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病人监护进展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危重症监护是指通过各种监护手段和方法对患者的病情变化适时进行生命和器官功能监测,及时评估病情、提供生命和器官功能支持和细致的护理。
急诊重症监护主要是为了手指急性中毒,急诊危重病、严重慢性病急性发作、创伤以及未能确诊但存在高危因素患者。
根据不同疾病从生命体征、循环、呼吸、神经、肾功能及其他系统功能等方面进行监护。
一、生命体征的监测体温过高或过低对病情发展不利,因此加强体温监护,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确保危重病人尽快转危为安;对各种危重病人和在心肺复苏(CPR)期间,需常规监测病人的心率和心律,严密的心律监测,配合恰当及时和熟练的治疗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呼吸频率和节律变化多见于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药物中毒、内分泌代谢紊乱、高颅压、临终患者等;适当的血压数值才能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休克、脑血管意外、各种危重患者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硝普钠时均应常规监测。
二、循环功能监测1、心电监测(EKG):心电图是心脏电学活动的记录。
对了解心脏的节律变化和传导情况有肯定价值,对诊断心房、心室增大及心肌方面的异常如梗塞、缺血、劳损、药物与电解质影响等都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使用监护仪可以24h持续监测,数据可靠,可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正常心率60~100/分,随年龄而变化,小儿心率较快。
老年人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病人的心率较慢。
同时注意心率是否和脉率相符,必要时可以结合听诊、触摸脉搏搏动强弱来判断。
通过观察心率和心律的动态变化,是否有P波及P波的形态,注意P-R间期及Q-T间期,观察QRS波形是否正常,P波与QRS波群的相互关系,T波是否正常,注意有无异常波形出现,判断有无心率失常等心脏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2、血压监测(NBP、ABP):分为无创与有创血压监测。
收缩压:正常值90~139mmHg舒张压:正常值60~89mmHg,脉压差:正常值30~40mmHg(由每搏量和血容量决定) 无创血压监测时注意袖带宽度适宜,应为上臂周径的1/2,成人12~14cm,小儿应覆盖上臂长度2/3。
危重症护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 机器人技术可以在医疗团队无
法到达的地方提供远程治疗, 也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完成一些 繁琐的工作,减轻他们的负担 。
• 机器人技术在危重症治疗中的
应用也在不断扩展。
九、全人护理理念的普及
• 全人护理是指以人为中心的护理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三、新的重症监护技术应用及大力推广
• 随着医疗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
展,危重症护理技术应用得到 大力推广。
• 例如,智能监护设备、智能远
程医疗技术可以帮助专家在医 疗团队无法直接到达的地区远 程指导诊治。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四、以患者为中心
危重症护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前言
• 危重症护理是医疗领域中的一
个重要分支,致力于为急危重 症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护 和治疗。
• 危重症医学发展近70年,未来
危重症护理的发展又有 值 得 期 待。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一、管理和监护技术不断提高
•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危重症
监护和治疗的设备和工具越来 越多,包括生命支持系统、呼 吸机、人工心脏、药物泵等等 。
• 这些技术的提高为危重症患者
的治疗提供了更加高效、安全 的手段。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二、多学科团队协作治疗
• 危重症护理不再是一个单一的
医疗领域,而是涉及到多个学 科的协作。医生、护士、药剂 师、营养师等专业人员合作治 疗,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 危重症护理逐渐从以疾病为中
心的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 的模式。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指南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指南一、迅速评估1.意识状态:观察患者的神志是否清楚,是否能回答问题。
2.呼吸状态:观察患者呼吸是否正常,是否有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
3.循环状态:观察患者的脉搏是否正常,心率是否过快或过慢,血压是否正常。
4.其他体征: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外伤等伴随症状。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的危重程度和紧急程度。
二、采取紧急措施1.呼吸支持: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需要进行人工呼吸。
可以采用口对口呼吸或人工气道插管等方法。
2.心脏支持: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需要进行心肺复苏。
可以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等基本生命支持措施。
3.出血控制:如果患者有大量出血,需要及时控制出血源,止血措施可以包括压迫止血、包扎止血等。
三、进一步处理1.采集必要的检查样本:如血液、尿液等,以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2.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给予抗生素、抗休克药物等治疗。
3.导管插入:如果患者需要静脉输液等治疗,可以插入外周静脉导管或中心静脉导管。
4.病情监测:对于危重患者,需要进行密切监测,包括心电监护、血压监测等。
