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安徽地表水资源

合集下载

安徽省水资源分布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分布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分布研究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东邻江苏,东南界浙江,南接江西,西毗湖北、河南,北接山东一隅。

清朝时设省,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得省名安徽,又境西有霍山,别名皖山,故简称皖。

一、安徽省自然条件概况(参考来源《安徽省地图册》)气候:安徽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温和,阳光充足,且季风气候显著。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南北差2℃左右,一月份气温最低(-2~-3℃),七月份气温最高(38~39℃),年平均降雨量在750~1600mm之间,春夏和夏秋之交雨水最多。

地形:安徽地形,由于长江、淮河横贯南北,划出平原、丘陵、低山相间排列。

北部平原坦荡,中间丘陵起伏,黄山、九华山逶迤南陲,大别山山脉耸峙于西缘,形成我省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

自然资源: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15.2%,主要林区在皖南黄山和皖西大别山区;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铁、铜为主。

二、安徽省生产开发状况安徽省是我国重要农业区之一,主要农产品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旱地、水田皆有分布;安徽省是我国重要茶省之一,主要产地在皖南、皖西;淡水渔业也较发达,主要在长江沿岸;传统手工业有徽墨、歙砚、宣纸和芜湖铁画;皖西大别山区是老革命根据地,淮北平原北部是淮海战役战场。

从以上安徽省的自然条件、生产开发情况简介可以看出,水资源的分布对于区域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安徽省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安徽在我国的外流区域,属于太平洋水系。

安徽的河流分为淮河、长江和新安江三大水系。

大别山和江淮丘陵是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皖南山地是长江水系和新安江水系的分水岭。

淮河(位于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流域面积27万k㎡):⑴、淮河是我国气候上的重要分界线之一: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传统意义上南北方分界线,水田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以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和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安徽省资源分布与利用

安徽省资源分布与利用

安徽省资源利用与分布【地理资源】[面积]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时区]安徽省与中国首都北京处于同一时区,[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

资源介绍: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总面积3.83万平方公里,除东北部及其他少数地区有低矮的残丘外,其余绝大部分为平原,约占淮北土地面积95%以上。

淮北平原海拔高度在15~46米之间,由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平均坡降约万分之一点二,非常有利于全面实行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大规模集中连片栽培作物;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和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由于地质时期(全新世中期)的沉积和近代黄河屡次南泛以及淮河干支流的侵蚀和沉积的结果,使淮北平原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征,对排涝和灌溉都有不利的影响。

大体上北部为黄泛平原,地势最高,土地质量较好,农业土产水平较高。

资源利用:根据其自然资源特征,大量种植果树以及栽培林木,根据其地势地貌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的特征,安徽政府正在一步步实现此地区全面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大规模集中连片栽培作物,此地区农业生产专门化和合理布局已初步形成(2)江淮丘陵。

资源介绍:淮河以南、长江下游一带。

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而成。

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水网交织,湖泊众多。

受地质构造和上升运动的影响,沿江一带平原形成了2~3级阶地,分布着众多的低山、丘陵和冈地。

流水侵蚀切割,多冈、冲相间地貌。

滨江和江心发育有面积很大的江心洲和滩地。

处在中亚热带区域,水、热资源丰富。

年均温15.5~16.5℃,无霜期多在230~240天之间资源利用:根据地貌特点种植农作物,部分矿产资源丰富地区以开发矿产为主,人文、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

此地区作物一般一年两熟,也可一年三熟。

作物主要以水稻、冬小麦为主。

淮南以南的平原大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与淮北平原以旱作为主有别。

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前言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及趋势。

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数据专题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深度解读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核心指标从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第一节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 (1)第二节安徽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一、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三、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四、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一、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11)一、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指标分析 (15)一、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 (15)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 (15)三、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 (15)四、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7)七、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7)八、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图表目录表1: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 (3)表4: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表 (3)表5: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 (4)表6: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表..15 表29: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 (17)表32: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第一节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8年):表1: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统计表注:本报告以国家各级统计部门数据为基准,并借助专业统计分析方法得出。

安徽的河流与湖泊

安徽的河流与湖泊

第二节安徽的河流与湖泊安徽水系属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三大流域。

三大干流接纳较大的支流有30多条,次级支流1000多条。

安徽湖泊众多,总数多达500多个,其中万亩以上湖泊35个,主要分布于长江与淮河两岸。

还有4200多座水库及大量塘坝等。

总水面1600〜1700万亩。

众多的河、湖,广阔的水面,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水利、水力和水产资源,为农田灌溉、航运、发电及淡水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

一、长江下游水系长江入安徽境内呈西南一东北流向,沿途流经宿松、望江、东至、怀宁、安庆、桐城、枞阳、贵池、铜陵、无为、繁昌、芜湖、和县、当涂、马鞍山等县、市,长约400km,故称800里皖江,流域面积66000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7.4%。

长江下游河床比降小,水流平缓,沙洲、汉道发育,沿岸地势低平,江岸变化较大。

长江水量丰富,年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如大通站正常年平均流量为29200m3/s。

丰水年1954年为43100m3/s,干旱年1978年为21400m3 / s。

年内分配也相对均匀。

长江大通站径流正常年内分配最大值出现于7月,达49300m3/s;最小值出现于1月,为10300m3 / s。

江流含沙量相对较小,终年不冻,航道条件优越,但每年汛期受上、中游洪水及下游海潮顶托,加上暴雨、台风影响,防汛任务很重。

安徽长江南岸较大支流有黄湓河、秋浦河、九华河、青弋江、水阳江等,流域面积约30100km2,占境内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5%。

北岸支流有华阳河、皖河、菜子湖水系、陈瑶湖水系、巢湖水系、滁河等,流域面积约35900 km2,占省内长江流域面积的55%。

主要支流概况见表5-10。

青弋江上源称清溪河,发源于夥县境内,陈村水库以下称青弋江,流经石台、黄山区、泾县、南陵、芜湖县,在芜湖市长河口注入长江,长约275km。

水阳江上源称西津河,发源于绩溪县东北部山区,在宁国县城北汇中津河、东津河后称水阳江,至宣城新河庄以下分东、西两支,北流至当涂县内的乌溪镇附近会合后又分两支,东支称姑溪河,西支称青山河,两河在当涂城南再度合并向西流注长江,干流长254km。

关于安徽省水资源质量状况

关于安徽省水资源质量状况

安徽省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安徽省水文局2010年第1期2010年1月份全省主要江河湖库水质状况2010年1月我省沿淮淮北以多云到阴天气为主,全省平均降雨量28mm,比常年同期偏少4成,其中沿淮淮北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9成。

