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流行病学及诊治进展
肿瘤方向投稿4分以下
肿瘤方向投稿4分以下
以下是一些肿瘤方向可能适合投稿的期刊,影响因子在4分以下:
1. 《中华肿瘤杂志》:影响因子为
2.878,主要报道肿瘤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诊治经验,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保健等方面的内容。
2. 《中国肿瘤临床》:影响因子为2.767,主要报道我国肿瘤临床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包括肿瘤临床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3. 《癌症》:影响因子为2.638,主要报道癌症研究和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4.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影响因子为1.524,主要报道肿瘤生物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包括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5. 《中国癌症杂志》:影响因子为1.436,主要报道我国癌症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期刊的投稿要求和审稿标准可能因期刊而异,具体投稿前需要仔细阅读期刊的投稿指南和要求。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10.26教学文案
*
合成儿茶酚胺的原料是酪氨酸,后者是从食物摄取或在肝脏中从苯丙氨酸转变而来
*
嗜铬细胞瘤可以产生多种肽类激素,其中一部分可能引起嗜铬细胞瘤中一些 不典型症状 面部潮红(舒血管肠肽、P物质) 便秘(鸦片类、生长抑素) 腹泻(血管活性肠肽、血清素、胃泌素) 面色苍白、血管收缩(神经肽Y) 低血压或休克(舒血管肠肽、肾上腺髓质素) 等等
*
激发试验
适用于疑为嗜铬细胞瘤的阵发性高血压的病人,血 压正常的发作间歇期或较长时间未发作,不能确诊 或排除的病人。 冷加压试验 胰高血糖素试验 组胺试验 酪胺试验 胃复胺试验
*
胰高血糖素试验
方法:静注glucagon 1mg(或2mg),观察血压和血浆儿茶酚胺,3min血浆儿茶酚胺是基础值的3倍以上,或浓度≧ 12nmol/L(2000pg/ml),对嗜铬细胞瘤病人,阳性率达90%以上,本法较安全和准确
焦虑状态 高肾上腺素性原发性高血压 绝经期血管舒缩不稳定状态 高通气状态 过度咖啡摄入 戒酒综合征 间脑性癫痫(自发性癫痫) 自发性高反射状态 甲状腺机能亢进
*
假性嗜铬细胞瘤常见原因
其他发作性高血压原因 急性间歇性发热 急性或慢性中毒 脊髓痨危象 可乐定、甲基多巴骤停
*
诊断
病史 体检 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药理试验 影像血检查等 同时还需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其他疾病
*
在作任何创伤性检查前 先用a和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通常选用非选择性和非竞争性制剂,如酚卞胺(phenoxybenzamin)10-20mg, q6h,在第一剂后伴用心得安40mg,q8h 也可以选用哌唑嗪和心得安联用。a-阻滞剂必须先用,然后再用β -阻滞剂 因为先用b-阻滞剂有可能引起相反的a-肾上腺素能刺激作用。
原发性胆囊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发性胆囊癌发病率 占同期胆道疾病的 0 %~ . . 3 %。 4 8 原发 性胆 囊癌是 相对 发病 率低但 病死 率高 的恶 性 肿瘤 , 其发病 率 和死亡 率有着 相 似 的规 律和 特征 。 智 利 的原发性胆囊 癌死亡 率为 1. 1 2 /0万 ,9 7年 日 4 19 本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1 3 7 4 例死 于癌症 , 而原 发性胆 囊癌死 亡人数 占肿 瘤死亡人数男 、 分别为 1 5 3 9 2 女性 . %、. %[ 2 4 1 。在欧 洲一 些低 发 国家 中 , 苏格 兰 国家癌 症 登 记处 数 据显 示 ,9 8 19 16 ~ 98年 的 3 1年 间 ,仅 有 37例 男 性 和 9 14 女性 死 于胆囊 癌【 9例 1 5 】 国胆 道恶 性 肿瘤 平均 。我 死 亡 率 为 04 /0万 ,位 居 全 部 恶 性 肿 瘤 的 第 1 .51 9 位 , 化道 恶性肿 瘤 的第 6位[ 由于 以往 习惯把胆 消 6 1 。 囊癌 和 胆管 癌放 在 一起 调查 , 目前 国 内尚没 有 精确 的胆囊 癌死 亡率 资料 可查 询 。 不 同 国家原 发 性胆 囊 癌 的发 病趋 势 是 不 同 的 ,
《肿瘤学》课程教学大纲
《肿瘤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肿瘤学授课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肿瘤学方向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257.5(理论课166.5学时,见习课91学时),5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肿瘤学》是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肿瘤学方向本科生为培养对象,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重点,通过对肿瘤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等的重点讲解,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熟悉肿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树立肿瘤与全身系统有机统一的整体观。