4.病情转诊:如果患者的病情无法在现场得到有效控制,需要及时转诊至更高水平的医疗机构。
四、持续关注和观察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判断抢救措施是否有效。
2.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观察是否有新的症状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给予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治疗,如营养支持、疼痛缓解等。
4.抢救过程记录:对患者的抢救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采取的措施、药物使用等。
危重患者管理制度
危重患者管理制度一、危重患者的识别与评估1、危重患者的定义:危重患者是指病情严重,可能随时出现生命危险的患者。
这类患者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危重患者的识别:医护人员应具备对危重患者的识别能力,密切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判断为危重患者:a.意识障碍或昏迷;b.呼吸、心跳骤停;c.严重创伤或大出血;d.严重感染或器官功能衰竭;e.其他可能随时出现生命危险的病情。
3、危重患者的评估:对于疑似危重患者,应立即进行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
评估结果应迅速反馈给主治医生,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二、危重患者的治疗与护理1、治疗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状况、病因、并发症等因素,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2、护理措施:护理工作是保障危重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
同时,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专科护理服务,如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监护等。
3、心理护理:危重患者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三、危重患者的转运与交接1、危重患者的转运:对于需要转运的危重患者,应提前通知接收部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全程陪同,确保患者的安全。
2、危重患者的交接:到达接收部门后,应将患者的情况详细交接给新的医护人员。
交接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用药情况等。
确保患者治疗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四、危重患者的家属管理1、通知家属:在处理危重患者的过程中,应及时通知患者家属。
通知方式应迅速、准确,如、短信等。
同时,应告知家属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治疗方案。
2、家属探视:为保障患者和家属的权益,应合理安排家属的探视时间。
探视过程中,应确保家属不干扰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重症护理发展与趋势
❖
10、判断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正确时获取了多大利润,错误时亏损了多少。14:30:4214:30:4214:3010/5/2021 2:30:42 PM
❖
11、没有竞争的地方表示没有市场。21.10.514:30:4214:30Oct-215-Oct-21
❖
12、为了能拟定目标和方针,一个管理者必须对公司内部作业情况以及外在市场环境相当了解才行。14:30:4214:30:4214:30Tuesday, October 05, 2021
急救技术、急救药品应用,掌握心、肺、脑、 肝肾等功能监测,紧急情况下能与医生密切 配合准确进行各种抢救
ICU护士的素质要求
❖ 善于创新、独立思考,对病情观察细致,应 用逻辑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 肯学习、善钻研,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工作 细致耐心,操作敏捷
❖ 能独立按照护理程序完成危重病人的整体互 利,正确书写护理病历
调节好各种药物的记录,调整管道防止途中 脱落,随时观察病情。
其它ICU的护理工作——心理工作
❖ 重症患者的特殊心理状态对疾病治疗护理的 影响
❖ 躯体的痛苦和陌生的环境引起加重心理上的 孤立、绝望、恐惧
请讨论:护士应做哪些心理护理工作?
其它ICU的护理工作——心理工作
❖ 家属的需求:对病情了解的渴望、对患者康 复的期待、对死亡伤残的恐惧等等
思考:与急救室、复苏室的区别
ICU的特点
❖ 危重病人集中 ❖ 专业化医护人员集中 ❖ 现代化监测与治疗仪器的集中
———ICU的建设、精密监护仪器设 备、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及临床科学实践, 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所医院现代化急救 医疗水平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ICU的主要病人
危重患者护理新进展PPT课件
家属的心理沟通
患者病情严重 ,预后差 家属心情往往难以接受 正确的心理沟通和适当的解释 医生解释检查和治疗的必要性和其中不可避免的 危险性 取得家属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如必要家属同意签字后方可前往
人工气道的管理
接收危重患者的程序
• (4)连接无创血压监测袖带或有创血压监测换能装臵,无创血压先 测一个基础值,然后设定测量的间隔时间;有创血压先观察动脉回血 情况是否通畅,然后冲净管路内的血液,进行压力测定的调零与校正, 观察动脉压力的波形与数值; • ①交接静脉输液的各类、药物的浓度与剂量、输注的速度、总量,入 室前的液体出入情况以及抢救用药情况; • ②交接各种引流管道,并记录引流管的位臵和引流量; • ③与专科医生了解入室前治疗(或手术中)的情况,并熟悉下一步治 疗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专科情况; • ④检查皮肤是否有压痕和褥疮,然后必要的约束带即予固定; • ⑤责任护士与当班医生一起和病人家属交接病人的随身物品,并自我 介绍和介绍ICU病房的一些管理制度,以取得家属的配合; • ⑥医生根据病情确定监护和治疗方案并上报上级医生。 • 生命体征垂危的病人,应以抢救生命为第一线。
单人法:仰面举颏法 双人法:托颌法
3、开放气 道
• 如果仅单人提供呼吸支持,使患者头 后仰或下填毛巾或枕头,便于打开气 道,一手压住面罩,一手挤压球囊, 并观察通气是否充分
