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学业分层测评4秦国的崛起人民版选修1
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2秦国的崛起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 2.2 秦国的崛起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这一转变适应了( )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B.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C.奴隶主贵族的需要D.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解析: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力与地位,要求废除旧贵族按宗法等级关系世袭各级官职爵位的制度,促使原来的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
答案: B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革,并促进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是指(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什伍、连坐制度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商鞅正是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进行变法,确立了一系列新制度,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 A3.商鞅变法中直接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措施是(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废井田,开阡陌④废分封行县制A.①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涉及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主要有按军功授爵、废除井田制、废分封行立县制等,而实行重农抑商则并非直接触犯奴隶主贵族特权。
答案: A4.商鞅变法的历史功绩不包括(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D.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解析:B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在秦朝建立后由秦始皇确立的,不是商鞅变法的功绩。
答案: B5.观察右图,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国一跃而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军事强国,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A.奖励耕织B.实行县制C.统一度量衡D.推行军功爵制解析:商鞅在变法中推行军功爵制,创造了一个能上能下、鼓励军民立功的灵活用人机制,使一大批社会下层人物为获得军功而英勇作战,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有史学家高度评价商鞅“官僚化的革新政策”,认为它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堪称世界政治制度的“一项创举”。
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商鞅变法( ) A.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B.巩固了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C.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D.改变了秦国国内的阶级结构解析:建立县制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从而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所以选A项;商鞅变法并未起到巩固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的作用,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土地私有制问题,C项排除;材料不涉及阶级结构的信息,D项排除。
答案:A2.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表明商鞅变法( ) A.要取消贵族特权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D.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解析:根据关键词“商鞅变法”、“军功”、“受上爵”、“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题中的规定为军功爵制度,加之“明尊卑爵秩等级”,进一步明确了爵位等级,这些共同作用于贵族体制,使其产生变化,没有彻底的取消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材料进一步明确了爵位等级,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采用军功授爵制,打破原来世卿世禄的贵族体制,故C 项正确;材料与奴隶制的存废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3.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②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③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④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4.《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解析:题干中“宗室贵戚多怨望”是宗室贵戚利益在商鞅变法中受到损害造成的。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0829015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0829015学习目标: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重点:商鞅变法的必要性;给秦国带来的巨变;变法成功的因素。
2.难点:正确评价商鞅变法。
教材整理1 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1.世卿世禄制(1)基础:宗法制和分封制。
(2)特点:各级贵族按照等级,世袭高官,享受厚禄、特权。
(3)作用: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军功爵制(1)背景:战国时已实行赐爵制,并和官制紧密联系。
(2)实行: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
(3)内容①制定二十级爵,按功授爵。
②宗室贵族无军功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4)作用①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一批军功地主,成为秦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
②宗室地主地位下降。
③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用人灵活。
④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2“学习思考”,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提示】奴隶制下施行的世卿世禄制在封建制时代被废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理由如下:①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必将被改变。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从奴隶制逐渐进入封建制,奴隶制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也必将被废除。
世卿世禄制度是与宗法制和分封制联系在一起的,伴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世卿世禄制也必然被废除。
②世卿世禄制是新兴地主阶级谋求政治权利的巨大障碍。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与地位,而世卿世禄制使他们无法得到官职爵位。
因此,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世卿世禄制必然被废除。
教材整理2 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1.“夷狄遇之”(1)起源:秦人由“戎狄”中分化出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2)建国:公元前771年,秦才成为诸侯国。
(3)地位①与中原各国交往较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②不能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
2.“虎狼之国”(1)原因①商鞅变法使秦国综合国力大增,政治威望日高。
②秦国实行鼓励军功政策,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4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岳麓版选修1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4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岳麓版选修1(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据《吴子·料敌》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而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解析】材料中的信息主要反映出商鞅变法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而商鞅变法中“按军功授爵赐田”直接损害了贵族的利益,故选D项。