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理论授课内容理论学时第一部分肿瘤基础学第一章肿瘤流行病 6第二章肿瘤病因学与发病学 3第三章肿瘤标志物 2第四章肝癌的化学预防 2第五章肿瘤生物治疗 4第六章癌基因 2第七章临床试验的设计与统计方法 2第八章抑癌基因 2第九章肿瘤免疫学 2第十章肿瘤与细胞凋亡 2第二部分肿瘤诊断学第一章肿瘤CT诊断总论 3第二章颅内肿瘤 3第三章鼻咽癌 1.5第四章肺肿瘤 3第五章肝脏与胆道病变 3第六章胰、肾、肾上腺病变 2第七章超声诊断总论 1第八章肝脏 1第九章胆道、脾脏、胰腺及介入性超声的临床应用 1 第十章妇科、腹腔肿瘤 3 第十一章肿瘤核医学总论 2 第十二章PET-CT/SPECT-CT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2 第十三章临床检验基础 2 第十四章内镜治疗学 2 第十五章肿瘤病理诊断意义、内容及进展 2第三部分肿瘤放射治疗学第一章放射肿瘤学总论 3 第二章临床放射物理基础 3 第三章临床放射生物学 3 第四章脑瘤放疗 2 第五章喉癌的放射治疗 1 第六章上颌窦癌的放射治疗 1 第七章鼻咽癌放疗 3 第八章食管癌的放射治疗 1 第九章肺癌的放射治疗 2 第十章肝癌放疗 2 第十一章淋巴瘤放疗 2 第十二章乳腺癌的放射治疗 2 第十三章软组织肿瘤的放射治疗 1 第十四章转移瘤 1 第十五章大肠癌放疗 2第四部分肿瘤内科学第一章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2 第二章鼻咽癌的内科治疗 2 第三章支气管肺癌的化学治疗 3 第四章乳腺癌内科治疗 3 第五章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4 第六章胃癌、大肠癌的内科治疗 2第七章淋巴瘤 3 第八章化疗毒副反应和处理 2 第九章癌痛的治疗 2 第十章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3第五部分肿瘤外科学第一章上颌窦癌 2 第二章腮腺肿瘤 2 第三章舌癌 2 第四章喉癌 2 第五章甲状腺癌 2 第六章食管癌 2 第七章肺癌的外科治疗 2 第八章原发性纵隔肿瘤 2 第九章乳腺癌以及外科治疗 3 第十章肝癌及外科治疗 3 第十一章胰腺癌及外科治疗 2 第十二章胃癌及外科治疗 2 第十三章大肠癌及外科治疗 2 第十四章睾丸肿瘤 1 第十五章肾肿瘤 2 第十六章膀胱肿瘤 2 第十七章体表组织肿瘤 2第六部分妇科肿瘤学第一章卵巢恶性肿瘤 3 第二章子宫颈癌 3 第三章子宫内膜癌 3 第四章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3 第五章盆腔包块 3 第六章阴道出血 3 合计166.5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部分肿瘤基础学第一章肿瘤流行病【目的要求】一、掌握恶性肿瘤诊断方法之评价,诊治措施的风险估计,流行病学研究基本方法的一些实例。
最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脑膜瘤要点(全文)
最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脑膜瘤要点(全文)前言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之一,可发生在颅内任何部位及任何年龄人群,以女性多见。
脑膜瘤大部分病理学表现为良性肿瘤,通过手术完全切除可以治愈,对颅底脑膜瘤、窦镰旁脑膜瘤和高级别脑膜瘤,手术常难完全切除,术后复发率高,术后是否常规行放疗尚存争议。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推广和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无症状脑膜瘤被发现,尤其是老年患者,诊治尚不规范,往往被过度治疗。
第一章流行病学脑膜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五分之二,患病率50.4/10万~70.7/10万,尸检发现2%~3%的人存在1个以上的脑膜瘤病变,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应用,脑膜瘤检出率逐渐增加。
脑膜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亦逐渐增加,其中75~89岁老年人群脑膜瘤年发病率高达22.2/10万。
脑膜瘤男女均可发病,但女性多见,30~69岁的女性中,患脑膜瘤者约为男性的3倍。
第二章病因与危险因素脑膜瘤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脑膜瘤与电离辐射、遗传突变、职业暴露、代谢、药物、年龄、性别等相关,而吸烟、饮酒和饮食习惯等因素与脑膜瘤的患病风险无明显相关。
第一节电离辐射第二节激素第三节基因突变第四节年龄与性别第五节代谢状况第六节其他疾病第三章病理学第一节大体组织特点大多数脑膜瘤边界清楚,附着在硬脑膜上,质地较硬、基底较宽,以挤压周围组织的方式缓慢生长,迫使邻近的大脑移位。
第二节显微组织特点第三节分子病理特点所有脑膜瘤最常见的改变是22q染色体缺失和其他NF2等位基因突变。
第四节脑膜瘤分级1 组织学分级2 分子病理学分级第四章临床表现无症状性脑膜瘤多因其他疾病检查或体检偶然发现,诊断时无肿瘤相关临床表现,而症状性脑膜瘤主要因肿瘤压迫邻近结构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侵犯或刺激脑组织诱发癫痫,以及瘤体大、脑脊液循环障碍、静脉引流障碍、脑水肿等引起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相关症状和体征。
甲状旁腺癌的诊治进展
·综述·甲状旁腺癌的诊治进展沈超钱晓宇陈亮褚永权唐坚陈自强DOI :10.13558/ki.issn1672-3686.2021.005.018作者单位:314000浙江嘉兴,嘉兴市第一医院头颈外科甲状旁腺癌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因缺乏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其诊断具有一定困难,有时甚至是在肿瘤手术复发之后才被发现[1]。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甲状旁腺癌的主要方法,但其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风险依然较大。
甲状旁腺癌进程较为缓慢,大多数患者并非直接因肿瘤负荷死亡,而是死于严重且难以控制的高钙血症[2]。