4、固定面罩
EC手法扣面罩
5、按压—人工呼吸对 有心跳而无呼吸者, 成人10-12次/分,婴 儿和儿童12-20次/分
使用球囊面罩可提供正压通气, 一般球囊充气容量约为1000 ml, 足以使肺充分膨胀,但急救中 挤压气囊难保不漏气,单人复 苏时易出现通气不足,双人复 苏时效果较好 双人球囊 - 面罩通气效果更好, 如还有第三人,可通气时压住 环状软骨,防止气体充入胃内
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抢救配合(演示文稿)
第一节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
二、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 (一)外科疾病 1.严重的创伤至失血性休克或多发生伤 2.严重的颅脑外伤昏迷 3.严重的烧伤 4.重症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肠梗阻伴 中毒性休克 5.重大手术后
心律整齐、清晰有力,未闻及杂音。 • 如脉搏少于60次/分或多于140次/分出现间
歇脉、脉搏短绌,均说明病情有变化。
第一节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
• 3.呼吸(R): • 观察要点: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
呼吸的声音以及有无呼吸困难、呼吸道梗 阻等。 • 正常 14 ~ 28次/分、平稳;同时听诊双肺, 呼吸音清晰一致,未闻及干湿罗音。 • 呼吸严重抑制时,可出现 点头样呼吸或潮 式呼吸成人呼吸频率超过40次/min或少于8 次 /min,都是病情严重的征象。
第一节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
• 1.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早期存在低氧血症, 后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表现为严重的低氧血症,氧饱和度<80%, 发绀,呼吸窘迫,呼吸次数>28次/分。
• 2.急性心功能衰竭:常伴有心率加快、血压 下降、尿量减少等心力衰竭、休克、微循 环障碍。
• 3.急性肝功能衰竭:黄疸较早出现,继而有 肝脏代谢和解毒功能障碍,如低蛋白血症 和皮肤瘙痒。
收97脉00缩压-mm压小Hg,浅脉毛管延表塌细充迟静 陷 血 盈, 尿少
20% (小于 800ml)
20%-40% (8001600ml)
重度
意识模
糊甚至 昏迷
急危重症患者管理
急危重症病人诊疗流程管理规范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为第一”的急危重症病人诊疗流程管理规范,对于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纠纷,为病人提供安全、及时和有效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现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管理规范。
一、门诊管理1、门诊部应对一站式服务台相关人员进行急救相关知识培训,对来院就诊人员进行密切观察,发现可疑危重病人,应及时引导至便民门诊医师前,给予初步检查、筛选,如有必要护送至急诊就医.2、门诊便民门诊医师,应熟悉急救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异常,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危重症病人,必须优先诊疗,按照分科收治的原则,优先转送对应专科病房、ICU或急诊留观。
3、护理部应对门诊候诊区护理人员必须进行急救相关知识培训,对诊候人员体态、神色等进行基本观察,发现可疑危急重病人,应优先引导至对应科室门诊医师诊室,以便及时处理,必要时协助医师抢救或护送患者至病房.4、门诊医师应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
接诊医生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危重症病人,必须就地抢救处理,并及时向家属履行告知与沟通,必要时邀请其它科室医师到场协助处理、会诊;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及时完善门诊病历及抢救记录等,按临床专业范围分科收治的原则,优先收入ICU或相应专业科室病房。
5、门诊部定期对各单元急救车检查,督促对相关器械进行维护,对急救药品进行数量核对、效期核查,确保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并将检查情况记录在案.二、急诊管理1、急诊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
急诊科24小时负责应诊急危重症病人,按照“及时、迅速、准确、安全”的原则,接诊后及时处臵,特殊病人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2、接诊医生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给予初步诊断的同时,向上级医师或二线班报告,上级医师或住院总医师接到医生或护士报告后必须在10分钟内到场指导处理,对诊断不明的应立即请求院内相关专科主任会诊。
我国危重症急救医学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专家论坛·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发展的历程与展望王今达危重病急救医学(critical care m edicine )是当今国际上一门新兴的学科。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每个学科的专业越分越细,但是急性危重病人的抢救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介入,分科过细既不便于及时的诊断,也不便于及时统一抢救治疗的意见。
直至70年代,这个问题才引起医学界的普遍重视。
国外的部分医院建立了危重病监护病房(in ten sive care un it ,简称I CU )。
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于1980年正式批准危重病急救医学为一门新学科。
从事这个专业的医护人员,需要通过专门的培训,掌握跨学科跨专业横向联系的有关危重病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
从危重病急救医学的整体而论,它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及院后康复三个部分。
院前急救应该社会化,院内急救应该专业化,院后康复应该家庭化。
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的发展与国外相比,起步并不晚。