【答案】 D3.“世代高官今不再,厚禄被削特权消。
二十级爵靠军功,唯军为荣民尚武。
”诗中所描写的措施对秦国的影响有 ( )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③使得兵源得到可靠保证④促进了农业的发展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根据诗句可知该措施是军功爵制度,与农业无关,故④错误。
【答案】 A4.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解析】C、D两项说法存在绝对化,故排除。
商鞅这种轻罪重刑只是一种法律原则或者理念,与法律制度健全与否没有关系,排除A项。
注意理解韩非对这一原则的评价,即轻罪重刑可以使人民安于被统治,不会发生动乱,很明显是一种对人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答案为B项。
2017人民版选修1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检测(附答案和解释)
2017人民版选修1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检测(附答案和解释)(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解析:选B。
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动力”的限制,生产力发展导致井田制崩溃,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展开争霸战争,这是其根本动力。
2.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A.①②B.③④.①③D.②④解析:选A。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上层建筑领域作出相应的变革,所以这一时期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一时期的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变革是奴隶主富国强兵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所以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
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变革不可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3.《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
”这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期牛耕技术应用.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解析:选B。
材料的含义是牛原作为宗庙祭祀的牲畜,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4.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封建王权的强化B.土地数量的减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解析:选。
A项封建王权强化是在秦始皇时期;B项土地数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D项本身错误,因为材料所述并非上层建筑,故选。
.战国时期儒家之一的荀子认为“制天命而用之”,他的主张调节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D.封建地主与农民的关系解析:选。
要理解“制天命而用之”,其意思是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故调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单元测评(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专题二商鞅变法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
在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也为体制转型创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当世之用事者,若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
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
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
有以知其然也。
——《商君书·弱民》材料二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为制度创新创造的“制度环境”,并分析其原因。
(7分)(2)根据材料二,列出商鞅创新“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表现及目的。
(8分)(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背法而治”“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
故明主察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厉行法治;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行法治可以统一民众思想,实现富国强兵。
第(2)问,可分别从政治、经济角度出发,概括归纳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表现及目的。
制度环境:厉行法治。
原因:实行法治可以统一民众思想,实现富国强兵。
(2)政治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目的是建立君主专制。
经济表现: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
[配套K12]2018版高中历史 专题2 商鞅变法 学业分层测评4 秦国的崛起 人民版选修1
学业分层测评(四) 秦国的崛起(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 .旧贵族B .商人C .新兴地主D .农民【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提到让有劳有功之人获得食禄,征召四方之士,这体现了战国时期对士大夫群体的重视。
它反映了西周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打击了传统的以世袭世禄制为主的旧贵族,故A 项正确,B 、C 、D 三项错误。
【答案】 A2.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授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表明商鞅变法( )A .要取消贵族特权B .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C .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D .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解析】 题干信息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爵制的措施,它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即由世卿世禄制转向军功爵制,故选C 项。
【答案】 C3.阅读下面材料:《战国策》在评论商鞅变法时说:“商君治秦,一法令至行”①,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②。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③,兵革大强,诸侯畏惧④。
”以上评论明显有夸大之嫌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①体现的是商鞅立法,没有明显夸大,故排除A 项;结合史实可知,②是商鞅为打破变法阻碍采取的措施,故排除B 项;结合史实可知,③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故选C 项;结合史实可知,④符合史实,没有夸大成分,故排除D 项。
【答案】 C4.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一跃而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军事强国,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A.奖励耕织B.实行县制C.统一度量衡D.推行军功爵制【解析】商鞅在变法中推行军功爵制,创造了一个能上能下、鼓励军民立战功的灵活用人机制,使一大批社会下层人物为获得军功而英勇作战,这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秦国的盛行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冲击的制度是()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井田制D.世卿世禄制分析:禅让制属于夏朝以前推行制度,故 A 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属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与战功大小没相关系,故 B 项错误;井田制属于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与授军功没相关系,故C 项错误;世卿世禄制属于贵族享受特权制度,军功授爵冲击了他们的特权,故 D 项正确。
答案: D2.二十级爵制的规定,必然程度上促使了秦国社会转型。
以下表达与之不符的是() A.秦国出现了一批军功地主,在地主序列中排在第一位B.促使秦国统治企业内部构成发生重要变化C.加强了秦军战斗力D.标志住世卿世禄制的取销分析:本题观察学生对二十级爵制影响的理解能力。
题干中要点信息是“社会转型”。