长江干流水位平稳,下旬略有上涨。

大通站过水量324亿m3,比常年同期多2成,与去年同期过水量持平。

淮河干流水势平稳。

王家坝站、鲁台子站、蚌埠(吴)站过水量1.78亿m3、6.32亿m3、6.59亿m3,分别比常年同期少1成、多2成和多1成。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评价,1月份全省主要江河111个监测断面中符合I~II类水质的占29.2%,III类水质的占24.8%,IV类水质的占16.8%,V类水质的占4.4%,劣V类水质的占24.8%。

达标河段数(符合III类标准,下同)占54.0%,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4.0%。

劣V类水环比上升0.6%,同比下降0.2%。

大型水库水质总体良好。

淮河流域1月份淮河流域III类以上的达标河段比例占29.8 33.3%,环比下降3.5%,同比下降13.1%。

劣V类河段占29.8%,环比上升0.8%,同比下降0.6%。

淮河干流王家坝段、鲁台子段、淮南田家庵段右岸为III类水;凤台大桥段、淮南公铁大桥段、大涧沟段右岸、蚌埠闸上段、吴小街段、明光小柳巷段为IV类水。

颍河界首省界段为劣V类水;阜阳闸上段为IV类水;范台子段为V类水,氨氮超标。

颍河支流泉河杨桥新闸上段为劣V类,老闸上段为IV类水。

涡河亳州省界段和涡阳闸上段为劣V类水;蒙城闸上段为III类水。

茨淮新河插花闸上段和下段为III类水;阚疃闸上段为III类水;上桥闸上段为II类水。

浍河临焕集段水质为劣V类,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标;固镇闸上段为V类水,氨氮超标。

奎河栏杆集段、肖濉新河符离集闸上段、濉河浍塘沟闸上段、新汴河宿州市区段、沱河宿东闸上段、新沱河徐楼闸上段、白塔河天长市区段为劣V类水。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农 业工程 学
现 代农 业科技
பைடு நூலகம்
2 0 1 3年 第 6期
安徽 省水 资 源 现状 及 可持 续 利用 对 策研 究
李 小林
( 安徽省水利厅 , 安 徽 合肥 2 3 0 0 2 2 )
摘 要 通 过对 水 资 源定 义及其 特征 的分析 比较 , 针 对安 徽 省 水资 源 开发 利 用现 状及 存在 的 问题 , 提 出了水 资 源的 合理 利 用措 施 和 方 法, 并 初 步提 出解 决干旱 缺 水 问题 和 洪水 处理 问题 的有效 途径 。 关键词 水资源; 利用; 保护; 安 徽 省 中图 分类 号 T V2 1 3 . 9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3 ) 0 6 — 0 1 9 6 — 0 3
Abs t r a c t By a na l y z i n g t h e de f i n i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i n An h u i Pr o v i n c e,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a n d t h e e x i s t e n c e q u e s t i o n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d e ve l o p me n t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t h i s p a p e r pr o p o s e d t he r e a s o n a b l e me a s u r e s a n d me t h o d s f o s u s t a i na b l e u t i h z a t i o n o f t h e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a nd p u t f o r wa r d e fe c iv t e wa y s t o s o l v e t h e d r o u g h t a n d wa t e r s h o r t a g e nd a lo f o d p r o b l e ms . Ke y wo r ds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 u t i l i z a t i o n; p r o t e c t i o n; An h u i Pr o v i n c e

安徽水文地质分区

安徽水文地质分区

第二节 水文地质分区全省分5个水文地质区(图21、表30)。

一、淮北平原水文地质区位于黄淮海平原南部,包括淮河以北和霍邱、寿县北部。

大致以1/8000坡降倾向南・・115东,东北部残存山丘。

年均降水量700—900毫米,年均蒸发量1000—1300毫米。

以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分布最广。

一般厚200—600米,东部小于100米,西部可达800米许。

地表水属淮河水系。

浅部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浅;深部水承压,西部自流。

图21 水文地质分区(分区名称见表30)【含水岩组】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几乎遍布全区。

以埋深40米且分布稳定之粘性土为界,分浅层和深层2部分。

浅层大部由上更新统亚粘土、亚砂土、粉砂和细砂组成,仅山丘坡麓为上更新统下部之粘性土,基岩侵蚀基准面上覆有下更新统砾砂,北部黄泛区及河谷地带为全新统砂性土和粘性土。

