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校本作业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25 杜甫诗三首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理想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被誉为“诗史”,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2.白话知识梳理(1)通假字荡胸生曾.云(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
)一男附.书至(古义:捎,寄;今义:附加,附带。
)室中更.无人(古义:再;今义:更加,更换。
)天明登前途..(古义:前方的路途;今义:前方的光景,比喻义。
)(3)词类活用造化钟.神秀(名词用做动词,聚集。
)浑欲不胜簪.(名词用做动词,插簪。
)二男新.战死(描述词用做副词,比来。
)听妇前.致词(名词用做动词,走上前。
)3.主题解说《望岳》:赞誉了泰山宏伟的气势,奇异秀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誓欲大展宏图的雄心壮志,流露出他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春望》:经过描绘战乱后长安城的残破荒芜的景色,表达了本人在连绵的烽火中家书隔绝,期待得到亲人音讯的焦虑心情,同时也抒发了深深的爱国之情。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经过叙说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蒙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4.重点打破《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标题中都有“望”,两首诗是怎样表现“望”的?提示一:《望岳》全诗句句写“望”。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距离是自远而近,工夫是从朝至暮,“望”中见豪气,“望”中抒豪情。
提示二:《春望》写春天所望,视野由近而远,视野从城到山,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提示三:两诗写“望”,作用各不相反。
《望岳》写“望”中所见,抒发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春望》写战乱以后的残破景象,抒发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5.结构图解首联—远望:青未了(高大、连绵)颔联—近望:割昏晓(宏伟、建望娟秀)功岳颈联—细望:决眦(襟怀激立荡、眼界空阔)业尾联—极望:凌绝顶(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望中所见—山河在、草木深感春望中所感—花溅泪、鸟惊心时望望中所思—烽火、家书忧望中所想—白头、不胜簪国工夫:暮战差吏捉人地点:石壕村争事情:捉人导石三男戍、二男死致壕老妇哭诉孙方乳灾史媳无裙难自请服役战事紧急:急应深老妪服役:备晨炊重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八年级语文上册25杜甫诗三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含试卷)
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难点)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形守)依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4. 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人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遥想将来的根据课文内容将《石壕吏》中的“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改写成一个片段。
运用想象来描绘环境,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晨曦.(xī) 襄.陵(xiāng) 追溯.(sù) 抵御.(yù)B.长啸.(xiào) 荇.草(xìng) 颓.败(tuí) 急湍.(tuān)C.轩邈.(miǎo) 鸢.飞(yān) 横柯.(kē) 目眩.(xuàn)D.东皋.(ɡāo) 候骑.(jì) 萋.萋(qī) 戾.天(lì)2.下列语句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资。
B.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C.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俏,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D.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谢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
3.下列相关的文学常识连线有误的一项是()A.《三峡》——《水经注》——郦道元——北魏B.《答谢中书书》——张岱——南朝齐梁C.《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代——文学家D.《使至塞上》——五言律诗——王维——唐代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他是个音乐才子,这是无可置疑....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3、杜甫是--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因此人们又称他为-------。
4、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是()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C白头骚更短,浑欲不剩簪。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按课文原句默写。
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⑵《春望》中借花、鸟来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
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⑷《石壕吏》中老妇人前致词,诉说三个儿子服兵役情况的句子是----,----,----。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
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7、按课文原句填空⑴----?齐鲁青未了。
⑵烽火连三月,----。
⑶夜久语声绝,------。
8、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⑴三男邺城戍生活贫困⑵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⑶出入无完裙兵役苛酷课文精段赏读(一)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基础知识应用1、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凌绝顶()烽火()不胜簪()逾墙()邺城戍()老妪()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齐鲁青未了------ ⑵造化钟神秀----⑶浑欲不胜簪----⑷天明登前途------3、杜甫是--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因此人们又称他为-------。
4、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是()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C白头骚更短,浑欲不剩簪。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按课文原句默写。
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⑵《春望》中借花、鸟来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
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⑷《石壕吏》中老妇人“前致词”,诉说三个儿子服兵役情况的句子是----,----,----。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
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7、按课文原句填空⑴----?齐鲁青未了。
⑵烽火连三月,----。
⑶夜久语声绝,------。