本文回顾过去10年来甲状旁腺癌的相关文献,对其诊治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1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甲状旁腺癌发病率较低,通常仅占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 -parathyroidism ,PHPT )的1%以下[3],但在亚洲人群中报告的比例则高达8.1%[4]。
与甲状旁腺良性肿瘤以女性患者为主不同,甲状旁腺癌在男女中发病率相似,且发病年龄通常在45~59岁[5]。
James 等[6]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数据库分析了2000~2012年甲状旁腺的发病率,结果显示为3.6/1000万人。
基于该数据库的另一项为期16年的研究则指出甲状旁腺癌的发病率从1988~1991年期间的3.58/1000万人增加到2000~2003年期间的5.73/1000万人,其发病率增长约60%[7]。
总之,甲状旁腺癌的整体发病率较低但呈现上升趋势,不同地区及时间的发病率差异可能与疾病本身较为罕见以及诊断手段的提升相关。
目前,对甲状旁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
通常甲状旁腺癌以散发为主,但也有部分家族性病例报告,主要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下颌肿瘤综合征(hy⁃perparathyroidism jaw tumour syndrome ,HPT-JT ),以及罕见的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型和2A 型相关[8]。
胃malt淋巴瘤的研究与诊治进展
免疫治疗在淋巴瘤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研 发针对胃MALT淋巴瘤的免疫治疗药物具有广阔 的应用前景。
联合用药方案
针对胃MALT淋巴瘤的异质性,研发个体化、精 准化的联合用药方案是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的重 要途径。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深入探究发病机制
进一步深入探究胃MALT淋巴瘤的发 病机制,揭示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 律,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MALT淋巴瘤的重要病因之一,感染后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和淋巴组织增生,最终发 展为淋巴瘤。在分子生物学层面,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多种基因表达异常和信号通路紊乱。
03 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方 法
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等症 状。
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内镜检查、活检及影像学检查,参照WH进行鉴别,需结合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 染色结果进行判断。
04 胃MALT淋巴瘤的治疗策 略
抗生素治疗及适应证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作为胃MALT淋巴瘤的初始治疗手段,适用于病变早期、无严重 并发症的患者。
染色体易位
胃MALT淋巴瘤常发生染色体易位,涉及t(11;18)(q21;q21)、t(1;14)(p22;q32)和t(14;18)(q32;q21)等,导 致BCL2、BCL6和MYC等原癌基因重排和过表达。
基因突变
研究发现,胃MALT淋巴瘤中存在多种基因突变,如PIK3CA、KRAS、NRAS和BRAF等,这些基因突变与肿 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遗传学异常与淋巴瘤发病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遗传学异常被发现在胃MALT淋巴瘤发病中起重要 作用,如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等。
培训课件:2024年妇科肿瘤的临床诊治新进展
在线提问或邮件提问。
02
回答内容
主讲嘉宾会针对参训者的问题进行回答,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和建议。
03
注意事项
在互动答疑环节中,参训者应注意提问的质量和针对性,以便更好地交
流和互动。同时,主讲嘉宾也会对问题进行筛选和解答,以确保答疑环
节的高效和有序。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妇科肿瘤的最新临床诊治方法,难点是理解并掌握临床研究的结果及其 对临床实践的影响。
课程内容的适用范围
本课程内容适用于妇科肿瘤领域的医生、研究生和相关研究人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和掌 握妇科肿瘤的最新临床诊治进展。
互动答疑
01
提问方式
在本环节中,参训者可以向主讲嘉宾提问,提问方式可以是现场提问、
03
2024年妇科肿瘤临床诊治新进展
新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妇科肿瘤影像学资料进行自 动分析和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基因检测与精准治疗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对肿瘤进行基因分型,为患者 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方案。
免疫治疗
利用免疫细胞或免疫调节剂治疗妇科肿瘤,提高患 者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多学科综合治疗
结合手术、放疗、化疗、免疫 治疗等多种手段,制定个体化 的综合治疗方案。
肿瘤疫苗
研发针对特定妇科肿瘤的疫苗 ,激发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对肿 瘤的预防和清除能力。
