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变风变雅”涵义的界定

合集下载

变风变雅名词解释

变风变雅名词解释

变风变雅名词解释

“变风变雅”一词最早见于《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变风变雅”是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周代诗歌从早期雍容平和、乐观向上的盛世之音,向春秋时代以落寞无奈、哀怨感伤为主题的情感抒发的文学转变。《讳大序》是从批判的角度提出“变风变雅”这一概念的。所谓“变”,第一,是时代之变。变风变雅的时代特指自厉、幽开始的西周晚期,历经平王仓皇辞庙、草草东迁的社会动荡,最终发展至王纲解钮、诸侯称霸的春秋时代这一历史时期。第二,是文学之变。文学是记录时代的,历史的变革强烈影响着文学思想的变革。第三,是心灵之变。王室东迁,地坼天崩,带给诗人们强烈的心理震荡。早期简单的昂扬、自信转化为春秋复杂的悲凉、忧伤,在苍凉的心态中怀念着西周盛世。西周雅、颂诗篇情感上的从容不迫、含蓄平静,被变风变雅的质疑问难、哀怨感伤替代了。

风雅之“变”是相对于风雅之“正”提出的,“正”、“变”相对,与“变风变雅”相对的概念是“正风正雅”。在经学家的眼里,正风正雅是《诗》之“正经”。“《诗》之正经”之“正”,具有这样的历史与形式特征:

第一,正风正雅突出以赞美歌颂为中心的思想主题。颂诗以歌颂为第一要义,所谓“颂者,关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因为颂诗以赞颂为本,自然属于“正经”。而《大雅》、《小雅》中的许多诗篇也以颂赞为情感基调,其表现的政治生活有小、大之分,

但情感基调都是颂扬、赞美的。《周南》、《召南》是国风中属于正风正雅的典范诗篇,体现的是西周初年周公、召公教化之地的淳朴风俗,充满了对周、召故地被“文王之化”的怀念与崇敬。赞美、歌颂或讽刺、哀怨,成为判定诗之正、变的标准。

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什么

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什么

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什么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指的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指的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为歌颂祖先的功业。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诗经》共三百零五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风雅颂具体含义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雅:西周王畿的乐调。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1.雅,同“夏”,周称西周的王畿为“夏”雅乐就是“夏乐”,夏乐就是王畿乐调2.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两种解释都可通。

“雅”诗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

《诗经》基础知识: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基础知识: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基础知识: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诗经解读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

《诗经》“颂”“雅”“风女性形象演变论析

《诗经》“颂”“雅”“风女性形象演变论析


《 诗经》 中的女性形象分布和分类问题
在“ 风” 、 “ 雅” 、 “ 颂” 中涉 及 女 性 的 诗 篇 很 多 ,
分布 却不 均衡。《 国风》 中最多 , 大小 “ 雅” 次之 , “ 颂” 中最 少 。 “ 如 果 以追 寻 文 学 发 展 史 的 态 度 解
是指具有活生生的性格和命 运的女性个体 , 像《 邶 风・ 谷风》 中的女主人公。模糊形象是指在《 诗经》 中只是片段地出现的女性个体 , 性格零散而不全面, 像《 周南 ・ 桃之天天》 中的新娘。这两种分类 的方
《 诗 经》 “ 颂" “ 雅" “ 风" 女性 形 象 演 变论 析
黄 二 宁
( 北京师范大学 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 北京 1 0 0 8 7 5 )
摘 要: 《 诗经》 中描写了女性在恋爱、 婚姻、 家庭和政治中的多种形象, 按照颂、 雅、 风 的顺序 , 呈 现 出从 模糊 到 清晰 、 从 隐 匿无 声到 个 性 张扬 、 从 单 一到 丰 富的主 体 浮现 过 程 。分 析 《 诗 经》中女 性 形象的演变过程 ,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 诗经》 丰富的历史、 文化与审美内涵。 关键词: 《 诗经》 ; 女性形象; 文化 内涵
也将失去很多打动人心 的艺术魅 力。《 诗经》 作 为 中国最 早 的诗歌 总 集 , 收 录 的 诗 歌 时 间从 西 周初 年 到春秋 中叶跨度五百年 , 其 中记载着两千多年前 的 女性群像。本文所说 的“ 女性形象演 变分析” 是指 《 诗经》 “ 风” 、 “ 雅” 、 “ 颂” 中涉及有关女性 的描写和 评价 , 既包 括对 女 性 容貌 、 服饰 和行 为 的外 在描 写 ,