8、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⑴三男邺城戍生活贫困⑵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⑶出入无完裙兵役苛酷课文精段赏读(一)望岳1、对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练习 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搔(代大诗人,字,他被称作_________________(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阅读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望__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解释下列的词语(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造化钟神秀()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字但处处写望,___________17.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1.(1)dài (2)zì(3)sāo (4)zān (5)yú(6)yèshù(7)yè(8)yù2.(1)聚集(2)山的北面山的南面(3)终当、终要(4)简直(5)多么(6)越过跑(7)应征(8)告别、离别3.(1)唐子美诗圣诗史《杜工部集》(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独与老翁别4.(1)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2)城春草木深恨别鸟惊心(3)妇啼一何苦(4)如闻泣幽咽5.(1)√(2)√(3)×6.(1)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2)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3)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4)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7.(答题思路)题中想像应确定在“有人认为”吏一步步对老妇的逼问上。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25杜甫诗三首(练)(基础版,教师版)新人教版
一.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
2、百川东到海,__________。
3、《爱莲说》中写“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句子是:_____,____。
4、情哀深处,万物同悲。
杜甫的《春望》中的“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就是借花鸟来创此意境的。
5、“神舟六号”遨游太空,让全体中国人的心随着它跳动了五天五夜,也让全世界再次感受到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 ,__________”的雄心和气概。
(填写杜甫《望岳》中的诗句)6、在《长歌行》中,讲述了“人应该珍惜年少时光好好学习”这个道理的句子是:,。
7、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王绩《野望》)8、在《早寒江上有怀》中,表达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9、《望岳》中表达站得高望得远这种思想境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示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陋室铭》中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1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陋室铭》12、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答案】1.草色入帘青2.何日复西归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7.山山唯落晖,长歌怀采薇8.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0.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2.恨别鸟惊心【解析】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八上语文25.杜甫诗三首复习训练题新人教附答案
八上语文25.杜甫诗三首复习训练题(新人教附答案)1.生难字。
岱.(d ài) 眦.(z ì) 搔.(s āo)簪.(zān) 逾.(y ú) 邺.(y è)戍.(sh ù) 咽.(y è) 妪.(y ù)2.重点词语解释。
(1)造化钟.神秀(聚集)(2)阴阳..割昏晓(山之北,水之南;山之南,水之北)(3)会当..凌绝顶(终当,终要)(4)浑.欲不胜簪(简直)(5)吏呼一何..怒(多么)(6)老翁逾.墙走(越过)(7)急应.河阳役(应征)(8)独与老翁别.(告别,离别)3.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叠)4.一词多义。
(1)前⎩⎪⎨⎪⎧听妇前.致词(上前,名词作动词)天明登前.途(前边,前方,名词)(2)一⎩⎪⎨⎪⎧吏呼一.何怒(多么)一.男附书至(一个)5.古今异义。
(1)老翁逾墙走.走⎩⎪⎨⎪⎧古义:跑今义:步行(2)国.破山河在国⎩⎪⎨⎪⎧古义:首都今义:国家(3)造化..钟神秀造化⎩⎪⎨⎪⎧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或运气 (4)造化钟.神秀 钟⎩⎪⎨⎪⎧古义:聚集今义:计时的器具 (5)一男附.书至 附⎩⎪⎨⎪⎧古义:捎,寄今义:附加 (6)室中更.无人 更⎩⎪⎨⎪⎧古义:再今义:更加或更换 (7)天明登前途..前途⎩⎪⎨⎪⎧古义:前方的路途今义:今常取其他喻义,即“前方的 光景” 6.词类活用。
(1)造化钟.神秀(名词作动词,聚集) (2)浑欲不胜簪.(名词作动词,插簪) (3)二男新.战死(形容词作名词,最近) (4)听妇前.致词(名词作动词,上前) (5)恨别鸟惊.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惊) (6)有吏夜.捉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7)一览众山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8)城春草.木深(名词作动词,到了春天) 7.重点句子默写。
(1)《望岳》一诗中写远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抓住景物细节表达诗人心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句子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八年级语文上册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含试卷)
25 杜甫诗三首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资料链接1.走近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 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新人
25.杜甫诗三首第一部分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和。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⑵造化钟神秀(钟:)⑶荡胸生曾云(荡胸:)⑷会当凌绝顶(会当:)⑸家书抵万金(抵:)⑹浑欲不胜簪(浑:)⑺老翁逾墙走(逾:)⑻吏呼一何怒(一何:)⑼有孙母未去(去:)⑽犹得备晨炊(犹得:)4.填写: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
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
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9.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⑵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一)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语文: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25.《杜甫诗三首》达标试题A卷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2)阴阳..割昏晓()()(3)会当凌.绝顶()3.根据要求填空。
(1)《望岳》选自《________》。
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 ____、南岳________。
(2)《望岳》中表达站得高望得远这种思想境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示的两句话是,。
3.迁移过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A.清新自然 B.壮阔雄奇C.含蓄蕴藉 D.慷慨悲凉语文学科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达标试题B1.填空.(1) 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
(2) 杜甫,字,朝的伟大诗人,后人称他为,他和并称为“大李杜”。
2. 阅读理解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25《杜甫诗三首》相关课外阅读(新版)新人教版
25《杜甫诗三首》
相关课外阅读
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
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
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
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写下了著名
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其中,《石壕吏》