细胞疗法
利用干细胞或免疫细胞进行肿 瘤治疗,为患者提供全新的治 疗选择。
04
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分享
01
成功案例一:早期发现与治疗
关注新型治疗方法的研 发和应用,不断更新治 疗方法。
面神经瘤诊治专家共识2024(全文)
面神经瘤诊治专家共识2024(全文)摘要原发千面神经的肿瘤较罕见,主要包括面神经鞘瘤、面神经纤维瘤和面神经血管瘤三类。
面神经瘤诊治专家共识编写组在检索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经过多次研讨建立了本共识。
本共识系统阐述了面神经瘤的流行病学、病理特征和主要临床表现,建立了面神经瘤的诊断标准,阐明了面神经瘤的解剖分类以及主要鉴别诊断。
同时,本共识明确了面神经瘤常见治疗方式的应用原则,制定了面神经瘤诊治的简明流程。
原发千面神经的肿瘤包括面神经鞘瘤、面神经纤维瘤和面神经血管瘤。
面神经鞘瘤多见,面神经纤维瘤少见,面神经血管瘤罕见。
面神经鞘瘤起源千构成面神经纤维髓鞘的施万细胞,可发生千从桥小脑角胶质施万细胞过渡区至神经末端分支的面神经任何部位。
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面神经瘤的发现率逐年提高。
面神经瘤最常见的症状为面瘫,同时可伴有听力下降。
面神经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基千面神经功能、肿瘤的大小、有无并发症、是否有手术意愿以及能否耐受手术等多种因素。
其治疗方法包括随访观察、外科手术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
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等单位牵头,经过与国内耳鼻喉科、神经外科、整形科、影像科、病理科专家的讨论,面神经瘤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本共识)编写组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国实际,面向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编写了本共识,以规范和指导面神经瘤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我国面神经瘤诊治的整体水平。
一、流行病学和病因面神经瘤是一种少见肿瘤,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包括面神经鞘瘤在内的各类面神经瘤的发现率约为5%[1]。
面神经瘤好发千中年人群[2-12],其发生率没有性别和侧别差异[6,10]。
约91%的面神经瘤病例为散发病例[13]。
各类型面神经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和基因突变有关。
其中,面神经鞘瘤起源千包绕面神经神经纤维的施万细胞,也称为面神经施万细胞瘤[14]。
《肿瘤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
《肿瘤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医学专业选修使用)Ⅰ前言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恶性肿瘤已逐步成为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每年要夺去很多人的生命;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未得到相应的控制,癌症的防治工作依然严峻。
如何积极推行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主要危险因素;如何制定常见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计划并组织实施;如何让癌症患者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来提高生存率。
这除了要有设备一流、技术水平过硬的肿瘤医院,还要大力培养我们的医学生,让他们都掌握一定的肿瘤基础和临床知识。
共同来完成肿瘤防治这一重任。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五官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检验、急救医学、医学美容、麻醉学等医学类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20学时。
四教材:《肿瘤学》讲义,自编。
Ⅱ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肿瘤的基本概念和肿瘤学的发展概要,为进一步学习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肿瘤的概念及肿瘤细胞的特点。
掌握癌的概念,它占恶性肿瘤的比例以及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二)熟悉肿瘤的三级预防及肿瘤临床研究进展。
(三)了解肿瘤流行病学基础研究进展。
三教学内容(一)肿瘤的概念介绍肿瘤的概念,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有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
介绍癌的概念,癌约占所有恶心肿瘤的90%以上。
强调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
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引言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的消化道肿瘤。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为了提高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本文将介绍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包括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标准、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和预后评估等方面。