《诗经》基础知识: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基础知识:风、雅、颂、赋、比、兴

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经》中的风、雅、颂三种文体特点分析

《诗经》中的风、雅、颂三种文体特点分析

对比分析:风、雅、颂三种文体在 内容、形式和音乐特点等方面都有 明显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 和团体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观念。
风、雅、颂的差异反映了不同阶层和团体的文化需求和 价值取向
风:民间歌谣, 反映了平民百姓 的日常生活和情 感,体现了民间 文化的特色。
雅:宫廷音乐, 反映了贵族阶级 的审美趣味和文 化追求,体现了 宫廷文化的特点。
风注重人民性,雅注重规范性,颂注重宗教性
风注重人民性,是劳动人民在劳动 生活中所创作的诗歌,反映了人民 的劳动生活和风俗习惯。
颂注重宗教性,是宗庙祭祀时用的 诗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权 意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雅注重百度文库范性,是宫廷宴享或朝会 时的乐歌,具有严谨的格律和音乐 结构。
句式多样,善用比兴手法
句式多样:风体裁的诗歌多采用四言句,同时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多种句式。
善用比兴手法:风体裁的诗歌多用比喻、象征等手法,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得诗歌含蓄而富 有暗示性。
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农事、战争、宴饮等,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 语言质朴自然,多用口语和民间歌谣形式表达,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主题鲜明,情感真挚,表达了人们对爱情、战争、丰收等主题的感受和思考。 结构自由,不拘泥于严格的韵律和节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什么来划分的

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什么来划分的

《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根据乐调的不同来区分的。《风》指各地民歌民谣;《雅》指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多用于宫廷宴会或者朝会;《颂》指宗庙祭祀时用的舞曲歌辞。

《诗经》现存305篇:

《风》(160篇):《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曹风》4篇、《豳风》7篇;

《雅》(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40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怎样划分的?(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怎样划分的?(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怎样划分的?汉儒对它是怎样解释的?

关于风、雅、颂的划分标准古来众说纷纭,大致可归纳如下:(1)按照诗歌的题材和内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毛诗序》;(2)按照诗歌的用途;(3)按照诗歌的音乐。今人多认为是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中国有音乐文学的传统,在《诗经》的时代,诗和音乐是融合为一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在当时都是歌词。所以按照诗歌的音乐来划分风、雅、颂应该是合理的。对于风、雅、颂的具体含义,前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风者,风土之音,民俗歌谣之诗也。所谓国风,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地方土乐、民间歌谣,这里的民俗歌谣之诗是相对于朝廷诗乐而言的,在作者的阶级身份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定。《诗经》共十五国风,160 篇作品。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朝廷之乐曰雅,也就是说,雅是周代朝廷的正乐。称周天子都城附近之乐为正乐应是出于当时的尊王思想。称之为雅乐,正如当时的普通话、标准话称为雅言。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应当是因时代不同,音乐亦有所不同,故分。大雅共31 篇,多作于西周初期;小雅共74 篇,多作于西周末期,较大雅产生为晚,风格上更接近国风。颂,宗庙之乐歌,宗庙之音。也就是说,颂是祭祖祭神时用的歌舞曲。颂包括周颂31 篇,鲁颂4 篇,商颂5 篇。

《毛诗序》把《风》作为教化、讽谏的政治工具,并以此出发,断章取义,强作解释,以为《风》

诗句句关涉美刺政治。如本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周南·关雎》,竟被曲解为:“《关雎》,后妃之德也。”《毛诗序》认为《雅》是专门陈述政治的利弊得失,并以政事的大小来区分大小雅,这与《雅》诗的内容也不尽吻合。其一,《雅》中有许多诗并非是“言王政之所以兴废也”,而抒发的却是不直接关涉政治的一

话说《诗经》之“风”雅颂

话说《诗经》之“风”雅颂

话说《诗经》之“风”雅颂

话说《诗经》之“风”