1974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创建了急性三衰(心肺肾)抢救研究室,它是我国最早建立的I CU 。
1980年,在哈尔滨市召开了首次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交流会。
1984年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学会,1987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救医学学会。
这两个专业学会的相继成立,对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此期间,我国在危重病急救医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如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 C )、菌毒并治防治感染性多系统器官衰竭(M SO F ),泻法清除肠道内毒素防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 RD S )等,对危重病急救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会联合会于1989年接纳我国为该学会的成员国,并接纳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学会为该世界联合会的成员国学会。
从此,我国的危重病急救医学组织,跨进了国际医学专业组织的行列,为促进危重病急救医学的国际学术交流创造了条件。
国内外重症监护的新进展及重症监护室的管理和建设
(二)国外重症监护的新进展
❖ 德国ICU病房的护理管理 ❖ 3 病房护理管理 ❖ 3.3全员参与,实施物品规范化管理。 ❖ 在人员紧、事务繁忙的情况下,科室实行
(一)国内重症监护的新进展
❖ 8 ICU的基本监护技术 8.1危重症患者的基础护理
❖ 卫生整顿的意义在于使患者处于一个清洁的 治疗条件下接受重症治疗,利于病情观察, 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以尊严。
❖ 包括卫生清洁洗澡、整理床单位、气管插管 口腔护理、昏迷患者床上洗头、皮肤损伤的 处理、监护管路与环境管理等。
方便护士到手术室接送病人,又减少污染,
ICU病人病情恶化时方便到手术室抢救。
ICX.T病房均为单间,病房之间有互通门及带
活动窗帘的玻璃窗,使病人既不会互相干扰
,又可方便护士观察病情。
(二)国外重症监护的新进展
❖ 德国ICU病房的护理管理 ❖ 2 病房设置特点 ❖ 2.1.病房设计合理。 ❖ 护士站在病房中央,中央有一台监视全科
(二)国外重症监护的新进展
❖ 德国ICU病房的护理管理 ❖ 3 病房护理管理 ❖ 3.1.科学的时间管理。 ❖ 这种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充分体现以人
为本的管理思想,深受护士的欢迎,对提高 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增强科室的凝聚力起到 了促进作用。
(二)国外重症监护的新进展
❖ 德国ICU病房的护理管理 ❖ 3 病房护理管理 ❖ 3.2.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 医院的一切医疗护理都是以方便病人和有
具有扎实的专业医学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术 ,对呼吸机使用,心电监护、 气管切开、静 脉插管等的配合及护理均通过专业培训,对 病人病情变化的观察,处理、急救等应付自 如。
重症监护工作计划5篇
重症监护工作计划5篇重症监护工作计划篇120xx年度,护理部将围绕卫生部、卫生厅医政工作要点及医院工作计划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及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夯实基础护理(1)进一步规范病房管理,规范陪检队、护理员管理,夯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病人满意度。
(2)积极探索护理临床路径,进一步规范护理服务行为,优化护理服务流程;积极参与电子病历运行工作,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与后勤部门合作,加强门禁管理工作,逐步减少陪护人员,营造安静、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4)积极创建全国“百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和“全国百家优质医院”。
2.创新护理管理机制(1)继续完善护理基础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加大基础护理工作指标内容的权重,促进基础护理与危重患者的护理。
加强质量检查与督导,促进基础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
(2)不断探索和改进护理总值班工作模式,提高护理应急能力,确保关键时段临床护理安全。
(2)科学合理配置与使用护理人力资源。
继续探索护士分层使用与管理方法,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3)积极探索绩效考核办法,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劳务分配向临床一线、晚夜班岗位倾斜,从政策上支持神经内、外科,传染科,儿科,重症监护室,急诊科等工作量大、待遇偏低的临床科室。
3.加强护士培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以创建全国百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为契机,加大培训力度。
加强护士长培训,转变护理管理理念,提高管理能力;继续加强“三基三严”训练,着力提高护士综合能力;以讲座、辩论赛等形式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护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活动;继续加强新毕业一年以内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选送30名左右的优秀护士前往国内先进医院进修学习。
4.加强护理专业建设,着力发展专科护理与特色护理着力加强重症监护、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提高专科护理的能力。
进一步规范“造口、伤口、失禁专业小组”、“静脉治疗小组”的管理,继续加强培训;扩大服务范围,开展造口病人及置管病友联谊会。
胡锦教授-神经急危重症多模态监测进展
——国际多学科共识解读
胡锦 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概述 颅内压/脑灌注压监测 脑血流监测 脑氧监测 脑代谢监测 脑电生理监测
总结
面对各类神经急危重症病人,我们在如何监测和处理?
