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合集下载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酌志飞扬】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酌志飞扬】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

===================================================================================== =================

据众多专家学者考证,五行学说早在东周(春秋、战国)、迟至西汉时已被应用于中医领域。那么亦可如是说,五行学说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也不应迟于西汉之代,因为,医与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五行学说在中药领域是如何应用的,由于传世中医药书籍之无载,吾人已不得而知矣。甚至直至当代,在各种中医药书籍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却只有《中医基础理论》之专著,而无“中药基础理论”之论述。在现代版《中药学》中,其理论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并受中医理论指导,根本没有自主的哲学理论体系,吾中国哲学体系之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领域,已被中医学所尽占矣;即便是阴阳学说,在中药药性理论中,亦是半遮半掩,也没有单独论述,自成篇章。笔者认为,由于阴阳五行学说在中药历史上之缺失,加之“……前此五六十年间,最为论者所诟病,他们多认为阴阳五行是迷信的、不科学的,遂使此维护中华民族健康达三四千年之久的医药,有一蹶不振之势”(林品石、郑曼青著《中华医药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之历史因素影响下,导致对中药学之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之研究,无人问津。

经1900年敦煌考古发现,时隔八十余年后,敦煌遗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得以刊行。其中有关二十五味药精之论说,使吾人有缘见到了“药物五行属性”理论之一鳞半爪。笔者以为,由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理论的重现,能使“中药基础理论”之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的重新形成成为可能,使之五行医理与五行药理可以完美地进行对接,并由此可重组中华医药学之基础理论——中医药之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中药学

中医中药学

中医中药学

1. 简介

中医中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中药学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认可和接受。

2. 中医理论基础

2.1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制约和转化的力量构成。阴阳代表了事物的两个方面或属性,如寒热、虚实、内外等。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用于描述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2.2 气血理论

气血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气包括天然之气(空气)、饮食之气(营养物质)和先天之气(遗传因素),血则包括心脉之血(动脉血)和肝脾之血(静脉血)。中医认为,气血的流通与调节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2.3 脏腑经络学说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和经络系统。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经络是一种传导气血的通道,通过它们,气血可以流动到全身各个部位。

3. 中药学

3.1 中药分类

中药根据来源可以分为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根据性味和功效可以分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等。根据用途可以分为外用药和内服药。

3.2 中药制备与应用

中草药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鲜用、干用、炮制等。传统上,中草药常以汤剂、丸剂、散剂等形式使用。近年来,中药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颗粒剂、胶囊剂等。

中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它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调理功能全面等优点。例如,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人参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可用于调理虚弱体质。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中药得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阳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温或性热):

性温类:麻黄(3-9克),桂枝(3—9克),紫苏(6-9克),白芷(6—15克),细辛(有小毒,1—3克),杜衡(有小毒,3-6克),辛夷(6-15克),生姜(6-15克),葱白(2—8枚),香薷(6-15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苍耳子(有毒,6-9克),鹅不食草(6—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丁香(1-3克),红豆蔻(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檀香(1。5—3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黄芪(9—30克),饴糖(30-60克),紫河车(1、5-3克),钟乳石(3—9克),五味子(1.5-6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金沸草(6-9克),芥子(3—9克),猪牙皂(有小毒,1—1、5克),白前(3-9克),猫爪草(15-30克),苦杏仁(有小毒,6—9克),紫苏子(3—9克),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百部(3-9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

性热类:干姜(3—9克)。

阴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凉或性寒):

性凉类:薄荷(3-6克),淡豆豉(6-12克),薏苡仁(9-30克),竹茹(6-9克),连翘(6-15克),鱼腥草(15-25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土贝母(6—9克),银柴胡(3-9克),天花粉(9—15克),儿茶(1-3克),罗汉果(9-15克),白芨(6-15克),沙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玉竹(6-12克),玄参(9-15克),木蝴蝶(1。5—3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前胡(3-9克),川贝母(3-9克),马兜铃(3—9克),枇杷叶(6—9克),伊贝母(3-9克),冰片(0。15-0.3克)、

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自然界万

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和归纳,也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

基础之一。本文将从五行的概念、相生相克关系、五脏与五行、病因

病机解释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发展

变化的基本规律。在中医理论中,每个元素都与一个方位、一个季节、一个颜色、一个味道以及一些具体的器官和组织等相对应。例如:金

属对应西方方位,秋季,白色,辛味,肺和大肠等。

二、相生相克关系

在五行学说中,除了每个元素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外,它们之间还存在

着相生相克关系。其中“生”指代一种生成关系,“克”则表示一种

制约关系。具体来说:

1.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种相生关系

是指一个元素可以通过作用于另一个元素而促使其生成。

2.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种相克关系

是指一个元素可以通过作用于另一个元素而抑制其发展。

三、五脏与五行

在中医理论中,五个脏器也与五行进行了对应。具体如下:

1. 肝属木:肝主疏泄,在情志调节、气血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心属火:心主神明,在血液循环、情感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脾属土:脾主运化,在消化吸收、水液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肺属金:肺主呼吸,在气血交流、防御外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 肾属水:肾主藏精,调节水液代谢、生殖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病因病机解释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病因病机的解释和诊断治疗。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阳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温或性热):

性温类:麻黄(3-9克),桂枝(3-9克),紫苏(6-9克),白芷(6-15克),细辛(有小毒,1-3克),杜衡(有小毒,3-6克),辛夷(6-15克),生姜(6-15克),葱白(2-8枚),香薷(6-15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苍耳子(有毒,6-9克),鹅不食草(6-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丁香(1-3克),红豆蔻(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檀香(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黄芪(9-30克),饴糖(30-60克),紫河车(克),钟乳石(3-9克),五味子(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金沸草(6-9克),芥子(3-9克),猪牙皂(有小毒,克),白前(3-9克),猫爪草(15-30克),苦杏仁(有小毒,6-9克),紫苏子(3-9克),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百部(3-9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

性热类:干姜(3-9克)。

阴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凉或性寒):

性凉类:薄荷(3-6克),淡豆豉(6-12克),薏苡仁(9-30克),竹茹(6-9克),连翘(6-15克),鱼腥草(15-25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土贝母(6-9克),银柴胡(3-9克),天花粉(9-15克),儿茶(1-3克),罗汉果(9-15克),白芨(6-15克),沙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玉竹(6-12克),玄参(9-15克),木蝴蝶(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前胡(3-9克),川贝母(3-9克),马兜铃(3-9克),枇杷叶(6-9克),伊贝母(3-9克),冰片(克)。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中医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自古以来一直依据着五行学说进行辨证论治。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认识,能够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地诊断病情,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本文将就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五行(木、火、土、金、水)构成,这五行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其中相生即为同类之间的助长关系;相克则是指一种物质能够抑制或克制另一种物质。根据五行的循环流转和相生相克的关系,中医把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疾病归纳为五行学说的范畴,并运用这一理论去分析和治疗疾病。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1. 五行与人体脏腑

中医认为五行与人体脏腑相对应,了解五行属性有助于判断病情,进行疾病诊断。例如,心属火,肺属金,脾属土,肝属木,肾属水。通过判断脏腑属性与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中医医生可以推断出患者的病情所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五行与疾病分类

依据五行学说,中医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五类,即寒属水,热属火,虚属金,实属木,火又生土。通过对疾病的归类,中医医生可以有针

对性地进行治疗,采取相应的药物或疗法,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1. 五行相生相克在中药配伍中的应用

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中医在配伍药物时会遵循相生或相克的

规律。例如,针对由于脾胃虚寒引起的病症,中医会采用温补和健脾

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增强脾胃功能;而对于湿热病症,则会采用清热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件将 全面阐述阴阳五行的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概述
1 阴阳相对
2 阴阳是动态的
阴阳是一种对立的、相对的概念,是我国 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即阴阳始终 在变化中保持着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
2
分析判断
把各种相关症状统合分析,判断证型、辨明疾病。
3wk.baidu.com
辨证论治
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五行概述

具有收敛、肃杀、凝聚作用,代表着秋季、 肺、呼吸系统。

具有润滑、净化、流动作用,代表着冬季、 肾、泌尿系统。

具有生长、扩展、疏泄作用,代表着春季、 肝、胆。

具有温煦、照耀、燃烧作用,代表着夏季、 心、小肠。
五行与阴阳的关系
1
五行之生
2
五行中有一定的相生关系,如木生火、
火生土等。
3
五行相合
4
五行之间还有相合关系,如水火相合、 土金相合等。
相互制约
阴阳相互制约,五行之间也存在相生 相克的关系。
五行之克
五行中有一定的相克关系,如金克木、 木克土等。
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针灸学
不同五行的穴位对应不同的脏 腑和经络,可以通过针刺不同 的穴位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中药处方点评》课件