流行病学调查胰腺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研究发现,吸烟、饮食结构不合理、慢性胰腺炎等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对胰腺癌的发病起到一定作用。
诊断标准胰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
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下降、乏力、消瘦、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和内镜超声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侵犯范围等情况。
病理学检查则是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诊断,以明确肿瘤的性质。
治疗方法胰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
手术是治疗胰腺癌的首选方法,可分为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
根治性手术可以切除肿瘤,提高患者生存率,而姑息性手术则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放疗和化疗可以辅助手术治疗,有助于减小肿瘤、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胰腺癌的关键步骤,手术方式和范围根据肿瘤的分期和位置而定。
对于早期胰腺癌,可以采用根治性手术,包括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体尾部切除术等。
对于中晚期胰腺癌,则可以采用姑息性手术,如胆肠吻合术、胃肠吻合术等,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在手术治疗中,微创手术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的兴起,使得手术创伤减小,患者恢复时间缩短。
同时,术后疼痛减轻,住院时间缩短,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质量。
预后评估预后评估是胰腺癌诊治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判断患者预后。
根据不同的评估体系,预后评估可以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2023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的重要更新解读全文
2023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的重要更新解读(全文)我国在淋巴瘤领域的诊治水平与国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大。
在近三十年中,通过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学习,我国在淋巴瘤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逐渐赶上国外的〃步伐〃。
另外,中国淋巴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淋巴瘤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全国同行在淋巴瘤领域更加努力地探索,把淋巴瘤作为一个专科来推进,来提高全国淋巴瘤规范化诊疗水平。
近年来,中国在淋巴瘤新药的研发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新药不断涌现。
希望越来越多的淋巴瘤新药能够顺利上市,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新选择和新希望。
随着淋巴瘤新药越来越多、治愈率不断提高和治疗效果越来越好,更加应该重视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治。
应以延长中国淋巴瘤患者存活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提升淋巴瘤治愈率作为目标,为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诊疗指南每年的更新都广受临床好评和关注。
能否请您谈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每年更新一次的意义是什么?以及《CSC0淋巴瘤诊疗指南(2023版)》的更新相比去年有何亮点?在CSCO的指导下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对淋巴瘤指南每年都进行更新。
该指南的发布和更新受到了全国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的欢迎。
淋巴瘤指南作为手边书或口袋书受到了全国同行的广泛应用。
从淋巴瘤指南的印刷和发行来看,淋巴瘤指南在全国的使用效果很好,说明淋巴瘤指南结合了中国临床的实际情况,即中国大型医疗中心的发展创新需求、中国基层医疗的实际情况、新药的创新发展、医保的更新,国内外研究数据的更新。
淋巴瘤指南对于基层医生,甚至全国的医生是可操可用的。
2023年≪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3版)》(下面简称2023版指南)的重要更新如下:01中国淋巴瘤流行病学及变化淋巴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发病人数约为10.15万,发病率为5.56/10万,死亡人数为4.70万,死亡率为2.47/10万,而且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明显。