“风”是什么?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这个空气的涌动是受地球自转、公转以及诸如太阳风、太阳等离子风或是其它行星磁场的影响而形成的,空气的涌动推动云层,使两块带有不同性质电能的云层相互靠近时,或是某云层靠近地面与地壳磁场的电能相斥时,便会有雷鸣电闪发生。是这种异性磁场之动推动了地球大气层的涌动,使得地球大气层得以生生不息,地球大气层包裹着、围绕着地球在不停地旋转,其运动过程,便是我们称为的“风”。风动,空气才涌动,而空气的涌动,则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方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个意思是说,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事说:“如果杀掉那些无道的人,以使剩下的人们归于有道德的思想,你看如何?”孔子回答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想要行善事,而老百姓就会行善事的。君子的人生规律就象风,小人的人生规律就象草。风吹草伏,草上的风愈大,草就愈是倒伏。”这就很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范、风格、风采、风度、风骨、风光、风华、风化、风纪、风貌、风靡、风气、风尚、风昧、风闻、风物、风雅、风烟、风潮、风传、风致、风行一时、风云变幻、风云人物等这些词汇,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所以,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就必须行善事、做好事,领导人带头行善事、做好事,下面的老百姓也就会跟着行善事、做好事。这就是“风气”!我们现在所说的“风气”,就是从这里来的。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领导人的人生规律就象风一样,如果是善的、好的,百姓也就是善的、好的。领导人的人生规律如果是恶的狠的贪的,老百姓也就跟着学习恶的狠的贪的。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统治者,也就是“上行下效”。

《诗经》的传统分类

《诗经》的传统分类

《诗经》的传统分类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篇诗歌,上起

周代,下至春秋时期。《诗经》的传统分类主要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诗经》中的“风”是指民间歌谣和各地各部落的歌曲,共包括160篇。这些歌谣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和社会状况。风的

内容多半是关于爱情、离别、战争和社会现实等方面的主题,语言简

洁明快,感情真挚深沉。在这些歌谣中,有许多是以乐曲形式传唱的,这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个重要来源。

《诗经》中的“雅”是指古代宫廷的正式歌颂,共包括105篇。这些

雅颂通常是由贵族文人撰写,以歌颂君王的功绩、品德和治国之道为

主题。雅的风格较为庄重、雄伟,语言华丽严谨,体现了封建社会的

礼乐之文化。雅中体裁繁多,有赞、颂、颂命、颂事等不同形式,是

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诗经》中的“颂”是指祭祀歌颂,共包括40篇。这些颂歌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内容多为歌颂君王和贵族的功德,并祈求神灵保佑

子孙后代。颂的体裁严肃庄重,充满虔诚和神圣的氛围,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

总结

《诗经》的分类体现了古代中国文人对诗歌的认知和分类观念,风、雅、颂三类歌谣各有其独特魅力,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通过学习《诗经》,我们可以深

入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到古代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和对美好的追求。愿我们能够传承和发扬《诗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古代诗歌之美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诗经》的传统分类

《诗经》的传统分类

《诗经》的传统分类

《诗经》的传统分类主要可以分为风、雅、颂三种。风即国风,共160篇,反映各地方的风俗民情,是《诗经》中最早的部分。雅分大雅和小雅两种,大雅共

31篇,主要反映西周初年的社会状况;小雅共74篇,记录了西周中晚期社会的世

风和民情。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三种,共40篇,主要是祭祀祖宗或天神地祇时

所唱的歌。

所谓风,传统上认为是指各个封建诸侯国的习俗风情,在《诗经》中主要体现的是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和重大事件。这些诗篇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史实性。

雅即正声,包括大雅和小雅两个部分。大雅主要是宫廷诗或国家的正式诗歌,主题多以政治、社会、伦理、道德等为主,有一定的正统性和官方色彩。小雅则包含更多的是表述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的诗篇,语言风格较大雅更细腻、富有诗意。

颂即颂赞,主要是宗庙祭祀和国家祭祀的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类。周颂主要歌颂周室的功绩和祖德,鲁颂歌颂鲁国的祖先和圣人,商颂中的诗篇则