《中药处方点评》课件

3 气血津液
中医药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 重要物质。
4 经络系统
中医药主张人体有经络系统,通过调节经络 可以治疗疾病。
中草药处方的重要性
个性化治疗
中草药处方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 点进行个性化治疗。
减少副作用
相比于单一药物治疗,中草药处方可以减少药 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综合治疗
常用中药方剂
十全大补汤
以养血补气、益肾补气为主的中药方剂。
四物汤
以活血调经、补血养气为主的中药方剂。
清热解毒汤
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的中药方剂。
化痰止咳汤
以化痰止咳、理气宽胸为主的中药方剂。
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
心脏病
中医药可通过调节气血、强化 心肌功能来辅助治疗心脏病。
糖尿病
中医药可调理气血、健脾阳来 协助控制糖尿病的进展。
中草药处方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草药,以实现疾 病的综合治疗。
促进康复
中草药处方有助于促进身体自身的修复与康复, 提高治愈率。
中草药的分类
药性分类
中草药根据其寒热温凉等性质 进行分类,以达到平衡人体阴 阳的目的。
功能分类
中草药根据其功效进行分类, 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
归经分类
中草药根据其对应的经络系统 进行分类,以达到调节人体功 能的目的。

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简介

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简介

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简介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欢迎阅读

入肾经类:茯苓(9-15克),猪苓(6-12克),路边菊(15-30克),地耳草(9-15克),牛膝(6-9克),山药(15-30克),黄精(9-15克),阿胶(3-9克),蛤蚧(3-6克),冬虫夏草(3-9克),芡实(9-15克),金樱字(6-12克),莲子(6-15克),柏子仁(3-9克)。

注:本文摘自网文《人人都是老中医》。

《破解《汤液经法图》》全文03_草山湖

《破解《汤液经法图》》全文03_草山湖

[转载]《破解《汤液经法图》》全文03_草山湖

卷五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分析阴阳五行学说是中

国古典哲学之核心,是商周乾坤图经之核心,是中华易学之核心,是中华医药学之核心。一句话,讲中国哲学就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讲中华易学就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讲中华医药就更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

中华医学之核心乃阴阳五行是也,中华药学之核心仍阴阳五行是也,故谢松龄在《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人象》中曰:“草石药物亦无不具阴阳五行之性,服药也是〈输入〉阴阳五行,盖可调阴阳、顺五行者,惟阴阳五行而已。对此,谢遐龄博士曾提出十分动人而精辟的见解:〈服中药,不是服其中的化学成分,而是服其中的阴阳五行。〉”(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4月版)谢氏兄弟之说是对“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法”的最好之诠释。

“中药五行属性”已随历史而逝,远离中药学矣,远离中医学矣,远离中医药界矣。笔者认为,破解“汤液经法”,解析《汤液经》医方遗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必须将《辅行诀》中94个医方所用70味中药进行五行属性归类,实行医药同理、同义、同法,才能真正破解《辅行诀》之组方法则。如何将70味中药乃至将现在常用的中药进行五行属性归类,首先要将《辅行诀》书中所载,以五行属性

分类的二十五味药精之五行本义,和它与中药之五味、五色、五气、归经、功效等联系起来分析,并将之作为突破口,用以“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之准绳(法),以期管窥《桐君采药录》之药物属性体系。

⑴药物五行属性归类法分析第一《辅行诀》(以下简称《法要》)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转载]《破解《汤液经法图》》全文03_草山湖

[转载]《破解《汤液经法图》》全文03_草山湖

[转载]《破解《汤液经法图》》全文03_草山湖卷五 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分析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之核心,是商周乾坤图经之核

心,是中华易学之核心,是中华医药学之核心。一句话,讲中国哲学就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

讲中华易学就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讲中华医药就更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

中华医学之核心乃阴阳五行是也,中华药学之核心仍阴阳五行是也,故谢松龄在《天人象:阴

阳五行学说史导论·人象》中曰:“草石药物亦无不具阴阳五行之性,服药也是〈输入〉阴阳五

行,盖可调阴阳、顺五行者,惟阴阳五行而已。对此,谢遐龄博士曾提出十分动人而精辟的见

解:〈服中药,不是服其中的化学成分,而是服其中的阴阳五行。〉”(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

4月版)谢氏兄弟之说是对“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法”的最好之诠释。

“中药五行属性”已随历史而逝,远离中药学矣,远离中医学矣,远离中医药界矣。笔者认为,破

解“汤液经法”,解析《汤液经》医方遗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必须将《辅

行诀》中94个医方所用70味中药进行五行属性归类,实行医药同理、同义、同法,才能真正破

解《辅行诀》之组方法则。如何将70味中药乃至将现在常用的中药进行五行属性归类,首先要

将《辅行诀》书中所载,以五行属性分类的二十五味药精之五行本义,和它与中药之五味、五

色、五气、归经、功效等联系起来分析,并将之作为突破口,用以“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之准

绳(法),以期管窥《桐君采药录》之药物属性体系。

⑴药物五行属性归类法分析第一《辅行诀》(以下简称《法要》)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绪论