地下水一般为潜水,局部微承压。

河间平原及洼地水位埋深1—3米,滨河地带3—5米。

富水程度可分4级:①30—50吨/时级,位于古河道。

含水岩性主要为砂,有2—3层,总厚10—15米,局部20—30米,单层厚3—5米。

主要含水层顶板埋深4—12米和20—30米。

导水系数大于10平方米/日。

②20—30吨/时级,位于古洪泛带。

有粉砂2—6层,总厚8—15米。

导水系数5—10平方米/日。

③10—20吨/时级,呈带状或岛状展布于古河道之间。

有砂1—2层,总厚不足5米,局部5—7米。

・・152・・135・・145・・155・・165导水系数5平方米/日。

④小于1吨/时级,局限于东北部山麓之上更新统下部粘性土和下更新统砂砾分布区。

深层由上第三系—中下更新统粘性土、砂及半固结钙泥质砂砾层组成,地下水承压。

40—150米深度内砂层厚度为沿淮大于40米,亳县—涡阳和浍河流域2—8米。

稳定水位埋深0.2—3米。

自流水区水头高出地表0.11—1.85米。

单孔涌水量20—60吨/时,局部70—120吨/时。

150米以深的砂层厚度在蒙城—怀远明龙山以西38—169米,亳县—淝河集东南和砀山地区15—85米,至浍河尖灭。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取水,是指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含塌陷区及水工程拦蓄的江河、湖泊水域内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第三条除条例第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条例第四条规定的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直接取水的限额,是指年取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具体限额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状况确定;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取水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管理权限,负责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和监督;第五条取水许可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与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第二章取水许可第六条申请取水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向取水口所在地具有审批权限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申请利用多种水源,且各种水源的取水许可审批机关不同的,应当向其中最高一级审批机关提出申请;需由国家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建设项目核准申请报告前提出取水申请;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提出取水申请;第七条申请取水应当按照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提交有关材料;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由具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进行审查,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作为审批取水申请的依据;取水量较少,并对周围生态与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可以不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但是应当填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表;不需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情形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表的格式及填报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八条申请取水,并需要设置入河排污口的,申请人应当在办理取水申请时,按照国家规定申请设置入河排污口;前款规定的申请人,申请取水时须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应当包括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的有关内容;第九条取水许可按照下列审批权限实行分级审批:一年取用地表水在1500万立方米以上、地下水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或者在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取用地下水和水力发电总装机在1万千瓦以上,以及由省人民政府投资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建设项目取水的,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二年取用地表水在700万立方米以上1500万立方米以下,地下水在500万立方米以上1000万立方米以下,或者水力发电总装机在1万千瓦以下,以及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投资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建设项目取水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三年取用地表水在700万立方米以下、地下水在500万立方米以下,以及由县级人民政府投资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建设项目取水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申请跨行政区域取水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者由其指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申请利用同种水源,并有多个取水口的,应当按照各取水口取水量之和确定取水许可审批机关;第十条行政区域内批准取水的总水量,不得超过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可供本行政区域取用的水量;其中,批准取用地下水的总水量,不得超过本行政区域地下水可开采量,并应当符合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的要求;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征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确需增加取水量的,应当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批准取水的总水量,按照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取水许可,所审批的取水量不得超过按照国家和省行业用水定额核定的用水量;第十一条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取水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决定批准的,应当同时签发取水申请批准文件;对取用城市规划区地下水的取水申请,审批机关应当征求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并转送取水审批机关;取水申请批准文件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水源地水量水质状况,取水用途,取水量及其对应的保证率;二退水地点、退水量和退水水质要求;三用水定额及有关节水要求;四计量设施的要求;五特殊情况下的取水限制措施;六蓄水工程或者水力发电工程的水量调度和合理下泄流量的要求;七申请核发取水许可证的其他有关事项;第十二条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三、四项规定的可能对水功能区水域使用功能造成重大损害或者取水、退水布局不合理,是指:一因取水造成水量减少可能使取水口所在水域达不到水功能区水质标准的;二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入河排污口的;三退水中所含主要污染物浓度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四退水可能使排入水域达不到水功能区水质标准的;五退水不符合排入水域限制排污总量控制要求的;六退水不符合地下水回补要求的;第十三条根据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并在作出不批准的决定时,书面告知申请人不批准的理由和依据:一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没有制订节水措施方案、没有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的;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耗水量较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取水的;第十四条取水申请经审批机关批准,申请人方可兴建取水工程或者设施;需由国家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未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审批、核准该建设项目;第十五条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竣工后,申请人应当按照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取水审批机关报送取水工程或者设施试运行情况等相关材料;审批机关应当自接到上述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组织现场验收,验收合格的,核发取水许可证;验收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不予核发取水许可证;直接利用已有的取水工程或者设施取水的,经审批机关审查合格,发给取水许可证;第十六条申请利用同种水源,并有多个取水口的,按照各取水口取水量之和核发1个取水许可证,并在取水许可登记表中载明各取水口取水地点、取水量和用途;申请利用多种水源的,按照各种水源的取水量分别核发取水许可证,并在取水许可登记表中载明各取水口取水地点、取水量和用途;第十七条取水许可证有效期限一般为5年,最长不超过10年;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有效期届满45日前向原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一延续取水许可申请;二原取水申请批准文件和取水许可证;三水资源费缴纳情况证明;审批机关应当根据原批准的取水量、实际取水量、节水水平和退水水质状况,以及取水单位或者个人所在行业的平均用水水平、当地水资源供需状况等情况,在取水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延续的决定;准予延续的,应当重新核发取水许可证;不予延续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第十八条在取水许可证的有效期内,取水单位或者个人要求变更取水许可证载明的事项的,应当依法向原审批机关申请,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办理有关变更手续;第三章水资源费的征收和使用管理第十九条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缴纳水资源费;对超计划或者超定额取水的,按照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的规定,累进缴纳水资源费;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农业生产取水暂不征收水资源费;第二十条水资源费由取水审批机关负责征收,也可以由取水审批机关委托下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水工程管理单位征收;流域管理机构审批的,水资源费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代为征收;第二十一条水资源费缴纳数额根据取水口所在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实际取水量确定;水力发电用水含抽水蓄能电站和火力发电贯流式冷却用水,水资源费缴纳数额根据取水口所在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实际发电量确定;为保障矿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产安全而进行的经常性疏干排水,有计量设施的,水资源费根据实际排水量确定;无计量设施的,水资源费根据实际采矿量确定;第二十二条企业缴纳的水资源费计入生产、经营成本或者费用;行政事业单位缴纳的水资源费在行政事业费中列支;第二十三条依法应当缴纳的水资源费不得减征、免征;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因特殊困难申请缓缴水资源费的,按照条例的规定执行;第二十四条征收的水资源费应当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节约、保护和管理,具体包括:一水资源调查评价及规划的制定;二水资源开发及节约、保护等新技术的研究、推广;三水资源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四水资源管理信息采集、监控与发布;五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宣传、培训;六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有关的其他支出;水资源费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使用范围编制年度部门预算,经批准后专款专用;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二十五条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于每年12月31日前向审批机关报送本年度的取水情况和下一年度取水计划建议;水力发电单位和火力发电贯流式冷却用水单位还应当报送本年度发电量、下一年度发电计划和水量调度方案;公共供水工程取水单位还应当报送供水范围内年用水量在50万立方米以上的重要用水户下一年度用水需求计划;第二十六条取水审批机关应当依照本地区下一年度取水计划、取水单位或者个人提出的下一年度的取水计划建议,按照统筹协调、综合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则,于每年1月31日前向取水单位或者个人下达本年度取水计划;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年度取水计划的,应当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审批机关应当按年度将取用地下水的情况抄送本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将取用城市规划区地下水的情况抄送本级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第二十七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需要在当年取水的,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开始取水30日前向取水审批机关提出该年度取水计划建议;取水审批机关应当在收到取水计划建议之日起20日内向取水单位或者个人下达年度取水计划;第二十八条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照国家技术标准安装计量设施,保证计量设施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或者损毁计量设施;计量设施受损时,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及时修复,并报告取水审批机关;第二十九条取水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取水计量设施日最大取水能力计算取水量:一未安装计量设施的;二计量设施不合格或者运行不正常的;三拒不提供或者提供虚假取水数据的;第三十条取水审批机关应当定期抄录、核实取水单位或者个人的实际取水量、退水量或者实际发电量,并经双方签字确认;取水单位或者个人拒绝签字的,取水审批机关应当派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到现场查验,记录存档,并当场留置一份给取水单位或者个人;第三十一条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因事故采取的应急退水或者排水,应当进行水质监测,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事故发生;第三十二条取水审批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下列取水许可事项的监督检查:一取水单位或者个人的名称姓名有无变更;二取水量、取水用途及水源类型;三取水、退水地点及退水方式、退水量;四取水计划执行以及节水设施运行情况;五取水计量设施运行情况;六水资源费缴纳情况;取水审批机关可以委托取水口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水工程管理单位对取水许可实施监督管理;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材料;第五章法律责任第三十三条取水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取水审批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一节水设施建成后擅自停止使用的;二取水计量设施安装后擅自停止使用的;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取水申请不予受理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批准的;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签发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或者发放取水许可证的;三违反审批权限签发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或者发放取水许可证的;四不按照规定征收水资源费,或者对不符合缓缴条件而批准缓缴水资源费的;五侵占、截留、挪用水资源费的;六不履行监督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七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前款第五项规定的被侵占、截留、挪用的水资源费,应当依法予以追缴;第六章附则第三十五条直接取用其他取水单位或者个人的退水或者排水的,应当依法办理取水许可申请;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所称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第三十七条本办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资源形势与对策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资源形势与对策
四是水 污染严 重 ,影响 了地表 水资 源 的有 效利
环 境不 堪重 负 ,供水安 全形 势严 峻 。今 后 ,随着经
济社 会 的快 速发 展 ,该 地 区面临 的水 资源供 需矛盾
将进 一 步 凸显 。
2 水 资 源条 件 、 开 发 利 用 形 势 与存 在 问题
2 1 水 资 源条件 .
是 年均 降水量 并不 算少 ,但年 际 、年 内变 幅
大 。从 流域 水 文 特 性 上 看 ,不 便 于有 序 地 开 发 利
用 ,可 利用 的水资 源量偏 小 。 二是 区域 地形平 坦 ,拦蓄 地表水 的地 形条件 较
差 ,调 节 当地 径 流和过境 水量 的能力 低 ,干旱 年份 供 水 缺 口较 大 。 三是 区域人 口密度 大 ,耕 地率 高 ,人均 和亩均 水资 源量相对 少 ,属水 资源 紧缺地 区 。
用 ,加剧 了水 资源供需 矛盾 。
作 者 简 介 :周 健 (9 8年 一 ) 16 ,男 ,高 级 工程 师 。
区域多 年平 均 降水 量 8 0 1 0 mm,多 年平 0 ~ 20