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1。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课时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25《杜甫诗三首》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齐鲁青未了.()决眦.()不胜簪.()逾.墙走()邺城戍.()无完裙.()老妪.()泣幽咽.().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老翁逾.墙走()(5)吏呼一何.怒()(6)三男邺城戍.()(7)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8)夜久语声绝.()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C、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4、文学知识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石壕吏》一诗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在内的“三吏”。
5、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一首。
()二、阅读训练(一)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测练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测练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字注音。
岱()眦()簪()逾()2.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和《》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3.默写(1)岱宗夫如何?________。
(2)________,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
________,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
天明登前途,________。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造化钟神秀()决眦()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二、同步解读(一)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 这首诗自问世起,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脸炙人口,历久不衰。
它反映的是诗人_____的高尚情操和_____的情怀。
6.前四句写景,“城春草木深”写的不是生机盎然,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字中。
7. 颔联寄于,表达之感,运用了的修辞。
8.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_____。
(二)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书:)二男新战死(新:)死者长已矣(已:)室中更无人(更:)10.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语文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同步训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基础知识应用一、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凌.绝顶()烽.火()不胜簪.()逾.墙()邺城戍.()老妪.()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⑵造化钟.神秀————⑴齐鲁青未了..⑶浑.欲不胜簪————⑷天明登前途——————..3、杜甫是——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因这人们又称他为——————-。
4、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是()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C白头骚更短,浑欲不剩簪。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必!五、按课文原句默写。
⑴《望岳》中最能表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⑵《春望》中借花、鸟来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
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太婆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⑷《石壕吏》中老太婆“前致词”,诉说三个儿子服兵役情况的句子是————,————,————。
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别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酷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
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那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太婆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太婆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庞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7、按课文原句填空⑴————?齐鲁青未了。
⑵烽火连三月,————。
⑶夜久语声绝,——————。
八、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⑴三男邺城戍生活贫困⑵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⑶出入无完裙兵役苛酷课文精段赏读(一)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杜甫诗三首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老妪.()力虽衰.()
如闻泣幽咽.()不胜簪.()决眦.()
2.填空。
(1)《望岳》选自《________》。
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2)《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 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 ____诗。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5)《石壕吏》中,能映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 ____。
”(6)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望岳》中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造化钟.神秀(聚集)
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
C、浑.欲不胜簪(混乱)
D、二男新.战死(最近)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3.这首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
..的一项是()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三、课外拓展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
作。
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
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
2.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5.杜甫诗三首
一、积累运用
1.kàn yù shuāi yèzān zì
2.①杜工部集杜甫泰山华山衡山②五言叙事(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C
二、课内阅读
1.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
2.高大巍峨
3.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
4.B
5.国破或破
6.示例一: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恨别”之悲。
示例二: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如从修辞、用词等角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课外拓展
1.示例:"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要点: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
3.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4.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5.“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6.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