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改变了秦国统治企业内部的构成,也反响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A、B、 D 三项均与题目信息吻合,而C项与题目信息不符。
应选C项。
答案: C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这主若是由于商鞅变法()A.赞同工商者入仕为官B.赞同土地自由买卖C.认同土地归个人所有D.奖励军功,取销“世卿世禄制”分析:题干中“宗室贵戚多怨望”是由于宗室贵戚利益碰到损害造成的。
A 项说法不对;B、 C 两项的经济措施没有触动他们的根本利益; D 项取消了其特权,故其“多怨望”。
答案: D4.《楚策一》载,苏秦说楚威王曰:“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
”能表现该看法的有 ()①秦国最初是从“夷狄”中分化出来的②公元前771 年,秦国成为诸侯国③秦国形成尚武精神④战胜魏国,迫使其求和A.①③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分析:本题观察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秦国成为“虎狼之国”,威胁六国是在商鞅变法此后,而①②在变法以前,应选 B 项。
答案: B5.《容斋漫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致使四方游士。
2017人民版选修1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检测(附答案和解释)
2017人民版选修1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检测(附答案和解释)(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解析:选B。
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动力”的限制,生产力发展导致井田制崩溃,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展开争霸战争,这是其根本动力。
2.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A.①②B.③④.①③D.②④解析:选A。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上层建筑领域作出相应的变革,所以这一时期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一时期的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变革是奴隶主富国强兵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所以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
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变革不可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3.《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
”这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期牛耕技术应用.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解析:选B。
材料的含义是牛原作为宗庙祭祀的牲畜,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4.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封建王权的强化B.土地数量的减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解析:选。
A项封建王权强化是在秦始皇时期;B项土地数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D项本身错误,因为材料所述并非上层建筑,故选。
.战国时期儒家之一的荀子认为“制天命而用之”,他的主张调节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D.封建地主与农民的关系解析:选。
要理解“制天命而用之”,其意思是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故调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2 秦国的崛起课后训练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 2 秦国的崛起课后训练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这一转变适应了()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B.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C.奴隶主贵族的需要D.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4.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
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上述现象说明()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 D.①②③④5.《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秦所取得的“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的“成就”主要指()①实现了井田制向私有制的转变②满足了秦王称霸天下的野心③完成了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转变④推动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2秦国的崛起练习人民版选修1
二秦国的盛行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牢固1. 战国时期 , 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 这一转变适应了()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B.奴隶主贵族的需要C.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D.衰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解析 : 战国时期 ,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 封建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他们强烈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从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的转变, 正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这一要求。
答案:C2. 在春秋战国时期, 世卿世禄制逐渐为建立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
在以下改革举措或政策中, 表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A. 奖励军功B. 废井田 , 开阡陌C.什伍连坐制D. 重农抑商解析 : 专职官僚制度下的官员是任命的 , 有任期的规定 , 这打破了贵族世袭制 ,C 项是加强社会控制的内容 ,B 、 D两项是经济领域的举措 , 均与题干资料没关 , 故答案为 A 项。
答案:A3.战国中后期 , 为了对付富强的秦国 , 齐、楚、赵、韩、魏、燕结合起来, 张开了富强的“合纵”运动。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若是因为()A.六国战胜了内部的矛盾B.秦国经过改革变得富强C.争霸战争的严重形势D.六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解析 : 改革后的秦国实力富强 , 在对外征战中获取了一系列的成功 , 对东方六国的生计形成威胁 , 六国被迫结合起来 , 以求自保。
答案:B4.战国时期 , 秦孝公去世 , 力主变法的商鞅被逮捕杀戮 , 但新法并未被取销 , 故史册上说“商鞅虽死 ,秦法未亡”。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众望所归B.新法适应了时代发展趋势C.秦孝公及其继任者坚决拥护和支持新法D.变法举措适合, 未给秦国带来消极影响解析 : 商鞅变法最后获取了很大的见效, 诚然商鞅自己被杀戮, 但是新法却获取了推行, 其根根源因在于新法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故答案为 B 项。
答案:B5.( 图文研究 ) 商鞅变法 , 法律均向秦国全体民众宣告 , 民众对法律条则都特别熟悉 , 不敢有任何违犯。
人民版高二历史 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第2课秦国的崛起学案(有 答案)
秦国的崛起导学案设计者梁胜审稿人:高二历史备课组 1课时总第40课时班级第小组号姓名【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全面评价商鞅变法。
【学习难点】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从商鞅变法的结果分析变法的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课前知识梳理)(要求看书完成并准确记忆)(20分钟)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1、世卿世禄制度走向消亡⑴含义:是与宗法制和联系在一起的,按照等级世代沿袭高官,享受厚禄和特权。
⑵亡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力增强,要求废除世袭制,按照选任官吏2、赐爵制的实行和作用⑴实行:①战国时:和官制联系在一起,官爵基本一致,享有该官爵所对应经济和政治权益。
②商鞅变法时:A.实行 ,制度级爵(也称“”)。
B. 没有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和贵族身份。
C. 不得铺张,只有军功者才能享受荣华富贵。
⑵作用:①统治集团发生重大变化, 在君主之下,排在第一位, 排在第二位。
②废除了制,打破了制,创造了鼓励军民立功的灵活用人机制,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1、变法前的秦国:“夷狄遇之”公元前年被封为诸侯。