】 ・ 4
水 文水 资源 2 2 水资 源开发 利用 形势 及存在 问题 .
水 利规 划与设 计
21 0 2年 第 4期
是 发 达 国家 的 5 1 ~ o倍 ,水 的 重 复 利 用 率 不 到
4 。 O
2 O世纪 8 O年代 以来 ,随着 经 济 社会 的发 展 和
城镇 化率 的提 高 ,区 域 总 供 用 水 量 呈 稳 定 增 长 趋
( )未 来缺水 形 势趋 于严 峻 ,区域发展 缺乏 可 6
等多方 面 因素 的影 响 , 目前该地 区农业 人 口比重 较 大 ,工业基 础相 对薄 弱 ,与东部 发达 地 区和省 内经

安徽地表水资源

安徽地表水资源

第一节安徽水资源水资源对于绝大多数产业部门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条件,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水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特殊的地位。

水资源多寡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降水量大,径流活跃,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则少。

地下水资源,特别是浅层地下水资源多是地表水补给的结果,也与降水关系密切。

深层地下水资源富集与地质条件相关。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就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说,水资源多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一、安徽地表水资源(一)总量偏少安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1800mm之间,局部地区可达2000mm以上。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1590.2亿m3,其中约39%形成河川径流,多年平均径流深442mm。

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616亿m3,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67亿m3,重复计算水量约108亿m3,水资源总量675亿m3。

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比较活跃。

2005年,安徽全省平均降水量1208.3 mm,略高于多年均值,属平水年份。

2005年水资源总量719.2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72.20亿m3,地下水资源量195.41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的不重复量47.05亿m3。

全省入境水量9168.44亿m3,出境水量9742.21亿m3。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56亿m3,较年初增加5.18亿m3。

年内大型水库调蓄水量约55亿m3。

安徽国土面积1401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46%,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56%,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量还是比较多的。

安徽水资源总量偏少,关键在于水资源密度低。

安徽按人口平均或耕地平均拥有的水资源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5-1所示。

表5-12005年安徽水资源总量与全国比较比较项全国平均安徽安徽相当于全国的比例(%)水资源总量(108m3)28053.1 719.25 2.56地表水资源量(108m3)26982.4 672.20 2.49地下水资源量(108m3)8091.1 195.41 2.42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108m3)7020.4 148.36 -人均水资源量(m3/人)2145 1175 54.78单位土地水资源量(m3/公顷)2922.3 5125.7 175.4单位耕地水资源量(m3/公顷)21572.7 17608.4 81.6 安徽省总人口为6120万(2005年),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175m3,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54.78%。

安徽省河流和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安徽省河流和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较低 超标因子为氨氮 主要受淮河干支流水质较差的影响 除淮河流域以外其他地区的水源地只出
现零星的超标现象 如安庆市太湖县长河及岳西县衙前河水源地的石油类超标 究其原因 应该是由
于受城区生活污水影响所致 而池州市石台县水源地的挥发性酚超标 则是由于受工业污染的影响所
致 D前水质已转好
湖库型水源地水质评价
巢湖市一水厂水源地 巢湖市二水厂水源地 巢湖市庐江县水厂水源地 巢湖市含山县水厂水源地 六安市霍邱县水厂水源地 六安市金寨县水厂水源地 六安市霍山县水厂水源地 宣城市郎溪县水厂水源地 宣城市广德县水厂水源地 宣城市宁国市港口湾水库
水质营养状态指数




结论与建议
由评价结果可知 全省 个河流和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中 达标个数为 个 达标率为 其中 河流型水源地达标率为 湖库型水源地达标率为 总体来看 湖库型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较高 河 流型水源地除淮河干流水源地外的达标率也较高 由于以淮河干流为饮用水水源地的数量较少 因此对全 省河流型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影响不大 全省河流型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仍处于较好的水平 饮用水资源的保 护是水资源保护的重中之重 所以目前必须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 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
区 长江沿岸平原和皖南丘陵山区
年安徽省水资源总量为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
地下水资源量为
地表和地下水不重复量为
水资源总量中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
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
新安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
安徽省境内湖泊总面积为
面积大于 的天然湖泊 个 现有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两
岸和沿淮地区 安徽省境内水库总面积
已建成水库 座 总库容
通讯作者
收稿
收修改稿 周晓铁 男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摘要通过对水资源定义及其特征的分析比较,针对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和方法,并初步提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和洪水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保护;安徽省中图分类号 tv2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96-03在人们的观念中,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和其他各项新兴产业的兴起,水资源逐渐匮乏,人们日益感觉到水的重要性,对水的保护和研究力度也逐渐加强。