胃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胃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常敏;张久聪;周琴;孙东辉;汪泳【摘要】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导致其早期检出率较低,尤其我国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仅10%左右,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通过探讨和分析胃癌发病的流行病学因素,并进行早期评估和管理,是降低胃癌发病率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当前我国胃癌研究者的迫切任务.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的胃癌发病相关流行病学因素作一概述.%Gastric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cancers in China, seriously affecting people's health.The early detection rate of gastric cancer is too low, due to the lack of specific symptoms and signs, which is only about 10% in our country.Therefor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factors of gastric cancer, and to early evaluate and manage, i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gastric cancer, and it is also an urgent task for the researchers.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7(026)009【总页数】4页(P966-969)【关键词】胃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者】常敏;张久聪;周琴;孙东辉;汪泳【作者单位】兰州总医院消化内科,甘肃兰州 730050;兰州总医院消化内科,甘肃兰州 730050;兰州总医院消化内科,甘肃兰州 730050;兰州总医院消化内科,甘肃兰州 730050;兰州总医院消化内科,甘肃兰州 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关于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结果[1]显示,我国胃癌发病例数约为67.9万,其发病例数仅次于肺癌(73.3万),高于食管癌(47.8万)及肝癌(46.6万),其中男性新发病例数为47.8万,约占70%。
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治进展
种 疾 病 , 同时 感 染 病 因 学 与 H 清 楚 , L 由于 几乎 所 有来 源 于 经典 型 的 临床特 征 有 关 , 如 发热 、 例 盗汗 、 病 例 的 H S细 胞 均 带 有 克 隆 和 突 R
进 一 步 的 提 高 ,必 将 给 结 直 肠 癌
的治疗 带来 了新 的希望 。 晚 期 结 直 肠 癌 患者 可 能 的 多
月 和 7 3个 月 。中 位 随 访 期 2 个 . 7
月 , 生 存 时 间 两 组 分 别 为 1 . 总 69 个 月和 1. 7 6个 月 。化 疗 期 间两 组 毒 性 相 似 ,根 据 Nt 准 的 3 0标 ~4
度 毒 性 :中 性粒 细 胞减 少 占 1% 2, 腹泻 占 1% 1 ,恶心 呕吐 占 4 ,乏 力 % 占3 %。结 果 显 示 , 间歇 F L I I O F R 方案 与持续 F L I I 案相 比 ,在 OFR 方
通 常 散在 于 由 T B细 胞 、 、 中性粒 细 的肿瘤 微 环境 中 , 其来 源 仍 不 十分
巨噬细 胞及 其 它 类 型细 胞 组成 病毒 病 因学 说 认为 H L是 感染 胞 、
上 。在 不 远 的将 来 ,随 着 更 多 新
型 靶 向药 物 的 应 用 ,疗 效 会 得 到
口 中山大 学肿 瘤防 治 中心 姜 文奇 教授 [ 中图分 类号 ] 7 3 1 [ 献标 识码 ] R 3 . 文 A
[ 文章编 号] 7 - 4 X 2 0 ) - 0 3 0 1 1 9 5 (0 7 1 0 7 — 4 6 1 霍 奇 金 淋 巴 瘤 (o g i ’ H dkn S L m h m , L 是起 源 于 淋 巴造 血 yp oaH) 组 织 的恶 性 肿瘤 , 见 于 欧美 等 西 多 4 1 , 我 国和 日本 的 发病 率较 / 0万 而 低, 占恶性 淋 巴瘤 的 8 左 右 , 发 % 其 病与 E B病 毒 或人 类 免 疫 缺 陷病 毒
2021胃癌的流行病学现状(全文)
2021胃癌的流行病学现状(全文)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附属机构国际癌*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发布的2012年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在全世界范围内,2012年胃癌新发病例数为951 600例,其发病率继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之后,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五,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倍。
胃癌的发病情况在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约70%的胃癌病例发生于发展中国家(约677000例),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包括东亚(日本、中国、朝鲜等)、中欧、东欧以及南美等。
根据中国国家癌*中心*新统计数据,我国胃癌的发病率为31.28/10万人,位列所有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其中男性为42.93/10万人,女性为19.03/10万人,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倍。