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被各国“”,不能参加。
2、变法后的秦国:“虎狼之国”⑴原因:商鞅变法后秦国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
⑵结果:使东方六国对秦国感到威胁,采取“”运动,但秦国统一的趋势已无法阻挡。
三、商鞅虽死,秦法未败1、商鞅的悲惨结局⑴原因:①变法侵犯贵族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②商鞅采用手段打击压制旧贵族,进一步加剧了与保守势力的矛盾。
⑵结果:前338年死, (驷)继位,保守势力污蔑其“”,在封地( )他及全家被害。
2、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⑴在此后100年间基本建立起政治体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形成的风气⑵在秦国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面前,由兼并战争演变为的战争。
3、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4、商鞅变法的启示:⑴大凡改革都会遇到阻力。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一)学案:专题二 商鞅变法 6 含解析
学案6专题学习总结一、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1)政治方面: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乱不断.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2)经济方面: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①根本原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②直接原因:私田越来越多,导致井田制逐渐被破坏.2.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
3.主要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管仲改革。
(2)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变法,商鞅变法.4.历史影响(1)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 (2)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的性质与成功的原因1.性质(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变法运动。
(2)变法的根本目的和措施在于继续剥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保护和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建立起一套统治和剥削农民的制度.综上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都是封建性的,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
2.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商鞅变法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时代要求一致,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且互相配合.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符合了秦国的实际,确保了变法的实效性.(3)注重舆论宣传的效果.法家思想主张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商鞅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4)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秦孝公坚持变法图强,重用商鞅并大力支持其变法活动,成为变法的坚强后盾.(5)处于有利的社会环境中。
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民风质朴和尚武精神充斥等因素,为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
(6)态度坚决且取信于民.严厉打击了守旧贵族的抵制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使变法内容得以深入人心.一、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1.相同(1)两次改革都有着富国强兵的目的。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学案人民版选修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二秦国的崛起学案 人民版选修1札琛主吳外辭商鞅变法的影响•学习本课应或点把握以下三个方短;1. 商鞅电法对秦国军爭发展的觀响匚2. 商缺宦法对慕国国家审力的齢响:L 商鞅處法对篆国的深远潞响1. 世卿世禄制(1) 基础:与宗法制和分封制联系在一起。
(2) 特点:各级贵族按照等级世袭高官厚禄和享有特权。
(3) 作用: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 •军功爵制(1) 背景:战国时已开始实行赐爵制,并和官制紧密联系。
(2) 内容:制定二十级爵,按军功授爵。
宗室贵族无军功不得授爵,有军功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3) 作用:① 出现军功地主: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一批军功地主。
② 增强战斗力: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打破了贵族世袭制, 创造了灵活的用人机制, 增强 了秦军的战斗力。
[深化认知]1•“夷狄遇之”(1) 起源:秦国最初是从“戎狄”中分化出来的。
理清•知识线索淸单七柿理]学案式设计|学习更高珈|二、秦BI 的崛起(2) 建国:公元前771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为诸侯,至此秦才成为诸侯国。
(3) 地位: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经济文化上落后于中原诸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
2•“虎狼之国”(1) 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综合国力大增。
⑵表现:公元前341年至前340年打败魏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3)影响:六国采取“合纵”运动。
秦完成统一的大势已经不可抵挡。
1. 商鞅之死 (1) 原因:① 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② 商鞅采用铁腕手段,加强思想统治,打击旧贵族,加剧了二者的矛盾。
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支持。
(2) 过程:保守势力诬陷商鞅“谋反”。
商鞅被迫起兵反抗,被秦惠王大兵击败。
2. 秦法未败 (1) 表现:① 秦国基本上建立起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② 变法使秦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专题测评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测评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应是()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②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③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私田产品④齐国采用“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①③④②解析: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的变化又对经济基础的变化具有反作用。
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这导致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私田的主人控制私田的产品,不向国君交纳,为了增加收入,一些国家开始实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此后,一些拥有大量私田的贵族开始采用新的剥削方式。
答案:D2.《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解析:B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
C项的叙述是错误的,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诸侯国之间的互相进攻,而不是新兴地主的武装夺权。
D项叙述与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不符。
答案:A3.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解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兼并战争中争取优势的需要,在冷兵器时代粮食、布帛是基本的战略物资,所以变法中采取重农政策,而商人的流动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故抑商。
答案:D4.商鞅变法关于土地制度方面的规定()①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③正式废除了井田制④有利于地主制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①②③都属变法法令内容,而承认土地私有④必然成立。
答案:A5.商鞅变法采取了奖励耕织的措施,主要目的是()①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③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④增强国家的实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①、②、③、④各小项是因果关系,是①→②→③→④,④是变法主要目的,因而必须达①、②、③各小项的目的。