1.我国医学史上的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的问世,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确立2.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3.唐代政府于659年颁行了由苏敬等人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4.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系统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5.《本草纲目》,是中国药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该书收载药物1892种。李时珍被誉为药圣。

6.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最基本的特点有: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1)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2)辩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即证候,既不是疾病的全过程,也不是疾病的某一项临床表现。所谓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对某一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邪正关系所作的病理性概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

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相互转化

3.“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动不

息之义。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以本草分类之法,厘清降真之迷雾

以本草分类之法,厘清降真之迷雾

以本草分类之法,厘清降真之迷雾

古代中药分类法

三品分类法[1]: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历经战国、秦、汉众多医学家总结而成,是对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全书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并按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学按功用分类之始。《神农本草经》序录:“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由此提出了中药三品的分类原则,为后世从事药物分类者所推崇。《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其历史地位不可低估,三品分类方法开辟了中药分类方法的先河,虽然这种中药分类法还很粗略,但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且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因此被历代医家所珍视,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

自然属性与三品分类相结合法:

梁代陶弘景在其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采用以自然属性作为一级分类,将三品作为二级分类,即在“五药:草、木、虫、石、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无实等七类,除有名无实类以外的前六类又分为上中下三品。较之单纯的三品分类方法更加完善,此分类方法体现了药物自身在种类、性状上的联系,从而确立了中药按自然属性的分类方法。然而在此类分类方法中,三品分类仍处于主导的地位。虽然陶弘景创立了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但一直到金元时期,历代修订本草,仍然保留了三品分类方法,并将其作为分类的依据。唐、宋时期具有重大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_中医夏季养生

阴阳五行学说_中医夏季养生
远离不良嗜好
四季养生—— 中国优秀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
人体五脏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变化 的规律, “顺四时而适寒暑”,做到与外界环境 保持协调平衡,并在不同的季节重点调养不同 的脏腑, 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脏腑调养: 春——肝,夏——心,
长夏——脾,秋——肺, 冬——肾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部位: 上 下
表 里(脏腑)
背胸
气血津液: 气 血、津液
脏腑: 六腑 五脏
经络: 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阳
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阴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正常的生 理活动,全依靠人体内的“阳气”和 “阴精”保持协调的结果,如果阴阳失 调,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现象,就会生病。
扫盲: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哲学基础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
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的划分: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阳 学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说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
三、饮食调养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

1、中医学区别于现代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中医学区别于西医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若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发生病变,除了其本身的功能异常外,还常常影响到别的脏腑,甚至造成整体功能的紊乱。

同时中医学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自然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到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

重视整体,是中医学的突出特点,这样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造成的顾此失彼的弊端。这一特点在现代医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家的重视和研究。

辨证论治

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辨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确立治疗法则。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是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论治不同于“对症治疗”和现代医学所说的“辨病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其治疗方法有异,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阳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温或性热):

性温类:麻黄(3-9克),桂枝(3-9克),紫苏(6-9克),白芷(6-15克),细辛(有小毒,1-3克),杜衡(有小毒,3-6克),辛夷(6-15克),生姜(6-15克),葱白(2-8枚),香薷(6-15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苍耳子(有毒,6-9克),鹅不食草(6-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丁香(1-3克),红豆蔻(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檀香(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黄芪(9-30克),饴糖(30-60克),紫河车(克),钟乳石(3-9克),五味子(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金沸草(6-9克),芥子(3-9克),猪牙皂(有小毒,克),白前(3-9克),猫爪草(15-30克),苦杏仁(有小毒,6-9克),紫苏子(3-9克),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百部(3-9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

性热类:干姜(3-9克)。

?

阴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凉或性寒):

性凉类:薄荷(3-6克),淡豆豉(6-12克),薏苡仁(9-30克),竹茹(6-9克),连翘(6-15克),鱼腥草(15-25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土贝母(6-9克),银柴胡(3-9克),天花粉(9-15克),儿茶(1-3克),罗汉果(9-15克),白芨(6-15克),沙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玉竹(6-12克),玄参(9-15克),木蝴蝶(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前胡(3-9克),川贝母(3-9克),马兜铃(3-9克),枇杷叶(6-9克),伊贝母(3-9克),冰片(克)。