这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所带来思想观念的变迁。

1 水资源概述水资源的定义由来已久,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894年采用“水资源”概念设立了水资源处,此后各国研究者都从各自特定的学科领域出发,试图对“水资源”做出全面科学的定义,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规定。

我国对水资源概念最集中的一次学术讨论开始于1991年,由《水科学进展》组织的。

来自水利学、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水资源观点。

这些水资源观点包含:一是水资源应为自然资源的分支;二是降水是一切人类水资源的源头;三是在评价时必须对水资源实施更加严格的限定[1-2]。

目前引用最广泛的是由《英国大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水资源是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

另一个引用比较多的定义是:水资源应指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质量,并适合某地需求而长期供应的水源,这个定义是由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建议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气·海·水卷)中水资源定义为: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资源——对人类最有实用意义的水量资源,是陆地上每年可以更新的降水量、江河径流量或浅层地下水的淡水量[3-4]。

现行法对水资源的规定可见新《水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2001年)综述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省辖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干旱。

江淮丘陵区旱情尤为严重,春、夏、秋三季连旱,造成农业夏秋两季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减收,蚌埠市、淮南市和部分县城供水及农村人畜饮用水发生严重困难,全省干旱程度和旱灾损失大于上年。

全省水资源总量474.27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少29.8%,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13.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32.63亿立方米。

全省入境水量8217.5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541.56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8.95亿立方米,较上年末减少15.64亿立方米。

全省供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7.79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93.70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20.39亿立方米。

用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139.01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4.8%,较上年增加24.16亿立方米。

全省主要江河水质状况同上年相近,有41%的监测河段属于Ⅴ~劣Ⅴ类水质,淮河流域污染严重,巢湖富营养化依然突出。

大型水库和水利风景区、重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折合水量1222.14亿立方米,比上年少22.4%,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南北差异尤为明显,即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南部地区偏少较多。

且与多年均值相比,各地区年降水量均不同程度偏少,除南部地区局部略偏少,为平水年份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偏少较多,为枯水或偏枯水年份。

按行政分区计算,全省各市年降水量及与上年、多年均值相比见下表。

2001年行政分区降水量与2000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单位:毫米其中,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属偏枯年份,宣城市、黄山市属平水年份,其余各市为枯水年份。

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序言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从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人均水资源量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

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

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安徽省水资源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机构和个人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第一节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概况 (1)第二节安徽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一、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三、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四、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5-2017)统计分析 (4)五、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7)变动分析 (4)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5-2017)统计分析 (5)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7)变动分析 (5)八、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一、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分析 (8)五、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分析 (8)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分析 (9)七、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分析 (9)八、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11)一、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分析 (12)五、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分析 (12)六、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分析 (13)七、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分析 (13)八、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指标分析 (15)一、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 (15)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 (15)三、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 (15)四、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5-2017)统计分析 (16)五、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7)变动分析 (16)六、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5-2017)统计分析 (17)七、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7)变动分析 (17)八、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8)第六节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19)一、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9)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9)三、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 (19)四、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分析 (20)五、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分析 (20)六、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分析 (21)七、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分析 (21)八、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22)图表目录表1: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 (3)表4: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表 (3)表5: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5-2017)统计表 (4)表6: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水资源总量(2015-2017)统计表 (5)表8: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表 (8)表14: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表 (9)表16: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表 (12)表22: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表 (13)表24: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表..15 表29: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5-2017)统计表 (16)表30: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5-2017)统计表 (17)表32: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表34: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6: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19)表37: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表 (20)表38: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表39: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表 (21)表4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 (22)第一节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概况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7年):表1: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统计表第二节安徽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2: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3: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分析表4: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表四、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5-2017)统计分析表5: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5-2017)统计表五、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7)变动分析表6: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5-2017)统计分析表7:全国水资源总量(2015-2017)统计表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7)变动分析表8: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表9: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7)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三节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10: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11: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表12: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四、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分析表13: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表五、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分析表14: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分析表15: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表七、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分析表16: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表17: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四节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18: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19: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表20: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四、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分析表21: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表五、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分析表22: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分析表23: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表七、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分析表24: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表25: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五节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26: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27: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分析表28: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表指标数量(亿立方米)占总值比重四、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5-2017)统计分析表29: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5-2017)统计表五、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7)变动分析表30: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5-2017)统计分析表31: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5-2017)统计表七、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7)变动分析表32: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表33: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7)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六节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34: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35: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表36: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四、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分析表37: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表五、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分析表38: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分析表39: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5-2017)统计表年份指标数量(立方米/人)七、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分析表4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表41: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7)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2017 -37.53% -11.91%。

