之深浅而通闭解结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黄帝外经以药品寒热苦辛之性味量疾病之深浅而通闭解结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黄帝外经黄帝内经经方十一家经方十一家神农本草经汉书艺文志方技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纵横家主要著作
今仅存《鬼谷子》十二篇、《 战国策》三十三篇(非其门徒 著,主要是纵横谋士之言行, 也可以为纵横家实战演习)、 《苏子》三十一篇、《张子》 十篇。
三世医学 《礼记·曲礼》
血脉经络 阴阳表里 《黄帝针灸》 以验病 针石汤火 诸法以治 黄帝论脏腑经脉 病
——《汉书 艺文志》
《扁鹊内经》 《扁鹊外经》 《白氏内经》 《白氏外经》 《白氏旁经》 《黄帝外经》 《黄帝内经》 《妇人婴儿方》 《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 《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 《五脏六腑癥十二病方》 《风寒热十六病方》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 《五脏伤中十一病方》 《客疾五脏狂癫病方》 《汤液经法》 《神农黄帝食禁》

中医流派类型

中医流派类型

中医流派类型

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中医流派。这些流派各有特色和发展轨迹,对于中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将介绍一些代表性的中医流派类型。

1.黄帝内经派:黄帝内经派是中医流派中最早的一个,其主要代表作是《黄帝内经》。该流派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注重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2.司法派:司法派主要以《难经》和《素问》为代表,其理论侧重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该流派主张根据疾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尤其注重通过脉搏诊断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3.孙思邈派:孙思邈是唐代中医学家,他的著作《千金方》对中医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孙思邈注重辨证论治,即根据不同的病情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他将草药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4.十家派:十家派是中医流派中最为多元的一个,代表了不同的

地区和时期的中医发展。这十家分别是:洛阳派、泾阳派、赵州派、

神农派、脾胃派、咳逆派、腰腿派、金匮派、岭南派和温病派。每个

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临床经验,都对中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汤液派:汤液派是宋代中医学家张仲景所创立的,以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而闻名。该流派重视通过煎煮草药制成的汤剂来治疗

疾病,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6.秘传派:秘传派是指一些由家族秘传的中医流派,其理论和临

床经验往往只在这个家族内部传承。这些流派保持着较为封闭的传承

模式,很少对外界公开。秘传派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医的独特性和

第九十六篇论中医的流派

第九十六篇论中医的流派

第九十六篇论中医的流派

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名医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看待疾病的思路,不同的用药方法等等。由于在各方面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风格就是所谓的流派。

大体说来,中医的流派可分为伤寒派、脾胃派、滋阴派、寒凉派、攻下派、温补派、扶阳派、温病学派等8个主要的流派。

流派的形成与时代和地域密切相关,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和《黄帝内经》运气学部分的章节可以看到,在历史某些特定的时代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战争以及地域的影响,的确会造成不同的疾病在某些时代流行,形成不同的治病思路。《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提到:地域不同会导致人体的生理特点存在不同,因此在治疗上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从阴阳统一的角度来看,这8个流派并没有对错的争论,只不过在看待疾病的视角上有所不同。

1. 寒凉派。寒凉派的创始人代表是刘完素,他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六气皆从火化”,简单来说,就是所有的外感病都会最终转化为发热的现象。我们从人体模型及六经系统的组合来理解这句话。

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单元是血、津、精和气,这些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单元在人体流通循行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生理作用。其中,中医把流动在脉管中的津血、滋润滋养人体的能量物质称作“荣气”,把流动充盈在体表、骨节、肌肉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气”,其作用是温养皮肤肌肉和抵御外邪,称作“卫气”。营气和卫气是一对阴阳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帮助,卫气保护外邪不进入到营血,邪气一旦进入营血后很容易通过血液循环代谢入侵到五脏六腑;营血对卫气提供持续的能量供应,两者互为根本。

中医流派说明

中医流派说明

(一)伤寒学派

以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为主旨。始于晋唐,至金代已有“伤寒八大家”之说。盛于明清,形成了错简重订、维护旧论和辨证论治三大派别。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尤其是对外感疾病辨治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河间学派

金·刘完素以“火热论”为学术主旨,创“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并善用寒凉药治疗火热类病,成“河间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如攻邪学派的张从正、丹溪学派的朱震亨等即深受其影响。

(三)易水学派

金·张元素以“脏腑病机学说”为学术主旨,创建脏腑寒热虚实辨证体系、脏腑寒热虚实用药式,发明性味归经理论,成“易水学派”。其传人对不同脏腑均有专题研究,各有创见。明代温补学派即深受其学术影响。

(四)攻邪学派

金·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强调以汗、吐、下三法祛邪为要,成“攻邪学派”。其说对纠正时弊有积极意义,对明清温病学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中医学治疗方法的丰富作出了贡献。

(五)丹溪学派

元·朱震亨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强调保存阴气的重要性,重视滋阴降火,擅治气、血、痰、郁、火诸证,成“丹溪学派”。明清温补学派的“命门之火”理论、温病学派的养阴、救液、填精诸法,均深受其影响。

(六)温补学派

河间、丹溪之学传至明代而大盛,反成寒凉时弊。薛己、孙一奎、张介宾等医家承《难经》命门理论与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建立以温养补虚为特色的虚损辨治方法,或重于脾,或重于肾,或脾肾并重,而成“温补学派”。

(七)温病学派

明清时期温疫流行,以明·吴有性,清·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等为代表的江浙医家对温病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内经》等经典为学术依据,形成了温疫学说与温热学说并趋于完善,温病学派应运而生,渐至鼎盛。

中医学的八大流派。

中医学的八大流派。

中医学的八大流派。

1、伤寒学派:创立于东汉之际。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理论与方药熔于一炉,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其书被奉为经典,其人被尊为医圣。从晋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的伤寒学派。

影响深远的中医流派: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是以研究、阐发“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机、论、治为主的历代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伤寒学派的诸多医家从收集《伤寒论》散在旧论,订正校勘,继而在学习过程中阐发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并同时进行着医疗临床实践的过程。

《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誉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古今中外曾有七百多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两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

没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不会有伤寒学派。张仲景(原名张机),东汉末年,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生平大约在西元150-219年。《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後的地位。

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伤寒论》成书不久,未及广泛流传就已开始散落,晋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该书的医家。他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施治精神进行编次。唐代孙思邈在晚年见到《伤寒论》,按照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分类条文,每一经病中,又采用“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类证,提出了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为治疗伤寒的三纲思想,颇有见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

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欲望,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 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

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

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