颅脑创伤治疗失败之探索(GCS=8分)
复旦大学
神经重症监护领域发展迅速(新学科) 多学科小组合作成立了神经重症监护协会(NCS,2002年)
Intensive Care Med. 2014; 40: 1189-1209
脑氧监测
脑组织氧分压(PbtO2)
Licox监护系统能同时监测PbtO2、ICP和脑温
PbtO2受全身及局部因素所影响
全身因素:PaO2、PaCO2、FiO2、ABP、CO、Hb和心肺功能; 局部因素:ICP、CPP、脑自动调节 、脑代谢、 癫痫和脑氧梯度。 正常PbtO2范围为23-35mmHg。 在临床中,PbtO2<15-20mmHg应考虑其提示脑缺血,低于 10mmHg则考虑严重缺血。
Xenon增强CT/CTP是获得全脑和局部CBF数值的一种有力的技术
经颅多普勒(TCD):
TCD主要用于aSAH后血管痉挛的监测
J Neurosurg. 2009; 110: 67-72
对于重型TBI病人,TCD可在院前阶段发现哪些是脑灌注受损的病人。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11; 55: 422-428
从PRx值反常上升至正值——45—m—in——CPP下降至50mmHg
): E2
结果表明:当PRx<0.25时,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PRx>0.25组(<20% vs. 69%, P<0.0001)。
危重病人的基本特点及监护进展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体位、使用气垫床 等减压装置。
深静脉血栓预防
使用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促进下肢静脉 回流。
营养不良预防
根据病人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营养支持方案,包 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早期识别和干预方法培训推广
02
01
03
培训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危重病人常见并发症的早期识 别和处理技能。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危重病人常表现为意识障碍、呼吸循 环不稳定、高热或低体温、水电解质 紊乱等症状。
诊断依据
医生需综合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 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对危重病 情进行准确判断和诊断。
02
基本特点分析
生理功能减退或衰竭
呼吸功能减退
危重病人常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呼吸功能减 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需借助呼吸机维 持呼吸。
03
鼓励病人参与监测和治疗过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康复。
04
治疗手段与护理措施改进
药物治疗方案优化选择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生理特征,制定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多药联合治疗
针对复杂疾病,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 提高疗效。
药物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
危重病人的基本特点及监护进 展
目
CONTENCT
录
• 危重病人概述 • 基本特点分析 • 监护技术与方法进展 • 治疗手段与护理措施改进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制定 • 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
01
危重病人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严重、复杂,存在生命危险,需要密切监护和 及时治疗的病人。
ICU监护及护理
4. 血流动力学监测
4.1 动脉血压监测
4.1.2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应选择有广泛侧枝循环的动脉,同时让病人感到 舒适,便于护理
常用于穿刺的动脉有:桡动脉、股动脉、腋动脉、 肱动脉及足背动脉
4. 血流动力学监测
4.1 动脉血压监测
4.1.2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时的注意点
1. 严防动脉内血栓形成:肝素盐水持续冲洗测压管道,每次经测 压管抽取动脉血后,立即用肝素盐水快速冲洗测压管,以防凝血。因 动脉内置管时间长短与血栓形成是正相关关系,在患者循环功能稳定 后,应尽早拔除测压管。
4. 血流动力学监测
4.2 中心静脉压监测
中心静脉置管的用途:
危重患者的长期液体治疗 血流动力学监测 肠外营养支持及化疗 短期内需大量快速补血补液者
4. 血流动力学监测
4.2 中心静脉压监测
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或上、下腔静 脉近右心房处的压力。它可反映体内血容 量、静脉回心血量、右心室充盈压力或右 心功能的变化,对指导补血和补液的量及 速度、防止心脏负荷过重及指导应用利尿 药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也是ICU 患者循环功能的重要监测项目。
4. 血流动力学监测
4.1 动脉血压监测
4.1.2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时的注意点
5.防止气栓发生:在调试零点、取血等操作过程中,要严防气体 进入动脉内造成栓塞。
6.防止穿刺针及测压管脱落:穿刺针与测压管均应固定牢固,尤 其是患者躁动时,应防止被其自行拔出。
7.防止局部出血、血肿:穿刺失败及拔管后要有效地压迫止血, 尤其对应用抗凝药的患者,压迫止血时间应在10min以上,并用宽胶 布加压覆盖,必要时局部用绷带加压包扎,30min后解除
最新1.2.2.2急危重症优先诊治的相关规定
急危重症优先诊治的相关规定一、目的通过对病人病情进行分级,高效、合理地对急诊病人进行分流,合理运用急诊医疗资源,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二、分级依据(一)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二)急诊病人占用急诊医疗资源多少: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而是要分流病人,要考虑到安置病人需要哪些急诊医疗资源,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三、分级原则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进行分级,共分为四级:注:“需要急诊医疗资源数量”是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补充依据,如临床判断病人为“非急症病人”(D级),但病人病情复杂,需要占用2个或2个以上急诊医疗资源,则病人病情分级定为3级。
即3级病人包括:急症病人和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的“非急症病人”;4级病人指“非急症病人”,且所需急诊医疗资源≤1。