多为商室的。这些诗篇大多有神圣的宗教色彩,歌颂祖先功德,礼赞诸神。

风、雅、颂这三种国风雅颂,构成了《诗经》的基本架构。这就是《诗经》的传统分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风格,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说“变风变雅”

试说“变风变雅”

试说“变风变雅”

作者:林子楠

来源:《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2017年第06期

“风雅”一词源自《诗经》。“风”是“声调”的意思,国风就是地方声调。“雅”,《毛诗序》曰:“雅者,正也。为周代通行之正乐。”“风雅”是《诗经》确立的诗歌创作原则,其中渗透着诗人强烈的现实关切、政治使命感和道德意识。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新乐府运动提倡“歌诗合为事而作”,都是对《诗经》风雅传统的继承。

在论诗中,“正”“变”对举首见于《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诗序》并未正式提出“正风”“正雅”的说法,但初步形成了“正变”说的框架。郑玄《诗谱序》在此基础上正式划定了“诗之正经”与“变风变雅”的范围,实为“变风变雅”学说的开端。该学说强化了诗歌与时代的关联,强调诗歌美刺的政治功用,对先秦儒家诗学理论作了总结,并奠定了其后诗论的基本走向。

郑玄认为《国风》除了《周南》《召男》外为“变风”,《大雅》自《民劳》后,《小雅》自《六月》后为“变雅”。“正风”“正雅”产生于周王朝兴盛时期,其时政治开明,社会升平,百姓安居,诗歌以歌颂为主,“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其时君王昏聩,社会动荡,百姓劳苦,诗歌以怨刺为尚。西周晚期,朝政日非,仁人不遇、小人当道,礼乐秩序开始紊乱,作诗以观政的传统失范,诗歌由“美刺并重”转型为“刺怨相寻”。郑玄将这一转型称之为“变风”“变雅”,所谓的“变”,是指诗歌彻底改变了既往的传统,而风雅有变,是君德民风变异所致。我们可以在诗经中找到相应例证:《王风·黍离》写士大夫路过镐京,见宫室倾颓,对国家充满了无限的伤感:“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大雅·民劳》“玉欲玉女,是用大谏”,《魏风·葛屡》“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其中“是用大谏”“是以为刺”等用法反复出现,足以说明大多数周王室衰微时期的诗歌作品颇现“乱世之音”的特征。由此可见“风雅正变”的分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经》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的不同艺术风貌。

诗经风雅颂划分标准

诗经风雅颂划分标准

诗经风雅颂划分标准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风、雅、颂是三大部分,每一部

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按照诗经风雅颂的划分标准,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首先,我们来谈谈诗经中的“风”。风是诗经中最早的部分,它包括160篇诗,内容主要涉及人们的生活、爱情、家庭、社会等方面。这些诗歌多以叙事的形式呈现,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表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风的特点是真实、朴素、情感真挚,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诗经中的“雅”。雅是诗经中的第二部分,包括大部分的

诗篇,内容主要涉及宗教、祭祀、礼仪、政治等方面。这些诗歌多以颂扬君王和宗祀神灵为主题,语言庄重、肃穆,充满了崇高的礼仪感和宗教感。雅的特点是庄严、肃穆、神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

最后,我们来讨论诗经中的“颂”。颂是诗经中的最后一部分,包括颂、周南、召南、鲁颂等篇目,内容主要涉及对君王的歌颂和赞美,以及对社会风俗的描述和赞美。这些诗歌多以歌颂君王和祖先功德为主题,语言华丽、豪迈,充满了赞美和颂扬的情感。颂的特点是豪迈、庄严、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礼乐风俗。

总的来说,诗经风雅颂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

的特点和风格。风以真实、朴素、情感真挚为特点;雅以庄严、肃穆、神圣为特点;颂以豪迈、庄严、赞美为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礼乐风俗,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六义

《诗经》的六义

《诗经》的六义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2]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12]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13]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4]

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14]

文学常识什么是风雅颂赋比兴

文学常识什么是风雅颂赋比兴

文学常识什么是风雅颂赋比兴

文学常识何谓“风、雅、颂、赋、比、兴”

编者按:为大家收集了“文学常识何谓“风、雅、颂、赋、比、兴””,供大家参考,希瞧对大家有所帮助!