性寒类:牛蒡子(6-12克),菊花(6-9克),桑叶(6-9克),蝉蜕(3-6克),升麻(3-9克),浮萍(3-9克),藜芦(有大毒,克),食盐(10-30克),牵牛子(有毒,3-6克),甘遂(有毒,克),红大戟(有小毒,克),芫花(有毒,克),商陆(有毒,3-9克),滑石粉(9-24克),车前子(9-15克),川木通(3-6克),通草(克),三白草(15-30克),石韦(6-12克),防己(6-9克),灯心草(1-3克),冬瓜子(9-30克),黄芩(3-9克),石膏(15-60克),知母(6-12克),芦根(15-30克),栀子(6-9克),金银花(6-15克),忍冬藤(15-30克),胖大海(2-3克),射干(克),半枝莲(15-30克),穿心莲(3-9克),金果榄(3-9克),苦木(有小毒,1-3克),地骨皮(9-15克),郁金(3-9克),白茅根(9-30克),侧柏叶(6-12克),铁苋菜(15-30克),西洋参(3-6克),百合(6-12克),五倍子(3-6克),葶苈子(3-9克),瓜蒌(9-15克),瓜蒌皮(9-15克),瓜蒌子(9-15克),浙贝母(6-9克),蛤壳(3-6克),桑白皮(6-12克),羚羊角(克)。

?

阳性属火中药(入心经,性温或性热):

性温类:桂枝(3-9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檀香(克),红花(3-9克),川芎(3-9克),乳香(3-12克),紫河车(克),刺五加(9-27克),熟地(9-15克),何首乌(6-12克),当归(6-9克),龙眼肉(9-15克),五味子(克),远志(3-

9克),紫石英(9-15克),麝香(克),石菖蒲(3-9克),九节菖蒲(3-6克),苏合香(克)。

性热类:附子(有毒,3-15克),干姜(3-9克),肉桂(克)。

?

阴性属火中药(入心经,性凉或性寒):

性凉类:牛黄(克),野菊花(3-9克),连翘(6-15克),白蔹(6-9克),牡丹皮(6-12克),丹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龟甲(9-12克),浮小麦(6-12克),川贝母(3-9克),朱砂(有毒,克),冰片(克)。

性寒类:大黄(3-30克),关木通(3-6克),川木通(3-6克),瞿麦(15-45克),淡竹叶(6-9克),灯心草(1-3克),苦参(6-9克),黄连(克),寒水石(3-60克),苦竹叶(6-9克),栀子(6-9克),莲子心(克),三颗针(9-15克),熊胆(1-3克),金银花(6-15克),紫花地丁(15-30克),板蓝根(9-15克),大青叶(9-15克),绿豆(20-100克),穿心莲(3-9克),犀角(1-2克),水牛角(15-30克),地黄(9-15克),紫草(6-9克),西瓜(2-3斤鲜食),郁金(3-9克),桑椹(9-15克),百合(6-12克),浙贝母(6-9克),天竺黄(3-9克),磁石(9-30克),玳瑁(3-6克),珍珠(克),珍珠母(9-24克),石决明(9-30克),赭石(9-30克)。

?

阳性属土中药(入脾经,性温或性热):

性温类:紫苏(6-9克),防风(6-15克),生姜(6-15克),苍术(3-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砂仁(3-6克),草豆蔻(3-6克),草果(3-6克),荜澄茄(克),丁香(1-3克),花椒(3-6克),肉豆蔻(3-9克),红豆蔻(3-6克),八角茴香(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降香(9-15克),沉香(克),川木香(3-9克),木香(3-6克),檀香(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甘松(3-6克),玫瑰花(3-6克),山楂(6-12克),神曲(6-15克),

阿魏(克),延胡索(3-9克),莪术(6-9克),姜黄(3-9克),泽兰(6-12克),伏龙肝(15-30克),木瓜(6-9克),伸筋草(9-12克),白术(6-12克),黄芪(9-30克),白扁豆(9-15克),大枣(6-15克),饴糖(30-60克),刺五加(9-27克),羊肉(30-100克),当归(6-9克),龙眼肉(9-15克),益智仁(3-9克),补骨脂(6-9克),菟丝子(6-12克),锁阳(6-9克),仙茅(有毒,3-9克),海螵蛸(6-9克),松花粉(3-6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麝香(克),苏合香(克),芜荑(3-9克)。

性热类:附子(有毒,3-15克),干姜(3-9克),肉桂(克),吴茱萸(有小毒,克),高良姜(3-6克)。

?

阴性属土中药(入脾经,性凉或性寒):

性凉类:葛根(9-15克),薏苡仁(9-30克),冬瓜皮(9-30克),西瓜皮(12-21克),茵陈(6-15克),马鞭草(6-9克),土贝母(6-9克),山慈姑(3-9克),天花粉(9-15克),罗汉果(9-15克),黄瓜(300-500克鲜食),枳壳(3-9克),枳实(3-9克),白芍(6-15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冰片(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