(一)1级:濒危病人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病人:需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无脉搏病人、各种严重休克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二)2级:危重病人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的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及早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并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VAS疼痛评分7-10分),也属于该级别。
(三)3级:急症病人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危重症护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进展
危重症护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进展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危重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多变,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精细化、全面的护理。
本文将探讨危重症护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进展,以期为未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近年来,危重症护理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危重症患者的增多,护士队伍逐渐壮大。
越来越多的护士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危重症护理经验,成为危重症护理领域的专业人才。
危重症护理学教育训练体系逐渐完善。
在高等教育方面,许多医学院校和护理学院均开设了危重症护理学专业课程,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
同时,医院和ICU等医疗机构也加强了对护士的危重症护理培训,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技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危重症护理学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越来越严谨。
例如,对于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营养支持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虽然危重症护理学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士需要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
长期的高压工作环境可能导致护士身心疲惫,影响护理质量。
危重症护理学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人才培养周期较长。
目前的护士队伍仍存在年轻化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锻炼。
面对问题和挑战,危重症护理学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护理技术将在危重症护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智能护理机器人可以协助护士完成日常的护理工作,减轻护士的负担,提高护理效率。
危重症护理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通过与医学、生物学、工程学等领域的专家合作,可以共同研究解决危重症患者治疗和护理中的难题,推动危重症护理学的快速发展。
个性化与人性化护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的危重症护理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与人性化。
护士需要患者的心理、社会和文化背景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更加贴心的护理服务。
急诊医学研究方向与进展课件
目前在急性中毒领域中体外循环血液净化疗法的治疗模式 有: 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连续性肾 脏替代治疗(CRRT)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等
急性中毒救治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但在临床实际中常 会不自觉地出现偏废,只是一味地对毒物清除、解毒,而忽略 了全面综合治疗,包括: 重要脏器功能保护,改善缺氧状况。妥 善保护胃肠功能,提供足够能源供给,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 征的防治
及时解除影响脏器功能的病因;积极治疗休克、减轻缺血 缺氧性损害;早期加强呼吸支持;血液净化治疗的应用等减少 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利用分子生物学、血液生化 检测及蛋白的基因水平变化检测等方法早期预测MODS, 早期采 用干预措施, 以预防及减少MODS发生取得了一些进展。
危重病”识别系统或评分方法。
如何提高急诊科“潜在 危重病”的识别能力
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 大多还 停留在凭借临床经验和“感觉”, 或者病人已有 的明显的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或实验室生 化指标。对一些潜在危险性因素缺乏科学的认 识和评价方法。
因此, 建立一种适合于急诊病人和急诊医生的 新的“急诊病人潜在危重病病情评价方法”有 着非常紧迫的必要性, 也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急诊"潜在危重病" 的概念
所谓“潜在危重病”就是指那些表面上看 没有特定某一器官衰竭的明显依据,但若不及 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处理,病人有可能在数小时 或数天后病情急剧快速发展,成为危重病患者, 甚至危及生命。潜在危重病病人应该包括两个 概念: 1 、有症状,体检和辅助检查有阳性指标 2 、貌似健康,症状无特异性或有神经官能征 倾向,无明显阳性体征和阳性辅助检查指标。
二、急性中毒的研究进展
中毒始终是人民生命安全的一大威胁。急性中毒是急诊医 学面临的重)、乙醇 (22. 80%)、一氧化碳(14. 94%)、食物(10. 90%)、农药(10. 7l %)为主。自杀是常见的中毒原因(占57. 87%),急性中毒病死率 为2. 06%,死亡患者中毒毒种以农药(26. 74%)、毒蘑菇(12. 30 %)为主。目前急性中毒的救治越来越受到重视,急性中毒的研 究已成为当前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急危重症病人发病特点