何谓“风、雅、颂”,“赋、比、兴”?

何谓“风、雅、颂”,“赋、比、兴”?

所谓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期间各国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奠时的乐歌。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展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文学常识何谓“风、雅、颂、赋、比、兴””希瞧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20xx高考语文备考中几个要害时间点的把握

摘要:为大家带来20xx高考语文备考,希瞧大家喜

欢下文!

高考备考中的几个要害时间点的把握与安排

第一,时间安排。高考备考中几个要害时间点的把握与安排,同学们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能够做到从整体上把握。高一高二是细致全面备考积累丰富细节的阶段;20xx年6、7月份是明确高三要求,布置暑假任务的阶段;8月是完成暑假任务的阶段。从9月份开学到20xx年期末统测,同学们要跟着老师进进全面复习的阶段;20xx年冷假,是明确自己薄弱环节,反思内省的阶段。到了明年2月份至4月份,做到突出难点;4月份至5月份,注重突出重点;从5月份开始至高考之前,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需要全面查漏补缺,进进临考状态。

《诗经》诠释

《诗经》诠释

《诗经》诠释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和“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诗经》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诗经》编辑成书的年代约在春秋后期,据说孔子曾经删定过〈诗经〉。到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国辕固所传的《诗》叫《齐诗》,鲁国申培所传的《诗》叫《鲁诗》,燕国韩婴所传的《诗》叫《韩诗》,鲁国毛亨所传的《诗》叫《毛诗》。东汉时,《毛诗》得到了官方和学者们的认同,逐渐盛行,齐、鲁、韩三家《诗》逐渐衰落以至亡佚。现在我们见到的《诗经》,就是毛亨传下来的,我们这里选录的《诗经》,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并广泛参考了其他研究《诗经》的专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经》中“变风变雅”涵义的界定摘要:“变风变雅”由《毛诗序》最早提出,对于我们理解诗经的主题和文化精神有重要的意义。可是对于“变风变雅”涵义的界定存在很多种观点,总结后可以概括为三点:(1)“变风变雅”为论刺之作;(2)“变风变雅”为商音、变调之作;(3)通过具体的诗篇加以界定。但是,每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我们需要综合起来考虑,最后将三种观点结合起来,就是“变风变雅”真正的涵义。

关键词:变风变雅毛诗序诗经

“变风变雅”一词最早见于《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1]三家诗均有序,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均已亡佚,惟有《毛诗序》现在仍然存在,但该序的作者至今依然没有定论。“变风变雅”的问题一直被学者争论不休,对于其涵义界定也是各持己见。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变风变雅”为论刺之作

绝大部分的学者认为“变风变雅”为论刺之作,他们主要是从《毛诗序》出发,认为里面提及“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变风变雅”的出现是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状况走下坡路,而此时有志之士便用诗歌来以下刺上,希望能改变当时的状况。但是这一界定只是对诗歌的主题加以界

定,认为凡是以下刺上的诗均为“变风变雅”,但是诗歌主题上是“美”还是“刺”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很多诗歌的主题也备受争议。

“‘变风变雅’之作而知止乎礼义,当是时诗尚存也。惟其礼义之泽熄,然后诗之道亡矣,何也?盖诗者礼义之所止故也,诗亡则美刺之法废,《春秋》作则褒贬之法兴,使诗之道尚存。”

——《诗序统解·毛诗名物解》

诗亡是指礼义废,诗道之亡,“美刺之法废”。“变风变雅”存在之时,礼义之法仍立,“诗尚存也”。由此,可得出结论诗歌有美刺的作用,而“正风、正雅”为“美”,“变风、变雅”为“刺”。

“‘变风变雅’大抵多于论刺,至有直指其事、斥其人而明言之者,《节南山》、《十月之交》之类是也。”

——《明文海·黄子邕诗集序》

作者直接点明“变风、变雅”的作品多是论刺之作,对于当刺之事、当斥之人,只需直言不讳的提出,不用有所顾虑。后面紧接着举出了两个例子,说“《节南山》《十月之交》之类是也”。这两首诗那就是最典型的“直指其事、斥其人”的作品。