【人民版】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同步测试 (4)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5.0分,共100分)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2.在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建立县制3.观察下图,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到拥有“威武的秦军”,这主要得益于商鞅()A.奖励耕织B.实行县制C.统一度量衡D.推行军功爵制4.商鞅在变法中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A.强调社会和谐B.倡导公平公正C.维护农民利益D.鼓吹轻罪重罚5.商鞅变法中推行下图所示标准器具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统一局面D.为灭六国做好准备6.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7.“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
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秦人素来骠悍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D.变法使秦国军事力量强大8.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10.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推行县制11.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B.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C.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D.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12.商鞅在变法法令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2 商鞅变法 学业分层
测评4 秦国的崛起 人民版选修1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
A .旧贵族
B .商人
C .新兴地主
D .农民
【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提到让有劳有功之人获得食禄,征召四方之士,这体现了战国时期对士大夫群体的重视。
它反映了西周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打击了传统的以世袭世禄制为主的旧贵族,故A 项正确,B 、C 、D 三项错误。
【答案】 A
2.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授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表明商鞅变法( )
A .要取消贵族特权
B .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
C .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
D .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
【解析】 题干信息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爵制的措施,它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即由世卿世禄制转向军功爵制,故选C 项。
【答案】 C
3.(2016·成都高三摸底)阅读下面材料:
《战国策》在评论商鞅变法时说:“商君治秦,一法令至行”①
,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②。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③,兵革大强,诸侯畏惧④。
”以上评论明显有夸大之嫌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①体现的是商鞅立法,没有明显夸大,故排除A 项;结合史实可知,②是商鞅为打破变法阻碍采取的措施,故排除B 项;结合史实可知,③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故选C 项;结合史实可知,④符合史实,没有夸大成分,故排除D 项。
【答案】 C
4.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一跃而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军事强国,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
A.奖励耕织B.实行县制
C.统一度量衡D.推行军功爵制
【解析】商鞅在变法中推行军功爵制,创造了一个能上能下、鼓励军民立战功的灵活用人机制,使一大批社会下层人物为获得军功而英勇作战,这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答案】 D
5.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 )
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②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发展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④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代开始,统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因此④的叙述错误。
【答案】 D
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
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上述现象说明(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D.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符合题目要求的是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并不意味着变法者大多没有好的结果以及变法者自食其果。
【答案】 C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
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
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概括出措施有: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
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第(2)问,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即法律过于严酷;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1)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
原因: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
(2)弊病:法律过于严酷。
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
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
……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
……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
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文明进步的角度指出其深远影响。
【解析】第(1)问,回答商鞅变法打击旧贵族利益的创新措施即可。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秦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的角度回答。
【答案】(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答三点即可)
(2)原因: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统)。
影响: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答法家思想的成功实践亦可)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都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不得摘抄原文,逐条列出)材料中的“犹以务本”“王制遂灭”分别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国为何能达到“国富兵强”的局面。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坏井田,开阡陌”“耕战之赏”“务本之故”分析概括;第二小问“本”指农业,“王制”指奴隶制度。
第(2)问,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材料二、三进行回答。
【答案】(1)主要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含义:“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
“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2)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加强统治;重农抑商,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风尚习俗领域进行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