急危重症病人发病特点急危重症病人是指病情危急、生命威胁严重的患者,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这类病人的发病特点表现为病情突然,病情严重,病情变化快,需要紧急处理和全面监护。
急危重症病人的发病特点是病情突然。
这类病人常常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心悸、出血等,这些症状往往与病情的发展呈现急剧的关联。
由于病情的突然发作,急危重症病人往往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救治,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急危重症病人的发病特点是病情严重。
这类病人患有的疾病往往是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如心脏病、中风、严重感染等。
这些疾病具有高度致死性和严重的并发症风险,因此,急危重症病人的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需要迅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急危重症病人的发病特点是病情变化快。
由于疾病的本质和病人的个体差异,急危重症病人的病情变化往往十分迅速。
病情可能在短时间内恶化,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对于急危重症病人的治疗应及时调整,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
急危重症病人的发病特点还表现为需要紧急处理和全面监护。
对于急危重症病人,时间就是生命。
他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紧急的治疗和抢救,以保证生命的安全。
同时,急危重症病人需要全面的监护,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病情的评估、药物的使用等。
只有全面监护才能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急危重症病人的发病特点主要包括病情突然、病情严重、病情变化快和需要紧急处理和全面监护。
对于这类病人,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紧急救治措施,以减少病人的痛苦,降低病亡率。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急危重症病人救治技术的培训,提高救治的效果和成功率。
只有充分了解并且有效应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发病特点,才能更好地保护病人的生命安全。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进展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进展发布时间:2021-11-12T02:32:45.621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9期作者:王珊珊[导读] 在医院急诊科是主要针对抢救急、危、重患者的重要阵地,要面对的是病情严重、变化快的患者。
王珊珊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448000摘要:在医院急诊科是主要针对抢救急、危、重患者的重要阵地,要面对的是病情严重、变化快的患者。
在进行危重症患者抢救和复苏过程中,由于判断以及治疗的需要,常常会转至检查科室以及手术室等相关的专科病房进行治疗。
虽然这个过程当中的转运时间比较短,但是转运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将直接为其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比如各种管道接触不良、供氧不足、检测仪器出现问题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等情况,因此,制定规范标准化的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规章制度,对于规范医疗队伍,加强转运技术相应培训,能够有效的降低转移过程当中不良事件的发生,达到安全转运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进展前言:为了有效的降低关于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风险,保证急诊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本文通过对转运前的做准备,病情评估等方式进行分析,具体工作安排如下:1转运前准备工作1.1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由于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其临床表现与病情之间有可能存在出入,因此,转运前应该对抢救室内的患者具体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比如密切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建立有效的血液循环,并且进行一些辅助检测、血气分析、血细胞分析、b超ct等,在出发之前要检查患者的各个管道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
如若转运前,患者的生命体征并不平稳,那么又必须转运的情况下,应该跟主治医生协同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家属进行相应的解释,并且护送至相应的科室。
1.1.1与接收科室作好充分联络在转运之前先跟各个科室进行沟通和联络,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预先交代一些特殊的事项,比如说监测仪,呼吸机等各种急救药品,使得病人的病情得到稳定,确保接收科室在患者抵达之前做好相应的迎接工作,从而做到密切配合,降低转运过程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12
.
20
11 其它
不建议吸痰前常规起到内滴入NS 深浅吸引对氧合、循环和粘膜损伤的影响 采用呼吸机较大PEEP复张肺 延长颅脑损伤病人吸痰间隔至10分钟以上 套囊压力监测,避免气管粘膜缺血坏死
2020/11/12
.
21
循环功能监测与支持
温度、血液pH值及PaCO2、2,3-DPG 高胆红素血症 蓝色指甲油 外部光干扰 肺泡弥散功能、心输出量和通气血流比
2020/11/12
.
9
3 Sublingual CO2 Monitoring
一种用来评估组织灌注是否足够的一种临床监护 一种简单、无创并能提供实时参数的工具 一种有效的预后的标记物,能够用以协助调整治疗
2020/11/12
.
12
5 呼吸力学监测
指标
胸肺顺应性 气道阻力
正常值
肺功能正常的患者 通常为50~ 170ml/cmH2O,机械 通气患者为35~50 ml/cmH2O。
正常为1~ 3cmH2O/L/sec,
临床意义
①评估肺疾患的严重性。 ②监测病情变化,观察治疗效果。
①了解气道功能的变化情况。 ②评估人工气道、加热湿化器和细菌滤网等对气道阻 力的影响。 ③评估支气管扩张药的疗效和协助制定机械通气策略 。
2020/11/12
.