安徽水功能区划(最新)汇编

安徽水功能区划(最新)汇编

目录1总则 (1)1.1目的和意义 (1)1.2水功能区划的原则 (1)1.3水功能区划的依据和标准 (1)1.4水功能区划分的范围和水平年 (2)1.5水功能区划水质管理目标 (6)1.6水功能区划的分级与分类 (6)1.6.1一级区划各功能区定义 (7)1.6.2二级区划各功能区定义 (7)2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9)2.1自然环境 (9)2.1.1地形地貌 (9)2.1.2气象水文 (9)2.1.3土壤植被 (9)2.1.4矿产旅游资源 (11)2.1.5河流湖泊与水土流失情况 (11)2.2社会经济和发展 (11)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3)3.1水资源量 (13)3.1.1全省水资源总量 (13)3.1.21999年全省水资源总量 (14)3.2水资源供需现状 (14)3.2.1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14)3.2.2供水量 (14)3.2.3用水量 (14)3.2.4水资源利用概况 (14)3.3全省水资源供需预测 (15)3.3.1需水量预测 (15)3.3.2供需平衡分析 (15)4 水资源质量现状分析 (17)4.1 水质评价标准和方法 (17)4.2 水质现状评价 (17)4.3 入河废污水排放量 (18)4.4 水污染损害 (19)4.4.1 淮河流域 (19)5水功能区划总体方案 (20)5.1水功能区划程序和方法 (20)5.2水功能区划总体方案概况 (22)6淮河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28)6.1淮河干流 (28)6.1.1缓冲区 (28)6.1.2开发利用区 (28)6.2淮河支流 (29)6.2.1洪河 (29)6.2.2谷河 (29)6.2.3颍河水系 (30)6.2.4西淝河 (30)6.2.5茨淮新河 (31)6.2.6黑茨河 (31)6.2.7芡河 (31)6.2.8涡河水系 (31)6.2.9史河 (32)6.2.10史河灌区总干渠 (32)6.2.11沣河 (32)6.2.12汲河 (33)6.2.13淠河 (33)6.2.14淠河灌区总干渠 (33)6.2.15濠河 (34)6.2.16池河 (34)6.3洪泽湖水系 (34)6.3.1怀洪新河 (34)6.3.2浍河 (34)6.3.3新沱河 (35)6.3.4新汴河 (35)6.3.5沱河 (35)6.3.6萧濉新河 (36)6.3.7新濉河 (36)6.3.8奎河 (36)6.4入江水道 (36)6.4.1白塔河 (36)6.5湖泊 (37)6.5.1八里湖 (37)6.5.3四方湖 (37)6.5.4沱湖 (37)6.5.5天井湖 (38)6.5.6城西湖 (38)6.5.7城东湖 (38)6.5.8东淝河瓦埠湖 (38)6.5.9高塘湖 (38)6.5.10天河湖 (39)6.5.11女山湖 (39)6.5.12七里湖 (39)6.6大型水库 (39)6.6.1佛子岭磨子潭水库 (40)6.6.2响洪甸水库 (40)6.6.3梅山水库 (40)7淮河流域二级功能区划 (41)7.1淮河干流 (41)7.1.1淮河干流阜阳六安滁州开发利用区 (41)7.2淮河支流 (42)7.2.1谷河阜南开发利用区 (42)7.2.2颍河阜阳开发利用区 (43)7.2.3泉河临泉阜阳开发利用区 (43)7.2.4西淝河(上段)利辛开发利用区 (43)7.2.5西淝河(下段)凤台开发利用区 (44)7.2.6茨淮新河阜阳怀远开发利用区 (44)7.2.7黑茨河阜阳开发利用区 (44)7.2.8涡河亳州怀远开发利用区 (45)7.2.9小洪河亳州开发利用区 (45)7.2.10史河金寨开发利用区 (45)7.2.11史河总干渠金寨开发利用区 (46)7.2.12沣河霍邱开发利用区 (46)7.2.13汲河霍邱开发利用区 (46)7.2.14淠河东源霍山裕安开发利用区 (46)7.2.15淠河六安霍邱寿县开发利用区 (47)7.2.16淠河总干渠六安合肥开发利用区 (47)7.2.17濠河凤阳开发利用区 (47)7.2.18池河定远明光开发利用区 (48)7.3洪泽湖水系 (48)7.3.1浍河濉溪固镇开发利用区 (48)7.3.2新沱河濉溪埇桥开发利用区 (48)7.3.3新汴河宿州开发利用区 (49)7.3.4沱河埇桥固镇开发利用区 (49)7.3.5萧濉新河淮北宿州开发利用区 (49)7.3.6新濉河宿州开发利用区 (50)7.4入江水道 (50)7.4.1白塔河天长开发利用区 (50)7.5湖泊 (50)7.5.1八里湖颍上开发利用区 (50)7.5.2焦岗湖凤台颍上开发利用区 (51)7.5.3四方湖怀远开发利用区 (51)7.5.4天井湖五河开发利用区 (51)7.5.5高塘湖淮南滁州合肥开发利用区 (51)7.5.6天河湖蚌埠开发利用区 (52)7.5.7女山湖明光开发利用区 (52)7.5.8七里湖明光开发利用区 (52)8长江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53)8.1长江下游干流 (53)8.1.1保护区 (53)8.1.2缓冲区 (54)8.1.3保留区 (54)8.1.4开发利用区 (55)8.2长江支流 (56)8.2.1皖河 (56)8.2.2裕溪河 (56)8.2.3西河 (57)8.2.4得胜河 (57)8.2.5滁河 (57)8.2.6前河 (58)8.2.7秋浦河 (58)8.2.8九华河 (58)8.2.9青通河 (58)8.2.10青弋江水阳江水系 (58)8.3环巢湖支流 (60)8.3.1杭埠河 (60)8.3.2丰乐水 (60)8.3.3杭埠河灌区干渠 (61)8.3.4派河 (61)8.3.5十五里河 (61)8.3.7柘皋河 (62)8.3.8双桥河 (62)8.3.9兆河 (62)8.3.10白石天河 (62)8.4鄱阳湖水系 (62)8.4.1阊江 (62)8.5湖泊 (63)8.5.1华阳河湖群 (63)8.5.2武昌湖 (63)8.5.3菜子湖 (63)8.5.4巢湖 (64)8.5.5升金湖 (64)8.5.6南漪湖 (65)8.6大型水库 (65)8.6.1花凉亭水库 (65)8.6.2龙河口水库 (65)8.6.3董铺水库 (65)8.6.4大房郢水库 (66)8.6.5黄栗树水库 (66)8.6.6沙河集水库 (66)8.6.7陈村水库 (66)8.6.8港口湾水库 (66)9长江流域水功能二级区划 (67)9.1长江下游干流 (67)9.1.1长江左岸安庆开发利用区 (67)9.1.2长江左岸无为二坝裕溪口开发利用区 (67)9.1.3长江右岸池州开发利用区 (68)9.1.4长江右岸铜陵开发利用区 (68)9.1.5长江右岸芜湖开发利用区 (68)9.1.6长江右岸马鞍山开发利用区 (69)9.2长江支流 (70)9.2.1裕溪河居巢和县开发利用区 (70)9.2.2西河无为开发利用区 (70)9.2.3得胜河含山和县开发利用区 (70)9.2.4滁河滁州开发利用区 (70)9.2.5襄河全椒开发利用区 (71)9.2.6清流河滁州开发利用区 (71)9.2.7来安河来安开发利用区 (71)9.2.9漳河南陵开发利用区 (72)9.2.10青弋江泾县芜湖开发利用区 (72)9.2.11西津河东津河宁国开发利用区 (72)9.2.12水阳江宣城开发利用区 (73)9.2.13水阳江当涂开发利用区 (73)9.3环巢湖支流 (74)9.3.1杭埠河舒城庐江开发利用区 (74)9.3.2丰乐河肥西舒城开发利用区 (74)9.3.3舒庐干渠舒城庐江开发利用区 (74)9.3.4杭北干渠舒城金安开发利用区 (74)9.3.5十五里河合肥开发利用区 (75)9.3.6南淝河合肥开发利用区 (75)9.3.7店埠河肥东开发利用区 (75)9.3.8柘皋河居巢开发利用区 (76)9.3.9双桥河居巢开发利用区 (76)9.3.10兆河庐江开发利用区 (76)9.3.11白石天河庐江开发利用区 (76)9.4湖泊 (77)9.4.1华阳河湖群宿松开发利用区 (77)9.4.2武昌湖望江开发利用区 (77)9.4.3巢湖合肥开发利用区 (77)9.4.4巢湖中庙开发利用区 (77)9.4.5巢湖巢湖市开发利用区 (78)9.4.6南漪湖宣州郎溪开发利用区 (78)10新安江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79)10.1新安江干流 (79)10.1.1保留区 (79)10.1.2缓冲区 (79)10.1.3开发利用区 (79)10.2新安江支流 (80)10.2.1率水 (80)10.2.2横江 (80)10.3练江 (81)10.3.1练江歙县开发利用区 (81)10.3.2扬之水 (81)10.3.3丰乐水 (81)10.3.4富资水 (82)10.3.5布射水 (82)11新安江流域水功能二级区划 (83)11.1新安江干流 (83)11.1.1新安江屯溪开发利用区 (83)11.1.2新安江歙县深渡开发利用区 (83)11.2率水 (84)11.2.1率水屯溪开发利用区 (84)11.3横江 (84)11.3.1横江休宁屯溪开发利用区 (84)11.4练江 (84)11.4.1练江歙县开发利用区 (84)11.5扬之水 (85)11.5.1扬之水绩溪开发利用区 (85)11.5.2扬之水歙县开发利用区 (85)11.6丰乐水 (85)11.6.1丰乐水徽州开发利用区 (85)11.7富资水 (86)11.7.1富资水歙县开发利用区 (86)12管理与建议 (87)12.1管理措施 (87)12.2建议 (87)附件 (88)1总则1.1目的和意义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资源治理和爱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依照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治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本方法所称取水,是指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截了当从江河、湖泊(含塌陷区)及水工程拦蓄的江河、湖泊水域内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