胃癌的死亡率为22.04/10万人,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3位,其中男性为29.67/10万人,女性为14.02/10万人。
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样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从西北黄土高原向东至东北辽东半岛,沿海南下胶东半岛至江、浙、闽地区为高发区,而广东、广西等省的发病率很低。
高低发病区的胃癌发病率相差17.1倍,病死率相差21.5倍。
高发病区青海、宁夏、甘肃的胃癌病死率均超过35/10万人,是全国胃癌平均病死率的1.5倍。
另外,我国胃癌的发生具有种族差异性,回族、藏族人群的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汉族人群,可能与两者生活、饮食习惯差异有关。
胃癌发病率的地区差异还与遗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等因素有关。
Hp是一种生长在胃黏膜表面与黏膜层之间的微需氧菌。
大量研究显示,人群Hp感染率与胃癌死亡率呈正相关。
在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高于胃癌低发区成人感染率(13%~30%),WHO已将其列为Ⅰ类致癌原,并明确为胃癌的危险因素。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流行病学分析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流行病学分析佟丹江【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13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2.21%患者为Ⅲ~Ⅳ期;34.56%患者有B症状; ECOG评分2~4分者占27.21%; IPI中高危者(3~5分)占27.94%;脾肿大者14例,乙型肝炎(乙肝)病史22例,肝肿大者5例。
结外起病占44.12%。
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占42.65%。
结外器官受累占63.97%,其中胃肠道受累占29.41%。
72例患者有贫血,多数患者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均有所降低。
结论 DLBCL以中年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多为中老年人,患者的消化系统容易受累,血液指标多有改变,肝肾功能常降低。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6(010)008【总页数】2页(P46-47)【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流行病学【作者】佟丹江【作者单位】110016 辽宁沈阳军区总医院【正文语种】中文DLB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肿瘤,在全部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中占有较大比重,根据基因的表达谱,可分为活化B细胞样亚型和生发中心B细胞群。
DLBCL在中老年人中常见,化疗有助于患者的长期生存,但仍有部分患者因病情进展而死亡。
如何进一步评价DLBCL患者的预后和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是目前学者研究的热点[1-4]。
本院收治DLBCL患者136例,现将该病的诊治特点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自2005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DLBCL患者136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全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关于淋巴瘤的诊断标准。
1.2临床观察指标性别、Ann Arbor分期、年龄、B症状、民族、ECOG评分、IPI、白蛋白(ALB)、球蛋白(GLB)、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乳酸脱氢酶(LDH)、GCN型。
2.1临床特征 136例患者中男98例,女38例,全部患者均为汉族,平均年龄47.2岁,发病高峰年龄41~68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1.肿瘤非特异性显像 2.肿瘤代谢显像 3.肿瘤受体显像 4.肿瘤基因表达显像 5.肿瘤前哨淋巴结显像
PET-CT检查
PET-CT将PET与CT完美 融为一体,由PET提供病灶详 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 而CT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 位,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 位的断层图像, 具有灵敏、 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 可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体状 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 疾病的目的。
镜、生化、免疫、病理等各科医师密切配合, 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各种辅助检查,对全 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客观、完整 而确切的临床诊断。
肿瘤的X线影像学诊断 作用
对肿瘤的早期检出、肿瘤分期、术前手 术切除估计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方法
透视、摄片、体层摄片和造影检查等。
1、透视。 如今在较大规模的医疗机构已不列为常规检查 2、摄片
3、体层摄片
不足:密度分辨率较差,对支气管壁、管内外 轻微改变和淋巴结显示不如CT检查。
目前已被CT、MRI等检查替代。
4、造影检查 消化道造影 血管造影