这些人主要是用“变风、变雅”在内容上,“以下刺上”这一主题加以界定。是对《毛诗序》中关于“变风变雅”阐释的一个延伸和诠释,认为“变风变雅”之作出现于乱世,忠臣志士不满于当时君主的统治,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感到忧虑,于是积极引谏,以诗言志。

(二)“变风变雅”为商音、变调之作

“《七月》、《楚茨》诸篇,言辞纯正而为,‘变风变雅’以其有商音,是以为变耳。”[2]诗以入乐而存在,无论风雅之作为正为变,皆可入乐,这一类学者主要是针对诗歌所配之乐的不同来将其划分。”

“国风用角调,小雅用征调,大雅用宫调,周颂鲁颂用羽调,惟变风变雅有商音,亦无商调。是说未知何据,姑存其说,未敢以为必然也。”

——《律吕阐微》

“变风变雅有商音,亦无商调”用诗歌所配的音乐腔调来界定其是否是“变风变雅”的作品。《礼记·乐记》中提及“宮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宮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变风变雅”无商调,说明其并非代表臣子,只可能是百姓对当时社会的忧虑或对君主统治的不满而作的诗歌,这类作品首先没有一个明确的腔调,因此无法将其归类到国风、大小雅、周颂、鲁颂里面去,其次,又无法将其独立出来,只能依据它有商音,将其界定为“变风变雅”之作。但是《律吕阐微》紧接着也做了说明,指出这一说法“未知何据,姑存其说,未敢以为必然也”,它只是作者的一个猜测,没有充足的证据。

“朱子所谓变风变雅者,变用其腔调。又谓大雅小雅,如今之

宫调商调作歌曲者,亦按其腔调而作耳。又谓按大雅体格作大雅,按小雅体格作小雅。非是做成诗,后旋相度其词,而为大雅小雅也。以是而推之,则风雅诗篇题之同者,亦必按其腔调为之耳。”

——《诗囋绪》

朱子认为“变风变雅”也是变其腔调而为,风雅之作皆有体格。诗歌创作不按其腔调和体格进行创作,便为“变风变雅”之作,它这里并为提及商音,只说其是变换了腔调的作品。

(三)明确“变风变雅”的具体篇目加以界定

这类观点主要是通过指出具体的哪篇或哪些篇为“变风变雅”的作品,或者是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加以定位。

“先儒旧说,二南二十五篇为正风,《鹿鸣》至《菁莪》二十二篇为正小雅。《文王》至《卷耳》十八篇为正大雅,皆文武成王时诗,周公所定乐歌之词。邶至豳十三国为变风,《六月》至《何草不黄》五十八篇为变小雅。《民劳》至《召旻》十三篇为变大雅,皆康昭以后所作及考。”

——《读诗私记》

作者清楚的告诉我们每一篇都是哪一类型的作品,如认为“二南二十五篇为正风”,“邶至豳十三国为变风”。它并不像第一种观点那样,只是笼统的说论刺之作才为“变风变雅”,但是哪篇才是论刺之作呢?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主题。但是这一观点忽视了很多诗歌主题存在争议这一现实,因此这一界定会不够科学和谨慎。

“谓之诗之正经,后王稍更陵迟。懿王始受谮亨齐哀公,夷身

失礼之后,邶不尊贤。自是而下,厉也幽也。政教尢衰,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尔俱作,众国纷然,刺怨相寻,五霸之末。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罚,纪纲绝矣。故孔子录懿王夷王时诗,讫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以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则受颂声,弘福如彼。”

——《诗谱序》

郑玄认为“变风变雅”创作的背景也是“政教尢衰,周室大坏”,“众国纷然,刺怨相寻”。但是其将其更进一步的加以限定,“录懿王夷王时诗,讫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认为这之间的作品皆为“变风变雅”之作。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上述的三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但都有一定的道理。假使我们将三种观点结合起来考虑,便很有助于我们对“变风变雅”的涵义加以界定。首先,解铃还许系铃人,“变风变雅”这一观点的提出最早见于《毛诗序》,我们再来看下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毛诗序》主要是从主题上面加以限定,认为在当时“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变风变雅作矣”,而诗又有言志这一作用,因此在主题上面不难看出“变风变雅”之作为以下刺上之作,即为论刺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