第三条除《条例》第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

《条例》第四条规定的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直截了当取水的限额,是指年取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具体限额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依照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状况确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治理权限,负责取水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治理。

县级以上地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治理权限,负责水资源费的征收、治理和监督。

第五条取水许可应当第一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与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

第二章取水许可第六条申请取水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按照本方法第九条规定,向取水口所在地具有审批权限的县级以上地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申请利用多种水源,且各种水源的取水许可审批机关不同的,应当向其中最高一级审批机关提出申请。

需由国家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建设项目核准申请报告前提出取水申请。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提出取水申请。

第七条申请取水应当按照《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提交有关材料。

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由具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县级以上地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进行审查,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作为审批取水申请的依据。

取水量较少,并对周围生态与环境阻碍较小的建设项目,申请人能够不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然而应当填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表。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二〇〇七年安徽省水利厅二○○八年五月发布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编制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审定: 蔡建平复审:金问荣朱雪冰朱庆敏王德胜初审:徐建平王保旺周良伟丁峰夏守先编写:费广华孟云霞祝丽萍杨迪虎张延韩志国目录综述一、水资源量1.降水量2.地表水资源量3.地下水资源量4.水资源总量二、蓄水动态1.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淮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3.淮北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三、供用水量1.供水量2.用水量3.耗水量4.水资源利用概况及用水指标四、水质状况1.江河水质2.湖泊和大型水库水质3.水功能区水质4.入河污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五、重要水事附:指标解释2007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综述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是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受季风气候影响,南北冷暖气流交会较频繁,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全省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流域,辖17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

2007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174.3毫米,较多年均值多0.1%,属平水年份。

但各地丰枯差异较大,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年降水量分别属偏丰、偏枯、枯水年份。

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体仍为南部大于北部,但南北地区差异较常年小,且淮北平原年降水量略大于江淮丘陵区。

全省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先后出现8次降水过程。

淮河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沿淮淮北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内涝,皖南山区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

沿淮淮北和沿江圩区、宣城市部分地区分别在6月、9月发生阶段性旱情。

2007年全省水资源总量712.46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少0.5%,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66.1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81.8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的不重复量46.36亿立方米)。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64.5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1149.1立方米。

全省水资源可利用量263.89亿立方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安徽水资源水资源对于绝大多数产业部门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条件,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水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特殊的地位。

水资源多寡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降水量大,径流活跃,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则少。

地下水资源,特别是浅层地下水资源多是地表水补给的结果,也与降水关系密切。

深层地下水资源富集与地质条件相关。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就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说,水资源多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一、安徽地表水资源(一)总量偏少安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1800mm之间,局部地区可达2000mm以上。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1590.2亿m3,其中约39%形成河川径流,多年平均径流深442mm。

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616亿m3,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67亿m3,重复计算水量约108亿m3,水资源总量675亿m3。

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比较活跃。

2005年,安徽全省平均降水量1208.3 mm,略高于多年均值,属平水年份。

2005年水资源总量719.2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72.20亿m3,地下水资源量195.41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的不重复量47.05亿m3。

全省入境水量9168.44亿m3,出境水量9742.21亿m3。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56亿m3,较年初增加5.18亿m3。

年内大型水库调蓄水量约55亿m3。

安徽国土面积1401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46%,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56%,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量还是比较多的。

安徽水资源总量偏少,关键在于水资源密度低。

安徽按人口平均或耕地平均拥有的水资源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5-1所示。

安徽省总人口为6120万(2005年),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175m3,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54.78%。

与邻近省市相比也偏低。

安徽每公顷土地拥有的水资源量为5125.17m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 1.754倍。

全省耕地面积408.5万公顷,平均每公顷耕地拥有的水资源量为17608m3,相当于全国耕地平均水量81.6%。

由此可见,安徽水资源总量按土地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于安徽人口密度高,耕地指数高,虽然并不算少的水资源显得十分紧张。

安徽位于东部季风区,气候为湿润、半湿润类型,为什么水资源缺乏,就不难理解了。

安徽淮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的1/3,每公顷耕地拥有的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

2005年,安徽省供水总量208.03亿m3,较上年减少1.71亿m3。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89.6亿m3,地下水供水量17.85亿m3。

全省用水总量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08.53亿m3,占用水总量的52.2% ,较上年减少7.53亿m3。

全省人均用水量328.5m3,万元GDP 用水量386.1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69.1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20.3m3,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31.4m3。