泌尿道造影 其他造影
常规X线检查的进展
主要是采用了数字影像的CR和DR技术 CR:即影像板技术,使用影像板取代传统的X
线胶片接受X线照射,影像板感光后,激光扫 描感光的影像板即可得到数字化X线图像。 DR:即电子成像技术,X线曝光后直接将X线曝 光量变为数字化信号,是直接的数字化图像 图像清晰,可进行图像后处理,如调节图像 的窗宽、窗位来显示特定的组织。大大减少 了病人所接受的X线接受量。
肿瘤的治疗现状
肿瘤的治疗现状
肿瘤的治疗现状
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
肿瘤的治疗现状
放疗技术的发展
{
治 疗 精 度
相 关
普 对 方适 发 的 常 多 射 采 控 究 的 所 疗 I有 过 变 为 域 疗 生随 大 。 瘤 。 野G放正野展二叶用发运时了程,肿)方形变制物以采R着缩的调调用T采常照而维光调现动的影中特瘤,案放更率靶采用)计短形强强2用 组射0来 投 栅 强 精 特 位 像 无 别 的 这 ,疗方反区用3技算,状通子个单织。的影的治确性置引论是改就于是便而引在术机逆一常野以一和,形发疗治导精导肿要变需是在。下导加技向致的采,上照肿照状明后疗致度技瘤害而要诞普降)速术调,优用总的射瘤射相使发缩漏,术的器进根生放了。器发强保势计5照野靶、野一得现小照这,位官入据了的,上展技护是约射或 区7和 致 适 对 了 , 就 临 置 ( 到 患 剂基 还增剂逆 术 了有或野对 等靶 , 形 于 治 摆 是 床 还 如 高 者 量础 不加量向 走 正92。穿 剂个 0区 通 照 某 疗 位 影 治 是 腮 剂 情 引上 如C调 进 常在0T野 量左照些 区 误 像 疗 体 腺 量 况 导适的强 了 组三射右部 域 差 引 发 积 、 区 的 的形方运 临 织维野子位 , 也 导 现 都 脊 域 改 调控法算 床 和空,野肿 而 导 技 在 会 髓 ( 变 强制来间的 治 要每。瘤 有 致 术 治 发 ) 危 修 放的时 疗 害上确个治 些 漏 ( 疗 生 会 险 改 疗好保间 领 器和照疗 器 照 的 改 因 区 治 (。大 域 官肿治射的 官 。研
内镜检查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内镜检查在食管癌、肺癌、 结直肠癌的诊断,肝、胆、 胰腺良、恶性肿瘤,炎症及 结石的诊断与鉴别中都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
肿瘤标志物和相关临床检验
肿瘤标志物的作用 可用于肿瘤的诊断 可用于提示肿瘤细胞的特征和起源 可用于判断肿瘤的预后 可用于协助指导肿瘤的治疗 可用于检测肿瘤的复发 可作为肿瘤逆转的标志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分子生物学检验可行肿瘤相关基因和一些肿 瘤标志物的检查。能在基因水平揭示发病的机 制及本质,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已发挥出越来 越大的作用。
基本技术
核酸的提取、酶切、电泳、多态性分析、特 异性基因探针杂交分析和基因的特异性扩张技 术等。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作用
鉴定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 鉴定某种遗传性疾病突变基因的携带者或非 携带者,协助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 不足 操作较复杂,成本较高
肿瘤的治疗现状
外科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肿瘤
生物免疫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
肿瘤的治疗现状
肿瘤的治疗现状
肿瘤的治疗现状
肿瘤的治疗现状
肿瘤的治疗现状
手术治疗发展的新方向: 微创伤手术:
微创伤手术是借助胸腔镜、纵隔镜、腹腔 镜及纤维内窥镜等器械的帮助,采用小切口 手术的方式即可完成胸、腹腔等部位的大手 术。
肿瘤的CT成像诊断
CT检查技术 1.平扫 2.增强扫描 3.薄层扫描技术 4.CT重建技术 5.CT血管成像 6.CT仿真内镜 7.CT灌注技术
肿瘤的MRI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 MRI对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肿瘤、脊柱、
四肢、骨关节及盆腔病变的诊断是最佳影像 学检测手段,对腹部实质性脏器肿瘤的诊断, 如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优于CT 和B超。
肿瘤流行病学及诊治进展
肿瘤流行病学
《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
几种主要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分布
肿瘤的诊断现状
1、肿瘤的临床诊断。 2、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3、肿瘤的内镜诊断。 4、肿瘤标志物和相关检验。
肿瘤的临床诊断
肿瘤的诊断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 准确的诊断是合理治疗的前提和基础 临床医师应与放射诊断、超声、核医学、内
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新的技术使检 测方法进一步发展,为病人可以得到个体化 特异性治疗创造了条件,从而可降低治疗的 毒性而提高治疗效果。
其中最新的肿瘤基因组学研究是激光捕获显 微切割(LCM)。
通过LCM技术将从病变组织中分选、纯化 细胞,应用功能基因组学新技术,集中研究 从癌前病变到早期癌再到进展期癌进程中的 基因改变,发现新的肿瘤相关基因。
肿瘤的超声诊断
常用超声诊断的种类 1.B型超声诊断法 2.超声多普勒 3.超声彩色血流成像法(彩超) 4.腔内超声 5.三维成像 6.介入性超声
肿瘤的放射性核素诊断
核医学是一门将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研 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学科,其发展有 赖于放射性药物和放射性探测设备。
肿瘤核医学在评价肿瘤的代谢与转移、 肿瘤特异性抗原、酶、受体以及基因表达方 面有着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