3
当今危急重症监护的重点课题
呼吸系统功能监护与支持 循环系统功能监护与支持 CNS功能监护与支持 肾功能监护与支持
.
4
呼吸监护与支持 Respiratory Care
.
5
1 呼吸频率与节律(Respiratory rate or rhythm)
临床观察法 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法 测温法 呼吸监测垫法
2020/11/12
.
15
7 经皮气管切开
2020/11/12
.
16
8 气管内吸引
是一种具有潜在损害的操作 不应该把吸引作为一个常规 吸引的临床指征 尽量鼓励病人自己把分泌物咳出
2020/11/12
.
17
封闭式气管内吸引
提高了工作效率 维持较好的氧合 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降低交叉污染
2020/11/12
2020/11/12
.
6
2 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SpO2)监测
计算在测量位置的脉动成分对红光和红外光的不 同的吸收量之间的比率来推测出脉搏血氧饱和度
2020/11/12
.
7
影响SpO2的因素
血红蛋白异常 静脉内染料 外周脉搏减弱 运动伪差 静脉搏动 半影效应
2020/11/12.Biblioteka 8影响SpO2的因素
.
27
6 心肺复苏CPR(CPR – 2005 Guideline)
2020/11/12
.
28
CPR – 2005 Guideline 主要改变之处
心搏骤停的判断 按压:人工呼吸比例30:2 尽量不中断按压 防止吹气过多 除颤- 单次, 除颤后继续CPR 2 min才检查 小剂量反复使用肾上腺素
.
18
9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
呼吸机管道更换(建议每周、每人) 口腔护理(物理方法+化学方法) 管喂时抬高床头至少30-45度,至少维持2h 30-45度半卧位促进呼吸,减少返流和误吸 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影响与VAP有关 呼吸机序贯治疗
2020/11/12
.
19
10 俯卧位通气(Prone ventilation)
2020/11/12
.
10
4 PETCO2监测
PaCO2 ≈ PACO2≈ PETCO2
正常值30~45mmHg
肺泡通气功能
循环功能的变化 评
气道通畅情况
重复吸入情况 价
2020/11/12
.
11
异常的呼气末CO2波型
呼气末C02波形突然降到零附近: 呼气末C02波形突然降低至非零浓度 呼气末C02波形指数降低
护理重点
①维持气道通畅。 ②监测气道压力。 ③进行胸部物理治 疗。 ④尽可能半卧位促 进呼吸。 ⑤合理进行气道湿 化补充治疗,防止 痰栓形成。 ⑥严密观察患者呼 吸循环等,及时发 现可能出现的气压 伤。
气道压力
正常人为12~ 20cmH2O。
①气道内压力受潮气量、气道阻力和吸入气流速的影 响。增大潮气量,加快呼吸频率和吸入气流速,以及 使用PEEP时均使平均气道压升高。 ②监测气道压力变化可以及时了解潮气量、气道阻力 和胸肺顺应性的变化。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 田永明
.
1
重症医学及发展(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
南丁格尔时代,战争造就术后恢复室成立
1952年的夏季,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发生了脊髓灰白质炎的流行
20世纪60年代,专科ICU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ICU兴起
20世纪90年代,ICU成为三级医院评审的必备
2005年4月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一届全国会议 有关重症医学的10个指南 2009年,重症医学科修成正果,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
2020/11/12
.
2
危急重症护理现状
护理设备、护理管理、护理技术、护理教育、护理科 研、护理理念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形成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高科技为手段,以教 育为阶梯,以医学发展为导向,向逐步完善的护理专科 发展的局面。
2020/11/12
.
25
4 心输出量监测(CO)-1
漂浮导管法 PICCO法 经食管多普勒超声连续心排量测定 胸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监测
2020/11/12
.
26
5 微循环灌注评估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mixed venous oxygensat uration ,SVO2)
血乳酸水平
2020/11/12
2020/11/12
.
13
压力-容积环(P-V loop)
利用PV环去设定最适合的PEEP & PIP 用来监护肺部顺应性及气道阻力
2020/11/12
.
14
6 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是根据人体内不同组织具有不同 的电阻抗这一物理原理,通过给人 体注入小的安全电流,测量体表的 电位来重建人体内部的电阻抗分布 图像.
.
22
1 ECG监测(Electrocardiogram)
2020/11/12
.
23
2 动脉压监测(Arterial blood pressure) 无创ABP测量(Noninvasive BP)方法 有创ABP测量(Invasive BP)方法
2020/11/12
.
24
3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