(二)地域分布不均年平均径流深度地区分布规律和降水的分布基本一致,也是由北向南递增。

淮北平原大多在200~300 mm,其中萧县、砀山以北低于200 mm。

江淮丘陵地区270~500 mm,沿江一带350~700 mm,大别山区600~800 mm,皖南山区800~1300 mm,黄山、九华山为全省高值区,可达1400~1500 mm。

宏观上看,南方水资源丰富,皖南、皖西山区和沿江西部水资源有余;其余地区水资源不足,皖北水资源短缺。

从表5-2可见,安徽各地水资源差异很大。

安徽降水是南丰北缺,而人口是南少北多,形成南方水资源富余,北方缺水资源缺乏的局面。

耕地率低、人口密度小的皖南山区年径流深度最大,大别山区次之,而耕地率高、人口密度大的淮北平原最小。

因此淮北及江淮丘陵地区地表径流不足,淮北北部更为突出。

表5-22005年安徽各地区水资源量及密度地区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m3/人)单位土地水资源量(m3/公顷)单位耕地水资源量(m3/公顷)安徽省719.2511755125.717608.4合肥市23.395053119.510345.9淮北市13.366554874.110113.6亳州市43.8385319368.18847.4宿州市43.037504329.08726.4蚌埠市31.759835334.311124.7阜阳市66.547864061.811570.2淮南市9.904344676.410216.7滁州市42.9310453174.611019.0六安市120.9719706574.129009.6马鞍山市 5.574423303.711275.3巢湖市41.4910004404.515038.1芜湖市15.707044668.518171.3宣城市64.2824915216.342267.7铜陵市 6.038495753.825659.6池州市53.5937226385.869687.9安庆市79.6214045170.830552.6黄山市57.2740915916.9130455.5在安徽17个省辖区域中,人均拥有水资源量高的有黄山、池州和宣城,人均拥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于安徽人均水平的2倍以上。

六安和安庆也比较丰富。

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低的有马鞍山、淮南和合肥等。

如果按耕地拥有水资源量统计,黄山、池州、宣城、安庆、六安和铜陵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公顷耕地拥有水资源量在25000 m3/公顷以上。

淮北各地市最低,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宿州和亳州两市最低,每公顷耕地拥有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0%,农业用水紧张也就不足为怪了。

安徽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水资源总量365.45亿m3,如表5-3所示,占全省水资源量的50.8%,人口占全省42%,耕地占全省的32%;而淮河流域水资源量353.8亿m3,占全省49.2%,人口占全省58%,耕地占全省68%。

皖南的新安江流域的黄山市,人均拥有地表水资源量4091m3是淮北市人均拥有水资源量655m3的6倍以上;每公顷耕地占有水资源量130455.5 m3是淮北市每公顷耕地占有水资源量10113.6m3的12.9倍。

因此,进行地区间的水资源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83流域分区分区天然年径流量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山丘区河川基流量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形成的河道排泄量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水资源总量总计672.2075.6875.6295.7026.9047.05719.25淮河流域308.2323.5923.5378.7526.9045.57353.80淮河上游区 1.820.000.000.690.280.41 2.23淮河中游区297.4223.4223.3675.2726.5444.53341.95淮河下游区8.570.170.17 2.280.000.208.77沂沭泗河0.420.000.000.510.080.430.85长江流域328.5846.7846.7816.950.00 1.48330.06湖口以下干流309.9643.1143.1116.950.00 1.48311.44鄱阳湖水系17.56 3.51 3.510.000.000.0017.56太湖水系 1.060.160.160.000.000.00 1.06东南诸河35.39 5.31 5.310.000.000.0035.39钱塘江35.39 5.31 5.310.000.000.0035.39(三)季节变率大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季风盛行,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以致水资源的季节变化的年际变化都很大,形成丰水年与枯水年。

径流的年际变化比年降水量变化大,这是因为径流的年际变化除受降水量的制约外,还受下垫面因素(植被等)及人为活动的影响。

淮北平原为全省变幅最大的地区,年最大径流深与年最小径流深相差11~15倍,利用上的可靠性较小。

江淮丘陵地区次之,一般为6~11倍。

大别山区北部5~9倍,南部及沿江地区4~6倍。

皖南山区最小,只有3~5倍。

表5-4安徽各地降水极值统计地点年降水量(mm)夏季降水量(mm)冬季降水量(mm)最多最少最多最少最多最少砀山13344158011501152临泉172849811461711529合肥15425739247823228广德2083776143316634933黄山2708914144616046318统计年度:1951~2003年安徽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1800mm之间,一般情况下,安徽降水集中在5~9月,占全年60%以上。

冬夏径流不均是常态。

但多水年与少水年相差达3倍,如表5-4所示。

统计1951~2003年降水资料,以合肥为例,年降水量最多为1542 mm,最少年只有573 mm,相差近3倍;夏季(6~8月)最多为924 mm,最少为78 mm,相差达10倍;冬季最多为232 mm,最少只有28 mm,相差近8倍。

其他地区与此相当。

夏季降水量超过年降水量的普遍存在。

冬季几乎无降水的也有之。

由于降水并不能完全形成径流,地表径流量的年季变化、季节变化更大,淮北地区径流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14~30倍;江淮之间相差5~15倍;江南相差4~7倍。

至于最多季节与最少季节之间的差异就更大了,枯水年出现江河断流现象。

这就导致水资源丰、枯的年际差异或季节差异很大。

降水很多的年份,水资源过盛,特别是暴雨洪水期间,不但水资源浪费,还造成洪涝灾害,大量降水径流入海,失去资源意义。

而枯水年份,特别是枯水季节,水资源不足,区域、行业纷纷争夺水资源,同时也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降水不均造成的径流季节变化大在安徽有从南向北增大的趋势。

安徽淮北各代表站(1956~1990)年径流量月分配表(%)1234567891011126~9阜阳 3.5 4.2 3.1 3.2 5.58.835.215.111.5 4.7 2.0 3.170.7涡阳 1.7 2.3 2.7 3.8 6.1 6.429.121.813.7 5.0 3.9 3.571.0蒙城 1.5 1.0 2.1 3.1 6.0 5.935.921.210.4 5.0 5.1 2.773.4王市集 1.7 2.1 3.2 4.4 6.010.634.719.88.9 3.1 2.8 2.174.0浍塘沟0.4 1.0 1.3 3.37.58.634.228.210.6 2.4 1.5 1.181.6径流的年内分配受季风降水制约,很不平衡。

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南部以南地区,5~8月或4~7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53~75%;其以北地区6~9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